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
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当今世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经济危机抗争的历史,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其根源与必然性的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此时重读《资本论》也定会倍感亲切。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资本论》这样一部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货币产生之前,一次商品交换行为既是买进又是卖出,买卖行为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步进行,鲜少出现生产过剩,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
但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买卖成为了两个阶段,商品所有者要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成货币,再用货币买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商品买卖脱节、生产过剩的情况,这其中也就酝酿着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首先,一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想方设法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企业生产存在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家长期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越加贫困。
因此,市场的发展必定落后于生产的发展。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有其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因此,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与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相对应的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意味着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阻碍者,这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的“被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其对资本的无限追求导致了资本积累以及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继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升级,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出现了,主要表现为: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灵;失业率和利率上升。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一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经济危机是经济体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供了深刻的解释。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下,经济危机不是偶然事件,而是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危机的本质及其解释。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剩余价值。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生产过剩、市场饱和和利润率下降等问题不断凸显,导致经济体系内部矛盾不断加剧。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周期性发展规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
在繁荣阶段,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资本积累迅速,经济活动蓬勃发展。
然而,随着市场的扩张和资本的过度投资,经济泡沫不断积聚,最终引发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期间,生产能力过剩,失业率上升,市场需求下降,资本投资受阻,导致经济体系陷入深度萧条。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矛盾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压缩工人的工资待遇,导致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受到限制。
随着消费需求的下降,市场无法有效释放,经济增长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强调了资本主义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经济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事件,而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金融危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金融危机的本质由2007年初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深远影响震撼了世界,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危机,世界经济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金融资产人间蒸发,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甚至在许多国家出现负增长,还出现了冰岛国家破产、希腊国家濒临破产等前所未有的令世人震撼的现象。
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何破坏力如此之大,其深层次原因发人深思。
究其根本,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来。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着非常简洁的总结,资本主义的无序生产导致产品相对过剩,从而引起经济滞涨,最终经济崩溃。
这就是典型意义上的“经济萧条”。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经济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1、经济繁荣;2、生产过剩;3、危机和萧条;4、复苏。
马克思指出,在危机之前,必然会有一个经济高度扩张和繁荣的阶段,市场上会出现大量的盲目需求信号,从而刺激投资膨胀,引发投机和创业潮。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再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是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此次金融危机起源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大批低收入家庭无法继续按时交纳按揭。
这说明,美国的商品房生产发生了“较之市场容量大量过剩的现象”,市场已经无法消化如此大量的商品房,不得不靠风险极大的次级借贷来强行吞下。
在这一阶段,经济消化不良已经产生了。
马克思认为,危机首先在流通和信用领域表现出来。
由于商业领域的销售困难,库存积压,导致资金链条中断,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大批购房者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就意味着他们已经难以按事先约定的时间和价格支付购买房子的钱,这也就意味着资金链的断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商业领域发生支付和信用危机,最早做出反应的就是金融领域。
2006年初次贷危机的爆发,意味着生产和销售领域的危机,已经引发了金融危机。
试谈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金融危机根源

试谈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金融危机根源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总体失衡,而导致的金融系统混乱和崩溃。
