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启示(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作者:王艳华魏琳来源:《活力》2012年第04期[摘要]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剖析中,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和启示。
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指导,深刻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能及时制定有效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所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当代启示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次危机使美国深受重创,并且给全世界带来空前的灾难。
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救市”措施但未能及时遏制危机的蔓延。
我国已加入WTO,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逐步深化,尤其是在当今“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我们不可忽视危机带来的警示作用,应更要提高警惕,加强对风险的防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应对未来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对于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和原因,深入思考如何应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形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本质。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它反映了危机的最基本的现象和特征。
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马克思指出:“总的说来,矛盾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也就是使这个价值越来越迅速地增加)。
它的独特性质是把现有的资本价值用作最大可能地增殖这个价值的手段”。
这种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危机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种种尖锐矛盾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
马克思得出最后结论:“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只是一种历史的、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原理分析经济危机

马克思原理分析经济危机摘要:2007年8月美国爆发大规模次贷危机,由此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波及实体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演变为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国际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解读此次危机,很有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社会现状、机遇2008年的这个多事之秋,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收购,美林自卖其身,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只剩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勉力维持。
全球金融市场也在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原因当前经济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美国借贷性消费、金融创新过度、监管缺失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但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它的发生具有必然性。
1.从制度层面来看,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
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这两个矛盾,又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和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的两极分化,从而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逐渐缩小之间的矛盾。
这就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即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
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新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26页)当前经济危机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
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危机是多年来积累的产能过剩导致的。
另一方面,由于多年来工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劳动者实际购买力下降。
2.从理论政策层面来看,是新自由主义与美国金融霸权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恶果。
从美国国内来看,这场经济危机的爆发从美国投资银行的演变过程中可见一斑。
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看当今世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与经济危机抗争的历史,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其根源与必然性的探究,西方资本主义此时重读《资本论》也定会倍感亲切。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资本论》这样一部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中,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货币产生之前,一次商品交换行为既是买进又是卖出,买卖行为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步进行,鲜少出现生产过剩,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
但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买卖成为了两个阶段,商品所有者要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成货币,再用货币买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商品买卖脱节、生产过剩的情况,这其中也就酝酿着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首先,一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想方设法地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这使得企业生产存在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家长期的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越加贫困。
因此,市场的发展必定落后于生产的发展。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有其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因此,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与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相对应的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意味着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阻碍者,这必然会导致资产阶级的“被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表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的生产过剩。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其对资本的无限追求导致了资本积累以及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继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升级,生产过剩的危机也就出现了,主要表现为: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灵;失业率和利率上升。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一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启示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概述分析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不稳定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生产的过剩,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2. 经济危机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具体表现为:资本积累导致生产力的提高,引发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导致价格下跌,产生资本利润率下降的问题;随着资本利润率的下降,资本家会降低投资额度,这会进一步降低经济体系的运行速度,加剧经济危机的发生,最终导致经济体系的崩溃。
3.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当前的我国经济正在发生转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经济的启示是,必须认识到资本积累和生产过剩是造成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要加强监管调控,避免过快的、过度的发展,同时注重发展新经济形态,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案例分析1.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并且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迫使政府加强监管,避免重演这场危机。
2.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热的现象,政府不得不调控。
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正在逐渐形成,违背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生产过剩的原则。
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监管,试图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避免引发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
3. 印度洋国家汇率大幅下跌2018年,在特朗普政府挑起贸易战的背景下,印度洋国家货币的汇率大幅下跌。
这是由于全球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导致的,也反映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资本利润率不断下降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世界各国经济都造成了波动,说明了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4. IPO暂停审核事件近年来,我国股市的IPO审核一度暂停,这是因为我国股市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的问题,违背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生产过剩的问题。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经典)[1]1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经典)[1]1](https://img.taocdn.com/s3/m/2fda5547cf84b9d528ea7aca.png)
当时的美国,30万儿童失学,许多州的矿区营养不良 的儿童有时达到90%以上,因为他们在挨饿。有一位教员 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可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回答 老师:“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我妹妹吃!”
