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 经方论治(一)
倪海厦留下的260个治病方

倪海厦留下的260个治病方1、四肢及躯干麻木不仁(出自《伤寒杂病论》~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克、芍药15克、桂枝15克、生姜6片、红枣12枚。
2、顽固性口腔溃疡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甘草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红枣12枚、黄连3克。
3、急性乳腺炎的方:栝萎30克、酒当归15克、白芷6克、乳香3克。
4、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2克、龙骨5克、6克、牡蛎5克、黄芩5克、生姜5克、铅丹3克、人参5克、桂枝5克、茯苓5克、半夏6克、大黄6克、红枣6枚、常山20克、远志20克、苍术20克。
万物疗法提示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5、癫痫的基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2克、龙骨5克、黄芩5克、牡蛎5克、生姜5克、铅丹3克、人参5克、桂枝5克、茯苓5克、半夏6克、大黄6克、红枣6枚、常山20克、远志20克、苍术20克。
万物疗法提示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6、急性胰腺炎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柴胡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红枣4枚、大黄6克。
7、急性胆囊炎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柴胡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红枣4枚、大黄6克。
8、不孕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当归6克、芍药6克、川芎6克、吴茱萸9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6克、牡丹皮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冬9克。
万物疗法公众号提示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9、子宫内膜异位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当归6克、芍药6克、川芎6克、吴茱萸9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6克、牡丹皮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冬9克。
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10、贫血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泽泻汤):泽泻25克、白术10克。
第一节传统(倪海厦)经方、验方总集

第一节传统(倪海厦)经方、验方总集第四部治疗篇第六章经方、验方总集第一节传统(倪海厦)经方、验方总集一,头面部1、患者呕吐并伴有剧烈的头痛(出自《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吴茱萸25克人参15克生姜3片大枣12枚2、眼红、鼻、牙龈出血(出自《伤寒杂病论》-三黄泻心汤)(开水泡服)大黄10克黄连5克黄芩5克3.中耳炎、鼻窦炎、脑瘤:麝香矾石散麝香2克矾石98克注:将这两位要研磨成粉喷入耳或鼻中4、治疗眼睛发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栀子柏皮汤)注:9碗水煮成7碗,过滤后,用纱布擦拭眼睛。
5、治疗视网膜色素病变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炙甘草汤各小建中汤)处方一:炙甘草20克生姜2片牡丹皮20克桂枝15克党参10克麦门冬10克麻仁38克黄连10克柴胡15克川芎10克大枣10枚桃仁20克熟地50克枸杞10克山茱萸30克阿胶20克注:待其他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处方二: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大枣10枚杜仲10克巴戟天20克肉苁蓉20克山茱萸15克川芎15克山药30克艾叶10克炮附子20克6、治疗视物模糊和眼球萎缩柴胡25克黄芩15克蕤仁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5克半夏10克生姜2片大枣10克菊花5枚白蒺藜20克决明子10克巴戟天20克枸杞10克川芎20克牡丹皮20克桃仁20克牛膝20克郁金10克山茱萸20克合欢皮15克夜明砂10克草决明15克蛇蜕20克注:将以上药放入黄酒中浸泡2小时以上再熬煮。
