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绪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美学 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

14
• 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美,并相应产生了 人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随着美和美 感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集中表现 的艺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基础上形成了 艺术的理论。艺术理论中已经涉及艺术美 的本质特征与根源等问题。
• 1、中国古代 • (1)中国古代乐论早就提出了美在和谐
的思想。《乐记》是中国第一部音乐理论, 具体体现了古代音乐中以和谐为美的思想。
二、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1)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正式出版, 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
(2)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的发 表,使美学学科理论得到充实和完善。
13
• 一、美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美学思想 古以有之
• 美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美的学问。这门 学问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社会,古代的 思想家对美与艺术的问题所作的哲学探讨, 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就是美学 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是也。 • 应物象形---写形、造形。 • 随类赋彩---着色要分类别甚至要分季节及气候条件 • 经营位置---构图 • 传移模写---写真
17
是我国现发现最早的一幅帛画。 此画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 图中画一位妇女,侧面有很细的腰,显得十分苗条, 面向左边站立着,宽松的领袖,长长的裙子。妇人 的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十指并拢,作合掌状; 她头的上部左面,是飞跃着的一凤一夔(传说中的 独脚兽)。有人解释说,凤象征善,夔象征恶,凤 与夔正在很剧烈地斗争,并且看得出是凤处于优势, 而这个妇女正在祝祷着凤的胜利。也有许多专家作 了另外的解释,说那时候的人们无法解释自然和人 生,相信人死了之后他的灵魂可以升到天上。画中 所表达的正是这一凤一夔引导着这位已死去的妇女 的灵魂飞上天去。也有的人说,这个妇女是巫婆, 她正在为已死去的人祝福。
• 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美,并相应产生了 人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随着美和美 感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集中表现 的艺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基础上形成了 艺术的理论。艺术理论中已经涉及艺术美 的本质特征与根源等问题。
• 1、中国古代 • (1)中国古代乐论早就提出了美在和谐
的思想。《乐记》是中国第一部音乐理论, 具体体现了古代音乐中以和谐为美的思想。
二、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1)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正式出版, 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
(2)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的发 表,使美学学科理论得到充实和完善。
13
• 一、美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美学思想 古以有之
• 美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美的学问。这门 学问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社会,古代的 思想家对美与艺术的问题所作的哲学探讨, 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就是美学 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是也。 • 应物象形---写形、造形。 • 随类赋彩---着色要分类别甚至要分季节及气候条件 • 经营位置---构图 • 传移模写---写真
17
