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论文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合集下载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第一篇摘要:大学生活是走进社会的前提基础,在大学里学会充分掌握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立统一思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区别对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使我们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了在枯燥无味的政治课上:老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啃得津津有味,而至于马列主义,因为它理论内容乏味而且不实用,因此我们常常对它提不起兴趣来了.但是在校园中惬意、浪漫的我们,几年后终究是要走出象牙塔,踏进这个复杂纷烦、快节奏的社会,每天都要在那个充满了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都说大学是我们走进社会的准备阶段,因此在大学里就很有必要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但是在大学里,有时工作、学习、生活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的话,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的希望有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正确认识生活中各种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其实,我们最需要的那双慧眼就在我们的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区别与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在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对立性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互相排斥的属性和互相分离的趋势.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学会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可以改善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的有助于我们成功成材.在大学里,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一、公共课与专业课.现行教育模式下,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学习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等公共课和各自不同的专业课,这正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就必须开设不同的专业以培养不同的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同时,不同的人才都需要具备某些公共的素质,如数学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政治修养,这是人才培养的共性.事物的共性蕴涵在个性之中,是个性得以存在的基础.就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这些公共课的学习,一个人就不能成为人才.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学忽视了公共课的学习,急于在本专业上有一技之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公共课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在专业知识上有长足的发展. 二、恋爱与学习.恋爱是大学生公开的秘密,也是大学生活里最敏感最通俗的话题.恋爱与学习既可以看作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也可以看作两个独立的矛盾.对于恋爱中的同学来说,恋爱和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既有对立性,又有同一性.恋爱和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二者此消彼长,这是对立性.但是,如果二者关系处理得当,对感情的追求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习上的共同进步又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传统观念里,恋爱一定会影响学习,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片面论,只看到矛盾的对立面,否认了矛盾的同一面,这是思想僵化的表现.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恋爱和学习是两个独立的矛盾,是我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两件大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处理问题办事情时,应当先抓主要矛盾,后抓次要矛盾,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对于大学生来说,我认为学习是主要矛盾,恋爱是次要矛盾.在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当牺牲恋爱,集中精力搞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毕业工作之后,恋爱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候把恋爱提上日程,就可以实现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三、工作与考研.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这是必须面对的两个选择.从短期来看,这对矛盾具有不可调和的特点,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一方克服另一方,要么考研,要么工作.从长远来看,这对矛盾也有统一的一面.考研是暂时的,工作是迟早会面对的.因此,就有了先考研后工作和先工作后考研这两种兼顾二者的选择.先考研后工作,就可以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工作能力势必比刚毕业的本科生强.相反,先工作后考研,有了一定的工作经历,就可以选择一个更合适的专业,学习上也会更有针对性,不会像应届生那样,整天不知所措,一脸盲目.很多同学认为哲学没有用,只能耍耍嘴皮子.其实不然,每个人每天都在运用哲学知识处理问题,只是自己没有发觉罢了.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不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它是各个学科的抽象和概括,同时渗透在每一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思想中.如果具体科学是世界本质规律的个性,那么哲学就是它的共性.哲学存在与具体科学当中,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也是哲学的妙处所在.从这点我们可以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哲学博大精深,又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有限,可能对它的了解只触及皮毛,对深层次的问题了解不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不断努力.关于马原矛盾的论文第二篇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它无时无刻不与我们为伍。

马原哲学小论文

马原哲学小论文

马原哲学小论文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原哲学小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原哲学小论文篇一曾经一度觉得哲学太深奥, 离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很远,代表着一种难以触及的高度。

因此,对其涉猎甚少,认知也停驻在比较局限且浅显的阶段。

但是,通过本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对哲学有了较为具体较为深入的了解。

虽然,哲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为高深难懂,甚至在很多时候都都让我们感到枯燥乏味,但通过老师的帮助,带领着我们学习,为我们推荐相关的书籍著作,使得我们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到先辈们留下的思想精华,对哲学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理解。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对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尤为深刻。

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发展的产物就是社会,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只有社会的良好生产才能带动社会的良好发展,所以只有人与社会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国家更好的发展。

4《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4《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 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 进步而创造条件。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 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 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 各个领域采取革新措施。
改革的类型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都是社会基 本矛盾,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 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产生和发展。反过来,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制约 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六、阶级斗争、革命与改革
1、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内涵 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
二、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 的实际能力
1、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 济结构
1、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经济基础。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 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构成了 社会的观念结构和政治结构,二者 的建立以经济结构为基础,构成社 会的上层建筑。
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 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
经济 政治 文化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异同之我见 马原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异同之我见  马原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异同之我见2012300040170 李想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自然和社会都有客观物质性,所以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社会活动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它们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它们都不能为人类所改变、创造或者消灭,人类只能去发现和利用它们。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固然存在的,无论人类有没有意识到某条具体的规律存在,它都隐藏在自然界与社会中,等待我们去发现。

虽然规律不能为人类所改变,但是人类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自然工具去利用规律,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我们如今享受到的绝大多数便利,都是这些活动带来的结果。

根据这些规律,人类都可以做出合理的预言,也就是说,规律能够使人们预知未来事件。

当然,人类所做出的预言并不会直接影响规律本身,更无法推翻它,因为它们具有客观性。

其次,两者都是反复出现、具有内在逻辑与联系的事物或者现象。

如果只是个别的、不可重复的现象,是没有规律性可言的。

当然,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过两个完全相同的事件,所以,苛刻地要求每个事件中的细节完全一样也是不现实的。

