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延边地区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浅谈延边地区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浅谈延边地区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浅谈延边地区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重要

地位

延边地区今指中国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延吉、图们、敦化、珲春、龙井、和龙6市和汪清、安图2县,首府为延吉市。1913年出版的吉林地志,

记有论大陆交通,东南一面复当延边之冲。这应该是延边一词最早出现。在延边一词出现之前,多用“间岛”代指延边地区。在从19世纪开始延边地区就聚集了大量的越界朝鲜垦民,早在犯禁之时,越界的朝鲜垦民就将中国光霁峪(今龙井市开山屯镇光昭村)前图们江中“假江”称为“垦土”或“垦岛”,“间岛”乃是“垦岛”(Kantao)之音转。[1]

本文为叙述方便,用“间岛”代指20世纪初的延边地区。由于间岛地区的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加之聚集了大量的朝鲜垦民,从近代开始朝鲜和沙俄以及日本都试图夺取间岛地区的主权来实现自己领土扩张的目的。在近代的东北亚历史当中,中国和朝鲜均遭受了沙俄、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辱,在间岛地区的朝鲜垦民往往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互相争夺的目标。

史学家们把关于间岛地区归属权的问题以及朝鲜垦民的管辖权问题等统称

为间岛问题,学术界关于间岛问题的研究成果,中国方面专著主要有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孙春日在其权威性著作《中国朝鲜族移民史》,用专门的一个章节讨论间岛问题的来龙去脉。论文主要有姜龙范的《日本介入“间岛问题”的战略构想探讨———以日本建立“统监府间岛派出所”前的阴谋活动为中心》(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01)、严亚明的《“间岛”交涉与清政府外交形象的转变》(安顺师专学报,2000.01)、赵兴元的《“间岛”问题的由来及演变》(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3)、孙春日的《清末中朝日“间岛问题”交涉之原委》(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2)等。倪屹的博士论文《“间岛问题”研究》(延边大学2013年),是笔者所知的中国学界第一部专门研究间岛问题的博士论文。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在韩国还有少数民族主义者在借机炒作“间岛问题”,这样一来,日韩学界关于间岛问题的研究成果自然要多于中国学界,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在此并不做一一论述。在关于间岛问题的各种研究成果当中笔者发现,学者们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研究成果出现,例如姜龙范侧重于对间岛朝鲜人归属权所产生的争议进行研究,孙春日则侧重于从移民史的角度阐述间岛问题,而严亚明和衣保中等学者则把间岛问题当做中国近代史上对外关系的一个缩影,来阐述间岛问题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对东北地区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相关的学术动态整理,笔者发现,关于间岛问题所产生的国际关系变动以及对这种变动所产生的国际影响进行分析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笔者愿以此作为出发点,进行尝试。

一、重要地理和战略位置

清朝时期中国原本拥有在东北地区通向日本海的出海口,但是进入近代以后,清政府软弱无能无法阻止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对中国进行侵略,借助这个有利

时机,沙俄帝国实践着自己的“南下政策”,利用不平等条约强占了中国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利用《中俄北京条约》强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在划分边界时,俄国把中国的图们江和图们江以北的数千公里海岸线全部划归俄国,完全封死了中国通向日本海的出海口。[2]

1885年6月8日,著名爱国官员吴大澄与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负责与沙俄

重勘东部边界。经吴大澄、依克唐阿再三辩驳,据理力争,中俄终于达成协议。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含补立“土”字牌,添立“啦”、“萨”“、玛”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记号;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内容,从而捍卫了祖国的领土主权。

19世纪末俄国在已经攫取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和中东铁路的修筑权之后,仍然不满足于此,妄图把势力深入到整个东北以及朝鲜半岛,以此来“完美”地实现“黄俄罗斯”计划。1898年,沙俄凭借在甲午战争遗留问题“三国干涉还辽”当中的有功表现而攫取了辽东半岛南部旅大租借地的权益。而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的间岛,地处长白山腹地,拥有丰富的木业资源和煤炭资源等重要的战略物资。与朝鲜半岛接壤,还有大量的朝鲜垦民越界定居垦殖。并且间岛还与中东铁路的东段起点绥芬河相距不远,俄国对此地简直就是“垂涎欲滴”。

二、东北亚各国围绕该地区的博弈

(一)俄国妄图通过间岛达到自己的目的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至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前这段时间是沙俄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势力急剧膨胀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虽然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打败了清帝国,一跃成为“亚洲第一强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日本被迫在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当中屈服,使得日本在朝鲜统治阶层当中树立起来的“权威”形象扫地。相反,俄国在三国干涉还辽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被朝鲜王朝握有实权的闵妃一派看在眼里,于是开始了闵妃一派亲俄的时期。1895年7月闵妃一

派在俄国驻汉城公使韦贝的支持下,将朴泳孝等亲日派赶出政府,建立了亲俄的政府。闵妃本人还因此而激怒了日本并命丧黄泉。通过1895年的“乙未事变”和1896年的高宗“俄馆播迁”事件,俄国在朝鲜的地位达到顶峰,而日本则完全丧失了之前通过与中国“斗法”而取得的在朝鲜的地位。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似乎给了俄国一个绝妙的出兵中国东北

的“口实”。除了调兵一万七千多直接参与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和天津之外,俄国还单独出动十五万大军,将中国东北落入自己的实际控制范围。控制中国东北之后,俄国的野心并没有停止,它试图进一步侵占朝鲜半岛已获得自己在远东的终年不冻港。俄国与朝鲜的这种互相交织的利益关系使得两国共同上演将间岛从中国领土主权范围当中分离出来的闹剧成为可能。

俄军是于1900年7月侵入间岛地区的,先后攻陷珲春和局子街。俄军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中国军民大部分逃离。出现权利“真空”局面。于是一些已经规划入籍的朝鲜人便借此时机重新蓄发并穿着韩服。朝鲜政府也乘机采

取行动,在图们江沿岸六镇置镇卫队,借保护江北朝鲜人为名,在图们江北积极活动。[4]232

为此,中国政府,通过驻韩公使许台身向朝鲜政府提出严正抗议。当俄国军队侵略珲春以及延吉之时,朝鲜统治阶层当中的亲俄势力就决定将计就计,利用俄国的力量侵占间岛地区。朝鲜统治阶层的这种想法与俄国想把势力进一步深入朝鲜寻求更密切的“合作”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密谋侵占我国间岛地区。经过俄驻朝公使韦贝与当时的朝鲜外务大臣李道宰的密谋,双方达成了共同治理间岛地区的约章草案五款要点主要有:

1“.居住于韩国咸镜道间岛之俄国人民与韩国人民,为欲互和睦亲厚而各从事于产业,以间岛及其附近三里以内之地,组织为一州,由两国人民共同协治行政,俄国政府对于此事申明无何等之异议”;2“.前款揭记之州长,由居住该地之韩人及二年以上居住该地之俄人以投票法选任之”;3“.州长在其管内,有关于行政、财政、兵事、卫生、教育、宗教上的一切之统治权,且为保安境内之故,得经俄韩两国政府之认许,组织相当之警备兵”;4“.该地域内若生扰乱,而州长不能自为镇抚之时,及第三国对于该地而为紊乱安宁秩序之干涉之时,俄韩两国政府当协同一致,讲适宜防御法,或互相照会,约以出兵”;5.“本条款非将来有不可避之障碍及适当之理由,不得解废之。”由这些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该协议无疑是对间岛地区主权的严重践踏,俄国与朝鲜的险恶用心也昭然若揭。俄朝两国这种图谋别国领土的狼子野心严重损害了英美以及日本等国在东北地区的利益,所以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对。1902年签订的第一次《英日同盟》给俄国以当头一棒,使俄国陷入了在欧亚大陆腹背受敌的危险境遇。该同盟条约的文本当中明确指出,英国和日本签订此条约的目的就是共同保护它们在中国和朝鲜的既得殖民利益不受别国侵犯。并且还规定了如若两方当中的一方为了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方发生战争,则另一方应保持中立。必要时缔约国的另一方应予以援助,共同作战。在这种外交窘境下,在英日同盟签订三个月之后,即1902年4月,俄国被迫同中国政府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该条约明文规定,东三省的主权仍归中国,俄军需在条约签订之后的18个月内分三批撤出。这就宣布了这桩秘密交易已经在事实上破产。还有,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俄朝签订密谋间岛主权的约章草案是以俄国租借朝鲜的马山浦口岸为先决条件的。朝鲜拒绝接受此条款,加上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惨败。所以这个丑恶的阴谋最终没能付诸实施。

(二)间岛在日本“满蒙政策”中的重要作用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在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上制订了大陆政策。大陆政策的核心是吞并朝鲜、征服满蒙、灭亡中国、独占亚洲和称霸世界。而其中的吞并朝鲜和征服满蒙则是大陆政策的核心部分,为了使大陆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和实施,日本又制订了满蒙政策。

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实现了对朝鲜的“保护”,迈出了向“满蒙”扩张的重要第一步。在日俄战争之后,日本采取了两手抓的方针,一方面加快了对朝鲜进行殖民地化的过程,而另一方面则将侵略的魔爪同时伸向了中国东北地区。

一向善于调查研究的日本早在日俄战争还未结束的时候,就从未来经营东北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战略构想,而地处南满的旅大和东满的“间岛”两地便成为了日本一系列战略构想的重要支撑。众所周知,旅大地区拥有优良的港口,而且距离东北最重要的城市沈阳非常近,是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起点。俄军于1905年1月战败投降。根据1905年日俄双方所签订的《朴茨茅斯和约》,日本取代俄国在旅大租借地的一切权利,并将此地改名为关东州,为了管辖该地设立了关东都督府和满铁守备队,即后来的关东军。日本还在1905年获得从长春到沈阳间长885km的南满铁路的两侧地带的治外法权,即满铁附属地。这些权力连同铁路及其支线全部转交给了满铁。通过旅大地区可以直航日本本土。旅大地区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当时一部分的日本御用文人甚至曾经放出过“旅大是正门,延吉是后门,满洲问题的关键是间岛问题”的言论。[1]83那么,地处东满的间岛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日本进入中国东北之后解决“满蒙问题”的关键呢?这主要是由间岛所处的战略位置和日本经营东北的战略需要所决定的。吴禄贞的《延吉边务报告》、匡熙民的《延吉领土问题之解决》和宋教仁的《间岛问题》是研究间岛归属权的重要三部著作,这三部著作分别论述了间岛的重要战略地位。吴禄贞在《延吉边务报告》一书中指出“:延吉厅居吉林之东南,界接韩俄,华夷交错,南限图们之江,东给长白山之口。进可以战,退可以守,固吉林东南之天然锁钥也。无延吉厅,则图们天限弃之于敌”,……“无延吉厅,则浑春孤立一隅,万难久存,而图们江口之要塞危矣”……“日本之经营延吉,其目光不仅注吉林,且将联奉天、吉林二省为一气,以收其囊括并吞之效矣”。匡熙民在《延吉领土间题之解决》一书中指出“:守在图们江,吉林虽危,犹可补救;让延吉于日,而守在内地,吉林虽存,亦可视之若亡矣。此日本军事家,所以腐心欲取此地,为他年奄有三省之张本也。”杰出的民主革命家,著名的爱国人士宋教仁在《间岛问题》一书中指出“:间岛者,介于中日俄三国势力圈之间,于东亚政局之关系,甚为深切重要,吁衡时局者,又不可不明形势也”,“盖间岛者,实中日俄三国势力接触之缓冲地带,而具有控引东西,临制南北之潜势力之要区也。苟有一国焉,捷足先得,规画而经理之,则大之可以抵御二国之势力,小之亦足以巩固自国之边圉。”正因为间岛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吴禄贞和日本御用文人的代表守田利远都曾强调过得到间岛地区控制权的国家,将会在东北亚国际关系当中掌握主动权。间岛不仅拥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军事和交通地位并且还是朝鲜北部重要的粮食供给来源。在日俄战争时期,就曾因粮道的阻断而使朝鲜北部陷入粮荒当中。

首任“统监府间岛派出所所长”斋藤季治郎曾经露骨的道出了占领间岛的目的,“从朝鲜清津铺铁路,经过延吉直达吉林,就可以大大缩短与日本之距离。因之,间岛使获得这一效果的重要立脚点之一。”[1]84

