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文学概述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最后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文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而促成文学普及的则是戏曲与小说,戏曲和小说取代诗文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一、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自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3年。
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
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一)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最为突出的成就首推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原有戏曲基础上的突破、创新与发展。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唐参军戏,发展到宋代院本,金之诸宫调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发展到金末元初,戏曲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伎艺,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作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家创作活动最兴盛的年代是元世祖至元到元成宗元贞、大德时期。
这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他的杂剧《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压迫和反侵略的思想倾向。
同时期的王实甫、康进之、马致远、白朴等作家也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后期是从大德以后直到元朝灭亡,这时期杂剧中心逐渐南移,虽然也产生过郑光祖等著名剧作家,但杂剧已日趋衰微,脱离现实和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日益严重。
(二)元散曲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
曲作为新依声填词;但用韵不像词那样严格,平仄自由,通常是一曲一韵,并且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同时,它在定句、定字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适当地增加字数,这些所增之字,称为“衬词”。
元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
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概述

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概述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文学和艺术形式。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概述。
一、唐代文学艺术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文学成就辉煌。
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有诗歌、散文和戏剧。
唐诗是唐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以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为代表的众多诗人成就了千古传世的佳作。
散文方面,韩愈、刘禹锡是著名的散文家,他们的散文作品表达了对时代悲悯、社会现实的关注。
此外,唐代的戏曲艺术也很发达,如《长恨歌》、《王胡马》等都是当时的经典作品。
二、宋代文学艺术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宋代诗坛上,诗人们提倡咏史抒怀,注重结构技巧和审美效果,以苏轼、黄庭坚等为代表的文人诗派在这一时期形成。
除了诗歌,宋代也产生了大量的散文,如欧阳修、陆游、苏轼等人的散文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小说,代表作是《红楼梦》和《水浒传》,这些作品塑造了众多具有个性鲜明、形象逼真的人物形象。
三、元代文学艺术元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转折点,由于蒙元政权的崛起,文学艺术呈现出新的面貌。
元代以沈括、赵长卿等人为代表的文人开创了一种新的散文风格,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追求艺术上的变革。
元代的戏剧艺术也有重要的发展,其中元杂剧是元代剧种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方式在当时备受欢迎。
四、明代文学艺术明代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一批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明代的诗歌以汤显祖、杨基等人为代表,他们以清新明丽的风格和典雅华美的语言吸引了大量读者。
明代也是散文的繁荣时期,杨慎、冯梦龙等人的散文作品受到了广泛赞誉。
戏剧方面,明代的京剧和昆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形成了优秀的表演传统。
五、清代文学艺术清代文学艺术以古文复兴和戏曲改良为特点。
清代文坛上的代表作有纪昀的《四库全书》和郑燮的《杂剧》,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明清文学常识元明清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下是一些元明清文学常识:1. 元曲: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
元曲在内容上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 杂剧: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通常由四折组成,有时还会加上一个楔子。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等。
3. 散曲:散曲是一种诗歌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散曲的内容较为广泛,有抒情、写景、叙事等多种题材。
元散曲的代表作家有马致远、张养浩等。
4. 明清小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
5. 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章叙事,每章都有一个标题,通常是两句相对的句子。
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是明清小说的一种类型,主要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面。
代表作有《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
7. 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8. 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
代表作品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9. 诗:明清时期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诗作。
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钱谦益等。
10. 散文:明清时期的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散文家。
如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等。
《元明清文学》课件

明代戏曲
总结词
繁荣发展,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明代戏曲在继承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南戏为主的多种戏曲形式,如传奇、杂剧等。这些戏曲作品题材广 泛,风格多样,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们在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小说
总结词
通俗易懂,影响广泛
深远的影响。
04
清代文学
清代戏曲
总结词
地方戏曲的繁荣
清代戏曲在继承前代戏曲传统的基础上,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
