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赏析1

合集下载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民歌的一种流派,以其独特的音乐特征而闻名。

本文
将从旋律、节奏、曲式和演唱技巧等方面对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探究。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具有独特的模式。

它采用六声音阶,包括123456六个音符,与其他民歌的五声音阶不同。

这种六声音阶的运用使得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具有独特的旋
律走向和音阶变化,给人以新颖的听感。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感强烈。

通常每个小节内有3-4拍,每拍有3-4个音符,
整首歌曲节奏感明确、稳定。

特别是在演唱时,演唱者会强调每一个拍子的节奏感,突出
旋律的节奏变化,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有力。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曲式一般为AABB,即一段音乐旋律(A),再一段旋律(B),然后再回到第一段(A),最后再回到第二段(B)。

这种AB交替的曲式结构使得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重复曲段时依然能够保持音乐的连贯性和丰富性。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演唱技巧也非常独特。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中通常有一个主唱
以及两个和声。

主唱负责主要旋律的演唱,而和声则负责在旋律上衬托、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演唱者会用特殊的卷舌、音颤等发声技巧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

在演唱时还会运用一
些特定的吟唱方式,如平掌吟唱、负手吟唱等,使得歌曲更加有韵味。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包括六声音阶的旋律、强烈的节奏感、AB
交替的曲式以及特殊的演唱技巧等。

这些音乐特征使得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独具魅力,成
为壮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广西民族合唱作品《喜鹊登枝》的音乐与演唱分析

广西民族合唱作品《喜鹊登枝》的音乐与演唱分析

广西民族合唱作品《喜鹊登枝》的音乐与演唱分析1. 引言1.1 介绍《喜鹊登枝》民族合唱作品《喜鹊登枝》是一首广西壮族民族合唱作品,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这首曲目以壮族民歌为基础,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表现,展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品以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为主,富有朝气和活力。

在演唱时,要求合唱者们充分发挥出个人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将整体声音调和到最佳状态,展现出壮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这首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而且在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淀,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和欢迎。

通过对《喜鹊登枝》民族合唱作品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广西壮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

2. 正文2.1 音乐特点分析广西民族合唱作品《喜鹊登枝》的音乐特点十分独特。

该作品在曲调上融合了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元素,如山歌、侗族竹筒舞曲等,使得整个曲子在旋律上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和声编配上,《喜鹊登枝》采用了多声部合唱的形式,运用了对位法、层次分明的编曲技巧,使得整个合唱作品既富有韵律感,又展现了复调和声的丰富层次。

在节奏处理上,《喜鹊登枝》采用了多样化的节奏变化和强烈的节奏感,使得整首曲子富有动感和活力。

该作品还在器乐伴奏上运用了民族乐器,如马头琴、洞箫等,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增加了民族色彩。

广西民族合唱作品《喜鹊登枝》的音乐特点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丰富的和声编配和多样化的节奏处理,使得这首作品独具魅力,成为了一部极具欣赏价值的音乐作品。

2.2 演唱技巧分析演唱技巧在广西民族合唱作品《喜鹊登枝》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个演唱效果的质量。

在演唱《喜鹊登枝》时,合唱团成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声乐技巧和合唱技巧,并通过反复排练来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演唱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感。

《喜鹊登枝》中旋律曲线起伏较大,旋律婉转动听,要求演唱者能够准确把握每一个音符的音准,保持稳定的节奏并且做到整体的协调统一。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广西壮族民歌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包括了声乐和器乐两种形式,是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歌曲内容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广西壮族民歌的歌词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之一。

它们可以表达爱情、友情、家庭、劳动、战争、生产等各个方面的主题,这些主题也反映了壮族人民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

同时,广西壮族民歌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出壮族人民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

二、音乐语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声响特点广西壮族民歌的音乐语言是充满强烈的民族特色的。

它采用了独特的音调和口语韵律,以及强烈的节奏和重复性。

此外,广西壮族民歌的声响特点也十分独特。

它借助了多种乐器,如竹笛、牛骨琴、木鱼、沙锅等,以及壮族人特有的五声八度音阶,创造出了各种清晰嘹亮、激情澎湃的声响效果。

三、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广西壮族民歌以其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其独特的旋律和不同以往的取材,使其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广西壮族民歌的演唱者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投入到歌曲中去,让人深深体会到广西壮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增强,广西壮族民歌的创新发展也趋势明显。

