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
隈研吾石材博物馆赏析

隈研吾作品:石材博物馆Work of Kengo Kuma:Stone Museum摘要:这个扩建项目的对象是一个有着80年历史的石头谷仓。
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博物馆,藏品也不仅仅被放置于内部空间,这间博物馆创造性地用三个石造体块的内部空间以及它们外部走道营造独特的展示空间。
在细部做法上,用芦野石进行试验,最终建造出一种半透明的石墙。
这种透明性,缩短了建筑外的大自然与建筑内的人类的距离。
关键词:石材、砌体、透明性、渐变Abstract:Expansion of rice storage built in stone80years ago.Unlike a traditional museum which exhibits only in interior space,this museum is creating exhibition space using inside of three stone volumes and external passages.An experiment with the details of transparent stone walls using the same Ashinostone as the rice storage.The transparency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Key words:Stone、Masonry、Transparency、Gradient1、石头的舞台这座以石头命名的博物馆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町。
原先是建造于1912到1926年间的米仓,此前一直由农协使用,后来有人提出不必在城中设置仓库,于是仓库就空置下来,直到业主买下它。
这位石材店老板热衷于当地盛产的一种名为“芦野石”的灰色石材,并想通过建造博物馆,展示这种石头雕刻的工艺品。
图1石头博物馆全景整个外部空间的主角是三间空置的石造米仓,硬山顶,外观厚重,体量各异,向旁人诉说曾经的一段历史。
畏研吾--知美术馆分析

“知美术馆”并非一个隈研吾设计思想的典型作品,但透过“知美术馆”可以大致分析出隈研吾对于”东方空间”及流线关系的一贯处理手法,具有学习参考价值. 以下是对“知美术馆”的图解分析:1.内部空间与流线关系-1至2层流线环绕灰色梯形中庭设置,楼梯与坡道结合,形成曲折迂回的参观路径3层流线以折线形坡道悬挑于水面之上,形成半封闭的水院与半开敞的视线组成独特的空间体验主展厅位于-1层,但参观者进入-1层展厅后需原路返回才能向上进入其他楼层,是流线设计中较失败的地方垂直交通参观流线二层景观水池与酒店合用地下车库上空中庭展厅入口三层展厅负一层展厅一层景观水池咖啡厅中庭中庭中庭一层平面三层平面二层平面负一层平面由环绕中庭的坡道到达二层空间,三层的流线并未重复之前的环绕式路径,而改为延续之前的流线方向,回身一转,形成一个V字形折线坡道,由坡道围合而成的半开敞空间、无边际水池以及透明的茶室共同构成美术馆最有趣味的空间。
空间的展开与收放入口由栈道切入,将展厅与咖啡厅独立开来,二层建筑顶板、漂浮于水面上的栈道和挂瓦帘幕共同形成入口灰空间——消隐的墙体边界,无边际水池倒影建筑和室外葱茏的绿植,如透明的画卷展开,给入口带来丰富的层次和纵深感。
坡道与中庭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使参观者在一个开放流动的空间中成为彼此眼中的风景,实现互动和交流。
流线与空间关系小结:整体处理手法以踏步、折线形坡道串联各功能空间为主,同时植入中庭、半透明室外景观,跟他设计的中国美院美术馆以及其他“竹屋”手法相同,内部空间步移景异,富有趣味性,深得东方江南园林精髓,将园林的处理手法融入建筑空间设计,同时流线清晰,功能关系明确,但进入二三层的需由负一层原路返回才能进入,流线设计不够流畅,此为此方案比较失败的地方。
美术馆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目测展厅面积不超过1/3,且大部分展厅面积位于负一层,作为美术馆真实目的性空间反而让人身处地下,带给人一种不是很愿意长时间驻留的感觉,而景观良好的一层为入口交通空间和咖啡厅,二层为纯体验性空间,顶层除去坡道后仅剩一个小展厅,使得人们对于建筑本身的体验感远大于展览本身,建筑本身不仅作为一个容器,也展览着自己。
对隈研吾的解读(论文)

隈研吾解读论文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他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建筑理念,这套理念来自于他特殊的自身经历和长期建筑实践:当后现代主义风潮席卷全国时,隈研吾也成为其中一员,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他成了“建筑罪恶集权化”的始作俑者,从此开始流放式的经历,到偏远小镇参与小工程,此时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建筑的本质,他发现从前的自己做了很多意义不大的机械系工作,他说这成为了他日后脱胎换骨的关键。
他的独特理念主要包括“反造型”、“负建筑”,即把自然环境置于首位,削弱建筑的存在,与许多西方理念彻底分道扬镳,大有东方禅宗的趣味。
除此之外,对材质的独特偏爱,提倡冷静理智的对待建筑,都是他明显的建筑实践特点,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会一一举案例分析。