由于《朴茨茅斯和约》只是美国等国外交斡旋的妥协性产物,日俄两国还存在着一触即发的再次战争危险,日本必须控制东北,才能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此,间岛的战略地位再次得到了提升。日本要想介入“间岛问题”就必须要寻找到一定的口实。因为间岛历来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历代王朝都曾对间岛行使过主权。日本于1905年强迫已经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的朝鲜签订的《乙巳保护条约》就“成功”的给日本提供了口实。通过该条约,日本迫使韩国政府承认:由日本掌握韩国的外交权;继承韩国与外国之间所订立的条约,在韩国设置

统监府;日本的外交代表和领事保护在外国的朝鲜臣民及其利益。通过该条约,有两个关键问题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实质性的转变。第一,过去中朝两国围绕边界和朝鲜垦民归属权问题所进行的“间岛问题”交涉的一方已经变为日本,“间岛问题”的交涉已经从中朝关系问题转变为中日关系问题。第二个问题最为关键就是日本有权利保护在间岛地区的朝鲜垦民。这样日本就为自己介入间岛问题找到了“法律上”的根据。此外当时的日本政府还利用舆论造势,通过指使御用学者们编著《间岛问题调查书》和《关于间岛问题的调查报告》等利用舆论进行煽风点火,为日本政府的间岛政策进行舆论导向性的宣传。此外,日本通过与俄国签订第二次日俄密约划分了“南北满”的势力范围,又与英法等国分别签约,达成了在中国问题上的一致意见,这样通过以上的种种努力,日本已经把外交上的后顾之忧完全解除,日本可以完全的介入“间岛问题”,同时也拉开了中日关于间岛问题交涉的序幕。

(三)中国政府的应对

1907年8月,日本以“保护”间岛朝鲜垦民的幌子派兵进入间岛,并无中生有的制造了所谓的“间岛问题”。“间岛问题”的实质是间岛地区的领土归属权问题和间岛地区的朝鲜垦民的保护权问题。对于日本在之前介入间岛问题所做的种种“准备”以及日本公然出兵间岛的践踏我国主权的野蛮行径,虽然当时的清政府软弱和腐败,但是也并非无动于衷。而是从前期日本准备出兵之时就进行着积极的应对。

1907年,时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作为当时的封疆大吏,在自己有限的职权范围内做了积极的应对。徐世昌接受了吴禄贞提出的“筹边之道,贵在知边”的思想,旋即吴被派往延吉调查边务,任延吉边务帮办。8月,吴禄贞得到日人已在间岛附近集结的消息,立即召开会议,与当地民团首领韩登举取得联系。经过妥善布置,吴禄贞向日人头目斋藤季治郎致信,要求交涉。交涉当日,韩登举率队伍远远布阵,斋藤以为中方早有准备,心中忐忑,不得不引手下撤出中国边境,叹曰:“中国尚有人在,如吴禄贞者,不可欺也。”[4]

之后,吴禄贞在徐世昌支持下主持编写了《延吉边务报告书》,并绘有《延吉边务图》。当时日本人图谋中国领土,不仅作为边疆官吏的吴禄贞写有《延吉边务报告书》以证明中国拥有间岛的主权,还有另外两部著作也对中国与日本进行间岛问题交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这两部著作分别是,时任吉林边务处文案的匡熙民的《延吉领土问题之解决》和著名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的《间岛问题》。[1]32

从这两部著作的作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间岛问题当时已经得到了全国的广泛关注。此外,为更好的准备与日本就间岛问题进行交涉,清政府东北督办公署督办陈昭常和吴禄贞商议,于1908年初决定派二等参谋柏文蔚去朝鲜的汉城,费劲周折得到了一份《大东舆地图》,《大东舆地图》为朝鲜地理学家金正浩绘制,成图于1861年。此图证明了延边地区是中国的,成为日后中国对日交涉的一份铁证。除了在资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外,当时徐世昌在任的时候(徐世昌于1909年春离开东北),还在间岛地区完善了边务公署的行政机构,向该地

区增派兵力,在此之前该地区仅有官兵800多人,后来包括警察等在内达到4000余人。

在上述种种充分准备之后,中日两国政府的代表大清国钦命外务部尚书会办大臣梁敦彦与日本国特命全权公使伊集院彦吉于1909年9月4日在北京签署了《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又名《间岛协约》)。《间岛协约》的主要内容是:完全承认间岛为中国领土,以图们江为国境,在江源地方以界碑为基点,以石乙水为分界线。开放龙井村、局子街、头道沟、百草沟,允许外人居住及贸易。在图们江以北开垦的土地上,仍然允许韩民居住。居住该地的韩民须服从中国法律,归中国地方官宪管辖与裁判,与中国人同样履行纳税义务及听候其一切行政处置。间岛内韩民所有土地房屋,可与中国人民财产同样受到保护。在图们江沿岸设渡船,双方人民可自由来往。将来将吉长铁路延长到延吉南境,在韩国会宁同韩国铁路接轨。“朝鲜总督府”(日本殖民机构)及其文武各员于两个月内撤离。同时在上述通商地点开设日本领事馆等。

三、结论

间岛问题从产生到解决,是贯穿于20世纪初整个东北亚国际关系当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全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间岛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本质上就是20世纪初各国势力在中国东北的重新整合的过程。通过整合,老牌的“东北霸主”沙俄帝国的势力已经被日本排挤到只能固守北满。

日本虽然通过间岛问题将自己的势力从朝鲜半岛深入到了中国的东北这个

重要的战略物资供给地,但是在当时英美等其他列强推行“利益均沾”政策的大背景下,也没有完全的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整合过程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中国利益上的矛盾充分暴露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晚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丧权辱国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但是,以徐世昌、吴禄贞等为代表的爱国边疆官吏对待边疆地区的领土主权的态度与只顾满足自己权力欲的慈禧太后还

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为了保护间岛地区的领土主权,这些官吏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一方面利用自己的职权维护间岛地区朝鲜垦民的情绪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又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为中国与日本的谈判做细致的准备,同时又采用了灵活对待的方法,巧妙的利用各国在中日间岛主权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在外交舆论上做谈判之前的准备。

虽然后世认为中日所签之间岛协约中方蒙受了巨大的权益损失,但是笔者认为,当时的中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日本的险恶用心,因为一旦日本非法地将间岛地区据为己有,那么日本如果在间岛和旅大地区同时用兵,整个东北将会被日本以包夹的形式迅速占领。如若东北被日占领,北京和中国的其他地区必然也将不保。由此可见,关于间岛地区的争夺是20世纪初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当中的重要事件。在东北亚各国势力的此消彼长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日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4.

