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发展概况
06元明清文学分解

11/10/2018
《汉宫秋》
• 汉元帝性情孤僻多疑,任用宦官石显为中书令。石显与五鹿充宗及宫 廷画师毛延寿等谄媚小人把持朝政,狼狈为奸,建议在全国采选美女 入宫。秭归美女王嫱,天生丽质,被征选入宫。毛延寿色欲熏心,想 趁机占为己有,遭王嫱拒绝。毛延寿怀恨在心,故意将王嫱的图形画 得丑陋不堪。因而王嫱入宫三年,无缘得见君王之面。汉元帝偶与王 嫱相遇,惊为天人,遂生爱意。这才知道,毛延寿索贿不成竟然将王 嫱图丑。盛怒之下,元帝下旨查抄毛府。毛延寿在同党的帮助下,逃 出长安,投奔匈奴。而后,毛延寿挑动呼韩邪单于,大举内侵,向汉 朝廷所要王嫱做匈奴阏氏。匈奴军队直逼长安,朝廷上下,一片恐惧。 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主动请缨,反以女性败国为由,众口一词, 把责任全推到王嫱身上。王嫱为国家大计着想,勉强上路,可她心中 不愿离开故土,在随匈奴使者来到胡汉交界黑江边时,投江自尽,以 全忠贞。
•
那风风流流的姐姐,似这等女子,张珙死也得着了。
11/10/2018
散曲
•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 曲;另一种是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就是元代 的流行歌曲。 • 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金元时期,起源于 北方,故而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 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 令,中调,长调。 • 散曲没有动作、宾白,只供清唱吟咏用。 • 套曲如《一枝花· 不伏老》,含四支曲子。 • 雎景臣《高祖还乡》
• •
11/10/2018
西厢记-张生见红娘
• [红出科][末迎红娘祗揖科]小娘子拜揖![红云]先生万福! [末云]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么?[红云]我便是,何 劳先生动问?[末云]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 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 妻……。[红云]谁问你来?[末云]敢问小姐常出来么? [红怒云]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 也。”君子“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个“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文学概述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最后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文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而促成文学普及的则是戏曲与小说,戏曲和小说取代诗文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一、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自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3年。
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
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一)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最为突出的成就首推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原有戏曲基础上的突破、创新与发展。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唐参军戏,发展到宋代院本,金之诸宫调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发展到金末元初,戏曲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伎艺,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作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家创作活动最兴盛的年代是元世祖至元到元成宗元贞、大德时期。
这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他的杂剧《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压迫和反侵略的思想倾向。
同时期的王实甫、康进之、马致远、白朴等作家也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后期是从大德以后直到元朝灭亡,这时期杂剧中心逐渐南移,虽然也产生过郑光祖等著名剧作家,但杂剧已日趋衰微,脱离现实和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日益严重。
(二)元散曲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
曲作为新依声填词;但用韵不像词那样严格,平仄自由,通常是一曲一韵,并且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同时,它在定句、定字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适当地增加字数,这些所增之字,称为“衬词”。
元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
古代文学流派从唐宋到元明清

古代文学流派从唐宋到元明清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涌现出许多文学流派,其中包括了唐宋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许多经典作品。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学流派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变化。
一、唐宋时期的文学流派1. 诗词流派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而诗词则是唐代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在唐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派,如王之涣、杜甫等。
唐代的文学流派中,最重要的包括了“初唐四杰”、“建安七子”等。
