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戏曲史论 1

合集下载

中传考研《戏剧戏曲学基础》考研考试大纲

中传考研《戏剧戏曲学基础》考研考试大纲

中传考研《戏剧戏曲学基础》考试大纲(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一、考试的总体要求《戏剧戏曲学基础》是本专业唯一的基础理论考试科目。

它涵盖了中国戏曲史、中国话剧史、欧洲戏剧史、戏剧戏曲理论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系统掌握了戏剧戏曲学的专门知识、是否具备了从事本专业硕士阶段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本大纲的制订既考虑到了生源的实际情况,又顾及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特色。

主要内容符合目前大学本科文学史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同时又强调了戏剧戏曲学学科的系统性。

要求考生对本学科的基本概念、戏剧发展的历史走向有全面的掌握,并具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从事戏剧评论写作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一)中国戏曲史角抵戏参军戏瓦舍勾栏宋杂剧金院本南戏北杂剧传奇“四大声腔”昆曲弋阳腔京剧戏曲现代戏戏曲艺术的当代形态板式变化体曲牌连套体梆子腔系皮黄腔系宋元南戏作家作品元杂剧作家作品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明清传奇作家作品汤显祖沈璟李玉李渔及其《闲情偶寄》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昇洪及其《长生殿》谭鑫培余叔岩“四大名旦”脚色行当四功五法程式行头一桌二椅文武场(二)中国话剧史文明戏爱美的戏剧左翼戏剧运动重庆雾季公演“孤岛”剧运欧阳予倩田汉洪深郭沫若曹禺夏衍吴祖光陈白尘老舍丁西林(三)欧洲戏剧史古希腊戏剧古罗马戏剧莎士比亚及英国文艺复兴戏剧西班牙文艺复兴戏剧法国古典主义戏剧(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歌德席勒哥尔多尼雨果及浪漫主义戏剧毕希纳易卜生及现实主义戏剧斯特林堡肖伯纳王尔德豪普特曼亚历山大·奥斯特罗夫斯基契诃夫高尔基梅特林克及象征主义戏剧布莱希特萨特荒诞派戏剧(四)戏剧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戏剧动作情境冲突戏剧性假定性行动整一律场面悬念三一律发现与突转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历史剧观众书斋剧情节剧三、考试的基本题型主要题型可能有: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

实际考题在上述范围内略有突破当属正常。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

戏曲是以音乐、歌唱、舞蹈、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原始舞蹈和祭祀活动中的表演。

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

早期的戏曲表演主要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在汉朝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戏曲演员被称为“弦歌”,他们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有杂剧、散曲、说唱等不同类型。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杂剧,它以嬉笑怒骂、滑稽幽默为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大众艺术。

在唐朝时期,戏曲成为了皇室贵族和民众娱乐的重要方式。

唐代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有歌舞、杂剧、说唱等不同类型。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皮黄”,它以滑稽幽默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角色形象而闻名。

宋朝时期,戏曲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多样,有歌舞、杂剧、说唱等不同类型。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越剧”,它以细腻优美的表演风格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明清时期,戏曲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剧目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

明代的戏曲以京剧为代表,它以唱腔、表演和化妆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清代的戏曲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它以豫剧为代表。

近现代以来,中国戏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20世纪初,西方音乐和舞蹈艺术进入中国,对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戏曲开始吸收西方音乐和舞蹈元素,并且加入了新的题材和内容。

同时,中国戏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观众减少、观众结构老龄化等问题逐渐显现。

中国古代戏曲史(简版)(编导艺考学习资料)

中国古代戏曲史(简版)(编导艺考学习资料)

第一章元曲概说一、名词解释1、戏曲:它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艺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它是一种由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可以歌唱的乐谱,具体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词、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金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5、小令:原名叶儿,是文学上的一支曲或一首词,具体地说是独立的一支曲。

6、套数:和小令相对,是两组以上(不包括两组),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相邻而成的组曲。

(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7、带过曲:是由两组曲组成的曲子。

8、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形式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它是一种综合艺术,吸收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被称为“第七艺术”。

9、曲词:是在诗、词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诗体,一般都本色自然而又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一面有严格的韵律,一符合演唱的要求;一面又可以增句或加衬字,有利于比较自由地表情达意。

10、曲调:旧乐府音调的总称。

11、唱词:旦本戏,末本戏。

12、宾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

13、科范:是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简称为“科”,如“把盏科”、“做眼泪科”、“调阵子科”、“内作起风科”等。

14、折:既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又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单位。

