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胆囊疾病
国家级名中医治胆囊炎,胆结石的秘验方

国家级名中医治胆囊炎,胆结石的秘验方1、金钱利胆汤(张羹梅)【组成】金钱草60g,平地木30g,板蓝根3g,枳壳売9g,柴胡3g,赤、白芍各9g,生大黄3g(后下),生甘草3g,硝矾丸4.5g(分吞)。
【功效】疏肝清热,利胆排石。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属肝胆湿热者。
症见以胁痛,寒热,厌油口苦,便千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金钱草功擅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排石为君;硝矾丸(由绿矾、玄明粉各等份,面糊为丸,黄豆大)、生大黄利胆排石、溶石为臣;板蓝根、柴胡、枳壳疏肝清热解毒;赤、白芍、平地木养血、凉血、活血为佐;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排石之效。
【点评】胆囊由于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性,胆囊结石不易排出,目前尚无特效中西药物。
临床上将炎症消除(暂时),即算收效。
张氏处方,不在排石,重在溶石(金钱草,硝矾丸均有很好的溶石作用),冀大石化小,小石化了(更小),最后“了”——随胆汁人肠排外,以收全功。
思路之新,用药之巧,足可师法。
2、金钱开郁散(魏长春)【组成】金钱草30g,柴胡10g,积实9g,白芍9g,多甘草8g,郁金9g,乌贼骨9g,浙川贝母9g。
【功效】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
【主治」胆石症,慢性胆囊炎,属湿热气郁者。
症见上腹部间歇作痛,右胁疼痛尤剧,或呕吐苦水,或气,泛酸,恶心,舌苔薄白,脉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本方系张仲景四逆散加味而成。
方中柴胡疏肝达郁;枳实理气泄浊;白芍缓急止痛;甘草益胃缓中;加郁金解郁止痛;川贝母化痰散结;乌贼骨制酸止痛;金钱草清化湿热、解毒消肿。
综合全方,具有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之功。
【加减】若兼脘痛,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若阴虚血热,烦躁,头昏头痛,舌质红蜂者,则去柴胡,加焦栀子、决明子、旱莲草;若舌边有瘀斑,或妇女有痛经,经血色紫量少,加川芎、当归、丹参或失笑散(五灵脂、蒲黄)。
治胆囊炎秘方

变通大柴胡汤【来源】刘渡舟,《名医治验良方》【组成】柴胡18克,大黄、白芍、枳实、黄芩、半夏、郁金各9克,生姜12克。
【用法】每日1~2剂,水煎服,日服2~4次。
【功用】疏肝利胆。
【方解】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轻清上升、宣透疏达之性,长于疏泄肝胆之邪热,与黄芩相伍能和解表里、清热利湿;与白芍同用,能柔肝舒肝止痛;半夏、生姜化湿和中、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腑清热、利胆消炎;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气药,并有利胆之功。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利胆之效。
本方既能治“本”(抗菌、消炎),又能治“标”(止痛、退热),诚为一首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方剂。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
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附记】本方多为苦寒之品,故对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之急性胆囊炎不相宜,忌用。
临证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可套用照搬,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变通一贯煎【来源】顾伯华,《名医治验良方》【组成】生地12克,首乌、枸杞各9克,茵陈、虎杖各12克,生大黄6~9克(后入),生山楂12克,鸡内金3克(研粉分吞),麦芽12克,玫瑰花3克,佛手6克,绿萼梅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养肝柔肝,疏肝利胆。
【方解】胆囊炎、胆石症多为肝胆湿热之标实证,又有肝阴不足之本虚证,本虚标实,治当兼顾。
故方中以生地、首乌、枸杞甘寒补肾、滋水涵木、养肝柔肝;茵陈、虎杖、大黄清热利胆、消炎化石;山楂、麦芽、内金消食化滞以健胃,内金尚有化石之能;玫瑰花舒肝和血;佛手、绿萼梅舒肝理气。
诸药合用,共奏滋水涵木,疏肝利胆之效。
本方标本兼顾,一方面滋阴扶正,使水生木旺而不恋邪,一方面清泻祛邪,使炎消石溶而不伤正,相反相成,正复邪除,故收效颇著。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阴不足者)。
临床胁痛隐隐,体倦乏力,口干咽澡,头晕目涩,舌质红,体瘦小,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为特征。
【付济华医师治胆囊炎专病专方】清热利胆汤,专治胆囊炎,疗效神奇!