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向国际化方向更进一步,探索新的表现方式。

一、强调现代感和创新性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新鲜、时尚的元素,让广西壮族民歌更具有现代感。

在音乐和歌词的表达方式上,可以加入更多元化的内容和新鲜的视角,让广西壮族民歌能够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注重技巧和艺术性广西壮族民歌的演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在过去一直采用口头传承的方式练习,从而难以达到更高的艺术高度。

随着广西壮族民歌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强对传统歌唱技巧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培训,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歌曲形式,其音乐特征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从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探讨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歌形式的独特魅力。

一、旋律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特征鲜明而丰富多彩,旋律线条清晰,音域宽广,节奏变化多端。

在旋律结构上,一般由领唱部、和声部和对唱部组成,各部分旋律相互交错,编织成一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音乐画面。

领唱部的旋律通常较为高亢激昂,富有激情和豪放的气息;和声部则起到了丰富旋律的作用,常常以跳音、扬音等形式增强音乐的张力;对唱部的旋律则多表达柔和、抒情的情感。

整个旋律结构既有着古老的民歌传统,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兼具了古朴和时尚的特点。

二、节奏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特征鲜明而多变,常常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起伏跌宕的节奏形态。

在节奏形态上,一般采用自由节奏,灵活变化,奔放有力。

整首歌曲的节奏通常由缓慢到急促,由简单到复杂,再到回归简单的变化过程,展现出一种如波浪般的音乐节奏。

在演唱时,歌者常常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而有所动作,诠释出歌曲的情感和内涵,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音色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色特征独特而饱满,富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

一方面,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色具有饱满的共鸣,通常采用深沉浑厚的嗓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由于广西马山壮族地处广西北部山区,其民歌受到了汉、壮、侗、瑶等多个民族的影响,音色的表现方式也较为多样,如柔和的、抒情的、豪放的等多种音色表现方式。

这种音色的多样性既反映了广西马山壮族地域文化的多元融合,也丰富了民歌的音乐表现力和魅力。

四、情感表达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特征中富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歌词和旋律上。

在歌词表达方面,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常围绕着土地、家园、爱情、生活等主题,歌词情感真挚,表达了壮族人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对生活、爱情的感悟之情。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广西壮族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壮族,他们的民歌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文化和情感,更展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创新发展。

本文将从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和创新发展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

一、艺术特色1. 壮族民歌的音乐特色壮族民歌的音乐特色主要表现在其曲调、节奏和表达方式上。

壮族民歌的曲调舒缓柔和,富有优美的旋律,充满了自然的韵味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节奏方面,壮族民歌以自然流畅的韵律为主,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壮族民歌还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歌者常常通过特定的声音、音调和唱腔来抒发情感,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情感内涵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壮族民歌的歌词通常选自壮族古老的文学作品,如《侗族诗选》、《壮族诗歌选》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歌词大多以壮族独有的民族语言创作,既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又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特点,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人文情怀。

壮族民歌的表演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而备受瞩目。

在壮族的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中,民歌表演常常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载体,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壮族民歌的表演艺术通常以户外自然舞台为主,歌者们通过自己的歌声和身姿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交融之美。

二、创新发展1.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壮族民歌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如今,壮族民歌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歌唱表演,丰富多彩的舞蹈、戏曲和音乐剧等形式也开始被融入使壮族民歌的艺术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2. 融合现代元素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壮族民歌也积极融合现代元素,使其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一些壮族民歌作品开始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加入了现代音乐器乐和编曲手法,使其更具时代感,更受年轻人的喜爱。

为了更好地表现壮族民歌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文化特色,一些地方开始将民歌表演与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将民歌表演场景化,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观众。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广西壮族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分支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创新发展。

广西壮族民歌以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瑰丽的艺术形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旋律优美动听。

广西壮族民歌的旋律婉转动听,节奏流畅,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

它采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如声调、节奏、音色等,使得歌曲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广西壮族民歌的旋律不仅具有广西民歌的地域特色,而且常常融入了当地的方言元素,使得歌曲更具民族色彩和独特魅力。