15、楔子:是一折戏,放在一本戏的开头叫开场戏,放在中间叫过场戏(用来简单介绍人物和故事情节)。

16、角色: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类。

由于杂剧以正色为主角,形成“一角众脚”。

正末、正旦就分别成了末本和旦本的角色。

此外,视剧情的需要,还有净、副末、贴旦、搽旦、孤、卜儿、孛老、倈儿等。

中国戏曲学院艺考复习资料 戏曲史———戏剧的起源

中国戏曲学院艺考复习资料 戏曲史———戏剧的起源

中国戏曲学院艺考复习资料戏曲史———戏剧的起源1、戏剧的起源——原始戏剧与初级戏剧1、原始时期: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戏曲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人类部落里的宗教仪式歌舞。

戏剧起源于模仿。

当原始人类部族还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创造文字、音乐和诗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创作简历在模仿基础上的原始哑剧和仪式舞蹈了。

这样的祭祀仪式歌舞表演,由于其中存在拟态性和象征性的因素,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戏剧特征。

问:戏剧的初级形态是什么?\原始戏剧和初级戏剧的形态是什么答:祭祀仪式歌舞表演/宗教仪式歌舞表演2、秦汉六朝秦汉六朝时期,中国戏剧从与宗教仪式混杂的原始阶段跨入了体现艺术价值和实现娱乐功能的初级阶段,然而,中国并未能从祭祀一是直接转换出成熟的戏剧样式,两者之间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渡——初级戏剧阶段,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这种特殊历程。

秦汉六朝百戏,则是初级戏剧雏形的体现。

百戏、角抵戏:百戏是伴随着秦汉崭新封建经济和文化高涨而兴盛的新兴表演艺术。

百戏不是一种成型的、完整的、规范的艺术形式,而是混合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杂耍游戏、歌舞装扮诸多表演于一炉的大杂烩。

按照今天的分法,百戏大约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杂技、2舞蹈、3竞技、4假形扮饰、5戏剧百戏之中最具戏剧性的表演部分是角抵戏。

角抵戏最初由格斗竞技发展而来,由于它矛盾对立的演出结构,适宜于戏剧冲突的体现和展开,因而其表演是指逐渐转移到戏剧体裁上来,发展为具备一定情节结构和表演内容的消息,成为这一个时期初级戏剧的主要代表。

角抵戏有一出名叫《东海黄公》。

讲述的是东海有一个人叫黄公,他能用咒术制服老虎驾驭毒蛇,然而到他老了以后,因为酗酒法术失灵,在与老虎打斗的时候为虎所杀。

《东海黄公》在形式上已经不再为仪式所限,演出动机纯粹为了观众的审美取乐,情节具备一定的矛盾冲突,具有对立的双方,发展脉络呈现出一定的节奏型,是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问:1、百戏是成熟的戏剧模式吗?百戏在戏曲发展历程中是什么角色位置呢?答:不是/百戏是由祭祀仪式歌舞表演的初级戏剧阶段到成熟戏剧阶段的过渡阶段2、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是答:角抵戏《东海黄公》3、《东海黄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4、唐五代唐五代戏剧已经接近了成熟的样貌,尽管它的形态还不够完善,不能容纳完整的人生故事而常常切取片段,用成熟的戏曲标准来衡量的话,它的音乐结构尚未发展到程式化的阶段,表演的行当化也刚刚开始,但它却为中华戏曲的形成铺垫了决定性的一步。

艺术学(戏曲)基础知识

艺术学(戏曲)基础知识

艺术学(戏曲)基础知识第一章一种独特的戏剧文化第一节“戏曲”一词的基本含义“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别称谓。

到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才把“戏曲”一词作为包含宋金杂剧,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清代以来的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通称。

第二节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一,综合性二,虚拟性三,程式性第三节戏曲的活动方式有史以来,戏曲艺术主要有三种活动方式。

一是庙会演出。

一是宴会演出。

一是剧场演出。

一是广大民众的自娱演唱活动。

第二章中国戏曲史第一节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一,概述二,戏曲源头略说民间歌舞:《东海黄公》(秦汉时代),《大面》,《钵头》,《踏摇娘》(南北朝,隋唐)民间说唱:《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滑稽表演傩舞与傩戏三,词语释例优孟:春秋时楚庄王的乐人。

