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论文题目: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感悟学生姓名:夏朝阳学号:05122003所在院系:电子工程学院所在年级:2012级完成时间:2013年6月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和英国因英国东印度公司(前期)和港脚商人(后期)以飞剪船武装公开向中国贩运鸦片爆发的战争。
战争的导火线是1839年6月3日清钦差大臣林则徐奉道光皇帝圣旨于广东虎门销烟。
战争以中国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告终。
第二次鸦片战争,公元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英国与法国以清咸丰皇帝拒绝续签《南京条约》,以亚罗号事件及中国广西西林教案马神甫事件为导火索,组织英法联军进攻清国的战争。
战争以中国失败并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的条约告终。
两场久远的失败战争,中国耻辱的近代史序幕就在一阵阵枪炮声,一声声呐喊声中拉开了。
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资本主义的各类成果来到了中国,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这着实是一场悲剧,正如马克思在论及中国的命运与前途时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两次的鸦片战争,是以清政府为一方的古老中华封建帝国与英、法、俄、美诸列强为一方的西方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殊死决斗。
回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当西方使者带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来到中国朝觐时,清朝皇帝和官员们又是以何等骄傲的姿态吹嘘自己乃泱泱大国,非英美等“蛮夷小国”可比!并拒绝与其通商,声称自己天朝大国,应有尽有。
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带着大炮和火枪打进紫禁城,抢夺圆明园时,清朝统治者又是怎样的奔逃如丧家之犬。
清政府的昏庸狭隘,着实令人痛惜。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摘要: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伟大的历史功绩:正确判断战争的性质,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科学制定军事战略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也不会有中国革命的最后成功。
关键词:共产党正文一、正确判断战争性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战争观是正确判断战争性质、澄清民众对战争的模糊认识、克服消极情绪、鼓舞民族士气的重要前提。
早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就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自己殖民地的阴谋。
毛泽东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在中日这样一个决死的战争中,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出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它和所有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一样,是退步的、非正义的;与此相反,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是反对侵略,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战争。
以正义反对非正义,以正义战争来消灭非正义战争,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辩证法。
因此,以正义的、革命的战争消灭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是共产党抗战领导理念的逻辑起点,也是抗战胜利的理论基石。
二、广泛建立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战争必须唤起民众。
如何唤起民众?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是通过统一战线实行最为广泛的社会政治动员。
首先,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好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的关系,坚持把民族矛盾作为主要矛盾放在首位。
这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扩大了统一战线的阵营。
其次,通过采取既统一又独立、既联合又斗争的政治策略和斗争艺术,坚持了党在统一战线中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权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一、论文题目二、背景、发生原因内容(引用部分)失败原因产生影响深远影响个人对其历史评价正文: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抗争史,但是无论任何时代之下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没有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希望自己的国家走向没落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从古至今。
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开始摆脱封建枷锁走向近代化的开端。
无论经济还是政治中国人没有停止他们对未来的探索。
人们总说是西方的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那么引领中国走到今天的又是谁呢?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是腐朽的清王朝在垂亡阶段为延续其统治而做出的挣扎,下面就对二者从多个方面做一下比较。
产生背景:洋务运动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从鸦片战争的惨败到火烧圆明园的惨状再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浩大声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不断加深之下。
满清政府深刻认识到了西方工业给他们所带来得巨大之利益,和军事力量的强大。
早期的资本主义思潮萌芽的产生,已经在沿海地区渗透。
开明的士大夫以及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天朝上国的睡梦中惊醒。
统治阶层开始关注西方学习西方在饱受西方凌辱的时刻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以曾国藩等为代表开始开办近代工业,从机械、开矿、等方面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满清政府被列强瓜分殆尽,革命呼声高涨,动荡不安的时代。
有人说是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实行的愚民政策,从皇族内阁的产生来开这样的判定也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对于无可救药的清王朝来说,又有谁能支撑这个已经摇摇欲坠的大厦。
内容: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核心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近代史纲要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

近代史纲要优秀论文2000字范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教师应多角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2000字的2000字的近代史纲要论文,欢迎阅读!2000字的近代史纲要论文篇1:《试谈革命先驱----孙中山》每当提到孙中山,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振奋,是热血,虽然他所在的年代离我们很远,但他对我们国家、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他是一个伟人,他的伟大是任何人都无法取而代之的。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也想发表一下个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感受,斗胆对这位伟人做一下评价。
一、伟大历史地位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
……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这段话已经大概反映了孙中山的部分伟大贡献。
具体来说,他的伟大贡献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
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