7、治疗眼底病变的处方(以下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之用)金银花15克菊花15克密蒙花20克龙胆草15克石决明15克草决明15克当归20克黄芪20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木贼15克蝉蜕15克黄连10克8、治疗视网膜病变的中药方之一(以下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之用)生附子30克黄芪30克甘草30克当归20克荜拨30克夜明砂20克牡丹皮20克灵芝15克水蛭10克赤芍20克9、面部中风(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葛根汤。
)桂枝葛根汤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2片大枣12枚葛根25克10、面疼(三叉神经疼)(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芍药(酒炒)30克甘草(炙)12克11、治疗青春痘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加葛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2片大枣12枚葛根2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知母15克白术15克12、治疗青春痘的面膜栀子10克木兰皮10克注:将上述药加工成分,做成面膜。
《伤寒论》倪海厦注(一)

《伤寒论》倪海厦注(一)傷寒論原著汉张仲景注解民国倪海厦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伤寒论序言经方在我国汉朝以前其实就已经存在,应该是来自西域,而且已经在我国流传千年,只是经方在汉朝之前是没有正式的辨症依据,用来指导如何使用经方。
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经方的医师非常之少,一直等到汉朝出现一位名医张仲景,他是利用内经热论中的六经辨证将经方如何使用系统化的第一人,也因此他至今仍被历代中医尊称为医圣。
最初他的经方著作书名叫做伤寒杂病论,而张仲景在此书的前言中就有说明,他的草药知识是来自胎胪药录,到了宋朝以后政府开始成立所谓制版局,当时以林亿为主的一群人将这伤寒杂病论区分为二书,一名伤寒论,一名金匮,自此以后就有这二本书在民间流传至今,本文伤寒教学课程就是指这第一本书伤寒论的教学,其中所有的处方就是所谓的经方,原书结尾有所谓霍乱病脉症治等篇。
我将之编入金匮的第一篇,历代对这篇都有许多争议,有些名经方家认为应该留在伤寒论中,有些认为应该编入金匮中,我个人对此的认定是伤寒论只讨论六经辨症,可以讨论到厥阴篇就结束,其它的可以都放在金匮中,因为金匮本来就是分门别类的一个杂病论,从内科到肠胃科到妇科等等都有,如此后来的学者就比较容易做一简单的区隔,先研究伤寒论,等到所有伤寒论的六经辨症条辨都能够很纯熟的运用之后再进入金匮时,就可以很迅速的进入这经方的殿堂。
读了伤寒论的好处在哪里呢?有心研究经方的有志之士必须知道一点,就是因为有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的基础,我们经方家就敢大剂的、大量的使用经方绝对不会出一点错,由于经方都是使用极峻的药,讲究的是一剂就知,二剂就已的效果,也由于药物的力道强劲有力,而且很多都是有毒的天然药物。
过去许多医家就是因为无法透彻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于是自然而然就不敢轻易使用经方,同时由于胎胪药录的失传,造成许多医家对于伤寒论更是一知半解,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自汉朝张仲景医圣至今,历代所出现的经方名家并不多,所以千年以来真正懂得伤寒论的医家是屈指可数的,温病派也同时因为一些医家对伤寒的误解因而应运而生,由于温病方使用的药物不像经方那样的剽悍,都是讲究温和滋阴调养进补等等方式来治病,与经方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因为温病方少用峻药,就算吃错药物,也无多大不良的反应,于是就受到一般医师的喜欢,也由于绝大多数的中医都是温病派中医,终于导致千年以后造成人们对于中医的误解,都认为中医就是慢慢来,中药是吃下死,但是也无法治病的错误观念。
倪海厦经方