欧美各国大批的工厂矿山企业倒闭,300多万工人失 业;还有刚从学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人、两手空空的 农民以及退伍的老兵。他们饥肠辘辘,衣裳破烂,流落街 头。
多么奇怪的现象:劳动者缺吃少穿在挨饿受冻,而资 本家却在把大量的粮食肉奶和棉花羊毛毁掉。
这不是“真正过剩”。因为资本家为追求利 润,一方面加紧进行生产,一方面加强剥削;广 大劳动者被剥削得身无分文,无钱来购买足够的 食物用品,产品的“过剩”只是相对于广大劳动 者的“相对过剩”。
那么,资本家为什么不把这些产品廉价卖给 劳动者,而要毁掉它们呢? 资本家要追求利润。产品毁掉后,“物以稀 为贵”,资本家就能保证产品高价,保持高额利 润。
各部门大致是 等量资本获取 等量利润—— 马克思的平均 利润理论
农业资本家:利润
(一)、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个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在世界的这一端: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孩子蜷缩在屋 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孩子在瑟 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 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 场景。
萨伊: 一种商品生产过少,别的商品才会出现过剩; 这一情况,市场会自行调整过来……经济危机时不 会爆发的。 李嘉图: 国家达到最旺盛阶段……发展可能受到阻碍, 但它的自然趋势却是永远地继续前进,财富和人口 永远不会减少。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
《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
由于马克思没有在《资本论》中以专门的篇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论述,而是将这个问题的阐述分散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章节中,西方一些经济学者便认为马克思没有创立一种完整连贯的经济危机理论。
例如,琼·罗宾逊认为:“马克思没有建立关于商业循环或资本主义的长期运动的完整的学说。
”固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采用完整系统的专著形式,但这并不能否定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体系的成熟性。
如果我们将马克思提出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各个重要论点加以综合,就不难看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完整而且自成体系的。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认为,在物物交换形式下,买和卖是同时发生的,因此不存在产生危机的因素。
危机作为生产和消费失调的现象,是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货币执行购买职能的过程中,有的人只卖不买,这样便潜伏了危机的可能性。
随着货币的支付手段的出现,只要有一个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导致一大批人无法支付,从而进一步增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
但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只具有可能性,因为“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只有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才能从可能转变为现实。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也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更为具体提出的,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本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生产的社会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巨大的生产力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只是属于少数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如果这些商品不能顺利卖出去,资本家就不能获取剩余价值,再生产活动就会受阻。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单个企业 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关系的失调,特别是生产与 需要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失调,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 的必然结果。私有制把社会生产割裂开来,资本家们各 行其是。各生产部门比例的不协调,是资本主义生产运 动中的经常现象。严重比例失调是引起经济危机的重要 原因之一。
新的危机阶段-萧条-复苏-高涨-新危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生产相对过剩, 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的物质基础。
李嘉图:个人的生长过程是由青年而壮年,而老死; 但是国家的发展过程却不如此。国家达到最旺盛的状态 以后,再向前发展诚然可能受到阻碍,但它的自然趋势 却是永远地继续前进,使它的财富和人口永远不会减少。 (2)对李嘉图观点分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物质资料 的生产就不会停止。作为物质生产特定形式的资本主 义生产,由于其自身的基本矛盾运动却是要退出历史 舞台的。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一般,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将永远存在下去的错 误结论。
例1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 把政府管制资本列为十个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经 步骤之一:“第五步:国家统一掌控信贷……” 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当年的预 言得到了验证:美国和欧盟为恢复信心而购买 了大银行的股权,实际上就是将这些银行部分 国有化。 (1)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哪些? (2)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马 克 思 认 为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危 机 的 根 化 与 生 产 资 料 私 人 占有 之 间 的 矛 盾 也 存 源 在于 资 本主 义生 产方 式 的 内在矛 盾 , 在于 社会 主义市 场经 济 。 也 就 是 ,生 产 的 社 会性 和 生 产 成 本 的 资 第二 ,从个 别企 业生产的有 组织性 本 主 义 占有 形 式 之 间 的 矛 盾 。 生 产 的 社 和 整 个 社 会 生 产 的 无 政 府 状 态 之 间 的 矛 社 会 性 导 致 了 生 产 力 的 巨 大 发 展 , 但 是 巨 盾 来 看 。 思 格 斯 说 过 “ 会 生 产 的 无 政 大 的 生 产 力 所 生 产 出 来 的大 量 商 品 只 是 府 状 态 已经 表 现 出来 ,并 且 愈 来 愈 走 向 属 于 少 数 占有 大 量 生 产 资 料 的 资 本 家 , 极 端 。 但 是 ,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方 式 用 来 加 如 果这 些 商 品 不 能 顺 利 卖 出 去 , 资 本 家 剧社 会生产 中的这种无政 府状 态的主要 就 不 能 获 取 剩 余 价 值 ,再 生 产 活 动 就 会 工 具 正 是 无 政 府 状 态 的 主 要 对 立 物 ;每 个 别 生 产 企 业 中的 社 会 化 生 产 所 具 有 受 阻 。 于 是 这 一 矛 盾 成 为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 )资本主 义经济 危机 的可能 性 一
马 克思 认 为 ,在 物物 文换 形 式下 ,
买和 卖 时 同 时 发 生 的 , 因 此 不 存 在 产 生
危 机 的 因 素 。 危 机 作 为 生 产 和 消 费 失 调 二 社 会主 义市场经济 发生经 济危机 的 费 力 , 生 产 力越 发 展 , 它 就 越 和 生 产 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启示
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15级数学二班李舒婷
摘要: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今社会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甚至对当今社会浮现的各式经济问题都有着预见性。
本文将以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为例,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其加以阐释,以此浅析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本质,并讨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
