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在产业结构协调理论中,最早提出的是比例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失调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的瓶颈。

比例失调主要包括结构性失调和扩张性失调。

结构性失调指的是产业结构中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与经济发展需要的比例关系不一致,而扩张性失调是指相对一些产业而言,该产业的扩张速度与其他产业的扩张速度不一致,导致前期投资过剩或后期需求不足。

在比例失调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各个产业之间的均衡和协调。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认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具备合理、均衡和适应性三个要素。

合理性指的是产业结构应该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能有效利用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均衡性强调产业结构中各个产业之间的相对稳定性,避免出现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的情况。

适应性则要求产业结构能够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具备灵活性和可调性。

除了比例失调理论和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之外,还有一些相关的理论概念和模型被提出。

比如,结构转型理论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和路径,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非均衡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

结构演化理论关注产业结构的长期演化和变化过程,通过对历史数据和趋势的研究,揭示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和模式。

产业集聚理论则研究了产业结构中产业集聚和产业区位选择的关系,关注地域特征和经济规模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协调理论是以比例失调理论和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为核心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产业结构中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合理性等问题的研究,可以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此外,其他相关理论也为产业结构协调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

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影响着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旨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理论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为我国的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出发,梳理和归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分析各种理论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路径选择和效果评价等问题,以期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还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经济学领域的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为产业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分析框架和指导思想。

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他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革。

这一理论为后续产业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等概念,他认为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和专业化分工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进而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升级。

这一理论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发展经济学派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其中,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认为,经济的成长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主导产业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综述及新进展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综述及新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3):116~120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综述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综述及新进展李 鸣,平 瑛(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在经济学界是一个长久不衰的热点问题。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在简要回顾了有关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文献的同时,对近年来国内外在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方面的若干新进展加以梳理和评述。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新进展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767(2010)0320116205收稿日期:2009207222第一作者简介:李鸣(19852),男,上海市人,在读硕士,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Email :liming198574@hot 。

通讯作者:平瑛(19642),女,浙江省杭州市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产业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Email :yping @ 。

产业结构优化历来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通过调整和优化阻碍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时期,结构性矛盾始终是一个基本的制约因素,对宏观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存在较大的制约作用,这一点可从大量的经济现象中观察到[1]。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坚持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由此看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将是上海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产业经济理论界极具研究价值的重大课题。

因此,选择金融危机下上海产业结构优化这一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根据这一命题,该文将对其中的代表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并作简短评论。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

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

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

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

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1.1.产业集群的概念1、波特给出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

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

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

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理论综述

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理论综述

经济 发 展 的 影 响 等 方 面 的 理 论 . 期 对 目前 我 国 产 业 结 构 趋 同 以 理 论 有 一 个较 为 详 细 的 描 述 和 总 结 , 深 对 长 三 角 产 业 结 构 趋 加 同这 一现 象 的认 识 . 而 为 正 确 对 待 长 三 角 产 业 结 构 趋 同提 供 从 相 关参 考 意见 。 关 键 词 : 长 江三 角洲 区域 产业结构 结构趋 同
代后 期 。a da ̄ ne 的研 究 表 明 , 国 的地 区垄 断 不 仅 十 分 严 S nr ct 中
重 .在 中 国 不 断 融 入 全 球 经 济 一 体 化 体 系 的 同 时 还 在 不 断 恶
内外 学 者从 不 同 角度 对 产 业 结 构 趋 同现 象进 行 的 相 关研 究 . 以
体化程度下降 了。 o n Y u g的研 究阐述 了三个 主要的实证结果 :
到 19 9 3年 , 国各 个 省 份 之 间 的 产 出结 构 表 现 出趋 同 的 趋 势 ; 中
如果 市 场 一 体 化 程 度 提 高 提 则 区域 间 的 价 格 差 异 会 随 时 间 变
综 上所 述 . 可见 国外 学 者 一 部 分 认 为 中 国 的 国 内 贸 易 度 降 低 , 地 产 业 结 构 趋 同 , 一 部 分 学 者 认 为 中 国 虽 存 在 产 业 结 各 另 构 趋 同 . 国内 贸 易 度 增 加 了 , 场 一 体 化 程 度 也加 强 了 。 但 市 1 国 内 有 关 产 业结 构趋 同的 理 论 概 述 。 于 中 国市 场 化 改革 . 2 基 的 实 践 。 多 学 者 都 认 为 中 国存 在 产 业 结 构 趋 同 的 同 时 , 场 很 市
维普资讯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可编辑版】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可编辑版】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1‎引言产业‎结构协调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也意味着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分工。