二、歌词深情真挚。

广西壮族民歌的歌词通常表达了壮族人民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歌词用词简洁,直接表达了人们对家乡、亲情、爱情的眷恋和热爱。

歌词中常常融入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和寓意等修辞手法,使得歌曲更具诗意和情感共鸣。

三、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广西壮族民歌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独唱、对唱、重唱等单声部形式,又有童声、混声、合唱等多声部形式。

广西壮族民歌还常常融入了舞蹈、器乐、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演唱更具视觉效果和观赏性。

四、艺术创新不断推进。

广西壮族民歌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和改革,使得广西壮族民歌逐渐与时俱进。

一方面,广西壮族民歌注重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使得歌曲更具时代特色和流行性。

广西壮族民歌也积极吸收外部文化的营养,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进行交流和融合,不断丰富歌曲的创作元素。

广西壮族民歌的创新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学者、艺术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广西壮族民歌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学者可以开展深入研究,挖掘和整理广西壮族民歌的珍贵资源,为广西壮族民歌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艺术家可以积极参与创作和演出,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

社会各界可以加强对广西壮族民歌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对广西壮族民歌的认同感。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广西壮族民歌是广西壮族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创新发展。

下面将从节奏、曲调、歌词和表演形式四个方面阐述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广西壮族民歌的节奏鲜明明快,富有活力。

壮族民歌常常以快速的节奏为主,如《追溯拍》、《敬酒歌》等,这种节奏快、节拍强劲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的情绪,增强听众的参与感和欢乐感。

广西壮族民歌还有许多特定的节奏形式,如三拍、六拍、九拍等,为其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节奏美感。

广西壮族民歌的曲调多样,旋律优美动人。

壮族民歌的曲调往往富有变化和跳跃性,以其独特的旋律特点吸引了广大听众。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壮族的花山歌,旋律婉转动听,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壮族民歌还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元素,如汉族、苗族、瑶族等,使得曲调更加多元化,形成了壮族民歌独特的声音风格。

广西壮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寓意深远。

壮族民歌歌词内容主要以生活、爱情、劳动等为题材,真实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

这些歌词大多饱含深情,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壮族民歌歌词也充满了哲理和智慧,通过富有寓意的语言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使听众在感受音乐的也能够引起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广西壮族民歌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呈现出独特的舞台艺术效果。

壮族民歌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唱、重唱、对唱等不同的演唱方式,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展现出不同层次的音乐美感。

壮族民歌的表演还注重舞蹈的表现,通过具有壮族特色的舞蹈动作,丰富了整个表演的艺术效果,更加深入地引发听众的共鸣和欣赏。

当代的壮族民歌创新发展中,音乐元素的丰富多样化是一个重要趋势。

现代的电子乐器、音乐制作技术等的使用,丰富了壮族民歌的音乐形式,逐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声音风格。

壮族民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也得到了推广,如与舞蹈、戏曲等形式的结合,丰富了壮族民歌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

壮族民歌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通过音乐会、演唱会等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壮族民歌,进一步推动了其创新发展。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民歌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真挚深沉。

在音乐特征方面,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有着独特的节奏、音阶和和声特点,体现了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一、节奏特点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以其独特的节奏赋予了民歌生动活泼的音乐特征。

在表现自然风光、工作场景和生活情感时,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十分明快活泼,充满朴实自然的气息。

例如《原班人马走起来》这首民歌,其节奏明快有力,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袤的田野和辽阔的草原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而在表达爱情、别离、思乡等情感时,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则显得柔和缓慢,情感细腻丰富。

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展现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魅力。

二、音阶特点在音阶方面,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常运用自然音阶、调性音阶和旋律音阶,独具特色。

自然音阶是民歌中最为常见的音阶,它由七个音组成,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符合自然发声的规律,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而调性音阶是指在一个调式内所规定的音组成的阶名,例如大调、小调等。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常使用不同的调性音阶,赋予民歌深厚的感情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旋律音阶也是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不同的音阶变化,使得民歌旋律更富有层次和表现力。

