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反应工程》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及宏观动力学 ppt课件

第二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 及宏观动力学
PPT课件
1
2.1 催化及固体催化剂 2.2 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2.3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过程与催化剂颗粒内气
体的扩散 2.4 内扩散有效因子 2.5 气—固相间热、质传递过程对总体速率的影响 2.6 固体颗粒催化剂的工程设计 2.7 固体催化剂失活
PPT课件
2
1)反应特点 (1)反应物和产物均为气体; (2)使用固体催化剂,具有惊人的内表面; (3)反应区在催化剂颗粒内表面。 2)反应步骤
反应区在颗粒内部,整个反应过程是由物理过程和 化学反应过程组成的,反应分7步进行。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PPT课件
5
(1)反应物从气相主体扩散到颗粒外表面——外扩散; (2)反应物从颗粒外表面扩散进入颗粒内部的微孔——内 扩散;
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催化剂颗粒内气体的扩散;
(2) 催化剂颗粒内扩散-反应过程的关联方法——内扩散
有效因子;
(3)
宏观动力学方程,或称之为总体速率方程的建立。 PPT课件
7
2.1 催化及固体催化剂
PPT课件
8
2.1.1 催化反应
催化(Catalysis)的研究和发展对化学工业的变革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世界工业起步和发 展所需的基本化工原料如硫酸、氨和硝酸的生产,由于开 发了催化作用和研制了催化剂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1831年研制了铂催化剂转化二氧化硫的接触法替代了铅室 法生产硫酸。1900年铂催化剂上进行的氮氧化反应取代了 硫酸和硝酸钠反应生产硝酸。1913年使用熔铁催化剂的氨 合成生产装置的开发带动了高压容器和压缩机的发展。 1923年采用锌铬催化剂使一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取代了木 材干馏制甲醇。但由于低温下锌铬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低, 只能在350---420℃反应,较高反应温度下不利于甲醇合 成的热力学平衡,因此必须在25---30MPa高压下生产。 1966年铜基催化剂合成甲醇投产,可在220~270℃下反应, 相应压力可降至5MPa,节约了高压生产的能耗。
PPT课件
1
2.1 催化及固体催化剂 2.2 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2.3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过程与催化剂颗粒内气
体的扩散 2.4 内扩散有效因子 2.5 气—固相间热、质传递过程对总体速率的影响 2.6 固体颗粒催化剂的工程设计 2.7 固体催化剂失活
PPT课件
2
1)反应特点 (1)反应物和产物均为气体; (2)使用固体催化剂,具有惊人的内表面; (3)反应区在催化剂颗粒内表面。 2)反应步骤
反应区在颗粒内部,整个反应过程是由物理过程和 化学反应过程组成的,反应分7步进行。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PPT课件
5
(1)反应物从气相主体扩散到颗粒外表面——外扩散; (2)反应物从颗粒外表面扩散进入颗粒内部的微孔——内 扩散;
容有以下几方面。
(1) 催化剂颗粒内气体的扩散;
(2) 催化剂颗粒内扩散-反应过程的关联方法——内扩散
有效因子;
(3)
宏观动力学方程,或称之为总体速率方程的建立。 PPT课件
7
2.1 催化及固体催化剂
PPT课件
8
2.1.1 催化反应
催化(Catalysis)的研究和发展对化学工业的变革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世界工业起步和发 展所需的基本化工原料如硫酸、氨和硝酸的生产,由于开 发了催化作用和研制了催化剂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1831年研制了铂催化剂转化二氧化硫的接触法替代了铅室 法生产硫酸。1900年铂催化剂上进行的氮氧化反应取代了 硫酸和硝酸钠反应生产硝酸。1913年使用熔铁催化剂的氨 合成生产装置的开发带动了高压容器和压缩机的发展。 1923年采用锌铬催化剂使一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取代了木 材干馏制甲醇。但由于低温下锌铬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低, 只能在350---420℃反应,较高反应温度下不利于甲醇合 成的热力学平衡,因此必须在25---30MPa高压下生产。 1966年铜基催化剂合成甲醇投产,可在220~270℃下反应, 相应压力可降至5MPa,节约了高压生产的能耗。
第二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的力学-2016给学生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Ea E������ = ������������ ������������ ������ ������������ exp − − ������’ ������’ ������������ exp − RT RT
