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读《美学与艺术》后感3感悟“中西画法的渊源和基础”

读《美学与艺术》后感3 感悟“中西画法的渊源和基础”在这本《美学与艺术》书中,笔者看到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
书中这样阐释:人类在生活中所体验的境界与意义,用逻辑的体系范围之、条理之、以表达出来的,这是科学与哲学。
在人生的实践行为或人格心灵的态度里表达出来的,这是道德与宗教。
也有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节奏的核心“,以自由和谐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的,这就是“美”与“美术”。
笔者也多少发现了艺术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他们不会太在意生活给予他们的是什么,总能在第一时间段去寻找生活中令人振作的事物。
习惯于对美好的事物进行赞美和传播。
很多艺术家的生活起居都以自然随和为主,他们穿宽松的衣服,行走在旷野上作写生活动,他们的家居也被布置的与山石流水融合。
原因是美术的特点在于形式,表达出生命的内核,是生命内部最深的动力,是至情至理的生命情调,并且具有内在的韵律美。
美术中所谓形式,入数量的比例、形线的排练、色彩的和谐、音律的节奏都是抽象的点、线、面、体或者声音的交织结构。
形式的作用可以分为三项:1美的形式的组织,使以片自然或者人生的内容自成一独立的有机体的形象,引动我们对它能有集中的注意,深入的体验。
2美的形式之积极的作用是组织、集合、配置。
美术能使一片景能组织成内在自足的境界,一个意义丰满的小宇宙。
古这里作者也提及古代希腊大建筑家以极其简单质朴的形体线条创造了典雅的庙堂,使人千载瞻仰。
在建设历史和现代建设上依然光辉闪耀。
3形式最后和最深的作用,在于它不只是化实相为空灵,引人精神飞越,超入美境,而在于它能进一步“由美入真”,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
西洋自埃及,古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的画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注重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凹凸的晕染。
画境似可走进,似可手摩,它们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古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
中国的画境,画风与画法特点离不开钟鼎器盘的花纹图案及汉代的壁画。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础基与源渊的法画西中论
而。趣之逸奇、思之荡浩中胸己自家作写抒�地余有留乃笔�物于滞不既笔” 。神石传花笔 �影川留沈墨“ �云句有中》言微事绘《的契志唐。神传物为�实写笔笔又而�物于滞不�虚 灵笔笔能乃法画的它是于 �影阴线光及体实凸凹 、间空体立的板刻了脱超既画国中而然 。滞板于流�态真失反�凸凹染渲�凿雕画刻必不正�生产然自也感之”度深“的”积体体 立“则�命生部内的物出写�气骨象物捉把墨笔的象抽以法画国中为因。境意的游神片一是 乃�景实的进走可如画油洋西似不亦�痕画刻的体立有没却但�远深的间空宙宇有、凸凹有 、暗明有中此 。景真川山的睹目们我如真 �韵气緼絪的动浮渺飘成构 �映互融交暗明实虚中幅 画。 ”道“的灵虚的动之象万加参�部内物万入溶是而�廓轮的物万置位象万举包是复不里 画国中在白空。奏节的灵虚的动流幅全成结�融交处处”白空“与象物的动飞中幅画。架间 的体物置位是复不它�义意去失间空的静、的体立�面里相形的动律的流交线点种这在 。果结与标目的笔用法骨是 ”动生韵气“谓所。象动命生现表以气骨的物捉把法笔用运系即� ”笔用法骨“之中法六画 绘国中。心核的动着写是即气骨写�体肢的”动“持主是骨。)气骨其尚而似形其遗或画之 古�云》记画名代历《远彦张(”气骨“的物是就�的来出达表纹线用�动运的部内这。现 表的律韵和奏节之态姿动飞重注而�似形的体立凸凹凿雕不�化象抽个个而�动生个个们它 。中曲响交的纹花幅全在合融而�织交的奏节之纹线动飞组一是象形物动个一每。化僵、化 蜕的线形象物于本原即亦纹花 �纹花于融象物 。面里条线纹花动流的案图幅全于合浑化溶全 完们它但。常异泼活�转宛跃跳�相形的动飞等凤龙、鱼虫、兽禽、物人中纹花些这在 。之求中画壁代汉及案图纹 花的鉴盘器彝鼎钟种此在当点特的法画与风画 、境画的国中 。当相刻雕像神腊希与可绪情宙 宇国中现表其�美和雅典、穆浑重沉态形则器彝等尊敦鼎钟周、商而。本范的家画来后洋西 为成刻雕体立的腊希似不。通相画绘的子道吴和是塑雕的之惠杨。风画有具�响影境画受反 像塑来以唐、晋。界境的味风刻雕纯的高最臻未亦�达发腊希及不远雕圆体人则国中在 。间空筑建与术艺刻雕的腊希、及 埃是景背与源渊的们它�摩手可似�进走可似境画。染晕的凹凸影光、学剖解、法视透重特 。体物的式雕圆出描中境画的间空体立现幻幅一在是 �风画的统传来以腊希 、及埃自洋西 �中之错交流互的线点墨笔在化浑解溶全完 �幻似真似�曳摇动飞而然�目在然宛固象形体物。案图的蹈舞如乐音如幅一成谱�合开的 势气体形�映互的实虚暗明�错交的线点�淡浓的墨笔用家画。画刻的相形体个于滞沾不而 命生奏节的幅全在点重着与神精的他。洒挥意任�礴盘衣解家画�蹈舞种一象真画国中 。一第界世为�妙精的生写画鸟花如�实写重极也点发出的 它然虽�象意造创在而�实写的械机在不素要其。美态姿的蹈舞、美奏节的乐音、美线形的 筑建种一是画国中 。境意与情心格人达表墨笔的象抽向倾而 �画刻的象物体具重不法画国中 以所。)奏节灵心的脱超的由自是即气逸(气逸的中胸写�舞飞的墨笔借乃才天的族民。灭破 已早也美式形之活生乐礼建封代古 �达发腊希及不术艺雕圆 �灭毁于易筑建木瓦的国中 。此在值价与义意的生人于对术美。命生真 、由自真得乃�心中的命生得获新重� ”奏节的了没埋�谐和的了去失“于返此借人吾
