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一、基础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是我们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但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

这些词汇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需要重点掌握。

例如:“吾”、“尔”、“乃”、“若”、“之”、“所”等。

还有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名词,如:“昔日”、“尧舜禹”、“中国”、“洛阳”等。

此外,还有一些表示动作、情感和状态的动词要注意,如:“纣王丧心病狂”、“夫妇有仇”、“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等。

二、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一般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例如:“吾爱尔”、“雷公打雷”、“孔子教学生读书写字”等。

另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修饰语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明月照我尧舜之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三、文言文阅读在学习古代汉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阅读一些文言文,这是古代文献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

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字义翻译: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字义翻译。

例如,“明”在文言文中表示“明亮”、“清晰”,而不仅仅是指白天的意思。

2. 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咂了咂舌道:你爷也好少道理呵,凡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怕不便作得如数,可是你爷爷到底是老成持重之辈,不出来就不出来,何必瞒着他去做这无益处之事?”这句话中,句子的语序比现代汉语要灵活。

3. 文化背景:阅读文言文还需要了解其中所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要求学习者不能只空谈,而要思考。

四、重要文献了解古代汉语的重点内容还需要研读一些重要的文献。

例如《论语》、《史记》、《文选》等,这些文献是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同时,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还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和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1、园圃: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偏义复词。

偏向于园(果园)2、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同音或近音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3、假借字产生的两种情况:1,本无其字的假借;2,本有其字的假借。

4、注解古书的工作始于汉代。

5、疏,正义: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叫做疏或正义6、集解或注解:一部重要的古代汉语,注解的人非常之多,后人把各家的注解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

例:何宴注《论语》集解。

7、犹:使用这个述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关系。

8、之言、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述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的关系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关系。

例如:《论语·季氏》、《论语·为政》。

9、古书上常有异读的情况,异读有时只表现声调上的差异,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词义的词性的不同。

例如: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

10、古书中改变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与词性的方法叫破读。

11、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这个词语用来指明古书中多出的文字现象。

12、脱文:简称脱,也叫脱字,这个词语用来指明古书中脱落了的文字现象。

第三册1、中央官制:三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邢部;工部2、宋代科举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考经义不考诗赋。

3、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4、唐代武则天时武举开始,后沿用至清代。

5、号是一种别名,除名字以外的一种个人称呼,别号、字号、绰号、谥号、年号、庙号6、封建皇帝在谥号之前还有庙号,如:太祖;高祖;世祖……7、避讳:所谓避讳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回避,结果往往造成语言上的若干混乱。

8、避讳的分类:(1)从等级制度出发,避同树樽。

(避君讳、避亲讳)(2)从述信得观点出发,避凶就吉。

(3)从文明的礼貌出发,避俗就雅。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漢語期末複習参考資料題型:一、填空(20分)范围:文体、古音、常用工具书二、单选(10分)范围:修辞三、古书注解(三小题15分)四、古音(10题10分)五、标出诗歌的平仄和拗救(15分)六、标点翻译(35分)一、注疏1.《十三经注疏》考点朝代+作者+书名:《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尚书》(伪孔传、唐孔颖达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易》(三国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左传》(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谷梁传》(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三国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西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2.其他古注书籍:东汉: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注》;三国三国南北朝: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吴韦昭《国语注》唐: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史记三家注: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3.关于名词解释(1)衍文: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字,也叫衍字。

(2)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3)疏:(4)传:(5)笺:4.关于注疏术语: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其后,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叫做”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后面的话往往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大致相当于“是指”、“是说”貌、之貌:被解释的词在其前,一般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解释的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其意义是“……的样子”犹:被解释的词在其前,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释本义。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15文员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谈谈汉字的特点。

2.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3.许慎《说文》序里关于六书是如何解说的,举例说明。

4.谈谈六书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5.简要说明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区别。

6.形声字的基本结构形式有哪六种,举例说明。

7.如何理解形声字的形(意)符?8.意符和部首有何异同点?9.为什么说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10.分析下列汉字的形体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人、解、高、大、诗、车、责、闻、刃、亦、星、虎从、莫、取、及、锡、见、斧、看11.简要说明繁简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12.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13.有哪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举例说明。

14. 什么是通假?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5. 用字通假与造字的假借什么区别?举例说明?16. 什么是古今字?举例说明古今字有哪些特点?17.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8. 通假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19.什么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什么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二者的关系怎样?参考答案:1.谈谈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是一种以象形字为基本构字部件的表意体系文字。