东海黄公:汉代百戏节目。

踏摇娘:唐代歌舞戏。

大面:唐代歌舞戏。

也称“兰陵王”,“代面”。

钵头:唐代歌舞戏。

也称“拔头”,“拨头”。

参军戏:唐代流行的滑稽戏。

梨园:唐玄宗时,宫廷中所设专门训练乐工的机构。

第二节宋辽金杂剧一,概述二,词语释例官本杂剧:宋代流行的戏曲。

院本:金朝流行的戏曲。

第三节宋元南戏一,概述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戏文”等,是北宋与南宋之交,温州戏曲艺人首创的扮演大规模故事的戏曲样式。

其首创剧目是《赵贞女》,《王魁》。

南戏的角色有生,旦,净,丑,外,末,贴等。

二,词语释例书会:宋元时代为艺人写作剧本,曲本的民间创作组织。

九山书会:温州的书会。

温州是南戏的原创地。

第四节元杂剧一,概述金末元初,在北方流行的诸宫调,唱赚等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以大套北曲来演唱故事的戏曲形式。

二,词语释例玉京书会:元杂剧作家在大都的创作组织。

玉京书会的重要成员有关汉卿,白朴,杨显之,赵公辅,岳伯川,赵子祥等。

四折一楔子:元杂剧剧本的结构体制。

旦本,末本:元代北曲杂剧的演出,只有正末和正旦两种脚色有唱曲的任务。

《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一章 戏曲的起源与古剧

《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一章  戏曲的起源与古剧

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古剧一、诗乐(上古歌舞——百戏、角抵、歌舞戏)二、仪式(蜡祭、巫觋、傩仪——傀儡)三、俳优(科诨、优戏、杂剧)四、唱叙艺术(民间说唱)一、诗乐(上古歌舞—百戏、角抵、歌舞戏)演艺史1、上古歌舞狩猎舞、战争舞例如:《尚书·舜典》:“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图7)《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2、先秦歌舞《大武》(P21.)《九歌》於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诗经·周颂·武》《九歌》闻一多把《楚辞·九歌》说成是“雏形的歌舞剧”。

《九歌古歌舞剧悬解》3、秦汉百戏与角抵戏临沂汉墓帛画角抵图《东海黄公》人虎相斗汉代画像拓片《东海黄公》:晋葛洪《西京杂记》有记载,演秦朝末年东海郡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打杀的故事。

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

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虎形。

《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人物、情节、冲突、结局,都是排定了的,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

4、南北朝隋唐歌舞(1)钵头《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有胡人因其父被猛虎咬死,故身着白色丧服,披头散发,满面哀容,上山寻找父尸。

他边走边唱,山有八道弯,歌曲也就有八叠。

后来找到那只猛虎,便与虎格斗,终于把虎杀死。

(2)大(代)面代面出于北齐。

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

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

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杜佑《通典》今净称“大面”,其以粉墨丹黄涂于面以代刻木,而有是称耶?然戏中亦间用假面。

——焦循《剧说》(3)踏谣娘《踏谣娘》:北齐有人姓苏,疱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

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

中国戏曲史考点

中国戏曲史考点

中国戏曲史考点第一篇:中国戏曲史考点中国戏曲史考卷一、名词解释(共7题)1、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

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有一个叫孟的杂戏的艺人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

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孟就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神态和孙叔敖一模一样。

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

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并趁机对楚王进行规劝,庄王终于封了孙叔敖的儿子。

后来就用“优孟衣冠”比喻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优孟衣冠”具有浓厚的扮演色彩,但仍属于生活中的作戏,缺乏艺术情境和情节设置。

2、傩傩,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作为古代原始宗教文化。

傩戏是古老傩文化的一个载体,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傩戏的主角是方相氏,表演时,演员戴柳木面具,蒙熊皮,一手持戈,一手持盾,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3、角抵戏角抵戏又称百戏,传说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种较量技艺的杂耍表演。

表演者头戴牛角,互相抵触,旁立一裁判以裁决高低。

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汇合。

使得这种表演形式进一步戏剧化了,产生了像《东海黄公》这样既有简单故事情节,又有一定拟态表演的舞剧。

4、踏谣娘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

属于踏歌的一种,本是一种巫歌、巫舞,后来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歌舞和戏剧表演,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踏谣娘》取材于民间故事,讲的是北齐河朔人苏某,烂鼻貌丑,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

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

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情节化”突破,更在于男演员对于女性角色的艺术化饰演。

男扮女装是“踏摇娘”在表演领域中的一大开拓,它正式启动了长达千年之久的反串化舞台表演之路。

中国戏曲史简要

中国戏曲史简要

中国戏曲史简要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成熟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起源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以歌舞演故事”综合诗、乐、舞演故事的舞台艺术样式。