漫谈中西绘画起源

漫谈中西绘画起源漫谈中西绘画起源中国古代绘画分为繪与劃。
繪着丝旁,与丝帛有关。
劃着利⼑,与⼑刻有关。
繪与劃是两件事。
先说繪。
中国商代甲⾻⽂就有关于桑蚕丝帛的记载,中国丝帛历史⾄少3000年以上。
丝帛昂贵,只有极少数⼈使⽤。
在轻薄珍贵的丝帛上描绘,产⽣了中国独特的书画艺术。
⾸先是使⽤软笔,如狼毫等。
所⽤颜料多为矿⽯或植物粉,⽤⽔调和,中国⽔粉画由此⽽来。
再说劃。
中国有书画同源之说。
劃,是⽤⼑刻的⽂字或图案。
甲⾻⽂、⾦⽯⽂、⽵简等,都是⼑刻。
中国早期象形⽂字,其实就是图画。
象形⽂字逐渐演变为篆字,再演变出⾪书、草书、形书,中国书法成为独特艺术。
其中的篆字,因王家或⼤族使⽤特有印契、标记,⼜演化出篆刻艺术。
⼀个有趣的问题是:中国古代书写⽅式为什么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先要明确,⼈类早期⽂化习惯主要与物资因素有关,⽽不是与观念有关。
中国早期⼤量的⽂字记载是在是⽵简上完成的。
⾃⼰不妨试试,左⼿拿⼀⽚⽵简,右⼿拿刻⼑,是纵向刻⽅便、还是横向刻⽅便?你会发现,最省⼒最稳固的刻字⽅法是:左⼿握简的上端,并将简的另⼀端顶在腹部,右⼿⽤⼒刻字。
古代⽂书之所以从右往左,还是与⽵简有关。
再⾝临其境体验⼀下:如果你要刻字或阅改简⽂,你右⼿握⼑,成卷的⽵简是不是向左展开更⽅便?西⽅早期绘画是油画。
这⼀现象⾸先也不是观念原因,⽽是物质原因。
西⽅丝帛⽐中国晚千年以上,在厚实的亚⿇布上绘图显然与在精细薄透的丝帛上绘图不同。
在亚⿇布上绘图,⽤的是粗⽑刷、画⼑等,颜料是动物⾻胶、蛋清、油、矿⽯颜料等。
⼀个特殊的现象是:中国早期壁画和西⽅早期壁画正好使⽤了相反的⽅法。
譬如敦煌壁画⽤的是⼲画法,⽤类似西⽅油画使⽤的⾻胶、蛋清、油、颜料等,在⼲燥的岩洞⽯壁上描绘。
所以,敦煌壁画可以⽤⼑从⽯壁上揭下来。
⽽早期西⽅壁画⼤多⽤湿画法,⽤类似中国⽔粉画使⽤的矿⽯或植物粉颜料,在砌墙⾯泥灰时画上去,墙⾯⼲燥后,壁画就完成了。
以上是中国和西⽅在绘画起源与⽅法上的⼀些异同。
中西方绘画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绘画差异的根源一、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取决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
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道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体现。
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世界观起源于古希腊。
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古希腊艺术的灵感源泉。
而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背后则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宇宙观。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
正是中西方对待自然态度的不同使中西绘画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异。
中国画以表达山水为主题,是能让人融入自然中给人以心灵的愉悦感。
而我们从西方风景画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自然。
二、中西方美学的文化背景不同(一)有与无有与无的哲学观念,是中西方最根本的差异。
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
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
你看中国写意绘画是如此的虚实相间,往往留下一片空白。
给予观者的感受是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山一水,但却负荷着无限的深意。
是澈透灵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领悟.进而产生了安定静穆和谐的天人关系。
西方古典绘画是这样的写实,看看《最后的晚餐》看看《蒙娜丽莎》西方有与无的对立造就了进取、抗争、追求的精神,同时也含有弱点,在古代暗酝了命运的悲剧,当代则是弥漫开来的荒诞意识.当代西方的现代艺术绘画,用平面色彩、平面构图、平面造型的原则,搞时空的合一来表现精神的迷茫,混乱,骚动,荒诞.(二)形式与整体形式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它是实体的进一步具体化,是科学明晰性的产物。
形式结构是主客观的统一,与西方文化形式原则相反,中国文化强调整体功能,整体功能就是从整体出发,以整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把握其功能,决不离开整体来谈部分,离开整体功能谈结构.西方也讲整体,但西方的整体功能是个部分功能相加等于整体.从骨子里还是从部分到整体,还是靠解剖和分析.中国的整体功能也讲部分,是从整体而来的部分.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中国绘画讲"气韵生动".把它作为绘画第一原则,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比起来没有什么大变化.平面构图、平面色彩、平面造型、线、墨、气韵、骨法......给中国美学带来独具的特色,"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中国人最反对的是以言为意,以指为月.要达到对事物、对世界最精微的认识不能靠工具,而只能凭心灵.心灵最深层部分与事物的最深层部分与天是相通的.这是庄子的"以天合天"和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正所谓“天人合一”。