倪海厦经典配方141、治疗肝炎的基础方 柴胡15克、 黄岑10克、郁金25克、龙胆草20克 川芎 15克 牡丹皮 15克 白芍20克、泽泻20克、茵陈15克大黄10-20克、枳实15克 红枣10枚 生姜2片142、患者晕车或晕船且小便通畅(出自《伤寒杂病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0克 炙甘草 10克143、治疗阴囊肿大的处方 茯苓15克 桂枝15克 木防己 10克杏仁15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144、患者吐血不止,比如胃或食道出血等(出自《伤寒杂病论》--柏叶汤) 柏叶 15克 干姜 15克 艾 15克145、病人的肌肉不由自主地抽动,比如帕金森病(出自《伤寒论》--防己茯苓汤)木防己 15克 黄芪15克 桂枝15克茯苓30克 甘草10克146、病人腋下流出黄色的汗(出自《伤寒论》--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芪 15克 芍药 10克 桂枝 10克注:用 7 碗水和一碗米醋来煮以上三味药,煮取 3碗,每次一碗,每日三次147、治疗子宫肌瘤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桂枝茯苓丸) 桂枝200克炮附子 200克 茯苓250克 白术150克 白芍100克 牡丹皮150克桃仁 150克注:把以上几味药拿到药房加工成丸剂或胶囊。
如果是丸剂,每次 20粒,每日 3 次。
如果是胶囊,每次 5 粒,每日 3 次。
148、患者腹部肿大面色很黑(出自《伤寒论》--木防己汤) 木防己15克石膏20克桂枝10克 人参20克注:石膏用棉布包好,再与其它药一起煮。
149、糖尿病患者腿部伤口不能愈合的方法 取 黄糖半斤放入温水中,完全溶化后将患处浸泡于糖水中半小时以上,会有脓液排出。
每日早晚各一次,两三天伤口即可愈合。
150、患者上热下凉比如重症糖尿病,红斑狼疮,血癌等出自《伤寒论》--白虎人参汤+芍药甘草汤+三黄泻心汤+附子细辛汤。
石膏150-500克、 梗米 2调羹、知母25克 人参15克、甘草15克、生地黄 20克、 白芍 50克 瓜蒌根 15克牛膝20克、桂枝15克、黄连15克 干姜15克、炮附子 50克、 炙甘草20克、 牡丹皮 15克、 黄岑20克、细辛15克、茯苓15克 生附子 20克、三七15克、 生姜2片大黄15克、白术20克 生半夏 15克注:把石膏和生附子用棉布包好,再与其它药一起煮。
倪海厦经方论治

倪海厦经方论治(一)目录2正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的差异6如何治疗感冒8如何增加肥胖然后得到高血糖及高血压12如何保证一定得到心脏病与中风13如何保证一定得到心脏病(西医谓之:冠状血管粥样化及动脉血管阻塞)14如何保证一定得到胃癌15如何保证一定得到糖尿病15血癌中医是可以治疗的16乳癌的防治与治疗17便秘与癌症的关系18流行病的预防19严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19盲目又迷信西药愚昧无知药罐子的中国人21真实案例附注:中国长寿村总年龄相加逾两万岁25如何保养自己27小心最后的一步29经方论治32女子白带过多33退乳33记忆退化34食物过敏症35通乳35手抖心颤35中医之胃痈与症痼(类似于西医之恶性淋巴病、胃癌)36子宫症痼37血箭痔疮38腹胀积水39病人会如发狂状39胆石症39真寒假热厥四逆之症40皮肤干痒41湿疹脓疮42下肢无力43右腹动悸不止43肝阳上亢,肾阳不足(可参考比较西医学之高血压)43中医之上中下三消渴症(西医学之糖尿病)45疏通经络(如同西医学之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痛)46 石淋,砂淋,小便带血(西医学之肾结石)46痛风47风湿病47足三阳经之虚实痛(西医名坐骨神经痛)47中焦湿热过盛(临床时可参考西医之三酸甘油脂过高)48 婴儿猝死48掉头发,耳鸣49三焦病症49女性滋补50肿瘤50各种寄生虫,蛔虫51失眠51痰阻塞胸肺,癫痫,中风痰涎阻塞51大便如羊屎,小颗粒状52清除肺中吸烟造成之浊痰52右腹胀,肠间有水气,大便不出52六味地黄丸53男子精中带血53振奋阳气,生精VS威而刚54牙痛止痛55心脏肥大及动脉血管剥离55风瘫56扁桃腺发炎56双足静脉曲张57中医学之骨损症(临床时可比西医学之骨质疏松症)57妇女经停后之身热盗汗,易生气,情绪不稳定58摄护腺肥大58护肝59定心59清郁开结60皮肤病60四肢末稍化脓不愈60化脓就无法痊愈61生殖器及皮肤方面的疾病61中医名上焦湿热且实之心绞痛症(可比较西医学之心脏动脉阻塞与冠心病)61青春痘62减肥62下焦寒实之四逆症,(可比较西医学之摄护腺癌)63 没有胆切除手术之前无此病(故可说是中医新名称-肝结石)63中医之九种心痛之一(可与西医学之心脏肥大做比较)64 中医名白内瘴,青光眼与西医同64消瘤丸中医俗名大脖子(可以参考西医学之甲状腺瘤)。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本文转载自高山予鹰《倪海厦讲伤寒论(1)》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1)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
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