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07年在各高校普遍开设以来,有关课程建设的课题倍受学界关注,几年来关于课程建设具体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
以下是店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全文如下:摘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
近代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一次次民族危机,遭受着巨大的民族灾难。
然而,中华民族历尽战乱而未分裂,屡遭侵略而终未亡国,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基本特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正文:一、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祖国社会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
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无数自然的、社会的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
当然,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是随着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总的说来,爱国主义主要是同反对分裂、反对民族压迫、反对统治阶级内部昏庸腐败和封建专制的斗争相联系的。
1840年以后 ,长达百年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也是一部从中世纪走入近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社会转型史。
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形成的爱国主义,既承继了古典爱国主义精髓,又吸取了近现代反侵略、学西方、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时代精华,因而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一〉反侵略与学西方的辩证统一,即反对外国侵略与学习外国长处相结合。
近代爱国主义高扬了古典爱国主义的反侵略的传统,从鸦片战争到全民动员的抗日战争,反抗侵略、抵御外侮构成了近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精品作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篇一: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 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xxxxxxxxxxxxx
中国近代史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摘 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
关键词:合作、分裂、民族利益、阶级利益。
一、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背景
1. 北洋军阀腐朽的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中国大地并没有像资产阶级革命派预想的一样实行民主和共和。相反,新旧利益的交织,新旧势力的冲突,使得满目创痍的中国大地异常黑暗。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政府分裂,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混战不断,闹得民不聊生。
3 从政治学视角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
3.1政治衰败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原因
篇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河南工程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查课
专业论文
论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学生
学 院: 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1442班
专业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战期间,及其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有过短暂的飞速发展外,更多的时间 是处于被压抑和苦苦挣扎之中,它们不但没有逐渐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且本身存在也因独裁政权、帝国 主义列强和大小军阀的压制而变得岌岌可危。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化工业仍然集中在城市,集中了 全国绝大部分先进的生产力。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广大农村,虽然实行了互助组、合作化,但基本上还 是手工工具劳作,物资装备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自给半自给的消 费结构模式基本上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刚刚开始发育和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农经济格局尚未改观。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中国近代史纲要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内容,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生动教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篇一《浅析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的爱国运动》【摘要】五四运动史一场全民族的反帝爱国运动。
本文从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的爱国运动为背景,探讨那个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方式、特点、及对妇女解放的贡献。
青年女性的这种意识不仅关系到自身,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五四运动;青年女性;男女社交公开;男女教育平等;女子经济独立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是一场全民族的反帝爱国运动。
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中国民众普遍投身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当中。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女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和坚定地斗争勇气。
对绝大多数的青年女性来讲,猛促她们觉醒的是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
爱国主义的传统在受到异族凌辱时就变得格外的有力量。
因此当山东归属问题在巴黎和会上由于美英法等国操纵而划归日本,中国外交彻底失败的消息传来时,当北京学生在1919年5月4日齐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掀起惊心动魄的反帝爱国运动时,各地女学生便冲破了封建伦理纲常的羁绊,战胜了自轻自贱的心理障碍,昂首挺胸投入到群众运动的洪流,显示出新女性的战斗英姿。
她们提出,“救国不能后人”、“爱国不分男女”的新口号,率先投入战斗。
这些口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辛亥女知识分子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女子岂能无责”的口号。
不仅意味着女子同男子是平等的人,而且意味着女子要与男子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在反帝反封建精神的感召下,男性与女性的利益与国家的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将爱国主义精神升华为一种神圣的理想。
这个政治口号的提出,不是某个人瞬间之际提出来的,而是有着艰辛的斗争历程和痛苦的认识过程,表明青年女性觉悟的进一步提高。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北京联合大学2016-17学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课论文题目: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学院:信息学院班级:通信1601B1姓名:***学号:*************任课教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前夕,重温中国近代史,不禁感慨万千,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任意歪曲和篡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百年来的中国史,企图藉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从而达到否定党的领导的作法深感愤慨。
