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地理学发展简史

地理学发展简史

地理学发展简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其上的人类活动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地图制作到现代的地球科学,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向您介绍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地理学地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中国等文明都有自己的地理学传统。

例如,埃及人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巴比伦人记录了天文和地理观测数据,中国人创造了风水学等传统。

古代地理学主要关注地形、气候和资源等方面,为农业、贸易和军事活动提供了基础信息。

2. 古希腊地理学古希腊是地理学的重要发源地。

在古希腊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如赫罗多图斯、托勒密和埃拉托斯特尼。

赫罗多图斯的《地理》是古代地理学的里程碑之一,他绘制了世界地图,并描述了许多地理特征。

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则成为了中世纪欧洲地图制作的基础。

3. 中世纪地理学在中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受到了宗教和探险的影响。

基督教的传播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许多地理学家开始研究未知的地区。

马可·波罗的东方旅行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美洲发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地理学成为探险家们的必备知识。

同时,地图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地图的精确度和详细程度得到了提高。

4. 近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的发展与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密不可分。

18世纪的启蒙时代,地理学家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地球表面的现象。

亚历山大·冯·洪堡被认为是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并进行了大量的地理调查和测量工作。

此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等也逐渐形成。

5. 现代地理学20世纪以来,地理学经历了快速发展。

地球科学的兴起促进了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学等。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使得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便捷。

此外,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地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地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业1地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发展简史地图的起源和地图制图学的发展已有悠久的历史。

古希腊地理学家C.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就是一部地图制图学著作。

托勒密认为地理学就是“以线画形式描绘地球上所有迄今已知的部分及其附属的东西”。

他研究了简单的圆锥投影并绘制了世界地图。

中国西晋著名地图制图学家裴秀所创立的“制图六体”,对中国古代地图制图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贾耽、元代的朱思本、明代的罗洪先等历代地图制图学家也对地图制图学的发展有过较大贡献。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地图制图学家G.墨卡托对地图制图学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17世纪以后,欧洲进行的大规模三角测量和地形图测绘,促进了地图制图学的更快发展。

在中国,从清代开始,进行了国家规模的地图测绘,编制成带有近代性的《皇舆全图》和《大清一统舆图》。

20世纪初兴起的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改变了地形图测绘生产过程,加上照相平版彩色胶印技术的应用,为地图的大规模编绘和印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地图制图学现代体系的形成。

二、现代地图学理论[5]由于地图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艺术科学等有着交叉及关联关系,它们的研究成果为地图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并促进了地图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1、地图信息论地图信息表现为图形几何特征、多种彩色的总和及其相互联系的差别,可以说地图信息是以图解形式表达制图客体和其性质构成的信息。

地图信息论就是研究以地图图形表达、传递、贮存、转换、处理和利用空间信息的理论。

该理论有助于认识地图的实质,并深化了对地图信息的计量方法的研究。

2、地图传输论是研究地图信息传输的原理,过程和方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客观环境——制图者——地图——用图者——再认识的客观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客观环境被制图者认知,形成知识概念,通过符号化变为地图,用图者通过符号识别,在头脑中形成对客观环境的认识。

地图的起源与发展

地图的起源与发展

地图的起源与发展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还为人们提供了导航、规划、交通等方面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地图的起源与发展,并剖析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刚诞生的时候。

当时,人们借助于观察天象和地貌变化,开始尝试将周围的环境记录下来。

最早的地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时期,巴比伦人用黄土板制作了一张由河流和山脉组成的简易地图。

其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个文明古国纷纷制作了一系列与自身文化和地理环境相关的地图。

地图的发展离不开测量技术的进步。

在古代,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和手工绘制的方式制作地图。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这些地图往往存在误差,并且无法反映真实地形的精确情况。

直到17世纪,荷兰的商船船长布伦斯威克创造了现代地图制图法。

他发明了投影法和经纬度,并利用这些方法绘制了全球第一张比例尺地图。

这一技术突破为地图的精密制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图的制作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伴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将海洋地图作为重要的制图对象。

17世纪末,奥兰达斯·米尔构建了三角测量法,为海洋地图的制作提供了新的依据。

18世纪,法国的卡西尼家族绘制了许多精确的地图,这些作品被认为是地理学中的里程碑。

在20世纪,地图制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制图过程从手工绘制转变为电子绘制,使得地图的制作速度和精度大幅提高。

GPS技术的应用使得地图导航成为现实,人们在出行时可以准确地定位和导航。

此外,遥感技术为地图制作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来源,对于地质、天文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除了技术进步,地图还受到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图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和误导。

