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与理学

合集下载

宋代的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

宋代的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

宋代的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性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统治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而科举制度则是宋代最为重要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于宋代社会的流动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考试的内容与选拔标准,以及科举制度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然而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尚未成熟,内外诸多因素限制了其发展。

直到宋代,科举制度才真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考试选拔制度。

在宋代早期,科举制度的发展还相对缓慢。

欧阳修和王安石等人的变法运动为科举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他们主张以经义为主,注重实务能力,试图通过改革科举制度来解决人才选拔的问题。

而南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儒家思想也逐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科举考试的内容与选拔标准宋代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省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考场举行的考试,主要考察文化水平和才能。

乡试通过后,考生进入省试,省试主要考察诗词才能和策论能力。

最后,殿试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主要由皇帝亲自审阅,并进行面试。

殿试通过后,即可进入官场任职。

在科举考试中,文以载道、才德优先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

考生需要精通经义,擅长文学才能,同时还要具备品行端正、忠诚于官府和忠于国家的德行。

这样的选拔标准使得科举考试不仅仅是一场智力的竞争,更是一场德行和才能的综合考察。

三、科举制度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流动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在其他封建王朝,社会地位主要由出身和身份决定,而在宋代,科举制度为有志于仕途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通过考试晋身官场的途径。

不论是贫寒出身还是平民子弟,只要通过了科举考试,都有可能跻身权贵之列,从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官员阶层呈现出一定的流动性。

由于科举考试严格选拔人才,优秀的士人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后,往往能够迅速得到晋升和提拔的机会。

宋明理学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的学派分别有多少

宋明理学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的学派分别有多少

宋明理学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的学派分别有多少本文导读: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但从总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两个主要的特点。

(一)思辨化的儒学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其所具有的三世因果的彼岸性深深吸引了儒学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佛教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

但相对而言,儒家的应变总体上是滞后的。

在唐一代,儒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李翱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佛道二教尤其是外来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但他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化,韩愈主张“人其人,火其书”,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法来禁止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李翱思考得相对深入一些,主张援道入儒、以儒包佛,来解决佛教文化的冲击。

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原始儒家大部分典籍失传,直到近代才出土大量竹简,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先秦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灾异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的阴阳灾异和神学化的论证则更显得粗浅,实际上已误入歧途。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列于“六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的道器观,孔子的“仁”学,《孟子》与《中庸》对于“性”与“天”的问题的探讨。

理学家们吸收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熹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等等。

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代的科举制度

宋代的科举制度宋沿五代旧制,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后改开宝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进士科以外的各科,常合称“诸科”。

神宗时,废诸科,另设“新科明法”,元祐时废,绍圣复设延续至北宋末,南宋绍兴年间一度复设。

此外,还有武举、童子举;而制科则分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仁宗时分设六科,神宗时罢,元祐复设,绍圣时再废,另设宏词科。

元祐时曾设“经明行修科”,实同制科。

南宋复设制科,设博学宏词科,南宋末改称词学科。

宋代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北宋前期宋初沿五代旧制,分进士科及诸科,科举考试也是“朝代更易”,不废科举,宋朝建立的次月,即建隆元年(960)二月,举行首次科举考试,仍依五代旧制,每年举行一次,自开宝七年(974)权停“贡举”后,间年举行一次“贡举”,渐成惯例。

宋初取进士,亦无定数,通常为10 余名,少则六七人,大体与后周时相当。

乾德四年(966),除录取进士6 人外,又录取“诸科”9 人。

此后,不定期地录取“诸科”,录取人数通常也多于同科进士人数,即所谓“国初,诸科取人亦多于进士,盖亦承五季之敝云”。

宋初承五代旧制,科举考试前,“台、阁近臣得(向主考官)荐所知进士(应举者)之负艺者,号曰公荐”,中举后的进士则“拜知举官子弟弟侄,及目(主考官)为师门、恩门,并自称门生”,建隆三年(962)下诏禁止。

但依五代旧制,录取进士之权仍完全掌握在主考官手中,皇帝并不进行干预,每年考取进士后,“知贡举(官)奏合格人姓名而已”,类同备案。

开宝五年(972),主考官录取进士11 人、诸科17 人后,宋太祖“召对讲武殿,始下制放榜”,皇帝开始参与新进士的录取,被称为“新制”③。

次年三月,宋太祖在召对时,黜落“应对失次”的进士、诸科各 1 人,又因下第举子投诉主考官不公,宋太祖决定从下第举子360 人中选取195 人,以及已被录取的进士9 人、诸科27 人,亲自在讲武殿主持考试,取进士26 人,诸科101 人,共127 人。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下是有关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或称义理之学。

儒学为回应三教合一的冲击,以传统的儒学理论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思维而形成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统治思想。

