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通论》 第五章 语用讲义

《现代汉语通论》 第五章  语用讲义
《现代汉语通论》 第五章  语用讲义

《现代汉语通论》第五章语用

讲义(上)

《现代汉语通论》第五章总目: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用概述

第二节言语行为及其基本准则

第三节话语结构

第四节语用意义

第五节语言要素的修辞

第六节语用效果与辞格

第七节语体分析

第八节病句修改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用概述

————————————————————————————学习要点:了解对于汉语进行语用分析的意义,认识语用分析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模式,尤其是对语用意义、话语结构等基本概念更应有深刻的领会,并且能够在分析发话者、受话者以及语境这三种要素的基础上说明语用意义和话语结构的变化。

————————————————————————————————通常认为词汇学探讨的是语言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语法学探讨的是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而语用学探讨的则是语言符号与符号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然而使用者不可能在真空中使用语言符号,所以语用学还要探讨语言符号与符号的使用环境——语境之间的关系。可见,语用分析与语言学领域

内其他分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把语言放在语言与人、语言与人使用语言的环境的关系中去考察,因此,无论分析语言的哪一部分,无论用什么方法去分析,只要把被分析的语言现象放到使用过程中,涉及语言的使用者和使用环境,那么所进行的就是语用分析。

所谓语用指的就是人(使用者)在一定环境(语境)中对语言的运用。一旦采取这样的角度来观察语言,语言在我们的视野中就不再是一个个静态的词、短语和句子,而成了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说出和听辨这些词、短语或句子的动态的行为过程。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也就不再是句子,而成了请求、叙述、讲解、提问、命令、威胁等运用语言的行为。所以语用的分析又称为动态的分析,以区别于孤立地考察语言单位的静态的分析。

一、语用分析的基本原则

(一)语用分析的意义

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都是语言系统中抽象的语言单位,而不是实际话语中起着交际作用的言语单位。后者要比前者复杂得多,也丰富得多。

比如我们分析的音素(音位)和音节,实际上只是一种标准的发音模式,只要按“双唇、不送气、清音、塞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发音,就能发出现代汉语的[p]来。然而在我们实际的说话过程中所发出的[p]决不会仅仅只有这四个语音特征,它还必然会加入前后语流对它的制约而造成的语音特征以及个人的音色条件、发音习惯而造成的语音特征。具有了这些特征[p]的才可能是我们实际发出或实际听到的语音。

又如我们所分析的词义构成,也是舍弃了它在一切具体语句中可能具有的特定含义而加以抽象的结果,

例如“杯子”一词在特定的环境中可能是指一只年代久远、质地细腻,上面画着精美图案而颇具文物价值的瓷杯,也可能是一只缺了口的破杯子,然而在语言的词汇系统中,“杯子”一词却只有抽象的意义:盛放液体以供人们饮用的多为圆柱形的容器。除此之外,词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还会发生意义的种种变化,带上它原先不可能具有的意义。

至于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首先确定它的句型、句类、句式,分析它的结构成份以及它们之间的语法、语义关系,还要分析充当这些结构成份的词的词类特征。从理解的角度看,归根到底是为了能更确切、更细致地把握句子的意义;从表达

的角度着眼,则是为了能更确切、更细致地通过语法结构把有待表达的意义转化为句子的意义。然而句子的结构无论多么复杂,它所能传递的只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语言信息,单靠对语法规则的掌握及运用而形成的句子意义,也只能是远离交际目标和交际效果的抽象意义。可是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我们还需要句子产生许多抽象的结构意义之外的特定意义以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

例如“明天我们考英语”这么一个句子,由语法结构决定的意义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在下面的交际环境中却产生出特殊的意义:

⑴A:今儿晚上大学生俱乐部有晚会,我们一起去好吗?

B:抱歉,明天我们考英语。

B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却是“我不能和你一起参加晚会”。可是换一个交际环境:

⑵A:你的《英汉词典》借我用一晚上好吗?