隈研吾得到过许多建筑奖项,其中石造建筑奖和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最能体现出他在设计中对材质的偏爱和谨慎用心,隈研吾在接受采访时说:“对我来说,材料从来不是表皮,它不仅和整个空间概念有关,有时候也和空间结构有关,材料是空间的本质。
”那须的石头美术馆是对石材运用的经典,美术馆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郡。
在此案例中,隈研吾分别运用将石材布置成条形石质的特殊百叶和在整面石墙中挖出几个空洞两种方法,在博物馆的广场中制造出一种特殊的模糊的墙,隈研吾的设计还不仅止于此,他不停的调整这些“石格栅”的间距,逐步调整出一个光线优美的空间,将石头这种材质制作的细腻精美,尽可能将材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中川町马头广茂艺术馆(广重美术馆)则是对木材运用的经典。
隈研吾不希望建筑突出于环境中,于是,在广重博物馆中,隈研吾想到使用当地的杉木木材,同时,希望表达出一种透明空间的感觉和产生随时变化的光线阴影效果,于是他打算在屋顶排布条形杉木,但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使用这种杉木作建筑材料的经验,在实施中出现许多问题,杉木松软不可做支撑、易变形、随意设置的缝隙容易被落叶遮住等,最后,通过钢材与木材的结合,加上仔细考量衫木条的间距,制作出一种光线错变,细腻隐秘的木材建筑。
负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偎研吾

建筑师简介:
隈研吾(Kengo Kuma)是日本最顶尖建筑师之一,享有 极高的国际声誉,他的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 他的设计优美的表达了他对“材质”的偏爱(尤其是对传 统的日式材料,如石头、竹子和草本),也体现了他对环 境敏感性和文化敏感性建筑的追求。
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辖区 1979年,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毕业 1985-1986年,为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 会研究所访问学者
当然,在研究隈研吾的建筑理论及作品中,给我们景观设计师 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1.景观的材料与景观的结构是否也能达到隈研吾所倡导的在建 筑设计中的平等对待? 2. 在21世纪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怎么站在软质景观的角度上 去与硬质景观(实体建筑等)达到很好的融合?
结语:
“21世纪的人们应该更愿意居住到自然中去。过 去的20世纪是一个以城市中心生活为标志的世纪。 但进入21世纪以后,居住到自然中变得更为重 要。” ——— 隈研吾
“负建筑”理论的倡导者隈 研吾
11月读书报告阅读大师系列
序言:
“建筑怎样才会消失呢?他尝试用无秩序的建筑来消去建 筑的存在感。东京被称为是无秩序的都市。老的、新的、 大的、小的、人工的、自然的,所有一切都杂乱无章地 混合在一起。这既 是亚洲都市的常见 的缺点同时也是魅 力所在之处。隈研 吾考虑把这种混沌 实现在一个建筑中 ,使它与周围的混 沌融为一体。他的 建筑师生涯就从这 里开始了。”
获奖:
1994 由日本经济产业省遴选的优秀建筑设计 1995 日本商环境设计家协会1995年度设计奖大奖,文化/公共 机构 1997 地域设计奖大奖 1997 美国建筑学会杜邦Benedictus奖第一名 1997 日本建筑学会奖 1999 波士顿建筑师协会未建成建筑优秀奖 2000 “互动内部空间”设计选集大奖 2000 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的设计大奖 2001 为石博物馆设置的2001年国际石造建筑奖,(意大利) 2002 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芬兰)
从建筑立面谈隈研吾“材料让建筑消隐”

从建筑立面谈隈研吾“材料让建筑消隐”作者:***来源:《艺术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作为日本战后第四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隈研吾的设计在当代建筑中具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和影响力。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隈研吾建筑案例,从建筑立面的角度出发,展现材料在建筑和环境之间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隈研吾的这一设计理念,并从中进行一些反思和感悟。
关键词:隈研吾材料消隐建筑立面一、建筑立面的定义一般情况下建筑外立面的所指包括除屋顶外建筑所有外围护部分。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特定几何形体造型的建筑屋顶与墙体表现出很强的连续性并难以区分,或为了特定建筑观察角度的需要将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来处理时,也可以将屋顶作为建筑外立面的组成部分。
