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分类
石油地质学中的油藏分类与形成机制研究

石油地质学中的油藏分类与形成机制研究引言: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上石油资源的形成、分布、沉积和开发利用的学科,其中油藏分类和形成机制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油藏的分类与形成机制研究对于石油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石油产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对石油地质学中油藏分类与形成机制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一、油藏的分类1. 依据盖因类型的分类从盖因 (effect) 类型来看,油藏可以分为构造盖因型、岩性盖因型和动力学盖因型。
构造盖因型油藏是由地壳构造作用所形成的,主要是受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岩石变形、破碎和断裂所控制的油藏。
这类油藏通过构造构造使油气在断裂带或者断层带中聚集。
构造盖因型油藏通常呈带状或者块状分布,探测和勘探较为困难。
岩性盖因型油藏是由岩性条件所形成的,主要受到岩石孔隙或者裂缝发育程度的控制。
岩性盖因型油藏常见的类型有砂岩油藏、碳酸盐岩油藏、页岩油藏、煤油藏等。
动力盖因型油藏是由地质动力学作用所形成的,主要是受到地质过程中地球运动和地表沉降的控制。
这类油藏通常形成在构造演化过程中的相对高地或者低地上,是由于地球构造所引起的断\itivity、褶皺等变形,通过砂岩或者含油岩层的垂直运动的影响而形成。
2. 依据油藏类型的分类从油藏类型来看,油藏可以分为常规油藏和非常规油藏。
常规油藏是指油气以自然状态聚集在能够自然流动的岩石层中的油气田。
这类油藏通常具有一定的孔隙和可渗透性,油气可以自由流动。
常规油藏包括构造圈闭型油藏、岩性储集型油藏、天然气水合物等。
非常规油藏是指油气聚集在岩石中,具有低渗透性和低孔隙度,无法自由流动的油气田。
常见的非常规油藏包括页岩油藏、致密油藏和油砂等。
二、油藏的形成机制1.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油藏形成的基本环节之一。
它包括岩石沉积和有机质沉积两个方面。
岩石沉积主要是指富含油气的沉积物颗粒在水体中聚集沉积形成沉积岩。
这类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湖泊或者海洋等,通过水流的运动聚集沉积而成。
油藏动态分析及效果评价指标总结

➢ 耗水率为每采出单位体积的原油消耗的注水量; ➢ 物理意义为:注采比为1时的耗水率;
二、油田开发评价指标分类及计算方法
定义
➢ 注采井数比:开发单元中注入井开井数与生产井开井数之比; ➢ 注采比:开发单元注入水地下体积与采出液的地下体积之比; ➢ 注采井压差:注水井地层压力与生产井地层压力之差; ➢ 累计亏空量:注入量所占地下体积与采出量所占地下体积之差; ➢ 吨聚增油量:聚驱累计增油量与累计注入干粉量之比;
流
分
体
布
性
特
质
征
驱动能量
渗流特性
天 然 能 量
驱 动 类 型
润 湿 性
相 渗 曲 线
毛 管 压 力
驱 油 效 率
一、油藏分类 油藏分类
原油 性质 低粘油 <5 中粘油 <20 高粘油 <50 稠油 >50
凝析油
挥发油
高凝油
圈闭
构造 圈闭
地层 圈闭 水动力 圈闭
复合 圈闭
传 统 分 类 法
储集岩 岩性
一、油藏分类 二、油田开发评价指标分类及计算方法 三、油田生产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二、油田开发评价指标分类及计算方法
油田开发(多、快、好、省)
供
注
油
采
集
水
水
藏
油
输
子
子
子
子
与
系
系
系
系
处
统
统
统
统
理
系统整体 性指标
注水子系 统指标
采油子系 统指标
水水
物
能
井 驱 驱 水 地 质 注水 量
网控动驱质 指 井 指
石化集团油藏划分标准

分类指标描述
备注
主要指标(粘度)mpa.s >50 ~<3000 >3000~<10000 ≥10000~<50000
★
辅助指标(相对密度) >0.9200 >0.9200 >0.9500 >0.9800 储集层空气渗透率 ≥500×10-3μ m2 ≥50×10 μ m ~<500×10 μ m ≥10×10 μ m ~<50×10 μ m <1×10-3μ m2 埋藏中部埋深(米) <1500 ≥1500~<2800 ≥2800~<4000 ≥4000 压力系数 >0.9~≤1.2 >1.2 ≤0.9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50% ≥50%~<75% ≥75%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8% >8~≤11% >11% 自然递减 ≤10% >10%~≤15% >15% 含水 ≤20% >20%~≤60% >60%~≤90% >90%
-3 2 -3 -3 2 -3 2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Ⅱ
超稠油 ≥50000 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分类 高渗透 中渗透 一般低渗透 低渗透 分类 特低渗透 超低渗透
储 层 物 性
≥1×10-3μ m2~<10×10-3μ m2
油 藏 埋 藏
浅层 中深层 深层 超深层 分类 正常地层压力 异常高压 异常低压 分类 低采出程度 中采出程度 高采出程度 分类 低采油速度 中采油速度 高采油速度 分类 低自然递减 中自然递减 高自然递减 分类 低含水期 中含水期 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
油藏分类标准
