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4 2030年
宜昌城市总体规划获批 城区人口2030年达300万

宜昌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城区人口2030年达300万2013年03月03日05:39荆楚网-湖北日报唐宜贵我要评论(4)字号:T|T城市职能:●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国际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及休闲旅游目的地●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交通及流通中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湖北省重要的金融、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信息服务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中心城区常住人口:2015年 200万人2020年 226万人2030年 302万人生产总值:201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中心城区建设用地:2015年 200平方公里2030年 302平方公里城市组团:西陵组团、伍家岗组团、点军组团、小溪塔组团、猇亭组团、白洋组团、坝区组团龙泉组团、鸦鹊岭组团、安福寺组团、顾家店组团、红花套组团、高坝洲组团解读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未来宜昌将再建5座跨江大桥 3条轨道交通线路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市级行政中心建在伍家岗解读20年后宜昌:形成1个特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增七家医院市民就医更方便规划45处福利设施宜昌新增四处市级文体设施五处区级文化中心湖北日报讯(记者唐宜贵、通讯员淡争燕、蔡钧庭)昨日获悉,《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获得省政府批准。
到2030年,该市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30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控制在 300平方公里以内。
获批的该市城市总规称,宜昌中心城区将形成“沿江带状多组团”空间结构。
主要沿长江城镇聚合带布局,以柏临河、桥边河、黄柏河、清江、玛瑙河为垂江发展轴线,实现城市组团的纵深拓展。
组团共有13个,分别是西陵、伍家岗、点军、小溪塔、猇亭、白洋、坝区、龙泉、鸦鹊岭、安福寺、顾家店、红花套、高坝洲组团等。
宜昌市规划局局长夏文翰说,宜昌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以法律形式固定的宜昌城市总规,通过13个组团构成一座全省独一无二的现代化特大城市,极具个性色彩,全国少见。
他说,宜昌组团式城市,组团与组团间是通过生态廊道分割、用快速交通系统连通的城市格局。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概况一、规划编制背景与技术路线(一)规划编制背景宜昌市历史上编制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最近一次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年)199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批实施,对宜昌市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完成,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宜昌市自身发展以及在区域中的地位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通过对1992版总体规划的修编,从规划政策方面对未来发展作出整体把握。
湖北省建设厅于2004年批准宜昌市对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对于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有如下方面:第一,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了今后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本次规划的规划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规划要立足宜昌实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发展原则。
城市规划涉及城市中多方面利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
第三,近年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措施”等相关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推动,二是要依靠中部地区的自我努力。
在“中部崛起”的大目标之下,具有发展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
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宜昌是中部地区独具特色,较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和较好的发展条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在国家梯度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提出的有关土地和城市规划的政策。
主要包括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编制和审批,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要素的研究与保护,建设节约型城市。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宜昌市城区重点绿地名录(2017年)的通告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宜昌市城区重点绿地名录(2017年)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12.25•【字号】宜府发〔2017〕33号•【施行日期】2017.1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环境保护正文关于公布宜昌市城区重点绿地名录(2017年)的通告宜府发〔2017〕3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宜昌市城区重点绿地保护条例》规定,现将宜昌市城区重点绿地名录(2017年)公布如下。
一、实施永久性保护的重点绿地(一)绿地(39块)夷陵广场、滨江公园、儿童公园、南湖公园、五一广场、王家河公园、东山公园、三游洞、绿萝植物园、万寿游园、葛洲坝公园、葛洲坝三江防淤堤、葛洲坝大江防淤堤、宝塔河小游园、左坝头广场、猇亭古风乐园、白龙公园、合益园、滨河公园、欧阳修公园、松湖公园、河心公园、黄金公园、东山科技展览公园、运河公园、城东公园、白马山公园、求雨台公园、磨基山公园、卷桥河公园、六泉湖公园、鸡山公园、神仙湾公园、黄金卡公园、柏临河湿地公园、求索广场、东辰体育公园、镇镜山公园、夷陵区森林公园。
(二)山体(16座)李家湾山体、唐家湾山体、港城路山体、城乡路山体、双城路山体、五龙山体、四方山、白洋山体、荆门山、石碑滩山体、马兰路山体、罗家湾山体、晨光路山体、求雨包山体、陈家堰湾山体、中兴路山体。
(三)水域(2处)沙河、黄柏河。
二、实施一般性保护的重点绿地(一)山体(3座)七里冲山体、王家河公园东南侧山体、巴陡山。
(二)水域(3处)长岭河、五龙河、桥边河。
特此通告。
宜昌市人民政府2017年12月25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批准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批准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8.07•【字号】鄂政办函[2014]63号•【施行日期】2014.08.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批准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鄂政办函〔2014〕63号)宜昌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年)的请示》(宜昌政文〔2014〕33号)收悉。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通知如下:一、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宜都市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是宜昌市域副中心城市。
《总体规划》的实施要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把宜都市建设成为社会和谐、山水环城、田园入景、宜居宜旅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市。
二、《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宜都市域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357平方公里。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协调。
做好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发挥宜都作为宜昌市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对市域城乡空间布局引导,按照“一主、双区、四轴”的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市域居民点体系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四、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