?譹?訛建筑立面相当于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一座建筑的门面,它是展现出城市或建筑本身气质的最直观的展现。
二、建筑消隐“无论材料的触感有多么厚实,如果它以一个整体出现的话,对我而言就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没有改变它们的表达方式。
”,?譺?訛隈研吾在接受《UED》杂志采访时提到了“材料让建筑消隐”这一设计思想。
隈研吾喜爱文字,热爱书写,建筑师这一理性的身份外有一颗感性的心,这种矛盾让他的建筑风格带有强烈的哲学意味。
“让建筑消隐”的深层次意义即是强调建筑在环境中的“隐”而不是“显”。
他希望通过材料,来让建筑与环境的联系重新被塑造。
将建筑场所化、环境化,与环境建立起某种紧密的联系,使之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1.石美术馆石美术馆(图1)在隈研吾的设计生涯中,是一个“转机”。
它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町的芦野村。
这座美术馆原本只是用来储存米仓的一个仓库,而后受到业主的委托,希望隈研吾能将其改造为一座用于展示石加工技术和艺术的美术馆。
在这个场地中隈研吾把各个空间相互交错穿插在其中从而扩大活动空间的范围。
其中展示空间不仅仅是在室内,而且还把3个石仓设计成半室外展示空间,模糊室内室外的界限。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图2),石美术馆的建筑立面采用了重复交错的组合手法,将50毫米厚、300毫米宽的薄石材层层叠加在一起。
隈研吾建筑思想解读

隈研吾建筑思想解读作者:王晓燕来源:《雕塑》2016年第03期隈研吾是日本新一代享誉国际的建筑大师之一,也被称为日本的乡土建筑大师。
他提出的建筑设计思想对于建筑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隈研吾擅长于哲学层面的文化内涵和建筑内在体验的双重的细腻分析,热衷于理论层面的文化哲理分析。
在设计实践中,他对日本传统建筑的语言和空间理解得很到位,同时又不断在建筑的表皮和结构上出新,执着于使用当地的材料,研究材料应用的可能性,他的作品总是以诗意的形态呈现,给人深刻印象。
一、隈研吾的建筑思想隈研吾的建筑思想中体现着一种日本气质,日本文化中具有一种“空”的特质,“空”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平淡如水,顺其自然。
这种“空”的态度渗透在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日本的建筑设计。
隈研吾在他的著作中,对他的理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达:“自然的建筑”,负建筑和微粒建筑,这些理论都是在长时间的反省和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注入了“空”的概念。
他的建筑思想一方面是东西方文化的混合体,另一方面追求一种理论未完成的状态。
隈研吾希望建筑表达自身理念的同时藏匿自己,或至少使建筑形式尽最大可能地弱化。
隈研吾对于材料的态度也是随遇而安的。
他并不期望能够找到一种完美的材料适应所有要求,带着欣赏的态度来挖掘材料的美感和价值。
1.自然的建筑建造“自然的建筑”是隈研吾早期的建筑目标。
隈研吾认为自然的建筑第一个特质是指与场所存在某种关联性的建筑。
利用自然的材质修建,天然的材质,如木、竹、稻秸草、夯土、石头等自然的材料有着生命的气息,能够不经意的就将我们带入它所生存的环境场之中。
第二个特质是指能与场所相适应并能持续的建筑。
在时间上表现出连续性,天然的材质很容易留下时间的痕迹,从开始修建到慢慢腐朽,时间的痕迹会留在材质的表面上。
天然的材质能够将四季交叠写入建筑之中。
综合上述两点特质,“自然的建筑”就是指与场所存在着这样一种相适应并能持续的关联性的建筑。
此建筑与大地紧密的相连就像从大地上生长出来一样(图1)。
探析隈研吾的作品及理念

Vol.40/No.20/Westleather 探析隈研吾的作品及理念杨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限研吾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建筑对材料的创新和独创,对材料具有独特的见解,因地制宜,保留本土特色,使他的建筑外81是具有欣赏性的艺术品。
二是他希望建造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淡化建筑的孤止感。
三是他在空间氛围中充分营造体现禅意,抛弃一切矫饰,只保留事物最基本的元素,用最少时元素来展现空间的全部功能和意境。
限研吾餉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他的理念也醪响了中国的建筑界。