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形、表意和音义结合三个阶段:(1)表形阶段:表形阶段的汉字,主要是直观描拟外物的具体形象的象形字,它们有的是直接从记事图画脱胎而来的。

(2)表意阶段:有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用象形、指事难以造字,人们就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形成了会意字,汉字进入了表意阶段。

(3)音义结合阶段:表形和表意的字,只能用形象或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示语词的含义,而不能表示语词的读音。

因此,每一个字的读音,必须一个一个地死记。

而文字的作用,就是记录有音的语词,因此,这些字在使用上和发展上,就受到很大局限。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就已经造好了的表形、表意字为基础,创造了音义结合的造字方法,汉字进入了音义结合的阶段。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属于古代汉语的“六书”之一?A. 指事B. 象形C. 形声D. 拟声答案:C2. 以下哪个朝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最为发达?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B3. 以下哪项不属于古代汉语的句式特点?A. 主谓宾B. 定语后置C. 状语前置D. 宾语前置答案:C4. 《诗经》中,以下哪一项不是“赋”的表现手法?A. 比兴B. 拟人C. 夸张D. 对仗答案:C5. 以下哪项属于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A. 拟声B. 比喻C. 倒装D. 对仗答案:B6. 以下哪个字属于古代汉语的“六书”中的“会意”字?A. 日B. 月C. 明D. 星答案:C7. 以下哪个词是古代汉语中的副词?A. 之B. 也C. 焉D. 乎答案:C8. 以下哪个字是古代汉语中的助词?A. 之B. 也C. 焉D. 乎答案:B9. 以下哪个词是古代汉语中的连词?A. 之B. 而C. 焉D. 乎答案:B10. 以下哪个词是古代汉语中的介词?A. 以B. 与C. 在D. 从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

答案:字典12.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______。

答案:许慎13. 古代汉语的“六书”包括:象形、指事、______、形声、转注、假借。

答案:会意14. 《诗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答案:风、雅、颂15. 古代汉语中的“四声”包括:平声、上声、______、______。

答案:去声、入声16. 《史记》的作者是______。

答案:司马迁17. 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是指______。

答案: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状态18. 古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是指______。

答案:动词表示主语的心理活动或感情19. 古代汉语中的“被字句”是指______。

答案:以“被”为标志的被动句20. 古代汉语中的“为字句”是指______。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写出与繁体相对应的简体3、参照图像分析造字法4、解释句中加点字(实词)5、分析特殊句式(语法一)6、词义引申(用图像表示)7、断句及解释加点词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史记》:《孙膑》《毛遂自荐》《魏公子列传》《聊斋》一、名词解释1、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的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擴大和完善語言的交際作用的工具.2、漢字:就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的系統,包括漢字所有的構字部件、漢字中所有的字、漢字的書寫規則,以及作為漢字標記語言的輔助性符號的標點符號及其使用規則。

(漢字是一種以象形字為基本構字部件的表意體系文字.)3、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法。

4、指事:运用指示性符号来指称物体中的一部分或表现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5、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某种物体的图形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6、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以形符表示词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7、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写词的意义.8、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9、異體字:又稱或體字,是指共寫同一個詞的不同的書寫形式。

10、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的。

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11、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

12、叠音词:又称重言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

13、连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

14、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字。

15、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和书面语里的词。

16、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17、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写出与繁体相对应的简体3、参照图像分析造字法4、解释句中加点字(实词)5、分析特殊句式(语法一)6、词义引申(用图像表示)7、断句及解释加点词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史记》:《孙膑》《毛遂自荐》《魏公子列传》《聊斋》一、名词解释1、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的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擴大和完善語言的交際作用的工具。

2、漢字:就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的系統,包括漢字所有的構字部件、漢字中所有的字、漢字的書寫規則,以及作為漢字標記語言的輔助性符號的標點符號及其使用規則。

(漢字是一種以象形字為基本構字部件的表意體系文字。

)3、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法。

4、指事:运用指示性符号来指称物体中的一部分或表现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5、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某种物体的图形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

6、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以形符表示词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

7、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写词的意义。

8、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9、異體字:又稱或體字,是指共寫同一個詞的不同的書寫形式。

10、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的。

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

11、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

12、叠音词:又称重言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

13、连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

14、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字。

15、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和书面语里的词。

16、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17、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18、直接引申:是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19、间接引申:是指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

20、假借义:是由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21、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