分类 低粘度 中粘度 原 油 性 质 高粘度 稠油 挥发油 高凝油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小于5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原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体状态,相态接近临 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油气比(210-1200m3/m3); 相对密度小于0.825;体 积系数大于1.75 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分类 Ⅰ 稠 油 普通稠油 特稠油
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

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六、掌握常用的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
1.油田勘探开发过程:(1)区域勘探(预探):在一个地区(盆地或坳陷)开展的油气勘探工作。
(2)工业勘探(详探):在区域勘探所选择的有利含油构造上进行的钻探工作。
(3)全面开采2.油藏(Oil Reservior):指油在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基本聚集。
3.油气藏分类:(1)构造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构造运动而使地层变形(褶曲)或变位(断层)所形成的圈闭中。
(2)地层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地层超覆或不整合覆盖而形成的圈闭中。
(3)岩性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导致储集层岩性发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岩性尖灭和砂岩透镜体圈闭中。
4.油田地质储量:N=100Ah?1?S wiρ0/B oi5.气田地质储量:G=0.01Ah?S gi/B gi6.油气储量:探明储量、控制储量、预测储量7.油藏驱动方式(Flooding Type):(1)弹性驱动(Elastic Drive):在油藏无边水或底水,又无气顶,且原始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随着油层压力的下降,依靠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能驱动的方式。
(2)溶解气驱(Solution Gas Drive):在弹性驱动阶段,当油层压力下降至低于饱和压力时,随着油层压力的进一步降低,原来处于溶解状态的气体将分离出来,气泡的膨胀能将原油驱向井底。
(3)水压驱动(Water Drive):当油藏与外部的水体相连通时,油藏开采后由于压力下降,使周围水体中的水流入油藏进行补给。
(4)气压驱动(Elastic Drive):气压驱动的油藏存在一个较大的气顶为前提,在开采过程中,从油藏中采出的油量由气顶中气体的膨胀而得到补给。
(5)重力驱动(Gravity Drive):靠原油自身的重力将原油驱向井底的驱油方式。
8.划分开发层系:把特征相近的油(气)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的一套生产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动态研究和调整。
油藏分类

2010年12月21日油藏分类方法概述刘峰1(地质创新08 2008041117)摘要:对油藏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好的对油藏进行管理,提高对油气田的开发。
目前对油藏的分类有很多标准,如粘度、密度、孔渗性等根据原有物性的分类,也有断块、背斜、不整合等根据圈闭构造的分类,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系统的聚类分析,实现了油藏的聚类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适应不同的需求,本文将会就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油藏分类问题进行综合的归纳。
关键字:粘度、密度、聚类分析、岩性、构造分类、圈闭、储集层正文:油藏的分类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答案,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类别。
但是油藏分类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3]:1)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
2 )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特征。
3 )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包括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油水、油气相对渗流效率等。
4 )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在遵循了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油藏的分类仍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分类的标准,包括粘度、挥发性、以及储集层物性等。
按原油的性质分为:低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mPa.s;中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20mPa .s;高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20—50 mPa .s;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0 mPa .s,相对密度>0.920.稠油又可细分为3大类4大级,见下表[3]。