超越时空,虚拟手法,程式化,但遵循一个原则:美。

一、中国戏剧的艺术形式,追溯其来源。

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

1、仪式拟态:交感巫仪、图腾拟态、傩仪2、人化拟神:雩祭、腊祭、葛天氏之乐、《九歌》祭仪二、先秦歌舞和宫廷演艺,以西周辉煌的《大武》为代表。

巫与优:宗教剧演员与非宗教剧演员1、《九歌》作为楚地的祭祀歌,本身就潜存了许多后来的戏剧因素。

2、“优孟衣冠”(1)优戏之始:“优孟衣冠”。

优戏因“善肖人形容”,因而有了戏曲因素中最终要的“装扮性”,因而被很多古代研究戏曲的人认为是戏曲的重要源头,尤其是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人优孟,被我国古代戏曲研究家认为是我国戏曲表演的“始作俑者”。

后世很多戏班也将优孟视为“戏神”加以供奉。

(2)“优孟衣冠”之于戏曲史的意义。

A扮演之始:演员装扮人物进行化身表演是戏剧的主要特征之一。

优孟扮演楚相孙叔敖,惟妙惟肖,扮演的非常成功,但是,这种扮演并不是戏曲扮演,因为戏曲不仅要演人之形容,更要在规定情景(戏剧情景)中“化身表演”。

但是优孟是用自己的语气在“讽谏”,而非用孙叔敖的语气表演孙叔敖的生活,所以,优孟衣冠不是戏剧之始。

B影响了后世戏曲的功能:后世很多人将“优孟衣冠”作为戏曲的开端,“优孟衣冠”的讽谏精神和政治目的为戏曲所继承,很多戏曲非常注重戏曲的讽世功能,主张戏曲应当起到积极的现实批判和劝诫功能。

第二节自秦汉至五代的戏剧一、秦汉的百戏角抵戏1、百戏。

“百戏”一次出现在汉代。

参考p13-142、角抵戏。

《东海黄公》:产生于西汉时期,演出时一人扮演黄公,一人扮演老虎,按照预定的情节进行打斗,是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也是我国戏剧形成于汉代的重要标志。

《东海黄公》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首次见于记录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

《西京赋》,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总会仙唱”,使各种技艺融汇形成了后来戏曲容唱、念、做、打、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参军后来叫做副净,苍鹘后来叫做副末,

参军戏的演法:一个戴着幞头、穿着绿 衣服,叫做”参军”;另外一个梳着”苍 鹘”。
东 海 黄 公
唐 教 坊
唐 教 坊
敦 煌 壁 画 唐 歌 舞
唐 代 优 戏
唐 代 伎 乐
西 安 唐 宫 舞 西安唐乐宫
西 安 唐 宫 舞
二 中国戏曲形成于宋代
在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发展的趋势 下,宋代的 “瓦舍”和“勾栏”里出现了“宋杂 剧”。
宋杂剧的体制 1、前提 艳段(序幕) 2、正本 “全以故事,务在滑稽” 3、后散段 杂扮 宋杂剧的角色 1、每场四五人 末泥 引戏 副净等。 2、“装旦”的出现 角色已趋完备。 3、“次贴” 旦之外角色
五、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南戏成熟化与规范 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 曲舞台上的主角。剧本曲词典雅,体制庞大, 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的绝盛时段。 表演日趋成熟,演唱声腔竞相迭现。
六、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清代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昆曲、高腔 折子戏的盛行,地方戏的兴起。 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 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
敦 煌 壁 画 唐 歌 舞
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唐有传 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 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 本、杂剧始厘而二之。”
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 “以歌舞演故事” 综合诗、乐、舞演故
事的舞台艺术样式(舞台美术、服装、化妆)。
远离生活,超越时空,虚拟手法。
遵循一个原则 美。
一、中国戏曲起源与形成
起源于原始歌舞。 “拊石击石” “致舞百兽”(吕氏春秋 古乐) 1、上古期的歌舞与俳优 歌舞 巫——乐神 以歌舞为主 女巫 俳优 优——乐人 以调谑为主 男优 “优孟衣冠” 2、汉魏百戏 又名“角抵戏” 东海黄公 与雅乐相对 (颜师古“角其伎也,相抵触” )
“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 之,为此舞以象也。”