是我国现发现最早的一幅帛画。 此画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 图中画一位妇女,侧面有很细的腰,显得十分苗条, 面向左边站立着,宽松的领袖,长长的裙子。妇人 的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十指并拢,作合掌状; 她头的上部左面,是飞跃着的一凤一夔(传说中的 独脚兽)。有人解释说,凤象征善,夔象征恶,凤 与夔正在很剧烈地斗争,并且看得出是凤处于优势, 而这个妇女正在祝祷着凤的胜利。也有许多专家作 了另外的解释,说那时候的人们无法解释自然和人 生,相信人死了之后他的灵魂可以升到天上。画中 所表达的正是这一凤一夔引导着这位已死去的妇女 的灵魂飞上天去。也有的人说,这个妇女是巫婆, 她正在为已死去的人祝福。
文艺美学教学课件

三:回忆说
柏拉图通过“回忆说“,揭示了在人的“知道”和 “不知道”这两种认知状态之间,存在着“忘却” 的认知状态,以此克服这一逻辑困境。简单地说, 那就是过去曾经知道的东西,在现在这个时间点 上忘掉了,那么通过学习就可以重新获得关于那 种东西的知识,这即为学习。因此,所谓学习, 并不是以完全不知道的东西为对象,而是以过去 曾知道,而现在已经忘却的东西为对象。所以学 习就可以定义为是对忘却了的东西的回忆。
洞喻:关于人的生存状况描写的特征
人无法超越来自社会和肉体的双重束缚,人 有逃离的可能,但必须回归,这为其生存 义务(哲人王):人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 局限,在这种自觉的基础上寻求超越的可 能。
(二)洞内、洞外 洞内:一个由自然原理与社会原理共同构成的人之
存在的“现实”的世界。 洞外:人类期盼的“理想”世界,是一个开放的没
问题:(1)为何要把事物分成两大类进行论 证
上述的两大类型划分的目的或意图,是为了 进入后面的讨论而产生的一种思维的展开 过程,起到了从感觉认识向抽象认识发展 的上升作用,是为了把回忆说引入新的探 讨阶段,而架起的一座思维的桥梁
(2)回忆的事例讨论中,为何只探讨其种一 种类型即相似性
不管模写和原物多么的相似,都不可能把原 物原原本本地模仿出来。那么这就意味着 在感觉事物的类似问题上,非类似性已经 包含在类似的事物中。
有束缚的世界。 “洞喻”中柏拉图在描写“洞外”的世界时,强调
指出在那里事物都是“真实”的,是洞穴“内部” 一切事物存在的原因和根据。 人的存在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追求“理想” 的过程,教育就是让人们的灵魂达到对这种生存 现实的清醒自觉。
(三)通道
1、以“自知其无知”为契机,灵魂开始“转 向”,开始相信并追求 “本真存在”(自 治其无知;回忆说)
文艺美学课件-第三章:艺术审美特征

批评家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理论素养 ,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作品中的审美特征,为艺术创作和 欣赏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05
艺术审美特征的发展与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审美特征的变化
古代艺术审美特征
强调和谐、平衡和秩序,以神话、宗 教和历史题材为主。
中世纪艺术审美特征
强调精神性和象征意义,以宗教题材 为主,追求崇高和神圣的美感。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当代艺术呈现出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相互融 合,产生了许多新的艺术流派和表现方式。
当代艺术审美特征的互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艺术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参 与和互动,艺术家运用新媒体和科技手段创作出 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作品,让观众成为作品的 一部分。
当代艺术审美特征的社会责任感
强调具象、写实和形式美,以油画、雕塑 和建筑为主,追求明晰和视觉的美感。
非洲艺术审美特征
拉丁美洲艺术审美特征
强调神秘、力量和图腾崇拜,以面具、雕 像和舞蹈为主,追求原始和狂野的美感。
强调激情、色彩和民间传统,以音乐、舞 蹈和手工艺品为主,追求情感和民俗的美 感。
当代艺术审美特征的创新与演变
当代艺术审美特征的多元化
文艺美学课件-第三章:艺术 审美特征
目
CONTENCT
录
• 艺术审美特征概述 • 艺术审美特征的表现形式 • 艺术审美特征的内涵与价值 • 艺术审美特征的实践应用 • 艺术审美特征的发展与演变
01
艺术审美特征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艺术审美特征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而鲜明的美学特性,使 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作品。
艺术审美特征是推动艺术发展 的重要动力,它鼓励艺术家不 断探索和创新,推动艺术形式 和表现手法的进步,丰富艺术 创作的多样性。
05
艺术审美特征的发展与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审美特征的变化
古代艺术审美特征
强调和谐、平衡和秩序,以神话、宗 教和历史题材为主。
中世纪艺术审美特征
强调精神性和象征意义,以宗教题材 为主,追求崇高和神圣的美感。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当代艺术呈现出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相互融 合,产生了许多新的艺术流派和表现方式。
