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详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详部演变

横栱

正心万拱——泥道慢拱

厢拱—————令栱
翘———————————————华栱
4. 昂
是斗拱中斜置旳构件。宋代时起杠杆作用, 清代做假昂。
昂:翘之向外端加长,并下斜。

耍头:昂之上,且与昂平行大小相近旳直木; (或挑尖梁头)
耍头
5. 枋
枋:不承重,只有连接或承托 作用旳构件。
正心枋:落在柱轴线上, 承檐檩
雀替随开间旳变化而变 长=1/4净开间,但宽度不变 雀替旳设计随材料、形式旳变化而变
骑马雀替
二、历史旳演变
云岗石窟(北魏)
正定隆兴寺(金)
大同善化寺(辽、宋)
安平县文庙(明)
昌平明长陵(明)
故宫太和门


斗 坐斗————————————栌斗
十八斗———————————交互斗 斗
升 槽升子 没有相应关系
三才升
散斗
3. 栱
翘:垂直于立面旳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旳栱称横栱
翘(宋称“华栱”): 略似弓形,与建筑物立面垂直;

宋、清时期栱旳名称旳相应关 系


瓜栱—————瓜子栱
正心瓜拱——泥道栱
横栱 万栱—————慢栱
挑檐枋:承挑檐檩
三、斗栱旳出跳
出跳旳轴线到中轴线旳距离为一跳。 出跳旳多少代表等级旳大小。 宋称铺作,出跳与铺作旳相应关系: 出一跳—四铺作,出二跳—五铺作,出三跳—六 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 清称跴(踩),跴与出跳旳相应关系: 出一跳—三踩,出两跳—五踩,出三跳—七踩
四、斗栱旳类别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 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旳主要 、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资料讲解

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资料讲解

角柱 槛墙
c.杀梭柱之制
柱子上段卷杀,称上梭柱;上下段均卷杀,称为上下 梭。
《营造法式》规定:柱分三段,以上段做三瓣卷杀,至 上径比栌斗底周边大出4分时,作覆盘形收束。
明清官式建筑已罕见梭柱。
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 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梭柱:在柱上 端1/3处收杀 。使柱顶与斗 底相合,柱肩 梭成圆弧形。
料要求比较高
抬梁式
梁 柱
脊檩 上金檩 老檐檩 檐檩
穿插枋
随梁枋
抬梁式
脊瓜柱 三架梁 五架梁
抬头梁
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构件名称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2. 穿斗式构架(立贴式)
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
•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穿斗式
柱 檩
斗栱:
中国式建筑所特有的组合构件,是较大建筑物 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其作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 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再转到柱上 。
一、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 抗震 6. 装饰作用 7. 等级标志 8. 模数作用
大梁(大柁):大小、长短 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 如承九檩为九架梁,依此类 推。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 屋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 例》:有斗栱之大木 用桁,无斗栱之大木 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 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tuán]
4. 枋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之大木作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之大木作

屋架
基本组成部分: ❖梁 ❖ 檩(桁) ❖椽 ❖柱 ❖枋
屋架
1、举架(宋称举折)
举——屋架的高度,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 《考工记》——“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
h b
屋架
2、推山与收山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的需要要 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 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屋架
瓜柱
6、其他构件 瓜柱(宋称侏儒柱或蜀柱):在平梁之 上承托脊槫的矮柱 驼峰:梁额间彼此托垫的木墩子 叉手:蜀柱两边的斜撑,或不用蜀柱只 用人字形两斜撑支撑脊槫 托脚:支持平槫的斜向构件 替木:支承在栌斗或令栱上的短木以承 托梁枋
叉手 托脚
多层木建筑
宋代和以前的楼、阁、塔等多层建筑都是以梁、柱、斗、 栱完整的构架层层相叠而成。除最下一层在阶基上立柱外,以 上各层都在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 作为各层的基座,谓之平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
屋架
4、桁(或檩,宋称槫) 低部分为 脊桁(脊槫) 上金桁(上平槫) 中金桁(中平槫) 下金桁(下平槫) 正心桁(牛脊槫) 挑檐桁 (撩风槫)
屋架
出际——槫头伸出山 墙面梁架外的部分。 (或称屋废)
屋架
5、椽 ——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按照部位可分为: ❖ 脑椽 ❖ 花架椽 ❖ 檐椽 ❖ 飞檐椽 ❖ 顶椽