1.产生背景在政治上,宋代理学之前的政治背景是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大乱。

为适应赵宋王朝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重整封建纲常,宋代统治者通过倡导尊儒读经的方式,以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需要。

赵宋王朝有鉴于唐末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纲五常之道绝”,这种历史教训,进一步从思想上控制、杜绝所谓的“以下犯上”和“臣弑其君”等活动,由此而产生了封建专制在哲学上的化身宋明理学,建立起以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思想为核心,并上升为本体,否定魏晋玄学那种“崇尚虚无”“以无为本”的旧唯心主义,保障政治统治。

在经济上,宋代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被称为“交子”的纸币,经济发展活跃,形成了颇为发达的民间文化。

这一时期,印刷术已经成熟,图书出版也繁荣起来,在官学之外,民间也出现了书院,罗盘针和火药也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在这种文化发达的条件下、人们不仅追求向外的发展,也开始追寻内心深处的探索。

在文化上,儒学早在西汉便取得一家独尊的社会地位,其后,五胡乱华,佛道兴起,三教合一,极大的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心骨的儒学需要复兴及重塑其影响。

安史之乱后,儒学的复兴就已经开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到了北宋初年开始初具规模,产生了著名的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其后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后是理学的成熟,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其次,理学的实质其实还是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例如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名分等级(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华夷之辨等),内圣外王(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类的具体内容,用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表述出来,以规范世人思想和行为。

宋代科举与理学

宋代科举与理学

内容提要理学在南宋初开始介入科举考试,但后来备受秦桧的压到较大发展,而在“庆元党禁”中又遭到沉重的打击,一些人甚至价。

宁宗后期,特别是大倡理学的宋理宗时代,理学经过了一个半终于登上了统治阶级官方学术的宝座,并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文写作和文学创作,并下启元、考明两代。

宋代科举考试中理学地消长,说明科举与官僚政治及学术思想领域的斗争,关系十分密切是连带互动的;而代表封建社会后期学术发展方向的理学,迟早要关键词宋代科举;理学;科场时文;文学创作融儒、佛、道三教而为一的理学(道学)[2],在北宋中期由周敦颐创立后,经过张载、二程(颢、颐)的发展和数代人艰难曲折的斗争,至南宋朱熹集其大成,而到南宋后期终于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学术。

理学逐渐登上主流学术的舞台,是两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影响到宋代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也必然要影响科举。

有关宋代理学的文献史料相当丰富,但它介入宋代科举,以及在科举中地位的起伏消长,材料却相对匮乏。

本文尽可能索隐钩沉,分期考论之,并兼论理学介入科举后对科场时文写作的影响。

一、绍兴中:理学开始介入科举道学在北宋后期称为“洛学”,因以二程为代表,故又称“程学”。

道学家被王安石“新学”一派目为“旧党”,在长期党争中备受打击,程颐又曾入元祐党籍,即便是“或出闾里,或在原野,或在山林”聚徒传授,也被禁绝。

[3]因此,北宋时期的道学,一直处于民间甚至地下状态,科举中自然不可能有它的位置。

到“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后,情况才有所变化,理学家渐次被朝廷起用,理学也开始介入科举。

但高理宗时代的斗争仍很激烈,经历了由主程(颐)学,到主王(安石)学,再到不拘一家之学的转变。

南宋初理学与王学的斗争,伴随着主战与议和两派进行。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6《道学兴废》概括这一时期的斗争情况为:绍兴初,秦会之(桧)为亚相,引康侯(胡安国)侍经席,一时善类,多聚于朝。

俄为吕元直(颐浩)、朱藏一(胜非)所逐。

宋代文教政策

宋代文教政策

宋代文教政策如下是有关宋代文教政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儒学复兴,形成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统治者推行的文教政策具体如下:一.重视科举,重用文人宋代建国后,建立中央集权统治,需要大批文武官员,主要靠科举,因此特别重视,取士名额增加,及第后待遇优厚。