在世界经济史上,一次次金融危机的发生,给全球经济政治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如1987年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探讨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金融危机的根源了解金融危机的根源,需要首先理解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危机都是由不同经济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主要矛盾表现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生产过剩会引起物价下跌,导致经济衰退。
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资本家会追求扩大市场规模和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形成资本积累的连锁反应。
资本积累是驱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它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积累过程需要大量的投资,而资本家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而进行的融资活动形成了金融市场。
在金融市场上,资本家为了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会进行各种高风险投资和金融工程,从而形成金融泡沫。
这些泡沫一旦破裂,便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金融危机有以下几个根源: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积累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投资获取更高的利润。
但当投资回报率降低时,资本家会寻求更高的利润率,从而形成资本积累连锁反应。
这个过程会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萎缩,进而形成金融危机。
金融化的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需要通过金融投资获得更高的利润。
这种对金融投资的依赖让经济生产从实体经济向金融化转移。
这种金融化转移使金融机构成为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核心。
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控制不力,有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
剥削和不平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和不平等是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对劳动力的剥削获取利润。
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金融危机

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金融危机摘要: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他将这个问题的阐述分散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章节中,通过积累理论、利润理论和信用制度理论被提出来,他认为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金融危机是是虚拟经济长期脱离实体经济的必然产物。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探究当前金融危机的实质、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007年8月美国爆发大规模次贷危机,由此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波及实体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演变为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强都说明,这是战后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对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国际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解读此次危机,很有必要。
一、关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
《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虽然马克思没有在《资本论》中以专门的篇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论述,而是将这个问题的阐述分散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章节中,通过积累理论、利润理论和信用制度理论被提出来。
但这并不能否定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体系的成熟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价值规律的运动作为对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探究的基础,按照商品价值规律运动的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从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出发,以资本的流通过程为中介,最后以资本生产的总过程为终点,通过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分离,商品与货币的分离,一直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离,揭示了商品经济本身就孕育着爆发危机的可能性,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则使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成为必然。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只具有可能性,因为“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马克思主义对金融危机问题的剖析

马克思主义对金融危机问题的剖析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对金融危机问题的剖析马克思主义对金融危机问题的剖析[摘要]美国金融危机自2008年9月爆发以来,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动荡不安,我国经济也因此受到影响。
要全面认识这次金融危机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我认为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方式的矛盾和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等方面分析,才能科学认识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探索科学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机制方法美国金融危机自2008年9月爆发以来,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动荡不安。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来势汹汹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了世界各国的金融业,不仅威胁着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还使整个世界的经济陷入低迷之中。
我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徒然下滑。
其实,此次的国际金融危机并不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就不断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问题,只不过由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采取了一系列调整生产分配关系的政策措施,使危机的形式有所变化,危机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一、为什么会爆发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1、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结果。
这次经济危机就现象而言,表现为总供给相对于有支付的能力的总需要的过剩。
而就其实质来说,它是资本的积累过剩,即资本积累相对于它所企求的利润率的过剩。
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
