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

合集下载

白帝城 诗词

白帝城 诗词

白帝城诗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白帝城的历史背景
二、白帝城的诗词文化
三、白帝城的当代意义
正文
白帝城位于中国重庆市奉节县,是长江三峡地区的著名景点。

这里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白帝城的名字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托孤的故事,寓意着忠贞和忠诚。

本文将从白帝城的历史背景、诗词文化以及当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白帝城的历史背景
白帝城地理位置险要,历史上曾多次成为战争的舞台。

三国时期,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使这里成为了忠诚的象征。

南宋时期,陆游曾在此地为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此外,白帝城还曾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之地,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

二、白帝城的诗词文化
白帝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描绘的风景名胜。

许多著名诗人在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的《登高》,诗中描绘了白帝城的壮丽景色,使这里成为了诗词文化的象征。

除此之外,陆游、苏轼等诗人也都有描绘白帝城的佳作传世。

三、白帝城的当代意义
如今,白帝城已成为了一处历史文化名胜,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水景色,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白帝城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一处承载着中华民族忠诚、奋发向上精神
的重要象征。

综上所述,白帝城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诗词文化,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忠诚精神。

三峡文言文襄翻译

三峡文言文襄翻译

古之三峡,居蜀之西境,地险而势雄。

江水滔滔,壁立千仞,山川相缪,郁郁苍苍。

其地亦产珍奇,竹木丰茂,果实累累,自古为蜀中胜景。

乃有唐宋之际,诗人杜甫作《登高》诗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其诗虽非专咏三峡,然三峡之壮美,已隐含其中。

后世诗人亦多歌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亦足以见三峡之奇丽。

自三峡之水,其源远矣。

发于巴蜀之西,经瞿塘、巫峡、西陵,三峡之名,由此而得。

其中瞿塘最险,江水至此,势如奔马,湍急不可挡。

巫峡最长,两岸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西陵最阔,江水至此,势缓波平,舟楫往来,络绎不绝。

三峡之地,古来多战事。

秦皇汉武,皆曾以此地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之时,刘备、诸葛亮等亦曾于此地布兵设防,以图统一天下。

故三峡之地,亦多古迹。

如白帝城、黄陵庙、屈原故里等,皆为历史见证。

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古为巴蜀要塞。

相传刘备托孤于此,诸葛亮亦曾在此驻军。

城内古迹众多,如托孤堂、刘备庙、白帝庙等,皆为后世所瞻仰。

黄陵庙,位于巫峡之中,为纪念黄帝而建。

庙内古木参天,香烟缭绕,常有游客前来祈福。

屈原故里,位于西陵峡口,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建。

庙内屈原塑像栩栩如生,游客至此,莫不感慨万千。

三峡之地,古来亦多文人墨客。

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皆曾至此游览,并留下不少佳作。

今人亦多向往,欲一睹三峡之风采。

然三峡之美,非止于山水之间。

更有文化、历史、民俗等,皆为三峡之灵魂。

如三峡之民风,淳朴而热情;如三峡之饮食,鲜美而独特;如三峡之节庆,热闹而隆重。

今日之三峡,虽已不再是古之三峡,然其风光依旧,其文化传承未断。

政府亦大力开发,以保护三峡之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望未来之三峡,能够继续传承千年之美,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

译文:古时的三峡,位于蜀地西部边界,地势险要,气势雄伟。

江水滔滔不绝,峭壁高耸千丈,山川交错,郁郁葱葱。

此地亦产有珍奇之物,竹木茂盛,果实累累,自古以来就是蜀中的美景。

长江三峡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

长江三峡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

长江三峡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长江三峡——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秦为胜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3公里。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湖北宜昌。

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的瑰宝,古往今来,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这儿,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奇光异彩。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公元221年爆发的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700余里,刘备最终逃亡白帝城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夷道(今湖北宜都)、建平(今巫山北)、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巫峡、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均在长江三峡附近地区。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