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节约集约、紧凑高效利用土地,合理规划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防止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的无序扩张。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减少的平衡与协调。
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一轴、两心、三楔、四片”的城市空间格局,认真处理好中心城区片区之间的关系,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合理确定建设时序,科学引导城市新区健康、有序发展。
宜昌市白洋工业区总体规划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控制指标解释与规定 (3)第三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 (6)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 (7)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8)第六章场地和道路竖向工程规划 (9)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10)第八章市政工程规划 (10)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 (12)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第十一章“四线”管制规划 (13)第十二章城市设计控制与引导 (13)第十三章街区编码 (14)第十四章规划实施建议 (14)第十五章附则 (15)附表一:城乡用地汇总表 (16)附表二: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16)附表三:土地使用强度一览表 (17)附表四:市政公用设施一览表 (24)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1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进一步更好促进沿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现,作为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效支撑,适应宜昌市白洋新城的建设发展需要,提升白洋新城一期起步区的城市功能定位,统筹引导该区域范围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有序建设,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内规划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特编制《宜昌市白洋新城一期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下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适用于规划范围内各类用地的土地使用、建设和规划管理等工作,并为下层次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设计等提供依据,但不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的依据。
第3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图则、规划说明书共同组成,本文本与分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且两者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第4条本规划是指导宜昌市白洋新城一期起步区用地建设和管理的法规性文件,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遵守本规划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非经履行法定程序均无权随意更改,确需调整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相关法定程序进行。
第5条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6 .4.1)(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6)《湖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1998)(7)《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8)《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9)《宜昌市中心城区道路网专项规划》(10)《宜昌市中心城区绿道系统规划》(11)《宜昌高新区空间发展规划》(12)《宜昌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1-2030)》(13)《宜昌市白洋新城总体规划(2014-2030)》(14)规划区现状调查的统计资料和国家、省市其它相关法规和规范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1、契合上位规划的各项要求坚决落实《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和《宜昌市白洋新城总体规划(2014-2030)》对该区域发展的各项要求与部署,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现实发展需求及其在白洋新城建设中起到的突出示范效益,以实现规划区内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并重点解决好起步区内村民安置等民生问题;2、以低碳、可持续原则推进区域开发本起步区作为白洋新城最先开发的区域将承担起重要的示范作用,提倡生态网络化、空间紧凑化、资源循环化、复合有机化等原则,以规划区的开发建设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充分保护现有水体、山体、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引导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持地区生态平衡,确保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城市绿化实施办法》的通知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城市绿化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1.07•【字号】宜府办发〔2022〕2号•【施行日期】2022.0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城市绿化实施办法》的通知宜府办发〔2022〕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宜昌市城市绿化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宜府发〔2020〕10号)中相关条款同时废止。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1月7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绿化规划宜昌市城市绿化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城市绿化条例》《湖北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宜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城镇开发边界内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绿化建设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本市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坚持城市绿化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推行国家标准与地方因地制宜相统一、社会公益绿化与单位庭院绿化并举、集中绿化建设与日常维护并重的原则。
鼓励和加强城市绿化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绿化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
第四条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主管全市城市绿化工作。
各县市区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城市绿化工作。
第五条全市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所有单位和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均应按照国家规定承担城市公共绿化义务和本单位及居住地绿化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和制止损害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资、认建、认养等方式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和养护。
捐资、认建、认养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按照协议享有冠名权等权益。
第二章绿化规划第六条编制城市绿化规划,应当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遵循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体现本地绿化特色,厚植宜昌绿色生态本底。
宜昌市全域规划概要

