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护理
护理技术培训—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2.喂养: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食欲缺乏,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 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3.光照疗法:详见蓝光疗法护理。
第 13 页
4.换血治疗的护理:换血方法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有利于维持患 儿血压的稳定,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采用血液加温仪对血液加温 至37℃,避免低体温、休克发生。对患儿的出入血量做好记录,动脉通路 以肝素维持,防止血栓形成。 5.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纠正酸中毒,以利于胆红素和白蛋白的结 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第 8页
3.阻止肠内胆红素的再吸收:提前喂奶,及时建立肠道菌群,分解肠内胆 红素为尿胆原;保持大便通畅,尽快排出胎粪,可以减少肠内胆红素,防 止其再吸收,从而减轻黄疸的程度。 4.保护肝脏,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及有可能引起溶血、黄疸的药物。
第 9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适当用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 6.换血疗法:可较快地清除血中游离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的红细胞,并可提 供白蛋白及纠正贫血,但必须严格掌握指征。
第 15 页
谢谢大家!
第 16 页
第 10 页
【专科护理】
第 11 页
1.观察病情:注意患儿皮肤黏膜、巩膜的色泽,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 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评估进展情况;观察有无胆红素脑病的早期 表现,如肌张力低下、嗜睡、拥抱、吸吮反射减弱等;监测贫血的进展情 况、实验室检查结果;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如呼吸、心率、尿 量的变化、水肿及肝脾大小等,判断有无心力衰竭等。
护理技术培训—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第 1页
(一)疾病概要
第 2页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 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 膜及巩膜黄染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由于新生儿胆红 素的代谢特点,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出现生理性 黄疸,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5 μmol/L(12 mg/dl), 早产儿不超过257 μmol/L(15 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 205 μmol/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 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与喂养建议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与喂养建议黄疸是指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
在婴儿出生后的几天内,他们的肝脏可能无法有效地将胆红素转变为可以排出体外的形式。
这导致了黄疸的出现。
针对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与喂养建议,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呢?护理建议:1. 观察黄疸程度: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十分重要,因为它可能会影响到治疗和监测的方向。
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婴儿的皮肤和眼睛的变化,以及黄疸的扩散情况。
2. 多晒太阳:阳光可以促进婴儿体内胆红素的代谢和排出,所以让新生儿在早晨和傍晚阳光较为温和的时候晒太阳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3. 追踪黄疸进展:定期测量宝宝黄疸的程度和范围。
这可以通过用手指按住鼻子或额头上的皮肤,看看压下后多久皮肤恢复原状来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
4. 及时就医:如果黄疸持续进行多天,或者黄疸严重且不断加重,家长应咨询医生,尤其是在新生儿出现食欲不振、疲倦或其他异常症状时更是如此。
喂养建议:1. 频繁喂养:新生儿黄疸时,应尽量频繁地喂养,以便促进排泄。
家长应确保宝宝在黄疸期间获得充足的母乳或配方奶。
2. 饮食规律:保持每天固定的喂养次数和间隔时间,以帮助新生儿的胃部适应和消化食物,并促进黄疸的排出。
3. 按需喂养:根据婴儿的需求来决定喂养量。
家长需要留意宝宝在喂养过程中的饱腹感和是否出现其他疾病症状。
4. 避免过度喂养:尽管频繁喂养对于黄疸患儿很重要,但是过度喂养可能会导致消化问题,进而影响胆红素的排泄。
因此,家长在喂养过程中应把握好宝宝的饱腹感。
总结:新生儿黄疸对于家长来说是一项挑战,但是通过合适的护理与喂养,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改善黄疸的情况。
家长们应该密切关注宝宝的黄疸程度,并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帮助。
此外,合理的喂养方式也是促进胆红素排泄的重要因素。
顺应婴儿的需求,并定期观察喂养情况,将有助于缓解黄疸症状并促进早日康复。
黄疸的护理措施

黄疸的护理措施关键信息项:1、黄疸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2、患者年龄:____________________3、护理开始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4、护理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5、护理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6、护理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11 黄疸护理的总体原则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肝脏疾病、胆道梗阻、溶血性疾病等。
护理黄疸患者应遵循以下总体原则:111 密切观察病情包括观察患者的皮肤、巩膜黄染程度,尿液和粪便的颜色,以及患者的精神状态、食欲等。
