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翅目昆虫

合集下载

鳞翅目昆虫总结

鳞翅目昆虫总结

鳞翅目昆虫总结鳞翅目昆虫(Lepidoptera)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类,包括了蝴蝶、飞蛾、蛾子等多个种类。

这些昆虫的翅膀上覆盖着鳞片,因此得名鳞翅目。

鳞翅目昆虫在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而且在花粉传播和生态平衡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鳞翅目昆虫的基本特征、分类、生态功能以及相关保护措施进行总结和介绍。

基本特征鳞翅目昆虫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体形:鳞翅目昆虫的体形相对较小,一般为中等到小型昆虫,体长一般在数毫米到数厘米之间。

2.翅膀:鳞翅目昆虫的翅膀上有覆盖着鳞片,这些鳞片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使得它们在阳光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外观。

翅膀的形状和颜色在不同种类的昆虫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3.触角:鳞翅目昆虫的触角一般较长,形状多样,有的呈丝状,有的呈羽毛状,起到嗅觉和触觉的作用。

4.口器:鳞翅目昆虫的口器一般分为咀嚼式和吸吮式两类。

咀嚼式的口器适用于吃固体食物,吸吮式的口器适用于吃花蜜等液态食物。

分类鳞翅目昆虫按照分类学的体系可以分为蝴蝶总科(Papilionoidea)和飞蛾总科(Noctuoidea)等多个科。

其中,蝴蝶总科是鳞翅目昆虫中最为熟知和受欢迎的一个科,包括了许多美丽的蝴蝶。

根据外部形态和生态特征的不同,鳞翅目昆虫可以进一步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

这些种类之间在体形、色彩、觅食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生态功能鳞翅目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以下几个生态功能:1.花粉传播:鳞翅目昆虫是许多植物的重要传粉者,它们在觅食过程中会将植物花粉粘附在身上,然后传播到其他花朵上,促进植物的繁殖。

2.食物链:鳞翅目昆虫在食物链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它们是许多鸟类、蜥蜴和其他昆虫的主要食物来源。

同时,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也是某些昆虫寄生虫的宿主。

3.生态平衡:鳞翅目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丰富多样性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至关重要。

它们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控制了其他昆虫和植物种群的数量,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鳞翅目害虫的防控措施

鳞翅目害虫的防控措施

鳞翅目害虫的防控措施鳞翅目害虫是一类对农业和林业产生严重危害的昆虫,它们以植物的叶片、茎干和果实为食,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保护植物的健康生长和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鳞翅目害虫防控措施,希望能为您在农林业生产中提供一些参考。

一、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寄生虫或微生物等天然生物制剂对害虫进行控制的方法。

它具有环境友好、对非目标生物无害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林业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1. 天敌引进: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

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虫捕食害虫,或者引进可供寄生虫寄生的害虫。

2. 发布昆虫性信息素:某些害虫具有性信息素,可以通过合成和释放这些信息素来干扰害虫的交配和繁殖,从而控制害虫数量的增长。

3. 使用微生物制剂: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线虫等,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

这些微生物可通过杀死害虫或干扰其生理功能来发挥作用。

二、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一种利用物理性因素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的方法。

它包括以下措施:1. 陷阱和粘板:设置适量的陷阱和粘板来吸引和捕捉害虫,减少害虫的数量。

例如,利用黄色板片吸引和捕杀害虫。

2. 网罩和隔离网:利用网罩和隔离网将害虫与植物隔离开,阻止害虫侵入并危害植物。

这对于保护果树和蔬菜作物尤为有效。

3. 高温处理:某些害虫对高温敏感,通过提高环境温度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危害。

例如,利用高温对霉菌和害虫进行热处理。

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利用化学农药对害虫进行控制的方法,它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大面积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然而,化学防治也需要谨慎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化学防治的注意事项:1. 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对目标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非目标生物影响较小。

2. 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书,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式使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和不当施药。

