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经典)
马克思原理分析经济危机

马克思原理分析经济危机摘要:2007年8月美国爆发大规模次贷危机,由此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波及实体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演变为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国际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解读此次危机,很有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社会现状、机遇2008年的这个多事之秋,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收购,美林自卖其身,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只剩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勉力维持。
全球金融市场也在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原因当前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美国借贷性消费、金融创新过度、监管缺失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但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它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1.从制度层面来看,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这两个矛盾,又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的两极分化,从而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逐渐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就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26页)当前经济危机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
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危机是多年来积累的产能过剩导致的。
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工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劳动者实际购买力下降。
2.从理论政策层面来看,是新自由主义与美国金融霸权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恶果。
从美国国内来看,这场经济危机的爆发从美国投资银行的演变过程中可见一斑。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启示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分析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不稳定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生产的过剩,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2. 经济危机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具体表现为:资本积累导致生产力的提高,引发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导致价格下跌,产生资本利润率下降的问题;随着资本利润率的下降,资本家会降低投资额度,这会进一步降低经济体系的运行速度,加剧经济危机的发生,最终导致经济体系的崩溃。
3.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当前的我国经济正在发生转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是,必须认识到资本积累和生产过剩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要加强监管调控,避免过快的、过度的发展,同时注重发展新经济形态,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案例分析1.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并且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迫使政府加强监管,避免重演这场危机。
2.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热的现象,政府不得不调控。
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正在逐渐形成,违背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生产过剩的原则。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监管,试图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避免引发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3. 印度洋国家汇率大幅下跌2018年,在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战的背景下,印度洋国家货币的汇率大幅下跌。
这是由于全球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导致的,也反映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资本利润率不断下降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世界各国经济都造成了波动,说明了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4. IPO暂停审核事件近年来,我国股市的IPO审核一度暂停,这是因为我国股市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的问题,违背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生产过剩的问题。
关于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

关于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关于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摘要: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使全球遭受了自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来的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以沉重打击。
时至今日,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解决方案和相应的启示,显得十分必要。
希望借此更好地解决经济危机。
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文: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家的经济在一段长时期内不断收缩的现象。
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对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阻碍巨大。
2008年经济危机对很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应对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经济危机,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经济危机,从中得到的启示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更好的应对经济危机。
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1规律是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们的的意识为转移。
经济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不可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自从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普遍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每隔10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这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这表明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原因不可避免,是由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2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
2008年经济危机最初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于联系的普遍性,次贷危机又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最后由于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美国金融危机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才导致了美国的次贷危机成为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经典)PPT教学课件

余价值 农业资本家:利润
各部门大致是 等量资本获取 等量利润—— 马克思的平均 利润理论
2020/12/10
2
(一)、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个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在世界的这一端: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孩子蜷缩在屋
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孩子在瑟
瑟发抖。
2、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 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基本矛盾的表现:
(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 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
有支2020付/12/1能0 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7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
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
场景。 2020/12/10
3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那一端……
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 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 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 火烧光。
