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分配理论
微观经济学经典笔记

第二篇西方经济学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内容精讲第一节西方经济学概论一、稀缺性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4.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
5.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二、选择1.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
它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三、机会成本1.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要选择就要有所舍弃,舍弃的东西就是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上的支出,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支出。
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五、理论(一)理论的内容一个完整的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
微观经济学分配理论

第八章分配理论总体介绍:本章的中心是用价格理论来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生产要素共同造了社会财富。
分配就是把社会的财富分配给这四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
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租金,企业家才能得到正常利润。
收入分配理论就是要研究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收入到底是如何决定的。
生产要素的收入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素的数量.二是要素的价格,当拥有的要素数量既定时,要素的价格越高,则得到的收入也就越多。
和普通商品一样,生产要素价格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因此,分配理论实际上就是一般价格决定理论在收入分配中的运用。
第一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一)生产要素需求性质1.派生需求(也叫引致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需求者是厂商不是消费者2.联合需求。
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二)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因素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
2.生产技术状况。
3.生产要素的价格。
分析生产要素需求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产品市场的类型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
第二,一家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整个行业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变动与多种生产要素变动的情况。
第四,生产要素本身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的。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1.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是要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
即:MC=MR=P。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一家厂商来说,要素价格是不变的。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2.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如果以实物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物质产品(MPP),如果以货币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收益产品。
西方经济学8分配理论

3
西方经济学
产品市场 & 要素市场
供给产品 收益
产品 市场
购买产品 支出
厂商
成本 购买要素 收入
居民 要素 市场
供给要素
4
西方经济学
一、收入分配的原理
5
西方经济学
• 一、要素及其价格
生产要素 劳动 资本 土地 企业家才能
要素所有者 劳动者 资本所有者 土地所有者 企业家
要素价格 工资 利息 地租 正常利润
MR = MC ↔ MRP = MFC
9
西方经济学
1、相关基本概念
• 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 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品(△Q/△F)或者这种产 品所带来的收益(△TR/△F)叫做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 边际物质产品 – 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品(△Q/△F)叫做边际 物质产品(marginal physical product,缩写为MPP)。
21
西方经济学
利息率取决于资本的需求与供给。 利息率取决于资本的需求与供给。 资本的需求 资本的供给 投资 储蓄
越大,企业越愿意投资 利润率-利息率 越小,企业越不愿意投资 当利润率一定时,利息率与投资的关系如下图: i S D
i0
0
K0
利息的决定
K
22
西方经济学
4 利润理论
1、利润与正常利润 、 利润: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的报酬。 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 2、超额利润与创新 、 超额利润:是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又称为 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 只有在不完全竞争和动态社会存在。 不完全竞争存在垄断 动态社会存在创新和风险
18
西方经济学
• • • •
微观经济学第七章 生产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

(2)地租的决定
地租是由土地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的供给不能增加,这样,地租就
3.超额利润 ——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称为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它是总收益与 总成本之差。这样的利润在完全竞争下并不存在。超额利润的产生来源于垄断(市场竞 争的不完全性)、风险和创新活动。 (1)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包括各种不同程度的买方垄断或(和)卖方垄断。 (2)超额利润也被看作是企业主进行冒险所承担的风险的一种报酬。 (3)超额利润的另一来源可以看作是来自企业家职能的创新,即率先改变生产函 数或需求函数,以致赚得超过同行业其他厂商的正常利润的超额利润。企业家职能的创 新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产品的生产,如成功地采用降低成本的新技术或管理方法, 另一类创新包括所有影响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革新,如创造新产品、新式样和广告等等。 (二)利润的功能 1.利润不仅是厂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机,也是评价厂商生产经营活动优劣的 标准; 2.利润不仅影响社会的收入分配,也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 3.利润是厂商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
——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本身具有一个市场价格,即资本价值。
2.利率的决定
(1)利率是由资本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共同决定的。
资本的需求主要是企业投资的需求。企业之所以要借入资本进行投资,是因为资本 的使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即在于资本具有净生产力。由于投资的边际效率随投资 增加即资本的存量的相应增加而递减,所以对资本的需求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 线,它表达与每一借贷利率相应的投资人对投资资金的需求量。
微观经济学第六章收入分配理论(要素价格理论)