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1943年5月,为保卫陪都重庆的石牌保卫战也发生在长江三峡地区,石古镇牌在宜昌市(今宜昌市夷陵区)境内,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依山傍水。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中央被迫迁都重庆,险1/ 1。

白帝是什么意思呢

白帝是什么意思呢

白帝是什么意思呢白帝是什么意思呢?白帝即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东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三峡工程坝上游16公里处,奉节县城东8公里处,因三国时期刘备在此屯兵而得名,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铁打的瞿塘”的说法,也就是由于此地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所以才被称作“白帝城”!远眺着雄伟壮观的大坝,我想起了杜甫先生那首诗,水落白帝城,孤帆天际归,这不正是对白帝的真实写照吗?“白帝”之称最早出现在《史记·留侯世家》中:“乃与汉王会涪。

赤壁之战后,孙权、刘备联军在大败曹操之后进入荆州,继续向西南扩张势力范围。

刘备占据了荆州四郡(南郡、南阳、武陵、零陵)后便将其主要精力集中在巩固原来的地盘上,还没来得及全面经营益州,孙权便派鲁肃到荆州和刘备谈判。

当时刘备刚刚夺取了汉中,又乘胜拿下了荆州四郡。

而鲁肃则认为应该趁机夺回荆州四郡。

双方商定后,鲁肃随周瑜一同到南郡招降关羽,但遭到拒绝,无功而返;于是他又率军到益州劝刘璋让出西川。

刘备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亲赴葭萌关迎接刘璋入蜀。

刘璋部下刘璝、泠苞等人则坚守不降,引起了关羽的不满,他带领手下数万人马离开荆州投靠了刘备。

第二年,即章武元年(221)春,刘备取代刘璋成为益州牧,孙权见刘备已成气候,决心除掉刘备。

孙权暗令周瑜统帅三万精锐,与刘备一起攻打益州,并借机扣留了刘备的使者,迫使刘备求和。

于是刘备将荆州四郡的户口册、兵器簿交给孙权,表示愿将荆州四郡全部献出,换取联吴抗魏,孙权见刘备态度恭顺,便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两年后,也就是章武二年(222),刘备伐吴失利。

夷陵之战后,孙权乘胜追击,命陆逊进驻江陵,直逼白帝城下。

当时刘备已病死军中,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丞相告诫后主:“你要牢记先帝托付,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刘禅依诺照做。

可诸葛亮很快发现刘禅非常愚蠢,根本不适合做皇帝,加上连年征战使蜀国百姓疲惫不堪,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但自己却根本管束不了刘禅,他感到十分惭愧。

最终,诸葛亮没能完成刘备临终前嘱咐,尽心竭力辅佐幼主刘禅。

三峡文言文赏析

三峡文言文赏析

三峡文言文赏析三峡,乃长江之险要,自古便有“千里江陵一日还”之美誉。

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总长近二百公里。

三者之中,瞿塘峡最为险峻,巫峡最为秀美,西陵峡则最为宽阔。

三峡之美,不仅在于其自然风光之壮丽,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瞿塘峡,位于重庆奉节县,以其“夔门”著称。

夔门乃三峡之门户,两岸峭壁如削,江水湍急,舟行其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古人有云:“夔门天下雄,三峡天下险。

”此言不虚。

夔门之险,不仅在于其地势之险峻,更在于其历史之悠久。

自古以来,夔门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多少英雄豪杰在此留下足迹。

巫峡,位于重庆巫山县与湖北巴东县之间,以其“巫山云雨”而闻名。

巫山十二峰,峰峰各异,云雾缭绕,如诗如画。

古人有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此诗描绘的便是巫峡之美。

巫峡之美,不仅在于其自然风光之秀美,更在于其神话传说之丰富。

巫山云雨,便是其中之一。

相传,巫山神女曾在此与楚王相会,留下了千古佳话。

西陵峡,位于湖北宜昌市,以其“西陵晚照”而著称。

西陵峡地势较为开阔,江水平静,两岸山峦起伏,景色宜人。

古人有诗云:“西陵峡口水流急,两岸青山相对出。

”此诗描绘的便是西陵峡之景。

西陵峡之美,不仅在于其自然风光之宁静,更在于其人文景观之丰富。

西陵峡口,便是三峡大坝的所在地,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完美结合。

三峡之美,不仅在于其自然风光,更在于其人文景观。

自古以来,三峡便是文人墨客吟咏之地。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历代文人,都曾在此留下千古绝唱。

