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篇一: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起震惊世界的事件。
圆明园作为清朝皇家园林,荟萃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珍贵的文物艺术品。
然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时,圆明园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和焚烧。
这个事件不仅是对中国自尊心的侮辱,也是对中华文化的毁灭。
篇二:火烧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起巨大的文化损失,让人们对侵略者的野蛮和破坏心生愤怒。
圆明园被烧毁后,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都化为灰烬,让人们深感痛惜。
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亵渎,也是对世界文化的损失。
火烧圆明园的事件应该成为对历史教训的警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篇三:火烧圆明园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皇家制度正式终结。
圆明园拥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宝贵的文物收藏,它被视为清朝皇室的象征。
然而,火烧圆明园的发生使得这个象征消失殆尽,标志着清朝的权威和统治正式瓦解。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痛苦而深刻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篇四:火烧圆明园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要珍惜历史文化遗产。
圆明园曾经是一座充满诗意和艺术气息的宫廷园林,如今它已成为无法恢复的废墟。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无情蹂躏,也看到了我们自己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
火烧圆明园的教训应该让我们时刻警惕并加以行动,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
篇五:火烧圆明园让我们深感遗憾和悲痛。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物资源。
然而,英法联军的入侵和圆明园的火烧,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化为灰烬,让人们痛心疾首。
火烧圆明园的教训告诉我们,珍惜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责任,不能让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篇六:火烧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悲壮的记忆,它既是对历史的警示,也是对文化的呼唤。
圆明园的火烧是对中国人民尊严和国家尊严的践踏,它不仅让我们感到痛心,更催人深思。
今天,我们应该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自信,努力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以此向我们的历史英雄和先辈致敬。
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10字

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10字火烧圆明园是指发生在1860年10月6日至1860年10月18日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在北京的圆明园。
这一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时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背景资料: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发生在1856年至1860年的一场中英法三国之间的战争。
通过这场战争,英国和法国试图通过迫使中国开放更多贸易港口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来加强其在中国的势力。
2.前一年的战争:在1859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并攻占了天津。
中国的清朝政府被迫接受英法联军提出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向英法支付巨额赔款。
3.圆明园:圆明园是清朝时期中国皇室的一个大型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圆明园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达到350多公顷。
圆明园包含了许多建筑物、花园和湖泊。
事件经过:1.进入北京:1859年底,英法联军再次进入北京并开始对城市进行轰炸,以迫使中国政府接受他们的要求。
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同意支付大笔赔款。
2.香山之战:1860年9月,英法联军再次攻占了中国的前门和天安门,并进入了圆明园的所在地香山。
中国政府下令全面撤离圆明园。
3.唐奉联军的抵抗:圆明园原本由唐奉联军(由中国的湖北和河南军队组成)驻守,他们展开了对英法联军的抵抗。
然而,由于英法联军的火力优势,唐奉联军很快便失去了防御能力。
4.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发动了对圆明园的火烧。
他们放火烧毁了园内的建筑物、花园和文物,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英法联军将圆明园称为“圆明殿”,这是对中国皇室的侮辱。
影响:1.对中国国家形象和文化的严重打击: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对中国国家形象和文化遭受的严重打击。
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由于火烧事件,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永远消失了。
2.对清朝政府的羞辱:火烧圆明园事件使清朝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屈辱。
无法保护自己的皇家园林和文化遗产,清朝政府在国内外都失去了公信力。
火烧圆明园主要内容