鳞翅目昆虫的特征与分类

鳞翅目昆虫的特征与分类

幼虫形态:鳞翅目 昆虫的幼虫多为蠋 型或蛴螬型,少数 为毛虫型
食性:鳞翅目昆虫 的成虫和幼虫多为 植食性,少数为腐 食性或捕食性
生态习性
鳞翅目昆虫多生活在温带和热带地区,常见于森林、灌丛和草地等环境中。 幼虫多以植物叶片、茎秆和果实为食,成虫则以花蜜、果汁和腐肉等为食。 多数鳞翅目昆虫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也有一些种类在白天活动。 繁殖方式多为卵生,少数为卵胎生,一些蛾类可以通过交配产卵或分株繁殖。
鳞翅目昆虫的特征与 分类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目录
01
鳞翅目昆虫的 特征
02
鳞翅目昆虫的 分类
01 鳞翅鳞翅目 昆虫的触角一般为 丝状或具毛状突起
翅的特征:鳞翅目 昆虫的翅膀一般为 薄而扁平,覆盖着 许多鳞片
分类学意义
确定物种:通过分类学,可以确定不同种类的鳞翅目昆虫 系统发育:了解鳞翅目昆虫的分类有助于理解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 生态学研究:分类学可以帮助研究鳞翅目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鳞翅目昆虫的分类有助于保护和保存生物多样性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鳞翅目昆虫的分类。
地理分布特征:根据鳞翅目 昆虫的地理分布区域、生态
环境等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
根据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生活习性进行分类 根据生态环境进行分类 根据遗传学特征进行分类
分类系统
传统分类:基于形态特征 进行分类
分子分类:基于DNA序列 进行分类
数值分类:基于数值分析 进行分类
支序分类:基于进化关系 进行分类
卵的特征:鳞翅目昆虫的卵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通常具有坚硬的卵壳保护。

鳞翅目PPT课件

鳞翅目PPT课件

农药的大量使用对鳞翅目昆虫的生存构成 威胁,破坏其食物链和生态系统平衡。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和 恢复鳞翅目昆虫的栖息地,为
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加强法规监管
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限制对 鳞翅目昆虫栖息地的破坏和污 染,加强外来物种的管理。
生态农业和生物防治
推广生态农业和生物防治技术 ,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对鳞翅 目昆虫的伤害。
VS
艺术中的表现
鳞翅目昆虫经常出现在文学、绘画和雕塑 等艺术作品中,为作品增添了美感和寓意 。
保护与利用鳞翅目昆虫资源
保护措施
由于鳞翅目昆虫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生物 多样性,因此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如建立自 然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等。
利用资源
鳞翅目昆虫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可以被用 于生物防治、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合理利 用这些资源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理分布与生态环境
地理分布
鳞翅目昆虫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从 热带到温带都有分布。
生态环境
鳞翅目昆虫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 同的适应和分布,如森林、草原、沙 漠等。
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形态特征
鳞翅目昆虫的显著特征是它们翅膀上覆盖着鳞片,颜色丰富多彩。此外,它们 的触角通常较长,呈丝状或羽毛状。
生活习性
科学研究与教育普及
加强鳞翅目昆虫的基础和应用研 究,提高公众对其保护重要性的
认识,培养人们的保护意识。
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中的价值
生态平衡
鳞翅目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扮 演重要角色,是许多动物的 食物来源,对维持生态平衡 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
进化与遗传研究
鳞翅目昆虫种类繁多,是生 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科学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鳞翅目