在天然气藏中,温度介于临界温度和临街凝析温度时,由于开采时地层的压力降低,形成的凝析油,属于轻质油,密度小于0.8.当地层流体位于气液过渡区时,由于温度压力条件的变化,在开发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挥发性,称为挥发油藏。
除了原有本身的性质以外,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圈闭的类型,不同的圈闭的封闭机理是不一样的,也就形成了不同成因的油藏,一般的圈闭主要有背斜、断层、不整合、刺穿和岩性尖灭等。
背斜油藏,油气运移到背斜圈闭中保存下来形成的油藏;断层油藏,油气运移到由断层和岩性上倾尖灭、断层和背斜一翼构成的圈闭时形成的油藏;不整合油藏,油气运移到由不整合圈闭中形成的油藏,不整合分为削截和上超(必须配有盖层);刺穿油藏,由于岩体刺穿,形成了地层上倾和封堵,形成的油藏;岩性油藏,由于岩性的上倾尖灭形成圈闭,一起聚集其中形成的油藏。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摘要:我国油藏资源丰富,种类颇多,不同油藏的开发方式受油藏类型影响,甚至存在油藏类型一致但不同资源的占比不同而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方式的情况。
在这一前提下,应当进一步进行油藏分类,并根据油藏分类合理选择不同的开发方式,完成油藏的分类处理。
本文根据技术和经济指标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双高”、“双低”和“双负”三类油藏,并围绕“双高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双低油藏”提高采出程度,“双负油藏”效益开发等关键问题,进而根据油藏的特点多角度的提出提高油藏开采率的方法,为进一步提升油藏开采公司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已开发油藏;分类治理;效益挖潜;油藏管理一、油藏分类1.1分类体系本文根据技术和经济指标,基于对中国石油322个已开发油田的分类研究,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双高油藏”、“双低油藏”和“双负油藏”(见表1)。
1.2分类油藏开发特征双高油藏经过长期开发,整体上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进一步挖潜难度大。
大庆萨杏喇油田是双高油田的典型代表,综合含水高达93.9%,地质储量采出程度48.1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90.6%,处于“双特高”开发阶段。
双低油藏储层物性差,储存的天然资源较少,且开采的难度较大。
这些油藏主要集中在长庆、大庆、吉林和新疆4个油田,开发对象以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为主,单井产量低,经过多年采,剩余油分布复杂,稳产难度大,面临“多井低产”的局面,油田开发效益面临挑战。
1.3分类油藏分布状况目前中石油双高、双低和双负三类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比例的62.7%、53.6%。
其中,“双高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的40.1%、40.2%,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新疆稠油、吐哈等油田;“双低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分别占公司的12.9%、6.4%,主要分布在大庆外围、长庆低渗透等油田;“双负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的9.7%、7.1%,主要分布在吉林、辽河等油田(见表2)。
一二三类油层

油藏的分类是以成藏的环境和成藏的物性条件等来划分的。
在一个油藏之内才能划分“一类油层、二类油层、三类油层”。
大庆油田从北向南发育有喇嘛甸油田、萨尔图油田、杏树岗油田、高台子油田、葡萄花油田、太平屯油田、敖包油田等。
每个油田沉积环境(包括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情况、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等)是不一样的,因而储集层性质也是不一样的,从上到下钻遇有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高台子油层、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其中萨尔图、葡萄花油层多以河流相沉积为主,高台子油层以三角洲水下沉积为主。
在一个油田之内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各油层之间差异较大,一般分为“一类油层、二类油层、三类油层”。
但各油田的划分标准因成藏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下面以喇嘛甸油田为例说明一下“一类油层、二类油层、三类油层”的划分原则:1、一类油层大面积稳定分布的葡Ⅰ1-2油层,属泛滥平原相辫状河沉积体,这个层岩石颗粒较粗,中砂含量在50%以上,粒度中值0.13-0.21mm,孔隙中值在0.1mm左右,有效渗透率在400-500 mD,空气渗透率为1300-1700mD,大于2米的有效厚度层钻遇率为90%以上,我们称它为一类油层。
2、二类油层大面积分布的中低渗透层,萨Ⅱ1-2、萨Ⅲ1-3、萨Ⅲ4-7,属大型河流三角洲分流沉积体,砂体分布以长条状、枝状型为主,这样的层岩石颗粒较Ⅰ1-2细,中砂含量10-20%,粒度中值0.09-0.16mm,孔隙中值0.16mm,有效渗透率在200-300mD,空气渗透率为500-900mD,大于2米的有效厚度层钻遇率为60%以上,我们称它为二类油层。