当代艺术审美特征的互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艺术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参 与和互动,艺术家运用新媒体和科技手段创作出 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作品,让观众成为作品的 一部分。
当代艺术审美特征的社会责任感
强调具象、写实和形式美,以油画、雕塑 和建筑为主,追求明晰和视觉的美感。
非洲艺术审美特征
拉丁美洲艺术审美特征
强调神秘、力量和图腾崇拜,以面具、雕 像和舞蹈为主,追求原始和狂野的美感。
强调激情、色彩和民间传统,以音乐、舞 蹈和手工艺品为主,追求情感和民俗的美 感。
当代艺术审美特征的创新与演变
当代艺术审美特征的多元化
文艺美学课件-第三章:艺术 审美特征
目
CONTENCT
录
• 艺术审美特征概述 • 艺术审美特征的表现形式 • 艺术审美特征的内涵与价值 • 艺术审美特征的实践应用 • 艺术审美特征的发展与演变
01
艺术审美特征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艺术审美特征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特而鲜明的美学特性,使 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作品。
艺术审美特征是推动艺术发展 的重要动力,它鼓励艺术家不 断探索和创新,推动艺术形式 和表现手法的进步,丰富艺术 创作的多样性。
最新德国古典文艺美学ppt课件PPT课件

• 康德:“在自己的思想方式里意识到一种个性的人 ,并非天生具有这种个性,而必须时时刻刻争取[习 得]它。人们甚至会承认:个性的建立正如某种方式 的新生一样,是他为自己立下某种誓言的庆典,它 使这个正在发生内心转变的时刻有如一个新阶段一 样使他不可忘怀。”
康德
• “或许只有少数人在30岁之前试行了这一变革的, 而在40岁之前把这一变革建立在牢固基础上的人则 更少。想要积少成多地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是一 种白费力气的企图,因为在一种影响被消除的同时 ,人们又产生出另一种影响。但个性的建立却是一 般生活作风的内在原则的绝对统一。”
康德
• 一个人对某一对象作出了一种肯定的鉴赏判断 ,这时,他就作出了一个范例,当然地觉得所 有人都‘应该’同意他。但常有的情形是,有 些人并不同意他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必然 性是不是要受到损害呢?康德认为不必为此担 心。
康德
• 别人不同意你的判断,虽然你无法证明他们的 错误,但你认为他们是不‘应该’的,只有他 们与你一致才是正常的。这就保证了范例的必 然性。‘应该’和不‘应该’,都得有个依据 ,这正是鉴赏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根基, 这个根基就是人人具有的‘共通感’。
康德
• 所有审美的心意状态应该而且必须是大家一致的, 能够普遍传达,这就要求我们假定在不同的个体之 间存在着共通感。共通感实际就是‘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康德说,设定这种共通感不是根据对心 理活动的经验观察,而是逻辑和知识要求这样一种 必要条件,没有这种条件,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便 失去了依托。
康德
提纲
• 一.德国古典文艺美学概观 • 二.康德 • 三.席勒 • 四.歌德 • 五.黑格尔
德国古典哲学
• 席勒 • 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美是综合感性冲动和理性
康德
• “或许只有少数人在30岁之前试行了这一变革的, 而在40岁之前把这一变革建立在牢固基础上的人则 更少。想要积少成多地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是一 种白费力气的企图,因为在一种影响被消除的同时 ,人们又产生出另一种影响。但个性的建立却是一 般生活作风的内在原则的绝对统一。”
康德
• 一个人对某一对象作出了一种肯定的鉴赏判断 ,这时,他就作出了一个范例,当然地觉得所 有人都‘应该’同意他。但常有的情形是,有 些人并不同意他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必然 性是不是要受到损害呢?康德认为不必为此担 心。
康德
• 别人不同意你的判断,虽然你无法证明他们的 错误,但你认为他们是不‘应该’的,只有他 们与你一致才是正常的。这就保证了范例的必 然性。‘应该’和不‘应该’,都得有个依据 ,这正是鉴赏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根基, 这个根基就是人人具有的‘共通感’。
康德
• 所有审美的心意状态应该而且必须是大家一致的, 能够普遍传达,这就要求我们假定在不同的个体之 间存在着共通感。共通感实际就是‘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康德说,设定这种共通感不是根据对心 理活动的经验观察,而是逻辑和知识要求这样一种 必要条件,没有这种条件,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便 失去了依托。
康德
提纲
• 一.德国古典文艺美学概观 • 二.康德 • 三.席勒 • 四.歌德 • 五.黑格尔
德国古典哲学
• 席勒 • 美是现象中的自由,美是综合感性冲动和理性
(文艺美学课件)美学

一、文艺美学是干什么的? 二、历来关于美的问题的探讨 三、美的基本内涵
美学和美是什么关系?