鳞翅目
鳞翅目
昆虫纲有翅亚纲下的一目
01 形态特征
03 动物学史 05 物种区别
目录
02 栖息环境 04 物种危害 06 科学分类
鳞翅目,Lepidoptera,属有翅亚纲下的一目。全世界已知约20万种,中国已知约8000余种。该目为昆虫纲 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2个大目。分布范围极广,以热带种类最为丰富。绝大多数种类的幼虫危害各类栽培植物,体 形较大者常食尽叶片或钻蛀枝干。体形较小者往往卷叶、缀叶、结鞘、吐丝结或钻入植物组织取食,成虫多以花 蜜等作为补充营养,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一般不造中型,翅展5- 150mm。体躯略长圆形、圆筒形,翅扁平,狭或阔,体壁大 多柔软、脆弱,也有坚硬呈羊皮纸状者。头部及翅覆以毛及鳞片。颜色有绿、蓝、金黄、银色、铜色等各种金属 光泽,但大多数蛾类则多暗色。蝶类大部分为昼行性。蛾类在黄昏、黎明以及夜间飞行。
鳞翅目类的昆虫口器为长形且能卷起,触角变化多、形状多。幼虫一般称为“毛虫”。
科学分类
麦蛾科
鳞翅目粉蝶科体型小,颜色暗淡;触角第一节上有刺毛排列呈梳状;下唇须向上弯曲伸过头顶,末节尖细; 前翅狭长,端部尖;后翅外缘凹入或倾斜,顶角突出,后缘有长毛;幼虫圆柱形,白色或红色,趾钩环式或二横 带式双序。主要害虫有麦蛾、棉红铃虫、马铃薯块茎蛾和甘薯麦蛾等。
卷蛾科
体小到中型,多为褐色或棕色;前翅多数呈长四边形,少数呈狭长形,静止时保持屋脊状,似钟罩;幼虫圆 柱型,体色变化大,前胸气门前的骨片上有3根毛,肛门上方多有臀栉。有卷叶、缀叶、蛀果或蛀食种子的习性, 多为果树害虫,如棉褐带卷蛾、大豆食心虫等。
栖息环境
1.变态类型:完全变态,蛹分为两种类型,在原始的轭翅亚目、无缘亚目、异蛾亚目和毛顶次目 鳞翅目成虫中为强颚离蛹,其余为无颚被蛹。完成一个生活史循环通常1~2个月,多则2~3年。 2.幼虫多为植食性,如地老虎、棉铃虫等。虽然没有鞘翅目多,但从经济价值上讲,造成的危害大于鞘翅目。 3.成虫一般不为害,取食花蜜或不取食,但有部分害虫如吸果叶蛾,喙尖,刺破果皮吸取汁液,对果实造成 危害。 4.成虫多具趋光性(蓝紫光-灯诱)、趋化性(如糖醋液诱杀),有的具迁飞习性(黏虫等)。 5、成虫的一些重要分类特征 鳞翅目脉序与模式脉相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如何去识别它们呢?在此介绍一下基本的识别方法: (1)翅面中央有一长形的翅室,称为中室。 (2)翅中室后缘为肘脉(Cu),肘脉只有2条,且固定不变,所以,从中室后缘倒数:最后的脉为第二肘脉 (Cu2),其次为第一肘脉(Cu1)。

鳞翅目

鳞翅目
鳞翅目是一类具有独特特征的昆虫,包括多种蝴蝶,如凤蝶、粉蝶、蛱蝶等。它们的主要特征有:前翅与后翅翅脉不相似,后翅具有8条或较少的脉;体小到大型,头部具治理毛鳞片,有单眼;翅正常,有机能,从小到大型,翅宽,后翅外缘不凹入,翅脉不大量减少,或翅深裂。此外,鳞翅目的分类也相当复杂,包括凤蝶科、粉蝶科、蛱蝶科等。其中,凤蝶科是蝴蝶中最为广泛研究和著名的一类,包含世界上最大且最漂亮的种类。凤蝶可பைடு நூலகம்大而诱人的翅和三对充分发育的腿来辨认,它们的飞翔能力往往很强。这些特征使得鳞翅目的昆虫在自然界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鳞翅目特征

鳞翅目特征

鳞翅目特征鳞翅目是昆虫纲中的一个目,包括了蝴蝶、飞蛾等物种。

鳞翅目的特征有很多,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鳞翅目昆虫的外形特征鳞翅目的昆虫通常具有四个独立的翅膀,这是它们的主要特征之一。

这四个翅膀一般呈现出扇形展开的形态,能够帮助昆虫飞行和稳定。

另外,鳞翅目昆虫的头部通常较小,触角较长,眼睛也比较大。

二、鳞翅目昆虫的鳞片结构鳞翅目昆虫的翅膀上有许多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是鳞翅目昆虫特有的特征。