本文拟以鸦片战争以来近百年的历史实践为背景,通过近代史上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无产阶级等阶级和派别为救亡图存对中国出路的选择和比较,来说明中国共产党是顺应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产生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才能完成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重任。
翻开中国近代史,无疑看到的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
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勾结,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集团中的先进分子为了拯救国家的危亡,争取民族的振兴,曾先后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作出了不懈地努力,设计过各种各样的救国方案,他们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寻找光明之路。
鸦片战争前夜,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地主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已经走向没落。
面对这种严重的社会危机,地主阶级中的极少数有识之士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提出了“更法”、“改制”的主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封建士大夫集团中,少数进步思想家从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愿望出发,要求了解世界,正视现实,并提出“师夷长技”即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这三个地主阶级思想家的主张分别代表中国近代社会这一大变动时期地主阶级先进分子的思想发展,即从“治国平天下”到“开眼看世界”再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知识分子的不健全心态
中国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被迫的,因此,一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心理上就有一种“不得不”的痛苦,为了避免亡国灭种之祸,而欲“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是中国现代化的手段,“以制夷”才是 中国现代化的目的。把“洋枪船舰”看作了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是“必须学”但“不值得学”的,西方 文化是低于中国文化的。有了这种心理和观念就不能正面地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对于汹涌而入的西 方文化,总是带着半分轻蔑与半分钦佩,任何新的西方思想和学说,都不免遭到“欲迎还拒”的待遇,这种 中国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的一种“自卫反抗”明明是无价值的东西,虽然心里不一定喜欢,但因为它是中国的总要找出可能的理由加以维护。明明是有价值的东西,虽然心里很喜欢,但因为它是外国的, 总要找出可能的理由加以拒斥。这是中国文化在特定的条件下所塑造的心态。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步履艰难,一再延误。为什么一个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古典农业文明大国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 阻叠起,前路漫漫?
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予动态的、综合的分析。
1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制约性
过分的专制型集权,不仅损害了职能部门的权力和效能,而且打破了权力体系的平衡与稳定。这种状况到19世纪已非常明显。最典型地表现在中央政府已经不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自己的权力体系以 解决国内的反叛问题了。与之相伴随的一个现象就是各种职能部门的权力和效能受到损害,中央和地 方政府中的一些职能部门实际上是在萎缩。
城市现代部分与农村传统部分在制度化规则上是根本对立的。两种建立在不同制度化规则基础上的结构体系,在满足中国社会发展、自身行为取向、生存发展方式上均是相互冲突的。从辛亥革命以来, 中国农村的传统结构过分强大,其落后性与城市现代经济在原料、市场、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上都本质 上不相容。中国农业的传统落后的社会结构,无法为现代工业的成长提供物质财富,而且由于这一结构 的过分强大,在政治上、文化上、社会环境上都直接或间接地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变进程。 建国以来,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动员并运用全社会各种资源,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的情况下,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战略来推行工业化,并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 体系,但城市与农业二元结构对立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改观。由于农村社会结构的过于强大并始终保持 着优势,致使中国社会与世界现代化潮流和自身要求相比较,带有极为突出的落后性和发展滞后性。整 个中国社会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始终处于二元社会结构的对立之中,因而无法集中全社会的资源 和人力资本,共同朝向现代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国民党统治还与帝国主义在华的列强势力相结合,促使国民党政府的多数经济、政治和社会政策趋向于为列强在华利益服务,而不是有利于本国的社会发展。这种状况不但压制了国内现代 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要求彻底民族独立,自强的历史潮流相悖。
当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迈进的时候,急需一个具有充分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国家,引导组织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变革,然而,国民党政府因其与城乡地主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列强的联系, 失去了必要的社会赞同,即失去了合理的合法性的支持。这样的政府不可能有效地实现社会变革,为现 代化的发展提供一个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有效地实现社会变革,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适应的社 会性结构体系,而只能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在蒋介石政府统治中国大陆期间,一直没有变革中国农村的传统社会结构模式,反而极力维持农村原有的社会结构,封建绅士在军阀统治下,成为农村的真正统治者,广大农民的经济、政治地位比以前没 有丝毫好转,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民党政府因这种社会政策不但与农民割断了联系,而且丧失了 农民对国家的支持。与此同时,蒋介石并没有积极地推动和支持城市现代经济及其相应部分的发展,而 是公开地搾取城市现代经济创造的财富,以支持独裁的政治统治。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得到丝毫的解放, 国民党因而丧失了这部分代表当时中国社会中的现代化部分的支持。国民党政府剥夺和压制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自身却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国家权力为私人谋取利益,众所周知的蒋、宋、孔、陈四大 家族,借助于政府的直接参与和强制力量,控制了相当部分的社会财富。国民党政府完全成为一个在中 国社会占有和谋取特殊利益的特殊社会集团,它排斥了与现代化相关的所有社会力量的支持。
国家或政府权力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普遍的社会赞同,以及相应的制度化规则和规范。能否获得普遍的社会赞同,又取决于国家所保护的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制度化分配结构。近代中国的国 家政权,特别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因其所保护或维持的制度化分配结构,最终丧失了普遍的社会赞同, 无法合法而有效地组织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5]孙立平.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J].社会学研宂,,997.