112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为患者清洁皮肤,避免皮肤感染。
使用温和的清洁剂,避免过度刺激皮肤。
113 提供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饮食状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
12 环境护理121 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宜,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
122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3 饮食护理131 鼓励患者多喝水,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132 对于婴儿,应保证充足的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
133 对于成人,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增加富含维生素 C 和维生素 E 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和蔬菜。
14 皮肤护理141 每天检查患者皮肤有无破损、红肿、瘙痒等情况。
142 为患者修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
143 对于皮肤瘙痒的患者,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等外用药物缓解瘙痒症状,但要避免用力搔抓。
15 眼部护理151 用生理盐水清洁患者的眼部,保持眼部清洁。
152 避免强光刺激患者的眼睛。
16 口腔护理161 每天为患者进行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感染。
162 观察患者口腔黏膜有无溃疡、出血等情况。
17 心理护理171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172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黄疸的治疗过程和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一.定义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重者可致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二.症状、体征(一)主要症状1.生理性黄疸:足月儿 2-3 天出现,4-5 天高峰,5-7 天消褪,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 3-5天出现,5-7 天高峰,7-9 天消褪,最长可延迟到 3-4 周。
2.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12~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 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 周,早产儿>4 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2mg/dl。
(二)体征:皮肤及巩膜黄染。
三.护理问题(一)知识缺乏与家长缺乏黄疸护理知识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光疗:光疗过程中至少 2 小时翻身 1 次,保证光疗效果。
(二)喂养:黄疸期间患儿常表现为吸吮无力、食欲减退,应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排出。
(三)密切观察病情1.注意皮肤粘膜、巩膜的颜色,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评价进展情况。
2.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
3.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4.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给予灌肠处理,促进粪便及胆红素排出。
(四)治疗实施光照疗法:一般血清总胆红素达 205.2~256.5μmol/L(12~15mg/dL)以上时使用。
若已确诊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症时,一旦出现黄疸即可使用光疗。
使用光疗时应注意:(1)光疗箱温度应保持 30°~34℃左右,湿度 50%~60% (2)婴儿应全身赤裸,保护好双眼,会阴。
(3)除喂奶及护理操作时暂停外,应持续照射。
(4)使用光疗的副作用有发热、腹泻、皮疹、核黄素缺乏、血小板减少、青铜症等,停光疗后可自行恢复。
病理性小儿黄疸的护理措施

病理性小儿黄疸的护理措施引言病理性小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呈现黄疸症状。
该疾病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症状、恢复患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病理性小儿黄疸的护理措施,帮助护理人员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如何照顾黄疸的小儿患者。
1. 监测黄疸指标黄疸程度的准确监测对于评估患儿的病情和疾病进展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和记录患儿的总胆红素值,并观察黄疸是否有加重的趋势。
另外,注意观察黄疸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以便及时评估治疗效果。
2. 提供足够的营养新生儿期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之一,足够的营养对于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和家长应确保患儿获得足够的母乳喂养或人工配方奶粉喂养。
母乳喂养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同时还能促进排便,降低总胆红素水平。
3. 促进排便排便是新生儿排出体内多余胆红素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重视促进患儿排便的措施。
可以通过按摩腹部、适量饮水、规律喂养等方式促进排便。
如果患儿长时间无排便,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4. 照明治疗照明治疗是治疗病理性小儿黄疸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特定波长的蓝光照射患儿的皮肤,可以帮助降低患儿体内胆红素的浓度。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照明设备的工作状态,并确保照明治疗的持续进行。
5. 防止感染患儿因为黄疸而出现皮肤瘙痒、干燥等症状,容易引起搔抓而导致感染。