这些鳞片通常由角蛋白构成,可以帮助昆虫在飞行时保持平衡和稳定。

此外,这些鳞片还能反射和吸收光线,使昆虫的翅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

三、鳞翅目昆虫的触角结构鳞翅目昆虫的触角通常比较长,可以用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和探测食物。

触角的形状和结构也有所不同,有些昆虫的触角呈丝状,有些呈齿状,有些则呈羽毛状。

触角上的感受器能够帮助昆虫感知空气中的气味和温度等信息。

四、鳞翅目昆虫的口器结构鳞翅目昆虫的口器结构主要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口器构成。

有些昆虫的口器适合吸食花蜜或果汁,有些适合吸食血液,还有些适合咀嚼和啃食植物。

不同类型的口器使得鳞翅目昆虫能够适应不同的食物来源和生活环境。

五、鳞翅目昆虫的生命周期鳞翅目昆虫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其中,幼虫阶段通常是昆虫生命周期中的主要阶段,幼虫会通过蜕皮不断生长,并进行各种功能的发育。

成虫阶段是昆虫的最后一个阶段,成虫通常能够进行繁殖和飞行等活动。

六、鳞翅目昆虫的生态功能鳞翅目昆虫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花粉和果实的传播者,也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

此外,鳞翅目昆虫还能够作为害虫的天敌,起到一定的生物防治作用。

七、鳞翅目昆虫的分类和物种多样性鳞翅目是昆虫纲中的一个大目,包含了大量的物种。

根据不同的分类系统,鳞翅目昆虫可以分为多个科、亚科和属。

其中,蝴蝶科和飞蛾科是鳞翅目昆虫中最为常见和熟知的科。

总结:鳞翅目昆虫以其独特的外形特征、鳞片结构、触角结构、口器结构和生命周期等方面的特征而闻名。

鳞翅目昆虫的形态学和进化

鳞翅目昆虫的形态学和进化

鳞翅目昆虫的形态学和进化鳞翅目昆虫是昆虫界中最大的一个目。

该目包括了蝴蝶、飞蛾、天蛾和蛾等很多种昆虫。

这些昆虫有着非常奇特的形态和生态,比如它们的身体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斑斓的鳞片,这些鳞片不仅让它们看起来美丽动人,也起着保护和遮盖的作用。

而鳞翅目昆虫还有着非常特殊的进化史,下面我将从形态学和进化两个方面来介绍这些昆虫的独特之处。

一:形态学鳞翅目昆虫的身体表面是由各种各样的鳞片组成的。

这些鳞片非常美丽,它们的大小和形态的组合各不相同,从而创造了各种颜色和图案的形态。

鳞翅目昆虫身上的鳞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前三角形鳞和后几何形鳞。

前三角形鳞是较大的鳞片,形状类似于三角形,它们通常附着在翅膀的边缘和中央。

而后几何形鳞是比较小的鳞片,形状呈现出各种图案,它们通常分布在前三角形鳞间隙的区域内。

这些图案往往具有醒目的色彩,使得鳞翅目昆虫在飞行时非常容易被辨认出来。

除了鳞片之外,鳞翅目昆虫还有着其他一些独特的特点。

比如,它们的翅膀非常大,通常都可以完全覆盖身体。

同时,它们的触角也非常长而细。

触角通常扮演了昆虫感知外部环境的角色,如在找寻食物的时候,昆虫的触角就可以用来感知气味的方向和强度。

二:进化鳞翅目昆虫有着非常丰富的进化史,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进化事件是在侏罗纪时期。

在侏罗纪时期,这些昆虫的祖先还是与其他昆虫一样的仅有膜翅目昆虫,它们身上还没有鳞片。

直到侏罗纪中期,鳞翅目昆虫的祖先才开始演化出美丽的鳞片。

这次进化事件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有些说法认为这与恐龙的出现有关系。

由于侏罗纪中期是恐龙最为繁盛的时期,那些原始的鳞翅目昆虫如果想要抵挡恐龙的捕食,就必须要有一些好的保护性装备。

此外,鳞翅目昆虫还有着非常独特的生物钟。

它们通常在白天飞行或者在黄昏和夜晚活动。

这与它们的视觉系统有关系。

鳞翅目昆虫的眼睛对光线变化的敏感度非常高,这使得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不同光线的强度。