中西方艺术风格的流变与传承

中西方艺术风格的流变与传承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中西方艺术作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许多流变与传承。
本文将从绘画、雕塑和建筑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艺术风格的流变与传承。
一、绘画的流变与传承1.中西方绘画的起源中西方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东方绘画以中国的古代绘画为代表,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尤其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而西方绘画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壁画和饰物为代表,强调透视和人物形象的写实性。
2.中西方绘画的流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绘画经历了不断的流变。
在中国,唐宋时期的绘画达到了巅峰,并形成了以“文人画”为主的风格,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成为了欧洲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代表了人物形象的逼真和透视的精确应用。
3.中西方绘画的传承在绘画的传承中,中西方艺术互相影响,相互借鉴。
中国现代绘画中出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学习了西方的透视法和色彩运用。
而西方绘画中也开始出现东方绘画的影响,例如印象派运用了中国绘画的写意手法。
同时,中西方绘画也各自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雕塑的流变与传承1.中西方雕塑的起源中西方雕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中国古代的石雕和木雕作品以宗教和历史人物为主题,注重形象的延伸和象征的表达。
而西方古代的雕塑作品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神像和英雄雕像为代表,强调人体的比例和动态。
2.中西方雕塑的流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雕塑经历了不断的流变。
在中国,唐宋时期的雕塑艺术达到了高峰,并形成了以佛教雕塑和宫廷雕塑为主的风格,注重形象的神圣和庄重。
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成为了欧洲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注重人体的比例和动态。
3.中西方雕塑的传承在雕塑的传承中,中西方艺术风格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中国现代雕塑中出现了西方雕塑的影响,学习了西方的素描和立体构图。
浅谈中西绘画的差异

中西绘画审美观念的差异: -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和透视,追求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 -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和气韵生动,追求对内在精神和气质的传达。
06
中世纪绘画的兴起与衰落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变革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绘画的发展
中西绘画背景的差异
中西绘画的技法与材料
中西绘画的题材与表现形式
中西绘画的起源与背景
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
03
中西绘画的题材与风格
中国绘画的题材与风格
题材:山水、花鸟、人物等
风格:写意、工笔等
特点:注重意境、气韵生动
代表画家及作品
中西绘画技法与材料融合: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西绘画技法与材料也在相互借鉴与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中西绘画技法与材料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中西绘画技法与材料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可能性。
05
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与价值
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与价值
添加标题
中西绘画风格的差异:中国画注重意境和气韵生动,强调笔墨运用和构图布局,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和光影效果,强调色彩和造型的表现。
添加标题
中西绘画技法的差异:中国画采用毛笔、水墨等传统工具,而西方绘画则采用油画笔、颜料等工具,技法上也有所不同。
添加标题
中西绘画审美的差异:中国画注重意境美和神韵美,追求自然和谐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形式美和真实美,追求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
