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教学总结

合集下载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常见疾病及其预防”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详细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方法;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及健康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了解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提高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疫情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危害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预防传染病的经验。

4.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预防传染病的相关例题。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学习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随堂练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及其预防》2. 内容:(1)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2)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方法(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

(2)列举三种常见传染病,并说明其预防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提高健康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13篇)《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篇1一、活动目的:1、通过班会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传染病都有哪些。

2、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进行预防流行性感冒、腮腺炎、尤其是H7N9禽流感的预防教育。

3、增长学生的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二、活动背景:针对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容易出现人传染病,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所以通过本周主题班会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师生身体健康。

三、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最近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容易出现人传染病,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初春、秋季的气候乍暖还寒,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

从比较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炎)到比较少见但更致命的流脑、出血热等,都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护十分关键。

历史上传染病的流行:1348年,欧洲出现了鼠疫大爆发,短短5年间,欧洲人口减少了近1/2。

传染病的大流行是人类的灾难。

1918年全球爆发流感,死亡人数达2000万,其中美国死亡50万,比因战争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调查:从小到大你患过那些病?(二)学生讨论并掌握有关知识。

1、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有什么不同?近视眼:由于患者自身的眼部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的,不能传染。

结膜炎:由于外来的致病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2、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传染病流传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以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可为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传染病的概念,区分常见的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2.了解病原体的概念、病原体的类型。

3.列举常见的传染病,知道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分别是什么。

4.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能力目标1.通过对教学资料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调查当地常见传染病,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类传染病及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教学难点1.病原体的概念和种类。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教学方法学生自述、多媒体演示、调查实践相结合。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常见传染病病原体的投影片或录像资料;(2)流感和肝炎的录像资料或教学光盘。

2.学生准备:(1)通过询问家长及自己记忆,对自己患过的传染病进行收集整理;(2)复习七年级上册病毒的内容及八年级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联系实际,导入新课]教师:“生老病死”是世界上所有生物都会面临的问题,我们人类虽然是高等生物,但也免不了会被疾病困扰,疾病给个人、家庭甚至社会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使每个人更健康幸福地生活,就需要我们对人类疾病有充分的了解。

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传染病及其预防。

板书: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课时)一、人类的疾病教师:课前我让大家对自己家的疾病情况作了调查了解,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记忆和向家长的询问情况把自己得过疾病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这些疾病是否传染,都有哪些症状?(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回答,教师应给予适当提示,并及时纠正学生叙述当中的某些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说法,以免使学生对一些疾病产生错误的印象) 教师:同学们刚才提到的疾病中,一些是由于患者自身的组织或器官发生变化引起的,不会传染给他人。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与反思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与反思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二是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例如用图片生动形象地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三是活动设计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如章引言里的表格;四是注重情感教育。

二、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到大患过一些病,打过预防针,还知道自己的家人有时也患疾病,校园内的宣传橱窗有一些关于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画报,学生们对传染病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活中的一些传染病症状和预防措施也有一些了解,但不能针对具体病例说出传染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预防措施,对于传染病的分类也不清楚。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1)识记传染病的概念、特点、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措施。

(2)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2.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运用观察、推理、归纳的方法分析实例。

(2)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初步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关注常见的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选择卫生、安全的生活方式。

(3)通过小组学习,养成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习惯。

四、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重点】理解并识记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并识记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讲述(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新知)、讨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老师述说近期出现的桃江县一所学校大面积出现肺结核病例的事件并播放有关肺结核的视频,就这次肺结核的流行引导学生对传染病进行认识。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含反思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含反思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明确指出“传染病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已经非常久远,并在长期与之斗争的过程中,了解了传染病的特点,掌握了多种预防、控制和治疗的措施。

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传染病是可防可控的。

资料分析以学生熟悉的流感为例,让学生意识到传染病的危害。

三个讨论问题分别指向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引出下面要讲解的内容。

传染病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其特性的具体描述,将学生头脑中关于传染病的零散认知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是落实重要概念“按照是否有传染性,可将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相关的图画,以流感为例,说明传染病流行具有三个基本环节。

因此,切断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便可终止。

在本节内容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针对这三个环节可采取的预防措施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首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传染病虽然危害大,但它是可防可控的,不必谈“疫”色变;另外,掌握了预防措施,学生就具有了对抗传染病、保持身体健康的“武器”课标分析(五)人体的生理与健康内容要求概念6: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6.1.2常见的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肠道蠕虫病等)、细菌性传染病(如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是人体健康的威胁6.1.3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食物、血液、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6.1.4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6.1.6某些传染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学业要求关注有关传染病的社会性科学议题,距离说明传染病的危害,辨别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作出合理判断,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高中生物《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识记并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2、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传染病和关爱传染病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了解爱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二.重点难点:传染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①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①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②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传染病和关爱传染病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类传染病的了解,以及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有关非典和禽流感的视频资料,看完这段视频你会想到什么?非典和禽流感什么共同特点呢?非典和禽流感都属于传染病,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出示课题)2.新课讲授:介绍这节课以游戏的形式:“过三关,当专家”进入第一关:辨认传染病对照黑板,根据你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辨认一下哪些疾病会传染。