同时,鳞翅目昆虫还有着非常敏锐的嗅觉系统和听觉系统,这些感觉器官也是它们生存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节 鳞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2 变态类型和生活史 幼虫老熟时,蝶类多在敞开的环境中化蛹,不结茧;蛾类 多在隐蔽处结茧或作土室化蛹。蛹绝大多数为被蛹,少数毛 顶蛾和小翅蛾科为离蛹。有些种类蛹的雌雄分化明显。
蝴蝶的蛹与蛾类的茧和蛹
第八节 鳞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2 变态类型和生活史
一般一年发生1代或数代,以多化性者居多。但也有
金 斑 喙 凤 蝶 的 性 二 型


第八节 鳞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3 雌雄二型与多型现象 多型现象有多种 成因,但以季节变
棉 铃 虫 幼 虫
化形成的季节二型
最为多见,这在蝶 类中较常见。季节 二型在幼虫、蛹和 成虫期均可出现。

多 型 性
第八节 鳞翅目
3. 经济意义 鳞翅目幼虫绝大多数是植食性的农林害虫,常年对农 林业造成巨大损失。例如,为害水稻的三化螟和稻纵卷 叶螟,为害旱粮的黏虫和玉米螟,为害棉花的红铃虫和 棉铃虫,为害果树的桃小食心虫、柑橘潜叶蛾和荔枝蒂 蛀虫,为害蔬菜的小菜蛾和甜菜夜蛾,为害贮粮的麦蛾 和米蛾,为害森林的舞毒蛾和松毛虫等。 但是,家蚕 Bombyx mori、柞蚕 Antheraea pernyi 和 蓖麻蚕等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昆虫。我国是世界蚕业的 发祥地,养蚕已有近五千年历史,生丝和丝绸出口量都 居世界第一位。
第八节 鳞翅目
4. 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同脉亚目 4.1 蝙蝠蛾科Hepialidae 幼虫蛀木或在多年生草 本植物的根和茎中为害。 药用种类:虫草蝙蝠蛾 Hepialus armoricans 幼 虫被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寄生后形成的虫 菌结合体——冬虫夏草是 名贵药材,产于云南、四 川、青海、甘肃和西藏, 一般在海拔4000m高度的草 甸地带。
第八节 鳞翅目
4. 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同脉亚目 4.2 蓑蛾科Psychidae 又称袋蛾科。英文名称:bagworms。雌雄异型。雌虫 无翅,体肥胖,蛆状,触角、口器和足极度退化。雄虫 有翅,中室内有M脉主干存在,前翅3条A脉在端部合并, 触角羽状。
第八节 鳞翅目
4. 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同脉亚目 4.2 蓑蛾科Psychidae 雌虫终生匿居在幼虫 所缀的巢袋中,并在袋 中交尾和产卵。幼虫于 袋中孵化,吐丝随风分 散,后吐丝缀枝叶成袋 巢,负袋行走。主要为 害树木和果树。常见种 类 如 大 袋 蛾 Clania variegata。 幼虫体肥胖,胸足发 达,趾钩单序缺环式。
蝴蝶的群集性和君主斑蝶
第八节 鳞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1 食性和活动习性
鳞翅目的为害主要在幼虫期。绝大多数幼虫为植食 性,主要食叶,也有的蛀食根、茎、花、果和种子, 还有的取食仓储物,如麦蛾和米蛾。
第八节 鳞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1 食性和活动习性
少数种类捕食性或寄生性,如食蚜小灰蝶Taraka hamada 捕食甘蔗绵蚜,龙眼鸡寄蛾Fuloraecia bouringi寄生龙眼 鸡 , 紫 胶 猎 夜 蛾 ( 白 虫 ) Eublemma amabilis 和 黑 虫 Holcocera pulverer捕食紫胶虫。