火烧圆明园主要内容火烧圆明园主要内容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
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火烧圆明园主要内容,欢迎参考!火烧圆明园主要内容篇一1852年,出身宦门、颇具姿色的玉兰被选入宫,册封为贵人。
但因玉兰所属的叶赫那拉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有宿怨,而未能得到咸丰帝的注目。
玉兰苦思进身之计,终以一曲缠绵哀怨的小调吸引咸丰,进而博取宠幸。
以后,聪明伶俐的玉兰,经常伴随在皇帝身旁。
一年后,玉兰因生子载淳,被咸丰封为懿贵妃,在宫内的地位已与皇后相仿。
17岁的玉兰中选入宫。
但是,因为玉兰所属的叶赫那拉家族与清太祖家族在历史上素有仇怨,致使她一直未能得到咸丰皇帝的宠幸。
皇后慈安久久不能怀孕,而深得皇帝宠爱的温柔、善良的丽妃又偏偏生了一个女儿。
大清江山帝业无人继承,咸丰皇帝深为苦恼和忧虑。
一日,百无聊赖的咸丰皇帝在圆明园中散步。
忽然,从远处传来了缠绵、忧怨的歌声,咸丰循声走去,看到了浓妆艳抹的玉兰。
咸丰被玉兰惊人的美貌所震慑,两人穿花绕柳,在花园中尽情嬉戏。
至此,玉兰终于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幸。
在这以后,聪明伶俐的玉兰不离咸丰左右,她陪着咸丰弈棋、练字,甚至于帮助拟阅奏折,长此以往,乐而不倦。
时隔不久,玉兰被册封为懿嫔,更是宠幸不断,恩爱有加。
一年以后,她生了载淳,咸丰喜出望外,封她为懿妃,继而又封懿贵妃。
从此,咸丰皇帝沉溺于宫闱之乐,以为是"嗣世有后,天下太平"了。
实际上,这时的清王朝已是危机四伏。
帝国主义列强一再发兵侵犯。
英法联军在大举进攻上海、广州后,又移师北上,直逼北京。
大清王朝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力谏咸丰皇帝以"秋猎"为名,携皇室赴热河行宫避难,而恭亲王奕訢则谏阻咸丰。
争论不下之时,咸丰采纳了懿贵妃的主张,命令僧格林沁亲王率领蒙古骑兵、步兵在京郊八里桥与英法联军交战。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知识点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以下是相关知识点:
1. 火烧圆明园: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 1860 年 10 月 18 日至 10 月 21 日对圆明园进行的大肆抢劫和焚烧。
圆明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但在这次浩劫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
2. 北京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重要的是 1860 年 10 月 24 日和 25 日与英国和法国分别签订的《北京条约》。
这些条约包括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允许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内地传教等内容。
3. 事件影响:火烧圆明园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这些事件导致了中国的领土丧失、主权受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4. 历史启示:火烧圆明园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提醒我们,国家的弱小会导致外敌的侵略和欺凌。
这也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和觉醒,激发了民族意识的兴起,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总之,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
火烧圆明园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通商口岸更多 侵略势力进入内地 割让领土更多 中国丧 失了更 多的主 权和领 土 中国的半 殖民地化 程度加深 了
二、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此处放《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以动画显示被割占的先后顺序
俄国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第二课
火烧圆明园 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二、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发动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2、火烧圆明园 3、《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发动国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洋枪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洋枪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洋枪队是由外国侵略者华尔等指挥,用洋枪, 洋枪队是由外国侵略者华尔等指挥,用洋枪, 洋炮装备起来的清军武装。华尔早年学过军事, 洋炮装备起来的清军武装。华尔早年学过军事, 长期在海上和中美洲从事冒险活动。1859年他招 长期在海上和中美洲从事冒险活动。1859年他招 募各国亡命之徒组成洋枪队,1861年改募中国人 募各国亡命之徒组成洋枪队,1861年改募中国人 为士兵。 为士兵。清政府后来将扩编的华尔洋枪队改名为 常胜军 。
李秀成画像
太平军击毙华尔和打败戈登
英国随军画家 绘制的《 绘制的《洋枪队 的中国士兵和英 国军官》 国军官》
太平军击毙华尔和打败戈登
英国随军画家 绘制的《 绘制的《戈登将 违令士兵拉出队 伍枪决》 伍枪决》
课后练习
温故知新 太平军和以往的农民起义军在斗 争对象上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什么? 争对象上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什么?
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火烧圆明园整理:十方火烧圆明园一、圆明园的兴建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
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在满清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
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二、文明的冲突古代中国“天下一统”观念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皇帝为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的属国,所有人见到皇帝都必须磕头表示臣服。
但西方国家来到中国后,其者拒绝磕头,而且还要长驻北京。
公使驻京必然导致觐见皇上,而对皇上不行跪拜之礼将在事实上促使“天下一统”观念的遭到破坏,而这种“天下一统”观念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接受,与儒家“礼治”思想的结合,就汇成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合法性的主要源泉。
这种农业文明下产生的观念,必然不被已经步入工业文明的英国、法国所接受。
满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主要焦点是“公使驻京”一项,被清方列为谈判中最重要的事件。
今天被人们所看重的利益,如开放外贸口岸、允许外国人内陆旅游、协定关税、保护传教士、赔款、领事裁判权等等,对满清皇帝来说,都是可以随意处置的小事一桩,双方很快就在这些小事上达成了协议。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火烧圆明园

[键入文字]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火烧圆明园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
《天津条约》签订后,1859 年6 月,英、法、美公使接换约之际,带兵悍然闯入大沽,清军取得了大沽保卫战的胜利。
英法大为恼火,遂于1860 年分别派额尔金和葛罗来华率军扩大战争。
咸丰皇帝出逃热河。
10 月6 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闯入西北郊的圆明园。
他们抢去了园中的金银财宝,劫走了所有能搬动的贵重文物和图书典籍。
为了掩盖罪行,额尔金命令纵火,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
评价:
圆明园是我国皇家园林艺术的瑰宝,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残忍行径不仅损毁了中国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与艺术的损失。
雨果怒斥英法联军的暴行:
1。
《圆明园的毁灭》 知识清单

《圆明园的毁灭》知识清单一、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始建于 1709 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
1722 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
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巅峰之作。
二、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圆明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宫殿建筑:宏伟壮丽,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风格,屋顶的琉璃瓦金碧辉煌,屋檐的斗拱精巧别致,宫殿内部装饰华丽,有精美的壁画、雕刻和家具。
园林建筑:如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等,造型优美,富有诗意。
这些建筑巧妙地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
西洋建筑:在圆明园的长春园中,有一组西洋建筑,包括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等。
这些建筑采用了西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手法,如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造型、罗马柱等,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圆明园的艺术珍品圆明园收藏了大量的艺术珍品,涵盖了书画、青铜器、陶瓷、金银珠宝、古籍善本等多个领域。
书画作品:有历代名家的书法和绘画,如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宋徽宗等的作品,这些书画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高超水平。
青铜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有的青铜器上刻有精美的纹饰和铭文,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陶瓷:包括青花瓷、粉彩瓷、珐琅彩瓷等,这些陶瓷制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杰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火烧圆明园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腐败无能,屡次战败的形势下.外国侵略军在我国许多城乡进行纵火破坏,使我国遭受巨失。
1860年(咸丰十年)10月,英法联军焚毁我国最大园林-圆明园可算是纵火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了,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1856年10月23日,英国以亚罗船事件为借口,将军舰进犯珠江内河,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联军进犯广州,次日广州失守,随后英法联军不断向北推进。
1860年,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余名由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率领,一路北上,8月袭击大沽占领天津、通州。
9月21日,在北京八里桥又击溃僧格林沁、胜保部清军,咸丰皇帝得知后于9月22日慌忙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10月6日联军到达海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