目录1编制背景 (1)2规划范围与层次 (1)3 发展目标 (2)3.1总体发展目标 (2)3.2 阶段划分 (2)3.3国民经济发展目标 (2)3.4社会发展目标 (3)3.5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3)4统筹路径 (3)5战略思路 (4)6规模预测(资源环境承载力) (5)7市域空间规划 (5)7.1空间结构 (5)7.2城乡体系规划 (7)7.3交通一体化规划 (8)7.4产业空间结构 (9)8重点协调区规划 (10)8.1生态空间管制 (10)8.2建设空间分区 (11)8.3土地利用规划 (13)8.4大宜昌都市区规划 (14)8.5沿河廊道协调规划 (18)8.5.1香溪河廊道协调规划 (19)8.5.2沮漳河廊道协调规划 (22)8.5.3清江廊道协调规划 (27)8.5.4渔洋河廊道协调规划 (31)1编制背景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下,宜昌市委市政府在编制完成《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后,进一步提出了《宜昌市全域规划》的编制要求。
通过全域发展,实现宜昌在中部地区实践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的城乡统筹,提升宜昌在区域中的综合实力实践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项目编制在“四化同步”发展的目标指引下,围绕“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两个关键词展开。
2规划范围与层次本规划分为市域和重点协调区2个层次。
宜昌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夷陵区、点军区5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3市,秭归县、兴山县、远安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5县,总面积约21230平方公里。
以六普数据为基础,2010年宜昌市域常住人口40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98.5万人,市域城镇化率为53.6%。
本次规划依据发展条件分析和生态敏感度分析,参考《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划定重点协调区范围作为城乡统筹的工作重点,包括宜昌市规划区和香溪河、沮漳河、渔洋河、清江4条沿河发展的主要廊道,总面积约7299平方公里。
宜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4-2030年)

宜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年)(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第五章中心城区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一节公园绿地规划 .............................................................................................................................................................................................................................................................................................................................................................第二节生产绿地规划 .............................................................................................................................................................................................................................................................................................................................................................第三节防护绿地规划 .............................................................................................................................................................................................................................................................................................................................................................第四节附属绿地规划 .............................................................................................................................................................................................................................................................................................................................................................第五节其他绿地规划 ............................................................................................................................................................................................................................................................................................................................................................. 第六章城市绿地特色景观规划...................................................................................................................................................................................................................................................................................................................................................第一节城市特色塑造 .............................................................................................................................................................................................................................................................................................................................................................第二节特色公园塑造与旅游资源整合..................................................................................................................................................................................................................................................................................................................................第三节山体保护与利用..........................................................................................................................................................................................................................................................................................................................................................第四节水体保护与利用..........................................................................................................................................................................................................................................................................................................................................................第五节绿色廊道建设 .............................................................................................................................................................................................................................................................................................................................................................