他们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等方面有着各自的风格和特点,丰富了唐代文学的多样性。
宋代文学相对于唐代来说,更加注重对个体内心的描绘和表达,出现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派,如沧浪派、苏门派等。
这些诗派都力图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理念,给后世诗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2. 赋和骈文流派赋是一种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题的文学形式,而骈文则是一种以议论、记叙为主的一种文学形式。
唐代赋有“骚体之风”和“颇有秀雅之气”,其中赋派流派有李白的“豪放派”、杜牧的“婉约派”等。
这些赋派的出现,使得唐代的古典文学更加丰富多样。
宋代的骈文流派则以欧阳修为代表,他的骈文作品既注重语言的考究,又融入了自己的理念和情感。
这些骈文作品既有议论性质,又有一定的艺术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元代文学受到了元明两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元代的戏曲流派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元杂剧、元明杂剧等。
这些戏曲流派在剧本结构、演出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丰富了元代文学的形式。
明代的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内心的表达,明代文人重视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如明代小说流派中的“四大奇书”等。
这些小说作品描绘了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现出独立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
清代文学流派受到政治和社会的约束,文学形式相对较为固定,注重对社会现实的表达和批判。
清代诗词流派主要有“洪洞派”和“江西派”等,这些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元明清文学课件

第三节
▪ (四)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名就突出
了“通俗”两字。蒋大器十分强调通俗的 重要性,认为“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 才能使“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 胸”。
▪ 雅俗文学互相浸润,融合。明代文学就在 俗与雅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的过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发展轨迹。
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 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 ▪ 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余种为之注。魏晋 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品评人物总须根 据具体事迹;后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
第一节 成书
第一章《三国演义》 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
▪ 导论 ▪ 一、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
▪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讲 史话本发展起来的。
▪ 讲史说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如《全相平话五种》、 《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讲史不能把一段历史 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 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商,商人附庸风雅。 ▪ 五、文人为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
行,一些文艺作品难免沦为金钱的附庸。 文学商品化,使得晚明文坛艺术品位低俗 化。
第二节 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
▪ 一、明初,朱元璋进行文化围剿。倡导程 朱理学,八股取士,思想文化界,一片肃 杀。
▪ 二、明代中叶后,心学兴起。 ▪ 1、代表人物,王守仁,进一步发张了陆九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及其认识深化
▪ 一、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 了某些禁令。
▪ 二、肯定通俗文学阵营的出现:从李梦阳、何景 明比较明确地肯定俗文学的价值,“真诗在民间”
▪ 李贽称《西厢》《水浒》:“古今之至文” (《童心说》)。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 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是“逸 典”(《觞政》)。
《元明清文学》课件

明代戏曲
总结词
繁荣发展,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明代戏曲在继承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南戏为主的多种戏曲形式,如传奇、杂剧等。这些戏曲作品题材广 泛,风格多样,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们在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小说
总结词
通俗易懂,影响广泛
深远的影响。
04
清代文学
清代戏曲
总结词
地方戏曲的繁荣
清代戏曲在继承前代戏曲传统的基础上,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
清代地方戏曲蓬勃发展,如京剧、昆曲、 秦腔等,这些戏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 色和民族风格。
剧目内容的丰富
艺术形式的创新
