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戏曲的发展
我国戏曲发展的总趋势

我国戏曲发展的总趋势我国戏曲发展的总趋势从多个方面来看,以下是一些主要趋势的探讨:1. 保护传统戏曲文化: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为了继续传承和保护戏曲艺术,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戏曲文化的保护力度。
一些有关部门设立了专门的基金来支持戏曲演出和培训,同时推出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戏曲的发展,确保其传统和经典的特色得到更好的传承。
2. 创新与现代化:虽然戏曲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但它不会停留在过去。
现代戏曲作品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和主题内容。
一些年轻的戏曲演员和创作者开始创作和演绎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同时,现代科技如舞台灯光、音响和舞美设计等也被应用于戏曲演出中,提升了整体的艺术效果。
3. 国际交流与影响力增强:中国戏曲向世界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国际戏曲交流,与其他国家的艺术团体和演职人员进行交流合作。
同时,中国戏曲也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受到认可和欢迎,国内一些出色的戏曲演员和剧团经常受邀到国外进行演出,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呈现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
4.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保护传统艺术的同时,戏曲也在不断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一方面,传统戏曲剧目经过改编和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贴近现代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戏曲也吸收了一些现代表演艺术形式的元素,打破了传统戏曲的刻板形象,使其更加丰富多元化。
5. 多元的创作和表演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戏曲的创作和表演形式也愈发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大型戏曲剧目和曲艺表演,短小精悍的小剧场演出和实验性的现代戏曲作品也在不断涌现。
戏曲演员们开始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技巧,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6. 戏曲教育的重视和提升:戏曲教育一直是戏曲传承的重要环节。
随着对戏曲艺术重视程度的提高,对戏曲教育质量和规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戏曲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推动戏曲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一些高校和艺术学院也相继设立了戏曲专业,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戏曲人才。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戏曲阶段(汉代至唐代):古代戏曲主要包括曲艺、杂剧和小歌舞等,形式简单,表现方式单一。
2. 唐代至明代戏曲阶段:唐代时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戏曲,如“西洋滑稽”、“花木兰”等,成为现代戏曲的雏形。
到了宋代,戏曲发展更加完善,形成了“四大剧种”——京剧、昆曲、豫剧和评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受欢迎,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3. 清代戏曲阶段:清代戏曲发展较为稳定,形成了现代戏曲的基本形式。
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对戏曲的扶持,使得戏曲得以大规模传播。
4. 民国至现代戏曲阶段:近代以来,戏曲的发展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影视文化的冲击,不过仍有一些剧种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如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从古到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不断改良和完善,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中国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作为表演艺术,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习俗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剧种与剧目,以及各种技术和表演方式。
一、发展历程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到了唐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成为宫廷文化并吸收了宫廷诗歌和音乐的元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基础。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戏曲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形成了北京、秦腔、豫剧、昆曲和评剧等地方戏的剧种。
二、剧种与剧目1. 京剧京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粹。
它源自北京皇家宫廷戏曲,并融合了徽班、昆曲、秦腔、河南坠子等汉族戏的表演艺术。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依照唱腔、角色、剧情和音乐等特征,又可分为四大类:青衣、花旦、生、净。
京剧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霸王别姬》等。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最古老和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昆曲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特别注重形体动作和腔调。
昆曲剧目以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为主要题材。
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汉宫秋》、《西施牵牛》等。
3. 豫剧豫剧是中国豫剧的代表之一,其发源于河南省中部地区。
豫剧以唱、念、做、打为表演方式,它的特点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作。
豫剧的主要剧目是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题材剧,如《洛阳才子》、《红灯记》、《沙家浜》等。
4. 秦腔秦腔是安徽、河南、陕西三地的地方戏剧。
秦腔的表演技巧特点是强调唱腔、技艺、舞蹈和动作的运用。
秦腔的主要题材是历史、传说和小说。
典型的秦腔剧目有《汉宫秋》、《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空城计》等。
三、技术和表演方式1. 脸谱脸谱是戏曲的重要特色之一。
它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戏曲角色。