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官员 贪污,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 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此得名。内容以 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
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至晚唐,参军戏发 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 脚色外,还有女脚色出场。
小 结
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剧本三大体式传承
金院本 ●金元杂剧 北曲系统 ●宋元南戏 南曲系统 ●传 奇
宋杂剧
宋杂剧
四、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杂剧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 出其右者。关、王、白、马等杂剧作家,使 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 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角抵戏那样,由两个演员上场竞技,以强弱决定
输赢,而是根据特定的人物故事演出的一段情节。 戏里人物的造型、冲突的情境、胜负的结局都是 预先规定好的,其间还有举刀祝祷、人虎相搏等 舞蹈化的动作。它第一个突破古代倡优即兴随意
的逗乐与讽刺,把戏曲表演的几种因素初步融合
起来,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拨头: 《文献通考· 乐二十》:
参 军 戏 陶 俑
戴 幞 头 穿 绿 衣 服
参 军
苍 鹘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宋 杂 剧 眼 药 酸 图
元 杂 剧 故 图 宫 博 物 院 藏
明 传 奇 演 出 图
明传奇演出 图
张衡《西京赋》托言武帝驾幸平乐观,描绘了百戏
的演出状况:“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 第一场角抵,表演扛鼎爬竿走索等杂技。 第二场 歌舞 《总会仙倡》 倡优主演歌舞,象人专 扮鸟兽怪物。
从先秦两汉到隋唐五代,是中国戏曲形成的孕育阶段,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各种戏曲成分的都有不断的创新, 各种戏曲要素也日趋丰富。偏于声容方面的歌舞艺术,从 《九歌》、《上云乐》发展到《兰陵王入阵曲》和《踏摇 娘》,已经合百戏而演故事,兼备戏倡五象和杂技幻术。 偏于科白方面的表演艺术,从《优孟衣冠》、《东海黄 公》、《辽东妖妇》 发展到《拨头》和《弄参军》,已经 把俳优滑稽、角抵武打与娼妓伶人的说唱歌舞结合起来。 百戏中的各种艺术形式除了独立发展外,还不断相互交流 吸收,并趋向融合,在不程度上发生和增长了戏剧因素。 为宋代戏曲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参考书目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中国戏曲选》 王起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周贻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中国戏曲通史》 张 庚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0年版
《中国戏曲史论》吴新雷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 参 军 ” 苍 鹘 梳 着 ” 苍 鹘 ”
中国戏曲史
主讲 温宝麟
中国戏曲史论
主讲 温宝麟
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选修课,旨 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提高学 生的文学艺术素养。
学习方法介绍
热爱戏剧的兴趣为第一要著
旁学杂收
古代诗词 经典戏剧原作 戏曲频道的曲目
远离肤浅的市场庸俗作品
善于观摩分析相关声像资料
第一章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舞伎艺 六朝上云乐 更浓郁的表演成份 北朝三大戏 大面 代面 (南陵王入阵曲) 踏摇娘 拨头 钵头。 4、隋唐代五代优伶戏弄 伎艺机构 太常寺 教坊 梨园 歌舞乐曲 和参军戏
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 军戏”。 “唐之参军、苍鹘至宋而为副净、副末二色”。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金院本发展了宋杂剧,孕育了元杂剧。 ①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 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 下场的连场形式。 ②元杂剧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
为旦、末、外、净、杂...
三、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形成于南北宋之交温州一带的民间, 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它是在宋杂剧 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 因素形成的。 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 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东海黄公: 《西京杂记》载 东海人 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 蛇、虎。他佩带赤金刀,用红绸束发, 作起法来,能兴云雾,本领很大。到了 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 灵。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黄公仍想 拿赤金刀去镇服它,可是法术不起作用, 反被白虎咬死了。

《东海黄公》表现人虎搏斗,但它不像一般的
第三场 鱼龙曼衍之戏。
第四场 融角抵与歌舞为一体的《东海黄公》,有情 节。倡优演黄公,象人扮猛虎。 第五场 幼童杂技。

踏摇娘: 《教坊记》 “北齐有人姓苏,孢鼻,
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 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夫人衣,
需不如畅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
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 之踏摇 ,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 之状,以为笑乐。”
宋杂剧的剧目
《武林旧事》 “官本杂剧段数” 280本
宋杂剧的舞台形象 山西河南两宋舞台建筑及杂剧扮演资料 河南偃师、温县砖雕 (扮演 乐队)
二 中国戏曲形成于宋代
宋金南北分治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
术叫“金院本”,“院本者行院之本也”(《太和正 音谱》)与宋杂剧的角色行当相同。
金院本的特征 1、副净为主,以滑稽调笑的科诨见长。 2、以散说为主,唱的比重较小。 3、伴奏乐器为鼓和笛。 4、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收录的“院本 名目”共690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