清代戏曲在内容上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 传说、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多元面貌。
元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 ,如《一千零一夜》等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翻译与改编
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家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和改编,如《 古兰经》的翻译和《圣经》的改编等。
借鉴与创新
元明清文学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进行了借鉴和创新,如小说、戏曲 等形式的发展和变革。
详细描述
明代小说以章回体形式为主,题材广泛,包括历史、传奇、志怪、言情等。这些小说语言通俗易懂, 情节曲折离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更是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诗歌
总结词
清新自然,风格多样
详细描述
明代诗歌在唐宋元三朝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七言、五言为主的诗歌形式。这些诗歌作品 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也有婉约柔情的风格。明代著名的诗人有杨慎、杨维 桢、高启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
简述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然后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几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和特点的中国古典文学体系。
以下是正文和拓展: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初创时期,主要文学作品有《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代到春秋时期的采集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以浪漫主义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楚国的爱国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红楼梦》,它是清朝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生活描写和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故和家族纷争。
此外,还有《史记》、《汉书》等经典作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
著名的文学家有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王协、谢混、宗懔等人,他们的作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此外,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
4.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些时期的作品有高超的文学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文学流派。
著名的文学家有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杨万里等人,他们的作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外,还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
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文学概述元代文学一元代文学的背景:元朝是少数名族统治的时代,政治上实行民族压迫政治、经济上农业逐渐恢复并且重视商业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程朱理学影响下降,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这些背景造成了正统文学的衰退,非正统文学的发展。
二元代文学的特点:由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以及文学本身的种种原因,传统的诗词古文创作局限于少数文人的范围,新起来的戏曲小说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好,流行南北。
特别是杂剧成了元代趺学创作中最受欢迎的剧艺。
前人把它和唐诗、宋词并称,作为一个朝代文学艺术的代表,许多作家也享受很高的荣誉。
三元代文学的表现:1作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这时与前代相比处于低谷时期。
然而,元代的诗文作家和作品的数量相当多如“元诗四大家”以及杨维桢,并且他还开创了“铁崖体”。
这时还出现了许多擅长诗文的少数民族作家,如耶律楚材,其存诗七百多首。
元代散文则沿着唐宋古文的道路发展并下启明代文风。
2作为非正统文学的杂剧和散曲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时出现了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他们的代表作《窦娥冤》、《西厢记》、《梧桐雨》、《汉宫秋》。
他们的文采繁富,意境深远,具有浓厚的诗味。
元代的散曲与杂剧的创作基本相似,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来移到南方。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以及被誉为“曲壮元”的马致远、卢挚。
3重要作家作品关汉卿是元代文坛上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最具代表的作品是《窦娥冤》。
该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
艺术特色1、从人物的形象塑造看,他在杂剧里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元杂剧的人物画廊增添了色彩。
2、关汉卿善于通过尖锐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