2007年8月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以惊人的速度蔓延至了世界各个金融机构并最终形成了全球经济危机,对各个领域的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其中有个不得不提的名词,那就是美国“次贷危机”。
它发生在美国,最初显现于2006年的春天,指一场因为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金融风暴。
而这,也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危机过去后,经济学家们对这一场危机起因的解释众说纷纭,而目前国际学界更乐于赞同的说法是:美国政府在遭遇了互联网泡沫和9·11袭击等多次轰动世界的历史事件后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刺激萧条萎靡的经济,连续13次降低利率,将名义利率调低到实际利率约为零的水平,房地产市场由此膨胀,炒房投资一度引燃美国的经济市场。
银行在发现这一现象后为了牟取利益,大大降低了住房贷款的门槛并提高贷款利率,使得许多贷款人无需严格的抵押及收入证明也可轻易地从银行贷款,即使贷款人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也可通过变卖其房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起初,这样的行为在房地产市场暴利的遮掩下并未显现端倪,但当无力偿还贷款的人数越来越多,违约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后,次级房贷机构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何等巨大的风险。
不出所料,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逐渐完整,无力偿还贷款者出售或抵押住房的解决方式再也无法弥补银行巨额本金缺失的漏洞,违约率的日益升高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坏账数量的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资本充足率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冲击。
由此,次贷危机爆发,并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经济危机。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会爆发全球经济危机这样大面积的事件,究其原因,还是得归总在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金融衍生品的滥用上。
如若美国政府不把过分的关注投递在平民买房热情和需求的商机上,如若次贷机构在风险和利益面前选择保持冷静,那么这样一次全球性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或许就会被缩小。
二、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释全球金融危机
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期就着手探究了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
而他的这一整套理论对于曾经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依然有着极强的解释能力。
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导致。
马克思曾这样论述过,资本主义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这一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计划性同这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同社会消费
能力不足等主要矛盾决定的。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美国极少数部分的人口掌握着美国大部分人的财富,他们拥有着超乎常人的购买能力,却没有与常人等同的购买欲望。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的一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和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或为他们的私有财产。
这正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所在——占据了消费人口绝大部分的劳动者们的低收入水平限制了他们购买房屋这一高昂必需品的能力,却无法阻止虚拟需求的增长。
当这一特征在被掌握着购买力的资本家们发现后便成了他们满足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贪婪需求的渠道,房屋被不断筑起,筑起的房屋却无人问津,最终导致了生产相对过剩,虚拟需求过旺,而有效需求却不足的局面。
但资本家们绝不会因此而放弃对利益的追逐,就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他们将本应该由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的资金提前使用,设计出了能够超现实买卖商品的金融产品,以贷款的形式发放给民众,在没有良好信用和健全保障的前提下将房屋出售给民众,让本来手中资金不足、没什么支付能力的老百姓超前消费,将现在尚未解决的矛盾转嫁到未来,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
结果令无数人扼腕哀叹——过分的贪婪造成了金融市场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市场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危机最初不是在和消费者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
以信用作为基础的再生产过程,当信用突然产生问题,现金支付就会发挥作用,而当现金支付体系也无法给予保障和支持时,危机就会发生。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平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马克思早在几十年前就对这样的经济体系作出了阐释和警告,我们为何还要重蹈这般不堪的覆辙?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
翻一翻往年的历史,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经济危机每间隔若干年便会发生一次。
从过去的商品流通停滞而堆满仓库甚至被成批销毁、工厂减产到如今金融体系瘫痪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瘫痪,人们在一次次地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付出惨痛的代价。
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就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时至今日,虽然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的分析存在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依然牢牢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矛盾——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既然经济危机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有周期性的,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样一种已知结局的轮回呢?首先我们应该确认,金融危机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并非为零。
商品经济的二重性矛盾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仍旧是导致危机发生的根源,只是
它们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生产的社会性与占有制的多样性的矛盾。
因此我们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有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其次,我们还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因为它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和社会运行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家能把人民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合理、有效地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
同时,提高居民收入,刺激国内消费。
我国经济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却建立在了过分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基础上。
当全球经济受到危机的冲击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将会出现极为被动的局面,因此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转变是政府当前应着重关注并采取措施的关键点。
最后,科学发展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改革国际政治与经济体制等,都是我们在预防经济危机发生时应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