三、和声特点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和声常常采用自由和声和层次和声的形式,使得民歌旋律更加丰富多彩。

自由和声是指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以不受特定和声规则约束的和声形式。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中的自由和声常常体现为不同声部的自由组合,音乐旋律的和声更加灵活多变,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而层次和声则是指不同的声部在音乐中协调配合的和声形式,通过声部的错位和互动,创造出更为丰富的音乐效果,使得民歌音乐更加动人至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 XXX专业:XXXXXXXX 姓名:XXX学号:XXXXXXX 序号:XXX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赏析经过了一个学期音乐欣赏的认真学习,了解了很多关于音乐的知识。

尤其是姚老师您上课时弹奏的美妙琴声,引发了我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现在我就将我上音乐欣赏课学到的现有知识对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做一简单的赏析。

广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其原因是生活在这里的主体民族壮族有着酷爱歌唱的传统习俗.壮族民歌反映了其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壮族:它是一个以能歌善唱著称的农耕民族,族人喜爱山歌。

山歌种类有很多,如赶路山歌、放牧山歌、摇船山歌、田作山歌、情恋山歌和游艺山歌。

壮族的山歌充满生活气息,族人喜欢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加之它是一个以农为生的民族,生活节奏基本上是沿着耕作的周期来进行活动的,所以很多山歌是歌唱与农家事务有关的。

比如每年的开春,他们的歌唱是为了祈求本年的丰收,典型的有三月三、花朝节、蚂拐节、牛魂节。

除此它还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宗崇拜的民族,所以还有很多与崇拜祖宗、英雄人物有关,典型的有元节、莫一大王节、霜降节。

大多叙事传言,喜庆祝福、交朋结友、择偶婚配等,都和山歌息息相关。

然后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说起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大家都会想到三月三这个节日,三月三是壮族音乐交流形式重要的一天,那么我就来介绍一下这个特殊的日子吧。

壮族的三月三以前是族人选定祭祖的日子,后来也发展成为壮族的歌节。

壮族人民对祭扫十分看重,祭祖那天,族人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

现在的三月三发展为壮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壮族会很热闹,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对他们来说,他们会有很多的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庆祝,如蒸五色糯米饭和做红鸡蛋,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还要举行隆重的“歌墟”活动。

壮族歌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不少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有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个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

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壮族民间流行的歌墟,曾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伤风败俗”,“有伤风化”而“悬为例禁”,下令取缔。

然而,歌墟毕竟是群众性的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它植根于壮族人民的生活土壤之中,所以是“屡禁不衰”。

解放后,壮族“三月三”歌墟已发展为本民族的歌节,成为壮族地区人民文化生活中最有风采的一部分。

近几年,歌墟更延伸发展为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民族歌手前来参加。

其间,族人到村边的山坡、草坪、晒场、树下等各种不同的地方,互用山歌对答,那是的壮族到处都是歌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

他们唱的山歌内容广泛,有情歌、赞美歌、农事歌、古歌等,歌手们根据对方歌唱的内容,随编随唱。

参加者大多是未婚的男女青年,大家以歌代言,以歌会友,以歌择偶,以歌倾诉衷情。

许多青年或歌技出众者,在歌圩上找到了自己的伴侣,最后通过抛绣球等形式来互表爱意。

在三月三歌节里,还有最富有壮族民俗特色的舞蹈,就是这春牛舞,它把壮族百姓纯朴的耕田劳作和姑娘小伙的纯真爱情,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无疑证明了壮族人民是积极向上和情感丰富多彩的。

介绍完三月三,接下来那就是歌的分类:壮族民歌种类繁多,从内容上分,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

壮乡民歌比较多,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

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规矩的。

比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

仪式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都是绝对不能颠倒乱来的。

连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

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 300多行。

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

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

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

歌词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本是一首抒情诗,连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壮族还有很多传统音乐,形式主要是各种山歌调。

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

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

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

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

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有单声部民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

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

其中富宁皈朝山歌调、靖西马隘及汉隆山歌调、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尤其著名。

壮族多为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

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

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应该看作是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

它是壮族劳动人民生活经验、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音乐总是和乐器分不开的,乐器有很多种类:吹、拉和弹。