在历史上,一些国家为了达到政治和军事目的,故意改变地图上的信息,以控制民众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使用地图时需要对其背后的政治和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马京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

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

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1.地图学史1.1古代地图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

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

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

《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

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1.2近代地图的发展公元14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

《地图的发展》 知识清单

《地图的发展》 知识清单

《地图的发展》知识清单一、地图的起源地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期的人类为了生存和活动,需要了解周围的环境,于是开始通过简单的图形和符号来描绘他们所生活的区域。

例如,在洞穴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粗略的地形和路线的描绘。

这些早期的地图更多是基于直观的观察和记忆,没有精确的测量和比例尺的概念。

但它们为后来地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地图在古代文明中,地图的制作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确。

古埃及人绘制了关于尼罗河流域的地图,用于农业灌溉和土地规划。

古希腊的地图学家则开始尝试使用数学方法来确定地理位置和测量距离。

其中,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对后世地图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经纬度的概念,并绘制了当时已知世界的地图。

中国古代也有着丰富的地图制作传统。

例如,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包括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为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中世纪地图中世纪的欧洲,地图的发展受到宗教的影响较大。

当时的地图常常将世界描绘成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圆形,周围环绕着未知的海洋和奇异的生物。

而在伊斯兰世界,地图制作技术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他们绘制的地图在准确性和细节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近代地图随着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地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航海家们需要更加精确的地图来指导他们的航行。

这一时期,测量技术和制图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例如,三角测量法的应用使得地图的绘制更加精确。

同时,印刷术的发展也使得地图能够更广泛地传播。

五、现代地图进入 20 世纪,地图的制作迎来了新的变革。

航空摄影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出现,为地图的绘制提供了大量准确的地理信息。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让地图制作实现了数字化。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出现,使得地图能够与各种数据相结合,为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六、地图的类型1、纸质地图纸质地图是最传统的地图形式,具有直观、易于携带的优点。

但它们的更新速度较慢,且信息量有限。

地图的发展与地图学史.ppt

地图的发展与地图学史.ppt
地图的发展与地图学史 演讲人:高伦
古代地图的回顾
•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 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 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 行路线;大约在1万至1.5万年间,出现了在 地上用线划或简单的符号表示地物的原始 地图;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 元前27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 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
分省图。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 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 大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图学作为一个独立 的科学形成。一方面由于地理学、测量学、印刷 学相继成为比较完整的学科,为地图学的形成与 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地图学本 身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经过不 断的概括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关于地图 制作的技术、方法、工艺和理论。我们把这之前 的地图学称为传统的地图学。
• 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 在《左转》中记载的鼎地图的传说,由于“贡金九牧”而 铸鼎,且鼎上铸有山川形势、奇物怪兽,所以后人称之为 《九鼎图》。后来的《山海经》中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 矿物的原始地图。随着原始社会的逐渐解体和奴隶制国家 的建立,有了行政统治和军事征战的需求,在客观上促进 了地图的发展。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 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 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 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要先审 之于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战国策》记载的荆轲为刺秦王而献督亢地图的故事,说 明在当时地图象征着国家主权和疆域领土,献图就能接近 秦王,足以说明封建统治者对地图的重视。到了春秋战国 时期,地图被用社会和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因用途不同 而构成了不同主题的地图,出现了我国地图史上专题地图 的萌芽。

现代地图学第一章

现代地图学第一章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1章 导 论
西晋地图学王朝的重要活动地点等。
《禹迹图》 、元代前的地图
最早的计里画方;地图大小内容选择等
明代的朱思本《舆地图》及《郑和航海图》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1章 导 论

