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散文阅读】《“精神贵族”钱钟书》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精神贵族”钱钟书》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精神贵族”钱钟书》阅读答案精神贵族钱钟书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精神贵族”钱钟书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

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大家共同的心声。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的恃才傲物,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19789月至1980底,是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时候。

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一次座谈会上的钱钟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

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会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会用标准的德文背诵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

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地背出来,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

有人这样谈观感:钱钟书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

两个小时“表演”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这些吓坏了的外国人当时还不知道有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就是正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管锥编》。

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的贵族。

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

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份。

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

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

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

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

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

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

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

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

局9月版)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版)

2003 《钱钟书手稿集 荣安馆札记》 (商务印书馆7月版)

2005 《宋诗纪事补订》(三联书店)
• 因此“ 讹”在所难免。显然,钱钟书肯定“化” 之“讹”,认为这是译者对原作的创造性改造, 具有审美意义。
• 在《林纾的翻译》的开头,他写道,汉代文字学者许慎 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说文解字》 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化’”,译也。从‘口’,‘化’ 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化’,读若‘言 为’。”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 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 “诱”,“译”、“诱”、“媒”、“讹”、“化”
翻译作品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
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
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
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
国,备受赞扬。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
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介绍有美国、英国、
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
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
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
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 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 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 个。
• 《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先生
在20 世纪60 年代写就的着名论作,是 体现钱钟书先生翻译理论的代表性作 品,对学术界和翻译界产生过极大的启 发作用。钱钟书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 了林纾的翻译作品。

林琴南先生阅读答案

林琴南先生阅读答案

林琴南先生阅读答案对于阅读理解题型答题过程中,很多同学总是找不到点,下面请欣赏为大家带来的林琴南先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雪林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

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

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

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

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

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

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

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

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

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

我知道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

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

但彼时终究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

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时机。

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

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助,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

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

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

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

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

回忆钱钟书先生阅读答案

回忆钱钟书先生阅读答案

回忆钱钟书先⽣阅读答案 钱钟书,中国现代作家、⽂学研究家。

钱钟书的代表作有《围城》《管锥编》《谈艺录》《写在⼈⽣边上》等。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回忆钱钟书先⽣阅读题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回忆钱钟书先⽣阅读材料 我最初知道钱钟书的名字⼤约是在1947年。

记得当时⾃⼰去西单商场书肆闲逛,见到开明书店印⾏的⼀本讲⽂论的书,书名叫《谈艺录》。

初读之后留给我的最深印象便是作者学问的渊博,在古⽂与好⼏种外⽂中任意驰骋,左右逢源。

这令我对作者钱钟书很好奇,因为⼀般使⽤⽂⾔写书的⼈多半不长于西⽂,⽽专攻西学的⼈通常不会⽤⽂⾔著书⽴说。

能够兼备这两种能⼒的⼈实在是少⽽⼜少。

1950年,我听清华外语系学⽣说钱先⽣讲课如何精彩,于是转投清华外语系三年级。

虽被录取,但终因舍不得离开北⼤燕⼘荪教授⽽未去清华报到。

未曾听过钱先⽣讲课,也算是⼀件憾事。

1952年,北⼤、清华、燕⼤有⼀部分外语系毕业⽣于暑假后临时调到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作,我被分配到笔译处。

当时许多英语专家如朱光潜、钱钟书、许国璋、萧乾、卞之琳、杨宪益、李赋宁、杨周翰等⼈也来此担任翻译⼯作。

朱光潜和钱钟书分别是英译中、中译英的最后定稿⼈。

记得⼀天下午,当时有些专家正在为⼀个定冠词是否该⽤⽽难以决定,碰巧钱先⽣(此时只有四⼗多岁)精神奕奕⾛了进来,只听他说了⼀句“怎么不能⽤”,全室的⼈顿时鸦雀⽆声,不再议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家对钱先⽣学识的信赖。

这是我第⼀次近距离地看到钱先⽣本⼈。

时光⼀晃便到了六⼗年代。

⼤约在1964年,我去东城乾⾯胡同看望卞之琳先⽣,不巧卞先⽣下农村参加四清运动去了。

于是我便打听到钱先⽣的住所,冒昧登门拜访。

在这位仰慕已久的学者⾯前,我请教了很多问题。

我当时正在翻译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著作《⼈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

当我提到该书的书名时,他不加思索即刻⽤英⽂解释说:“What it includes and what it excludes.”⼀下⼦就把Scope和limits两个词的涵义点活了。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最新]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最新]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

《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é,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é’。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1。

“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Polysemy,manifold meaning)2,把翻译能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 ),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3。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

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paiono discordanti e incompatibili e contraddittorie ):译者得矫揉造作(ora il traduttore necessariamente affetta ),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的天然本来(inaffettato ,naturale o spontaneo )的风格4。

