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体制
当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体制

3 行政区划及其变更旳审批权限
全国人大 国务院
审议、同意省、自治区、直辖市旳设置、撤消、更名
决定尤其行政区旳设置
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旳行政区域界线旳变更,以及其政府驻地旳迁移 审批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直辖市旳设置、撤消、更名和隶属关系旳变更,以及自 治州、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地旳迁移 审批自治州、自治县旳行政区域界线旳变更、以及县、市旳行政区域界线旳重大意义 审批凡涉及海岸线、海岛、边疆要地、主要资源地域以及特殊情况地域旳隶属关系或行 政区域界线旳变更
我国行政区划民间方案 1
民间划分出渤海省, 甘南省,辽东省,雁 云省,平原省,胶东 省,淮海省,浙南省, 淮河省,河南省,汉 江省,黔中省,岭南 省,岭西省,塔里木 自治区等等。
我国行政区划民间方案2
2 我国行政区划旳基本构造
• 行政区划旳构造就是某一行政区内行政组织纵向和横向排列旳方式。 • 按照组织理论,行政区划构造反应在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两个方面。 • 行政区划旳管理层次是指纵向构造旳等级层次,即纵向划分为不同层次,从
•政治性 •地域性 •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郡县时期:秦,东汉,西汉
州制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道制时期:唐道制,宋路制,辽道制,金路制
省制时期:元省制,明省制,清省制
行政区划系统也在不断演变之中。春秋为一级制,战国为二级制,秦汉 基本上是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代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 元、明是三级和四级行政区划混合制(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 主要是四级制,清代是三级制。可见,在中央集权制旳前期,行政区划以二 级制为主;在中央集权制旳中、后期,行政区划则以三级制为主。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为几个级别

一、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为几个级别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域划分的简称,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区域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市、县、自治州、自治县;(三)县、自治县分为乡、镇、民族乡。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为几个级别二、划分原则某些国家在一级政权内部,为了实现某一单项职能的管理而划分的区域,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如美国行政区域的数目很多,其中大部分是单职能的,包括学区、司法区和其他各种专区如消防区、水土保护区、住宅区、公路区等。
国家都是按地域划分行政区。
各国的行政区划有不同的划分和名称。
不论何种类型的国家,行政区划的划分总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并考虑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等各方面的因素。
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通常根据以下原则:①政治原则。
促使国家机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便利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
②经济原则。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进行划分,使之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民族原则。
根据少数民族的居住状况和其他特点进行划分,使之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巩固各民族的团结。
这些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
此外,也顾及历史传统、人口分布、地理条件和国防需要等因素。
行政区划虽因国家本质不同而有其明显的阶级性,但也有一定的历史连续性。
例如,中国从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建立统一国家并施行郡县制以来,历代行政区划虽有变更,但变化并不太大。
英、法、美等国的行政区划也是从19世纪继承发展下来的。
三、当代行政区划新中国的行政区划基本沿袭了民国时期的市制,包括直辖市(华北事务部直辖市)、大区直辖市、省辖市(专级市)和专辖市(县级市)、专辖镇(县级镇)、县辖镇(乡级镇)等。
至1956年撤销大区之后,中央政府第一次全面直接管理整个国家(除台湾地区),民国时期推行的「市县分立、省直管县」带来很大弊端。
首先是直辖市的粮食问题,基于「地区自治」的原则,直辖市很难从一路之隔的邻省调粮,于是乎各直辖市纷纷扩地,形成了市管县的先例。
2019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十章 一般地方政府制度

工作需要,设置了若干职位来分管各项工作。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和领导体制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和领导体制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 1.行政首长负责制 “三权一责”:(1)全面领导权。即主持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监督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2
三、遭受挫折阶段: 1966 一 1978 年 四、改革和完善阶段: 1978 年以来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 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2.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二节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参考答案:1.D
2.ABC
3.ABCDE
Thanks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的历史发展 1.识记:地方政府的含义。 2.领会: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1.领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地位。 2.应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 (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和领导体制 1.识记:行政首长负责制。 2.领会:(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体制;(3)地方政府会议 制度
真题练习
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到目前为止共有( )个省级行政单位。 A、31 B、32 C、33 D、34
【多】2.在1982年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中,与省处于同一个级次的是( )。 A、自治区 B、直辖市 C、特别行政区 D、自治州 E、县
中国行政区划简史

中国行政区划简史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以下是商代、周代、秦代、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和当代的行政区划简史。
一、商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时期,也是中国行政区划的开始。
商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王畿为中心,分为内外两个部分。
王畿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而外部分为多个侯国,每个侯国都有自己的领土和人民。
二、周代周代是商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周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州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州,每个州下设多个诸侯国。
周代的行政区划与商代相比更加细致和复杂,也更加注重礼仪制度和文化教育。
三、秦代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秦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郡县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郡县,每个郡县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秦代的行政区划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行政区划的基础。
四、汉代汉代是秦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汉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州郡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州郡,每个州郡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汉代的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封建社会行政区划的体系,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五、唐代唐代是汉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唐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道州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道州,每个道州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唐代的地域扩张和经济发展导致了行政区划的变化,道州的设置更加细致和广泛。
六、宋代宋代是唐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宋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路州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路州,每个路州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宋代商业繁荣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因此出现了市舶司等专门管理商业的机构。
七、元代元代是宋代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元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行省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行省,每个行省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元代的行省制度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现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八、明代明代是元朝灭亡后建立的新政权。
明代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承宣布政使司为基础,将全国分为多个承宣布政使司,每个承宣布政使司都有自己的官员和法律制度。
中国当代行政组织结构