B:啊呀,明天我们考英语。

B这句话的意思又变成了一个婉言谢绝。再看这个句子:

⑶您能把胳膊朝边上挪一挪吗?

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这是一个疑问句,但是在实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它起的却是一个祈使句的作用,希望听话人把胳膊朝边上挪一挪。可是换一个场合,它又只是一个真正的疑问句,譬如医生指着受伤的胳膊对病人说出这句话。可见句子的意义好比是一个函数式,由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决定的抽象意义只不过是一个常量,而言语交际中的种种因素却是千变万化的变量,由于它的变化,句子的实际意义也随之而千变万化。

当然,语言研究首先必须着手进行的是从具体的、无穷无尽的话语中概括出一个由数量有限的抽象单位组成的语言系统。任何科学研究都遵循着这样的原则:为了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本质规律,就需要纯化环境,因为只有在理想化的条件下,那些内在的联系才可能清晰地显露出来。在科学研究的起点上,我们面对的总是那些和环境因素千丝万缕纠集在一起的具体单位,而经过理性思维、科学方法的处理,在科学研究的终点上,我们面对的必将是那些充分显示了本质规律的,并且形成严密系统的抽象单位。但是人们越来发现,在实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起作用的,显然不可能是语言系统中那些抽象的单位——那些抽象的音素(音位)和音节,抽象的词和短语,抽象的单句和复句。要了解语言究竟是如何在人类生活中运转活动的。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到底是哪些因素、哪些规则在支配着抽象的

关于语用学

浅谈违背合作原则产生的儿童笑话 摘要: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演讲,提出了合作原则这一有关人类交际的总原则,但同时他又指出,在现实交际中人们并不都严格遵守该原则。说话人有意无意地违背该准则,产生了各种会话含义,其中也生出了不少幽默笑话。 关键词:合作原则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幽默 Abstract: Grice had given three lectures at the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67, set forth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at is a principl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ut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not always observe this principle in communication. Innocently, speaker deviates from this principle, which will lead to variou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and humor jokes. Key words: cooperative principle Quality Maxim Quantity Maxim Relevant Maxim Manner Maxim 一,引言 幽默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生的智慧之花,它体现一个人的乐观积极的处世方式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幽默也可以说是日常交际的一种调节工具,可以活跃会话气氛,通过风趣的语言委婉地批评别人,还可以巧妙地为自己开脱尴尬局面等等。其中,也因孩子的童真童趣而产生了不少的幽默笑话,下面将从违反合作原则来分析一下儿童的幽默笑话。 二,合作原则 格赖斯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演讲。他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等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这一原则包括四个范畴: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从理论上讲,言语交际双方都试图遵守合作原则,尽力相互理解和配合,以保证会话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谈话双方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智力高低以及特殊语境的影响,说话人可能会因为某种现实需要而违背某一原则。当听话的一方察觉到对方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时,它会结合语境去推断说话人表面违反的意图,推出隐含意义。热幽默往往会在这种意料不到的会话含义中产生。 三,下面简略地分析因违背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幽默笑话的具体情况。 1,因违反“质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 在日常交际行为中,质量准则显得尤为重要;但说话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违反这一准则,向听话者传达了缺乏依据的信息或是不符合事实的话时,幽默就产生了。 有一天,两兄弟在睡觉。弟弟对哥哥说:“哥,今天蚊子好多哦~” 哥哥说:“把灯关了,蚊子就看不到我们了。” 后来弟弟真的把灯关了。忽然间一只萤火虫飞了进来,弟弟很紧张的说:“哥,惨了!蚊子提着灯笼来找我们了……”。 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说话要根据真实情况,有根有据,故意夸张或说些没有依据的话会被视为是假话,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原则。蚊子是不用眼睛来发现人类的,而是借助于它的触须和三双腿上的传感器发现人,在睡着时,人不断地呼出二氧化碳气,蚊子就慢慢地沿着这气味找来,它在人的头上嗡嗡地飞,是用它的近距离传感器测定人的汗水湿度、温度以及所含哪些成分,以便决定你是否是一个合适的攻击对象。所以,蚊子提着灯笼来找那对兄弟是不符合真实情况的,因此,违反了质量原则。 2,因违反“数量准则”而产生的幽默 违反数量准则有两种情况,交际的一方提供的信息不足或是信息过多,从而出现言外之意,出现语言偏差。 (1)信息量不足 如,小妹参加妈妈同事的聚会,妈妈上司问“小姑娘,你叫什么?”(问名字)小妹看了看菜谱说:“我叫羊肉拉面”(点菜)。