3、关汉卿善于扣紧人物的身份、地位、遭遇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并在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4、从结构布局看,关汉卿善于紧扣作品的主题,采用环环紧扣和步步进逼的结构手法设计场面和安排人物。
5-1 元明清文学概述

好几支小令按一定的宫调组织成一个套曲,就是 好几支小令按一定的宫调组织成一个套曲, 散套,散套又叫套数, 散套,散套又叫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 套的散曲.如马致远的散套 般涉调耍孩儿 如马致远的散套《 耍孩儿借 套的散曲 如马致远的散套《般涉调 耍孩儿 借 马》: 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气命儿般看承爱惜。 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气命儿般看承爱惜。 逐宵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膘息胖肥。 逐宵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膘息胖肥。但有些 秽污却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骑。 秽污却早忙刷洗,微有些辛勤便下骑。有那等 无知辈,出言要借,对面难推. 无知辈,出言要借,对面难推
• 所以元散曲的题目有三部分组成:宫调、曲牌、 所以元散曲的题目有三部分组成:宫调、曲牌、 内容提示。 般涉调耍孩儿 借马》 耍孩儿借马 内容提示。《般涉调 耍孩儿 借马》就是用 般涉调”的调式,第一支曲的曲牌是“ “般涉调”的调式,第一支曲的曲牌是“耍孩 内容是“借马” 儿”,内容是“借马”。又比如马致远的一套 散套《双调夜行船 秋思》 夜行船秋思 双调”是调式, 散套《双调 夜行船 秋思》,“双调”是调式, “夜行船”是第一支曲子的曲牌,“秋思”是 夜行船”是第一支曲子的曲牌, 秋思” 内容提示。马致远还有一支小令《越调天净 内容提示。马致远还有一支小令《越调 天净 秋思》 越调”是调式,曲牌是“ 沙秋思》,“越调”是调式,曲牌是“天净 秋思 秋思”是咏唱内容的标题。 沙”,“秋思”是咏唱内容的标题。
• 〈三〉有汗时休去檐下拴,渲时休教侵 有汗时休去檐下拴, 著颓,软煮料草铡底细。 著颓,软煮料草铡底细。上坡时款把身 来耸,下坡时休教走得疾。 来耸,下坡时休教走得疾。休道人忒寒 休教鞭颩着马眼,休教鞭擦损毛衣。 碎,休教鞭颩着马眼,休教鞭擦损毛衣。 不借时恶了弟兄, 〈二〉不借时恶了弟兄,不借时反了面 马儿行嘱咐叮咛记: 皮。马儿行嘱咐叮咛记:鞍心马户将伊 刷子去刀莫作疑。 打,刷子去刀莫作疑。只叹的一声长吁 哀哀怨怨,切切悲悲。 气,哀哀怨怨,切切悲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人不准拥有刀剑武器,蒙古人打汉人汉 人不准还手;汉人打死蒙古人要抵命,蒙 古人打死汉人不需抵命,只要给“烧埋银” 就行。
元代选官 主要途径
怯薛(护卫军) 出仕、吏员出职、 荫叙承袭
文化水平 低,统治 水平不高
民族歧视
政府官吏贪腐,统治机制松 懈,社会流氓横行。
批判“有权势的 无赖”——“衙内”
3、文化政策特别宽松
原因:
叶燮《原诗》外篇下 : 汉魏诗如初架屋,栋梁柱础门户已
具,而窗棂楹槛等项,犹未能一一全备,但树 栋宇之形制而已。六朝诗始有窗棂楹槛,屏蔽 开阖。唐诗则于屋中设帏帐床榻器用诸物,而 加丹垩雕刻之工。宋诗则制度益精,室中陈设 种种玩好,无所不蓄。
大抵屋宇初建,虽未备物,而规模弘敞, 大则宫殿,小亦厅堂也。递次而降,虽无制不 全,无物不具,然规模或如曲房奥室,极足赏 心,而冠冕阔大,逊于广厦矣。夫岂前后人之 必相远哉?运会世变使然,非人力之所能为也, 天也。
原因
政府发补贴,税收有一定的减免
元朝建立后近八十年中,几乎停止
政治前途和经 济来源丧失
创作杂剧
1、宋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儒生大谈学术
2、蒙古人把持政权的需要
科举考试恢复:分两榜考试,汉 人和蒙古人、色目人分开考 。
(三)、欣赏者
1、特权阶层能歌善舞
《蒙古秘史》:
“蒙古人欢乐,跳跃,聚宴,快活。奉忽图剌后,在 枝叶茂密蓬松如盖的树周围,一直跳跃到出现没肋的深沟, 形成没膝的尘土。”
(元)杨维祯《盐商行》:
“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 利淮西头。人生不愿千金宅,但 愿盐商千料泊。”
市民阶层兴起与儒士创作杂剧:
汉大赋 六朝骈文
皇帝、诸侯王 士族阶层
唐诗 宋词
庶族地主阶层,读书应举 之士 ,社会化特点
士大夫
唐代知贡举6603人,宋代达到 45640 人
接受群体与创作群体大体同一,即文化精英群体,普通读者并 没有受到作者重视,也没有在文学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
二、成就
1、清代戏曲在音乐性和戏剧性两方面都向 更适宜舞台演出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
长剧无冗费之辞,短剧乏局促之弊。
2、清代小说创作繁荣。 白话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显
示出文人小说形式的成熟和技巧的进一步开拓; 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
堂笔记》——在唐宋传奇之外开辟一个新的境界。
原因:
1、东南地区的手工业及商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明显 超过了元末的水平
苏州
东南一带的经济中心 ,江南丝织业 的重要基地 ,开始出现具有相当规 模的工场,出现具有初期资本主义 色彩的雇佣劳动关系 。
松江、杭州、嘉兴、湖州诸地,纺织业发达 。
南京的印刷业,江西景德镇的瓷业,都在全国占 有中心地位 。
徽州商人,则以资本雄厚和经营规模之大著称 。
(元)陶宗仪《南 村辍耕录》:“今 蒙古、色目人之为 官者,多不能执笔 花押,例以象牙或 木刻而印之。”
2、帝王都有一种维持仁慈君主形象的期望值
《元史·刑法志》: “君臣之间,唯知轻典之为
尚。” (清)魏源《元史新编》:
“自塞外三帝,中原七帝,皆英武踵立,无一 童昏暴谬之主。而又内无宫闱阉宦之蛊,外无强臣 夷狄之扰,其肃清宽厚,亦过于汉唐。”
3、传统文学样式的写作,也有不俗的成绩。
词——中兴; 骈文——深闳博丽 古文——桐城派 辞赋——内容广泛,题材多样 诗歌——作品浩繁
三、构成:
1、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终其一朝,民 族压迫非常严酷,这个时代的文学是——民族压 迫下挣扎的文学。
2、人口激增、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 量游民活跃于社会底层与主流社会对抗,这种对 抗几乎与清朝相始终,这个非主流社会也有自己 的文学,而且政治性更强,其作用是凝聚自己, 打击敌人 ——对抗的游民文学。
2、经济上“重农抑末” : 鼓励垦荒、扶植农业 ;通过抄家等方式残酷打击东南沿海
地区工商业,铲除对王朝统治可能构成威胁的基础。明令 “片板不许下海”,用军队封锁海上交通,禁止民间的对外 贸易 。
3、思想文化上强行奴化百姓
(1)禁“隐”: 《明史·刑法志》 :“寰中士夫不为君用” ,“罪至
抄劄” (2)制造文字狱:
(元)孔齐《至正直记》 : 诬告:
(宋遗民梁栋作诗)讪谤朝廷,有思宋之心!