脸谱的类型种类多样,如红脸、黑脸、青脸、白脸等。
谈中国戏曲的诞生与发展

谈中国戏曲的诞生与发展中国戏曲是中国历史悠久、独特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创作和表演形式,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之一。
戏曲的诞生与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环境以及社会风貌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戏曲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聚会和祭祀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通过歌舞表演来祈求神灵保佑和庆祝丰收。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专门的表演艺术,并逐渐形成了戏曲的雏形。
中国戏曲最早的形式是“腰鼓戏”,这是古代音乐与舞蹈的一种结合形式。
后来,戏曲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
古代腰鼓戏是由一个主唱和一群伴奏者组成的,他们通过唱歌、说话和演唱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的表演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舞蹈、音乐、杂耍和布景等元素,形成了现代的戏曲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在古代中国,戏曲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教育和传承文化的途径。
通过戏曲,人们能够了解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社会风貌,并传达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戏曲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的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戏曲的发展还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古代中国,戏曲常常被用作官方庆典和民间娱乐活动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中国的历史演变中,中国各个朝代对戏曲的发展和传承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戏曲流派和表演风格,使中国戏曲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中国戏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还与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戏剧制作和表演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舞台技术的应用使得戏曲的表演更加精美和生动,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关注。
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戏曲的发展。
中国戏曲的诞生与发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变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戏曲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中国戏曲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戏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最初的祭祀歌舞到现在的各种戏曲形式,中国戏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过程。
中国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祭祀歌舞。
随着社会的演变,戏曲逐渐发展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其表演形式逐渐丰富、剧情逐渐复杂,各种剧目层出不穷。
在古代,戏曲是贵族文化的代表,皇帝亲自评剧、赏罚演员,各种戏曲团体与贵族之间的关系紧密。
近代,戏曲文化逐渐普及,成为广大民众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现代戏曲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中国戏曲的发展,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戏曲历史的各个时期,戏曲艺术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戏曲剧种。
以地域为划分,可以分为京剧、湘剧、豫剧、粤剧、川剧等,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表演风格。
以表演形式为划分,戏曲可以分为武戏、说戏、唱戏、舞戏等多种表演形式,其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京剧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演唱的,其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表演等多种技巧,是中国戏曲中最复杂、最高水平的剧种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戏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的逐步推进,中国的戏曲文化也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各地政府在推动地方戏曲文化的同时,加强了对戏曲文化艺术的培训和研究,为戏曲艺术的世代相传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多元化、全球化的特点。
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国戏曲文化需要走向国际舞台,面向全球进行传播和交流。
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开放,戏曲艺术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结合现代科技与创意,不断创新戏曲艺术形式,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吸引力,是中国戏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
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真正发展为成熟艺术形式的是在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在中国戏曲发展的早期阶段,以弹词、鼓板为主要表演形式,主要流行于民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表演逐渐引入了面具和服饰,演员们通过面具的特殊设计来突显角色的特点和性格。
这一时期的戏曲以"曲艺"的形式广泛流传,并逐渐演变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剧种,如评剧、越剧、河北梆子等。