日本的修辞学

日本的修辞学(转载,有调整) 19世纪中叶之前,和中国一样,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接触到欧洲的新兴文明。1853年,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港,日本国门从此被打开。日本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自此,国内矛盾触发,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也将日本引上了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创造了一个奇迹。其中,最让我们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点、快速度的发展史! 同样的起步,同样发展,日本的修辞发展如何呢? 修辞一词,最早见于易经上的意句话。…修辞立其诚?。对于修辞的研究,我国自古有之。例如:六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宋代陈骙的《文则》、元代王构的《修辞鉴衡》等书,都涉及到修辞学。到了近代,“修辞学”、“修辞格”一类的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32年,陈望道教授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是一本系统的修辞学书,开创可研究修辞学的新局面,影响深远。陈望道1915年留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是日本修辞学的摇篮。当时著名的修辞学家坪内逍遥和他的学生岛村泷太郎(又名岛村抱月)、五十岚力都在该校执教。坪内逍遥的《美辞论稿》,岛村泷太郎的《美辞学》、《新美辞学》和五十岚力的《修辞学讲话》,均为日本权威性的修辞学著作。早稻田大学校长高田早苗的《美辞学的方法》对学生也有影响。 修辞学是“用语言做出选择的哲学”,修辞本质上是一种选择,是通过语言做出社会选择的社会行为和传播样式。它不仅是语言手段和话语的选择,而且是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对社会公平、公正不同实现形态的选择。修辞,无疑是一种社会公共政策的形成秩序,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人类对修辞秩序的建构和选择,就是对社会传播秩序的建构和选择,是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也是对社会公平、公正实现方式的选择。东西方古典修辞学研究上的差异,不但反映了东西方不同传播秩序、社会秩序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两种制度传统下公众修辞权利赋予的不同模式,反映了两种社会文化传统下社会公平、公正实现方式的差异。如果说修辞学史描写了修辞学的成长轨迹,标志着修辞学学科身份的认定和学科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

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2)“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背后的意图。”(《中国语用学思想·序》) 2、对象和内容 就语用学研究对象而言,大致出现三大主要趋势: 一是认为语用学研究说话者意义(speaker meaning),如G Leech(1983),强

《现代汉语通论》四五章答案

说明:本答案仅供参考,请不要当做绝对标准使用。另外,学习本课程应以读书为主,先把问题弄明白,精彩之处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第四章语法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练习参考答案 (略) 第二节词类和功能分析法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并指出属于什么词类,以及什么小类。 答: 1、我的(一)个战友来了。(数词) 2、他去过三(次)上海。(量词,动量词) 3、我不(管)这种事。(动词) 4、青年们要到(山上)去。(名词) 5、桌子(上)有什么?(方位词) 6、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三个(熟人)。(名词) 7、他刚刚走(过)山。(助词) 8、他会干这种事(吗)?(疑问语气词) 9、你给我的书我看完了,(这)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指示代词) 10、这个人非常(坏)。(形容词) 二、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 答: 坚决——决心(形容词——名词、副词)可爱——热爱(形容词——动词) 荣誉——光荣(名词——形容词)企图——意图(动词、名词——名词) 答案——答应(名词——动词)气愤——气魄(动词——名词) 批语——批示(名词——名、动)残杀——残忍(动词——形容词) 诱饵——诱惑(名词——动词)兴奋——兴趣(形容词——名词) 安心——担心(动词、形容词——动词)道歉——抱歉(动词——动词) 安慰——欣慰(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感激——激动(动词——动词、形容词)愉快——高兴(形容词——动词、形容词) 三、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 答: 1、我们马上开始这项工作。(动词,名词) 2、你说应该朝什么方面考虑?(动词,疑问代词) 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动词) 4、三十岁以上的教师都可以享受休假。(名词,助动词) 5、新老同学开始都需要出操。(名词,动词) 四、鉴别下列带黑线的词,哪些是形容词,哪些是副词: 答: 1、这里风景的确不错(副词)——这里风景确实不错(副词) 2、长久没有好处(形容词)——永远没有好处(副词)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唐建萍执笔人:唐建萍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课程名称:语用学 课程编号:043103 英文名称:Pragma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 学分:1 开设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语言学导论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语用学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主要通过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言语行为”和“语境”使学生掌握其相互作用和构成在话语交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语用学中指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话语逻辑等若干论题的研究,使学生可以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知晓语言行为是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并可以运用社会规约结合语用知识去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让语言研究变成“语言—使用者—语境”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研究,对语言的认识从必然性跨越到自由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分析向整体扩展,凝结出跨文化交际行为适合性的精髓。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区分语用学与语义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在研究意义上的差别; 2. 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后,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 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语言的特征; 3. 了解近二、三十年来语用学的发展、目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及趋势,增强外语教学与

