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原理分析经济危机

马克思原理分析经济危机摘要:2007年8月美国爆发大规模次贷危机,由此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波及实体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演变为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国际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解读此次危机,很有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社会现状、机遇2008年的这个多事之秋,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收购,美林自卖其身,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只剩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勉力维持。
全球金融市场也在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原因当前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美国借贷性消费、金融创新过度、监管缺失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但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它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1.从制度层面来看,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这两个矛盾,又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的两极分化,从而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逐渐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就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26页)当前经济危机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
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危机是多年来积累的产能过剩导致的。
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工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劳动者实际购买力下降。
2.从理论政策层面来看,是新自由主义与美国金融霸权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恶果。
从美国国内来看,这场经济危机的爆发从美国投资银行的演变过程中可见一斑。
关于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

关于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关于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摘要: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使全球遭受了自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来的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以沉重打击。
时至今日,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解决方案和相应的启示,显得十分必要。
希望借此更好地解决经济危机。
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文: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家的经济在一段长时期内不断收缩的现象。
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对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阻碍巨大。
2008年经济危机对很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经济危机,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经济危机,从中得到的启示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更好的应对经济危机。
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1规律是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们的的意识为转移。
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不可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自从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普遍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每隔10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这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这表明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原因不可避免,是由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2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
2008年经济危机最初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于联系的普遍性,次贷危机又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最后由于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美国金融危机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才导致了美国的次贷危机成为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经济危机是经济体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了深刻的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下,经济危机不是偶然事件,而是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危机的本质及其解释。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剩余价值。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生产过剩、市场饱和和利润率下降等问题不断凸显,导致经济体系内部矛盾不断加剧。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周期性发展规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
在繁荣阶段,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资本积累迅速,经济活动蓬勃发展。
然而,随着市场的扩张和资本的过度投资,经济泡沫不断积聚,最终引发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期间,生产能力过剩,失业率上升,市场需求下降,资本投资受阻,导致经济体系陷入深度萧条。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矛盾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压缩工人的工资待遇,导致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受到限制。
随着消费需求的下降,市场无法有效释放,经济增长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强调了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经济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事件,而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历史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提出二、经济危机的定义及影响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启示四、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历史意义经济危机是社会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提出,为人们深刻认识经济危机的本质,指引了应对经济危机的思路,对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积累和生产扩大的运行规律的探究,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会产生经济危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主要包括过剩和欠缺两种形式。
过剩危机不仅发生在商品市场上,也可能发生在投资市场上,当过多的货物不能得到消费时,企业就会因库存难以销售产生损失。
欠缺危机是由于低收入和低利润引起的投资不足,企业的利润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市场供应不足。
二、经济危机的定义及影响经济危机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剧烈的、普遍性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
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也会波及到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
首先,经济危机会导致严重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问题,加剧社会剥削问题。
其次,经济危机会导致国际贸易紧缩,扰乱全球市场,并给所有国家带来财政并购和债务累积问题。
最后,经济危机也会导致政治极化和社会混乱,引发政治动荡。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提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积累和生产扩大不可逆转的规律,从而提示了政府推行经济政策时需要避免刺激资本扩张。
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指导了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方向,其中包括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促进就业以降低社会风险等。
四、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抬头,经济状况的不稳定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经济危机导致许多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生产下降、就业成本上升等问题,这些问题会扰乱全球市场。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个长期以来持续存在的问题,对经济体系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本质以及解决方法提供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独特观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为中心,而这种追求利润的动力使得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追求剩余价值。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市场的饱和,资本积累的速度逐渐超过市场需求,这就导致了过剩生产能力和商品过剩的现象。
随之而来的是价格下跌、厂商破产和失业率上升,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在于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剥削。
在这种经济体系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引发了生产过剩和商品过剩的问题。
另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不断被剥削,而资本家通过垄断和控制市场,不断压低劳动力的工资,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这种剥削和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
三、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下,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方法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实现资源的公有化,使生产力为整个社会服务,才能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一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良方法来缓解经济危机。
例如,通过工人阶级的斗争争取更高的工资,减轻剥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采取国家干预政策,调节市场规模等。
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深刻影响了经济学领域的发展。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本质以及解决方法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短期的利润追求将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以下是他关于经济危机的一些核心观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相对滞后会导致经济危机。