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
中西绘画的交流历史与现状
09中西绘画艺术的特征与比较
中文片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英文片名: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导 演:彼得·韦伯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
庄子 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 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普罗泰戈拉
(意大利)达·芬奇《维特鲁威人》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 其性质取决于环境、种族和时代。
中国画
西方绘画
多视点的自由空间 ——— 单视点的严格空间
散点透视 ——— 焦点透视
(意大利)拉斐尔《雅典学院》
如这感
果幅觉
是画:
,是
是否
什让
么你
?感
觉
不
太
合
理
(
或
明
不
) 徐 渭
协 调
《
?
墨
葡
萄
图
》
( 明 ) 徐 渭 《 墨 葡 萄 图 》
(法)藉里柯《梅杜萨之筏》
三、中西绘画形式感比较
中国画与诗文、书法、篆刻有机结合,显现出独 特的文化性。
( 希 腊 ) 《 拉 奥 孔 》
》
宗白华认为,西方绘画追求“真”与“美”的画风根源于古希腊雕刻。
(
希
腊
)
《
米
洛
(
斯
法
岛
)
的
安
阿
格
芙
尔
洛
《
狄
泉
忒
》
》
从根本上讲,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根植于各自 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美学思想。
思考题
在提倡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的今天,中国 艺术和西方艺术是应该走向互相融合还是 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论中西人物画的吸收与借鉴
论中西人物画的吸收与借鉴人物画是绘画中的一大门类,它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来展现出人物的外貌、神情、性格特征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的人物画在相互吸收与借鉴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就中西人物画的吸收与借鉴进行探讨。
一、中西人物画吸收与借鉴的历史背景中西方人物画的吸收与借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古代人物画主要表现在壁画、绘画、雕塑等形式中,而西方古代人物画主要表现在壁画、雕塑、织锦等形式中。
在古代,中西方的人物画都是表现出对人物形象的追求和描绘。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中,人物画得到了相互的吸收与借鉴,从而促进了人物画的发展与进步。
在唐宋时期,中国人物画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注重人物的神态、仪态和气质的表现。
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画则更注重人物的写实表现和光影的运用。
在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古代的艺术品被引入到欧洲,对欧洲的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在清朝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西方的绘画技法也逐渐引入到中国,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西人物画的吸收与借鉴在艺术特点上呈现出许多共同之处。
中西人物画在人物的表现上都注重对人物的特征描绘。
无论是中国人物画,还是西方人物画,都追求对人物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象的表现。
在构图和表现手法上,中西人物画都注重对人物的动态和静态的表现。
无论是中国的工笔人物画,还是西方的素描人物画,在构图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在色彩和光影的运用上,中西人物画都善于利用色彩和光影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和神态。
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中西人物画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手法。
中西人物画的吸收与借鉴在艺术成就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中国,随着对西方绘画技法的吸收与借鉴,中国的人物画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绘画大师如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等纷纷从西方绘画中汲取营养,将西方绘画技法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人物画。
在西方,中国的古代艺术也为西方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