3、三类油层榨长条状的零星分布的油层(除上述四个油层以外的其它萨、葡、高油层),有效渗透率一般小于200mD,空气渗透率小于500 mD,岩石颗粒更细,中砂含量小于10%,粒度中值0.07-0.13mm,岩石孔隙中值小于0.06mm,这类油层均为小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和三角洲水下沉积体,俗称三类油层。
油藏

油藏第一章1.储集层(孔隙开度较大的岩石层)非储集层(孔隙开度较小的岩石层)水平、倾斜储层无法聚集油气。
2. 圈闭:定义: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遮挡油气,使其聚集起来的地质构造。
构成要素:储集层(储集油气的岩石层)、盖层(阻止油气向上运移的岩石层)、遮挡物(阻止油气侧向运移的岩石层)。
圈闭大小度量参数:溢出点(圈闭中油气溢出的地方)、闭合高度h(圈闭的t(通过溢出点的闭合等高线所包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垂向距离)、闭合面积At围的面积)。
:V ct=A t hφ(1-S wc) h—储集层的厚度圈闭容积Vct3. 油藏:定义:单一圈闭中被油气占据的部分,称作油气藏。
(08年已考)度量参数:油水界面、油柱高度h o、含油面积A o。
油藏容积:V c=A o hφ(1-S wc)圈闭充满系数:油藏容积与圈闭容积的比值。
β= V c/V ct4. 油藏地质条件:生油岩、油气生成、油气运移、储集层、盖层、圈闭、保存条件。
5. 油藏力学条件一:同一个油藏应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不同的油藏应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
6. 油藏力学条件二:同一个油藏应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不同的油藏应具有不同的压力系统。
7. 油藏分类:岩性圈闭孔隙流体接触关系(边水油藏、底水油藏)底水油藏:如果油藏的内含油面积为0,即油藏的整个含油面积全部与底水接触,这样的油藏称作底水油藏。
(示意图10年已考)边水油藏:如果油藏的内含油面积不为0,即油藏只有部分含油面积与底水接触,大量的地层水位于含油边界以外的区域,这样的油藏称作边水油藏。
(示意图已考)8.地质储量:特定地质构造中所聚集的油气数量。
分为静态地质储量和动态地质储量。
动态地质储量与静态地质储量的比值,称作储量的动用程度。
可采储量: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 可以采出的地质储量。
采收率: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静态地质储量:采用静态地质参数(如含油面积和储集层厚度)计算的地质储量。
动态地质储量:在油气开采过程中采用动态生产数据(如油气产量和地层压力)计算的地质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2月21日
油藏分类方法概述
刘峰1
(地质创新08 2008041117)
摘要:对油藏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好的对油藏进行管理,提高对油气田的开发。
目前对油藏的分类有很多标准,如粘度、密度、孔渗性等根据原有物性的分类,也有断块、背斜、不整合等根据圈闭构造的分类,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系统的聚类分析,实现了油藏的聚类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适应不同的需求,本文将会就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油藏分类问题进行综合的归纳。
关键字:粘度、密度、聚类分析、岩性、构造分类、圈闭、储集层
正文:
油藏的分类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答案,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类别。
但是油藏分类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3]:
1)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
2 )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特征。
3 )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包括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油水、油气相对渗流效率等。
4 )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在遵循了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油藏的分类仍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分类的标准,包括粘度、挥发性、以及储集层物性等。
按原油的性质分为:低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mPa.s;中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20mPa .s;高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20—50 mPa .s;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0 mPa .s,相对密度>0.920.稠油又可细分为3大类4大级,见下表[3]。
在天然气藏中,温度介于临界温度和临街凝析温度时,由于开采时地层的压力降低,形成的凝析油,属于轻质油,密度小于0.8.当地层流体位于气液过渡区时,由于温度压力条件的变化,在开发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挥发性,称为挥发油藏。