第六节道路绿化规划 ............................................................................................................................................................................................................................................................................................................................................................. 第七章树种规划........................................................................................................................................................................................................................................................................................................................................................................... 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第一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第十章防灾公园绿地规划........................................................................................................................................................................................................................................................................................................................................................... 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 第十二章保障措施与实施建议................................................................................................................................................................................................................................................................................................................................................... 第十三章附则............................................................................................................................................................................................................................................................................................................................................................................... 附录:主要相关各表....................................................................................................................................................................................................................................................................................................................................................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保护和改善宜昌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助推宜昌市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本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年)2014-2030((文本)目录1第一章总则b5E2RGbCAP2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二章p1EanqFDPw2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三章DXDiTa9E3d3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第四章RTCrpUDGiT5 中心城区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五章5PCzVD7HxA5第一节公园绿地规划jLBHrnAILg6生产绿地规划第二节xHAQX74J0X6第三节防护绿地规划LDAYtRyKfE6第四节附属绿地规划Zzz6ZB2Ltk6第五节其他绿地规划dvzfvkwMI17第六章城市绿地特色景观规划rqyn14ZNXI7第一节城市特色塑造EmxvxOtOco7特色公园塑造与旅游资源整合第二节SixE2yXPq58第三节山体保护与利用6ewMyirQFL9水体保护与利用第四节kavU42VRUs10绿色廊道建设第五节y6v3ALoS8910第六节道路绿化规划M2ub6vSTnP11树种规划第七章0YujCfmUCw12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eUts8ZQVRd12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第一节sQsAEJkW5T12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第二节GMsIasNXkA14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TIrRGchYzg14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第九章7EqZcWLZNX14防灾公园绿地规划第十章lzq7IGf02E15分期建设规划第十一章zvpgeqJ1hk16 第十二章保障措施与实施建议NrpoJac3v117 附则第十三章1nowfTG4KI17附录:主要相关各表fjnFLDa5Zo1 / 27第4条规划指导思想第一章总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为总目标,以创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契机,以提升人居环境、塑造鲜明城市特色为核心,立足生态本底,加强对山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 1条规划目的第态绿地系统,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和旅游竞争力,树立美丽宜昌新形象。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为保护和改善宜昌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HbmVN777sL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助推宜昌市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依据国第5条规划原则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本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tfnNhnE6e51、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原则。
在规划中充分体现生态优先,对宜昌市域的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和生态斑块进行保护;对中心城区具有生态屏障、生态涵养作用的林地进关于强制性内容2条第行保护和管理;加强对河流、水库周边的生态敏感地区的保护;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区“黑体字”条文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文中域进行保护性修复,保持生态平衡。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方面对城市环境均提出控制,的基本依据。
在此前提下进行合理有序的城市开发建设,使生态环境最优化、资源效益最大化。
V7l4jRB8Hs第规划依据3条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充分解读现状、挖掘资源,梳理山水脉络、历史文2007年)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化、人文特质等本地特色,在生态景观架构、绿地布局、景观营造、植物选取等多方面予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号)146以体现。
83lcPA59W9号令)、3《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3、拓展绿化空间、均衡绿地布局的原则。
针对老城和新区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城建[1993]784号)《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4、绿地建设策略。