【付济华医师治胆囊炎专病专方】清热利胆汤,专治胆囊炎,
疗效神奇!
清热利胆汤(专治胆囊炎)
【清热利胆汤】柴胡、白芍、川楝子、延胡索、生甘草各9克,黄芩、蒲公英各15克。
疏肝利胆、清热止痛。
禁食辛辣。
本方是专门治疗胆囊炎的专病专方,由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柴胡、黄芩、生姜、半夏、人参、炙甘草、大枣)化裁而来,方中柴胡疏肝利胆,黄芩清解少阳胆热,是小柴胡汤的基本结构,加蒲公英增强清热消痈之力,由于胆囊炎此证未见正气不足所以去人参、大枣,一般情况很少出现呕吐,所以去生姜、半夏,胆囊炎常常伴有右胁下疼痛,所以加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加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案例】一阿姨有胆囊炎,最近几天右胁下疼痛的厉害,服此方一剂后疼痛大减轻,又服三剂后口苦、胁痛完全消失。
这是付医师专治胆囊炎的秘方。
付医师的特别声明
为了振兴中医,弘扬国粹,决定贡献出付氏家传特效秘方和本人的临床经验方。
让大家小病,慢性病不用进医院,自己按方配药即可,疗效非常的好。
都是本人一直珍藏多年秘而不宣的珍宝,望见者珍惜,并相互转告,造福众生,功德无量……。
目前网上流传的各种偏方、秘方,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
本人很负责任的承诺:本人所公开的各种秘方,千真万确,绝不夸大疗效误导患者,可以放心使用。
『胆结石』国宝秘方:胆囊炎胆结石六剂根治四金汤

『胆结石』国宝秘方:胆囊炎胆结石六剂根治四金汤
靳文清,乃我国著名老中医,被医界誉为中医泰斗。
由李可编著的《五十年临证得失录》成为国宝中的国宝。
靳文清治疗脾胃病、肝硬化腹水、糖尿病等,疗效卓著。
荷花小女子摘自本书中的名方,以餐天下百姓,以解燃眉之急。
秘方:川大黄9g,蒲公英30g,山栀子9g,条黄芩9g,鸡内金9g,川郁金9g,金钱草15g,海金沙15g,北柴胡9g,杭白芍12g,茵陈蒿12g,广木香9g,川楝子12g,延胡索12g,龙胆草10g。
用法:水煎服,分两次服用。
方解:本方具有疏肝利胆,清化湿热之功。
柴胡、白芍、川楝子、延胡索、木香、郁金疏肝解郁止胀痛;茵陈、山栀子、条黄芩清化湿热而退黄;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利胆清热,克化结石;重用蒲公英能散滞气、泻热毒。
呕吐加竹茹、连翘、生姜、半夏;高热加马齿苋、大青叶、板蓝根;腹泻去大黄,酌减苦寒之品。
病例:王某,女,36岁。
因过食肥腻诱发胆绞痛,面色苍白,头出冷汗,四肢厥逆,恶心呕吐,手护右胁,辗转不宁,呻吟痛苦不可名状。
连服六剂,粪便用水冲洗澄底,有黄豆大小结石数枚,并可见泥沙样结石沉淀于便盆底部。
痊愈。
献方人:靳文清国家级名老中医。
【黄煌:经方治疗胆病经验方】

【黄煌:经方治疗胆病经验方】黄煌经方治疗胆病经验需要外科治疗的胆囊炎:1.化脓性胆囊炎,胆囊肿得很大,随时可能穿孔;胆囊结石症状严重,有手术指征2.慢性胆囊炎,如胆囊功能萎缩,反复感染成为病灶,不如切除因此,要跟外科医生商量,是否有手术指征没有胆管梗阻、化脓的急、慢性胆囊炎,均可用中医治疗胆病包括:1.胆结石:发生在胆囊,或胆管、肝管胆固醇结石,与代谢失调有关胆色素结石,主要发生于肝管,胆管,与胆道反复感染,或蛔虫卵有关2.胆结石、胆囊炎:常并发,互为影响,互为作用,互为因果,可看作是一个病年龄:20~45岁多见,男女比例为1:3至1:43.胆囊息肉:一般无症状,常在做B超时发现。
分为单发性、多发性、肿瘤性、非肿瘤性非肿瘤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适合中药治疗,息肉会变小,甚至消失肿瘤性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体积较大者,不宜服中药,宜手术4.胆道术后综合征腹腔镜手术问世后,切除胆囊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症状:绞痛、甚至黄疸、发热、恶心呕吐、大便紊乱。
一般术后三个月大便紊乱常见。
与手术、结石未拿干净有关,或术前情绪紧张有很大的关系。
或极度恐惧,或手术后关心护理不当。
中医大有可为经方治疗胆道疾病:1.止痛、通便、退黄、除胀。
食欲改善,精神、睡眠好转。