均匀表面吸附等温模型(Langmuir吸附层模型)
提出cat.上任何一个活性位对分子的吸 引力与其余的活性位相比都是相等的, 即表面是均匀的。
2.2化学吸附型的动力学方程
(一)吸附等温方程
化学吸附反应
A A
活性中心 A与活性中心的络合物
吸附速率方程的三大因素: 脱附速率方程的两大因素:
1. 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的碰撞 频率PA; 2. 吸附活化能Ea; 3. cat.表面覆盖率θA。 1. 脱附活化能Ed; 2. cat.表面覆盖率θA。
= ������������������
∗ ������������ − ������������ ∗ ∗ 1 + ������������ ������������ + ������������ ������������
P的脱附速率: ������������ = ������������������ − ������������������ = ������������������ ������������ − ������������������ ������������ ������������
第二章--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化学吸附速率方程的建立
Adsorption
(1)单位表面上的气体分子碰撞数
Z=
(
2
pA mkT
)
1 2
(2)吸附活化能Ea
(3)表面覆盖度 A
exp( Ea ) RgT
f (A )
The fraction of the surface covered by adsorbed species A.
1.1催化反应
• 催化的研究和发展对化学工业的变革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 多种性能不同催化剂的开发促使同一产品在反应 器、生产流程甚至生产方法和原料方面都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革,使产品的投资、原料消耗等技术 经济指标不断优化,同时环境污染也不断减少。
• 催化反应可分为: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反应。
1.2 固体催化剂
有两类模型描述吸附等温线的规律: 均匀表面吸附和不均匀表面吸附模型。
这样,可写出净的吸附速率的表达式
r
A
pA
f
(A )exp(
Ea RgT
)
k
'
f
'( A )exp(
Ed RgT
)
二、理想吸附层等温方程
理想吸附层模型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1)表面均匀(2)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3)动态平衡
载体 • 以多孔物质为主,如硅藻土、三氧化二铝等。 • 根据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孔径和比表面。 • 强度高,是对载体的要求。 助催化剂
• 加入的量小,增加催化活性,增加选择性, 延长催化剂寿命
催化剂常用制备方法
(1) 共混合法 即将催化剂的各个组份作成浆状,经过充分的混合(如 在混炼机中)后成型干燥而得。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证及动力学

生催化作用。
◆ 均相催化:反应在同一相中进行。 ◆ 多相催化:反应在两相界面上进行。
化学化工学院
二、固体催化剂的主要组成
固体催化剂一般由活性组分、助催化剂和载体组成。 1.活性组分 活性组分的作用是催化作用,通常是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例如 铁、铜、铝及其氧化物。 2.助催化剂 助催化剂本身基本没有活性,但能够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 性和稳定性。 3.载体 载体的主要作用是承载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是负载活性组分 和助催化剂的骨架。
4. 具有选择性,使化学反应朝着期望的方向进行,抑制不需要
的副反应。
化学化工学院
Activation energy without catalyst
Activation energy with catalyst
化学化工学院
◆ 同一种反应物系,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可以得到不同
的产品。 ◆ 使用同一系列的催化剂,也可使不同的反应物系发
常用载体有:氧化铝、二氧化硅、碳化硅、活性炭、硅胶、 硅藻土、沸石分子筛等。
常用制备方法:浸渍法,沉淀法,共混合法,熔融法。
化学化工学院
三、固体催化剂的常用制备方法
混合法:将催化剂的各个组份作成浆状,经过充分的混合(如在混炼机中)后成
型干燥而得。
浸渍法:将高比表面的载体在催化剂的水溶液中浸渍,使有效组成吸附在载体 上。如一次浸渍达不到规定的吸附量,可在干燥后再浸。此外,要将几种组份
气固相催化反应 第二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 本证及动力学 本征及宏观动力学
化学化工学院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催化及固体催化剂 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过程与 催化剂颗粒内气体的扩散 内扩散有效因子 气-固相间热、质传递过程对总体速率的影响 固体颗粒催化剂的工程设计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PPT课件