在科举科目、内容、方法上仍仿效唐朝,只是更加注重进士科,在三次兴学期间,对一些细节进行了修改,这在三次兴学中会涉及。

二.三次兴学,广设学校1.庆历兴学由范仲淹主持,庆历三年九月,主要内容如下:①州县立学。

②改革太学及国子学。

主要是扩建校舍,扩充生员,聘请名师主教,推行先进教学法,即胡媛在湖州办学时所创立的分斋教学法。

③改革科举考试。

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并通经术,罢帖经、墨义。

2.熙宁、元丰兴学王安石主持,熙宁、元丰年间,主要内容如下:①恢复和发展地方教育。

主要措施:一是为路州郡县学选派教官;二是为路州郡县学划拨学田以解决办学经费。

②改革太学管理制度,创设三舍法。

即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学生依据其学业成绩依次升舍。

③统一学校和科举的内容。

颁布《三经新义》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

④整顿和发展专科学校。

如设置武学,整顿和扩充医学、律学等。

⑤改革科举制度。

从注重背诵之学与对偶之文转向重视经书义理上来。

3.崇宁兴学由蔡京主持,宋徽宗崇宁年间,主要内容如下:①兴办地方学校。

崇宁元年十二月,颁布《州县学令格式》,具体规定了地方学校的设置。

②进一步完善学制,建立了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③另建辟雍,改善和扩充太学。

④大力发展各类专门学校。

⑤行"学选"而停"科举"。

宋代的三次兴学运动,是宋代文教政策的直接体现,主要是想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官学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符合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调和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矛盾,对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王朝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争霸称雄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方针,实行以文治军的策略。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与发展,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权动荡,统治者为了解决政府官员选拔的问题,逐渐形成了科举制度的雏形。

南北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主要包括文学、法律、历史等学科,以选拔政府官员为主要目的。

此时的科举制度虽在后世的发展中被改进,但其基本的选拔原则和考试内容已初具雏形。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

在唐代,科举考试规模进一步扩大,考试科目也逐渐增多,包括儒家经典、史书以及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

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为后来的宋、元、明等朝代的考试制度奠定了基础。

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的科举考试不再只是考察文化艺术,还强调理学思想和儒家经典的学习。

宋代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这些考试选拔出合适的人才,为政府选拔合格的官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制度之一。

科举考试的规模更加庞大,竞争更加激烈。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会试是地区性的考试,而殿试则是最终选拔进士的考试。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严格的考试内容和制度,并对选官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推动了儒家学术的发展和传承,儒家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主流。

其次,科举制度营造了一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促进了社会上层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科举考试不论身份背景,只注重个人能力和学识,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种途径。

此外,科举制度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通过考试选拔出合适的官员,减少了朝廷中的腐败和乱象,增强了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宋代理学的发展

宋代理学的发展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在宋代,理学成为了主导的学术思想,被广泛应用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此外,在宋代,管理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重点讨论宋代理学的发展和管理技术的应用。

一、宋代理学的发展宋代理学是以张载、程颐、程颢、朱熹等人为代表的一种学术思想。

理学的主要思想是“格物致知”,即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来获得知识。

宋代理学强调人的本性本善,提倡东方文化,崇尚中庸之道。

宋代理学家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寻求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上,以及摆脱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提高儒家经典的地位。

宋代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

在宋代早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经济的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这为宋代理学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此外,宋代还遭遇了外族来袭,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宋代政府加大了对学术研究和教育的投入,进一步促进了宋代理学的发展。

二、宋代管理技术的应用宋代是一个高度文明、法制化的社会,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的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人才选拔、官员考评、税收管理、商业管理、民间组织管理等方面。

宋代的社会管理主要依靠人才选拔来保证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宋代政府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不论出身、阶层和地位,只要通过考试都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选拔制度的实行,使得宋代政府能够吸收各种人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

宋代的官员考评制度也非常重要。

官员的评选不仅是考虑其政绩,还要考虑其品德和才能。

宋代政府把官员分为三等,一等是正任、二等是阶外、三等是乡试。

其中,正任官员要经过朝廷的考核和考评,以保证其政治素质和能力。

税收管理也是宋代管理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

宋代政府实行“保人不保税”的政策,即重视保护农民,限制地主的私人征收,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此外,宋代政府还实行了明码标价、平抑物价等措施,以防止贪官污吏的滥收行为,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科举与理学
理学介入科举考试的时间是在南宋初期,但是由于秦侩对其进行打压,理学在孝宗时期才得到发展。

理学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发展,终于得到了官方的认证,成为了科举考试中的主要内容。

理学对文学创作以及文学写作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不仅是南宋时期,甚至影响到元代和明代。

宋代理学的地位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起起伏伏,也从侧面说明了科举制度之间的学术思想以及官僚政治之间的斗争的激烈程度。

虽然几者之间的斗争不歇,但是从历史上进行分析,他们之間的也起着相互带动的作用。

标签:宋代科举制度宋代理学文学创作
引言
理学经过张载以及程颐、程颢等人的发展一直到朱熹的集大成,最终在南宋后期被统治阶级官方学术认可。

于是理学开始在主流学术舞台中频频现身,对宋代社会的各个阶层起到了重要影响。

一、理学介入科举
道学发展到北宋后期有了另一个名称--洛学,又由于程颢以及程颐是为大成者,所以又被称为程学。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学派”称其为“旧党”。

所以道学的发展在当时的政治党争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压。

由于程学的领头人程颐以前是元祐党籍,道学在北宋时期基本上处于地下状态或者说是民间状态,这也是道学无法在科学制度中有立足之地的原因。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靖康之难后才逐渐好转。

