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层次
高中历史常识

高中历史常识
高中历史常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许多方面。
以下是一些高中历史常识的简要概述:
1. 历史时期划分:历史通常被划分为古代、中世纪、现代三个时期。
古代史指的是从人类文明起源到公元5世纪左右的历史,中世纪史指的是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历史,现代史指的是从15世纪至今的历史。
2. 重要历史事件:高中历史课程中会涉及到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例如中国的秦始皇统一六国、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
3. 历史人物:高中历史课程中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例如中国的秦始皇、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美国的乔治·华盛顿等。
4. 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包括文物、古迹、艺术作品等。
5. 世界历史格局:世界历史格局是指世界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格局,例如欧洲列强在19世纪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
6. 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是指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包括史论、考据、考古等。
7. 历史与现实联系:高中历史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通过分析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来理解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通过研究历史上的人类文化交流来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等。
以上是一些高中历史常识的简要概述,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高中历史教材或咨询高中历史老师。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二节历史认识的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像其他学科的认识一样,历史认识也是由一个一个的判断构成的。
历史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称之为考实性认识,它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批判来历史事实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确定事实”或弄清楚“是什么”那个层次上的认识;第二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已经确认的事实基础上对各个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联系的认识,也就是我们在第六章说的“解释事实”或弄清楚“为什么”的认识。
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评价性认识,它是在前两个层次的认识基础上对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制度和过程等进行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评价以借鉴于现实的认识。
与这三个层次的历史认识相对应,历史判断也相应地分为三个层次,即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考察这三种历史判断各自的特点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任务。
一,事实判断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之真相,为进行其它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事实判断是历史判断中最基础的判断。
离开了事实判断这个基础,其他各种历史判断都会成为无本之木。
郭沫若[链接文本素材库和图片:(郭沫若[1892~1978]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1907年秋至1913年夏,先后在嘉定府中学、四川省高等分设中学堂、成都高等学校理科就学,曾多次带头参加反抗旧教育制度的学潮,并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医科。
次年7月,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1918年8月,往福冈,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几位留日学生组织“夏社”,搜集日本各报章杂志有关列强侵略中国的言论和资料,投寄国内各学校、报馆,并撰写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政治宣传的文章。
1921年6月,与郁达夫等人建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3年3月,于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获医学士学位。
1924年5月,译完〔日〕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从此初步倾向马克思主义。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
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经济上:洋务运动政治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主题提示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史。
“历史”的层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历史”的层次王立群“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惟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
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
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
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
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
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
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
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
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
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
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
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
历史的四个层次

历史的四个层次当品三国的余温渐渐退去,易中天观察历史的角度和方法,依然能给人以启发和吸引。
历史,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说历史,写历史更是取舍难定,考验着一个人的智慧。
讲历史的人,不仅是一个探究真相,追寻本源的载体,更是一个如何讲好故事,让历史在现代散发出温情与人性的光辉,剔除阴暗不堪的一面,这并非曲解历史,而是合理的引导和解读。
自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出身的易中天,自然将文学之价值,运用于历史之中,在真实与好看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易中天这牵扯到历史四个层次的话题:一,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相,最本真的那一面,毫无疑问,就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只有当事人自己亲历,知道,明晰。
历史的本源,永远只有一种,至于之后各种版本的故事,那都是别人的事,与历史本身的距离,已经很远了。
二,记录的历史这可能是最靠近真实的历史的历史。
比如朝廷史官记录下来的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大事,皇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重要的话,等等。
再往外推延,《史记》中的历史,也属于记录的历史,也是询问当时的人,口口相传,查阅有限的资料,写就一部《史记》,真实吗?也真实,不过既然并非亲历者,有某种程度的出入,自然是避免不了的。
三,传播的历史历史事件在社会上、民间流传,一样的事件,不同的说法,历史在传播中,不断地被修改,被增减,被演化,甚至被戏说,就如一种传话的游戏,几个人排成竖行,第一人往后传一句话,次第传听,只可低语,有时或是以动作来表示一种含义,等到传至最后一人,已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四,接受的历史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诸葛亮,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历史记忆,历史理解,历史解读,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习惯,在脑海构建一个自己心中的诸葛亮形象,这便是接受的历史。
有时我们看某部历史剧,有某位历史名人之装扮,有人会评价说:不像,其实谁也不知真实的形象,却说不像,可见在与自己脑海中的人物样子作类比。
历史学-历史层次分析法

历史层次分析法历史层次分析法(大纲)复旦大学陶寰1.历史层次分析法不是对传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否定。
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语言演变无例外”、“凡例外必有原因”,层次分析法正式建立在这条基本原则之上,并为解释汉语方言演变中的“例外”做进一步的探索。
2.传统历史比较语言学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语言(方言)分化模型。
语言演变的动力和方式大致有四种:○1、自身的演变。
○2、演变的传播。
○3、借用。
○4、改换(克里奥尔化)。
传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语言分化模型,即所谓的谱系树模型,是建立在第一种演变动力的基础之上的,它假设一种语言由于操这种语言的人群的分离,而各自发生不同的演变,产生不同的方言,最终形成不同的语言。
这种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分裂说”,可图示如下:[图1]语言地理学关注的是第二种方式,即由传播方式导致的语言演变,这种传播是地缘性的、渐进的。
反映在历史语言学中就是所谓的“空间反映时间”的观念。
它没有建立语言演变模型,是对传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个补充。
借用虽然很早就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并不为历史语言学所重视。
借用在多数语言里都有明显的痕迹,一般反映在词汇层面上,少数出现于语法层面。
在借用程度较深的时候,会形成所谓的“语言联盟”,但并非都是如此。
日、韩两种语言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词汇借自汉语,但并没有如汉语一样的声调,在语言类型上也与汉语截然不同。
由于历史原因,汉语界很少关心洋泾浜语或克里奥尔语。
克里奥尔化导致的是语言的突变,即由一些人放弃原来使用的语言而改用另一种语言,因此也不为历史语言学家所重视。
然而,这种演变方式很有可能是造成汉语方言形成及分化的重要途径,所以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借用和改换,尤其当两种语言或方言的接触程度比较深入的时候如何区别,目前还是个疑问。
相对于第一种方式,后三种都与人群(不同语言社团)的接触有关。
我们不妨称之为“接触说”。
历史层次分析法想要提醒历史语言学界和方言学界的是:在汉语中,接触带来的后果也许远比分化或自身利益的演变更为重要。
历史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1、原因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5)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6)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9)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0)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影响类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5)近代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7)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0)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评价类
(3)全面评价科举制
(7)如何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8)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9)运用多种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4、认识类
(1)如何认识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3)如何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4)如何认识清明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
(5)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识中国社会的巨变
(7)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8)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中国历史的分期