学习中的语用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论 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第一节语用学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语用学的定义 第二章指示现象 使学生从语用角度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脱离结构主义对指示词语的狭义理解,把话语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第一节指示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人称指示 第三节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 第四节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第三章语用预设 使学生了解预设、前提的定义及前提的反射问题。培养学生对话语命题进行逻辑切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节前提的定义 第二节前提的种类 第三节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四节前提与蕴涵的关系 第四章会话含义(I):合作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会话合作原则,并能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第一节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 第二节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隐含意义的定义及分类

《现代汉语通论》语法_课后作业答案[1]1

172页第四章第一节练习题 一、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的四个主要特点。 语言中用来表示语法关系、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有多种多样,重要的有:形态变化、词序变化、虚词运用等等。有的语言偏重于形态变化,例如法语、俄语;有的语言偏重于词序变化和虚词运用,例如汉语。汉语的特点是在跟印欧语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它的总特点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这一总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主谓结构”,词序一变化,“动词+名词”就构成了“述宾结构”,“形容词+名词”就构成了偏正结构。例如:我们同意(主谓关系)--同意我们(述宾关系)衣服干净(主谓关系)--干净衣服(偏正关系) 2.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汉语里的虚词十分丰富,作用也特别的重要。例如:某些句法结构有没有虚词,结构关系和语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爸爸妈妈”和“爸爸的妈妈”意思不同。 3.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但是在汉语里,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除了副词只能做状语,属于一对一之外,其余的都是一对多,即一种词类可以做多种句法成分。例如:名词主要做主语宾语,但有时也可以做定语、谓语等。 4.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例如: 结构类型短语词句子 联合哥哥弟弟兄弟团结,团结,在团结。 偏正牛皮箱子皮箱伟大的人民! 述宾管理家务管家欢迎新同学。 述补说得明白说明高兴得跳起来。 主谓年纪轻年轻我们上课。 二、请以“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为例,说明汉语语法语序变化的特点。 语序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一个主要的表达手段,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句法结构关系也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三个词:不、怕、辣,排列的语序不同,其结构关系分别是:述宾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其语义程度越来越深,其中和否定词“不”的语义指向有很大关系。“不怕辣”就有被动的承受,“辣不怕”有勇气主动来承受“辣”,因为这里的话题是明白的。“怕不辣”是“怕”的结果。 三、汉语的量词使用有什么特点? 量词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数词一起构成数量短语,如“一个”“两次”“三天”,或者与代词构成指量短语或疑量短语,如“这个”“那次”“哪天”。数量短语、指量短语和疑量短语统称量词短语。量词短语可以出现在名词前或动词后,如“一个人”“走两次”“等三天”,也可以与形容词组合,如“一丈长”“两尺宽”。 四、汉语常常使用重叠手段,请举出几种实例。 (一)ABAB式: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 (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 (2)晚上还有考试。(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 (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 (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 一、语用学的起源 ?“语用学”术语的提出 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 《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 ?语用学与语言哲学 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 ?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由列文森(Levinson)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 (沈家煊,1996) 二、语用学的发展 ?1、语言研究发展历史: ?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50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理论—70年代初:语义学研究(引入语 境概念,为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归纳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几个阶段。 ?发展缘由