鳞翅目昆虫的口器
第八节 鳞翅目
1. 形态特征
触角形状多样;翅基部中央常有中室;跗节通常5节。 幼蛾类。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蝶类触角球杆状, 静息时翅竖立体背,无翅缰,体色多鲜艳,白天活动。蛾 类触角丝状或羽状,静息时翅平覆体背或平展体侧,体色 多灰暗,多夜间活动。
上唇 侧单眼
吐丝器
第八节 鳞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2 变态类型和生活史
一般有腹足5对,着生于腹部第3~6节和第10节上,夜蛾 科和尺蛾科的腹足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舟蛾科的臀足有时 退化或成分枝状,叫枝足。
第八节 鳞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2 变态类型和生活史 腹足端具趾钩,趾钩是幼 虫分类的主要特征。趾钩的 排列有单列、双列和多列之 分;趾钩的高度有单序、双 序、三序和多序之分;趾钩 排列形状有环式、缺环式、 二纵带式、中带式和二横带 式等。
第八节 鳞翅目
4. 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同脉亚目
4.1 蝙蝠蛾科Hepialidae
触角短,雌虫丝状或念珠状,雄虫羽状;缺单眼;喙 退化;翅轭指状;中室M脉主干分2叉。
第八节 鳞翅目
4. 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同脉亚目
4.1 蝙蝠蛾科Hepialidae
成虫常在傍晚低飞,在飞 行中产卵,散落地面。幼虫 体粗壮,有皱褶;体毛长在 毛熘上;趾钩多序缺环。
卷蛾科、麦蛾科和弄蝶科 幼虫臀板下有一个梳状结构 叫臀栉,用以弹去粪粒。
鳞翅目幼虫的臀栉
第八节 鳞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2 变态类型和生活史 天 蛾 和 蚕 蛾 幼 虫 在 第8 腹节背面中央有1尾角。 凤蝶幼虫在前胸背部有 1“丫”臭腺,受惊扰时 由前胸背板前缘伸出,分 泌凤蝶醇等物质,对蚂蚁 等有忌避作用。毒蛾科幼 虫有1对翻缩腺(毒腺) 位于第6~7或第7~8腹节 中央。灰蝶科幼虫有1个 翻缩腺位于第7腹节上。
第三章 昆虫纲重要目分类
第八节 鳞翅目(Lepidoptera)
1. 形态特征 体小型至大型;身体和翅面上密被鳞片、鳞粉或鳞毛, 并组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线条、斑纹等图案。
鳞翅目昆虫的鳞片、鳞毛和鳞粉
第八节 鳞翅目
1. 形态特征
口器虹吸式,极少数原始种类为咀嚼式,部分种类的口 器退化;复眼多发达;单眼2个或无。
夜蛾翅上的斑纹和线条
具香鳞的斑蝶
第八节 鳞翅目
1. 形态特征 1.2 胸部 前翅和后翅一般有中 室,这是由M脉基部退 化形成翅中央部分的1
Sc M2 M3 R1 R2 R3 R4 R5 M1
M
Cu1 Cu2
个大型翅室。有些R脉 分支在其分支点后又再 愈合,形成副室。 鳞翅目的脉序相对简 单,横脉较少,接近假 想脉序。一般采用康- 尼氏命名法命名。
2~3年才完成1代的,如木蠹蛾和蝙蝠蛾等。常以幼虫 或蛹越冬,少数以卵或成虫越冬。 蝶类多在白天活动;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常有趋光 性。成虫的活动主要是飞翔、觅食、交配和寻找适宜
的产卵场所。
第八节 鳞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3 雌雄二型与多型现象 雌雄二型现象较普遍,如某些种类雌蛾无翅、触角为 丝状,雄蛾有翅、触角为羽状(袋蛾、枣尺蠖等)。性 二型现象在蝶类中更为常见。