0 ' Ea Aexp g ka A f RgT RgT 令: 0 E ' ' ' d Aexp h kd k f RT R T g g
第四节
则有: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0 E E a a A 0 E E d A d 0 0 Ea ,Ed ,,为常数
第四节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将吸附和脱附活化能代入净吸附速率的表达式中: 0 0 E E ' ' a d A A r r r p f exp k f exp a d A A A A R T R T R T R T g g g g
在多孔催化剂上进行的气固相催化反应,由反应物在位于催化剂
内表面的活性位上的化学吸附、活化吸附态组分进行化学反应和 产物的脱附三个连串步骤组成,因此,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 学的基础是化学吸附。
第四节
下表。
类别
项目 吸附剂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二者区别见
Langmuir理想吸附层等温方程
第四节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如果气相中的组分A及B都同时被固体表面吸附,其表面覆盖度分 k p 1 别为θA,θB,则A组分的吸附速率为: r a aA A A B k aA 脱附速率为: r k b A d dA A * k dA k p * a A A A 吸附达平衡时,ra=rd,则有: b p A A 1 A k B dA
1 则: b0 p exp(fA) A ln( b0 p* A) f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7个步骤、3个过程 ※ 1,7为外扩散过程; ※ 2,6为内扩散过程 ※ 3,4,5为化学动力学过程 ※ 控制步骤的速率决定了整个宏观反应的速率
本章讨论化学动力学过程
5
4.1.2 非均相催化反应历程(动力学过程)
例子:A+BR+S
吸附:A + A B + B
chap 4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 学
1
4.1 气固相催化过程及其特征
气固相:反应物
和产物均为气 相,催化剂为 固相
反应过程(步骤)
2
4.1 气固相催化过程及其特征
反应过程(步骤)?
3
4.1.1 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步骤)
催化剂多为多孔性介质,相对于丰富的内孔,外表面 的催化作用贡献量可忽略不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表面反应: A + B R + S 脱附: R R +
S S + 催化剂()作用:
参与反应(改变反应历程),但其质和量 在反应前后维持不变
6
催化反应过程的特征
1 催化剂改变反应历程和反应速率 2 催化剂的存在不改变反应过程的热力学平衡
特性(GO=-RTlnK)
以催化剂质量为基准:
r
1 mS
d
dt
或 rA
1 mS
dnA dt
kmol
/s
k
gcat
以催化剂内表面积为基准:
r
1 SV
d
dt
或
rA
1 SV
dnA dt
kmol / s mc2at
8
第2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及宏观动力学方程

1.主催化剂
主催化剂:固体催化剂中具有催化活性的根本性物质
合成氨所用的催化剂中:金属铁
二氧化硫氧化所用的催化剂中:五氧化二钒
乙烯氧化生成环氧乙烷催化剂中:金属银
助催化剂
助催化剂:具有提高主催化剂活性、选择性,改善催化 剂的耐热性、抗毒性,机械强度和寿命等性能的组分。 (1)结构助催化剂 (2)电子助催化剂 (3)晶格缺陷助催化剂 调变性助催化剂
活性位理论
(1)反应物被分布在催化剂表面上的活性吸附位,并成为 活性吸附态。 (2)活性吸附态在催化剂的活性位(活性表面)上进行化 学反应。 (3)吸附态产物从催化剂活性表面上脱附。
二、
固体催化剂
固体催化剂
化学成分:金属、金属氧(硫)化物、复合氧化物、固 体酸、碱、盐等无机物。
主催化剂、助催化剂、载体、其他
柱状
环状
球状
压片状
颗粒状
挤条状
1、固体催化剂的孔结构
(1)内表面积Sg 内表面积越大,活性位越多,反应面越大。 常用测定方法有:气体吸附法BET法。 (2)孔容Vg和孔隙率θ
真密度,假密度,堆密度(床层密度),空隙率
t
p
b
1、固体催化剂的孔结构
(2)孔容Vg和孔隙率θ 真密度,假密度,堆密度(床层密度),空隙率 真密度:流体置换法,如:氦置换法、苯置换法 假密度:汞置换法
最早清楚地认识到催化现象的是基尔霍夫(G.S.C Kirchoff), 他在1814年研究了酸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反应,尽管当 时还没有催化作用这个词。 随后不久,戴维(Sir Hum Phry Davy)在1814年发现了煤 气在铂上进行氧化反应,这是一个多相催化反应,他详细描 述了这个反应过程。在以后一段时间里,一些人继续研究铂 上的氧化反应。泰纳(Thenard) 发现溶液中或以分离相存在 的某种少量物质会促进过氧化氢分解。
化学反应工程_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ppt课件

KA
ka0 kd0
exp Ed Ea RT
ka0 kd0
exp q RT
A p AV
上式称吸附平衡方程
式中:q Ed Ea
;.