现代汉语修辞学学习资料

第一节修辞与修辞文本 一、修辞 所谓“修辞”,就是表达者(说写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应合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有效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 题旨:就是表达者说写时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旨。 情境:包括说写时的上下文语境乃至说写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还包括说写时的场合等等。 二、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 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是陈望道首先提出的重要概念。 所谓“消极修辞”,就是“注意在消极方面,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这种修辞大体是抽象的、概念的。其适用 的范围当然占了(甲)境界(引者注:指‘记述的境界’)的概念的语辞的全部,但 同时也做着其余两个境界(引者注:指‘表现的境界’、‘糅合的境界’)的底子。 其适用是广泛语境的全部,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法。假如普遍使用的,便可以 称为基本的,那它便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法。”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四五页,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由此可知,陈望道所说的“消极修辞”是一种专注于在语法、逻辑上努力的一种语言活动。即表达者的说写应该合乎语法规范、符合逻辑事理,也就是“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的境界,也就是基本修辞。 所谓“积极修辞”,就是“注意在积极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同一切艺术 的手法相仿,不止用心在概念明白地表出。大体是具体的、体验的。这类手法颇不宜 用在(甲)境界的语辞,因为容易妨害了概念的明白表出,故(甲)境界用这种手法可说 是变例。但在(乙)境界中,却用得异常多。”“此外,(丙)境界(引者注:指‘糅合的境界’)的语辞,如一切的杂文,寻常的闲谈等,却又用不用都无妨。”(陈望道《修辞学 发凡》第四五至四六页。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由此可见,陈望道所说的“积极修辞”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调动一切积极手法力图提高表达效果为终极目标的语言活动。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有力”、“动人”的目标,它可以突破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 因此,也可以说,“积极修辞”是一种超越常规的创造性语言活动。 三、修辞文本 所谓“修辞文本”,就是特指表达者(说写者)为了特定的交际目标,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某种特定的表达手段而形成的具有某种特殊表达效果的那些言语作品。 补充:古代“修辞”的含义 1.“修理文教” 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文言》) 唐代孔颖达对这句话的疏解是: ②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上云进德,下复云进德;上云修业,下复云居业

语用学课件-预设与蕴涵

The projection problem There is a basic expectation that the presupposition of a simple sentence will continue to be true when that simple sentence becomes part of a more complex sentence.This is one version of the general idea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sentence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its parts.However,the meaning of some presuppositions (as ‘parts’) doesn’t survive to become the meaning of some complex sentences (as ‘wholes’).This is known as the projection problem.In example [12],we are going to see what happens to the presupposition q (‘Kelly was ill’) which is assumed to be true in the simple structure [12c.],but which does not ‘project’into the complex structure [12h.].In order to follow this type of analysis,we have to think of a situation in which a person might say: ‘I imagined that Kelly was ill and nobody realized that she was ill.’ [12]a.Nobody realized that Kelly was ill.(=p) b.Kelly was ill.(=q) c.p>>q (At this point,the speaker uttering[12a.] presupposes[12b.].) d.I imagined that Kelly was ill.(=r) e.Kelly was not ill.(=NOT q) f.r>>NOT q (At this piont,the speaker uttering[12d.]presupposes[12e.],the opposite of [12b.].) g.I imagined that Kelly was ill and nobody realized that she was ill.(=r&p) h.r&p>>NOT q (At this piont,after combining r&p,the presupposition q can no longer be assumed to be true.) In an example like [12],the technical analysis may be straightforward,but it may be difficult to think of a context in which someone would talk like that.Perhaps example [13]will contextualize better.In an episode of a TV soap opera,two characters have the dialog in [13]. [13]Shirley:It’s so sad.George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 Jean:But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We know that now. If we combine two of the utterances from [13],we have the sequence, ‘George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but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Identifying the different propositions involved,as in [14],we can see that the presupposition q in [14b.] does not survive as a presupposition of the combined utterances in [14e.]. [14]a.George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p) b.George got Mary pregnant.(=q) c.p>>q d.He didn’t get her her pregnant.(=r) e.George regrets getting Mary pregnant,but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p&r) f.p&r >>NOT q One way to think about the whole sentence presented in [14e.] is as an utterance by a person reporting what happened in the soap opera that day.That person will not assume the presupposition q (i.e. that George got Mary pregnant) is true when uttering [14e.]. A simple explanation for the fact that presuppositions don’t ‘project’ is that they are destroyed by entailments.Remember that an entailment is something that necessarily follows from what is asserted.In example [13],Jean’s utterance of ‘he didn’t get her pregnant’ actually entails ‘George didn’t get Mary pregnant’ as a logical consequence.Thus,when the person who watched the soap