• 美学既然叫作“美”学,那么,它应该 和“美”是什么关系?这牵连这样两个 问题:
• 1,“美”有哪些意思?它是一种特殊的 体验?还是一种呈现出来的世界的样式? 还是一种拷问艺术的一个标准?还只是 一种评价艺术与世界的概念?
saundarya, “有咸味”,具有“媚”的暗示,引申为“文
雅”、“优美”,和“形”、“情”、“量”、“似”、“笔墨” 一起合称为绘画的六种主要成分,有时还具有表示青春的欢爱与 相思,即印度美学中的“艳情”。 • 在古代汉语中,“美”的一种解释是“羊大为美”:汉代许慎 《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蓄,主 给膳也。美和善同意”;另一种解释是“羊人为美”:从原始巫 术、图腾舞蹈的材料看,初民戴羊头、披羊皮跳舞的形象是“美” 字的原型,“美”、“华”、“舞”最早具有同一的原型,它们 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的基本内涵之用法
• 第一,表示感官愉悦和感性满足的强度。 • 第二,表示一种价值评论和伦理。 • 在美学中: • 第一,“美”指称审美对象。 • 第二,“美”指称美感或审美感受。 • 第三,“美”指称审美关系。 • 第四,“美”指称艺术作品。
审美沟通的六个要素
• 美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人们在审美活动 中的沟通与交流。这就将抽象的美学问题落到 了实处。
• 2,高尔泰明确地提出美是主观的:“美,只要 你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感受到,它就不存 在”[2]
[1] 《吕荧文艺美学论集》,416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2] 见《美学问题讨论集》,第2集,134页,北京,作家 出版社1959。
一剪梅
美学和美是什么关系?
• 美学既然叫作“美”学,那么,它应该 和“美”是什么关系?这牵连这样两个 问题:
• 1,“美”有哪些意思?它是一种特殊的 体验?还是一种呈现出来的世界的样式? 还是一种拷问艺术的一个标准?还只是 一种评价艺术与世界的概念?
saundarya, “有咸味”,具有“媚”的暗示,引申为“文
雅”、“优美”,和“形”、“情”、“量”、“似”、“笔墨” 一起合称为绘画的六种主要成分,有时还具有表示青春的欢爱与 相思,即印度美学中的“艳情”。 • 在古代汉语中,“美”的一种解释是“羊大为美”:汉代许慎 《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蓄,主 给膳也。美和善同意”;另一种解释是“羊人为美”:从原始巫 术、图腾舞蹈的材料看,初民戴羊头、披羊皮跳舞的形象是“美” 字的原型,“美”、“华”、“舞”最早具有同一的原型,它们 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的基本内涵之用法
• 第一,表示感官愉悦和感性满足的强度。 • 第二,表示一种价值评论和伦理。 • 在美学中: • 第一,“美”指称审美对象。 • 第二,“美”指称美感或审美感受。 • 第三,“美”指称审美关系。 • 第四,“美”指称艺术作品。
审美沟通的六个要素
• 美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人们在审美活动 中的沟通与交流。这就将抽象的美学问题落到 了实处。
• 2,高尔泰明确地提出美是主观的:“美,只要 你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感受到,它就不存 在”[2]
[1] 《吕荧文艺美学论集》,416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2] 见《美学问题讨论集》,第2集,134页,北京,作家 出版社1959。
一剪梅
文艺美学课件--第二章:文艺审美生成

感活动内在的支撑。
⒋ 艺术活动的审美情感是人的多种情感
体验的综合效应。
2020/2/8
文艺美学
(三)文艺活动是激扬着人的生命价值的活动
⒈ 艺术家激扬自身和创造自我的审美价
值,他所创造的艺术品实际就是自身人生价值 的写照,艺术家在生命体验中所创造的审美意
象和艺术形象已经成为其人格品质的象征。
⒉ 审美活动促使人自由自觉地去体验生命的
价值。马克思说:“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
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
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2020/2/8
文艺美学
(二) 审美活动是进行和谐自由的社 会交往的活动
⒈ 社会交往关系是审美关系的基础。人们在
交往与互的精神需要,
但精神需要必然以人的自然需要为基础,经由
社会实践,而超越自然本能性需要来实现。
2020/2/8
文艺美学
二、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性
(一) 审美活动是人们体验生命价值的 活动
⒈ 审美活动中主体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主体需要调动肌体的全部生命机能,充分而全面 地认识人的本质,全面地展示生命的活动。
⒉ 在审美活动中人体验到自然的价值,同时
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⒊ 当下:我们努力建造亲和性的自然审美观。