[2]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8f10169635.html,/08/1114/10/4QN204KV00012GII.html,

2013.12.1.

[3]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8f10169635.html,/link?

url=R79WzT4UFMwsdpocXtApRSAipd5dxScHoQBfh4emjsz1Upj1WyKQBOMZb1v4WH,2013.12.2.

[4(]日)筱田治策.白头山定界碑[M].东京:乐浪书院,1938.

[5]关俊鹏.略论“间岛问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03).

[6]孙春日.清末中朝日“间岛问题”交涉之原委[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12).

[7]严亚明“.间岛”交涉与清末日本对华扩张[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8]衣保中,刘洁“.间岛问题”的历史真相及中日交涉的历史经验[J].史学月刊,2005,(07).

[9]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8).

[10]于文萍.韩登举抗击日、俄侵略的斗争[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7.

[11]李洪锡.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领事馆警察机构研究———以对东北地区朝鲜民族统治为中心[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6.

[12]李洪锡.日本在延边地区的情报活动与所谓“间岛问题”出笼[C].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2009.8.

[13]费驰.20世纪初延边地区开埠与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J].东疆学刊,2010,(07).

[14](韩)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新编韩国史[M].孙科志,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15]杨雨蕾,魏志江,蔡健等.韩国的历史与文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16]权赫秀.中国东北近代历史与东亚的关联[J].东北史地,2013,(02).

[17]董丹.图们江地区国际交涉的历史回顾[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6,(03).

[18]姜龙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政治风云与中朝外交争端———以中朝两国对在满朝鲜人的政策纷争为中心[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03).

[19]姜龙范.日本介入“间岛问题”的战略构想探讨———以日本建立“统监府间岛派出所”前的阴谋活动为中心[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01).

[20]姜龙范,崔永哲“.日韩合并”与间岛朝鲜人的国籍问题———兼论中日两国在朝鲜人国籍问题上的政策纷争[J].东疆学刊,1999,(10).

[21]严亚明“.间岛”交涉与清政府外交形象的转变[J].安顺师专学报,2000,(01).

[22]赵兴元“.间岛”问题的由来及演变[J].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3)

东北亚国际关系 读书笔记

《地缘大战略》读书笔记 一、整体印象 这本书刚开始吸引我读的地方,在于作者将地缘政治与我国历史和周遭地理环境很好的联系在了一起,因为一直对史地都很感兴趣,自然也就在读的时候多了些思考。 在本书第一部分里,作者首先为我们梳理了地缘政治学的学术渊源与传承,自古以来,权力之争写满了整个人类的历史,政治也贯穿于人类历史生活的始终。作者认为这种权力的争夺起因在于“人类的社会性是战争的源头。”国与国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一样,也是守着权力的支配行动,国家具有与人一样的“动物性”。然而,地理的因素对于国家的影响不比其对人类的影响来得小。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限制了它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式,例如古希腊,濒临地中海的地理位置以及土地贫瘠的地理限制使得其成为了一个贸易发达的开放式国家,并且在文化和政治上处于高位,从而使希腊文明能成为欧洲文明之发起。 地缘政治学是诞生于俾斯麦执政之后的政治经济学术极为强盛的德国,因为地缘政治学本身便是一门大国的学问。二战后新的国际形势也使地缘政治学再次成为显学,如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需要从地缘政治学中学习一系列的理论知识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游刃于大国间的地缘政治之中。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逐渐被卷入其中。作者再对国家军事战略要素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梳理之后,便从中国的历史说起,简单而富有创建地概述了中国国家形成的历史,并分析了中国地理位置上的的“四至”特点。紧接着,作者将眼光投向世界,逐一地对世界上的每个地区的地缘战略做了深刻剖析,为中国所面临之国际环境描绘了一副世界战略图。 二、具体感兴趣部分 由于这本书后面的主体内容比较丰富,我着重阅读的是有关东北亚的几部分,即东北亚的几个国家,中、朝、韩、日、俄,也许还有蒙古。之所以在东北亚的国际关系中较少关注蒙古,与其地理环境、历史传承密不可分,蒙古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只有两个邻国,加上地广人稀,没有成规模的工业,受困于此,只能

浅谈外交政策的相关论文(20210215025930)

浅谈外交政策的相关论文 一、世界的大变革大调整和国际形势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催生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创新。 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这一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将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世界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大背景和国际大环境,催生中国外交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在此形势下,2006年8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倡导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思想既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延续, 也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十七大报告鲜明地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七大审议通过修正后的党章总纲也写入了“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七大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写入大会报告并纳入新党章总纲,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高度对待当今世界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中国对当今世界局势、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人类命运与理想目标的基本判断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中国人民的根木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统一、相结合的意志,代表了中国外交思想和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漫长、曲折、艰苦的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断推进,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逐步深人世人心中,中国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所作的努力定将得到更加广泛、更加积极的响应和支持。无疑,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赢得更加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中国的国际关系

中国的国际关系 摘要:二战以来,国际关系暂时告别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全世界人民表达了各自对于和平的渴求。但是尽管如此,世界格局还是在消无声息地改变着,总体的太平并不能掩盖背后的战火,世界不稳定因素还很多,国际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着。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又需要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世界大环境和中国的关系两方面来阐述中国复杂的国际关系。 关键词: 国际关系国家利益综合国力 一、目前的国际大环境。 自二战结束,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格局没有大的战争,小的冲突却每天都在发生,大国之间没有真枪实弹的较量,但综合国力的各方面较量却日趋激烈。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经历过战争的人民深刻地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人们渴望过上和平祥和的生活。尽管如此,由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意识形态和宗教文化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还是很尖锐,加之恐怖活动的频发,人们渴望的生活似乎并没有随着二战的结束而到来。