老城区以棚户区改造和低效用地再开发为契机,实现绿地增量。
推进部分(建城5、《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125号)公园和街头绿地的升级改造工作,提升公园绿地品质。
加强垂直绿化建设;新区通过城市号)(建城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240拓展,高标准高品质推进大型公园和道路绿化的建设,实现增量与提质一步到位。
mZkklkzaaP7、《宜昌市城市绿化实施办法》4、分类引导控制、强化绿线管制的原则。
对各类城市绿地在建设标准、建设指标、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8、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引导和控制,尤其是对具有结构性、功能性的生态绿地进行强制(、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性控制,防止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遭到侵蚀和破坏。
明确各类公园的服务需求及总量要求,1992《公园设计规范》10、(CJJ48—)有效指导下位规划进行绿线划定与控制,保证规划绿地的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AVktR43bpw年)》2011-2030、11《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第6条规划期限年)—20062020》《宜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2、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其中近中期为2014-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年)》2013-2030《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13 《宜昌市人大关于加强城区山体及水域保护的决定》14、第7条规划范围15、已编制的相关全域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本规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2个层次。
、其他相关文件161、市域。
即宜昌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夷陵区、点军1 / 27绿地率不公顷。
公顷,其中公园绿地不低于2486绿地率统计的总绿地面积不低于10800区5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3市,秭归县、兴山县、远安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低于36%,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1平方米。
平方公里;5县,总面积约21230五峰土家族自治县WwghWvVhPE ORjBnOwcEd到2030、中心城区。
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小溪塔街道、三峡坝区、年,规划城市建成区面积42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02万人,建成区内计入2绿地率不公顷。
3624绿地率统计的总绿地面积不低于1596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不低于乐天溪镇、三斗坪镇、太平溪镇、龙泉镇、白洋镇、鸦鹊岭镇、安福寺镇、顾家店镇、红低于38%,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平方公里。
花套镇、高坝洲镇的管辖范围,总面积约2840asfpsfpi4k 2MiJTy0dTT第三章规划目标与指标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二章第第8条 10条市规划目标域绿地总体框架规划市域绿地系统结构为“一区两山、一带四廊、多点渗透” 1、总体目标。
“一区”指三峡库区。
从区域和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构建完善的市域绿地系统结构。
中心城区“两山”指西北部大巴山系及西南部武陵山系。
利用“水绕城、城镶山”的自然山水生态基底,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绿地功能“一带”指长江景观带。
多样、布局合理完善、生物多样丰富的绿地系统结构,形成环楔状生态景观体系,将宜昌“四廊”指沿清江、渔洋河、香溪河、沮漳河四条流域形成的市域生态廊道。
打造成为“山水环绕、林城交融”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宜居宜业宜旅的中部绿都。
gIiSpiue7A“多点渗透”指宜昌市域内多点分布的各类自然保护(小)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2014年,主题词: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20 2、近中期目标(园等生态景观节点。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动力,进一步优化绿地系统结构,强化公园绿地建设,快速提升人均公园绿地指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大精品公园、滨河绿带、城市第11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目标绿道建设,使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形象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创建国家生1、总体目标。
依托“山、水、林、田、园”等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基质、廊道、斑态园林城市的标准。
以绿带、绿心、绿楔为生态景观骨架,强化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的建块的布局。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形成点、线、面多层次的市域绿设,加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等其他绿地建设,启动环城森林圈的建设,初步搭建生态景化体系。
各县市区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保护、拓展林地和风景资源的前提下,加强观体系框架。
uEh0U1Yfmh各区绿化体系建设;以城镇为重点,加大绿化建设力度,推进美丽乡村和环境整治工作,、远期目标(32021年,主题词:中部绿都)—2030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各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通过市域绿色廊道规构建绿地类型齐全、布局合理、指标体系完善、完整开放的绿地系统,形成生态功能划,整合廊道沿线的旅游景观资源,提升资源品质,做到绿地建设与旅游产品相结合,促稳定,山、水、城、人融合,点、线、面、楔、环充分结合的绿地体系,实施“绿色生态进宜昌市旅游业的发展,解决旅游空心化的问题,增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助推宜昌市城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宜居、宜旅、宜业的产业转型发展。
ooeyYZTjj1中部绿都。
IAg9qLsgBX规划到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达到37.8主要指标。
2、平方米以上。
各县市城关镇至少建设1-2个面积不少于10公顷的中心公园;各镇区建设1第规划指标条9个面积不少于5公顷的中心公园。
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2平方米/人,绿地率达到38%,万人,建成区内计入年,规划城市建成区面积2020到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002262 / 27绿化覆盖率达到43%;次中心城镇和三级中心城镇人均公园绿地9平方米/人,绿地率达到打造市域公路绿色廊道,连接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宜都、枝江、当阳、远安等远郊,绿化覆31%/人,绿地率达到,绿化覆盖率达到38%;重点镇人均公园绿地9平方米33%市县及相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形成市域远郊公路绿地廊道环线,与高。
34%,人,绿地率达到29%绿化覆盖率达到盖率达到36%;一般镇人均公园绿地8平方米/速绿道共同形成“环状+放射状”的交通廊道。
J0bm4qMpJ9BkeGuInkxI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条划引导规第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相、1、市域绿地基质规划。
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13条规划结构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对农耕地和山体林地的保护和利用,加强生态脆弱地区和植被破坏1、景观系统结构。
构筑“一带两心,三楔五脉,两环绕城”的生态景观系统结构。
地区的生态保育和植被恢复。
积极推进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通过市域森林和形成一江两岸,江南“城在山中”、江北“山在城中”的城市景观风貌。
XVauA9grYP大型绿地的主导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PgdO0sRlMo一带:长江景观带。
、市域绿地斑块规划。
市域大型的块状绿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小)区、风景名胜2两心:西陵后山和猇亭后山两大城市绿心。
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以及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