黄廖版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 导论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 1.现代汉语的含义见教材*第2页 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现代汉语的历史来源见教材第2-3页 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口头形式的源头。 3.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方言见教材第4-5页 3.1.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北方话、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北方方言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赣方言(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湘方言可以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个方言片。 客家方言(客话)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福佬话)以福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闽方言可以分为五个次方言: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以建瓯话为代表、闵中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以话为代表。 粤方言(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具体分布详教材。 3.2.九大方言区(新增): 徽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原属江淮官话。 晋语山西保留入声调的地区,原属北方方言 4.现代汉语规范化见教材第6-7页 语言规范的两层含义:形成规范、遵守规范 语言规范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制定语言规范):保障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语言规范的可能性(实现语言规范的两个基本条件):建立合适的规范化标准、加强语言规范化的研究和教育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标准:语音方面以北京音为基础,词汇方面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 语言规范化的持续性 第二节现代汉语课程 第一章语音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音概述 1.语音的属性 1.1.语音的三种基本属性:物理属性(与语音四要素的关系,详下)、生理属性、社会属性(语音的本质属性)见教材第14页 1.2.语音四要素见教材第14-15页

修辞学下的词体艺术风格论文.docx

一、《论修辞》产生的词坛背景与詹安泰的大词学观对于学词和词学的区分和界定,与胡云翼等词学家的积极倡扬有着密切关系。 1930年,胡云翼就在《词学》中特别强调我这本书是‘词学’,而不是‘学词’,所以也不会告诉读者怎样去学习填词。 [3]这一观念逐渐成为共识。 随着《词学小丛书》胡云翼编十种等的刊行,现代词学的概念和内涵基本确定。 1934年之后,相关以词学命名的论著已逐渐消歇,也较少收录学词的内容。 而民国初年词学体系的建构,也正是以学词与词学的分化作为基础的。 但学词与词学的区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技法、词藻等与创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与明其利病得失的词学疏离开来。 作为《词学季刊》的作者之一,詹安泰当然不会也不可能不知道这篇无异于现代词学诞生的一篇宣言[4]的文章。 但詹安泰显然并不完全赞同将学词与词学判为二事的观念,而是试图建立包含学词、并以学词为基石的大词学体系。 他在《词学研究?绪言》中写道声韵、音律……章句、意格、修辞,俱关作法,稍示途径,庶易命笔。 至夫境界、寄托,则精神命脉所攸寄,必明乎此,而词用乃广,词道乃尊,尤不容稍加忽视。 凡此种种,皆为学词所有事。