由于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步步落伍,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形,传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又发生转变,产生一种偏激的情绪反应,以为中国的文化没有价值,这一心态最后终于演变而走向反传统 主义、反民族化道路,只要是旧的、中国的,则不问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概加以“反对” 一概加以“打 倒”反之对西方文化则是全面的赞成。只要是西方的,则不问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概加以吸收。 表现在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则是摹仿西方人的现代化模式,如“西化”“苏化”对本民族的文化 缺少自信。这一百多年来,有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已由传统的优越意识“转变为“自卑意识”这种全面的反传统行为是无助于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化基本上是有民族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 新陈代谢,决不是建立在虚无上的,而是对中国传统的合理的创新。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多年来之所以没 有理想的成绩,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的维护传统及基于“自卑意识”的反传统的不健全心态是 有主要关系的。
权力的不断专制型地集中,以及过于强调权力体系中各部分间的消极牵制,必然会泯灭官员创造性解决问题和进行工作的积极性。政令懈怠,敷衍塞责之风盛行。极大地损害了当时中央政权治理社会 和统治国家的权力。由于官场腐败、官员的贪污、受贿等现象日益广泛和严重,社会已经失去了惩恶扬 善的能力。
3.2政府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的缺乏对现代化的制约性
参考文献
[1]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严立贤.现代理论述评[J].社会学研宂,1988.
[3]孙立平.中
[4]李路路,于显洋,王奋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社会结构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990.
2从社会结构分析中国超稳定的二元社会结构对现代化的制约性
一个社会为了能够顺利地实现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变,其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必须发生向现代化的转变。即现代产业应迅速増长,并在社会结构体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农业等传统部分的生产 方式和社会关系也应向现代化方向转变,使之与城市现代部分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相适应,最终形成 制度规则一致的,均朝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体系。
1民族的崇古心理
任何一个在农业性文化中成长的民族,都是比较保守,比较安于现状,比较崇古的。而中华民族的保守性与崇古心理尤甚。传统中国人的心态,借用雷斯曼的术语,是“传统导向”的,缺少“变的理念”或历史的进化观”由于传统中国人的这种崇古心态,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会遭到阻力。因为现代化工作基本上需要一种创新改革即“未来时间取向”的心态与行为,而这些正是中国民族崇古心理的反 面。现代化是一种变迁,要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必须有一种“他人导向”的心态,传统的中国人难 于走出传统,中国的现代化必然要拖延。
动态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迟缓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原因;分析
如果把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开始 得并不算晚。从时间上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于I860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德国于1862年实现国家统 一,日本于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三国都是在大体同一时期开始了现代化的起步,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是 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所以,在时间上中国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或者说中国是有时间优势来赶上西方 国家的。另一方面,直到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强行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主要限于自由贸易和 外交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地位还没有受到根本的动摇,政府仍然保持一定的机能和效率。因此,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成功是有可能的。
我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之所以迟缓,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不具备这样的社会结构特征,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结构的制约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出现新的社会结构体系,即城市产业和农业这两个 半封闭的独立发展系统,并且形成鲜明的对照,打破了鸦片战争前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结构体系。但 是,通观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其结果是社会结构体系并未发生朝向现代化的转变。以城市现代工 业和现代交通业为主要代表的现代经济部分及相应部分,在中国发展的十分缓慢。特别是自辛亥革命 以来,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有过短暂的飞速发展外,更多的时间是处于被压抑和苦苦挣扎之中,它们不但没有逐渐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且本身存在也因独裁政权、帝国 主义列强和大小军阀的压制而变得岌岌可危。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化工业仍然集中在城市,集中了 全国绝大部分先进的生产力。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广大农村,虽然实行了互助组、合作化,但基本上还 是手工工具劳作,物资装备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自给半自给的消 费结构模式基本上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刚刚开始发育和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农经济格局尚未改观。
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化起步较晚的社会来说,都存在着一个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的过程,能否实现这种转变和怎样实现这种转变,在相当程度上取绝于国家政府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