关键词:侵研吾;建筑设计;材料;自然;禅意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11背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涌现了大量设计作品的抄袭以及模仿,而忽略了其建筑背后对于材料和构造等的研究,也忽视了建筑是否能与自然融合、建筑材料是否因地制宜、是否符合当地的气候和本土特色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考究,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基于表面材料的运用和标准空间的设计,还应该是适合于环境,能与环境相融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并激发内部生活、工作者的热情,拥有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的空间设计。
建筑设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外观和象征意义,而是应该更多考虑富有创造性的空间。
2隈研吾简介隈研吾(KengoKuma,1954—),是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
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一直秉承着注重建筑与自然相结合,在材料的运用上具有独特的见解,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因地制宜,保留本土特色。
3隈研吾作品分析及理念限研吾他希望建造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淡化建筑的孤立感,使建筑具有延伸性,在他的《负建筑》一书中也在深入探讨如何建造一种与自然融合,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与大自然达到一种高度的契合。
隈研吾对材料具有独特的见解,使材料具有创新性和独创性,善于利用竹子、水和阳光等自然元素来创造灵动的空间,他的建筑是具有生命力的,内部空间设计中充满意境和想象,注重对建筑背后的文化进行探讨,无论你站在哪一处望向窗外都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让人与丈自然之间形成一种对话与交流。
隈研吾设计中的设计构成规律

隈研吾设计中的设计构成规律
石材。
石美术馆设计时期(1995-1999),正是混凝土、玻璃、钢材盛行的时间,而隈研吾毅然摒弃了这些无机材料,选择当地石材商人供应的芦野石作为材料。
隈研吾石材的运用,将美术馆柔和与透明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
“建筑本身,消失在了米仓和水面的世界里”。
木材。
木材是展现地域性的极佳材料,也是隈研吾使用较多的材料。
在马头町安腾广重美术馆中,他最开始确定的是要做像雨丝一样纤细的杉木,由此再确定平面空间等,八重杉的木质运用在建筑上,使广重美术馆与当地景观形成了非常和谐的景象。
泥土。
在安养寺木制阿弥陀如来坐像收藏设施的设计中,隈研吾选择了泥土作为建筑材料,让建筑与大地连为一体,自然的素材让人顿生好感,更想接触。
竹子。
隈研吾在中国设计的长城脚下竹屋,效法竹林七贤,在竹林中找灵感。
竹子粗犷的黄色多多少少与长城的风貌相匹配,同时,竹元素丰富了建筑的表现力,诗意的透出东方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隈研吾及其石材美术馆陈天泽(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摘要:本文描述了隈研吾的生平及其“负建筑”设计思想,浅析“负建筑”设计策略在石材美术馆中的应用。
进而阐述隈研吾如何建造消隐的、与环境统一的建筑,并用“负建筑”思想对当代建筑进行反思。
关键词:隈研吾;负建筑;石材美术馆;建构;场所精神前言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其是日本建筑界“新弥生派”的代表。
隈研吾小时候生活在传统木结构平房里,十分破旧昏暗,屋内的土墙快倒塌了;当他看到别人家盖新房子都是宽敞明亮的混凝土结构时,便开始思考“什么是家?”。
在东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候,隈研吾展开了对日本村落的调研,以“居住集合与植被”为主题,研究“家”与人、植被、周围环境的关系。
1隈研吾的设计思想1.1“负建筑”理论80年代末期,隈研吾创作的K y o d oG r a t i n g、M2等建筑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试图用无秩序的方式消除建筑的存在感,但建筑本身仍是混凝土框架建筑。
在1993年建造的龟老山展望台开始出现了转变,1995年的水/玻璃可以看出隈研吾开始以透明性为主题,将建筑与环境相联系。
2003年的石材美术馆可以说是隈研吾建筑风格的成型之作。
之后的作品还包括竹屋—长城脚下公社、上海Z58、浅草文化旅游信息中心、成都新津志博物馆等。
正是基于以上的建筑探索,隈研吾出版了《十宅论》、《负建筑》等著作。
提出了“负建筑”理论-“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
“负建筑”要求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建筑则是配角,同时要表现出传统建筑的温情和柔美之性。
书中不只从建筑层面,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混凝土导致的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
隈研吾认为建筑不应是与环境对立的存在。