① 以亲情关系对待自然,不是无限度地向自
然攫取,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②将自然视为人类的家,使人和自然的关系
就像在自己家中一样,人是自然家族中的一员。
2020/2/8
文艺美学
(四) 审美活动是人全面认识自身,实 现自身,使自身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 活动
《文艺美学绪论》课件

结语
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现代的文艺美学研究正日益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我们将探讨现代文艺美学研究的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艺美学绪论》PPT课 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其在文化中的地位。通 过深入研究艺术与审美的关系以及艺术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接受,希望能够更 好地理解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研究趋势。
引言
文艺美学旨在研究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感特征,以及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原则 和规律。 我们将首先明确文艺美学的定义,并探讨文艺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
文化与艺术
文化和艺术紧密相连,文化是艺术的土壤,而艺术则是文化的表达形式。 我们将探讨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与审美
审美是对美的感受和评价,艺术作品旨在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我们将讨论审美的概念和分类,并探究艺术与审美的密切关系。
艺术与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是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其审美能力和观念对艺术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将探讨审美主体的定义和分类,并研究审美主体对艺术的影响。
艺术的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以多种形式呈现,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来传递他们的创作意图。 我们将探讨艺术的表现方式、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作品所涵盖的艺术主题。
艺术的传播和接受
艺术作品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给观众,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理解也是艺术 的重要一环。 我们将讨论艺术的传播方式以及观众对艺术的接受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万四 三古时 物不不 与移谢 大之之 君石兰 子,, 为千百 四秋节 美不长 。变青 之之 人竹 ,,
[ ]
明 吴 伟
灞 桥 风 雪 图
[ ]
暴 风 雨
[ ] 1500 意 乔 尔 乔 内
年
古木怪石图
[宋]苏轼
星 月 夜
梵 高
1889 6
年 月 油 画
地 狱 之 门 法
罗 丹 [ ]
地狱之门的截面——思想者
* 198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刊物《美学向导》, 登载了胡经之教授的文章《文艺美学及其他》,算
是正式将“文艺美学”概念公诸于世。
*山东大学周来祥教授也是最早开始“文艺美学” 研究的。1982年他便开始给研究生、进修教师和高 年级学生讲授《文艺美学原理》课程。 在1984年出 版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美学规律》一书。他 对文艺美学规定的基本尺度是:“文艺美学是研究 艺术与艺术活动的审美特性和独特的美学规律的科 学”。
•
• • ⒈ 与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关系。
⒉ 与一般美学的关系。
⒊ 与艺术学的关系。 ⒋ 与各类艺术门类的关系。
(二)文艺美学的学科归属
一般美学 | 现实美学—文艺美学—技术美学…… | 部门艺术美学 (文学美学、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戏剧美学……) 文艺学 --------------------------------------------| | | | | 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文艺伦理学—……
罗 丹 作 于
三 个 影 子
1880—1881 年
绪论
文艺美学何为?