22、宾语前置:指宾语放在动词前的语法现象。

23、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

24、指示代词:是指代事物(包括人)、行为和性状的词。

25、疑问代词:是就疑问之所在提出疑问的词。

26、连词:是连接词和词(包括词组)、分句和分句、句子和句子或段与段的,表示所连接部分之间具有某一特定的关系。

27、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表达形式,是意义、概念的载体。

28、双声:是指两个或几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29、韵:是韵母去掉韵头(如果有韵头的话)以后的部分。

一般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

30、韵母:是一个音节除去声母以后的全部,它包括韵头(如果有韵头的话)、韵腹、韵尾三部分。

31、细音:有高位前元音i、ü的。

32、洪音:没有高位前元音i、ü的。

33、开口:音韵学把没有韵头或韵头是i(或韵腹是i)的韵母叫做“开口”。

34、合口:音韵学把韵头是u、ü(或韵腹是u、ü)的韵母叫做“合口”。

35、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

36、阳声韵:以鼻辅音收尾的,叫“阳声韵”。

37、入声韵:以清塞音收尾的,叫“入声韵”。

38、叠韵:就是几个音节的韵相同。

39、声调:主要表现在语音的高低升降上,也有若干音长的因素。

是汉语音节构成的重要部分。

40、调类:就是声调的类别。

41、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音律和谐时,对声调的一种分类。

42、直音:就是用一个完全与被注字同音的字注音。

43、反切:是用两个汉字互相拼读,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44、对转:是指上面韵部表中同一横行的韵部之间的转化。

这种语音的转化是以主要元音相同为条件的。

45、旁转:是指上面韵部表中竖行同类韵部间的转化。

这种语音转化的条件是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

46、通转:是指主要元音相同,又不属于“对转”一类的转化。

47、通假:是古书上出现的字形临时借用现象。

48、声训:或叫音训,是训诂学上常用的一种用音同、音近词训释词义的方法。

49、传注体:是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古代经文的文义。

注:取义于灌注,是诠释的意思。

笺:是表识的意思。

50、义疏体:这是一种经、注兼释的体例。

经,指古籍原文;注:指汉代的注释。

51、集解体:是汇集诸家注释的一种体例。

二、写出繁体相对应的简体(送分题,自己解决)三、参照图像分析造字法(主要看书本字例)1、象形(P24):日、月、禾、鸟、鱼、象、戈、贝、人、耳、目、止、壶、鼎、鬲、车、矦、州、瓜、果、胄、齿、囿、爵2、指事(P26):一、二、三、四、五、十、上、下、本、末、朱、亦、刃、厷、寸、叉、甘、牟、芈、音、叕、丩、血、回3、会意(P28):令、闻、即、乘、耤、舂、陟、涉、沫、艺、舞、饮、牧、采、步、望、安、旦、昔、明、初、莫、杲、夙4、形声(P30):效、追、通、江、问、放、杞、盂、组、帛、囿、阿、雉、龢、杜、楚、蒿、盟、剥、河、颂、召、往、路四、解释句中加点字(实词)1、《郑伯克段于鄢》(P11)(1)庄公寤.生,惊.姜氏(寤:通“牾”,逆,倒着。

惊:动词使动用法,使“…受到惊吓。

)(2)亟.请与武公(亟:副词,屡次,一再)(3)都城.过百雉.(城:指城墙雉:量词,长三尺,高一丈)(4)姜氏何厌.之有(厌:满足)(5)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毙:扑倒,倒下去。

这指失败,垮台。

姑:姑且,暂时)(6)既而大叔命西必北鄙.贰于己(鄙:边境城邑)(7)无生.民心(生:动词使动用法,使……产生……)(8)将袭.郑(袭:偷袭)(9)夫人将启.之(启:开门,为动用法)(10)请以遗.之(遗:赠送,送给)(1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挖掘隧:挖隧道)2、《齐桓公伐楚》(P21)(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虞:意料)(2)女实.征之(语气助词,表示期望语气)(3)西至于河.(河:黄河)(4)师进,次.于陉(次:临时驻扎)(5)汉水以为池.(池:护城河)3、《晋灵公不君》(P34)(1)宰夫胹熊蹯不孰.(孰:“熟“的古字)(2)稽首而对曰(稽首:古人的一种最恭敬的跪拜礼)(3)三进则溜.(溜:本指从房檐流下的雨水,这里指雨水从房檐流下的地方)(4)衮.职有阙(衮:本指天子或上卿穿的绣有卷曲的龙的纹样的礼服,这指穿龙袍的人,周天子)(5)宣子骤.谏(骤:副词,多次)(6)使钼贼.之(贼:杀害)(7)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饮:使…喝,给…喝。