22
Langmuir 吸附模型
• 基本假定: • 1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的分布是均匀的; • 2吸、脱附活化能与表面覆盖率无关; • 3每个活性中心只能吸附一个分子; • 4吸附的分子之间互不影响。 • 称为理想吸附模型。
;.
8
• 1,7为外扩散过程 • 2,6为内扩散过程 • 3,4,5为化学动力学过程 • 针对不同具体情况,三个过程进行的速率各不相同,其中进行最慢的称为控制步
骤,控制步骤进行的速率决定了整个宏观反应的速率。
• 本章讨论化学动力学过程。
;.
9
固体催化剂
• 固体催化剂由三部分组成,活性组分、助剂和载体。 • 三者不能截然分开。 • 通常对活性组分的要求: • 具有尽可能高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抗毒性。 • 通常对载体的要求: • 高强度,高比表面。
第四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
1
• 对于气固相催化反应,由于反应在异相进行,存在本征动力学和宏观动力学之分, 其区别在于有无传递过程的影响。
• 本章主要讨论催化剂、催化反应机理和本征的反应速率。
;.
2
气固相催化过程
• 气固相:反应物和产物均为气相,催化剂为固相。 • 催化剂参与反应,但在反应过程中不消耗。 • 催化剂的加入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 催化剂的加入,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催化剂以同样的比例同时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
r • V1S2、dd以t催k化m剂o质l量 s定义1 反m应c速a3t率
或 r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催化反应可分为: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反应。
.
2
1.2 固体催化剂
Activation energy without catalyst
Activation energy with catalyst
.
3
催化剂的定义:
• 催化剂是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能 复原的物质。
催化剂作用的特征:
• 产生中间产物,改变反应途径,因而降低活 化能和加速反应速率。
下用汞充满,由于汞在大气压下不能渗透到催化剂颗粒内的微孔
中,只能占据颗粒间的空隙。
.
13
Vg
V氦 V汞 mp
tV容 器 m pV氦 , pV容 器 m pV汞 , bV m 容 p 器
VV容 氦 器VV汞 汞((VV容 氦 器VV汞 汞 ))//m mpp pVg 颗粒 颗的 粒微 总孔 体容 积积mpVgm p(Vmgp/t)1VV ggtt
12
固体催化剂的物理性质
(1)内表面积Sg 内表面积越大,活性位越多,反应面越大。
常用测定方法有:气体吸附法,即BET法。
(2)孔容Vg和孔隙率θ 氦-汞置换法
把氦引入一个装有一定质量的催化剂颗粒的真空容器中,由所通入
的氦量和通氦前后的压力就可测出容器内催化剂颗粒的总余隙(包
括催化剂颗粒内和颗粒间的空隙);然后把氦抽空,容器在大气压
• 三者不能截然分开。 • 通常对活性组分的要求: • 具有尽可能高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抗
毒性。 • 通常对载体的要求: • 高强度,高比表面。
.
7
活性组分
• 以金属为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金属 氧化物及硫化物等等。
• 一个成功的催化剂往往是主催化剂和助 催化剂及载体的完美结合。
• 活性组分的选择,根据目前的知识水平 只能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尚不能预先选 择。
(3)改变晶型
• 某些物质或元素只有特定形式的晶型才有催化活性,这类催化剂 在活化处理时需要把活性组分转变为要求的晶型。
.
17
活性位理论
(1)反应物被分布在催化剂表面上的活性位吸附, 并成为活性吸附态。
(2)活性吸附态在催化剂的活性位(活性表面) 上进行化学反应。
(3)吸附态产物从催化剂活性表面上脱附。
.