护理人员应保持患儿的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更换床单、衣物等物品。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勤洗手,佩戴洁净的护士服,减少感染的风险。
6. 温暖保护黄疸的患儿由于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
为了维持患儿的体温正常,护理人员应提供足够的温暖保护措施,例如给患儿穿上适合的衣物,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等。
7. 安抚和激励患儿因为黄疸导致不适和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安抚和激励。
可以通过亲近和抚摸患儿、与患儿进行眼神交流等方式来缓解患儿的焦虑和恐惧。
黄疸护理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

黄疸护理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
黄疸护理问题的护理目标包括:
1. 降低胆红素水平,减少黄疸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2. 防止黄疸并发症,如脑损伤和肝功能异常。
3. 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以帮助患者恢复。
下面是一些黄疸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
1. 监测患者的黄疸程度和胆红素水平,包括进行血液检查和皮肤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摩擦和剧烈擦拭。
3. 提供充足的饮食和水分,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4. 避免使用过多的药物,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异常或加重黄疸。
5. 定期转换患者的体位,以预防压疮和促进患者的舒适。
6. 协助患者进行轻度体力活动,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7. 提供情感支持,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确保患者和家属理解黄疸的原因和治疗过程。
请注意,以上护理措施仅是一般指导,具体的护理措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制定。
新生儿黄疸护理案例

新生儿黄疸护理案例: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种疾病,表现
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
在护理新生儿黄疸时,需要采取
以下措施:
1. 密切观察病情:观察患儿的黄疸程度、范围、持续时间,以及有无其他症状,如发热、呕吐、腹胀等。
如发现患
儿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2. 合理喂养:保证患儿充足的奶量,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同时,避免过度喂养,以免加重患儿的胃肠负担。
3. 适当晒太阳: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适当晒太阳可
以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出。
但是,应注意避免晒伤或过度
照射,以免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
4. 保持皮肤清洁: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和摩擦。
在洗澡时,应注意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对患儿造
成不良影响。
5. 观察大便颜色:注意观察患儿的大便颜色,如呈白色
陶土样,提示胆道阻塞,应立即报告医生。
6.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降
低胆红素水平,如肝酶诱导剂、中药等。
但是,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避免擅自更改剂量或停药。
7. 心理支持:新生儿黄疸可能会引起家长的不安和焦虑。
因此,医护人员应向家长解释病情,提供心理支持,以帮助
他们更好地照顾患儿。
总之,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护理,需要细心、耐心、专业和个性化。
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家长可以更好地照顾患儿,促进其早日康复。
护士护理新生儿黄疸的方法

护士护理新生儿黄疸的方法
护士在护理新生儿黄疸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视觉观察:护士应经常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和黄疸的程度,特别注意黄疸的发展和变化。
2. 血清胆红素监测:护士可以通过测量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来评估黄疸的严重程度,并监测其血清胆红素的变化趋势。
3. 寻找原因:护士需要确定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如新生儿溶血病、乳房淤积、感染等,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 鼓励频繁喂养:护士可以建议母亲频繁喂养新生儿,以帮助提高胆红素的排泄,促进肠道蠕动。
5. 光疗治疗:如果新生儿黄疸的程度较严重,护士可以配合医生的建议进行光疗治疗。
在照射时,护士需要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生殖器官,并经常观察新生儿的情况。
6. 保持皮肤清洁:护士需要帮助新生儿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皮肤刺激和感染。
7. 与家庭沟通:护士需要与新生儿家庭进行有效沟通,向他们解释黄疸的原因、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程度的新生儿黄疸,护士需要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和指导,并及时报告和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红素脑病
新 生 儿 期 (27d) 2月后
警告期 痉挛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
嗜睡、吸吮弱、 肌张力下降 发热、抽搐、呼 吸不规律 症状消失
0.5-1.5d 0.5-1.5d 死亡 2周
手足徐动,耳聋,眼球运动障 碍,智力落后
实验室检查
母子血型
有无溶血 致敏RBC血型抗体测定
治疗原则
产前处理 新生儿治疗 药物疗法
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
黄疸的程度
轻度:面部 中度:躯干 重度:手心足心
生命体征 二便情况
护理措施
保暖、合理喂养
减低胆红素的浓度
光疗护理( 81页***) 换血 用药
祛除诱因 健康教育
新生儿黄疸的光照疗法
目的 原理
光疗的指征及适应症
胆红素在12.9/15 mg/dl以上者.