清代地方戏曲蓬勃发展,如京剧、昆曲、 秦腔等,这些戏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 色和民族风格。
剧目内容的丰富
艺术形式的创新
清代戏曲在内容上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 传说、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多元面貌。
元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 ,如《一千零一夜》等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翻译与改编
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家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和改编,如《 古兰经》的翻译和《圣经》的改编等。
借鉴与创新
元明清文学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进行了借鉴和创新,如小说、戏曲 等形式的发展和变革。
详细描述
明代小说以章回体形式为主,题材广泛,包括历史、传奇、志怪、言情等。这些小说语言通俗易懂, 情节曲折离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更是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诗歌
总结词
清新自然,风格多样
详细描述
明代诗歌在唐宋元三朝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七言、五言为主的诗歌形式。这些诗歌作品 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也有婉约柔情的风格。明代著名的诗人有杨慎、杨维 桢、高启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
元明清文学概述教案

元明清文学概述教案教案主题:元明清文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及其代表作品;2. 掌握元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风格;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概述;2.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3. 元明清时期的代表作品介绍;4.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画作或文学摘录,引起学生对元明清时期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元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背景和重要影响因素;2. 介绍元明清时期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包括文言和白话文的使用、戏曲文学的兴盛等;3. 介绍元明清时期的一些重要文学流派和作家。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根据教师提供的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进行群体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主题、风格等。
四、学生表达(15分钟)让学生就自己对元明清文学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表达,可以通过写作、朗读或简短演讲等形式展示。
五、练习与巩固(10分钟)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做相关的阅读分析或写作练习,加深对元明清文学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元明清文学概述上的收获和进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资源:1. 相关画作或文学摘录的图片展示;2. 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3. 相关学习材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2. 学习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记录了重要知识点和完成了相关阅读或写作任务;3. 学生表达能力: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元明清文学的理解和感受。
延伸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更多元明清文学作品;2. 分析元明清文学与其他时期文学的异同;3. 制作海报或展板,展示元明清文学的代表作品和文学家。
注:教案应根据具体教学班级和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元明清文学资料

元明清文学资料部分名词解释诸宫调: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2)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
(3)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诸宫调的代表是《刘知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它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是由民间小唱、唐诗宋词发展而来的.小令包括“带过曲”、“重头小令”。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以“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曲的出现是对词的一次重大变革。
曲的对仗有“合璧对”、“鼎足对”、“连璧对”、“连珠对”、“扇面对”等。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开始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元朝统一全国后,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又受北杂剧影响,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戏剧样式。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今存《永乐大典》中所收的三个元代南戏戏文,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
它们在艺术上虽然粗糙,但就其性质来看,已经是成熟的戏剧文学。
所以,在戏剧史上,它们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酸甜乐府:元后期散曲作家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时人称其散曲为“酸甜乐府”。
酸甜乐府多写逸乐生活以及男女恋情,题材比较狭窄,讲究雕章琢句,对仗工整。
南戏中兴之祖:对元末高明《琵琶记》的誉称。
语见魏良辅《曲律》。
《琵琶记》随后于《拜月亭》,但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的成熟和定型,为南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南戏诸腔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故称“南戏之祖”。
元明清文学

一、元明清代文学概说
1. 时间:1279年 –1840年 2. 社会背景:元 明 清 • 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受到严格的控制,与外 国交流频繁 •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并迅速发展。 3. 文学发展情况: • 虽经济发达,交流频繁,但文学或被统治者轻视, 或被严格控制,所以文学新成就较小 • 元代文学以元曲和明清以章回小说为主。
.
18
• 吴承恩在历史真实与传说故事的面前最终写定 了—百回本《西游记》。 • 吴承恩(1510?——1582?),字汝忠,号射 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生性聪明, 长于诗文、小说,但个性倔强,一生仕途不得志, 晚年纵情诗酒,终老于家。 • 《西游记》现存最早的是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 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原刊于 明万历二十年(1592)。
15
• 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认为 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一种认为是施耐庵;一种认为 是罗贯中。 •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人们了解很少。从王道生的 《施耐庵墓志》等资料来看,说他生于元贞二年 (1296),死于洪武三年(1370),兴化人,原名 耳。元至顺辛未进士,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