“负建筑”理论使隈研吾的作品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建筑师-安藤忠雄的混凝土空间;青木淳、妹岛和世的丰富空间表皮。
隈研吾的建筑是集结构、构造、装饰材料于一体的。
利用材料的粒子化,创造丰富的间隙与空洞,最终实现建筑的消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不得不承认,隈研吾是有深刻“入世”思想的建筑师,他能够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但不跟随“时代的风格”,营造自己的建筑价值观,并用建筑去治疗社会顽疾、修复割裂的关系。
1.2“负建筑”的设计策略1.2.1材料的粒子化“在我画建筑草图时,我会创造一个跟将来要住在里面的人有关的故事。
我想象着他或她置身于建筑中的心情,也想着材料的问题,想象着材料触摸起来的感觉、想象着材料如何影响心情与想法。
这就像是人在决定冬天或夏天该穿什么衣服一样。
自然的材料可以创造出心情的平和,建筑也是这样”。
隈研吾认为混凝土抹杀了建筑材料的表现力和存在感,割裂了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人们为了建筑物看起来“亲切”,而将自然材料作为装饰手段,但是建筑结构和装饰材料本应该是一体的。
在隈研吾看来,粒子的确切寓意就好比水粒子与彩虹的关系-“水粒子在阳光下映射出彩虹”。
因此,隈研吾将自然材料从装饰物中解脱出来,使之转化为粒子,粒子聚集起来生成建筑主体。
1.2.2孔洞与间隙粒子之间的组合并非紧密粘合,而是有组织的预留出孔洞,使光、风、声音可以自由的穿过粒子之间的孔洞。
正如无数水粒子形成的彩虹一样,孔洞使粒子建筑的质量消失了。
孔洞是较小的存在,当应用于现代城市密度及人类生活的尺度时,无数孔洞集中起来就成为了“较大的”间隙。
间隙是带有东方神韵的设计手法,类似于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带有独特的东方魅力。
正如他所说:“过去那个混凝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面临的是新世代”。
可以说,隈研吾作品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建筑物的孔洞与间隙。
1.2.3消隐让建筑与环境统一“对我来说,理想的建筑不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而只会感受到大自然。
我的梦想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设计视野,建筑与景观的确是不同领域,但我想把他们合二为一”。
自然的材料形成粒子,粒子之间留有孔洞与空隙,整个建筑虚虚实实十分暧昧,仿佛消隐在环境之中。
这就是隈研吾希望达到的建筑与环境统一的境界。
材料、粒子、孔洞、间隙将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体,环境作为场是主体的存在;建筑视为物,表现出轻盈明快的形象。
2隈研吾设计思想在石材美术馆中的体现2.1石材美术馆2.1.1特殊的委托人与特殊的基地状态委托人白井先生是日本枥木县那须町的石材店老板,主要做“芦野石”的加工、销售生意。
其买下了当地一片土地,土地上包含三座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遗留下来的用芦野石垒砌而成的破旧米仓。
白井先生委托隈研吾扩建这三座米仓,希望能对它稍加改造,用来展示芦野石工艺品。
白井先生充当了甲方、材料提供商、施工方三重角色。
隈研吾希望能避免混凝土、钢材、玻璃这种不“自然”的材料,全部用石材去建造房屋。
2.1.2方案介绍隈研吾将石材美术馆的设计概念形容为“引进走廊的基础上对荒废空间的复兴”。
他十分欣喜的发现3座米仓之间的间隙是让人善心悦目、意趣盎然的空间。
因此采用“以间隙为主、建筑为辅”的设计手段,将建筑体量打散、缩小,将新建建筑沿着“间隙”布置,并在间隙中引入水,水面上的通道与新旧建筑间的通道相互连通,形成一个“连贯的回廊”。
回廊由两种“透明石壁”组成,一种是展览区承重的“透明的多空型砌筑结构”,另一种是图书馆区域的“石格栅”。
两种不同的石材处理方式使天然的芦野石转化为“粒子”,光和风经石头砌体与石格栅之间的孔洞进入室内,使建筑消隐在3座古老米仓之间。
2.2“负建筑”设计策略在石材美术馆中的体现(下转第22页)3结语总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显著提高,高级办公楼以其美观、高大、功能全等众多优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室内装饰施工作为高级办公楼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效果直接影响整个办公楼的品位和地位。
因此,应该由专业的室内装饰设计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并由专业的装饰施工人员按照既定的装饰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以此提高高级办公楼室内装修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参考文献:[1]黄峰.对高级办公楼室内装饰施工技术处理要点分析[J ].现代装饰理论,2015(7)[2]陈颖魁.议高级办公楼的装饰[J ].现代装饰理论,2014(9)[3]席平刚.新建办公楼装饰施工中的技术处理[J ].建筑施工,2009(6)[4]张保民.谈装饰材料在室内装修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2010(33)(上接第23页)的保护伞,让雷电流入到地下,避免了安全隐患的发生。
