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人物论文 曾国藩
论曾国藩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论曾国藩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摘要:曾国藩虽为腐朽的清政府高官,但却对却有一定进步的政治思想、经济头脑、军事理论,对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有着和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受到很多名人的好评。
本论文从多方面分析了曾国藩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关键词:曾国藩中国近现代内容:一、履历曾国藩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二、平生的成就1、文学成就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

近代史论文关于曾国藩篇一《立体的曾国藩》【摘要】在我眼中立体的曾国藩是这样一个人: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笨拙却又精明。
正直、清廉是正人君子的题中之义,但是圆通、挣扎、笨拙、精明则给他增添人性的质感。
郭嵩焘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曾国藩的“成功”最好的阐释。
在那样一个无望的时代,昏庸的统治,肮脏的官场,黑暗的社会,曾国藩还在奋发图强,期冀重振清廷,只是最后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不可违。
曾国藩一生就是一本教科书,他给我们树立起为人处世的榜样,他的思想,他的品质值得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曾国藩;为人;处事本书的目录分为三大块,讲述了曾国藩传奇的一生。
首先是曾国藩的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一生坎坷不断的曾国藩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由一个血气方刚、黑白分明的人被迫放下身段,与自己痛恨的“软熟和同”之人把臂周旋。
其次是曾国藩的左侧面: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一生追求成为圣人的曾国藩面对清政府的昏暗与腐败,在世俗的冲击下他保持着“既清又浊”的为官生涯,他不能阻止他人靠做官发财,但是他在这个黑暗的王朝中要求自己“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分钱寄家用”。
最后是曾国藩的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这一部分讲述了曾国藩从不信风水到信风水再到信天命。
一生的坎坷经历,跌宕起伏使得他对人生,对命运有了深入的思考。
“天命”之说在曾国藩的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曾国藩晚年的心境常常陷入灰心落寞之中。
这既有个人家庭因素,也有对国家前途的悲观,在垂暮之年,他猛然发现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
一、和曾国藩学做人一君子慎独在修身方面,曾国藩一生始终践行着五个字。
首先要“诚”:为人表里如一,坦坦荡荡,待人真诚。
二要“敬”:内心充满敬畏不存邪念,不害人。
三是“恒”:生活工作读书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并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
四是“谨”:说话做事讲求严谨、求实,不说大话、空话、假话。
申论人物曾国藩介绍作文

申论人物曾国藩介绍作文曾国藩,字君实,江苏镇江人,是中国清朝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以勤政、廉洁、忠诚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近代中国的杰出人物之一。
曾国藩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和兄长都是儒学经典的深厚研究者,对他的人格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国藩自幼聪明好学,学业成绩优异,很早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曾国藩进入官场后,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以勤勉著称。
他任职于湖广、湖南等地,凭借卓越的能力和清正廉洁的作风,成为当地的名臣。
曾国藩在官场上推行改革,积极整顿官员队伍,鼓励勤俭节约,提高工作效率。
他注重改善民生,发展工商业,推动教育事业,为地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在军事上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他自学军事技术,提出“饷养禁军”的口号,重视军纪和军队改革。
他带领部队在各次战役中取得辉煌胜利,为清朝在战争中保卫领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为了当时朝廷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出色表现,他对教育亦有重要的贡献。
他提倡大力发展农业和教育,重视人才培养。
他在湖南设立了讲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曾国藩一生坚守忠诚、勤俭、克己奉公的原则,深得人民和皇帝的信任和赞赏。
他的事迹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政治史和军事史上的标杆人物。
总体来说,曾国藩以其丰富的政治才能、卓越的军事战略和崇高的为民情怀,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杰出、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物。
他的人生经历和奉献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事业仍然有重要的启示。
关于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论文(2)

关于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价的论文(2)近代史人物的论文篇三:《近代著名儒将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作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中兴”的第一名臣,拜相封侯,全国景仰;也是湘乡近代最知名的大人物,号称曾湘乡。
他自幼熟读经史,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又点翰林,学问相当了得,可以说是一位传统的高级知识分子。
正当曾国藩在仕途上不断攀升的时候,太平天国起义势如破竹,攻克南京,改称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天国政权。
于是,曾国藩以一介书生,办团练,组建统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几经反复曲折,艰苦奋战,终于取得镇压太平天国的全面胜利。
他可以说是极具典型意义的一名儒将,值得研究。
我对本县这位先贤没有专门研究过,却也颇感兴趣,颇为敬仰,或亦有些惋惜。
个人有几点粗浅认识,提出来就教于学者方家。
一、保卫传统与学习外洋太平天国与清朝的斗争,原是农民起义与封建王朝两个对立政权的斗争;而曾国藩却从文化的角度,说他所率领的湘军与太平军的战争,是保卫传统文化——儒家名教与学习外国文化——拜上帝教的斗争。
在《讨粤匪檄》中明白指出: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
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之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为之所也。
[1]曾国藩又揭示太平军“焚彬州之学宫,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
嗣所过州县,先毁庙宇。
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
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
此又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憾于冥冥之中者也。
曾国藩近代史论文