中国当代行政组织结构中国当代行政组织结构第一章:引言本章介绍中国当代行政组织结构的背景和目的。
第二章:中央行政组织本章详细介绍中国中央行政组织结构,包括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重要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第三章:地方行政组织本章详细介绍中国地方行政组织结构,包括各级人民的组成及职责分工,省级、地级和县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关系。
第四章:行政区划本章介绍中国行政区划的分类和层级,包括省、市、县、乡等的区划关系和职能划分。
第五章:行政职能划分本章详细介绍中国行政职能的划分和分工,包括经济管理、法律监督、社会事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职能划分。
第六章:行政协调机构本章介绍中国行政协调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第七章:行政监督与审查本章详细介绍中国行政监督与审查的机构和程序,包括监察委员会、人大常委会等。
第八章:行政服务中心本章介绍中国行政服务中心的设置和职能,包括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
第九章:行政权力分配本章详细介绍中国行政权力的分配和监督机制,包括行政权限的划分和协调机制的建立。
第十章:行政地方间合作机制本章介绍中国行政地方间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包括间协商、合作协议等方面的内容。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法规文件、行政机构设置表、职能划分表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的执行机构,负责国家的日常管理和行政工作。
2. 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地方机构的统称,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3. 省级、地级、县级: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三个层级,分别对应省、市和县的行政管理机构。
4. 监察委员会:中国行政监督机构,负责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地方各级进行监督和调查。
当代中国政府体制与结构

2.政治协商制度
(1)由来与发展
新民主主义论 联合政府 旧政协 新政协 (2)宪政体制中的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的附属机制 政治协商制度是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 政治协商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补充
四、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关系
1.中Biblioteka 集权型单一制与全国行政区划情况.xls
一元化领导 毛泽东: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 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 具体而言: 在与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上,工、农、商、学、兵、 政、党这七个方面,党领导一切。 在上下级关系上,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一头多元体制:集体领导与一个领导核心
一,上下对应,强调机构对口; 二,由上到下,机构的数目、规模逐层次递减。
这两点,并不矛盾。因为:
– –
机构数目递减的规律一般是按职能“合并同类项”; 机构规模递减的一般规律是减少编制,直至用一两名专职工 作人员对应上一级的专职机构。
二、地方政治权力结构的构成
考虑到这种机构的整体性,也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地方 政治权力结构的构成状况,我们列出下表(表l—7), 供参考。
第一章当代中国政府的体制与结构国家的公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方式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体系中占有首要的和全权的地位
第一章
当代中国政府的体制与结构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宪政体制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宪法性解释 国家的公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方式,选出各级人大 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体系中 占有首要的和全权的地位。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政府的 统一领导之下而给予地方政府一定授权的但一直规范。
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2017年2月22日星期三
14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 政府的统一领导,并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 的规定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或者领导。因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执 行整个国家的统一意志和统一政令,服从国 务院和上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又要执行本级 人大对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决定,从而 把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本地区的地方利益结合 起来。
2017年2月22日星期三
2
2、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
行政体制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行政要素构成 的一个系统。 ①行政职能构成行政体制的基础。因为它, 一是确定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社会经济事务的范 围;二是形成行政系统内部科学化、合理化的职 能结构,明确中央和地方行政部门的职能范围, 为行政权力的执行提供条件。 ②行政权力的划分与设置构成了行政体制的 核心。国家行政机关在完成政府职能的过程中, 必须有强大而有力的行政权力作为后盾并加以执 行。因此,在行政体制的设计、建立和完善过程 中,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对行政权力进行划分和设 置,包括行政权力的运作。 3 2017 年2月22日星期三
2017年2月22日星期三 5
⑵政府首脑体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
代表者与实际承担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的一种 制度,也就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最高行 政权力的分配关系。政府首脑体制的类型有: ①一元制;②二元制;③多元制。 ⑶中央政府体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划 分、运行方式等制度的总和。在各国推行行 政管理现代化过程中,随着行政权力相对立 法权的不断扩大,政府在社会发展的作用日 益突出,中央政府体制已在行政体制中处于 核心地位。中央政府体制的类型有:①内阁 制;②总统制;③委员会制;④国务院体制; ⑤政务院体制。我国实行国务院体制。
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笔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圣才出品】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中国的行政区划(1)概念国家将领土分级划分成若干区域,以便在各级区域范围内设立相应的一级政权机关,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管理,这便是行政区划。
国家为设置各级政权机关,实现对全国的管理而划成的区域,则叫行政区域。
(2)沿革1949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行政区划曾作过多次调整。
主要可分四个阶段。
①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从总体上看,当时的行政区划实行四级制、五级制和三级制。
例如:大行政区—省—县—乡为四级;大行政区─省─县─区—乡为五级;大行政区─直辖市─市辖区为三级。
在省级以上,建立了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内设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同时又是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代表机关,各自管辖若干个省级行政单位。
在此阶段中,省一级的行政区域变化也较多,总的趋势是数量由多变少,规模由小变大。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到1966年“文革”前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宪法规定,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
1959年,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形势的发展,决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和自治县。
这样,我国的行政区划基本定型。
在此阶段,民族自治地方的蓬勃发展是一个显著的现象。
在省级以下,根据宪法规定,将原设的专区级、县级自治区改设为自治州、自治县,并另外增设了数十个新的自治州和自治县。
同时,撤销了县以下区与乡两级的民族自治建制,依照宪法规定,建立了一批民族乡。
1958年起,在农村普遍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以取代乡、民族乡,而且大幅度扩大农村基层政权所辖的行政区域。
③1966年到1976年“文革”期间由于“文化大革命”制造的动乱局面,有关行政区划的重要变更基本上由党组织直接审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