礼部判决:
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 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
关汉卿写作、 上演《窦娥 冤》
未遭迫害
睢景臣《般 涉调·哨遍·高 祖还乡》
消解神圣、 粪土权威
时代文化环 境宽容 ,没 有文字忌讳
原因:
1、元朝统治阶层文化水平低,不太 懂得意识形态控制对于巩固专制政权 的重要性,对文人通过文艺作品抨击 社会弊端讽刺政治黑暗等不太敏感。
明后期的神宗(万历)臣下给他上“酒、 色、财、气”四箴,说他四病俱全,非 药石所可治。
3、道德体系的重建——王阳明“心学”
要求道德对人 欲适当认可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蕴涵着否定经典 和权威的可能性
4、明后期(1573-1644 )
“公安派” “竟陵派”
袁宏道为 中心
钟惺、谭元春 为中心
原因:
1、社会基本矛盾突出
(1)以东南地区为主的商品经济继续成长并向其他地区延 伸,不但传统的纺织业、陶瓷业等兴旺发达,不少地方的 矿业、冶铁业也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 。
(2)封建政权对商品经济的压制和掠夺日益严重。万历时, “国用大匮”,神宗派遣大批太监充当税使、矿监,直接从 民间工商业搜刮财富。在水陆交通要道上设层层关卡收费。
(3)大规模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宗藩庄田,动辄数万 顷,福王朱常询封于河南,一次赐田四万顷(后改为二万顷)。 大官僚、乡绅占田上万亩乃至数十万亩者极为寻常。
2、思想界斗争激烈
1、传统道德
抑制人性、 否定人欲
既不为统治者自身所 遵行,更不为市民阶 层和受到商品经济熏 陶的文化人所信奉
2、李贽
1、反权威 : 《焚书·答耿中丞》:“夫天生一人, 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元代统 治者喜 欢表现 宽仁慈 厚而不 搞严刑 峻法
(二)、艺术家
孔子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
儒士:
谢枋得(1226-1289)《送方伯载归三山序》: “滑稽之雄,以儒为戏曰:我大元典制,人
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 ;七匠八 倡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吾人岂在倡之下 丐之上者乎?”
儒户 科举考试
元明清文学 发展概况
主讲:陶春林
一、元代文学发展概况
元杂剧 元散曲 诗文
作者(有姓名可考):90余人
作品(存目):600余种 ;作品(有 剧本流传): 162种
别集流传:张养浩、乔吉、张可久、 汤式(明永乐年间去世)
隋树森《全元散曲》 :小令3853首, 套数457套 。
《全元文》 :作者3200余人,作品 35000多篇,字数2800万左右 。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福州府 学训导林伯璨、桂林府学训导蒋质 ,因表章中歌颂皇帝为 天下“作则” 而统统处死。
不需要任何理由、无从辩解的杀戮,才彻底显 示出皇权的绝对性,而造成巨大的威慑。
(3)干预文艺创作 :
《大明律》:“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 妆扮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 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 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此限。”
2、旧有道德价值体系瓦解
社会财富 的增长
贪欲滋长、 奢靡风行、 政治腐败
社会上追求炫人耳目 的新鲜刺激,渴望感 性欲求的强烈满足, 弥漫着纵情声色、及 时行乐的气氛。
武宗(正德)荒淫无道,除在宫内奢侈 淫乐,还四出巡游,劫掠财物,抢夺妇 女,以至“市肆萧然,白昼闭户”。
世宗(嘉靖)经年不朝,迷信道教,内 阁纷争,朝政混乱。
繁荣
衰微冷落
复苏
繁荣、挫折
(二)、原因:
1、元末明初
时代特点: 风雷激荡、天翻地覆。
时代精神: 变革现实,犯上作乱,推翻
黑暗王朝。
《三国演义》 《水浒传》
2、明前期(1368-1487)
朱元璋专制加强:
1、政治上空前独裁: 制造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蓝玉“谋反”案,连坐诛杀数
万人,几乎杀尽了开国功臣,又借机废除秦汉以来实行了上 千年的丞相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4)提倡程朱理学:
将官方学说程朱理学贯彻到具体的科举考试中,这 一学派的儒家经典注本是士子日常的功课和科举考试的依 据。科举中逐渐形成固定程式、规定字数、要求只能“代 古人语气为之” 而绝不许自由发挥的八股文。
3、明中期
吴中四才子 前七子 唐宋派 后七子
祝允明、唐寅为首 李梦阳、何景明为首 唐顺之、王慎中为首 李攀龙、王世贞为首
元代:
儒士有艺术 才华,需要 钱 维持生计Βιβλιοθήκη 市民阶层有 钱,需要杂 剧消费
(元)臧懋循《元曲选 序》:
“躬践排场,面傅 粉墨,以为我家生活。”
买卖关系
必须根据市民 阶层的喜好来 创作杂剧
明代文学 发展概况
主讲:陶春林
(一)特点:
1、通俗文学(小说、传奇)繁荣
2、发展呈阶段性
元末明初
明前期 明中期 明后期
一、清代学术特点: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清代学术有一特殊的现象,即是没有它自己
一代的特点,而能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它没 有汉人的经学而能有汉学之长,它也没有宋人 的理学而能撷宋学之精。他如天算、地理、历 史、金石、目录诸学都能在昔人成功的领域以 内,自有它的成就。
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 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 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义称,至于清代 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以外,没有 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 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 象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