2、形制发展
❖ 原始社会已使用木柱 ❖ 早期木柱多为圆形断面 ❖ 商代,柱下置卵石柱础 ❖ 秦代,已有方柱 ❖ 汉代,石柱增加八角、束竹、凹楞、人像柱等式样,并
出现倒栌斗式柱础 ❖ 南北朝,出现高莲瓣柱础、束莲柱、印度、波斯、希腊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虚拟修复与展示
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古代木构建筑的虚拟修复和展示 ,再现古代建筑的原貌和历史风貌,为学术研究、文化 交流和公众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化保护策略
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古代木构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策略,包 括数字化保存、数据共享、虚拟展示等方面,推动传统 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在历史上的意义
政治和社会
古代木构建筑在政治和社会上具有重要意义,如宫殿、庙宇、园林等木构建筑,体现了封 建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特点。
经济和贸易
古代木构建筑对于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有影响,如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商业和手 工业的发展都与木构建筑密切相关。
文化和艺术
古代木构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瑰宝,其建造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 发展历程,为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保护和传承
古代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重 视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价值。
创新和发展
古代木构建筑的创新和发展对于现代建筑也有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在传统的 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05
古代木构建筑的实例分析
实例三:福建土楼
建造年代
建筑规模
建筑风格
木构特点
福建土楼是福建省的传统民居建 筑,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唐朝。
福建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其中 以圆形土楼最为独特。
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墙体 采用生土夯筑而成,屋顶采用石 板或瓦片覆盖。整个建筑注重防 御性和居住功能的结合。
榫卯连接
02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青 衣
• 鸱尾:正脊两段的构件, 鸱尾: 后代一般称为鸱尾.有 说法起源于汉代.北魏 云岗石窟九窟造型清晰. 鸱尾的形状,在中唐开 始发生变化,前端改为 兽首,张口吞脊,已经 由"尾"变为"吻 ", 这种式样习惯上称为鸱 吻.(高宽比例约为十 比五)
青 衣
龙吻:鸱吻的发展形式是龙吻,也就是 龙吻 龙型的鸱吻,唇后出前爪,尾部出后 爪抓住尾尖,留出一个空洞(高宽比 例约为十比八) 龙吻在金、元尚未普遍,但是已经 明显的显示出尾部上翘后卷的样式, 如永乐宫重阳殿的龙吻。 明代宫殿庙宇中的龙吻,尾部多向 后卷,背上安“箭把”、“背兽”已 经成为常见的附属构件。有些庙宇的 建筑中还加上了铁制的“拒鹊”,如 山西晋祠圣母殿的龙吻。
• 平顶 • 平顶”简单地来说,就是建筑 的顶部是平的。这种“平”既 包括水平,也包括中间顶部略 有突出,或是屋顶为一面坡式, 当然这种“一面坡”与单坡顶 是不同的,它没有单坡顶屋面 那么大的坡度。平顶建筑主要 常见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和华 北等地区,这些地区干旱少雨, 较为适合建筑平顶房屋。平顶 的做法是先安檩、钉椽,然后 在椽子上铺设苇草、秸秆或是 铺板等,其上再用土和草墁成 灰顶。而最为讲究的做法是用 方砖铺顶。 青

• 宋代建筑由于在末跨上置 生头木,所以屋面依纵轴 亦向两端翘起,它和因举 架而形成的横向曲线配合, 使屋面略成一双曲面。
青 衣
• (3)屋脊曲线。山东 长清孝堂山郭巨祠, 正脊已有生起,但屋 架上端任是平直的。
青 衣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脊 两端置生头木,正脊起翘比较 生动。
青 衣
屋角的处理
青 衣
屋顶的种类
庑殿顶 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屋檐 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 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 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唐代以 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重檐庑殿顶,是在庑 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如故宫中的太 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2.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3.辇道: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化所取代了。