一、文艺美学作为学科存在的历史 二、文艺美学学科存在的可能性 三、文艺美学的学科特性
一、文艺美学学科产生的历史
(一) 美学及其美学学科的产生
⒈ 何谓美学? ⒉ 美学学科的诞生 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 (1714--1762)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一 书,算是使“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而诞生,但他 是将美学作为感性认识学进行论述的,他说: “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 思维的艺术和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 的科学。”
(三)文艺美学的几种观点
⒈ 文艺美学是一般美学的分支,与之具有逻辑关系。 ⒉ 文艺美学是美学与诗学的融合。 ⒊ 文艺美学研究文艺的审美特征及规律。
⒋ 文艺活动是反映─建构性的审美活动。
⒌ 文艺美学是美学和文艺学学科的交叉、叠合部分。 ⒍ 文艺美学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经验。
此外:
• 胡经之主编《文艺美学丛刊》(1982年起曾出过数 期),由叶朗、江溶、胡经之等发起并主编的《文艺美 学从书》(1982年起已出版数十种),王朝闻主编的 《艺术美学从书》(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已出数十种), 王世德《文艺美学论集》(1985),杜书瀛《文艺创作 美学纲要》(1985初版、1987再版),童庆炳《文学活 动的美学阐释》(1989),曹廷华《文艺美学》 (1990),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2000);古典 文艺美学有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1986)、 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1988)、陈永标《中国 近代文艺美学论稿》(1993)曾祖荫在台湾出版的《中 国古代文艺美学》;西方文艺美学专著则有董小玉《西 方文艺美学导论》(1997),等等。
⒈ 我国悠久的美学历史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性。 ⒉ 我国的传统美学需要走向世界。
⒊ 全球化时代需要我们对我国传统美学进行新 的定位。
⒋ 文艺美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学科,更 需要广大美学研究工作合力打造。 ⒌ 广大青年学生能够通过文艺审美体验而加深对 中国美学的理解及体认。
三、文艺美学的学科特性
• (一)与文艺美学紧密相关的几个学科 •
首先,我们从下列艺术作品中分 析总结、梳理概括文艺美学的性质和 特点:
文艺美学是什么:
文艺美学做什么?
文艺美学为什么?
李 白 行 吟 图
[ ] 宋 梁 楷
拿 破 仑 法在 雅办 克公 路室
易 大 卫[ ] · · 1812年清 郑 板 桥
竹 石 图
任在 尔乱 东 岩咬 西 中定 南 ,青 北 千山 风 磨不 。 万放 击松 还, 坚立 劲根 ,原
⒊ 梳理人类艺术审美情感,张扬人的感性生命 的价值。 ⒋ 美学、文艺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需要现代 意义上的文艺美学。
(二)文艺学和美学的发展需要进行 理论抽象
⒈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进行规范 ⒉ 历史与逻辑的方法进行梳理 ⒊ 规范文艺美学的范畴体系
(三)我国传统美学发展的历史需要在 新历史时期发扬光大
二、文艺美学存在的可能性
(一)人类文艺发展的历史需要文艺 美学
胡经之:“如果说,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那么,文艺美学就是这个‘家园’的守护者。” ⒈ 需要超越一般文学理论、艺术理论的平面 式研究(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美学化)。 ⒉ 需要将哲学性美学的思辨性具体化、情感 化、生命情调化(哲学美学的文艺学化──艺术哲 学化)。
*国内几部最早的相关著作:周来祥的《文学艺 术的审美特性和美学规律》(1984年);胡经之的 《文艺美学》(1989年);栾贻信、盖光的《文艺 美学》(1990年);杜书瀛主编的《文艺美学原理》 (1992年)。 2001年山东大学成立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 点研究基地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并出版基地刊 物《文艺美学研究》。 周来祥著《文艺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出版。 曾繁仁主编《文艺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出版。 曾繁仁主编《中国文艺美学学术史》,长春出版 社2010年出版。
(二)文艺美学作为学科的发展
⒈ 文艺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学科,具 有文艺学和美学的双重特色。
文艺美学在我国的发展也只有30年的历史,在国 外,并没有将文艺美学作为一种学科来建立,只是将 与此相同的学科称为“艺术哲学”。 ⒉ 文学美学产生、发展之扫描 *1976年台湾学者王梦鸥出版《文艺美学》; *胡经之在1980年于昆明召开的全国首届美学学会 上提出关于文艺美学问题,并指出“高等学校的文学、 艺术系科的美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讲授哲学美学原 理,而应开拓和发展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使用
课程的性质 与 教学目的
性质:该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 修课,应该在学生学习了文艺理论、美学概论、马 列文论,以及有关中外文学发展历史等课程的基础 上开设。 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以审美的视野考 察文艺发展的历史和各种文艺现象,把握文艺创造、 文艺欣赏和文艺批评的美学特性,锻炼学生的辨证 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能够不断地以理性思维方法分 析和把握文艺活动、文艺现象的特性,提高学生的 审美感受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学术意识和 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