曾国藩近代史论文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曾国藩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近代史论文范文一:评析中国近现代史人物——曾国藩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同时,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又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从正反两面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历史功过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
然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评价曾国藩,亦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曾国藩进行评析。
太平天国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
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
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
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
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
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
再者,太平天国运动有其本质的致命弱点。
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
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代表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第四,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而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实现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评价论文

从曾国藩看为人处世之道曾国藩,晚清时期“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农耕家庭,但却成就了一代大将之才,文通程朱理学,武能制太平天国起义。
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的为人处事的大道理。
本篇论文从他的生平简介开始,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详述了三件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事。
从对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大重要人物的人物剖析开始,渐渐的了解那个时局动荡的时代。
并通过他的一生,看到了我们普世价值中对于人生起伏的“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般释然。
曾国藩,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
五岁启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
早年多次应试不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此后仕途平坦,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礼部右侍郎。
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道光三十一年(1852年)生母去世,丁忧回籍。
此时太平军已攻入湖南,气势正盛。
咸丰二年底(1853年1月),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旨。
经郭嵩焘力劝,离家前往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事宜。
一月后,太平军攻占江宁且定都于此,改称天京。
曾国藩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
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咸丰四年(1854年),发布《讨粤匪檄》,率师出征,不久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贞祥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
休整后,重整旗鼓,当年攻占岳州、武昌。
咸丰六年(1856年)坐困南昌。
9月2日,洪杨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
两年后,湘军攻占九江,气势颇盛。
十年(1860年),湘军围安庆。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
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

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范文:毁誉参半曾国藩,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近代史纲要人物论文全文如下:无论是曾国藩所生活的清朝末年,还是现在21世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曾国藩这个名字被提起时总会迎来一阵或嗟叹或敬仰。
曾国藩,这个功高可以盖主,过繁问鼎一时的人物是怎样得到如此高的声誉呢?从很多现代人的角度看来,曾国藩不过是清朝末年众多军阀中的一个而已,或许他的道德文章可以冠冕一代,但在普通人的眼里,那不过是他为官从政、上下其手的手段。
然而,在当时,曾国藩的为人做官之道可谓尽人皆知,无人不佩服之至。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胡雪岩其人白手起家,到晚年终老之时富可敌国,甚至靠自己的财力资助左宗棠将新疆收回清政府版图,将曾国藩与其相提并论,可见世人对曾国藩为官之道的尊崇。
《曾国藩家书》130余封,是历史上家书流传下来最多的,曾国藩在家书中推心置腹的言谈,对子侄兄弟们的教导,堪称典范,曾家传承一百余年未出纨绔子弟,未曾家道中落,能人辈出,不得不说曾国藩家教之成功,堪为后世之楷模。
曾国藩作为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其深厚,文章写作自成一家,阳刚与阴柔并济,行文流畅,思想深刻,振聋发聩。
作为清末重要的军事力量,曾国藩创建的湘军是清政府最后一道保命屏障,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实现了社会安定的夙愿,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但就尽忠报国而言,曾国藩的做法无可非议。
他的一生是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毁誉参半,且各趋极致,毁至卖国贼,誉则冠冕一代。
世人眼中,曾国藩功过相抵,但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将功与过扯平来计算,而是既看到他的长处,又看到他的缺点,由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成就大业。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然而曾国藩是第一个完美的将家国天下都治理的很好的人,誉其为楷模一点也不过分。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功勋卓著成就非凡作文