4结语总而言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要助推器,以其实用性和科学性,提升工业生产效率,保障工业建设安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在继续坚持现有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智能数字化、开放标准化的完善进程。
只有不断地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水准,才能持续性拓展技术应用范围,为国家建设贡献源源不竭的技术能量。
参考文献:[1]曾拜宙.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与应用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2015(02)[2]郑嘉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 ].中国科技投资,2013(30)(上接第24页)在以往处理旧建筑改造项目时,20世纪建筑师往往偏好使用玻璃和钢材,以造就新旧之间的对比。
但隈研吾希望用“渐变”的手法代替对比,即采用与现有三座米仓相同的材料“芦野石”去堆砌墙体。
混凝土、玻璃、钢材作为一种无机材料,缺乏柔软、温度和丰富的质感。
隈研吾希望利用石材砌块,做出一种柔和的透明性,产生有充分流动性、既温柔又柔软的石材美术馆。
在具体处理手法上,隈研吾设计了多空型砌筑结构和石格栅两种处理方式,塑造了由旧事物缓慢、舒畅地向新事物的过渡。
这种过渡是通过控制石墙的“透明性”完成的。
靠近旧米仓的一侧为透明性较弱的石墙;新建筑一侧则是由“透明性”高的石格栅构成。
隈研吾在这栋建筑中成功地实现了他所追求的无欺骗性的建造表达代替图像化、欺骗性、掩盖性的表达,修复了人与石材由于材料质感所造成的割裂。
由于这种石材处理方式十分精致,我们甚至可以把石材美术馆本体就当做一个“芦野石”工艺的展品,这座精细而轻巧的建筑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了米仓的陈旧感。
“建筑本身,消失在了米仓和水面的世界里”。
这样的禅意,体现了隈研吾对于石材、自然的敬畏之心。
平面设计师原研哉曾这样恰如其分地评价隈研吾的建筑:“隈研吾的建筑是小数点式的建筑。
”的确,隈研吾的建筑不是循规蹈矩、非0即1,或者1之后就是2的建筑,而是类似于1.458这样的建筑。
它渲染一种暧昧的空间氛围,去统一环境。
3“负建筑”思想的反思隈研吾在《负建筑》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人本身是厌恶建筑的,厌恶建筑的巨大性和永久性;而现代资本主义却让每一个人疯狂地追逐那一亩半寸地上孤立的建筑,因为建筑已经成为了资本流通的环节,而对资本的追逐造就了建筑的表面繁荣。
这种繁荣是以泡沫化和资源消耗为代价的。
今日的中国高楼耸立,环顾北京,你能看到扎哈的银河S O H O 、K P F 的新保利大厦、迫庆一郎的积木公寓等“疯狂”作品;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历史悠久的胡同、细窄的街道、苍天的大树。
作为一名建筑师,是否应该像隈研吾一样反思大规模城市建设背后的问题?或许正如隈研吾所说的“过去那个混凝土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面临的是新世代”。
4结语“责任不应仅由政治人物和商界领袖承担,建筑师和规划师也应承担起责任。
我们“漠不关心地”将城市中流行的轻浮与半透明元素推向乡村,强加给乡村居民”。
我们应当思考让建筑回归到其最本源、最纯粹的意义中去,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
建筑师应该具有很强的场所认知能力、对于场所能形成何种空间氛围的想象能力以及实现以上目标所必须的对空间、光影、材料、建构的把控能力。
只有这样,建筑师才能做出根植于场所本身,将“表象”与“存在”合为一体,做出具有幸福感的建筑。
正如隈研吾所强调的“自然是某种关联性,自然的建筑就是与场所建立了幸福联系的建筑,这种幸福的联系,则是要与场所相融合”。
我想,这也许才是建筑的本源,建构的真谛。
参考文献:[1]隈研吾.负建筑[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日)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国外建筑设计详图图集16[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隈研吾.反造型[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上接第25页)级保护等。
做好接地系统的设计也是保证建筑消防电气设计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消防电气设计中的接地设备可以采用专门或者与其他装置处于共用模式的接地系统。
其中,实际应用中以共用模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