胆道闭锁:结合胆红素增加
母乳性黄疸:一般状态好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
概述
母子血型不和,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 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 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 起的溶血 ABO溶血最常见,Rh血型不合较少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ABO不合 母O型,儿A型或B型,第一胎多见 Rh不合 母RhD(-),儿RhD(+) 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
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一般情况好 足月儿:2-3天出现,10-14天消退;早产 儿可至3-4周消退 足月儿胆红素<220.6µ mol/L(12.9mg/dl); 早产儿<256.5 µ mol/L(15mg/dl) 每日胆红素浓度升高<85umol/L(5mg/dl)
病理性黄疸特点***
临床表现
ABO溶血
频率 常见
Rh溶血
不常见
黄疸
贫血 肝脾大 第 1胎
2-3天出现 轻-中度 多不明显
较轻 约半数
24小时内出现 重度 早,重
明显 很少
临床表现
胆红素脑病:血中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 屏障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 黄疸。 血清胆红素>342µ mol/L(20mg/dl)。 一般发在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
光疗的副作用
发热 腹泻、呕吐
皮疹
青铜症
视网膜受损
光疗后的护理
停止光疗的指征
胆红素降至171µ mol/L(10mg/dl)
患儿出箱,记录 观察病情变化
光疗箱清洁、消毒
病例一
患儿,男,胎龄36周,出生体重2400g, 乳腺无结节,睾丸未降,出生后72h出 现黄疸,血清胆红素第5天为 171µ mol/L,第16天为136.8µ mol/L,第 21天黄疸消退。
出现任何一项均考虑病理性黄疸 1.出现过早:24h内 2.程度重:﹥12.9/15 mg/dl 3.进展快:﹥85umol/l(5mg/dl)/d 4.持续时间长或退而复现 5.结合胆红素>26µ mol/L(1.5mg/dl)
病理性黄疸病因
新生儿肝炎:巨细胞病毒;起病慢
新生儿败血症
已知胎儿为溶血者
需要换血的患儿
适用于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者
设备
蓝光箱治疗仪
光疗毯
光疗前的护理
清洁光疗箱及灯管 适中温度、湿度 患儿
清洁暴露皮肤 不透光眼罩 遮盖生殖器 包好手脚
光疗的护理
记录时间 均匀受光,33-50cm 保证水分和营养 密切观察 光疗副作用
新生儿黄疸
概述
新生儿时期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 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临床现 象。 占新生儿住院病例之首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生成较多 肝功能不成熟 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单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引起的 暂时黄疸 50%的足月儿 80%的早产儿均会出现
病例二
足月女婴,生后20h出现黄疸,精神差, 血清胆红素 228µ mol/L,母血型0型, 女婴血型A型,Rh血型阴性。该患儿最 有可能的诊断为 A.胆道闭锁 B.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C.ABO血型不合溶血症 D.RH 溶血症 E.新生儿败血症
若该患儿出现嗜睡、尖声哭叫、肌张力 下降,胆红素上升至386μmol/L,该患 儿可能发生了 A. 颅内出血 B. 胆红素脑病 C. 呼吸衰竭 D.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E. 低血糖
光疗 换血
产前:Rh溶血的预防
注射抗D球蛋白
Rh阴性妇女在第一次分娩Rh阳性婴儿72小时内 注射 Rh阴性妇女流产后 在下一次妊娠29周时再肌注一次,效果更好; 产前出血、羊膜穿刺后或宫外孕、妊高征及输 过Rh阳性血等
常见护理诊断
潜在并发症
胆红素脑病
知识缺乏
与家长缺乏黄疸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