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
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
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
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
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
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
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
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的。
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
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
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
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
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
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
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倪海厦配方

倪海厦配方倪海厦经典配方1、治疗男子阳痿和女子性冷淡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注:将以上药加工成粉末,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
2、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甘草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黄连3克3、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栝萎30克酒当归15克、白芷6克、乳香3克4、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2克龙骨5克6克牡蛎5克黄芩5克生姜5克铅丹3克人参5克、桂枝5克、茯苓5克、半夏6克、大黄6克、大枣6枚常山20克、远志20克、苍术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5、治疗癫痫的基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2克龙骨5克黄芩5克牡蛎5克生姜5克铅丹3克人参5克桂枝5克茯苓5克半夏6克大黄6克大枣6枚常山20克远志20克苍术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6.治疗急性胰腺炎基础方(出自舒明号123-大柴胡汤)柴胡12g黄芩9g芍药9g半夏9g生姜15g枳实9g大枣4大黄6g7。
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药(出自舒明浩123-大柴胡汤)柴胡12g黄芩9g芍药9g半夏9g生姜15g枳壳9g大枣4大黄6g8、治疗不孕症的基本方药(出自舒明浩123-温经汤)当归6g白芍6g川芎6g吴茱萸9g人参6g桂枝6g阿胶6g牡丹皮6g生姜6g甘草6g半夏6g麦冬9g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9、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当归6克芍药6克川芎6克吴茱萸9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6克牡丹皮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冬9克注意:不要煮阿胶。
汤煮好后加入阿胶。
1.治疗贫血的基本方药(出自书名号123-泽泻汤):泽泻25g,白术10g。
11.治疗脑积水的基本方(出自《书名号123-甘草麻黄汤》):麻黄15g,甘草8g,半夏30g。
倪海厦:临床经验50方

倪海厦:临床经验50方“中医鬼才”倪海厦,也被称为中医界的旷世奇才,他不仅精痛医术,同时也兼备精通易、阴、阳、风、水。
临床常用经验50方1、病人一直很瘦弱而且易疲劳(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30克、黄芩15克、桂枝15克、干姜10克、牡蛎10克、栝楼根20克、炙甘草10克2、治疗胃癌的经验方:葛根30克、柴胡25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人参15克、生姜10克、阿胶15克、白朮25克、大枣10枚、茯苓25克、干姜10克、干地黄15克、黄芩15克、炮附子15克、灶心土15克 (或赤石脂)注:阿胶不要煮,待其他药煮好后再放入,调匀即可服用。