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信心。
2.改善体质,防止疾病复发。
在排石方面也有一定效果。
一、小柴胡汤适用于胆囊炎引起的发热,以及慢性胆囊炎。
经常属于往来寒热的范围,常持续很长时间。
与感冒有些类似。
常诊断为“发热待查”收治入院。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症候群,为小柴胡汤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也可能是感冒、咳嗽、肺结核等,见于发热性疾病处于迁延期。
重要脏器无损害,肝、肾、心功能尚健全。
急性胆囊炎: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可放射到右肩部,可诱发心绞痛或胆心综合征。
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下降,黄疸。
柴胡用量至少20克黄芩10克以上。
还可治疗“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慢性胆囊炎:本方改善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症状。
张仲景“养胆囊”的小经方!七味药,改善胆结石、胆囊炎,请学习

张仲景“养胆囊”的小经方!七味药,改善胆结石、胆囊炎,请学习你好,我是中医内科张教授我常常说,中医是个宝。
我们中国人里头,有太多人,不识宝。
就拿中医里头的上古经方来说吧。
经方,一般指的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里头记载的配伍。
它们看似深奥,实际上却有很强的实用性。
对此,我有深刻的感受。
我记得,有一回,我随老师出诊。
当时来了一个女患者,年45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有胆囊炎,伴随少量的胆囊结石。
她只要一吃油腻的食物,就容易发作。
刻诊,见右上腹疼痛,疼痛可以放射到右侧肩胛部位。
而且,当时是胸闷,腹痛,胸腹有灼热感,想吐,吃不下东西,便溏。
这个时候怎么办?按照一般的情况,可能早就想到转到肝胆外科了。
但是我老师不一样。
我老师非常自信地说:“要想让胆结石、胆囊炎彻底好,我很难做到。
但是我现在有办法,让你舒服起来”。
接着,我老师就写了一个配伍。
方见——党参15克,黄连、炙甘草、桂枝、干姜各6克,姜半夏、红枣各10克,一共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七剂以后,诸证大为减缓。
再用14剂,诸证悉平,很久没有复发过。
此后,我问我老师这里的缘由。
我老师笑着说,这就是用黄连汤啊。
以前的老中医,在应对胆囊炎胆结石的时候,常常用到黄连汤。
那时候也没有微创手术技术,老中医面对胆结石、胆囊炎,除了汤药没别的办法。
这样一来,就逼着前辈们琢磨出一些合理的、有效的配伍经验来。
黄连汤,就是其中之一。
黄连汤是什么啊?它其实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头记载的配伍。
原文就是:“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郁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配伍,其实就是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我老师前面用的,基本就是黄连汤的原方。
那么,它为什么能治胆囊炎、胆结石呢?这就要完全从病症的角度去分析了。
用经方的人,不管你有啥病,只要你有这个症候,那就考虑用与其对应的方。
那么,黄连汤对应的是什么症状呢?简单说,就是上热下寒,或者说上热中寒。
所谓上热,指的是欲呕、痞闷、烦热之症。
大柴胡汤:治胆病的经方-有效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

大柴胡汤:治胆病的经方-有效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说起胆结石、胆囊炎、胆息肉这3种疾病,在中医上看来,这些都是肝气郁结的产物,肝气郁结在胆囊,就会形成胆囊结石,肝气郁结在子宫,就会变为子宫肌瘤,肝气郁结在乳腺,就会出现乳腺结节。