对此,马克思认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①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也因此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看■龙在天/编写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动荡不安。
各个领域的学者纷纷发表评论,阐述自己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看法。
希腊学者萨瓦斯・迈克尔-马特萨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撰文认为,全球化只是资本主义世界性的新名词,这次金融危机是近20年来新自由主义的惨败,换句话说,是新一轮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表明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历史性衰落。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全球化、俄罗斯和〈共产党宣言〉》,作者在1998年6月向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组织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研讨会提交了这篇文章。
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一、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在这次亚洲危机中,所谓的“虎”们的经济“奇迹”破灭了,随后日本经济急剧恶化,一个即将到来的经济灾难的幽灵正在世界徘徊。
英国首相布莱尔承认,世界经济正面临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困境。
欧盟和美国都对金融危机忧心忡忡。
美国担心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他们的“战略利益”,换句话说,他们担心危机的革命性后续效应。
在经济灾难的幽灵背后,另一个举世闻名的老幽灵———共产主义和革命的幽灵卷土重来了。
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推翻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是《共产党宣言》的中心议题。
但是,在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的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所谓的“左派”、尤其是丧失斗志的后1991年左派赞扬《宣言》中有关资本主义“革命化”、“全球化”趋势的描述,而将其革命结论轻视为乌托邦和“有害的”或“非所期望的”;而另一方面,有阶级意识的右派却发现这个所谓的“乌托邦”式革命的部分才是最令人害怕的!但事实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预言和对革命的展望是不可分割的,前者导致后者,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当《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进步性或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趋势时,并没有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意思。
这里的要旨是要从“世界历史观点”出发,把握资本主义的运动和暂时性特征。
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看当前金融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看当前金融危机2008年9月一场由美国爆发逐步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一些大的欧盟金融机构频频告急,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动荡不安。
这场来势迅猛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了世界各国的金融业,不仅威胁着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而且使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之中。
而就在欧盟各国急于救市的时候,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了。
曾经当年批判过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的马克思,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而他的鸿篇巨著《资本论》也被欧洲人重新奉为经典。
这个现象的产生,再一次的证实150年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
真理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
马克思主义的再次火热,是因为它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实质以及解决途径提供了新的视角。
眼下由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衍生出来的经济危机,从本质上来讲,它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它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起的,这个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的矛盾。
话虽如此,但它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形势却远远比马克思当时所想的要严峻许多。
发展过程是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雷曼等投行破产----导致华尔街金融危机----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担忧-----影响了全球投资者信心----投资者抛售投资的金融产品------世界上其他国家金融危机。
一开始是次贷危机,然后才是发展到金融危机。
但大家却仅仅把这次危机归结为后者,其实当前发生的问题,用马克思原理归纳是一个典型的由量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体现,无法避免只能周期性发生。
他对于危机曾有这样的表述:“危机本身首先是爆发在投机领域中,而后来才波及到生产。
因此,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爆发危机的原因不是生产过剩,而是无限制的、只不过是生产过剩之征兆的投机,似乎跟着而来的工业解体不是解体前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过是投机领域内发生破产的简单反映。
”那也就是说,这次危机表面上看来是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祸根不在实体经济,而是金融衍生品的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资本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
看
■龙在天/编写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动荡不安。
各个领域的学者纷纷发表评论,阐述自己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看法。
希腊学者萨瓦斯・迈克尔-马特萨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撰文认为,全球化只是资本主义世界性的新名词,这次金融危机是近20年来新自由主义的惨败,换句话说,是新一轮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表明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历史性衰落。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全球化、俄罗斯和〈共产党宣言〉》,作者在1998年6月向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组织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研讨会提交了这篇文章。
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一、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在这次亚洲危机中,所谓的“虎”们的经济“奇迹”破灭了,随后日本经济急剧恶化,一个即将到来的经济灾难的幽灵正在世界徘徊。
英国首相布莱尔承认,世界经济正面临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困境。
欧盟和美国都对金融危机忧心忡忡。
美国担心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他们的“战略利益”,换句话说,他们担心危机的革命性后续效应。