唐朝(618年-907年)时,戏曲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在宫廷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演员,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戏曲作品,如《长恨歌》、《窦娥冤》等,为戏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戏曲开始向民间蔓延扩展,表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京剧、话剧、豫剧等新的剧种。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戏曲在剧本创作、演员表演技巧和舞台艺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京剧在清代达到了巅峰,在剧本和表演上取得了很大的创新,并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戏曲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但在现代戏剧的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下,戏曲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戏曲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在剧本、演出、服装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总体来说,中国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从诞生初期的民间形式逐步演变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
戏曲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创新的结合,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代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
它源于民间乐舞,经过多代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戏曲艺术。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当时的乐曲和舞蹈在民间广泛流传,演员们以各种故事和人物为题材创作剧目,形成了最早的戏曲形式。
这些早期戏曲以歌唱为主,通常用来祭祀神灵和娱乐民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的表演形式逐渐演变。
北朝时期,梨园形成了专业的演员团队,开始有了专门的剧目,人物角色也开始出现。
唐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唐代的戏曲演员普遍会表演歌舞、杂技和说唱,剧目也包括了历史戏和神话传说。
宋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期。
当时的戏曲表演技巧日臻完善,经历了由平板舞台演变为帷幕舞台的改革,以及行当制度的完善。
经过宋代的发展,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基本上定型。
明清时期,戏曲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戏曲剧目更加丰富多彩,剧本的内容对话趋向于自然,演员的表演技巧也更加纯熟。
此时期的经典剧目,例如《西皮》、《京剧》等,至今仍然为人们喜爱。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中国戏曲遭遇了一些挑战。
不过,在中国戏曲的传承者的努力下,它依然被广大民众喜爱。
戏曲演员们不断进行创新,结合现代元素和技术,使戏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更是承载着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今天,中国戏曲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
参考资料:1.张云帆,殷卫民编.中国文化大典·中国文化经典113:中国戏曲[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中国戏曲文化入口课程,戏曲的起源及初步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学和哲学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仪式和巫术表演。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由原始宗教中的祭祀舞蹈演变而来。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融入了民间艺术,并且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
到了唐宋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宫廷中有专门的演员和编剧,他们演绎了许多富有武功和音乐元素的戏曲作品。
这些戏曲作品通过皇室赞助和皇家演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在宋代,浮世绘艺术中也开始出现了对戏曲剧情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代时,四大传统剧种——京剧、豫剧、越剧和黄梅戏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清代时,曲艺、评话以及河南坠子等其他地方戏曲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这个时期,戏曲剧目和表演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开始形成各地的地方剧种。
二、戏曲的主要流派和特点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它汇集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独特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目而闻名于世。
它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说)、念、做、打、舞、揩(即化妆)、装、亲等八个基本功。
京剧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豫剧:豫剧起源于河南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以其豪放、豪迈的风格和快节奏的表演形式而深受观众喜爱。
它的剧情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演唱时以豫剧曲调为主。
3. 越剧: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越剧多演绎女性形象,剧情多为爱情、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琐碎。
4.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地区,它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江南民间音乐元素而独树一帜。
黄梅戏的唱腔柔美婉转,舞台表演热闹活泼,剧情多以家庭和爱情为主题。
三、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戏曲的发展
摘要:中国戏曲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色,它是中国的民族文化瑰宝。
西方的歌剧、舞剧和话剧,主要以某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剧情中不管是歌、舞它都
死服务于剧情需要的,而中国戏曲中歌或者只是起到的辅助作用。
它是一种以歌
舞为主,广泛吸收并高度综合各种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成分的戏剧形式。
一、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中国戏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原始时期的歌舞,一般都与仪
式性和宗教色彩性有一定关系,但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成分因素的原因,
慢慢冲淡了原有的仪式性和宗教色彩。
供人娱乐的戏剧成分开始日益加强,便产
生了戏剧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一