老师:这些传染病称为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出示资料)。

请同学们想一想,传染病由什么引起的呢?生交流,小结:我们把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

课件展示,常见的病原体。

师:从刚才的图片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能引起传染病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师生一同归纳。

总结:传染病按其病原体可分为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和寄生虫传染病。

设问:这些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给人的呢?进入第二关:跟踪传染过程多媒体展示,引出本节重点。

师:传染病有流行性的特点,那么传染病要流行的话要具备哪几个环节呢?70页图viii -2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示意图,讲述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概念。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教案:传染病及其预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初中生物学教材第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健康与疾病”的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染病的概念,知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了解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传染病实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健康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传染病实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传染病吗?传染病有哪些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并完成课堂练习。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实例图片和健康卡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互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传染病及其预防1. 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3.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4. 预防措施:a.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消灭病媒生物等。

b.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卫生、戴口罩、勤洗手等。

c.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

(2)列举三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根据传染病预防措施,提出预防甲型流感的方法。

322传染病及其预防重点学习教案总结方案新部编版

322传染病及其预防重点学习教案总结方案新部编版

322传染病及其预防重点学习教案总结方案新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传染病的定义、类型和传播途径,掌握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和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和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感品质。

二、教学内容1.传染病的定义和类型:包括传播途径和主要的传染病种类,如肺结核、痢疾、病毒性肝炎等。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和接种疫苗等方面的知识。

3.传染病的预防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怎样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定义和类型。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主要的传染病种类。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预防传染病。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作宣传资料,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设计一份传染病预防宣传册,呈现给全校同学和家长。

5.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家庭传染病的预防计划,并在下课时提交。

四、教学评价1.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的听课态度、学习表现和课堂参与热情。

2.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宣传资料的制作,考察学生对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作业评价:评价学生提交的家庭传染病预防计划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五、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3.任务驱动法:通过制作宣传资料和完成家庭传染病预防计划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讲义和教材:提供传染病及其预防方面的基础知识。

2.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教案总结方案,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传染病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学会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一、指导思想:本次课内容以力求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目标导学、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等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努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

本次课在授课过程中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本节课后,除对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掌握以外,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都要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传染病要有正确的认识,能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传染病和身边的传染病人,能够提高自觉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更加地珍爱生命,让自己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关注传染病及预防,增强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传染病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等情感。

三、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四、教学难点:病原体概念与传染源概念的区分和判断五、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式等六、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等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八、课时安排:2课时九、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及其预防。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首先请同学们看三幅图片:(课件展示)图片1:霍乱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图片2:sars大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图片3:禽流感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疾病危害这么大,导致这么多人死亡?(学生回答:因为它们是传染病。

)对,因为它们是传染病,能传染!一人患病,殃及周围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流行起来,危及很多人的健康!那么,到底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怎样流行起来的?我们又怎样去预防传染病?这就是我们本次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课件展示目标,进入第二个环节:导学点拨,探究新知)(二)导学点拨,探究新知活动1:分组讨论,展示交流:建构传染病的概念。

活动方法:(1)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传染病的信息并进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给予激励性评价。

然后引导学生所说的几种传染病及病因,试着概括出传染病的概念。

在概括出传染病的概念之后,对引起传染病的病因-----病原体当然要作认识。

结合刚才病因的分析,教师采用图片等展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正是这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导致传染病的罪魁祸首,这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就是病原体。

那么我们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以对传染病进行分类,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是细菌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的呢?由寄生虫引起的呢?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知道传染病的分类。

再引导学生分析,正是这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在人与人之间或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导致了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

这就决定了传染病有两个突出特点是?传染性与流行性。

学生很快会回答上来。

活动目的: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建构传染病的概念、病原体的概念及传染病的突出特点:传染性与流行性。

教师有机过渡:既然传染病的突出特点是传染性与流行性,那么它是怎样流行的和传染的?是不是要经历一定的环节才能流行?(进入下一个学习活动)活动2: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活动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课件展示活动任务及思考题,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表达交流.(2)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同时积极肯定合作学习的意义。

(3)课件展示艾滋病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艾滋病的危害,并分析艾滋病的三个流行环节。

活动目的: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建构如下知识、增进如下能力:(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认识到艾滋病的严重危害,知道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教师导学过渡:既然传染病的流行要同时具备这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这是不是给我们预防传染病以启示呢?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预防传染病呢?(进入下一个学习活动)活动3:探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活动方法:以抗击非典的胜利为例,让学生知道只要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传染病是可以预防和战胜的。

活动目的: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并且知道针对三个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预防传染病。