掌握中国历史分期,应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总体划分)170万年前--------------------- 前21世纪------------------------ 至今史前史(蒙昩时代)文明史(阶级社会时代)170万年前为元谋人时代,中经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40—50万年前的北京人时代,到2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人们开始由原始人群(不固定的群体)生活,转变为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公社生活。
到了7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稍晚的半坡文化时代,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阶段,这时祖国境内各地已都有人们居住,亦称为新石器时代(使用经过磨制的石器,此前均使用打制石器,称旧石器)。
到了4、5千年前,KCB齿轮泵以山东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代表,母系氏族公社被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成;公有制逐渐瓦解,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形成。
公元前21世纪,启破坏“禅让制”,建立夏王朝,跨进阶级社会门槛,中国的原始社会解体,中国历史由蒙昩时期最终进入了文明阶段,开始了阶级社会的历史。
第二层次:(分期划分)170万年前----------------1840年---------------1949年---------------至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历史分期,采取的是按社会发展形态划分的方法。
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划为“中国古代史”;把中国特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划为“中国近代史”;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的历史划为“中国现代史”。
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螺杆泵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故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界。
第三层次:(以社会发展形态划分)半殖民地社会主义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初级阶段)170万年前--------前21世纪--------前476年--------1840年----------1949年----------至今从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到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为原始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中经殷商、西周、春秋为奴隶社会;YCB圆弧齿轮泵到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标志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开始;从前475年战国开始到1840年清王朝中期鸦片战争爆发,为封建社会;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层次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的追忆。
那么,为什么人们是追忆这些“过去”而不是那些“过去”?人们到底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过去”中构建历史的?探讨这一问题,需要把握历史的不同层次。
“过去”不仅是一个相对于“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还是一个席卷一切的客观进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过去”的进程中。
所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历史应该包含世界上的一切人物——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一切事件——无论是惊天动地的还是悄无声息的,一切地方——无论是富庶的还是贫困的。
这无所不包的历史,可以称为“原生态历史”。
不过,在极为纷繁复杂的“原生态历史”面前,人的认知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不断“过去”之中,“现在”作为一个不断奔向“未来”的点,其身后留下的是无数个“过去”。
要完全认知“过去”,全景式复原“过去”,对身处“现在”的人来说是不大现实的。
即使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于现代人类社会所发生一切的记录能力也相当有限。
所以,“原生态历史”中的许多信息总是
不可避免地永远消逝,能够以文字、图像、声音、实物等形式留下的历史信息或者说“有记录的历史”,只能是“原生态历史”中的一部分。
但是,“有记录的历史”又未必都是身处“现在”的人们所关心的历史。
面对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层层累积的“有记录的历史”,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自己“现在”的生存状态出发,有选择地构建历史。
换句话说,只有“过去”中那些能引起“现在”人兴趣和思考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所关心、所了解的历史,成为“被激活的历史”。
“原生态历史”是最客观真实的历史,也是最宏大丰富的历史,但它永远不可能被人们完全认识。
人们只能不断接近它,希望能越来越多地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有记录的历史”事实上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丰富得多,它总是处在被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而且每一次重大发现总能极大地影响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骨文的发现,刷新了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也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有了新的认识。
与此类似的由于新材料的重大发现而形成的敦煌学、简帛学等,也都在不断拓展着中国“有记录的历史”。
“被激活的历史”只是“原生态历史”的冰山一角,是“有记录的历史”的一肢半节,它之所以能被激活,又总是与人们“现在”的生存状态、当下的价值选择紧密关联。
意大利
学术大师克罗齐曾提出过一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在他看来,那些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的“编年史”是“死历史”。
但“死历史”不会永远都是死的,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了当代史。
“现在对我们沉默不语的文献,将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
克罗齐的这一命题是否正确值得商榷,但有其合理成分。
可以说,当“有记录的历史”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时,它就成为了“被激活的历史”。
所以,可以认为,人们之所以追忆这些“过去”而不是那些“过去”,主要是由“现在”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选择决定的,呈现在“现在”人面前的历史主要是“被激活的历史”。
当然,对于不同群体来说,由于生存状态和价值选择的不同,“被激活的历史”又是各不相同的。
即使对于同一群体而言,由于时代的不同,“被激活的历史”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被激活的历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人们是从“现在”出发去发现历史,决定了关注“现在”始终是史学的学术增长点,是史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回顾一下中外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因为对“现在”的关注而带来的史学兴盛。
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学就是在不断构建“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中彰显自身价值、推动自身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