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参考题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10.庄子、《庄子》11.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古代文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学考研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位诗人不是“初唐四杰”之一?A. 王勃B. 杨炯C. 骆宾王D. 杜甫答案:D2. “诗圣”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A. 感时花溅泪B. 恨别鸟惊心C. 烽火连三月D. 家书抵万金答案:A3.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A. 王之涣《登鹳雀楼》B. 王勃《滕王阁序》C. 李白《将进酒》D. 杜甫《登高》答案:B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陶渊明B. 孟浩然C. 王维D. 李白答案:A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A. 李商隐《无题》B. 杜牧《秋夕》C. 白居易《琵琶行》D. 苏轼《江城子》答案:A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A. 李白《静夜思》B. 杜甫《月夜忆舍弟》C. 王维《山居秋暝》D. 孟浩然《宿建德江》答案:A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答案:B8.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出自:A.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B. 王之涣《登鹳雀楼》C. 李白《将进酒》D. 杜甫《月夜忆舍弟》答案:A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张九龄B. 王昌龄C. 李白D. 杜甫答案:A1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A.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 李白《静夜思》C. 杜甫《春望》D. 王之涣《登鹳雀楼》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出自苏轼的《________》。
答案:水调歌头2.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出自王维的《________》。
答案:杂诗三首其二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自杜甫的《________》。
答案:望岳4.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自孟浩然的《________》。
古代文学专业考研题库

古代文学专业考研题库古代文学专业考研题库是为那些有志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子们准备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题目和相关内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研。
# 一、古代文学基础知识1. 题目:请简述《诗经》的分类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内容:《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宫廷诗歌,“颂”是祭祀用歌。
《诗经》以其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奠定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2. 题目:《楚辞》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色是什么?内容:《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集,以屈原的《离骚》最为著名。
其创作背景是战国时期的分裂与争霸,艺术特色包括浪漫主义色彩、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情感。
# 二、古代文学流派与作家1. 题目:请列举唐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并简述其特点。
内容:唐代诗歌主要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抒怀诗等流派。
山水田园诗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强调自然和谐;边塞诗以高适、王昌龄为代表,表现边关将士的壮志与豪情;咏史抒怀诗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2. 题目: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内容: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散文、词等方面。
他的诗歌语言豪放,情感真挚;散文则以《赤壁赋》等作品著称,文风清新,意境深远;词作则以《水调歌头》等为代表,情感丰富,风格多变。
# 三、古代文学作品分析1. 题目:《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是什么?内容: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性格天真烂漫、不拘小节,对封建礼教持批判态度。
他象征着对封建社会的反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是作者曹雪芹对人性与社会矛盾的深刻反思。
2. 题目:《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形象有哪些特点?内容:《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形象多样,他们大多出身低微,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和压迫而聚义梁山。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反抗精神、侠义心肠和对正义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庄子的)”虚静”说2.(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考研)

中国古代文论学习纲要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文论教程》,蒋凡、郁沅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年8 月第1 版。
中华书局2005 年8 月第1 版。
(本纲要主要据此书编写)2《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11 月第1 版。
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4 月第1 版。
4《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11 月第1 版。
5《中国古代文论史》,赖力行著,岳麓书社2000 年11 月第1 版。
6《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8 月第1 版。
基本知识:1.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2.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3.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4.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5.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剖析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2.发愤著书3.词别是一家4.尚巧贵妍5.文笔6.文以载道7.意、趣、神、色8.义理、考据、词章9.兴观群怨10.不平则鸣11.风骨12.《南词叙录》13.诗言志14.六观15.以禅喻诗16.幽情单绪17.诗大序18.“文气”说19.性灵说20.小说评点21.以意逆志22.吟咏情性23.别裁伪体24.《花部农谭》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
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
华师考研古代文论