8
载体 • 以多孔物质为主,如硅藻土、三氧化二铝等。 • 根据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孔径和比表面。 • 强度高,是对载体的要求。 助催化剂 • 加入的量小,增加催化活性,增加选择性,
延长催化剂寿命
.
9
催化剂常用制备方法
(1) 共混合法 即将催化剂的各个组份作成浆状,经过充分的混合(如 在混炼机中)后成型干燥而得。
第二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第一节 催化及固体催化剂
第二节 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 学模型
.
1
1.1催化反应
• 催化的研究和发展对化学工业的变革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 多种性能不同催化剂的开发促使同一产品在反应 器、生产流程甚至生产方法和原料方面都发生了 根本性的变革,使产品的投资、原料消耗等技术 经济指标不断优化,同时环境污染也不断减少。
(1)氧化
• 某些物质只有在高氧化态下才有催化活性。如果在新制备的催化 剂中它们以低氧化态形式存在,使用前就要进行氧化处理。
(2)还原
• 烃类蒸气转化、甲烷化等反应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是金属Ni、Zn 等。在新制备的催化剂中,它们通常是以氧化物的形态存在,使 用前应在高温下通入氢气或其它适宜的还原性气体,进行还原活 化。
(2) 浸渍法 即将高比表面的载体在催化剂的水溶液中浸渍,使有效 组成吸附在载体上。如一次浸渍达不到规定的吸附量,可在干 燥后再浸。此外,要将几种组份按一定比例浸渍到载体上去也 常采用多次浸渍的办法。
(3) 沉淀法或共沉淀法 即在充分搅拌的条件下,向催化剂的盐类溶 液中加入沉淀剂(有时还加入载体),即生成催化剂的沉淀。再经 过滤及水洗除去有害离子,然后煅烧成所需的催化剂组成。
品。
• 如果希望催化剂充分发挥作用,应当尽可能增
加反应物与催化剂的接触。
.
5
催化剂的性能要求
• 活性高反应活化能小; • 选择性好; • 寿命长; • 抗毒、耐热; • 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合理的外形; • 易于活化、再生; • 价格低廉。
.
6
催化剂的化学组成
• 固体催化剂由三部分组 pVg
Vb(1)Vp
Vp(1) Vt
m (1 ) m
b
p
m (1 ) m
p
t
b p ( 1 ) t( 1 )( 1 )
.
15
(3)孔径及其分布
• 催化剂的孔道一般可以根据孔半径大小分成三 类:微孔、中孔、大孔。
• Wheeler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平均孔半径可按下面方法计算:
(4)溶蚀法 如骨架镍即是先将Ni与A1按比例混合熔炼,制成合金, 粉碎以后再用苛性钠溶液溶去合金申的朋而形成骨架镍的。
(5)热熔融法 即将主催化剂及助催化超组份放在电炉内熔融后,再
把它冷却和粉碎到 一例。
需要的尺寸.,如合成氨用的熔铁催化剂就10是
固体催化剂solid catalyst
.
11
.
• 对可逆反应,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和反应 热,同时加速正、逆反应。
• 具有选择性。
.
4
• 催化剂可以在复杂的反应系统,有选择地加速
某些反应。
• 同样的反应物 在不同催化剂
CuZ, n,Al
COH2
Ni Fe ,Co
的作用下可以
Rh络h络
生成不同的产
Ru
CH3OH
CH4 烃类混合物
CH2OHCH2OH 固体石蜡
在催化剂内部孔道所组成的内表面上进行催化反 应。
按上述步骤获得的催化反应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称 为本征动力学。
.
18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七步骤
.
19
.
20
2.1吸附等温方程
• Intrinsic kinetics
一、化学吸附
Physical adsorption
•Van der Waals- forces •non-specific •low heat of adsorption •mono-molecular/ multi-layer coverage
mpSg (2 和ra L)n mpVg [ (ra)2L]n
r a 2Vg / Sg
.
16
1.3固体催化剂的活化
• 新制备的催化剂通常活性很低,使用前需要进行活化处理。活化 一般直接在工业反应器中进行,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 通入一定组成的气体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使催化剂活性达到要求 的水平。常见的活化处理有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