苏东坡提出“书画本一律”,即书法和绘画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同质异体。
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写道:“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
”从书画共性的角度深刻阐明了中国书画互相衬映互为显彰的特性。
书画同源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①书画同“起”源图画与文字作为先祖们记事的工具,拥有相同的起源;而分别以图画和文字为基础而产生的中国绘画与书法艺术必也应有相同的起源。
对此,早在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也为我们做出了精辟的概括:“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偭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栗;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这一段是讲黄帝时史官仓颜造字的故事。
仓颉生有四只眼睛,经常抬头观察天上的气象星辰变化。
根据乌龟背上的纹路,确定了文字的形状。
造字成功后,天地造化再不能隐藏其奥妙,所以白日竟然下粟如雨;鬼怪精灵们不能在隐遁他们的形迹,所以晚上听到鬼哭魂嚎。
(为什么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
但鬼为什么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②书画同“形”源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深旨。
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肥东县综合高中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的艺术真有些儿奇妙: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绘画,讲到远近法差不多没有一幅不错。
《仇文合制西厢记图册》中就可看见许多显著的远近法错误的实例。
这种画犯着种种错误,画中没有眺望的中心点,画家没有一定的立场,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分别地观察各物的形状,局部地描写出来,凑合而成一幅绘画。
我选出上述图册摹写其中之一的大体轮廓如下面图(图一)来,依照西洋的画理而另拟远近法正确的图(图二),比较观察,始知这差异乃由于东西洋艺术的性质根本不同而来。
试比较观察前面的第一图(仇英原作)与第二图(依西洋画法改作),最初所得的感觉,后者就是现世常见的景象,前者便似“别有天地非人间”。
后者是事实的,前者是虚构的。
第一图所表现的,似是我们读了《西厢记·惊艳》一出后闭目想象所见的普救寺的光景。
第二图中所表现的,却是我们身入灵隐寺等处时实际看到的光景了。
西洋美术自古注重写实。
希腊时代的神像雕刻,都依照人体解剖学。
文艺复兴期的画家都讲究远近法。
东洋艺术的态度则不然,一向注重空想,绘画当然也不务写实,而描摹想象中的情景。
想象的世界中,行动非常自由;眺望景物时自己的立场要高就高,要低就低,要左就左,要右就右。
这犹似做梦,昔人云“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伏在斗室中描山水图的中国画家,正同这相思家一样。
做梦一般地飞绕天涯而眺望景物,把不同时所见的光景收入同一幅画中,上下重叠地描写的便是山水“立轴”,左右连绵地描写的便是山水“图卷”。
立轴是像两个黄金律长方形相连接一般狭长的一条纸,山水可以重重叠叠地画上去,仿佛飞机中望下来所见的鸟瞰图,而各种景物又都可作平眺形。
图卷有横长数文者,一丘,一垒,一桥,一亭,连绵不断地画过去,比回旋照相镜头所摄的大团体摄影收罗更广,而各部又都可作正眺形。
洋画创作的时候,首先必固定自己的立场,而规定画的中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作者:宗白华人类在生活中所体验的境界与意义,有用逻辑的体系范围之、条理之,以表出来的,这是科学与哲学。
有在人生的实践行为或人格心灵的态度里表达出来的,这是道德与宗教。
但也还有那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这就是“美”与“美术”。
所以美与美术的特点是在“形式”、在“节奏”,而它所表现的是生命的内核,是生命内部最深的动,是至动而有条理的生命情调。
“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
”这是派脱(W。
Pater)最堪玩味的名言。
美术中所谓形式,如数量的比例、形线的排列(建筑)、色彩的和谐(绘画)、音律的节奏,都是抽象的点、线、面、体或声音的交织结构。
为了集中地提高地和深入地反映现实的形相及心情诸感,使人在摇曳荡漾的律动与谐和中窥见真理,引人发无穷的意趣,绵渺的思想。
所以形式的作用可以别为三项:(一)美的形式的组织,使一片自然或人生的内容自成一独立的有机体的形象,引动我们对它能有集中的注意、深入的体验。
“间隔化”是“形式”的消极的功用。
美的对象之第一步需要间隔。
图画的框、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栏干台阶、剧台的帘幕(新式的配光法及观众坐黑暗中)、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灯火街市,这些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种间隔作用造成。
(二)美的形式之积极的作用是组织、集合、配置。
一言蔽之,是构图。
使片景孤境能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一层的真实。