毕此数事,于是乃进而窥古今作者之林,求其源流正变之迹,以广其学,以博其趣,以判其高下而品其得失。 复参究古今人之批评、词说,以相发明,以相印证,是者是之,非者非之。 其有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者,为之衡量之,纠核之,俾折衷于至当,以成其为一家言。 夫如是,则研究词学之能事至矣,尽矣。 [1]9这段论述将词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内在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学词是基础,了解其声韵、音律、谱调、章句、修辞等;其次是广博其学,知源流正变;进而才有可能自成一家之言。 主张在了解词体艺术特质的基础上,来研究词学,否则虽穷极繁富,也不过是拾人唾余,难有创获,仍作门外观也。 只有建构在对学词、作词有充分体会基础之上的词学,才是詹安泰所期待的大词学之完整体系。 作为抒情文体样式的代表,艺术审美和文体风格在词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詹安泰《词学研究》中兼论学词,非尽词学的观点,将学词作为词学基础的架构方式,是对清末民初以来,断续离合的学词与词学关系的再思考,也是授课的需要。 只有在了解学词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词的体制特点,才能深刻感受精微窈曲的词体之美。 实际上,龙榆生的《词学十讲》作为创作类课程的讲义,就兼采

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 ——尝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 特级教师熊生贵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未有过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整个修订版课标,提到“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一共13处,如此突出与强调“语用”,在我国有史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而对于语用学,广大语文教师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当初从事语文教学,拥有的语文学科知识背景,主要就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有文学知识等),包括语言学基础,最多深入到有点语义学基础,而今需要语用学理论来解析课标和指导课程实施,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补一课,学习一点语用学知识。有了语用学理论背景支持,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与学会语言文字表达。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会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指导学生理解别人的表达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上,将会较大地提高指导水平。 什么是语用学呢?这首先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从“百度搜索”上得到的解释,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化的概念了解:“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提到语用学,必然会涉及到语义学,因为语义学与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两者都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意义,但侧重点与方向相异: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片段(话语、语词)的编码意义即字面意义、抽象意义,而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语境化意义,即“用意”,是语言片段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这一简单梳理,就让我们不难领会,其实,我们过去在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是有较厚实的“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而我们主要缺乏的,是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在语境化呈现中,它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该用哪些理论去指导我们,从而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补习语用学理论知识基础,其价值意义正是基于此。 学习掌握了语用学知识,首先可以让我们运用语用学知识,深刻理解新课标的一些论断(结语或语词),这种理解是领会它的语用学背景,让我们自觉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施。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科视界更开阔,教学行动更理性而科学,真正兑现新课标的愿景:让学生学习好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下面笔者尝试用语用学的一些知识,理解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些诊断,以期同大家一些深入解读新课标,从而实施语文教学。 ●课标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会对应到语文的“实践性”,但为什么要强调它的“综合性”呢? 2011年版语文课标,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指明了语文课程的两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两性的定语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应“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笔记

第四章语法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见教材第170-172页 1.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 所谓的词序不同实际上有三类不同层面的情况: a.语用的语序变化 b.语义的语序变化 c.语法的语序变化 2.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3.汉语词类根语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4.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 第二节词类和功能分析法 1.词类及其划分标准:形态标准(形态标志、形态变化)、意义标准、功能标准见教材第174-176页 2.实词与虚词的区别:能否充当句法成分见教材第176页 3.体词与谓词见教材第177页 4.各词类的语法特点及内部小类见教材第177-184页 第三节词类划分的理论与实践 词类辨析重点 动词和形容词,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形容词和副词,区别词与形容词、名词,区别词与副词,介词和动词,介词和连词见教材第187-190页(参见课后练习) 第四节短语类型特点 短语的结构类型重点 短语(词组):偏正词组、述宾词组、述补词组、联合词组、主谓词组、同位词组、连谓词组、兼语词组 短语(结构):量词结构、方位结构、介词结构、“的”字结构

见教材第194-199页(参见课后练习) 第五节层次分析法重点 1.层次分析法的目的时揭示一个句法结构隐藏在线形排列背后的固有的层次特结构关系,其方法是逐层依次找出各层次的直接成份,并进一步说明直接成份之间的结构关系。见教材第204页 2.层次分析的三原则:结构原则、功能原则、意义原则见教材第206-207页 (参见课后练习) 第六节句型系统 1.前后都有停顿,带有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人们用来进行交际的基本语言单位就叫句子。见教材第209页 2. 3.句型分析的原则和方法见教材第212-214页 表示语气的因素不影响句型。 功能相同的词语互相替换不影响句型。 扩展一般不影响句型。