除了原有本身的性质以外,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圈闭的类型,不同的圈闭的封闭机理是不一样的,也就形成了不同成因的油藏,一般的圈闭主要有背斜、断层、不整合、刺穿和岩性尖灭等。
背斜油藏,油气运移到背斜圈闭中保存下来形成的油藏;断层油藏,油气运移到由断层和岩性上倾尖灭、断层和背斜一翼构成的圈闭时形成的油藏;不整合油藏,油气运移到由不整合圈闭中形成的油藏,不整合分为削截和上超(必须配有盖层);刺穿油藏,由于岩体刺穿,形成了地层上倾和封堵,形成的油藏;岩性油藏,由于岩性的上倾尖灭形成圈闭,一起聚集其中形成的油藏。
当然除了岩性的尖灭以外,岩性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砂岩油藏、砾岩油藏、变质岩油藏、粘土岩油藏和碳酸盐岩油藏等。
根据储层物性(主要是渗透性)不同,又可以分为4种类型:高渗油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500X10-3μm2;中渗油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50—500)X10-3μm2;低渗油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10—50)X10-3μm2;特低渗油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10X10-3μm2。
根据油藏的埋藏深度的不同,而已将油藏分为4类:浅层油藏,埋深小于1500m;中深油藏,埋深介于1500—2800m之间;深层油藏,埋深介于2800—4000m之间;超深油藏,埋深大于4000m。
根据油藏动力的不同,分为6类:天然水驱油藏,驱油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边水、底水的压力;气顶驱动油藏,驱油的动力主要靠不同规模的原生气顶的膨胀作用产生的挤压力;重力驱动油藏,驱油的能量主要靠原油的重力作用,只有在地层倾角较大,无其他驱动力来源的情况下,才能单独反映出来;溶解气驱油藏,驱油的能量主要靠在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条件下溶解气的膨胀作用;弹性驱动油藏,驱油的能量主要靠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作
用;综合驱动油藏,综合驱动油藏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驱油能量。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的组合方式,制成了油藏的综合分类表,见表2[3]。
以上我介绍的油藏分类方法都是根据油藏的某一特性参数为依据所划分的,没有普遍意义,不少的学者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油藏的各项参数,进行聚类,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油藏分类方法。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族分析、点群分析。
它是按照一批研究对象在性质上的亲疏关系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1-2]。
油藏有很多属性,每一个属性(参数)从不同侧面
反映了油藏的特征,属性之间有些关系明确,有些则呈灰色关系。
哪些参数重要,哪些参数不重要,很难确定。
以油藏属性参数为依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油藏划分为若干类。
因此,它适合于根据多种属性参数同时进行分类的油藏。
聚类分析把油藏划分为若干类型,每一类型就是超空间中的一个区域。
要判断未知油藏属于那一类型,则依据油藏的属性参数,通过数学方法用某种规则判断未知油藏落在第i 超空间区域的概率pi,如果概率pi的最大值是ps,那么油藏就属于第s类型。
这一方法需要2 个过程:一是利用聚类分析结果中每一群组油藏的属性参数建立判别函数;二是把待分类油藏的参数代入判别函数,求出其函数值大小。
函数值大小反映了未知油藏归属于该类群组的概率值大小,哪一类概率值大,就属于哪一类。
聚类分析选择的参数分别是岩石有效孔隙度(%)、岩石渗透率(mD)、油藏有效厚度(m)、原始含油饱和度(%)、储层岩石渗透率变异系数和储量丰度(104t/km2)[1]。
具体分类要根据油田所采样品原油的参数归类。
聚类分析方法, 使分类由单一参数界限向多参数综合分析转变, 较好地解决了常规分类中在多参数情况下, 很难科学的综合考虑各单元各参数之间的相似程度, 最大限度的按单元近似程度分类不足。
油藏分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采用多种方法同时进行, 互相验证, 才能得出比较符合油田地质开发特点的分类结果。
结束语:
油藏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将油藏按适当的因素划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和程度,要综合各种因素和分类方法对油藏进行分类,从中找到最优的分类标准,为油田开发提供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李武广,邵先杰,康园园.油藏分类体系与方法研究.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2010年6月.第22卷第6期.
[2]吴革洪,高才松,刘玉民.聚类分析在油藏分类中的应用.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2001年1月.第8卷第1期.
[3]吴蕾.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石油勘探开发利学研究院油气田开发研究所.1996年6月30日.
[4] 樊继宗.聚类分析法在油藏分类中的应用.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第124期第2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