国际关系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等。在二战及其后的冷战时期,政治关系似乎是主流的国际的关系。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冷战关系的结束,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关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和合作,少了一些冲突和战争。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除了主要的经济实力以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发展本民族文化,警惕外来文化的肆意入侵成为了文化人的重要课题。 中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是由于底子薄,意识形态的原因遭到国际冷落,加之“文革”等政治因素,中国的发展并没有随着二战结束而立竿见影。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沿着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渐行渐远,中国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发展起来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一强。中国在联合国的发言权和声音越来越响,在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特别是在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IMF等国际组织中的身影也变得更加活跃。可以说,现在是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更加离不开中国。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既然国际关系那么复杂和重要,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也就格外引

智慧树知到《国际关系史》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国际关系史》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国际关系史以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不涉及国际社会的其他行为体。A:对 B:错 答案: 错 2、国际关系史主要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什么关系? A: 经济关系 B:法律关系 C:文化关系 D: 政治关系 答案: 政治关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配并决定国际关系走向的主要矛盾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矛盾 B: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东西方矛盾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答案: 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东西方矛盾 4、对于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史分期与断代的主要依据是: A:以主要矛盾变化为依据 B:以重大国际事件为依据 C:以国际体系演变为依据

D:以重要国际会议为依据 答案: 以主要矛盾变化为依据,以国际体系演变为依据 5、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国际关系理论? A:现实主义 B:凯恩斯主义 C:自由主义 D:建构主义 答案: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第一章 1、三十年战争以法、瑞联盟取得优势告终。 A:对 B:错 答案: 对 2、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A:对 B:错 答案: 对 3、西班牙在三十年战争中战败,国势渐衰,()乘机于1640年12月宣布脱离西班牙而独立。 A:瑞士 B:卢森堡 C:葡萄牙 D:荷兰

答案: 葡萄牙 4、三十年战争给()两国带来较大的利益。 A:法国、瑞典 B:法国、西班牙 C:西班牙、瑞士 D:瑞典、荷兰 答案: 法国、瑞典 5、《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的是() A: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 B: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 C:法国获得阿尔萨斯 D:瑞典占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等地区 答案: 重申“教随国定”的原则,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的自主权,法国获得阿尔萨斯,瑞典占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等地区 第二章 1、法国大革命标志着大众政治登上历史舞台,宣告了民族主义的兴起。 A:对 B:错 答案: 对 2、1848年欧洲革命只有法国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A:对 B:错

东北亚国际关系史

黑龙江问题与早期俄中关系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美国是在()年获得加利福尼亚的。 ?A、1948 ?B、1884 ?C、1848 ?D、1984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单选题】美国获得加利福尼亚后继续向太平洋彼岸推进的前提是()。 ?A、俄国退出美洲殖民地的买卖 ?B、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C、俄国势力的衰退 ?D、新区域的经济引力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3【单选题】沙皇俄国是一个()国家。 ?A、农奴制 ?B、资本主义 ?C、共产主义 ?D、帝国主义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4【判断题】库页岛在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俄国和中国本来就一直接壤。()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俄国向中国东北的扩张与中俄《尼布楚条约》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在对俄外交策略上,立足于实力对比关系的君王是()。 ?A、雍正 ?B、乾隆 ?C、康熙 ?D、顺治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单选题】在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俄国在东北亚问题上的重心转向了()。 ?A、蒙古

?B、日本 ?C、韩国 ?D、朝鲜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单选题】清朝与俄国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是()。 ?A、《满洲里界约》 ?B、《中俄蒙协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尼布楚条约》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判断题】俄国人最先到达千岛群岛的时间早于欧洲人。()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俄国向千岛的扩张与日本北方领土问题已完成成绩:100.0分 1【单选题】以下哪个群体最先意识到俄国向日本推进的危害?() ?A、平民阶层 ?B、官僚阶层 ?C、精英阶层 ?D、青年学生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单选题】俄国在()的殖民活动引发了俄国宫廷关于东方政策的大讨论。 ?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欧洲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单选题】以下哪个条约中规定,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为界?()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伊犁条约》 ?D、中俄《天津条约》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4【判断题】德川幕府在虾夷地区实行的政策与满清政府在东北实行的政策一致。()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东北亚日俄战争后的局势

日俄战争论文东北亚局势论文:摭谈东北亚日俄战争后的局 势 摘要: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毫无正义可言。它不仅对日、俄两国,而且对世界历史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日俄战争后,东北亚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很大变化。朝鲜和中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俄日关系也由对立转为同盟。而英、美等垂涎这一地区的帝国主义国家也纠缠其中,使东北亚局势异于从前,美日矛盾代替原日俄矛盾,而英日原同盟关系则日益紧张,英国在二战期间最终退出东北亚地区的舞台。 关键词:日俄战争;帝国主义;东北亚局势 日俄战争是20世纪初东北亚国际关系的转折点之一。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地区各主要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的态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权利的战争。清政府理应采取行动收回失去的主权和保障人民的安全,但清政府却于1905年2月12日宣告“中立”:“朝廷轸念彼此均系友邦,应按局外中立之例办理。”[1]2484同日通告各国:“东三省疆土权利,两国无论胜负,仍归中国自主,两国均不得占据”;“东三省城池衙署,民命财产,两国均不得损伤”。但是,奉天当局订立“两国战地及中立

地条章”,为日俄在中国领土进行战争划出“指定战地”以“供两国战时之用”。 日本和俄国根本不尊重中国所显示的中立。日本在响应清政府的“中立”声明时,曾说它“毫无占领大清土地之意”,“必不敢有损害大清国主权之事”[1]2852。沙俄拒不承认已经撤退的辽河以西地带划在“战地”之外,并称“至东省疆土不得占据一节,目下不能谈论,应俟事后承前议续 商”[2]2855日、俄为了战争的需要,无视中国的领土主权。战争给战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盛京地区“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肉飞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号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 ①“自旅顺迤北,直至(柳条)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大都因粮于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马料,纵横千里,几同赤地”。②旅顺的工厂被炸毁,房屋被炸毁,就连寺庙也未能幸免。耕牛被抢走,粮食被抢光,流离失所的难民有几十万人。日、俄都强拉中国老百姓为他们运送弹药,服劳役,许多人冤死。在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国平民被日俄双方当做“间谍”,惨遭杀害。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战争中大量中国东北地区平民遇难,这使得中国的有识之士进一步看到了清政府的无能,决心变法或革命。日俄战争6年之后,辛亥革命