• 当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时
MRP MR MPP P MPL L L
• 当产品市场为非完全竞争市场时
MRP MR MPP P(1 1 L L
Ed
) MPL
4. 边际要素成本(marginal factor cost--MFC) 在其它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 某要素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6.2 要素需求的特征、原则 及研究方法
一、要素需求的特征 二、要素需求的原则 三、要素需求的研究方法
IEM,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copyright©2002 Hui Guangping
一、要素需求的特征 对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 Input
三、要素(劳动)的供给曲线
w
L
IEM,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copyright©2002 Hui Guangping
四、要素(劳动)的价格决定
w
w*
E
IEM,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copyright©2002 Hui Guangping
人口累计
100
百分率
IEM,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copyright©2002 Hui Guangping
•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衡量一个 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
A g A B (0 g 1)
100 60 80
g<0.2 很平均
Labor, land, and capital Income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经济学、市场经济学以及价格理论。
指的是采用个量经济法,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以主体利益为目标,研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怎样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最优配置。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a完全理性b完全竞争c完全信息2.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的协调发展,研究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充分利用。
3.动态分析:又称过程分析,指考虑时间因素对所有均衡状态向新的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分析。
其分析有关经济变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他们在每一时刻点上的变动速率等。
蛛网模型是典型的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即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所必须具有的条件,但并不论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完全不考虑时间因素,是一种状态分析,如均衡价格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指的是分析已知条件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1.机会成本ch5-1:又称择一成本,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在给定技术的情况下,将一定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的最大收入,或者将一定资源保持在这种用途上必须支付的成本。
2.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需求函数Q=f(P)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需求价格: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需求法则:需求量与需求价格反向变动。
3.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梳理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梳理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资源的配置和分配以及个体、企业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作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则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对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供需理论供需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用于解释市场上商品定价的原理。
根据供需理论,当市场上某一商品的需求增加时,其价格将上涨,供应量也会随之增加。
相反,需求下降时,价格将下降,供应量也会减少。
供需理论通过分析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决策,解释了市场定价的动态过程。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了个体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做出的选择和决策。
其中的关键概念包括边际效用、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等。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一件商品时所获得的额外满足感受,需求曲线则是描述了商品价格和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剩余则是指一个消费者愿意为一件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三、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了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时所作的决策。
其中的关键概念包括生产函数、生产成本和利润最大化等。
生产函数是描述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函数,它描述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率。
生产成本则是企业进行生产所需的资源和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在给定的投入条件下,企业通过调整产出和成本来实现最大利润。
四、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研究了不同市场中企业的行为和市场的特征。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有大量的小企业,没有企业能够单独决定价格。
而在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企业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可以通过控制价格来影响市场。
其他市场结构则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五、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研究了市场无法有效运行时的情况,其中包括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非市场参与者产生的影响,可以是正向的(正外部性)或是负向的(负外部性)。
微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全面)