4.单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单勾阑即一层阑板。

5.重台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重台勾阑即两层阑板。

6.寻杖绞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寻仗交接的一种做法,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撘交而又伸出者,称为寻杖绞角造。

7.寻杖合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交接的一种做法,寻仗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为寻仗合角造。

8.花街铺地:明、清在住宅及园林庭院中利用各种建筑废料,如碎砖瓦片、废陶瓷片、卵石、片石等,以组成多种构图,如几何纹样、动植物、博古等等。

可用单一材料或者几种不同材料组合,其形式与图案极多,江南苏州一带称之为花街铺地,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值得大力继承推广的优秀建筑传统做法。

9.梭柱: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两段平直,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

10.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1.生起:屋宇檐柱的角度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则是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12.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和两山均向内倾斜,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如为楼阁建筑,则楼层与侧脚上再加侧脚,逐层仿此向内收。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古代木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的重要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细部特征也在不断演变,表现出不 同的特点和风格。
研究成果总结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对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演变过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需要更多的实证 研究和考古发掘来证实和补充现有理论。
2023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 部演变 Nhomakorabea目录
• 引言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 古代木构建筑的详部演变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 结论
01
引言
古代木构建筑的定义
古代木构建筑是指采用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梁柱和榫卯 结构为承重体系的建筑物。
古代木构建筑不仅包括房屋、宫殿、寺庙等建筑物,还包括 桥梁、堤坝等木结构设施。
建造工艺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选材和加工工艺
古代木构建筑的选材和加工工艺非常考究,不同时期对于木 材的选择、加工和连接方式都有所不同,如早期的榫卯连接 、后来的铁钉连接等。
彩绘和装饰
古代木构建筑非常注重装饰和彩绘,不同时期的装饰和彩绘 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水平,如唐代的富丽堂 皇、明清的精细繁琐等。
3
研究古代木构建筑还可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自信。
02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结构特征
木构架
以木材为主构架,利用榫卯结构连接各个构件,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抬梁式
抬梁式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由“栿”(梁)和“檩” (檩条)等构件组成。
形式特征
三间式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间”为单位进行组合,通常为三开间 或五开间,这种形式在住宅和宫殿建筑中都非常常见。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及详部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及详部演变

昂:斜向构件,长条形
铺作计算:出挑数加三
衬枋头
耍头 出跳 栌斗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斗栱 基本构件: 斗,栱,昂 斗:小方木块 栱:长条形木块
昂:斜向构件,长条形
外檐柱头铺作 七铺作双抄双下昂
3。搭接方式: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彩画 (1)宋式彩画 五种三类 A.多彩色调的彩画:五彩遍装
槽 殿身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宋《营造法式》殿阁分槽: 槽:指殿身内柱列及其上所置铺作 B.分心槽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宋《营造法式》殿阁分槽: 槽:指殿身内柱列及其上所置铺作 B.分心槽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通行明间地盘图样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宋《营造法式》殿阁分槽: 槽:指殿身内柱列及其上所置铺作 A.单槽
副阶周匝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斗栱 基本构件: 斗,栱,昂 斗:小方木块 拱:长条形木块 栌斗 瓜子栱 令栱 泥道栱 华栱
昂:斜向构件,长条形
交互斗
异形栱
泥道慢栱 (隐刻)
齐心斗
正心瓜栱 (隐刻) 散斗
正心瓜慢 (隐刻)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斗栱 基本构件: 斗,栱,昂 斗:小方木块 拱:长条形木块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5、举折与举架 每步架长l=22斗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简述一、结构形式宋《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成屋架,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

"柱梁作"——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

: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明清官式建筑:大木大式——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

大木小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 。

攒尖——簇角梁,多用于小型亭榭。

二、结构类型抬梁式构架:柱承梁,梁上置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优点: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

缺点:用材较大,耗材较多。

穿斗式构架: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穿枋联系。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好。