浅谈国际关系中的中立战略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总第89期) 中立是国际关系运行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当国家形成后,相互之间发生冲突时,中立现象也随之产生,只不过在历史漫长岁月里,由于国际关系的松散和不发达,中立一直处于一种孱弱的、个别的、暂时的现象。从近代以来时至今天中立现象逐渐得到扩展,已成为一种稳定的、有很大影响的国际政治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中立的内涵 所谓中立,在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不偏不倚的态度和立场,即一个主权国家或国家集团在面临国家或集团之间对抗性冲突时,对双方保持同样的不介入和不支持姿态。德国著名法学家、现代国际法之父拉萨·奥本海从国际法角度对中立所作的定义是:“中立可以定义为交战国之外的第三国所采取的不偏不倚的态度,此种态度为交战国所承认,并产生出与交战国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1]主权国家有了中立的态度和愿望,在对外关系中就会推行中立战略,中立战略即指主权国家为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外交政策目标而有意识地奉行一种以中立为出发点和内容的战略或政策原则。 二、中立的类型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狭义中立 狭义的中立,是指严格以中立为国策,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保障的永久中立国家。国际社会公认的永久中立国家有瑞士、瑞典、芬兰、奥地利、土库曼斯坦。这五个中立国家均以中立战略追求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中立战略在各国的确立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各国具体国情不同,中立战略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瑞士在1291年建国后就长期奉行中立战略,1815年经过国际条约形式,承认和保证了永久中立国的地位;瑞典在18世纪后期,由于国势衰微,奉行中立战略,但是它没有通过国际条约的法律确认,而是通过自身约束树立了本国的中立地位;芬兰奉行中立战略则是二战结束后的事情;而奥地利于1955年以国际条约形式确立了中立国地位;最晚确立永久中立国地位的是土库曼斯坦,1995年第50届联大通过了承认其永久中立国地位的决议。 上述五国奉行中立战略,主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地缘因素的需要。这些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在欧亚大陆均颇具战略价值,对它们的取舍往往关涉到欧洲大国的平衡,因此各强国索性都放弃控制这些战略通道的权力,并将此约定以条约形式合法地固定下来,五小国的安全由此得到保证,它们愿意采取中立政策,来促进这一条约的执行。(2)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需要。这些国家内部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或多或少潜隐着重大分岐,如果和其他特定强国联盟的话,就有可能因国内意见相左,导致国家的分裂,出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的需要,五国以实行中立战略为较好的选择。(3)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的需要。由于四国先后国力衰微,而土库曼斯坦国小力弱,要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只有选择中立政策,安心扮演国际纷争局外人角色。(4)外部均势的因素。欧洲大陆长期保持力量均衡的状态是瑞士、瑞典、芬兰、奥地利四国执行中立政策的重要外部条件,同时,小国的中立,可在大国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又不会导致大国力量对比失衡,大国愿意接受这种中立。 中立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来推行其中立战略,这些政策主要有:(1)以武装中立为核心的国家 浅谈国际关系中的中立战略 张辉 (广西区委党校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中立的内涵。狭义中立和广义中立。瑞士、瑞典、芬兰、奥地利、土库曼斯坦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狭义上的中立国家,而不结盟运动则属于广义中立范畴。中立战略的现实意义。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中立战略已成为广大弱小国家越来越感兴趣的对外战略。 关键词:国际关系;中立;战略 [中图分类号]D99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438(2009)02-0080-02 80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及相关知识点

国际政治三大主流理论梳理 现实主义 卡尔对于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的批判 1.道德是虚幻的。很难界定,只能寻求平衡 2.权力是国际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软弱无力。 3.利益是冲突而非和谐的。冲突不是由于不理解不沟通,是国际政治实质所在。 摩根索(以权力政治为基础,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中存在着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以权力界定利益/以权力界定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客观原则/普世道德对国家没有约束行为/国家道德不等于普世道德/政治现实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利益最大化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 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权力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也是目的。 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国家利益是国家道德的标尺。 摩根索理论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 沃尔兹 对摩根索的修改(第一推动第一考虑权力的作用) 1.无政府性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人性客观存在,但是无法证否,降低了科学性,无政府性是客观存在和社会事实,国内国际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2.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而非扩大权力。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目的不是无限制的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生存。成员的忧患都是自我生存忧患。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权力是生存手段而非目的,国际关系中的事件只有通过军事实力才能决出结果。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新在科学化程度。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底,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自变量,国家行为为因变量,以无政府性为基本体系背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不同/自助体系推导路径/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沃尔兹认为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最根本区别在于体系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内的体系是等级体系,各个单位存在不等同的关系,依据其社会功能不同而有高低之分,社会中的力量集中在社会最高权威手中,所以各个单位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上一个权威处得到解决,必要时可以是强制性解决。/国际社会的体系是无政府体系,各个单位—民族国家—之间是等同关系,各个单位的功能是相似的,而国际社会缺

中国与中亚交往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与中亚交往的历史和现状 申瑞鹏 2012-03-27 14:30:51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期 摘要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的历史联系长久而深远,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上海合作组织,都对促进两地区人民的联系、交往和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新世纪,我们作为友善邻邦,更是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最终取得互利共赢的美好局面。 关键词中亚地区;上海合作组织;建交公报 作者简介:申瑞鹏,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151-03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把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中国同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也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国家纷纷完成了独立,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承认中亚独立国家并与其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随后,中国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签署建交公报,此后双边关系稳步、持续地向前发展。近些年来,中国通过实施睦邻友好政策,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边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地区合作,特别是由“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得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化。 一、历史回顾

关于中亚的地理范围其界定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历史上,中国称这一地区为西域。不过,中国所称的西域与国际上所说的中亚在地理上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中国所说的狭义的西域一般是指中国甘肃省的敦煌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是包括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 而国际上的共同看法是,广义的中亚或者说“大中亚”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哈萨克草原、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狭义的中亚即“小中亚”的范围则主要是以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 现代国际政治中的中亚是指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发生剧变,从而独立出来的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中国与中亚存在着深远的和悠久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联系,这种联系连绵不断地持续了两千多年。当时,西域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西域运往欧洲。公元前秦穆公时期,秦国就在西域地区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中国对西域最早的行政管辖却始于西汉。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国家分裂、诸侯林立的状态。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西域的情况复杂而变化不定,其先后处于中国北方多个民族政权的控制之下,但是西域和内地依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它统治中国的时间不到 40 年,还没来得及统一西域,其统治地位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唐朝是中国与西域关系特别密切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经营西域的鼎盛时期。它从公元 640 年开始经营西域,至 790 年从西域彻底退出,前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唐朝先后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并下辖多个都护府。中国元朝时期对中亚地