三峡的山,三峡的水,三峡的云,三峡的雨,都成为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然而,三峡之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三峡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

如何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合理利用三峡的资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当珍惜三峡的自然风光,保护三峡的生态环境,让三峡之美得以传承,让三峡之魂得以永存。

总之,三峡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文,美在历史,美在传说。

巫山无巫峡文言文翻译

巫山无巫峡文言文翻译

巫峡,古称巫峡口,又称巫峡口山,乃长江三峡之一,位于巫山之东,乃巫山山脉的东段。

巫峡两岸高山耸立,峭壁千仞,江水湍急,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巫峡之中,有神女峰、神女庙等胜迹,传说神女峰为西王母之女,因恋长江之美景,故居于此。

巫山无巫峡,言其名虽同,实则景异。

盖巫山者,乃山之名也;巫峡者,乃峡之名也。

山者,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峡者,狭窄深邃,水急山险。

巫山之胜,在于其山,巫峡之胜,在于其峡。

二者虽同出一源,然而形态各异,各具特色。

巫山之胜,首推其山。

巫山山脉绵延数百里,峰峦叠嶂,气势磅礴。

山间云雾缭绕,时有神龙腾跃,景象神奇。

更有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如银河倒挂,令人叹为观止。

古有诗人赞曰:“巫山巫峡巫峡水,巫峡巫山巫峡云。

”道尽巫山之胜。

巫峡之胜,在于其峡。

巫峡两岸,壁立千仞,江水湍急,势不可挡。

峡中奇峰异石,千姿百态,如神女峰之秀美,如猿啼石之雄奇。

更有巫峡云雨,变幻莫测,如梦如幻,令人心驰神往。

古有诗人咏曰:“巫峡巫山巫峡水,巫峡巫山巫峡云。

”赞颂巫峡之美。

然而,巫山无巫峡,亦有其独特之处。

巫山之山,巍峨壮观,气势恢宏;巫峡之峡,狭窄深邃,水急山险。

二者相较,巫山之山更显雄浑,巫峡之峡更显秀丽。

巫山无巫峡,乃巫山之独到之处,不可不观。

巫山无巫峡,亦有其传说。

相传巫山神女,曾因恋长江之美景,化为神女峰,屹立于巫峡之东。

巫山神女,美丽非凡,善歌舞,能言善辩。

每当月夜,神女峰上,常有云雾缭绕,似有仙女翩翩起舞。

后人遂建神女庙,以祀神女,祈求平安。

巫山无巫峡,实为天地间一大奇观。

其山其峡,各具特色,各展风姿。

巫山之山,雄浑壮丽;巫峡之峡,秀丽险峻。

二者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巫山无巫峡,实为中华民族之瑰宝,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总之,巫山无巫峡,乃自然之奇观,人文之瑰宝。

其山其峡,各具特色,各展风姿。

巫山之山,巍峨壮观;巫峡之峡,狭窄深邃。

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巫山无巫峡,实为中华民族之骄傲,值得后人传承与发扬。

《度荆门望楚》的译文与鉴赏

《度荆门望楚》的译文与鉴赏

《度荆门望楚》的译文与鉴赏《度荆门望楚》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诗作。

此诗首联交代了作者的行程;颔联进一步描写眼前所历之景;颈联继续写景,更具体地状写楚境胜地;尾联作者以楚狂接舆自比,直抒胸臆。

全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寓情于景,含而不露,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度荆门望楚》的译文,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这首《度荆门望楚》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应当是公元679—公元680(调露)年间陈子昂初次出川应试途中入楚时所作。

原文:《度荆门望楚》唐代:陈子昂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注释:荆门:山名。

《水经·江水注》卷三十四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上合下开,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