禹迹图 宋南宗绍兴六年 (1136年)最早石刻地 图114×114cm 比例尺: 1:5,000,000 突出表示海 岸线、黄河、长江及其 支流、太湖、洞庭湖、 鄱阳湖等水系要素及其 名称注记,保留了唐代 的地名,地图以网络的 形式绘出,是中国现存 最早带有方格网的地图 。《禹迹图》在制图学 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现藏于陕西省碑 林博物馆。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1章 导 论
1.4 地图的分幅和编号
1、地图的分幅
矩形分幅,图廓是矩形(又分为拼接和不拼 接) 经纬线分幅,图廓是经纬线,按规定的经差 和纬差划分,行数和列数成简单的倍数关系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1章 导 论
2、地图编号
自然序数法(一般用于矩形分幅) 行列式编号(大区域分幅,如百万分之一) 行列-自然序数法(多用的)
表达地理信息的各种图 形符号、文字注记。 确定地图空间信息的依 据,包括比例尺、地图投影 各种坐标系统、控制点。
3.辅助要素 4.补充说明
图名、图例、地图编号 编制出版信息等辅助地图使 对主要图件在内容与形 用的要素。 式上的补充。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1章 导 论
1.3 地图的分类
分类标志很多,主要有内容、比例尺、制图区 域范围、用途、使用方式、存储介质等 1、内容--普通地图and专题地图 2、比例尺--大、中、小比例尺 3、制图区域--按自然区划(世界、大陆等 )按行政区划(国家、省、市、县) 4、用途--通用、专用 5、使用方式--桌面、挂图、野外用图 6、存储介质--纸质、胶片、磁介质 7、其他标志--单色、彩色;平面、三维; 视觉、触觉

中国地图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地图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结论
回顾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仅看到了科技进步和文化传承的脉络, 也领略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贡献。当前,中国地图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 发展,但仍需继续努力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展望未来,中国地图学将在技 术创新、社会需求和学科交叉等方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让我们携手共进, 共同推动中国地图学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地图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01 引言
目录
02 中国地图学史

03 中国地图学现状
04 中国地图学展望
05 结论
引言
中国地图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地理科学分支,对于国家的发展、民生福祉以及 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科技和 文化的进步,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本次演示将概述中国地图学的 发展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读者展示一幅完整且充满活力的中国地图 学发展画卷。
其次,社会需求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地图学的发展。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未来的地图将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国家 安全方面,需要制作更加精准的军用地图和安全防范地图;在城市规划方面,需 要制作更加细致的城市交通规划图和城市绿化规划图;在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制 作更加全面的环境污染分布图和生态保护图。
最后,学科交叉将为中国地图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地图学将与更多 学科领域进行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例如,与经济学结合可 以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产业布局优化;与人类学结合可以探讨文化、社会和 人类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心理学结合可以研究空间认知和空间行为对人的 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等。
谢谢观看
中国地图学史
中国的地图学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出现了刻在 龟甲上的地图。至宋代,测绘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禹迹图》为代 表的一系列全国性地图。明代时期,制图理论逐渐成熟,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中记载了大量的地理调查和地图绘制实践。清代时期,康熙帝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了大规模的地形测量和地图编制工作,编制了《皇舆全览图》等重要地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马京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

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

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1.地图学史古代地图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27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

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

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

《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

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近代地图的发展公元14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

从16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

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

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后来又编成中国分省图。

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大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图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形成。

一方面,由于地理学、测量学、印刷学相继成为比较完整的学科,为地图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地图学本身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经过不断的概括总结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关于地图制作的技术、方法、工艺和理论,我们把这之前的地图学称为传统的地图学。

传统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图制作的理论、技术和工艺,传统地图学是以地图制作和地图产品的输出作为自己的目标的,因此,英国地图制图协会把传统地图学定义为“制作地图的艺术、科学和技术”。

传统地图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地图学成果的积累和科学的总结,又是现代地图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石与起点。

2.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地图学和文化发展的史是是研究地图的基本概念、制图技术以及地图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长期影响,地图学史也是从人的角度研究地图作为人脑内部世界与外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媒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图学史作为一门融考古学、心理学、哲学、地理学和目录学为一体的学科,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尤其是考古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不断爆出惊人发现,如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西汉帛地图”,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的“兆域图”,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中出土了四块七幅木板地图,以及大量史前先民生活遗迹的发现,丰富了地图学史研究的内容,在时间维上将地图学史研究的实物地图向前推进了很多。

在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主要经了四个阶段:古地图的收集整理阶段;古地图内容和表示方法分析阶段;古地图的新发掘与研究阶段;地图学史系统研究阶段。

古地图的收集整理阶段王庸先生利用他在南京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工作的机会,阅读了大量馆藏的书籍,于1958年写成了《中国地图学史纲》,这是一本资料翔实并绘有大量古地图的书,它是中国专门研究地图史以及古地图的第一本书,为后人研究中国地图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83年以后,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史研究所曹婉如牵头开始了中国古地图正式收集与整理工作,历经14年,终于完成《中国古代地图集》,这是一项重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地图收集、整理和研究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国科技史研究的重大成果。