名词解释1、稀缺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资源配置: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之为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科学利用的科学。
4、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基本假设:①市场出清②完全理性③完全信息基本内容:①均衡价格理论②消费者行为理论③生产理论④分配理论⑤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⑥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5、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基本假设:①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②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基本内容: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②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③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④开放经济理论。
⑤宏观经济政策。
6、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的变量。
7、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关系: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8、流量:是在一段时期某一变量的加总量。
流量为一个时期数,如一年总收入。
例如:1992年的农业生产总值是流量。
1993年的出口量是流量。
9、存量:是在某一时点某一变量的数量。
存量为一个时点数,如某人在某一时点上银行存款的数量。
例如:1993年12月31日的人口数量是存量。
1993年12月31日的外汇储备量是存量。
10、价值判断: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
11、实证经济学:是不以价值判断为依据,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12、规范经济学:不以价值判断为基本,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3、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有能力且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14、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企业愿意生产并销售某种商品的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三)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1、买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2、卖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3、双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二、始生产要素) ①劳动力,②资本,③土地,④企业管理才能。 2、有生产成本的供给(各种衍生要素) ①机器,②设备,③厂房,④原料等。 (一)劳动力的供给(曲线) (图示见黑板)
为得到增加值而付出的成本(代价)。 (二)资本的供给、需求与利息决定 (图示见黑板) 1、资本需求原因:投资获取利润。 纯利润率e=投资利润率﹣利息率i,i↓e↑→D ↑, i↑e↓→D ↓ 利率越高,需求量越少,反之,需求量越大
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
第七章:分配理论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 第三节:社会收入分配 第四节:收入分配政策
第七章:分配理论
• 生产要素是有主的,要素收入就是生产要素所有 者的收入。
• 在生产要素市场解决分配问题。 • 原始生产要素分为: ①劳动力。②资本,③土地,④企业管理才能。 • 所有生产要素有这四种要素衍生而来。 • 生产要素所有者收入(报酬、分配)为: ①工资和薪金,②利息,③地租,④利润(平均利
产品价值,VMP) C′(x):边际要素成本(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即要素价格p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有: MRP=p时, 利润最大,达到最优投入量。 MRP﹤p时,减少要素x投入量。 MRP﹥p时,增加要素x投入量。
(见生产理论例1:表1) Q′(x) P:边际要素(产量)收入(边际收益产品, MRP,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1、劳动供给的特殊规律
一般来说,当工资(劳动价格)增加时劳动供给会增加,但工 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继续增加,劳动供给不但不会 增加,反而减少。这是因为货币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货 币的边际效用递减。不足以抵消增加劳动的负效用,从而劳 动供给减少。
2、也有人认为:短期看,劳动供给曲线会向后弯曲。但从长 期看,由于青年人逐步加入劳动行业,以及工资收入较低的 工人总是愿意调整职业,用更高的工资来替代闲暇时间,所 以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 曲线只适用于高度发达和高度富裕的国家。在低收入工人占 多数的国家是不会出现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品的消费等。 ②减少劳动的供给:A、移民限制,B、非会员受雇限制,C、
减少工作时间,D、强制退休等。 ③支持最低工资法案。 (图示见黑板)(注:美国工会成员的工资比非会员高1/3)
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
二、利息理论(资本市场的均衡)
△利息:是资本使用者支付的价格,是资本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资本报酬与本金(借用货币额)之比。 (一)利息产生的原因 1、时间偏好说 是将现期消费变成远期消费的一种补偿。 2、净产生力说 使用资本能获得在未来大于现在资本的数量,即增值。利息是
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
4、教育程度与工资差别—劳动力质量 (图示见黑板) ①受教育水平越高,一般工资水平越高。 ②40岁至50岁之间,一般收入最高。 (二)工会与劳动供给 1、工会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卖方垄断) 2、工会影响工资的三种主要方式 ①增加对劳动的需求:A、限制进口产品,B、鼓励会员对产
△替代效应:减少闲暇时间,用工资来替代。闲暇变得“昂 贵”。
△收入效应:工资上升后减少工作时间,增加闲暇时间。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二)资本的供给(曲线)
(图示见黑板)(利率越高,供给量越大,反之,供给量越少)
资本分为资本品和货币资本,
1、资本品作为生产要素,其本身就是产出,他包括机器、设备 和原材料等。其供给曲线与一般产品的供给曲线一样。是向 右上方倾向的。
润) • 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由要素价格决定。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及特点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特点 1、要素需求是派生的需求(引致需求) 2、要素之间有两种以下关系: ①替代关系,②互补关系。 3、某种要素需求的变化由以下三个因素引起: ①产品需求的变化,②其他因素价格的变化,③技术进步。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1、企业使用要素的原则 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要素收入=边际要素成本(要素价格) 即:Q′(x) P = C′(x), 或:MRP=p Q′(x) P:边际要素(产量)收入(边际收益产品, MRP,边际
第一节:要素供给与需求—要素价格决定
三、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
(图示见黑板) p0:均衡要素价格,x0:均衡要素数量。 结论:各种要素的需求和供给特征尽管不一样,但要素价格仍
然是由要素需求和要素供给双方共同决定的。
第二节:工资、利率、地租和利润理论
一、工资理论(劳动市场的均衡)
△工资或薪金:是劳动者提供劳动(务)后获得的报酬。 (一)劳动的供给、需求与工资决定 1、劳动的供给(见上节) (图示见黑板) 2、劳动的需求(见上节) (图示见黑板) 3、劳动市场的均衡 (图示见黑板) ①W0:均衡工资水平。 ②L0:均衡劳动供给量和均衡劳动需求量, ③失业,④用工荒(劳动供给不足)。
2、货币资本的供给曲线显然与产品供给曲线一样,是向右上方 倾斜的。
(三)土地的供给(曲线)
△租金:获得资源使用权而支付的价格,是资源所有者的收入
(图示见黑板)
经济学上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
1、可再生资源:可以使用自然力来保持或增加储量的自然资源。 2、不可再生的资源:没有自我增值能力的自然资源。
边际产品价值,VMP。投入要素的边际收入)。意义:增 加(减少)一单位要素所增加(减少)的收入。
C′(x):边际要素成本(投入要素的边际成本)即要素价格p 意义:增加(减少)一单位要素所增加(减少)的成本。
2、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需求曲线 ①要素价格越低MRP﹥p ,要素需求越大,(满足需求原理) ②要素价格越高MRP﹤p ,要素需求越小。(满足需求原理) (图示见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