”《清统志》说:“湖北荆州府: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与虎牙山相对。

”遥遥:形容距离远。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鸲鹆之巢,远哉遥遥。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

一称大峡。

西起四川省巫山县大溪,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

因巫山得名。

两岸绝壁,船行极险。

望望:瞻望貌;依恋貌。

《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郑玄注:“望望,瞻顾之貌也。

”章台:即章华台。

春秋时楚国离宫。

《左传·昭公七年》:“及即位,为章台之宫,纳亡人以实之。

”杜预注:“章台,南郡华容县。

”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即今四川巴县。

汉末刘璋又更永宁名巴郡,固陵名巴东,安汉名巴西,总称三巴。

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

南朝宋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

”隈(wēi):山水尽头或曲深处。

“白云隈”,即天尽头。

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是位隐士,平时“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

孔子来到楚国,他唱着“凤兮”之歌讥讽孔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三峡历史文化与军事文化

三峡历史文化与军事文化
三峡历史军事文化
三峡历史文化贯穿了军事文化。这里不 仅是三国时代吴蜀相争的古战场,而且从 春秋战国、宋蒙之战,一直到抗战时期, 作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上演 了一幕幕的传奇故事……
三峡区域的战争,从时间上的跨度来 看,烽火连绵几千年,而且同一时期这一 地区的战争频率总是高于其他区域,一些 发生在长江上游或下游的战争,常常与三 峡区域发生联系。此外,中央政权的统一 战争,无一不涉及到三峡区域。据不完全 统计,三峡区域自古至今,发生了数以千 计的战争。三峡区域成了战争的热土。
民俗中的军事文化
相传土家族“咂酒”也与战争有关。鄂西 土家族人过年喝咂酒,咂酒本是古代南方一 些少数民族的一种独特的甜酒饮用法。今土 家族的咂酒是用高梁、小麦酿制而成的甜酒, 装在坛内储存半年到一年,然后用开水冲泡 ,饮用时用竹管吮吸,独具特色。
相传善于饮酒的古代巴人行军打仗,为 了方便携带,把用糯米、高粱等原料制成的 酒盛入陶罐之中,在罐口盖上纸或薄膜,士 兵们可插入多个吸管同时饮用。
02
三峡民俗中的军事文化
民俗中的军事文化
“民俗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但它 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 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回馈 到社会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紧 密相连。”三峡区域的民俗是从 三峡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三峡军 事在民俗中有鲜明的反映。
民俗中的军事文化
比如三峡民间的“过赶年”习俗,即土家族过年比汉族提前一天团年 的习俗。《长乐县志》中记载着:容美土司之“先人随胡宗宪征倭,于 12月29日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延之,遂成家风”, 这是一说。在宜恩的高罗、东乡、咸丰的尖山等地又有一说,传说明初 征调士兵“赶蛮”,为避官兵进攻,百姓提前一天过年。 北部方言区土家 族人还有一说,说是祖先在年底的一次战斗中失败了提前过年,准备逃 走。为了避开敌人耳目,在堂屋里杀了年猪后用蓑衣盖住藏在大门背后 ,酒席上肉是大块大块的,以便敌人攻来时携带。因此杀年猪盖蓑衣, 吃大块肉,为后人沿袭,便也成了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峡——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秦为胜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位于中国重庆市、恩施州、宜昌市地区境内的长江干流上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3公里。

长江三峡位于中国的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跨重庆奉节、重庆巫山、湖北巴东、湖北秭归、湖北宜昌。

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的瑰宝,古往今来,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这儿,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奇光异彩。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公元221年爆发的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700余里,刘备最终逃亡白帝城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夷道(今湖北宜都)、建平(今巫山北)、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巫峡、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均在长江三峡附近地区。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

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1943年5月,为保卫陪都重庆的石牌保卫战也发生在长江三峡地区,石古镇牌在宜昌市(今宜昌市夷陵区)境内,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右岸,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小村庄,依山傍水。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中央被迫迁都重庆,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