新的生产力水平需要适应的生产关系,但这种适应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其中包括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2.利润率下降趋势:马克思提出了“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资本的积累,相对不变资本(如机器和设备)的增加导致利润率下降。
这使得资本家在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削弱了长期的利润潜力。
3.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马克思强调了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的问题。
他认为,由于工人的相对贫困和剥削,市场上的需求不能充分消化生产的商品,导致生产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4.周期性的经济循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循环的核心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这一过程中,由于内在矛盾和不平衡的发展,经济会经历周期性的繁荣、衰退、危机和复苏。
5.金融资本的角色:马克思关注了金融资本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他认为金融领域的资本运作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扩大。
总体而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主要围绕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展开。
他的理论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在学术界有多种流派,而马克思的观点仅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同时也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向。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特征以及应对之道。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运行面临着矛盾的双重压力。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体现在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少数资本家所有,劳动力则成为商品。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压榨工人,使工人的收入不能与生产力的提高相适应。
这导致工人的购买力下降,市场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源于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周期性波动。
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周期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周期性危机是其固有特征。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但市场需求的有限性将使超过一定规模的扩张成为不可能。
这将导致过剩产能、投资波动和经济周期性的起伏。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使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包括经济过热与过冷、金融风险增加、产业结构失衡等。
首先,经济过热与过冷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常见特征。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对经济波动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预期偏差等因素的存在,市场容易出现过热和过冷的现象。
过热时,生产过剩、物价上涨、投资泡沫等问题会逐渐暴露;过冷时,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将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
其次,金融风险的增加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资本运作的复杂性增加,金融风险逐渐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因素。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过度扩张、高风险的贷款和债务等问题,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
最后,产业结构失衡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另一个特征。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源。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周期性地发生危机的趋势,这种危机不仅仅是经济波动或周期性衰退,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必然结果。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必然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下降的问题,从而引发经济周期性的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资本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不断积累更多的资本。
然而,市场并非是无限的,当市场需求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时,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商品无人购买的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此外,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资本集中和垄断的趋势。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生产要素的集中,少数大资本家通过兼并和垄断形成了垄断地位,控制了生产和市场,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现象。
这种垄断地位使得大资本家倾向于压低劳动力成本,导致工人的收入下降,市场需求减少,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暴发。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突出显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固有的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发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必然结果。
要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消除资本主义的利润追求和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危机与马克思主义
N080705105 冯露
摘要: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就资源配置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着其他资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光彩与生命力。
然而,也正是由于优胜劣汰的残酷和趋利避害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市场机制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经济运行难免出现大的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掌握必要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必要的经济活动来克服市场失灵,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关键字: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价值规律宏观调控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50多年前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①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将危险波及全球。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
它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始终存在的,由它引起的经济危机却是周期性爆发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各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与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
资本主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而不是使用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因而常常突破资本家和工人自身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
这种矛盾的存在促使经济危机的爆发。
一般而言,在危机期间,社会的生产会大大地缩减,导致资本家销毁存货,毁坏生产力,产生社会供大于求的现象。
同时,社会就业率也在降低,人们对自己的未来与前景的信心也受到相当大的动摇等一系列的现象都会爆发出来,使整个国家或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不可预估的重要影响。
现在经济危机到来,我们已无法从源头控制,但我们可以借着经济危机的契机,重新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遏制一些行业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以减少生产相对过剩;我国政府应该大力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减少信赖出口拉动增长,扩大我国的内需,加大需求的支付能力;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注重国家的宏观调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从我国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国家在方面做得很好,四万亿的基础投资,控制地产行业的不合理发展,等等,这些都表明我们政府有很好的应对危机的措施。
另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②。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
”③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
因此,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自然成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出发点。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具有以下作用: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2、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
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就资源配置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着其他资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光彩与生命力。
然而,也正是由于优胜劣汰的残酷和趋利避害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市场机制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经济运行难免出现大的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掌握必要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必要的经济活动来克服市场失灵,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指宏观调控即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
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
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
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
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
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
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
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
但价
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
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而从长远来看,控制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控制经济危机的根本所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又是无法控制的,所以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却能得以实现。
所以在历次的危机中,均有政府强制介入以控制势态,但要想消灭经济危机,还是不行,最终还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它代表的社会关系。
这才是应对危机的根本方法。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