06古代文论一、解释题(9分×4=36分)1、诗言志2、随物赋形3、结构第一4、熏刺提二、简答题(18分×2=36分)1、“滋味”说和“韵味”说之间的区别2、举例说明王夫之所谓“景中情”和“情中景”三、论述题(39分×2=78分)1、试论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艺术想象论2、论述中国古代批评史中关于“意境”理论的发展2006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5分×6=30分)1、诗学四家2、建安风骨3、太康体4、元祐体5、神韵说6、同光体三、简答题(15分×2=30分)1、简要论述五言诗的产生与发展2、简要叙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四、论述题(25分×2=50分)1、汉代大赋,或以为虚夸兼且“劝百讽一”,故其价值有限;或以为汉大赋歌颂汉武盛业,所写迨多实情,自有其历史及艺文价值在。
你以为如何?试申论之。
2、唐代为中国古代文学诗歌之高峰,或以为唐代之后已无任何时代之诗歌可与之抗衡。
你以为如何?试以你所熟知的唐以后之诗歌为例,分析论述之。
2004中国古代文论(150)一、写出下列人物的主要理论著作孔子张炎刘勰叶燮曹丕严羽司空图扬雄皎然王充姜夔陆机王国维钟嵘陈子昂二、简要介绍下列文论观点1、发愤著书2、诗缘情而绮靡3、文以明道(韩愈)4、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三、评论下列观点1、李贽“童心”说2、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四、论述题1、试述政教文学观在我国古代文论中的表现2、试述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价值2003年中国古代文论(150)一、作者或出处(20)1、诗言志2、发愤以抒情3、诗者,持也4、诗赋欲丽5、功夫在诗外6、物不得其平则鸣7、文“穷而后工” 8、“理、事、情”出处9、“童心”说10、“六经皆史”语出何人?二、简释“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诗学思想(30)三、简析“文以气为主”(30)四、简析冯镇峦评《聊斋志异》的一段话(30)“试观《聊斋》说鬼狐,即以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说之。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古代文论一、名词解释:1.诗缘情2.发愤著书3.词别是一家4.尚巧贵妍5.文笔6.文以载道7.意、趣、神、色8.义理、考据、词章9.兴观群怨10.不平则鸣11.风骨12.《南词叙录》13.诗言志14.六观15.以禅喻诗16.幽情单绪17.诗大序18.“文气”说19.性灵说20.小说评点21.以意逆志22.吟咏情性23.别裁伪体24.《花部农谭》二、简答题: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
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学习纲要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凡、郁沅主编,中国书籍1994 年8 月第1 版。
中华书局2005 年8 月第1 版。
(本纲要主要据此书编写)2《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古籍2001 年11 月第1 版。
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少康著,大学1999 年4 月第1 版。
4《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铎编著,大学2000 年11 月第1 版。
5《中国古代文论史》,赖力行著,岳麓书社2000 年11 月第1 版。
6《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古籍1986 年8 月第1 版。
基本知识:1.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2.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3.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辰翁。
4.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5.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两汉文论基本知识:1.先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8.“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9.《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0.“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1.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3.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14.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15.王逸是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16.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7.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思考题:一.为什么说先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二.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
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
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
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
《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通变入神。
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
“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3)中和之美。
《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
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4)言意之辩。
《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
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
庄子、陆机、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
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
三.《尚书》“诗言志”。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在先,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
朱自清《诗言志辩序》中指出,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四.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1)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
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
”(《论语•阳货》)。
兴指“感发意志”,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
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
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3)文学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文质并重。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容,不必过于华丽。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并重。
五.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1)“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涵。
(2)“知人论世”。
出自《孟子•万章下》。
孟子的愿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
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六.墨子“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七.庄子的文学观(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
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功利影响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坐忘”。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庄周梦蝶”即是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2)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
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提倡天籁,反对东施效颦。
(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八.《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毛诗故训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指出诗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3)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
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4)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六义”说。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成为古代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准则。
朱熹认为,赋是“敷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九.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十.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