定的满足,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歌舞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西周、春
秋战国时期,《诗经》和《九歌》里,就已经有一些戏剧性片段的描写。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百戏和歌舞戏都属于戏曲的发展的早期形态。
百戏
的节目——《东海黄公》,已经开始出现了人物装扮和简单的故事情节为戏曲的
发展作了一定的铺垫。
南北朝末年兴起的歌舞戏促使了戏曲的产生。
在歌舞戏的
重要节目《踏谣娘》中就已经体出戏曲的成分。
这是描写隋朝末年有一个姓苏的
男人,长得很难看,一无官职,二无钱财,却既好吹牛,又好喝酒,喝醉酒就回
家打老婆。
他的老婆是一位能歌善舞的美女,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满肚子的愁
怨通过歌舞表达出来。
这个生活中的片断就逐渐被移植到舞台上,成为唐代歌舞
小戏中的代表作品。
其演出情状大致如:一个男演员穿着女人的衣服,学着女人
走路的样子,摇摇摆摆地慢慢走进场地,一边走一边唱,介绍着自己的遭遇,抒
发出自己的感情。
每唱完一小段,观众们就齐声呼应道:"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
接下来的内容是在这对夫妇的打与被打,追与被追之间。
最后以上二人
戏中又增添出一个以台词为主要表演手段,专为造成滑稽效果的角色。
于是,一
种比较完整的综合性舞台表演方式,就终于脱颖而出了。
《踏谣娘》中的戏剧因
素主要体现在角色扮演上(出现了反串),比如:剧中的男扮女装,小丑扮相等
角色的体现,整个表演具有讽刺性和戏谑性。
隋唐时期的散乐是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是百戏的同义语,是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歌舞戏、参军戏等形式在内的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在戏曲史上直接继承《踏谣娘》以言语、动作、歌舞演故事的传统,并促使后世
戏曲的产生,是兴盛于唐代的“参军戏”。
参军戏是一种兴盛于民间的通俗艺术,
但它是来源于宫廷,是宫廷艺术家——“优”的创造。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8世纪,宫廷里就有优的活动了。
优的工作是以说笑话或简单的动作表演,供君主
和贵族享乐。
公元4世纪初,宫廷里的俳优根据皇帝的旨意,巧妙的编导了一出
戏弄贪官的节目,取得很大的成功。
由于被讽刺的贪官的职务是“参军”,所以这
种表演就被称为“参军戏”。
“参军戏”成为保留节目就从宫廷流传到民间,流传到
后代。
他们的表演除了原有言语,动作之外,还吸收了歌舞的成分,出现了乐器
伴奏,表现出“舞戏合流”的趋势。
这种各类艺术交融交流的趋势,为日后戏曲的
形成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歌舞戏和参军戏的出现都促进了戏曲的产生,到了宋
元时期南戏和北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
二、戏曲的发展
宋代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为市民文艺的兴起,艺
术商品化和艺人的职业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发展条件。
出现了许多“瓦舍勾栏”的
民间游艺场,在这些场所中向市民观众常年卖艺。
我国的戏曲艺术至宋元时期得
到了高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戏曲主要有杂剧与南戏两大体系。
杂剧杂剧兴起于
北方,在北宋时已很流行。
宋代杂剧继承了“古优”和唐代“参军戏”的优良传统,
又大量吸收了宋代通俗文艺的艺术成分,因此有了较大的发展。
南宋时杂剧已超
过了歌舞艺术,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
宋杂剧的表演结构与歌舞戏
有些相似,但并未完全发展。
分为艳段、正杂剧和散段;宋杂剧已经形成了固定
的角色行当,其中主要的角色有付净、付末、姑等。
元杂剧由于元朝的统治粗暴
有余,严密不足,在思想统治方面出现了某些疏漏和松动,客观上使杂剧达到了
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并拥有一大
批杰出的戏曲作家。
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马致远等知识精英成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批杰出的戏曲作家。
在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有《窦娥冤》、《西厢记》《扬州梦》等。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元杂剧代
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这
部作品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歌颂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作品富
于斗争精神与浪漫主义色彩,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
1368年,明王朝建立,元末南戏逐渐演变而来的传奇,其创作和演出却日
益繁盛,终于取代了杂剧,中国戏曲史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明清传奇
时代。
传奇著名的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记》
和《邯郸梦记》四部传奇中都有梦的情节,人称“临川四梦”,其中最高成就的就
是《牡丹亭》。
进入明清传奇时代和地方戏时代。
明清时期的传奇不像元杂剧一
样是一个统一的剧种,它是在各地广泛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声腔剧种,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大声腔。
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
衰落,留下了约有2600种作品。
据记载,康熙至乾隆期间,已有梆子腔、乱弹腔、秦腔、二黄腔等十种地方戏曲的出现。
在全国地方戏蓬勃发展的局面下,乾
隆五十五年,扬州盐商派“三庆”徽班进京为皇帝祝寿。
“三庆”班在扬州时就以唱
二黄调为主,并兼唱昆曲、吹腔、四平调等各种腔调。
徽班进京后,很快以其诸
腔并奏和剧目多样化的两大优势压倒其他
剧种。
此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相继进京,形成了“四大徽班”称盛一
时的局面。
在此时也涌现了一批以谭鑫培为代表的著名的演员。
他们吸收了地方
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上进行革新,促进了皮黄戏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
的剧种——京剧。
京剧拥有1200多个传统剧目,涌现了一大批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像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艺术大师。
结语:
戏曲的发展与各种因素相关,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人文因素上都会有
一定的影响力。
戏曲在发展的同时体现出继承与创新,也只有在继承与创新中才
能走得更远。
但也始终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初心,坚定不移将中国
音乐文化推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郑景扬编著.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弓萍.歌舞戏的艺术特征及历史定位诠释[D].西安音乐学院
[3]王馗.而今迈步从头越——2018年中国戏曲发展研究报告[J].民族艺术研究
[4]陈智林.中国戏曲的文化自信[J].中国音乐.
作者简介:徐倩(1995-),女,湖南岳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