南宋初期王学和理学的斗争,一直伴随着主战与主和出现,有史学家将这一情况专门进行了研究和概括,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作者李心传。

二、孝、光间:理学在科举中的地位上升
通过对相关典籍进行查阅,我们可以知道道学之名,起于元祐,盛于淳熙。

但是盛于淳熙的“盛”,却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

在这段时间内的盛,主要还是指在民间学术界的盛,而在官方地位中,还未迈上主流宝座,处于”半官方”的位置,在这个期间依然时常遭受到反对派的打压,理学盛,很大原因还是因为秦侩的死亡,放松了学禁,但是由于秦侩的余党势力庞大,形势起伏不定,战斗状况非常复杂,使得程学没有奠定统一的基础。

但是在此期间,理学与反理学之间的斗争也拉开了序幕。

理学的发展,随着理学的支持者在政治上的得势以及失势,理学的地位以及理学家的处境也随之一起变化。

在这场斗争中,促进理学发展的主要人物朱熹的立场成为了矛盾的焦点。

理学的斗争,在淳熙末一直到绍熙初,达到了顶点。

监察御史陈贾于淳熙十五年论道学欺世盗名,紧接着朱熹遭受兵部侍郎林栗
的弹劾。

同一时间太常博士弹劾陈贾,并为朱熹辩驳。

然后殿中侍御史刘光祖于绍熙元年二月上奏为道学进行辩护。

该事件结果是反道学派占据优势。

但是通过查阅相关典籍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这一时期反道学派占据优势,但是理学对于士人的意识影响已经有了较深的影响。

吏部尚书叶翥等人于庆元二年上书大范围夸大了理学在科举中的势力,但也从侧面证明了在这一时间段内,虽然理学的地位还未达到坚不可摧的地步,但是已经成功渗透到了上层建筑,同时逐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上风。

三、庆元中科举对理学的厉禁以及理学在宋代末年重新占据科举阵地
宁宗庆元初,朝廷大权被以韩侂胄为首的外戚掌握,制造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庆元党禁”,理学发展至今,遭受到了最大的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韩侂胄知道“庆元党禁”并非为了学术的发展,而是为了报复宰相赵汝愚,进而夺权进行报复。

自理学被扣上伪学的帽子之后,理学家也被冠以逆党的称谓。

理学在政治中的地位岌岌可危,紧接着理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也直接下降,科场评文的标准也随之而改变,最终的结果是科举考试中全面清除理学。

韩侂胄在嘉泰元年末,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猛然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非常危险,如果坐在火山口,因此行事逐渐收敛,有些官员劝说对理学党一派继续打压,韩侂胄非但一反常态,甚至开始开党禁以期让局势有所缓和,但此举的真正目的是对现有的政治权利进行巩固。

真正出现转机的是“开禧北伐”失败,韩侂胄被杀身亡,被韩侂胄在党禁中迫害的官员恢复原职,更甚者得到褒奖,至此理学得到全面平反。

理宗时期朱熹被追封为信国公,赵汝愚被追封为福王,一系列的理学大师都得到追封,恰时王安石被罢黜,标志着理学成为正统文化,也是理学的全面胜利。

理学的全面胜利带动了理学发展的春天,紧接着理学再次被引入科举考试。

四、理学对科场时文的影响
场屋文风的变化,一直以来都是随着学术大环境以及政治大气候进行的。

理学在宋代的发展跌宕起伏,即对理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参入深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也对时文写作参入理学的程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理学对场屋时文在北宋时期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到了南宋后期,其影响逐渐扩大。

以场屋律赋为例,场屋律赋在南宋的科举考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场屋律赋走向理学化,已经被逐渐当成押韵讲义。

朱熹曾经作过一赋,名曰《白鹿洞赋》,原意是白鹿洞书院的教学宗旨,但后来却成为了理学赋的标准模板。

科举时代的理学文化在实际上,并不能代表整个宋朝的文化,它只是文坛理学化的缩影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理学介入科举考试时间是在南宋初年,由于政治因素受到压制,一直到孝宗时期才得到发展,而后又遭受到重大打击,但是经过漫长的发展,重新登上了主流文化的宝座。

通过理学在科举考试中所占比重的发展,可以窥视理学对科场时文写作的影响以及科举考试与学术思想还有官僚斗争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唐海艳. 科举制度与《诗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2]袁振君.两宋书院勃兴的原因分析及启示[J].文教资料,2010(20):106-108.
[3]吴铮强. 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
[4]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J].国际汉学,2006(00):2.
[5]祝尚书.宋代科举与理学——兼论理学对科场时文的影响[J].社会科学研究,2005(03):177-1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