当大量的相似点综合在一起看,往往能发现其内在的客观的规律所在。

同时,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

在自然界中,一切过程都是在人之外、不依赖于人而自发地发生和进行着的,因而存在着客观的规律;而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历史过程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人的自觉选择过程,根本不存在什么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规律。

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会以相同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不然。

(最新文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最新文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马原角度分析)

人与自然的关系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让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亲眼见证了曾经梦想的实现。

我得到了梦中最长的假期,实现了在家里上课的梦想,见证了高考延期的历史一刻。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今年流行的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它从何来?现在众说纷纭,但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一些人捕食野生动物,让原先寄生于某种野生动物身上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人类。

不管怎么说,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疫情是人的“自作孽”,即人没有敬畏自然而且破坏自然规律所造成的。

因此,针对这场疫情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人属于自然界,而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发生的,是相互联系的。

当人类捕食野生动物时,野生动物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人类。

所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界。

事物的本质联系是规律,所以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

恩格斯曾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事实上,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人类破坏自然规律而爆发的。

可见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从此次捕食野生动物所迎起的后果看来,人类应当明确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与动物的相区别的因素。

那么在今年的情况下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应是怎么样的?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结合马克思的论述可以认为人类在在生产中不违背其他物种和在生态系中的生存规律,结合疫情的源头可以认为人类不应该使野生动物形成市场化销售,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规律。

矛盾是无所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矛盾。

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包含着在实践基础上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原理。

马原论文

马原论文

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对此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方面,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浅薄的见解。

这世界上的物质相差万别,大到宇宙小到尘埃,真实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他们都按照自己特有的规律的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定义的客观规律便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就是认识和遵循这些客观规律。

自然规律永远不会被人类的行为所影响,就像你没有办法改变一个人从小到老的顺序,太阳的东升西落,白昼黑夜的交替变化。

社会规律是指社会必然的发展方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从人类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间所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意识通俗的说就是人类的想法和知觉,感觉,是人类对物质的反应。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就是说,人类对物质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就会对物质产生有目的和计划的改造,能预见到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未来,通过实践把这些蓝图目标变成现实,从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必须辩证统一。

我们不能违背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但是我们又可以运用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来对事物进行利于人类发展的变化,但这一切都要以客观规律为基础。

历史上有很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例,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最终只能适得其反,与最初的改造目的相差甚远,拔苗助长的典故恰能说明这个道理。

说是宋朝时候有一个人性子很急,每天都去田里观望,一心希望稻子能长的快一些高一些,但是稻子永远也达不到他的要求,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能让稻子长的快一些,这天他去田里把每一棵稻子都拔高了一些,这样辛苦了一整天,他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很是满意,他的儿子听说他家的稻苗长得很快就赶紧去看,结果发现稻苗已经全部开始枯萎了。

这样的事实证明,违背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再来说文革时期,人们极度夸张生产力,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严重违背客观规律形成‘大跃进’,人民由此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白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社会问题 马原论文

社会问题  马原论文

关于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理论上,“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是指相当数量的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交互行为与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也是指一定时期与范围内各种人际关系和群际关系的总和。

“问题”是指不符合社会中的主导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的公共生活中的麻烦。

然而对于“社会问题”的定义,不同人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论述,但总的来说,可从三个方面去界定:1、是否是社会运行失调;2、是否影响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3、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和规范标准。

因此,它的定义应当是: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要研究社会问题的本质,必须先了解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首先,社会问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它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没有一种社会形态或者社会制度不存在社会问题,任何社会都存在由其内部因素相互矛盾、冲突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社会总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前进和发展的,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人们可以减低社会问题的危害程度,但却无法完全制止社会问题的发生或杜绝社会问题的产生。

其次,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问题。

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社会问题不尽相同,这是一种时间序列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性。

生产力水平不同产生的社会问题不同,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

当社会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关注的是战争、贫困、失业、流浪等严重影响人们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关心的是贫富两极分化、受教育权利、家庭婚姻、社会犯罪等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权利、安全等社会问题;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较高的程度,人们更多地关心人口膨胀、老龄化、环境污染、性别歧视、恐怖主义等影响生存质量的社会问题。

再次,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

其一,它的起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政治经济因素,又有文化心理因素。

同样一个社会问题,往往由多种因素所导致。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异同之我见
一、联系
从字面上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大体上讲都是规律,就应该具有一切规律所具有的客观性。

所以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稳定联系。

例如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及其本质联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它们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无论我们是否了解到、认识到某个规律,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比如万有引力定律,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它一直都存于与自然界中,只是在牛顿之前一直都没有人发现它罢了。

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这一社会规律,在马
克思写出《资本论》之前就存在着,只是马克思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了这一规律。

虽然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类不能蔑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但是人类在规律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使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发生一些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一些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二、区别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自然规律是指自然界事物运动的规律,由于自然
界事物的运动是无主体的活动,所以自然表现为纯粹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可量化、可计算,具有科学的精确性。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不同,单从发展的纯粹性方面来讲,自然界是无主体即无意识、无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发展,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人参与、并且其发展的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界的这种客观性特征与社会进程中的主体性特征是有鲜明的本质的区别。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资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这便是自然规律的重复性。

如日出日落昼夜交替、春夏秋冬四季轮回。

自然规律的永恒性表征着它不因事态的变化而变化,不仅每一细节都是必然和确定的,具有不可改变的必然性,而且自然科学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

社会规律则不同,由于在社会历史领域人的非确定
性因素的影响,历史发展并不都表现为纯粹的客观性和有序性、必然性、确定性,无序性也是历史发展的真貌,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时时都存在着偶然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即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它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样就使得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

无论是社会规律还是自然规律,我们对其的认识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我们理清了人类活动与规律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让规律更好的为人类社会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