特别是人在生气的时候,这些痰火就会在身内的局部进行郁结,郁结久了就变成了包块。
胆囊炎、胆结石古代的治法,比较有效的方剂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治胆结石一般是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消石通便为原则的。
在古代治的是少阳阳明合病,到了现代,发现这个方子治胆囊病效果很好,比如: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胆息肉等病,用大柴胡汤治疗,成功率很高。
现代医学治胆病,基本上就是切除,这样的思路不是治病的思路,切了胆囊之后,不是麻烦的结束,而是噩梦的开始。
大柴胡汤,对于大多数没有胆囊疾病的人群而言,可能会用不上,但如果胆囊有炎症,或许就可以保住一个胆囊。
大柴胡汤组方:柴胡和生姜各15g,黄芩、半夏、芍药、枳实各9g,大黄6g,大枣12枚。
中药柴胡大柴胡汤主要针对的症状是什么呢?张仲景是这么说的:太阳病,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呕不止”,就是用了小柴胡汤以后,仍然呕吐不止,从临床来看,这虽然是胃的症状,但其根本往往在肝胆,多是肝胆的疾病所引起,如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肝炎等。
“心下急”,心下是胃,急是拘急、痉挛、疼痛的意思,就是肚子鼓鼓的、胀胀的、非常疼痛。
看诊期间,有一项还不能忽略的,就是腹诊。
如果哪个人痛得不得了,一摸肚子,发现上腹部“按之满痛”,这时就用大柴胡汤,非常有效。
所以我们在用大柴胡汤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坐直或躺下来,再按一按他的上腹部。
患者感到疼痛,甚至拒按的时候,我们就考虑用大柴胡汤;但反过来如果肚子软软的,像按在棉花枕头上一样,我们使用大柴胡汤就要注意了。
中药黄芩大柴胡汤是如何调理改善胆病的?第一梯队,用柴胡+黄芩来调肝胆系统。
名医治疗胆囊炎、胆结石名方集锦

名医治疗胆囊炎、胆结石名方集锦胆石病——柴牡五金汤(陈苏生方)【组成】柴胡9g,生牡蛎(先煎)30g,海金沙15g,广郁金9g,鸡内金4.5g,川楝子9g,金钱草15~30g,青陈皮各0.5g,枳实6g,甘草4.5g,川厚朴6g,瓜蒌12g,冬瓜子18g,冬葵子12g。
【用法】另外,每日服雪羹汤(大荸荠4个,海蜇皮漂去石灰矾性30g),水煎服,日1剂。
【功效主治】疏以解郁,清以泄热,利以去着。
用于胆石病。
【方解】陈苏生老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治疗本病清泄湿热必须结合升降滑利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因为胆为“中清之府”,其胆汁为“肝之余气泄胆,聚而成精”(《东医宝鉴》),所以胆的病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若肝的疏泄正常,气机的升降也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反之,肝失疏泄,郁而化热,肝热灼液,导致胆汁排泄不利,会造成胆石郁结。
所以,不管临床中所见气郁型、湿热型或热毒型,均与肝脏气机升降失调有关。
结石是标,气滞是本,故治疗胆石症必须重视气机升降,疏肝理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理气开郁能降低胆总管口括约肌紧张度,减少胃酸分泌和游离酸钙,使胰腺分泌减少,解除胰管梗阻力,减少压力增加胆汁分泌,与中医理论相合。
此外,胆石症以湿热型最为多见,湿与热两者,目前均以清热为主。
陈老认为当配以甘凉滑利之品,俾湿去则热无所依,且滑利之药对消痈化石、利窍排毒均有好处,所以,陈老认为治疗胆石症当以疏、清、滑、利为主。
柴胡,《本草经解》认为“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牡蛎味咸性降,《汤液本草》“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之硬”,二者合用,一升一降,既宣畅气机,又软坚散结;郁金、川楝子、青陈皮,疏肝以解郁,理气兼消积。