16
2.2.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 宣扬忠义思想。 • 表现反抗复仇精神。 • 崇尚暴力与对妇女的偏见。 2.3.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 塑造人物。 • 善于安排情节。 • 运用白话。
பைடு நூலகம்17
3.《西游记》 3.1.《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 历时十七年,归国后,奉诏口述所见,由玄奘的 弟子辩机写成了《大唐西域记》。 • 后来慧立、彦琮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 传》。 • 南宋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到金元时期,有关玄奘取经的传说及各种戏剧, 越来越多了。
第六章 元明清文学 概说

三言二拍 P240
2、戏剧 P245 明杂剧、明传奇 明杂剧作家: 明初:朱权、朱有燉 明中叶以后:王九思、康海、徐渭
明中叶以后传奇作品:
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或其 门人的《鸣凤记》。
戏曲流派:
临川派(汤显祖),吴江派(沈璟)。
《牡丹亭》 惊梦 P270
明代诗文
1、明初诗文P251 (1)刘基、高启、杨基 (2) “台阁体”与“茶陵诗派” 2、明中后期诗文P253 “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 “公安派”与“竟陵派” 晚明小品文
4、清戏概况
“南洪北孔” 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5、清小说概况
据《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 清代文言小说数量大约在500种左右。
小说史上的颠峰之作: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元代作品让人痛快酣畅,魂荡神摇。
明代文学
一、社会概况
1、中央集权,八股取士 P215
八股文需要四组文句,每组两个段落,相互对仗。 因共有八个段落,即八股
2、工商业发展,文学的商业化。
二、文学概况
1、小说 讲史话本---长篇小说、拟话本 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2)康熙年间王士祯创立神韵说。 (3)乾隆年间袁枚创性灵说,
沈德潜创格调说,翁方纲创肌
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 以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 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 纳兰性德 “满清第一词人”
3、清散文概况
方苞、刘大槐、姚鼐,古文理论形成完整体系 P306 。 骈文复兴
3、元诗
明人李东阳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 浅,去唐却近。”(《怀麓堂诗话》) 元诗成就不高,富于世俗生活的情调,具有 自我意识的觉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文学概述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最后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文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而促成文学普及的则是戏曲与小说,戏曲和小说取代诗文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一、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自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3年。
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
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一)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最为突出的成就首推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原有戏曲基础上的突破、创新与发展。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唐参军戏,发展到宋代院本,金之诸宫调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发展到金末元初,戏曲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伎艺,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作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家创作活动最兴盛的年代是元世祖至元到元成宗元贞、大德时期。
这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他的杂剧《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压迫和反侵略的思想倾向。
同时期的王实甫、康进之、马致远、白朴等作家也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后期是从大德以后直到元朝灭亡,这时期杂剧中心逐渐南移,虽然也产生过郑光祖等著名剧作家,但杂剧已日趋衰微,脱离现实和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日益严重。
(二)元散曲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
曲作为新依声填词;但用韵不像词那样严格,平仄自由,通常是一曲一韵,并且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同时,它在定句、定字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适当地增加字数,这些所增之字,称为“衬词”。
元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
小令和词调近似,是单支的曲子;套数和剧曲的组织相同,是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依次联缀而成的组曲。
散曲作家的成分十分复杂,作品的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般杂剧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往往兼擅散曲,他们的作品具有较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朴拙豪放的风格,缺点是带有士大夫的消极情调或小市民的庸俗作风;后期的散曲作家如乔吉、张可久等,他们的作品词句华美,其中有一些作品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大部分作品中消极思想表现得较为显著。
(三)南戏南戏是指从北宋末年到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流行的传统戏曲艺术。
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
南戏大约产生于南北之际,据祝允明《猥谈》云:“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南戏因出于书会才人之手,最初多采“村坊小曲”“里巷吉歌谣”而为之。
因此,南戏的文辞皆朴实自然,充满着乡土气息。
南戏著名作家有高明、施惠等人,他们创作的《琵琶记》《拜月亭》等作品影响深远,为明清传奇创作莫定了基础。
(四)元诗元诗之前有唐诗和宋诗两座高峰,唐诗的自然真情为世人所推崇,宋诗以议论论诗。
元诗则兼融唐、宋诗之优长,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元代诗歌的创新,还在于回溯源头,追寻诗三百的自然而然的表现方式,元末诗歌受散曲和古代歌谣的影响,具有雅俗交融的特点,杨维桢的乐府诗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元代诗人理学家居多,受理学的影响,元诗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方式还具情理相融的特点,很少艳体诗出现。
此外,就题材来讲,元诗多故国之痛,家园之念,其哀伤的情感一直延续到元末。
元代绘画发达,受绘画影响,题画诗多,受民族歧视政策的影响,表现为逸诗多酬唱诗多的特点很多诗人,大雅之堂去作诗,构栏瓦肆,去赋散曲,因而艳情诗少,为表现胸中块垒,怀古诗多,咏史诗少。
更有一种传统诗词与古代歌谣交融的新体乐府出现。
如上所述,元末杨维桢的“铁崖体”为其中代表。
元诗的这些特点表现了元代的时代精神,唐诗偏情,宋诗重于理;元诗则情理兼融。
元诗的性灵表现影响了明诗,元诗的多元兼融的表现方式影响了清诗;元诗具有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中介作用。