很多好听的曲子都是合奏的或是用现代乐器伴奏的。

而民歌不可能有那么优越的条件。

那么如此美妙的壮歌都是用什么东西来弹奏的呢?就壮族音乐而言只有五种乐器分别是:铜鼓、马骨胡、土胡、棒棒、宁宁。

下面我来一一介绍:铜鼓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

铜鼓用铜铸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制作精致。

鼓面有浮雕图案,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

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它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

古代击奏体鸣乐器。

鼓体用铜、锡等合金铸造而成。

有公鼓、母鼓之分。

由面、胸、腰、足、耳5个部分连体构成。

其表装饰有多种阴阳饰纹及立蛙、太阳纹、翔鹭纹、龙舟竞渡纹、羽人舞蹈纹等。

古代铜鼓亦为礼器和财产、权力的象征,而乐器是主要功能。

《通典》、《文献通考》、《太平御览》等古籍都把铜鼓归类“乐部”。

《广东新语》说:“粤之俗,凡遇嘉礼,必用鼓以节乐”。

广西贵港罗泊湾西汉墓中,与铜鼓同时出土的乐器有铜钮钟、铜锣、竹笛等。

敲击铜鼓以伴舞、伴歌的习俗在广西历来盛行,现代壮族、瑶族等仍使用。

常击鼓欢歌跳舞以自娱,或邻村相约于山头、隔江对岸击鼓进行比赛。

马骨胡用马骨作琴筒,蛇皮作面,蚬木作琴杆,黄角作弦轴,金属线作弦。

音色高昂、清脆,穿透力强。

为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壮语称“冉列”,又名马骨琴。

原琴筒用马或骡子的腿骨制作,一端蒙蛇皮、鱼皮或蛙皮;琴杆较短,约60厘米,为木质或竹质,顶端饰以马头或其他花纹;琴轸多用黄猄角或硬木制作,张两根牛肠弦或丝弦,用马尾竹做弓拉奏,主要用于伴奏壮剧和八音合奏。

土胡拉弦乐器,又称厚胡。

流行于桂中、桂南等地。

形状与二胡相似,琴筒较大,一般用桐木制成,蒙桐木面板,筒径约14厘米,琴杆约80厘米,置两轸,张钢弦,以马尾竹弓拉奏,音色柔和。

用于壮族乐队。

因民间自制得名。

用泡桐木作琴筒,薄板作面,蚬木作琴杆,金属线作弦。

1~5定弦,音色洪亮,中音色特别浓厚,与马骨胡搭配演奏尤为和谐。

棒棒打击乐器。

是用坚硬短木棒组成,长约50厘米,直径4厘米,两根一副,相击发音。

多用于壮族民间的“棒棒灯”歌舞,节奏交错,铿锵悦耳。

宁宁打击乐器,系铜质小吊锣。

锣面直径约12厘米,上端系提手,以弯头槌击奏,多用于“八音”乐队。

有的地方称“丁丁”,锣边有三个穿孔,以绳系于铁环框上,框有柄,演奏时左手执柄,右手以弯头槌击奏,多用于道公歌舞伴奏。

一路走来,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创作了很多著名的歌曲,如《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了啰山歌》、《壮人永跟毛泽东》、《赶圩归来阿哩哩》、《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壮家少年在红旗下成长》、《情牵天涯客》、《老王》、《三月三九月九》、《乡村社戏》、《壮族大歌》、《家乡》、《阿妹今天做新娘》、《苗妹的芭蕉林》、《木棉花红的季节》。

很多歌曲获得国家民歌奖项并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同时也造就了很多著名的音乐家:苏燕玲、黄绍填、黄春艳、李卫红、莫晓文。

他们都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以上就是本人对广西壮族民族音乐的简单赏析,赏析的次序依次是壮族传统山歌调——壮歌几种主要简单乐器——壮歌的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其中三月三这个对壮族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节日,也是壮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在千百年的人世沧桑变化中,也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及壮大。

壮族音乐种类繁多,男女老少皆适宜,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来到广西这个“歌海”壮族民族之乡,通过学习音乐欣赏这门课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民族音乐所带给我的震撼与感动,同时也让我对广西壮族民族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