甲:本指铠甲,里指穿铠甲的兵士)(8)过三爵.(爵:古代多用青铜铸造的饮酒器,就是形状似雀形的酒杯)(9)斗.且出(斗:搏斗)(10)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田:’畋”的古字,打猎)(11)见灵辄饿.(饿:饥甚)(12)请以遗.之(遗:給予)(13)既而与.为公介.(与:动词,参加,参与。

介:甲士,即警卫人员)(14)遂自亡.也(亡:逃亡,逃跑)(15)赵盾弑.其君(弑:按照旧的礼法,在下位的杀死在上位的叫弑)(16)亡不越境.,反.不讨贼(竟:“境“的古字,国境,反:”返“的古字,返回,指返回都城)(17)为法受恶.(恶:指恶名)4、《齐晋鞌之战》(P43)(1)师陈.于鞌(陈:“阵”的古字,摆开阵势)(2)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姑:姑且)(3)不介.马而驰之(介:甲,这里用作动词,披甲)(4)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矢:箭。

屦:由麻、葛、丝等质料制成的鞋)(5)余病.矣(病:古代凡是病势很重、极度劳累或伤势很重都叫“病”,这里指伤势很重)(6)自始合,苟有险.(险:指地势高低不平,这里指难以通行的路)(7)擐.甲执.兵(擐:穿。

执:握)(8)右援.枹而鼓(援:引,拽过来)(9)齐师败绩(败绩:指军队溃败)(10)三周.华不住(周:动词,围绕)(11)旦辟.左右(辟:“避”的古字)(12)故中御而从.齐侯(从:跟从,这里是“追赶”的意思)(13)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越:坠。

毙:倒下)(14)请寓.乘(寓:寄托)(15)皆肘.之(肘:名词用作动词,是“用肘触”的意思)(16)韩厥俛.定其右(俛:同“俯”,低下身子)(17)奉觞..加璧.以进(奉:“捧”的古字。

觞:古代乘酒器。

璧:一种中间有孔的圆形玉) (18)且惧奔辟而忝.两君(忝:辱)(19)郤献子将戮.之(戮:杀)(20)乃免.之(免:释放)5、《冯谖客孟尝君》(P70)(1)使人属.孟尝君(属:“嘱”的古字,嘱托)(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贱。

食:拿东西给人吃)(3)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揭:高举。

过:拜访)(4)左右皆恶.之(恶:厌恶)(5)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给:供给,使足)(6)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习:熟悉。

计会:即会计,计算财务的出入。

责:“债“的古字,指债款,债物)(7)孟尝君怪.之(怪:对……感到奇怪)(8)请而见之,谢.曰(谢:道歉)(9)载券契而行(券契:借债的契约)(10)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毕:完全。

以何市而反:用收回的债款买些什么东西回来?) (11)矫.命,以责赐诸民(矫:假托)(1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疾:快。

衣冠: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表示尊敬)(13)臣窃计君宫.中及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宫:居室。

实:充实,充满。

充:站满)(14)因而贾.利之(贾:名词作状语,像商贾那样)(15)孟尝君不说.(说:“悦“的古字,高兴,喜悦)(16)孟尝君顾.谓冯谖(顾:回头看)(17)金.五百斤(金:指战国时的一种铜质货币)(18)重币.也(币:这里指聘币,是古代聘请人的时候所送的礼物)(19)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固:坚决)(20)封书.谢孟尝君曰(书:信)(21)被.于宗庙之祟(被:遭受)6、《触龙说赵太后》(P80)1)赵太后新用事(新用事:刚刚掌权)2)太后盛气而揖.之(揖:《史记.赵世家》作“胥“,”胥“通”媭“,等待)3)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谢:道歉,告罪)4)少益耆.食(耆:“嗜“的古字,喜爱)5)太后之.色稍解(少:稍微)6)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息:这里指儿子。

肖:像)7)没死以闻.(闻:使动用法,即禀告,让太后知道)8)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爱怜:疼爱)9)持其踵.为之泣.(踵:脚后跟。

泣:落泪)10)赵主之子孙侯.者(侯:用作动词,封侯)11)而挟重器多也(重器:贵重的宝器)12)一旦山陵崩(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国君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