缺点:柱密;空间不够开阔。

三、用材制度:1、宋式:1)宋《营造法式》材分八等,一等最大;2)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

(高15分,宽10分);契(高6分,宽4分)。

单材——材高15分,宽10分;足材——材+起高21分,宽10分。

3)梁断面高宽比3:2。

2、清式1)以斗口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口——平身科坐斗上部开槽口宽度,明清时期以某斗口尺寸为设计模数。

2)单材高宽比14:10;足材 20:10;3)梁断面高宽比10:8。

3、用材总体趋势:由大到小。

第一节大木作详述一、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1、分类:形状:直柱、;位置:檐柱、金柱、角柱、中柱、童柱等。

2、: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槽。

3、名词:副阶周匝、侧脚、生起、移柱造、减柱造二、枋: 柱头或柱脚之间,以及斗拱和斗拱之间,起水平拉接作用的构件。

额枋:檐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系和承重的构件。

平板枋(普拍枋):平置于额枋(阑额)之上,承托斗拱的构件。

断面尺寸:变高变窄;:雀替(绰幕枋):花牙子、骑马雀替随梁枋:明清时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称跨空随梁枋(顺伏串)。

三、斗拱独有的构件。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1、作用: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起装饰作用。

等级象征和尺度衡量标准。

2、分类:内檐斗拱、外檐斗拱。

柱头科(柱头铺作),角科(转角铺作),平身科(补间铺作)。

3、演变(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鉴别年代的依据)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4、:(一)斗、升名词:坐斗(栌斗)、十八斗(交互斗);三才升、槽升子(散斗);(斗耳、斗腰、斗底等)(二)拱弓形短木,置于坐斗或跳头上的短横木,用以承载建筑出跳荷载或缩短梁、枋等的净跨。

名词:翘(华拱);正心拱(泥道拱);瓜拱(瓜子拱)、万拱(慢拱)、厢拱(令拱)单拱、重拱;计心造、偷心造;耍头等。

(三)昂中轴线上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

有上昂和下昂之分,二者的作用正相反。

镏金斗拱:明清时用于外檐或重檐建筑下檐的平身科斗拱,外跳和平身科同,内跳后尾搭于金柱内额上,与外跳不生联系,无结构作用。

多用于宫殿、庙宇的彻上明造屋宇,由外檐有昂而室内无天花的斗拱发展而来,装饰性强。

5、出跳:宋:每一组斗拱称一朵;华拱可挑出一至五层,——外跳里跳。

斗拱形制以铺作数计——x(出跳数)+3。

清:每一组斗拱称一攒,斗拱每出一跳称一拽架,最多可挑五拽架。

——正心或里、外拽斗拱形制以踩数计——2x(出跳数)+1四、屋架(一)举架(举折)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利于屋面排水、檐下采光、造型独特。

步(清代):屋架上檩和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

各步距离相等,“举”=步架举高/步架长度(五举 ; 三五举总进深(B)=前后撩檐枋(檐柱)心之间的水平距离。

举高/总进深: 殿阁楼台 H/B=1/3厅堂廊屋 H/B=1/3~1/4举折与举架的主要差别: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

举架先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先脊椽开始,自上而下。

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依次降低各缝椽的位置定出)。

(二)推山与收山(为庑殿、歇山屋架的重要作法以确定其屋顶造型)1:指庑殿建筑正脊向两山推出而加长,山面步架递减的做法,这使得两山屋面的坡度上陡下缓并与正身屋面坡度不完全一致,垂脊弯曲曲线更为柔美。

2 :指为使屋顶不过于庞大,歇山建筑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一段距离的做法。

清式:大式收一桁径(4.5斗口),小式收一檩径;宋式:收一步架。

(三)梁(栿):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

1在构架位置:单步梁(搭牵)、又称抱头梁、挑尖梁、双步梁(乳栿)、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椽伏)九架梁(八椽伏)角梁(阳马):顺梁或扒梁(丁伏):2按位置:明伏:草伏:3按外观:直梁、月梁。