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Entweder der Uebersetzer lässt den Schriftsteller möglichst in Ruhe und bewegt den Leser ihm entgegen,oder er lässt den Leser möglichst in Ruhe und bewegt den Schriftsteller ihm entgegen )5。

[钱钟书先生的《旧文四篇》] 钱钟书经典语录

[钱钟书先生的《旧文四篇》] 钱钟书经典语录

《[钱钟书先生的《旧文四篇》] 钱钟书经典语录》摘要:过去盛行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旧诗和中国旧画有同样的风格,表现同样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说,中国旧诗和旧画同属于“南宗”,钱先生的希望是,对于这个“批评史里的事实,首先需要承认,其次还等待着解释――真正的、不是装模作样的解释,周振甫的《诗词例话》已经采用了钱先生的这个学术创见,在“修辞”部分列有“通感”一条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旧文四篇》一书,这是钱钟书先生从自己发表过的文章里,选了四篇,合成的一个集子。

这个集子总共还不到一百页,可是,你读完之后,就会觉得它的分量是很重很重的,因为它蕴含着作者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和学术上的真知灼见。

第一篇《中国诗和中国画》,澄清了中国文艺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事实,即中国旧诗和旧画有标准上的分歧。

过去盛行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旧诗和中国旧画有同样的风格,表现同样的艺术境界,也就是说,中国旧诗和旧画同属于“南宗”。

钱先生广征博引,令人信服地指明这种看法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中国画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最主要的流派自然是“南宗文人画”,其艺术理想是“简约”,以最省略的笔墨获取最深远的艺术效果,以减削迹象来增加意境。

在旧诗流派中,与这种画风最相一致的是“神韵派”的诗风,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就是神韵诗的大师。

然而,神韵派在旧诗传统里并未象南宗画在旧画传统里那样占统治地位,旧诗传统是以杜甫为正宗、为代表的。

王维坐着旧画传统里的第一把交椅,而杜甫坐着旧诗传统里的第一把交椅。

所以,钱先生说,中国传统文艺批评对诗和画有不同的标准,评画时赏识所谓“虚”以及相联系的风格,而评诗时却赏识“实”以及相联系的风格。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的文艺批评家都比较强调诗画的共同点,中外都是如此。

莱辛的《拉奥孔》之所以成为一部不朽的美学名著就在于它强调诗画的各自特点,辨清诗画的界限。

当然,钱先生在本文中所要探讨的并不是诗画的界限问题,而是中国旧诗和旧画的鉴赏和评判问题,旨在揭示中国旧诗和旧画在批评标准上有分歧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钱钟书评林纾译作之我见——兼谈《林纾的翻译》

钱钟书评林纾译作之我见——兼谈《林纾的翻译》

钱钟书评林纾译作之我见——兼谈《林纾的翻译》
李少鹏
【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7)001
【摘要】世人多斥林译之讹,指其译文不依原著、肆其雌黄、随意增改,纰缪甚多,以“信、达、雅”权之者众.钱钟书不讳林译之谬,亦不遮其光芒,谓其讹可一分为二:讹之妙处虽损原意却能开民智、通中西,变一时风气,促文化交流;讹之陋处使文章失韵味、损灵气,读之如口嚼白蜡,佶屈聱牙,化珠玉为厌物.讹错,译家避之而恐不及,钱钟书何以扬其讹错,赞其功德?章句儒但见毫末之疵,钱先生察其觉世之功.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李少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5
【相关文献】
1.余光中《翻译与创作》节选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节选英译 [J], 张栋;
2.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的翻译主张 [J], 陈逸
3.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J], 薛蓉蓉
4.翻译技巧视角下解读钱钟书的《林纾的翻译》 [J], 韦雪华
5.从翻译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看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兼谈严复与林纾的翻译[J], 苑浣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象经过翻译似的。

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

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

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

他们总觉得读翻译象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

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

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

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

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

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

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

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

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把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
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

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
1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春风化人,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等因素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中因为“讹”的不可避免,要想达到彻底和全部的“化”境就很难以实现。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这就是“诱”。

1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又非常形象。

B.围绕着翻译的“化”、“讹”、“媒”、“诱”四个方面,文章逐层递进进行论述。

C.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D.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1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译小说的“讹”,主要表现在把翻译变成了译者自己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人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真正的翻译家,应该忠实于原著而又不囿于原著,克制自己,避免如林纾似的手痒。

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答案】
151.C
152.A
153.C
【解析】
151.试题分析:A项,“春风化人”错,为化境。

B项,“与原作品的距离”,而非“原作者”。

D项,“与目的相去甚远”错,不管是“媒”还是“诱”,翻译的目的都是促进文化交流。

152.试题分析:“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与原文不符。

153.试题分析:“忠实于原著而又不囿于原著,克制自己,避免如林纾似的手痒”表述自相矛盾。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B项曲解文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