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例,区域是为‎管理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应‎用性整体,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区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彼此‎相连,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关‎系。

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和谐则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摩‎擦和冲突。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国‎民经济却并不‎等于各区域经‎济的简单累加‎。

区域经济协‎调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区域经济‎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则结果‎往往是“1+‎1<2”。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平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地‎区协调来实现‎。

目前正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干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产业结构‎区际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利益抬头、‎产品的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过度竞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

因此,研‎究探索产业结‎构协调的理论‎,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产业结构协调‎的重要性‎ 1 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

对一国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即在再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注意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研究综述

学术动态收稿日期:2003-01-10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研究综述黄中伟,陈 刚(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理论界研讨和争论的重要课题,其探讨主要涉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分析方法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动力和机制等几个方面,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各种不同定义。

各种定义的差别体现了不同学者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不同见解。

归纳起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大致有结构协调论、结构功能论、结构动态均衡论和资源配置论等四类:(一)结构协调论。

该类定义把产业间协调置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位置,坚持“协调即合理,合理即协调”的理念。

例如,李京文、郑友敬把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二)结构功能论。

该类定义重视产业结构的功能,并以结构功能的强弱为出发点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

例如,周振华把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为“各产业间存在着较高的聚合质量”;王述英把产业结构合理化称为“取得较好的结构效益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

(三)结构动态均衡论。

该类定义重视产业素质与结构的均衡性,并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

例如,苏东水等把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为“产业与产业之间协商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

”(四)资源配置论。

该类定义把产业结构视为某种资源转换器,并从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结构及利用的角度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

例如,史忠良等把产业结构合理化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综述及新进展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综述及新进展

1 产 业 结构 优 化 理 论 综 述
随着经 济 的发展 , 业结 构是在 不断变 化 的。 产
长较快 的产业 , 其技 术进 步的速 度都 比较快 , 品 产
的 生 产 费 用 也 比较 低 。这 样 , 必 然 要 吸 引 各 种 就
这种 变化 可能会 促 进 经济 发 展 , 可 能会 阻 碍经 也 济发展 。当产业 结 构 不适 应 经 济发 展 的 要求 时 ,
社 会 发 展 第 十 一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 》 明 确 提 出 要 中 坚 持 “ 、 、 ” 业 发 展 方 针 , 持 第 二 、 产 业 三 二 一 产 坚 三 共 同推 动 经 济 发 展 , 先 发 展 现 代 服 务 业 , 先 发 优 优 展 先 进 制 造 业 , 快 生 产 型 经 济 向 服 务 型 经 济 转 加
发 展 。 我 国作 为 一 个 后 起 的 发 展 中 国 家 , 处 在 正
体制转 轨和 经济 平 稳较 快 发 展 的时 期 , 构性 矛 结 盾始终 是一个 基本 的制 约 因素 , 对宏 观经济 持续 、
快速韵 增长存 在 较 大 的制 约 作用 , 一 点 可从 大 这 量 的经济 现 象 中观察 到_ 。《 】 ] 上海 市 国民 经济 和
资源 向该产业 流 动 , 而促 进 该 产业 比其 它产 业 从 发 展更 快 , 渐成 为 一个 国家 或 一个 地 区社 会 经 逐
济 增 长 的 支柱 和 主 动 力 j 。
就需要 进行 调整 。无论是 借助 市场 机制还 是采用
收 稿 日期 : 0 90 — 2 2 0 — 72 第 一 作 者简 介 : 鸣 ( 8 一 , , 海 市 人 , 读 硕 士 , 事 李 1 5) 男 上 9 在 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应用经济学院
学号:1520800004
姓名:赵志国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结构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经济问题,不同学者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角度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众多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的结论。

本文对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简要总结,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理论;纯产品;经济;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演进
(1)产业结构的含义
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2)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来源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工场手工业日趋兴盛,产业资本逐渐代替商业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

W.配第通过研究发现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他于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就通过考察得出结论:工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即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附加值高。

18世纪中期法国因柯尔贝尔执行牺牲农业扶植工商业的重商主义政策,经济问题十分严重,财政困难,人民生活痛苦,这一切自然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F.魁奈[2](重农学派创始人)转向经济研究并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着《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