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期末考试2017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有关中国研制核武器进程的文献,我们能利用的不包括以下哪项?()(1.0分) 1.0分 A、《彭德怀年谱》 B、《聂荣臻年谱》 C、《刘少奇年谱》 D、《周恩来年谱》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从中国全局的角度上看,提出应该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南满州和东内蒙古特殊地位的人是()。(1.0分) 1.0分 A、掘川五夫 B、加藤高明 C、山县有朋 D、田中义一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原敬内阁时期的对外政策被称为()。(1.0分) 1.0分 A、对朝协调

B、对俄协调 C、对中协调 D、对美协调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日本出兵东西伯利亚,最便捷的进军路线是利用()进入。(1.0分) 0.0分 A、南满铁路 B、西伯利亚铁路 C、贝阿铁路 D、中东铁路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A 5 美国想通过向西伯利亚铁路提供()的方式来影响中东铁路。(1.0分) 1.0分 A、资金援助 B、贸易往来 C、技术援助 D、政治支持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在《江华条约》之后,日本最早是在()建立了特别居留地。(1.0分) 1.0分 A、平壤 B、釜山 C、汉城 D、仁川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7 美国放弃使用特种部队和常规武器对中国进行军事破坏行动的构想,是因为()。(1.0分) 1.0分 A、人力资源消耗大 B、美国国会的反对 C、中国在这些方面的防御十分有效 D、这些措施只能起到暂时性的破坏作用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 苏联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在外交谈判中是()打响了第一枪。(1.0分) 1.0分 A、英国人 B、朝鲜人 C、日本人 D、德国人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形势与政策 印度对中国保持高度警惕 _____中印关系的背后

首先,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两国交往带有巨人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以最能反映国家总体国力的几项指标为例:国土面积,中国列世界第三,印度第七;人口,中国列世界第一,印度第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列世界第六,印度列第十一;军事力量,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国际影响力,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其次,两国都将对方看作与本国战略利益关系重大的国家,从而将其放置在大国的位置上。1998年,时任印度国务部长的昆瓦·辛格就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领土边界的问题,与处理印度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在印度主要政党的执政纲领中,也将与中国的关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5]。这与中国对印度的态度完全相同,中国政府首脑在许多场合都高度评价对印关系的重要性,在2003年和2005年两国政府首脑互访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都把这种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 再次,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部分观察家相信,中国和印度能够成为合作伙伴以抗衡美国的霸权。”[6]日本学者则认为随着中印两国在2050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将难以避免出现“小国化”的趋势,因此“现在日本应该改变只追随美国的思路,建立包括亚洲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共存关系”[7]。在更多研究者的观点中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信息,即人们愈中印发展历程与因素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中印关系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印在地理边境问题上有历史遗留的争议,这一争议曾引起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这一仗打完之后,印度的大国梦被打碎了。自1967年以来,中印边界没有发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转自:庄周梦蝶)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 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 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 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 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 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 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 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 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 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 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 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 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 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 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全 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 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 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 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 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 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 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 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 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 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 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 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

论近年来俄罗斯与我国的国际关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论近年来俄罗斯与我国的国际关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在中国对外交往关系中,中俄关系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两国均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世界和科和安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两国幅员辽阔、山水相连,有着近400年的交往历史。400年来两国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俄罗是世界大国,又是我国最强大的邻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关键性因素。 在谈及两国国际关系的时候,从国家利益的根本立足点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中俄加强战略合作实为明智之举。 (一)中俄军事方面合作的背景和问题 首先从地缘角度分析,中俄有4300公里的漫长接壤国界线,2008年 随着黑瞎子岛问题的解决,中俄双方在领土方面的争议问题基本解决,双方在领土方面基本没有了利益冲突。从中国方面看,美国一直将中国作为潜在威胁最大的敌人,日本更是将战略假想敌直指中国,为牵制中国发展,美国一直暗中扶植台独势力,对台军售,支持台湾与大陆的分裂状态,台湾问题日益成为中国核心利益的最大最直接威胁。与此同时,日本在中国东海竭力与中国争夺钓鱼岛,妄图控制东海一带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而在南中国海,在美国的支持和扶植下,东南亚各国蠢蠢欲动,非法占据中国南海岛屿,非法修筑各种军事民用设施,大量开采属于中国的油气资源,由此可见,中国目前最大的威胁在东南沿海,而中国在西面北面与俄罗斯接壤,为更好直面和解决东南沿海的复杂问题,中国必须将俄罗斯作为其战略纵深。 从俄罗斯方面看,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政治实力、国际影响力都大大下降,华约解体后,以前在两极格局掩盖下的诸多矛盾日益显现。美国和西方也趁机侵入俄罗斯原有的势力范围,普京时代,俄罗斯又调整对外战略,企图重新以大国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都引起东欧国家的恐慌,东欧各国自己也强烈要求加入北约。而北约的新一轮东扩,更是形成了对俄罗斯的分离和包围的态势,从西面对俄罗斯造成重大威胁。与此同时,俄罗斯境内的恐怖主义、分离主义、极端主义的威胁都存在于西部地区,为应对北约威胁及三股势力,俄罗斯也必须将中国作为东南的战略纵深。。 但是由于中俄两国长期处于政热民冷的状态,虽然两国在政治上实现互信,但双方国内的社会基础却明显不足。虽然中俄两国政府和军方建立起一系列互访机制,交流密切,但是由于政治、经济、历史、语言等原因,两国民间交流明显不足。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社会基础和民间的深入了解,不符合两国利益的观点甚嚣尘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方军事合作。中两国事技术合作进入发展调整期,矛盾浮出水面,带来更多利益纠纷。目前中国军事技术合作处于转期,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中俄军事装备交易数量下降,双方围绕交易价格和知识产等一些内部性争面。 (二)中俄战略合作现状和前景