3、治疗腹水的处方:巴豆3颗、芫花2克注:将以上药研磨成粉,利用巴豆本身所含油脂滚成如黄豆大小的小丸,每次 2 丸,每日 3 次。
症状消失,立刻停药(服后若出现大下的情况属正常)。
4、治疗急性肺扩张(出自《伤寒杂病论》-大陷胸汤方):大黄20克、芒硝 10克、甘遂5克注:芒硝不要煮,将其他药煮成两碗,各放5克芒硝,调匀,先服用一碗,若出现大吐大下是应该出现的情况,症状消失后就不用再服药;否则,继续服下第二碗。
5、治疗小腿有鱼鳞状干癣(出自《伤寒杂病论》--抵当汤):水蛭10克、虻虫 10克、桃仁20克、生地黄15克6、治疗消化不良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调胃承气汤和吴茱萸汤)处方一:大黄20克、炙甘草10克、芒硝5克注:芒硝不要煮,等药煮好后放入芒硝调匀即可服用。
处方二:吴茱萸25克、人参15克、生姜3片、大枣12枚7、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加葛根):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12枚、葛根20克、连翘15克、金银花 15克、浮萍15克、蝉蜕10克8、治疗长期便秘又受到惊吓所引起的心脏动悸(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加桂汤方):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生姜3片、大枣12枚、肉桂5克注:肉桂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肉桂粉,调匀,即可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海厦经方论治(一)
目录
2
正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的差异
6
如何治疗感冒
8
如何增加肥胖然后得到高血糖及高血压12
如何保证一定得到心脏病与中风
13
如何保证一定得到心脏病(西医谓之:冠状血管粥样化及动脉血管阻塞)
14
如何保证一定得到胃癌15
如何保证一定得到糖尿病
15
血癌中医是可以治疗的16
乳癌的防治与治疗
17
便秘与癌症的关系
18
流行病的预防
19
严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
19
盲目又迷信西药愚昧无知药罐子的中国人
21
真实案例附注:中国长寿村总年龄相加逾两万岁25
如何保养自己
27
小心最后的一步
29
经方论治
32
女子白带过多
33
退乳
33
记忆退化
34
食物过敏症
35
通乳
35
手抖心颤
35
中医之胃痈与症痼(类似于西医之恶性淋巴病、胃癌) 36 子宫症痼
37
血箭痔疮
38
腹胀积水
39
病人会如发狂状
39
胆石症39
真寒假热厥四逆之症
40
皮肤干痒
41
湿疹脓疮
42
下肢无力
43
右腹动悸不止
43
肝阳上亢,肾阳不足(可参考比较西医学之高血压)
43
中医之上中下三消渴症(西医学之糖尿病)
45
疏通经络(如同西医学之三叉神经痛颜面神经痛) 46
石淋,砂淋,小便带血(西医学之肾结石)
46
痛风
47
风湿病47
足三阳经之虚实痛(西医名坐骨神经痛)
47
中焦湿热过盛(临床时可参考西医之三酸甘油脂过高) 48 婴儿猝死
48
掉头发,耳鸣
49
三焦病症
49
女性滋补
肿瘤
50
各种寄生虫,蛔虫
51
失眠
51
痰阻塞胸肺,癫痫,中风痰涎阻塞51
大便如羊屎,小颗粒状52
清除肺中吸烟造成之浊痰
52
右腹胀,肠间有水气,大便不出52
六味地黄丸
53
男子精中带血
53
振奋阳气,生精VS威而刚54 牙痛止痛
55
心脏肥大及动脉血管剥离
风瘫
56
扁桃腺发炎
56
双足静脉曲张
57
中医学之骨损症(临床时可比西医学之骨质疏松症) 57
妇女经停后之身热盗汗,易生气,情绪不稳定
58
摄护腺肥大
58
护肝
59
定心
59
清郁开结
60
皮肤病60
四肢末稍化脓不愈
60
化脓就无法痊愈
61
生殖器及皮肤方面的疾病
61
中医名上焦湿热且实之心绞痛症(可比较西医学之心脏动脉阻塞与冠心病)
61
青春痘62
减肥
62
下焦寒实之四逆症,(可比较西医学之摄护腺癌) 63
没有胆切除手术之前无此病(故可说是中医新名称-肝结石) 63
中医之九种心痛之一(可与西医学之心脏肥大做比较) 64
中医名白内瘴,青光眼与西医同
64
消瘤丸中医俗名大脖子(可以参考西医学之甲状腺瘤)。
65
过动儿ADHD 65
男子女子百病虚弱
66
中药与人体经络的关系属性
66
十二经用药
66
奇经八脉用药
67
切脉方法简述
68
正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的差异