希腊大建筑家以极简单朴质的形体线条构造典雅庙堂,使人千载之下瞻赏之犹有无穷高远圣美的意境,令人不能忘怀。
(三)形式之最后与最深的作用,就是它不只是化实相为空灵,引人精神飞越,超入美境;而尤在它能进一步引人“由美入真”,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
世界上唯有最生动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姿态、建筑、书法、中国戏面谱、钟鼎彝器的形态与花纹……乃最能表达人类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式与生命的律动。
每一个伟大时代,伟大的文化,都欲在实用生活之余裕,或在社会的重要典礼,以庄严的建筑、崇高的音乐、闳丽的舞蹈,表达这生命的高潮、一代精神的最深节奏。
(北平天坛及祈年殿是象征中国古代宇宙观最伟大的建筑)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律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姿式,乃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
吾人借此返于“失去了的和谐,埋没了的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中心,乃得真自由、真生命。
美术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此。
中国的瓦木建筑易于毁灭,圆雕艺术不及希腊发达,古代封建礼乐生活之形式美也早已破灭。
民族的天才乃借笔墨的飞舞,写胸中的逸气(逸气即是自由的超脱的心灵节奏)。
所以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
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
其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
中国画真象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盘礴,任意挥洒。
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相的刻画。
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
物体形象固宛然在目,然而飞动摇曳,似真似幻,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西洋自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的画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
特重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凸凹的晕染。
画境似可走进,似可手摩,它们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
在中国则人体圆雕远不及希腊发达,亦未臻最高的纯雕刻风味的境界。
晋、唐以来塑像反受画境影响,具有画风。
杨惠之的雕塑是和吴道子的绘画相通。
不似希腊的立体雕刻成为西洋后来画家的范本。
而商、周钟鼎敦尊等彝器则形态沉重浑穆、典雅和美,其表现中国宇宙情绪可与希腊神像雕刻相当。
中国的画境、画风与画法的特点当在此种钟鼎彝器盘鉴的花纹图案及汉代壁画中求之。
在这些花纹中人物、禽兽、虫鱼、龙凤等飞动的形相,跳跃宛转,活泼异常。
但它们完全溶化浑合于全幅图案的流动花纹线条里面。
物象融于花纹,花纹亦即原本于物象形线的蜕化、僵化。
每一个动物形象是一组飞动线纹之节奏的交织,而融合在全幅花纹的交响曲中。
它们个个生动,而个个抽象化,不雕凿凹凸立体的形似,而注重飞动姿态之节奏和韵律的表现。
这内部的运动,用线纹表达出来的,就是物的“骨气”(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
骨是主持“动”的肢体,写骨气即是写着动的核心。
中国绘画六法中之“骨法用笔”,即系运用笔法把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象。
所谓“气韵生动”是骨法用笔的目标与结果。
在这种点线交流的律动的形相里面,立体的、静的空间失去意义,它不复是位置物体的间架。
画幅中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处交融,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
空白在中国画里不复是包举万象位置万物的轮廓,而是溶入万物内部,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
画幅中虚实明暗交融互映,构成飘渺浮动的絪緼气韵,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此中有明暗、有凹凸、有宇宙空间的深远,但却没有立体的刻画痕;亦不似西洋油画如可走进的实景,乃是一片神游的意境。
因为中国画法以抽象的笔墨把捉物象骨气,写出物的内部生命,则“立体体积”的“深度”之感也自然产生,正不必刻画雕凿,渲染凹凸,反失真态,流于板滞。
然而中国画既超脱了刻板的立体空间、凹凸实体及光线阴影;于是它的画法乃能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
唐志契的《绘事微言》中有句云:“墨沈留川影,笔花传石神。
”笔既不滞于物,笔乃留有余地,抒写作家自己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而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