现代汉语通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概念 1.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词和语的集合体。 2.词:指一定的语音形式和一定意义相结合,并且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3.语素:音义相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4.义素:最小的不能独立运用的语义单位。 5.语义特征: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 6.现代汉语最根本的特点:不依赖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借助于语序、虚词等语法 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7.实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区别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十类。 8.虚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是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四类。 虚词与实词相比有几个重要特点: 封闭(实词每一类数量开放,虚词则是可数有限的。) 黏着(虚词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必须黏附在实词前后才能发挥作用。)定位(大部分实词在结构组合时位置是不固定的,虚词的位置相对固定。 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典型的实词,连词、语气词、助词是典型的虚词。副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某些特点。) 9.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构成的句法结构单位叫短语。它包括词组和结构两类。 10.词组:实词与实词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的短语。 11.结构:实词与实词的非结构组合以及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叫结构。 12.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 (语义指向可以合理解释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语义指向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释 歧义现象。) 13.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所构成的语言 单位。 14.复句的三个特点:a.句法结构上互不包含b.关联词是重要的语法标志C.停顿是分句 与分句之间的重要的形式标志 二.应用 1.语素,音节,词,汉字的个数区分 音节:从语言角度分析的结果;文字是书面记录的符号;语素是语言中构词的基本 成分,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是音义结合且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一个汉字可代表不同语素。读音词性意义都可不同。乐:快乐;音乐 ·一个语素可以是两个以上的音节。联绵词口语词音译词 ·同一汉字是否是语素因场合而异马匹马达 2.语素类别: a成词能力成词语素:既能独立成词,又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不成词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 b成句能力自由语素:能独立运用。不自由/粘着语素:不能独立运用。 C位置:定位语素:组合时位置固定。不定位语素:组合时位置不固定。

修辞学讲义-2

Chapter Two Communicative (Passive) Rhetoric Three levels of rhetorical operation Rhetoric involves choice of words, sentence patterns, figures of speech, organization of paragraphs and composition. This process can be broken into three basic levels: Level One: words and phrases Level Two: sentence variety Level Three: organizing paragraphs into a complete text Choice of Words ●Using suitable words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vocabulary: include over a half-million words, and thousands of new ones are added every year. Principles of choosing words: To communicate our ideas precisely and effectively, we should choose the right words that are exact, fresh, vivid, and appropriate.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words: ?Mother Teresa is notorious for her work with the poor and sick in India. ?Because he did not know either party, the arbitrator was able to take an uninterested view of the dispute. ?The businessperson has upheld a reputation for deception and deceit. ◆Be aware of the audience or readers and suit to the occasion: ?Jack's house was destroyed by fire. Jim went to comfort him and asked him to contact the insurance company. "Cheer up, my friend," he said, "your insurance claim will be proceeding like a house on a fire, I'm sure."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Definitions ◆Denotation is the specific, direct, and literal meaning of a word, as described in a dictionary definition. It is also called denotative meaning or explicit meaning. ? A man was killed and his son was seriously injured in an automobile accident. The boy was rushed to a hospital. The surgeon took one look at him and said, "This is my son! I can't operate on him!" ◆Connotation is the associative or suggestive meaning of a word. It often implies attitudes, emotions, etc. of the speaker or writer, and is also called implicit meaning. ?"Proverb" would be the appropriate word to use in reference to saying from the Bible. ?"Saw" is often used in reference to the wisdom handed down to us anonymously. ?"Epigram" is often used in reference to a witty statement. Words may have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notations ?She has a slender figure. ?She looked thin after her illness. ?The child has skinny, freckled legs with prominent knees. ?The old horse was bony. Words have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notations ?It may yet compound the misery of Iraq in the same way Watergate followed Vietna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