二、明代文学自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南京,至1644年崇祯自縊于北京,明代的历史延续了约280年。
后期得到重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并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与此相应,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
明朝前期文学的优秀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
主要有宋濂刘基、高启等,他们由元入明,由于经过了元末的大动乱,接触到广阔的实际生活,对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写出了一些揭露现实黑暗,富有社会内容的作品。
但在开国以后的100多年中,因统治阶级提倡程宋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禁锢政策和以八股文取士,使明代文学的发展失去了良好的氛围。
直到明中叶,文学创作才呈现出新的局面。
(一)明诗明初诗坛最有影响的是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但他们的实际成就并不高。
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在反对台阁体的空廓、浮泛和八股文的恶劣影响方面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实质上仍然是一种形式主义。
唐顺之、归有光为首的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首的公安派更给复古派以沉重打击。
(二)明代小说明代小说,是在宋元时期的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代小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小说自宋元时期的说话艺术发展起来的,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才充分显示出它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地位,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地位。
明代小说作家施耐庵、罗贯中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生活知识和斗争经验,他们在长期、广泛流传的水浒、三国故事和有关的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写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划时代的作品。
《西游记》是历来西游记故事的总结,同时又是吴承恩的天才创造,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
在它勾想的情节中,交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
《西游记》之后,出现了第一部文人独创的以描写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金瓶梅》。
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虽然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但它对当时社会上自最高的统治者、王侯贵族、各级文武官员,下至地主、恶霸、市井无赖的种种罪恶和腐朽淫荡的生活,有着比较全面深刻的揭露。
短篇小说的代表则是冯梦龙所编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中叶后经济、文化、思想上的种种复杂情况在这些拟话本里有比较全面的反映。
(三)明杂剧元末明初杂剧是杂剧发展史上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介于元杂剧之末,明杂剧之初,但却自成系统,显著具有独立完整的特点。
元末明初杂剧是对金、元以来北杂剧的承续,又开启了明、清杂剧发展之先声,在杂剧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转折点。
明杂剧只有徐渭的作品《四声猿》通过历史题材猛烈地抨击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阴暗,蔑视传统的封建礼教并表现了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思想,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成就。
其后,传奇取代明杂剧居于主导地位,明代的传奇创作有两个主要派别:即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
沈璟及其同派作家,虽然在创作上的成就一般不高,但对中叶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唱腔之一的昆曲在音律的整理上有一定的贡献,在剧坛上的影响很大。
临川派的主要作家则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
它热情地歌颂了反叛封建礼教、追求爱情幸福的社会理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此外,这时期还有一些优秀的戏剧作品如《宝剑记》《鸣风记》《浣纱记》等,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政治斗争。
明人重视民间文学,出现了搜集、整理民歌的新现象,冯梦龙就编有《山歌》和《挂枝儿》等民歌集。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人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它犹如昙花在明后期一现,弥足珍贵。
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
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小说、戏曲的创作经验,为清代许多作家所吸取。
清代诗、词、文号称“中兴”,但它们是汲取了明代诗文创作的教训,才开拓出一个新局面的。
这些,都说明了明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清代文学1644年,明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覆灭,清人入主中原。
清王朝强化了君主专制,并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
在严密的禁锢下,不少文人选择治学之途,使有清一代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极其兴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受到外来力量强烈冲击而发生了剧变。
清代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的。
(一)清诗清前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应推吴伟业和王士。
他们的作品注重真实情感的抒发,关怀个人在社会中的命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同时又讲究诗歌的艺术性和声调韵律的美感。
到了乾隆时代出现了沈徳潜倡导的以“温柔敦厚”为准则的“格调说”,翁方纲倡导的重学问、重义理的“肌理说”和袁枚所倡导的“性灵说”。
另外,赵翼、黄景仁也是当时很有个性的诗人,他们比较重视诗中有“我”、重视诗歌艺术的独创性。
嘉庆、道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兼优秀诗人龚自珍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用以抗击社会的沉闷与压抑。
清代后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近代,封闭的中国社会被迫向世界开放,而文学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这一时期的诗坛上,出现了以黄遵宪为代表的具有变革意义的“新派诗”,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创作主张。
其后,梁启超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清代后期动荡危急的时事,激起许多仁人志士的忧时愤世,从林则徐到秋瑾,留下了大量的纪实和抒愤的诗篇清后期的词与诗相比,由于缺乏新异的创造而少有生气。
(二)清代散文清初散文,侯方域、魏禧、汪琬被称为三大家,三人的散文都富有时代特色和现实针对性,各人的风格则有不同。
侯文以才气见长,富有激情,行文纵横恣肆,人称“才子之文”。
传记文和论文书札都闻名于世。
传记文以《李姬传》、《马伶传》为代表。
魏禧为文强调“积理练识”,“有用于世”,长于议论,人称“策士之文”。
汪文疏淡迂回,雍容尔雅,人称“儒者之文”。
文章道学味较浓,生气不足,但也写了一些好文章,如《江天一传》。
但这三人影响有限。
直到桐城派的出现,才算真正建立了清代正统“古文”的阵营。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由方苞始创于康熙朝,一直绵延至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