从现代药理分析得知,郁金含挥发油,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并使胆囊收缩,有利胆作用,挥发油还可溶解泥沙状结石,故用于胆结石尤宜,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清泄湿热,利水通淋,软坚消石;冬葵子、冬瓜子、瓜蒌,滑以去着,通窍利湿,还有消痈排毒作用;制川厚朴、甘草、枳实,不加大黄加滑利之品,既有小承气汤宣气除滞、清热通便作用,又可避免用药过峻而伤胃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胆病治疗经验
需要外科治疗的胆囊炎:1.化脓性胆囊炎,胆囊肿得很大,随时可能穿孔;胆囊结石症状严重,有手术指征2.慢性胆囊炎,如胆囊功能萎缩,反复感染成为病灶,不如切除因此,要跟外科医生商量,是否有手术指征没有胆管梗阻、化脓的急、慢性胆囊炎,均可用中医治疗胆病包括:
1.胆结石:发生在胆囊,或胆管、肝管胆固醇结石,与代谢失调有关胆色素结石,主要发生于肝管,胆管,与胆道反复感染,或蛔虫卵有关
2.胆结石、胆囊炎:常并发,互为影响,互为作用,互为因果,可看作是一个病年龄:20~45岁多见,男女比例为1:3至1:4
3.胆囊息肉:一般无症状,常在做B超时发现。
分为单发性、多发性、肿瘤性、非肿瘤性非肿瘤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适合中药治疗,息肉会变小,甚至消失。
肿瘤性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体积较大者,不宜服中药,宜手术。
4.胆道术后综合征
腹腔镜手术问世后,切除胆囊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症状:绞痛、甚至黄疸、发热、恶心呕吐、大便紊乱。
一般术后三个月大便紊乱常见。
与手术、结石未拿干净有关,或术前情绪紧张有很大的关系。
或极度恐惧,或手术后关心护理不当。
中医大有可为经方治疗胆道疾病:
1.止痛、通便、退黄、除胀。
食欲改善,精神、睡眠好转。
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信心。
2.改善体质,防止疾病复发。
在排石方面也有一定效果。
一、小柴胡汤
适用于胆囊炎引起的发热,以及慢性胆囊炎。
经常属于往来寒热的范围,常持续很长时间。
与感冒有些类似。
常诊断为“发热待查”收治入院。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症候群,为小柴胡汤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也可能是感冒、咳嗽、肺结核等,见于发热性疾病处于迁延期。
重要脏器无损害,肝、肾、心功能尚健全。
急性胆囊炎: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可放射到右肩部,可诱发心绞痛或胆心综合征。
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下降,黄疸。
柴胡用量至少20克黄芩10克以上。
还可治疗“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慢性胆囊炎:本方改善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症状。
为传统消炎药,利胆药,免疫功能调整用药。
柴胡体质:易生胆道疾病。
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发作与情绪有关。
体形中等偏瘦,面色发青白,缺少光泽,对气温变化敏感,四肢冰冷,主诉自觉症状为多(发冷、恶心、痛),肌肉较坚紧,情绪波动较大。
女性经前乳房胀痛。
中青年比较多。
胆囊炎患者的重要症状:呕吐,汤液应浓缩,去滓再煎。
不能大量服用汤药。
煎大半碗,100-150毫升。
加减要注意:黄疸的,加茵陈、山栀、黄柏。
合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
是很好的消炎利胆药。
腹胀,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汤),可通便,除胀
二、大柴胡汤
治高血压、高脂血症、哮喘、胆道疾病原文很多与呕吐有关。