他根据自己创立的“纯产品”学说,提出了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可创造纯产品的阶级,包括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土地所有者阶级,即通过我为地租和赋税从生产阶级那里取得“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仆从、君主官吏等等;不生产阶级,即不创造“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工商资本家和工人。

他在经济理论上的突出贡献是他在“纯产品”学说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条件的分析。

在配第和魁奈之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虽未明确提出产业结构的概念,但论述了产业部门(Branch of Industry)、产业发展及资本投人应遵循农工批零商业的顺序。

其时恰处工业革命前夕,重商主义阻碍工业进步的局限性和商业繁荣的虚假性已暴露出来。

就此而论,配第、魁奈及亚当斯密的发现和研究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3)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演进
18世纪中叶之后,工业部门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下突飞猛进,服务部门也有较大扩展。

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工业部门衰退,从统计上体现出服务部门在经济中的明显优势。

于是,人们回忆起17世纪中期配第的
朴素思想。

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夏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再次提起配第的论断,并首次提出了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产业结构理论开始初具雏形。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通过研究日本棉纺工业史在1932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形形态论”。

该理论主张,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产业发展政策是要根据“雁形形态论”的特点制定。

赤松要认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

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其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

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并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

在吸收并继承了配第、费夏等人的观点的基础上,C.克拉克建立起了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

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条件》一书中,他通过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资料的整理和比较,总结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进而从制造业向商业及服务业的移动,即所谓克拉克法则。

其理论前提是,以若干经济在时间推移中的变化为依据。

这种时间系列意味着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在此是指不断提高的国民收入。

库兹涅茨在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就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

他通过对大量历史经济资料的研究得出重要结论,即:库兹涅茨产业结构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将趋于下降;政府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个人消费比重趋于下降。

在理论前提上,他把克拉克单纯的“时间序列”转变为直接的“经济增长”概念,即“在不存在人均产品的明显减少即人均产品一定或增加的情况下产生的人口的持续增加”。

同时,“人口与人均产品双方的增加缺一不可”,而“所谓持续增加,指不会因短期的变动而消失的大幅度提高”。

而后,他将产业结构重新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并使用了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这一概念来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

由此,使克拉克法则的地位在现代经济社会更趋稳固。

20世纪50-60年代,世界刚刚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废待兴的家园需要重建,恢复经济再次成为世界的主要任务。

产业结构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里昂惕夫、库兹涅茨、霍夫曼和丁伯根沿着主流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思路,分析了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问题。

里昂惕夫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他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他利用这一分析经济体系的结构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关系,分析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在《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中,他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问题。

丁伯根关于制定经济的理论包含有丰富的产业结构理论。

如认为,经济结构就是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以达到某种目的,其中就包含了调整结构的手段。

他经济政策区分为数量政策、性质政策和改革三种。

其中,性质政策就是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些元素,改革就改变基础中的一些元素。

又如在他的发展计划理论中所采用的大型联立方程式体系,就是凯恩斯、哈罗德、多马以及里昂惕夫等人多种模型的混合物;另他所采用的部分投入产出法,就是一种产业关联方法,它直接从投资计划项目开始,把微观计划简单地加总成为宏观计划。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
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即刘易斯理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拉尼斯他与费景汉把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认为不仅仅收入分配变化及与之相对规模以及储蓄、教育、劳动力市场等有关因素之间也存在直接的联系。

希金斯分析了二元素结构中,先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的差异。

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属于可替代型的,而先进部门存在固定投入系数型的生产函数,此部门采取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思想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成本的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

由于该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因而只能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

特别是在实践在中,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一些日本学者提出各种理论假设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产业发展“雁形态论”。

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不平衡增长模型,突出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限于直接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发展次序的狭义讨论。

其中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

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他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其主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

钱纳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贡献颇多。

他认为,经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说。

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出口将会减少,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关满博(1993)提出产业的“技术群体结构”概念和构建了一个三角形模型,并用该模型分别对日本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技术结构做了比较研究。

核心思想是:日本应放弃从明治维新后经百余年奋斗形成的“齐全型产业结构”,必须促使东亚形成网络型国际分工,而日本只有在参与东亚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中对其产业进行调整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应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

随着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日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增多,部门与部门间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商品流动等联系也越来越复杂。

这些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流动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逐渐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

他们开始重视研究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这些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们注意到,大量的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虽然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因为大量资本和劳动所产生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部门之间的技术转换水平和结构状态,不同产业部门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往往有很大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部门之间投入结构、产出结构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