(3)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着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 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决定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 计划性和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 激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4)资本主义不能消除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私有 制来决定的,只要它存在,就不能够消灭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个长期以来持续存在的问题,对经济体系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本质以及解决方法提供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独特观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为中心,而这种追求利润的动力使得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追求剩余价值。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市场的饱和,资本积累的速度逐渐超过市场需求,这就导致了过剩生产能力和商品过剩的现象。
随之而来的是价格下跌、厂商破产和失业率上升,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在于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剥削。
在这种经济体系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引发了生产过剩和商品过剩的问题。
另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不断被剥削,而资本家通过垄断和控制市场,不断压低劳动力的工资,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这种剥削和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
三、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下,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方法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实现资源的公有化,使生产力为整个社会服务,才能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一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良方法来缓解经济危机。
例如,通过工人阶级的斗争争取更高的工资,减轻剥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采取国家干预政策,调节市场规模等。
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深刻影响了经济学领域的发展。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本质以及解决方法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第4讲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总结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6.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危机阶段: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导致生产下降的阶段。 同时出现生产下降的各种伴生现象,如失业率上升、 市场饱和、设备利用率下降,乃至股市下跌等。 萧条阶段: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停滞阶段,经济中产 出处在较低水平,失业、设备利用率、以及股市等都 处于低水平。 复苏阶段:经济开始摆脱低水平停滞,产出出现恢复 和上升迹象。此时,就业、设备利用率、销售额等都 出现恢复性上升。 高涨阶段:经济增长加速,销售旺盛,相应地就业率 大量增加,呈现经济繁荣景气的状况。生产增长的加 速及其与社会购买力的矛盾又会孕育着新的危机。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
二、“第二次经济紧缩”——金融危机进 程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资 本主义经济的“第一次紧缩” 2008年的“金融大危机” 是资本主义的“第 二次经济紧缩”(the Second Contraction ——雷恩哈特和鲁格夫
1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大危机”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是为利润和资本积累而生产的性质出 发,真正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 马克思经济学所要表明的是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利润率下 降问题,即资本主义经济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所发生的 周期性经济波动,这种经济危机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关 系的性质,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消费,而 是为了获取利润。也就是说,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 性会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率下降, 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目的,就是要表明资本主义经 济的商品实现问题,这一问题与有效需求问题是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观点
4.经济危机与货币危机相互交织。一方面,经济危机 使资本正常的循环和周转过程受到破坏,造成信用关 系的紊乱、银行的倒闭、货币流通的紧缩,导致货币 和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在生产过剩危机还没有发生 的条件下,银行、交易所和金融部门的投机活动也会 导致货币危机的独立发生,这种货币危机反过来会对 工商业发生反作用 5.无止境地追求价值增殖的本性使资本具有冲破一切 空间限制向全球不断扩张的趋势,经济危机也成为世 界性的。
马克思主 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复习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深刻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本质、根源和规律,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经济危机的表现经济危机通常表现为商品滞销、生产下降、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信用关系破坏等一系列现象。
在危机期间,大量商品积压,销售困难,价格暴跌,企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亏损,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减产、停产或破产。
同时,工人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工资水平下降,生活陷入困境。
信用体系也会受到冲击,银行倒闭,金融市场动荡,货币流通混乱。
二、经济危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出来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过剩了。
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而言的过剩。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但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却相对有限,无法消化过剩的商品,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由社会共同占有和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的有计划进行。
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过程由资本家支配,生产具有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四、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是经济危机的爆发期,生产急剧下降,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失业严重;萧条阶段是经济危机的低谷期,生产停滞,市场萎缩,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复苏阶段是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的时期,生产逐渐回升,企业重新开工,就业增加;高涨阶段是经济繁荣的时期,生产迅速增长,市场活跃,利润丰厚。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短期的利润追求将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以下是他关于经济危机的一些核心观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相对滞后会导致经济危机。
新的生产力水平需要适应的生产关系,但这种适应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其中包括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2.利润率下降趋势:马克思提出了“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资本的积累,相对不变资本(如机器和设备)的增加导致利润率下降。
这使得资本家在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削弱了长期的利润潜力。
3.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马克思强调了过剩生产力和市场不足的问题。
他认为,由于工人的相对贫困和剥削,市场上的需求不能充分消化生产的商品,导致生产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4.周期性的经济循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循环的核心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这一过程中,由于内在矛盾和不平衡的发展,经济会经历周期性的繁荣、衰退、危机和复苏。
5.金融资本的角色:马克思关注了金融资本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
他认为金融领域的资本运作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扩大。
总体而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理论主要围绕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展开。
他的理论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在学术界有多种流派,而马克思的观点仅是其中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道真的是“生产过剩”,东西太多了吗? 根本不是!广大的劳动者这时正缺吃少穿,挨饿受 冻,过着极端贫苦的生活。
当时的美国,30万儿童失学,许多州的矿区营养不良 的儿童有时达到90%以上,因为他们在挨饿。有一位教 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可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回 答老师:“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我妹妹 吃!”