我简单的说明一些有关中医的历史问题给读者听,这伤寒家与温病派的争执不是现代才有的,有其历史背景的,最早的温病二字就出现在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中,--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热论--[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在难经中也有提出像湿温,热病,温病的名词,而伤寒论里也提到[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也就是因为这些,于是就造成后世的温病学说,也因为都是说热症,所以他们主张使用辛凉清解的治法治病直到今天。
在我国晋朝时有位名医叫做王叔和,他认定温病是因为四时不正之气造成的,再四百年以后,有--诸病源侯论--出现,将温病列出二十二症候,又给了温病学术的依据,在
唐朝时有位名医孙思邈他着有---千金方---,同时有另位名医叫做王焘写了--外台秘要--,此二巨著皆记载有温病的药方在内,像温毒,温热,温毒发斑,冬温,冬温发斑等症状陈述,之后我国在宋,金,元朝代时又有四大名家,其中之一就是刘完素,这位当时之名医,将其治温热病之经验,也主张使用寒凉之药,到明朝末年时(崇祯十四年),当时因为战乱而导致人民东奔离西,居无定所,生活困苦之下造成疫病流行,而当时医师使用伤寒法治疗这疫病,却没成效,当时医家吴有性,江苏震泽人士,认为伤寒与温病二者截然不同,温病是因为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所以就在第二年,著作--温疫论--,自此以后温病治症就形成一专门学派了,书中对于温疫的传染病源,途径,与人体的抵抗力多强等等都写得很详细,甚至于包括动物的传染如鸡瘟,鸦瘟,猪瘟,牛瘟等等,都发现到同类动物传染同样的瘟疫,不同动物间不受传染等,他虽然与王叔和都主张温病,但是二者看法却不同,因为对病源有不同的解释,简单说,王比较认定是气候造成温病,而吴比较倾向是口鼻吸引入疠气所造成的温病,吴的温疫论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专论温疫病的书,因此又加强了温病派的理论基础,到十八世纪以后,就形成温病派,而其代表人物就是清朝著名的医师叶桂,字天士,安徽人,他先后曾拜十七位师父学习各家之长,
一生没有多少著作,其---温证论治--与--临证指南医案--都是他的学生帮他编辑而成,他基本上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再逆传心包],就是由呼吸道先感染,施治不当,就会神志昏乱,其辨证时采用[卫,气,营,血],就是卫--表,气---由表入里时,而营,血就是里症,也就是说病情由卫进入营血就是越来越重,在治疗上采用清热解毒,芳香开窍,养阴生津之法,当时有一人与叶天士齐名,叫做薛生白,着有---温热病篇---其与叶有相同的看法,自此以后研究温病派学术的人越来越多,最有名的有两位,一是吴鞠通,另一是王孟英,吴瑭,名鞠通,江苏人,此人发扬了叶天士学说,将他一生研究的医理与实际临床经验写成一书名为---温病条辨---区分温病分为上,中,下三焦来论治,上焦论呼吸病变,中焦论消化系统病变,下焦论一些虚弱等病变,他设计了[桑菊饮],[银翘散]等等很有名的温病方剂,就是现在我说的南方温病派最常用的方子,而王孟英,名士雄,他以伤寒论为经,以温病学为纬,编辑出--温热经纬--一书,大家可以参考这书来了解温病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这伤寒家与温病派已经争执数百年至今未停,1966年到1976年间,中国出现文化大革命,这一个历史悲剧共上演十年,这十年间,所有传统经方家,几乎都给斗争掉了,现存真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了,我们比方说有一万个中
医,可能就只出现一位经方家,这样读者就比较了解经方家的担忧在哪了,因为伤寒金匮非常难懂,因此许多人研究后仍然不知如何使用,我们经方家采用六经辨症法,完全与温病派不同,而这六经辨症法要了解如何使用,就必须精通于黄帝内经的诊断学病理学与生理学了,但是很少人能够读懂这书,但是无论是温病派或是伤寒家都遵此书为万世经典,而真正在使用黄帝内经的只有伤寒家,温病派只是流于口头上尊称而已。
也因此我称伤寒家才是真正的正统的中医学术,其起因于此。
正统中医学是依据黄帝内经为生理学,诊断学,病理学的主要标准。
神农本草经为药物使用标准,难经为针灸使用标准,处方标准是以汉朝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中的处方为主。
过去人们称为"伤寒家"或"经方家"此类为正统中国绝学,时常令病人一剂知二剂已,然而现今却为数极少,众医皆曰经方过峻,而不敢使用,殊不知熟读以上医书,使用经方何难之有。
因为按照六经辨症法,人体一受表症时,只停于表约六天(伤寒论曰一日),过此六天没有好,病就会传入少阳或是阳明,所以必须掌握时机,务必在一有表症时,使用一方一举将之立刻驱除,如此方可以治病于初始,所以我们认为百病风之始,失去此时机,病就会入里,就会产生其它问题了,因此经方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