董其昌云:“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实为中国绘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超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亦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
中国乐教失传,诗人不能弦歌,乃将心灵的情韵表现于书法、画法。
书法尤为代替音乐的抽象艺术。
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在西洋油画上题句即破坏其写实幻境),这又是中国画可注意的特色,因中、西画法所表现的“境界层”根本不同:一为写实的,一为虚灵的;一为物我对立的,一为物我浑融的。
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
西画以建筑空间为间架,以雕塑人体为对象,建筑、雕刻、油画同属于一境层。
中国画运用笔勾的线纹及墨色的浓淡直接表达生命情调,透入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
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
”遗形似而尚骨气,薄彩色以重笔法。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是中国画宋元以后的趋向。
然而形似逼真与色彩浓丽,却正是西洋油画的特色。
中西绘画的趋向不同如此。
商、周的钟鼎彝器及盘鉴上图案花纹进展而为汉代壁画,人物、禽兽已渐从花纹图案的包围中解放,然在汉画中还常看到花纹遗迹环绕起伏于人兽飞动的姿态中间,以联系呼应全幅的节奏。
东晋顾恺之的画全从汉画脱胎,以线纹流动之美(如春蚕吐丝)组织人物衣褶,构成全幅生动的画面。
而中国人物画之发展乃与西洋大异其趣。
西洋人物画脱胎于希腊的雕刻,以全身肢体之立体的描模为主要。
中国人物画则一方着重眸子的传神,另一方则在衣褶的飘洒流动中,以各式线纹的描法表现各种性格与生命姿态。
南北朝时印度传来西方晕染凹凸阴影之法,虽一时有人模仿,(张僧繇曾于一乘寺门上画凹凸花,远望眼晕如真)然终为中国画风所排斥放弃,不合中国心理。
中国画自有它独特的宇宙观点与生命情调,一贯相承,至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发达,它的特殊画风更为显著。
以各式抽象的点、线渲皴擦摄取万物的骨相与气韵,其妙处尤在点画离披,时见缺落,逸笔撇脱,若断若续,而一点一拂,具含气韵。
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形相的实写,超脱而浑厚。
大痴山人画山水,苍苍莽莽,浑化无迹,而气韵蓬松,得山川的元气;其最不似处、最荒率处,最为得神。
似真似梦的境界涵浑在一无形无迹,而又无往不在的虚空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气韵流动,是诗、是音乐、是舞蹈,不是立体的雕刻!中国画既以‘气韵生动”即“生命的律动”为终始的对象,而以笔法取物之骨气,所谓“骨法用笔”为绘画的手段,于是晋谢赫的六法以“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之模仿自然,及“经营位置”之研究和谐、秩序、比例、匀称等问题列在三四等地位。
然而这“模仿自然”及“形式美”,(即和谐、比例等)却系占据西洋美学思想发展之中心的二大中心问题。
”希腊艺术理论尤不能越此范围。
(参看拙文《希腊大哲学家的艺术理论》)惟逮至近代西洋人“浮土德精神”的发展,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乃产生“生命表现”及“情感移入”等问题。
而西洋艺术亦自廿世纪起乃思超脱这传统的观点,辟新宇宙观,于是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对传统的反动,然终系西洋绘画中所产生的纠纷,与中国绘画的作风立场究竟不相同。
西洋文化的主要基础在希腊,西洋绘画的基础也就在希腊的艺术。
希腊民族是艺术与哲学的民族,而它在艺术上最高的表现是建筑与雕刻。
希腊的庙堂圣殿是希腊文化生活的中心。
它们清丽高雅、庄严朴质,尽量表现“和谐、匀称、整齐、凝重、静穆”的形式美。
远眺雅典圣殿的柱廊,真如一曲凝住了的音乐。
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视宇宙的基本结构,是在数量的比例中表示着音乐式的和谐。
希腊的建筑确象征了这种形式严整的宇宙观。
柏拉图所称为宇宙本体的“理念”,也是一种合于数学形体的理想图形。
亚里士多德也以“形式”与“质料”为宇宙构造的原理。
当时以“和谐、秩序、比例、平衡”为美的最高标准与理想,几乎是一班希腊哲学家与艺术家共同的论调,而这些也是希腊艺术美的特殊征象。
然而希腊艺术除建筑外,尤重雕刻。
雕刻则系模范人体,取象“自然”。
当时艺术家竞以写幻逼真为贵。
于是“模仿自然”也几乎成为希腊哲学家、艺术家共同的艺术理论。
柏拉图因艺术是模仿自然而轻视它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也以模仿自然说明艺术。
这种艺术见解与主张系由于观察当时盛行的雕刻艺术而发生,是无可怀疑的。
雕刻的对象“人体”是宇宙间具体而微,近而静的对象。
进一步研究透视术与解剖学自是当然之事。
中国绘画的渊源基础却系在商周钟鼎镜盘上所雕绘大自然深山大泽的龙蛇虎豹、星云鸟兽的飞动形态,而以卐字纹回纹等连成各式模样以为底,借以象征宇宙生命的节奏。
它的境界是一全幅的天地,不是单个的人体。
它的笔法是流动有律的线纹,不是静止立体的形相。
当时人尚系在山泽原野中与天地的大气流衍及自然界奇禽异兽的活泼生命相接触,且对之有神魔的感觉。
(楚辞中所表现的境界)他们从深心里感觉万物有神魔的生命与力量。
所以他们雕绘的生物也琦玮诡谲,呈现异样的生气魔力。
(近代人视宇宙为平凡,绘出来的境界也就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