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功勋卓著成就非凡作文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一位杰出名臣,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的功勋和非凡的成就。
In his early years, Zeng Guofan excelled academically and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with flying colors. He embarked on a career in government service and soon proved himself to be a capable official. With his keen intellect and strong work ethic, he quickly rose through the ranks and gained recognition for his administrative skills.在年轻的时候,曾国藩学业优秀,成绩出色地通过了科举考试。
他开始了政府工作,并很快证明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官员。
凭借着敏锐的智慧和强烈的职业道德,他迅速晋升,并因其行政才能而受到赞誉。
One of Zeng Guofan's mos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was his successful suppression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This rebellion, led by Hong Xiuquan, posed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Qing Dynasty's rule over China. As the leader of theXiang Army, Zeng Guofan organized and trained an effective military force that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defeating the rebels. Through strategic planning and diligent efforts, he helped restore stability to the region and safeguarded the Qing Dynasty's authority.曾国藩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论曾国藩
作为一个湖南人,我们不能不为毛泽东自豪;作为一个娄底人,我们听的最多却是曾国藩。
他雄韬伟略,夫近代之中国,内罹发捻之乱,外受夷狄之侵,此方危急之秋也。
一时豪杰并起,内乱迭生,天下趋于不治,黎民现乎不生,国藩之出也,剿灭洪逆,实安民之急需;倡行洋务,奠强国之根本,此皆垂世之勋功,历来世人称之。
然人多以为曾国藩好杀,遂以“曾剃头”谓之,亮不以为然也。
何也?盖曾国藩出诸书生,有异武将,不杀无以树威,不杀无以慑逆,且发逆{太平军]多不屈,不杀等乎聚敌也。
曾国藩善用人,其幕府人才济济,如左宗棠,胡林仪,彭玉嶙,塔其步等,皆一代将才,曾国藩遇之如子弟,用人不疑。
至于荡尽洪逆,拥精兵数十万,控江山近半壁,苟听谋士之言,则可南面称王,朝廷莫能制也。
曾国藩耻曹莽之为,拒其教言,将湘军尽数解散,乃成忠名处世炼猾,城府至深,喜怒不形于色,纷扰不累于怀,处,与发逆每战多北,数殆覆军,更朝臣构怨,军父猜测,此时也,曾国藩习老子之术,请心寡欲,自勉自励,使之无此坚志,何期后时之功?自律极严,不耽声色,不爱金钱,不逞奢华,行军起居唯麻衣竹器也,为当代官府罕见也,教子以慈,督弟以严,家法缕析,虽行军匆忙之间,尤弥而不废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其文也称于时也
本人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认识,都只是建立在中学的历史课本和相关的影视资料之上。
换句话说,只是总体地知道那是个这样的年代,大中华帝国就像一只垂死的肥猪,贪婪又残忍的帝国主义国家们就像饿得前胸贴后背的秃鹫们抢着来瓜分这只基本没有反抗能力的肥猪。
所以说,那是个动荡的年代,于是,时势造英雄地,那时候出了很多的英雄与枭雄。
也因此,历史课本让我们知道了晚清“同治中兴”的制造者,曾国藩。
曾国藩,其名,如雷贯耳。
从书店里地摊上满摆着的他自己写的书籍、有关于他的书籍、甚至于某些人为求销量生拉硬套地为自己的书命名《曾国藩与XXX》。
不能不看出他对我们当今现代的影响。
其人。
没见过。
对其之了解,真只是略懂。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人们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的人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
太平天国运动,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只是一场受压迫的农民对封建地主的剥削的起义战争。
可坏在洪秀全是利用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与广大无知农民对平等分配的渴望,企图建立自己的帝国。
他若成功了,中国岂不硬生生地被拉回那个荒蛮的时代?代表着中国封建主义的曾国藩可不愿意,起码中国的封建主义比你洪秀全的神学教条先进。
所以,曾国藩也就顺应时势地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
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
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
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造船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
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再者,曾国藩曾说过“师夷智以制船制炮”。
这“智”字可了不得,它是曾国藩比前人哪怕是同代人都高明的证明。
,“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
“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
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
可见曾国藩眼光之远,勇气之大,思想之开放。
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外交
人们都说,近代中国的外交是跪在地上的外交。
这从现象上说,的确也是。
毕竟,一张张不平等条约,打的一场场败仗,更新换代的中华帝国董事长一个个被外人牵着鼻子走。
相当显然。
曾国藩也不例外,人们评论曾国藩都是“软弱”、“妥协”、“投降”、“卖国”、“媚外”等等的责骂之词。
在谈判桌上,说什么话怎么说,都是要条件要资本的,晚清的军队打过多少胜仗?中国何来资本?曾国藩的羁縻外交思想,实际上是对强敌权且笼络,争取一个和平环境,速图自强,最终达到御侮的目的。
曾国藩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知道中外实力悬殊甚大,和列强硬碰,靠武力与之周旋,是不明智、不现实的。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贫穷落后、受人欺侮的国家,要生存,要反弱为强,舍此羁縻外交,别无良策。
曾国藩的外交方针有四个字:…诚‟,推诚相见,…信‟,信守和约,…争‟,据理力争,…和‟,外敦和睦”。
所以说,我曾国藩容易吗?
曾国藩为何不取清帝而代之
这一问题曾牵挂许多的人,在当时就有胡林翼、左宗棠、李元度、王闿运等多人,为曾国藩不听劝取清帝而代之感到惋惜,其后世也不断有人为此叹惜,说曾国藩“徇书生之小节而忘国民大耻”。
曾国藩有条件取代而不取代,甘愿当一个叶赫那拉氏的家奴。
这是他的人生观、思想见识、性格等因素造成的。
镇压了太平军之后,曾氏嫡系的吉字营已成强弩之末,且整个湘军也变得四分五裂,湘淮将帅不可能联合反清,湘军官兵多有积蓄,人心思归,为曾氏夺皇位者不多,而举兵讨贼者却不乏其人。
权衡力量,恐无胜算可言,所以曾氏自剪羽翼以解清廷之疑,继续做忠臣,不失为高明之举。
对曾国藩的整体评价
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
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
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
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
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
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
因此,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都只“独服”曾国藩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