“呕不止,心下急……”“呕吐而下利者”胆石症胆囊炎引起胆绞痛,必须要使用大柴胡汤。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胆结石导致胰腺炎:也可用大柴胡汤,专治这种疾病(专方)。
辨证论治的误区:只对症状用药;没有专病专方。
要研究很多疾病的专方大柴胡汤专方治疗专病:胆囊炎引起的胆绞痛,胰腺炎,胆石症。
经典指征:心下(两肋弓夹角下的区域)按之满痛胆绞痛常在饱餐或高脂肪饮食后出现,逐渐加剧,难以忍受,剧烈疼痛,大汗淋漓,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可出现轻度的黄疸和发热。
有明显利胆作用,有降低括约肌肌张力的作用。
枳实芍药解痉止痛作用非常明显。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大黄柴胡黄芩退黄,利胆,消炎。
半夏止呕天然的消炎利胆药,天然的解痉排石药。
胆道疾病伴有胰腺炎:这张方最适合。
此方之灵验神效。
非
急性发作,上腹部按压疼痛或有抵抗感者也可用,比较壮实、便秘、进食后常腹胀痛者,可用。
病案:服用大柴胡加黄连三个月后,胆囊息肉消失。
可保持大便畅通。
大便不畅者易发作。
胆石症患者多肥胖,血脂、胆固醇高,是减肥药,控制体重药,可把将军肚缩下去。
X综合征: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大柴胡汤治疗的不是一个病,不是一个症状,而是一种体质状态。
并可防止复发。
排石:胆囊的收缩功能要好。
结石要小于1cm,泥沙样结石。
胆囊管直径要宽大。
要通过B超明确指征(非常关键)。
Oddi 氏括约肌无狭窄。
宁夏医生:大柴胡汤一日服二日量,隔日一次。
其它医生经验:配合脂肪餐:吃荷包蛋,或猪蹄,吃后痛,出现人工证(大柴胡汤证)。
痛:机体想要排,胆汁分泌增加,用大柴胡汤助机体一臂之力。
经方很多都是因势利导,帮助机体,坐顺风船。
大便干结用生大黄,胆绞痛时枳实芍药量要大,20克以上嘴唇舌头红:加黄连黄疸或胆红素较高的:加栀子、黄柏、茵陈
三、四逆散
解痉止痛方
柴胡10-20g 枳实10-20g 芍药10-20g 生甘草3-6g 等分适用于胆道疾病,炎症不明显,但症状明显(腹胀,腹痛),血象不高或大柴胡汤使用后,病情稳定,用以调理善后比大柴胡汤作用缓和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尤其是胆道术后综合症:经常腹泻,一痛就泻,用此方加味,防止发作,改善体质。
体质:精神紧张,经常发冷。
胆道疾病与精神因素关系非常密切。
生气、疼痛、恐惧均可使胆囊功能发生障碍。
手冷:冷症,女性较多。
能解除精神压力,疏肝理气。
临床上:与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合用。
慢性胆囊炎疼痛: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柴朴汤):除胀,肚子有气,咽喉有异物感,消除腹胀,增加食欲,防止复发
四、乌梅丸
可治溃疡性结肠炎古时是治胆道蛔虫(蚘厥)专方:胆绞痛,蛔厥,休克本方是一个大方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伴恶心呕吐,可有胆汁,甚至伴有染有胆汁的蛔虫。
可突然缓解蛔虫:得酸则下。
可治疗妊娠并发胆道蛔虫症对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见腹痛呕吐者也有效果,止痛效果很好(附子,川椒,细辛,当归),同时有很好的消炎作用(黄连,黄柏)。
对溃结,肠易激综合征,菌痢,见腹痛、腹泻、出血者,可用。
这种人体质非常虚弱,一病例,老太,人瘦,舌苔发黑,呕吐,为慢性胆囊炎,用乌梅丸解决问题。
寒热夹杂,虚实互见。
小孩腹泻,中毒性休克也可用体质要求:与大柴胡汤证完全相反,属虚证。
高龄或年幼,对疼痛的耐受性差,人瘦,痛则血压下降,虚脱附:大黄附子细辛汤治胁下偏痛。
也治胆囊炎、胆结石、胆道疾病的疼痛。
病案:胰腺炎:大柴胡汤加茵陈。
高中女孩,反复发作胰腺炎,曾手术,用大柴胡汤,服后食欲增加,肚子不痛,脸色红润。
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怕冷,血压低,神经质。
胆囊炎胆石症较平稳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