论东北亚国际关系

浅析东北亚国际关系 【摘要】 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正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多边协调机制的发展正预示着政治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但是东北亚政治与安全形势相对平稳的背后,依旧呈现出流动化的特征蕴含着重大战略变化的可能。日本和韩国在外交与安全战略上的调整客观上削弱了中国的战略环境基础中国的战略回旋空间正在被压缩。中国需要有心态上的调整和可行的预警方案,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与对应体制。 【关键词】东北亚国际关系中国蒙古美国 东北亚和谐区域的构建和区域合作的发展、地区政治互信与依赖关系的建立不仅取决于各国政府的相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各国人民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如何深化,能否做到“增信释疑”。认真对待历史问题、消除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是促进各国政治对话与合作、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只有在国民层面上的相互认识和理解达到新的高度,才有可能推动各国政府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合作关系,在构建东北亚和谐区域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及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按地理位置的分布,包括俄罗斯联邦的东部地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岛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华北地区,日本国的北部与西北部,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蒙古国。即是整个环亚太平洋地区。广义的陆地面积有1600多万平方公里,占亚洲总面积的40%以上,,有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五国全境和俄罗斯远东沿海。 东北亚国际关系之蒙古 蒙古,在国际舞台上一想默默无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具有重要性。

蒙古是一个高原内陆国家,其领土完全被中国和俄罗斯所包围,人们经常以“蒙古是中俄之间的一个楔子”来形容蒙古语中俄两国的位置关系特征。从地缘战略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所拥有的邻国数量与质量,将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战略安全环境。一般而言,邻国的数量多,则国际关系复杂,反之则能避免复杂的周边安全环境。不过,邻国数量少,夜壶带来周边关系缺乏选择性的不足。蒙古邻国数量虽少,但情况特殊,完全被中俄两国过封闭,而且两个邻国不仅是地理大国,还是国际战略格局地位举足轻重的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从国力对比看,俄罗斯与中国是两个世界级的战略大国,蒙古的国力远非能同任何一个邻国相比,蒙古语两大邻国国力对比悬殊。形成“两强夹一弱”的真挚地缘态势。蒙古的国家安全处在受两大国钳制的环境中,其战略环境和安全态势基本由中俄两国决定,因此,蒙古安全与中国与俄罗斯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作为两个强国之间的缓冲,蒙古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环境也有重大影响。蒙古作为中俄之间的巨大化结合部,地缘环境的特殊性决定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是亚欧大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价值的国家。 各个大国在蒙古都有自己的战略构想。多年以来,美国一直努力将其势力范围渗透在中俄两国邻国之间保持平衡的蒙古国。冷战后,美国对蒙古的外交政策,即以第三方力量介入蒙古事务之中,利用蒙古平衡中俄两国力量。而蒙古在保持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努力保持“均衡政策”的同时,也提出了“第三邻国”战略。对美国来说,蒙古的价值在于它的战略地位,是出于21世纪在东北亚地区争夺战略优势,有效制衡对手的战略考虑。从美国的全球战略看,为了实现“单极世界”的构想,他在欧洲利用北约进行东扩,想中亚渗透;在亚洲利用美日韩军事同盟压缩主张“世界多极化”的中俄两国战略空间,已形成对中俄两国的战略优势,防止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和抑制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蒙古所处的地缘政治因素恰好符合美国的战略需求。美国一旦控制了蒙古就等于在中哥两国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形成“北抑俄罗斯,南遏中国”的战略态势,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对中国来说,蒙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蒙古位于中国的正北方,两国共有4600公里的边境线,保证中国北部的和平与安全是中蒙两国的战略考虑。如果军队从中蒙边境南下,没有任何天然屏障。中国必须警惕美日对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大力渗透和防止美日利用蒙古在东北亚地区的特殊地

浅析经济关系在错综复杂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摘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有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其中经济关系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内容。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关系和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构建和谐经济关系的要求;经济关系的演变发展决定了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的建立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经济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谐社会;重要性 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1]其中经济关系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关系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具体如下: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的辩证关系。

国际关系体系及世界大国间关系专题附练习

国际关系体系及世界大国间关系专题 一、国际关系体系 1、维也纳体系(19世纪初):略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初):各战胜国意图(美国要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英国主张有限度地削弱德国、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凡尔赛和约的目的(惩罚和削弱德国)和内容(领土、殖民地、军备和赔款);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对德、奥、保、匈、土和约)和评价(调整了列强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隐含战胜国之间、战胜与战败之间、列强与殖民半殖民地之间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四对矛盾);国际联盟的成立时间(1920年)、总部(日内瓦)、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和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华盛顿体系的背景(日本扩张威胁英美利益,美英日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赛,为缓和列强间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和《日本中协定》);华盛顿体系的评价(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但隐含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列强矛盾激化等矛盾)。体系受冲击及瓦解(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冲击了凡尔赛体系;德军突袭波兰,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冲击了华盛顿体系;日本本偷袭珍珠港,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3、雅尔塔体系(20世纪中期):雅尔塔体系的背景(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号强国、苏联成为二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特别注意1944年成立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组织);雅尔塔体系的概念(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处置战败国、重划欧亚图、建立联合国);雅尔塔体系的评价(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但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联合国的成立时间(1946年10月)、总部(纽约)、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主要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雅尔塔体系的演变(美苏“冷战”—冷战史实有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两约组织对峙、德国分裂、朝鲜分裂、柏林危机等;美苏争霸—争霸三个阶段中美苏的态势);雅尔塔体系的瓦解(20世纪70年代欧美日三中鼎立局面出现,美国霸主地位动摇、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雅尔塔体系解体)。 4、多极化趋势(20世纪晚期以来):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目前暂时“一超多强”,但长远看,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威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生态平衡、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军国主义复活等)。 二、主要大国双边关系 1、英法关系 史实:⑴18世纪:英国为了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参与干涉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⑵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合对俄作战,与俄国争夺土耳其;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⑶20世纪:英法结成协约国,一战中在西线共同对德作战;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二战前和二战初,英法对奉行绥靖政策,但最终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英法同为欧共体和欧盟成员国。 特点:⑴英法同为欧洲大国,双方的争夺或联合,取决于自身的利益。⑵双方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争夺欧洲及世界霸权,双方的联合多是共同对付德国。⑶工业革命前,双方敌对关系占主导。⑷工业革命后,双方联合关系占主导。 2、法德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