古地图内容和表示方法分析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除宋代石刻禹迹图和华夷图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时间更早的古代实物地图,因此,地图学家根据禹迹图和华夷图以及裴秀的“制图六体”的文字记载,对古地图的表示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三幅汉代帛地图,它开启了中国古地图研究的新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有大量学者针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驻军图》和《地形图》进行了比例尺、地名、地图绘制内容和绘制方法的研究。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考古发现了秦地图以后,又有大量学者开始研究秦地图。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地图内容和表示方法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开始研究古代地图的数学基础。

总之,60多年来,根据已出土的实物地图,中国的地图学家们已经能够确定中国古代地图的制作理论和制作技术,即:在中国古代地图中,以水系控制要素为主,以‘计里画方’为主要数学基础,并辅以图例和象形两种符号表示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制作各种需要的地图。

地图学史系统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地图史料的公开和收集整理工作结束,对对地图学史进入系统研究阶段。

其主要表现不仅研究陆地地图,而且研究海图;不仅注重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把眼光放在国外。

在研究领域上,不仅研究地图本身的制作技术,而且拓展为研究地图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中西方地图学的比较。

在这期间出现了地图学研究的书籍,如《中国地图学史》、《中国地图史话》、《中国近现代地图学史》等。

2009年出版的《中国地图学史》更是从古代地图开始,一直写到现在中国地图的发展历程,是对中国地图学史发展的一个全面总结。

二、现代地图学的进展1.地图学的现代革命传统地图学的扬弃传统地图学是地图生产之本,长期以来它成功地指导着地图的生产。

但是它确实存在着明显缺陷:其一,以经验总结为主,忽视基本理论的建设与研究;其二,以联系对本学科有直接关系的学科为主,忽视同更高层次学科之间的关系;其三,以地图制作为主,忽视地图应用的研究,尤其忽视地图制图者自身认识活动和地图使用者认识活动规律的研究。

50年代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大科学理论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不仅对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且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彻底改变了世界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它无疑也为地图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此,地图学进入了新的由“封闭”到“开放”的发展时期,即现代地图学时期。

地图制图技术上的革命理论是技术的先导,当地图学家们认识到传统地图学的缺陷,并走出传统地图学的封闭体系后,伴随而来的是地图制图技术上的革命,主要表现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地图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遥感图像制图的兴起为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地图印刷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为提高地图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地图制图技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地图生产已开始由传统手工方式向数字化方式改变。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脱胎于地图”,“脱胎于60年代的机助地图制图系统”,“从地图数据库脱胎出来”,由地图学到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这是科学的发展规律。

相比较而言,GIS的数据源多,数据量大;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能保证信息传输的现势性;数据查询、检索方式灵活多样,信息传输的可选择性极强;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可为用户提供大量派生信息;计算机图形技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地理信息传输方式。

把地图学和GIS加以比较可以看出,GIS是地图学理论、方法与功能的延伸。

地图学与GIS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是空间信息处理的科学,只不过地图学强调图形信息传输,而GIS则强调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可以说GIS是地图学在信息时代的发展。

2.理论地图学的认识与探讨理论地图学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地图及其生产过程的研究都是从生产和技术的观点出发,因而把地图学称作研究地图编制的技术和方法的科学,60年代之后有的学者开始把地图学分成“理论地图学”和“实用地图学”。

把地图学分成“理论地图学”和“实用地图学”使得地图学探索的范围向前推进了一步。

尽管学术界对理论地图学的含义仍存在着分歧,但有一点得到公认,那便是必须引进和应用横断学科一些理论和概念与地图学嫁接,发展和建立理论地图学。

因为每一门学科都需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的技术是盲目的技术,没有先进技术支持的理论是落后的理论,地图学也不例外。

理论地图学的提出扩展了地图学探索的范围,促进了地图学的发展,使地图学的研究不致局限于技术的范畴,对进一步阐述,地图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建设,认识地图学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共性与个性,理解信息时代的地图制作与应用特点,都具有重要作用。

自理论地图学提出以来,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为止,比较成形的理论有地图信息论、地图信息传输论、地图模型理论、地图认知理论、地图可视化、综合制图理论、地图感受论、地图符号理论等。

数字时代地图学理论的发展与突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地图学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制图学的发展,许多过去传统地图学中不曾有过的问题被发现或许多过去传统地图学未重视的问题提上研究日程,主要有以下几点:(1) GIS的认知局限性(2)地理信息本体论(3)地理信息可视化(4) 3D认知(5)地图语言学理论数字时代理论地图学的应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理论地图学的应用也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影响最主要表现为地图生产过程的全数字化、地图产品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产品分发方式的多样化等几个方面。

(1)地图生产过程的全数字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地图的生产技术支撑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