(四)桁,檩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

(五)椽: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六)其他构件:各架梁之间的构件。

瓜柱(蜀柱、侏儒柱)、驼峰、叉手和:短柱:替木:五、多层木构架(一)插柱造(二)缠柱造六、清式大木作1、:2、:第二节屋顶形式1、单体形式:庑殿顶:五脊顶。

歇山顶:九脊顶。

抱厦、十字脊;博风板、悬鱼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单坡顶:平顶:囤顶:二、屋面做法(一)屋面曲线1 檐口曲线2 屋面曲线举架(举折)汉唐—明清:坡度越来越陡,3 屋脊曲线汉唐宋元明清(二)屋角1北方老角梁:起翘较平,外观浑厚;2南方:起翘较陡,活泼轻快。

水炝发炝:檐口起翘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炝脊近屋角处向上反翘。

嫩炝发炝:屋檐在屋角处显著生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

(三)屋面材料民间--茅草、泥土、石版、陶小瓦;官式--或用陶筒、板瓦或用琉璃瓦;第三节石作与瓦作一、台基1~3层,高台建筑(一)早期夯土筑成,后外包砖石。

(二)佛座演变而来,形体、装饰较复杂。

宋式做法:清式做法:二、踏道用于解决有高差的交通设施。

(一)阶梯形踏步垂带石踏步:象眼——宋、元逐层内凹;明、清砖或陡石平砌。

如意踏跺:形式自由(逐层缩小、天然石堆砌成不规则形)(二)坡道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防滑,用室外。

辇道:行车,常与踏跺结合。

汉“左磩右平”清式做法:御路设于两踏道间,长同垂带石,宽为3/7长;“龙凤石”三、栏杆(勾阑)常由望柱、栏板、地栿、抱鼓石等组成。

栏板:寻杖、雕刻短柱(斗子蜀柱、撮项加云拱、璎项加云拱)、板等组成。

四、铺地室内铺地:条砖或方砖平铺;铺砌:依柱中轴线两侧砌放,明间中心线对砖心或砖缝。

室外铺地:前期用卵石,唐以后用砖。

防滑、保护路面、装饰。

明清苏州“”四、墙壁(一)按材料分:土墙;砖墙;木墙;编条夹泥墙;(二)性质与部位分:1山墙;2檐墙:3槛墙:五、瓦作(一)陶瓦,琉璃瓦(二)瓦件:主要有筒瓦、板瓦、勾头、滴水等。

(三)屋脊和屋面装饰1屋脊:正脊、垂脊、炝脊、博脊、2吻兽脊饰:正脊吻兽(鸱尾——鸱吻——大吻)第四节装修(宋称小木作)外檐装修: 室外,如走廊的栏干、檐下的挂落和对外的门窗等。

内檐装修:室内,如各种隔断、罩、天花、藻井等.一、门(一)版门(二)槅扇门(宋称格子门)(四)罩二、窗(一)直棂窗(二)槛窗(三)支摘窗(五)横披三、天井、藻井、卷棚平喑、平棋四、家具、陈设五、其它第五节色彩与装饰一、色彩二装饰装饰包括粉刷、油漆、彩画、壁画、雕刻、泥塑以及利用建筑材料和构件本身色彩和状态的变化等。

(一)粉刷(二)油漆、彩画作用:既保护了木材,又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1 宋代彩画总的可分三类:一)是五彩遍装法。

二)是青绿为主的彩画:三)是以刷土朱暖色为主的彩画。

此外杂间装:2、清式彩画作常用的有和玺、旋子、苏式三大类。

和玺彩画:最高级的,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

旋子彩画:应用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

(三) 壁画唐代:壁画盛行,吴道子, 懿德太子墓元代:山西芮城永乐宫构图严谨,线条流畅。

石窟壁画敦煌石窟(六)雕刻依形式有浮雕和实体雕,依材料有石、砖、木等。

汉代石刻、南北朝石窟、石塔、经幢、桥亭、牌坊等。

分类:按起伏高低分为4种(宋): 剔地起突(高浮雕)、压地隐起华(浅浮雕)、减地平锻(线刻)素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