第八节 鳞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1 食性和活动习性 全变态。陆栖。成虫多不取食。幼虫多为植食性,少 数为肉食性、腐食性或粪食性。鳞翅目成虫喜欢吮吸花 蜜,是非常重要的花媒昆虫,一般不再为害。但一些蛾 类需补充营养,可以利用糖醋液来诱捕或诱杀它们。 蝶类成虫多在白天活动,喜趋往色泽鲜艳而香味浅淡 的花朵。蛾类成虫多在夜间活动,喜趋向夜间开放颜色 浅淡而香味浓郁的花朵,有很强的趋光性,在3600~ 3650埃黑光灯下常能诱到大量的蛾类,因而常被用作测报、 采集和防治的手段。
第八节 鳞翅目
4. 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同脉亚目 4.3 细蛾科Gracillariidae 英文名称:leaf blotch miners。 触角丝状,等于或长于前翅;下唇 须常前伸或上举;翅极窄,端部尖 锐,有长缘毛;前翅常有白斑和指 向外的V形横带;前翅中室直长,占 翅长度2/3~3/4,后翅无中室;休 息时,常以前足将身体前端支起。 幼虫胸足和腹足常退化,如有腹足 则仅4对。幼虫常潜入到叶、花、果 和树皮内为害。常见种类如苹果金 纹细蛾 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 。
食蚜小灰蝶
第八节 鳞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1 食性和活动习性
许多鳞翅目初孵幼虫都有吞食卵壳的习性和群集性。一 些夜蛾幼虫常集体迁移,有行军虫之称。
幼 虫 群 集
初孵幼虫吞食卵壳现象
第八节 鳞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2 变态类型和生活史 完全变态。卵圆柱形、馒头形、椭圆形或扁平形,表面 常有饰纹,粘附于植物上或产于地表。
第八节 鳞翅目
3. 经济意义 一些植食性种类可用于杂草生物防治。如澳大利亚引进 阿根廷螟蛾 Cactoblastis cactorum 防治曾给该国的牲畜 业造成巨大损失的仙人掌,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国际上 利用昆虫防治杂草的1个著名例子。此外,鳞翅目成虫一 类是非常重要的传粉昆虫。
阿根廷螟蛾和传粉鳞翅目
鳞翅目的卵
第八节 鳞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2 变态类型和生活史 幼虫一般分5龄。虫体上有刚毛、毛片、毛突、毛瘤和毛 撮等。刚毛分3种类型:①原生刚毛,为第1龄幼虫具有的 刚毛;②亚原生刚毛,为第2龄幼虫出现的刚毛;③次生刚 毛,为第2龄以后出现的刚毛。其中,原生刚毛和亚原生刚 毛分布排列很有规律,并给予命名,叫毛序。
3A h
2A
前翅
Sc+R1
Rs
M
M1 M2 M3 Cu1
后翅
3A
Cu2 2A
鳞翅目的脉序
第八节 鳞翅目
1. 形态特征 1.3 腹部 腹部通常由10节组成;无尾须。
雄性外生殖器主要由背兜、基腹弧、囊形突、爪形 突、颚形突和抱握瓣等组成。
雌性外生殖器没有由附肢特化的产卵瓣。生殖孔有3 种基本类型:①单孔式,轭翅亚目雌蛾腹部末端的交 配孔与产卵孔合而为一。②外孔式,蝙蝠蛾总科雌虫 的交配孔与产卵孔虽然分离,但彼此却十分靠近。③ 双孔式,绝大多数种类的雌虫腹部末端交配孔与产卵 孔彼此分离,内生殖器官由独立的交配囊。
蝶 类
蛾 类
第八节 鳞翅目
1. 形态特征
1.1 头部
口器虹吸式,但小翅蛾科为咀嚼式口器。蛾类触角有丝 状、锯齿状、栉状或羽状;复眼较大;常有单眼2个。蝶 类触角为棍棒状;复眼相对较小;缺单眼。
小翅蛾
第八节 鳞翅目
1. 形态特征 1.2 胸部 前翅和后翅翅面上常有由不同色彩的鳞片排列成的斑纹 和线条,并给予特定的名称:亚基线、内横线、中横线、 外横线、亚缘线、基斑、基纹、楔形纹、环形斑、肾形斑 和亚肾斑等。有些蝴蝶的翅面上有香鳞或腺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