在经济灾难的幽灵背后,另一个举世闻名的老幽灵———共产主义和革命的幽灵卷土重来了。
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推翻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是《共产党宣言》的中心议题。
但是,在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的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所谓的“左派”、尤其是丧失斗志的后1991年左派赞扬《宣言》中有关资本主义“革命化”、“全球化”趋势的描述,而将其革命结论轻视为乌托邦和“有害的”
或“非所期望的”;而另一方面,有阶级意识的右派却发现这个所谓的“乌托邦”式革命的部分才是最令人害怕的!
但事实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预言和对革命的展望是不可分割的,前者导致后者,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当《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进步性或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趋势时,并没有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意思。
这里的要旨是要从“世界历史观点”出
发,把握资本主义的运动和暂时性特征。
资本主义是以交换价值为取向的生产方式,因此它必须不断地对生产技术进行革命化,并使经济生活国际化,建立劳动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到达一定程度的历史成熟性之后,便与私人占有财产和利润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发生激烈冲突。
资本主义带来的世界性趋势发现资本本身是自己的巨大障碍,于是要克服它,超越它。
马克思的预言可以概括如下:和资本与生俱来的世界性———或用流行的术语,作为一种过程的全球化———在一种资产阶级社会愈来愈不能控制或不能解决的螺旋式危机中与资本发生冲突,当所有的矛盾积聚到最高峰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发动作为世界性阶级的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解放被压迫的全人类,赢得一个新世界。
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
及在本世纪的四个阶段
《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的150年里,这一预言毫无疑问得到了证实。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现代生产力的世界性特征已经形成。
作为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作为过去20年里帝国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卫道士所使用的神话的资本全球化,在我们所处的帝国主义腐朽的时代螺旋式地发展着。
这一螺旋发展的每一次抑制都以资本的矛盾的总爆发、以世界经济危机而告终。
然后,这个螺旋扩大了范围,寻求危机的出路。
但是,每一次寻求危机出路的办法,“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
本世纪初开始的全球化的第一阶段以世界大战和俄国1917年革命而告终。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1929年大危机之后,世界帝国主义如果不转向野蛮的法西斯主义和新的更具毁灭性的世界战争就控制不了危机。
但它还是失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国际化凯恩斯主义框架、美元对黄金的固定兑换率、美国的资源和霸权为基础,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开始了。
持久的扩展和冷战是避免新危机、主要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手段。
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战后繁荣以空前的资本生产过剩危机而结束。
社会主义革命的幽灵不仅回到第三世界国家,而且在宗主国本身出现。
从80年代初开始,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或“解除控制”、资本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货币主义、私有化,等等,换句话说,与金融资本全球化相联系的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是企图祓除徘徊在资本主义头顶上的革命幽灵的尝试。
这一周期从撒切尔主义和里根主义开始,然后以新自由主义的攻势扩展到每个国家,而以1991年苏联的悲剧和新自由主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休克疗法”作为复辟资本主义的最佳策略肆意强加于人的狂欢为其高潮。
但是,目前波及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危机表明,过去15—20年资本通过金融全球化寻求出路的企图最终悲惨地失败了,与此同时它对整个世界造成巨大的社会破坏,而为少数寄生虫带来丰厚的利润。
现在,这一周期结束了———新的周期开始了。
它的第一个标志是印度尼西亚30年的苏哈托的反共血腥专制统治被革命地推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金融机构为控制危机所采取的一切努力,不仅没有起作用,而且使危机恶化。
正如《宣言》150
当代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
年前所预言的,魔法师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三、俄罗斯问题和价值规律、
市场的历史性衰落
1998年5月末发生在莫斯科股市的金融混乱,是亚洲危机的新阶段。
众多的有关俄罗斯经济和卢布“金融稳定”的论述,只不过是编造出来的谎言。
在俄罗斯,地方官僚权贵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金融家之间建立起买办关系,以这一关系为基础,一个巨大的投机大厦建立起来了,但它不是以制约生产的价值关系为实在的基础,因而是没有前途的。
尽管对俄罗斯的资本主义私有化方案的“成功”吹嘘颇多,但资本运动的中心法则,即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规律,在前苏联还没有作为经济生活的制约原则建立起来。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但今日的俄罗斯还没有以剩余价值的社会形式对剩余额所作的榨取。
有些人说什么一切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都存在“强盗大王资本主义”和犯罪手段。
但是,俄罗斯现在发生的不是资本积累而是资本散失。
正如一个苦涩的俄罗斯笑话所说的,俄罗斯人所进行的唯一的资本积累发生在瑞士的银行。
甚至乔治・索罗斯也不得不承认,“国家财产被盗窃,而当国家本身作为合法性的来源而变得有价值时,国家也被窃取了”。
在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和亚洲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危机之间有着重要的相似性,也有根本的区别。
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资本主义世界,在金融领域和它的真实价值基础———或者说缺乏这一基础———之间,都存在激烈的矛盾。
但两者之间质的不同是,资本主义世界按(正在衰落的价值规律运作,而俄罗斯不是。
将价值规律引入俄罗斯经济的障碍具有两种性质:有1917年革命之后引入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力量所产生的障碍,它们尽管遭受打击,但仍然在进行抵抗;也有国际障碍,即世界资本主义本身的危机和历史性衰落。
本世纪每一次世界性危机都是价值形式本身的危机。
目前的危机也是如此。
价值规律不再能像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那样制约经济进程了。
它同这一制度一起衰落了。
价值形式的衰落和危机意味着市场本身也处于历史性的危机和衰落中———这正与官方的有关“强有力的市场”的思想意识相反。
它已从作为“看不见的手”的制约
规则转化为导致对国际经济生活解除控制的源泉。
这就是在俄罗斯建立这样的市场经济迄今遭到失败的最深层的原因。
四、工人阶级当前的使命
我们已经说过,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将目前的危机概括为价值形式的危机就不能与正在展开的斗争和工人阶级的作用相分离。
尽管出现了“后工业社会”这样障人耳目的奇异词汇,但资本主义同以往一样,仍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正是这一中心剥削关系赋予工人阶级作为世界性阶级的革命潜力和历史特征。
工人阶级只有作为世界阶级时,即当它不仅为了自己的局部利益而且是为了人类的全部解放而斗争的时候,才能担当革命的主体的角色。
为此,工人阶级必须以自己的全球政治力量、历史经验和组织,去对抗全球化的资本。
这样,共产主义的幽灵就会变成物质力量,打碎锁链,赢得整个新世界!
(责任编辑殷叙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