(4)资本主义不能消除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私有 制来决定的,只要它存在,就不能够消灭经济危机。
什主么义?经济的发展,当就这业一日矛增—盾物尖价锐回到升一—定利润程增度多的—时信候用,活必
然导致危机的再次爆跃发—。经济繁荣—猛烈扩张—比例破坏
资本主义再生产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变化
(1)经济危机的周期缩短 (2)危机的破坏程度减弱 (3)再生产的周期变形 (4)出现了“滞胀”现象
(三)、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余价值 农业资本家:利润
各部门大致是 等量资本获取 等量利润—— 马克思的平均 利润理论
(一)、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个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在世界的这一端: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孩子蜷缩在屋
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孩子在瑟 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 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1)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萨伊:不承认资本主义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危机; 李嘉图: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美好、永恒的制度。
萨伊: 一种商品生产过少,别的商品才会出现过剩;
这一情况,市场会自行调整过来……经济危机时不 会爆发的。
李嘉图: 国家达到最旺盛阶段……发展可能受到阻碍,
但它的自然趋势却是永远地继续前进,财富和人口 永远不会减少。
3、基本矛盾的表现:
(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 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 义再生 产具有 周期性 的原因 是什么?
危机—销售困难—库存激增—企业倒闭—
资本主义工的人基失本业矛—信盾用:危机—银行破产
四、
剩余价值(m)的生产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m)的实现
剩余价值(m)的分割
(1)在资本主义工商业领域分割:
产业工 产业资本家:产业利润 人创造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 的剩余借贷资本家:借贷利息 价值 银行资本家:银行利润
(2)在资本主义农业领域分割: 农业雇佣工土地所有者:地租
人创造的剩
那么,资本家为什么不把这些产品廉价卖给劳 动者,而要毁掉它们呢?
资本家要追求利润。产品毁掉后,“物以稀为 贵”,资本家就能保证产品高价,保持高额利润。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
1、实质:生产过剩的危机。不是生产的绝对过 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 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 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只要人类存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就不会停止。
B 作为物质生产特定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由 于其自身的基本矛盾运动却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一般,并
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下去的 错误结论。
(4)意义: ①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
根源
②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
质基础
③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过渡性 ④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能消灭经济危机吗,为什么?
答:(1)不能。
(2)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世界每隔一定时期就爆 发的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
(3)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着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 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决定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 计划性和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 激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2)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A、物物交换情形:买卖同时,供给会创造需求, 社会不会爆发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B、商品流通情形: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 供给与需求会出现量的失衡。达到一定程度时, 有可能爆发生产普遍过剩的危机。
(3)、哲学分析: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 义私人占比有例制初步调整—供需缓解—止跌—需求不
旺—购买力低
这一危
设备更二新—战生后产,复苏资—本就业增加—消费增多
机性的基周阶原周爆物础期段因期发质是:…:…危经固的机济阶 危定更段 机资新并—主生新萧没本的义 产条有经 的特阶消段除济 周点—资危 期复本机 性苏主和呈阶义再现段基—本高矛涨盾阶,段随—着危资机本
欧美各国大批的工厂矿山企业倒闭,300多万工人失业; 还有刚从学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两手空空的农民 以及退伍的老兵。他们饥肠辘辘,衣裳破烂,流落街头。
多么奇怪的现象:劳动者缺吃少穿在挨饿受冻,而资本 家却在把大量的粮食肉奶和棉花羊毛毁掉。
这不是“真正过剩”。因为资本家为追求利润, 一方面加紧进行生产,一方面加强剥削;广大劳动 者被剥削得身无分文,无钱来购买足够的食物用品, 产品的“过剩”只是相对于广大劳动者的“相对过 剩”。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 场景。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那一端……
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 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 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 火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