教师导学,有机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对传染病相关知识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下面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4: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1)非典的知识及预防;什么是非典?非典即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其病原体是变异冠状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简称SARS)。

非典的临床表现:患者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摄氏度,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轻微腹泻; 伴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非典的传播途径a.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

b.接触沾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物品、用具等,经口、鼻传播。

c直接接触患者造成传播。

非典的预防措施a.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要共用毛巾、牙刷等用品。

b.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搞好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

c.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d.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接触时,须戴口罩。

(2)艾滋病的知识及预防;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英文缩写为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艾滋病的潜伏期为2 —10年,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a.低热、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大腿根、腋窝和脖子两侧等处,无触痛。

b体质下降: 常表现为容易感冒、容易疲劳、食欲不振、腹泻、体重下降等。

c.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等。

d.各种病原体导致的继发性感染: 可表现为肺炎、食管炎、食管溃疡、胃肠炎等。

e.肿瘤:如卡氏肉瘤、淋巴瘤等。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a.同HI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b.接受被HIV污染的血液,包括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具等。

c被HIV感染的母亲传染给胎儿或者新生儿。

温情提醒: 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活动传播。

也就是说,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共用游泳池、共用电话、打喷嚏、蚊虫叮咬、照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均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预防艾滋病主要靠杜绝各种可能的传播途径,如切实防止与传染源的性接触,洁身自好,避免性乱交;严禁毒品注射;加强个人卫生;严格管制血制品。

其中避免性乱交是最重要的。

使用安全套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3) 禽流感的知识及预防;什么是禽流感?禽流感是禽类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根据其致病力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人患禽流感的临床表现人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

早期症状与其他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泻、腹痛、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体温多持续在39摄氏度以上。

一旦引起病毒性肺炎,则预后差,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

人患禽流感的传播途径a接触病(死)鸡、鸭等禽类及其排泄物与分泌物。

b.吸入病禽咳嗽或鸣叫时喷射出的带有H5N1病毒的飞沫。

c.吃了病禽制品或被病禽污染的肉制品等食物。

如何预防禽流感(一)普通人群a.避免接触病(死)鸡、鸭等禽类。

b.避免与禽流感患者接触。

c.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鸡、鸭等禽类食品。

d.不随意进出疫区。

e.勤洗手,特别是接触禽类后更要及时洗手。

f.发现有疑似流感症状要及时就诊。

(二)饲养人员a.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工作时要穿上工作服,最好戴上口罩。

b.减少人体直接接触家禽的机会,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消毒。

c.接触污物后要洗手,处理鸡场粪污时应戴手套。

d.发生疫情时要尽量减少与禽类的接触,接触禽类应戴上手套和口罩,穿上防护衣等。

(4) 霍乱的知识及预防;什么是霍乱霍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被称为烈性肠道传染病。

霍乱的临床表现霍乱患者表现为腹泻和呕吐,继而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a.腹泻及呕吐:霍乱发病多以急剧腹泻开始。

多数腹泻不伴有腹痛,这与一般的胃肠炎有很大不同;另外,霍乱患者不发热,这与患痢疾也很不相同。

霍乱患者的排便次数通常不是很多,但排泄量大。

开始时大便为稀便,继而呈淘米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无明显的粪臭味。

呕吐一般在严重腹泻后出现,常无明显的恶心感。

b.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频繁的腹泻、呕吐之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

起初患者只感到口渴,眼窝稍凹陷,口唇稍干,继而可有声音嘶哑、口唇干燥、皮肤皱缩、指纹皱瘪(故霍乱又称“瘪螺痧”)、尿量减少、体温下降、脉搏变弱变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往往危及生命。

霍乱的传播途径霍乱是一种典型的“粪---口”传播性传染病。

霍乱患者的粪便中含有霍乱弧菌,粪便可污染水源和食物。

人喝了被污染的水或吃了被污染的食物,1—2天(最快的几个小时)后便会发病。

霍乱的预防措施只要能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霍乱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a.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食物要煮熟或洗净,不吃生或半生的水产品。

b.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c.自己或亲属出现疑似霍乱的症状时,要及早就医。

(5) 猪链球菌病的知识及预防;什么是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中猪链球菌2型引起的人畜疾病最为严重。

人主要通过手、脚等处皮肤伤口感染病菌而发病,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会出现畏寒、高热、头痛、呕吐和皮肤有出血点、淤点、淤斑等症状。

传播途径与预防办法人在宰杀、切割、清洗、销售病(死)猪时容易感染猪链球菌病,尤其是手部有伤口的人员,会通过伤口感染猪链球菌而发病。

预防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主要办法是:a.病(死)猪应就地深埋或焚烧,禁止抛入河、沟、水塘等水体内。

b.购买经过正规屠宰检验程序的猪肉,不要购买来历不明的猪肉,特别是病猪、死猪肉。

(6) 登革热的知识及预防;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