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诊断

合集下载

简述植物病害诊断的步骤。

简述植物病害诊断的步骤。

简述植物病害诊断的步骤。

植物病害诊断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项技术,能够帮助农民及时发现和解决植物病害问题,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下面简述植物病害诊断的步骤。

第一步:观察病害症状病害症状是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侵害的重要依据。

在诊断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植物的外部症状,如叶片变黄、枯萎、腐烂等,并与正常植株进行对比。

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植物的内部症状,如茎、根部的异常情况。

第二步:收集病害样本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收集受病害侵害的植物样本。

样本应包括受害的叶片、茎、根部等,并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同时,还应注意收集与植物病害相关的土壤样本。

第三步:进行实验室分析收集到样本后,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

分析的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培养等。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分析,可以确定植物受到的具体病原微生物种类。

第四步:进行病害鉴定在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病害进行鉴定。

病害鉴定是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特性、生命周期和病害症状的综合分析,确定植物受到的具体病害种类。

鉴定的过程需要借助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如显微镜、培养基等。

第五步:制定防治措施在确定了病害种类后,需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的病害种类,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环境,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

第六步:实施防治措施在制定了防治措施后,需要及时实施。

根据具体的病害情况和防治策略,对受害植物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施药、清除病残体、调整生态环境等。

同时还要注意防治措施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及时进行监测和调整。

第七步:评估防治效果在实施防治措施后,需要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病害发生情况、植物生长状态、产量等。

通过评估防治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总结:植物病害诊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细的观察,才能准确判断植物病害的种类和程度,并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

植物病虫害快速诊断法

植物病虫害快速诊断法

植物病虫害快速诊断法一、观察症状观察症状是诊断植物病虫害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

通过观察植物的叶片、茎、花、果实等部位的外观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出植物可能患有的病虫害。

例如,叶片出现黄化、斑点、畸形等症状,可能是细菌性病害或真菌性病害;而茎部出现伤口、溃疡等症状,可能是茎部病害,如茎溃疡病等。

二、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是诊断植物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植物病害的病原体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可以确定植物患有的具体病虫害。

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有:1.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如细菌的形状、真菌的菌丝形态等,可以初步判断病原体的种类。

2. 病原体分离:将病样中的病原体分离出来,纯化培养,以便进行后续的鉴定工作。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DNA分子杂交等方法,检测病原体的特异性核酸序列,从而准确判断病原体的种类。

三、害虫学检测害虫学检测是诊断植物害虫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植物上的害虫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物学特性分析等,可以确定害虫的种类,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常用的害虫学检测方法有:1. 形态学观察:通过观察害虫的形态特征,如体型、颜色、翅膀形状等,可以初步判断害虫的种类。

2. 生物学特性分析:通过对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习性、食物来源等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害虫的生活习性,为防治提供依据。

四、生态学调查生态学调查是诊断植物病虫害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农田生态环境的调查,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等,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常用的生态学调查方法有:1. 调查发生规律:了解植物病虫害在农田中的发生时间、发生部位、危害程度等。

2. 调查传播途径:了解植物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如风力传播、水传播、昆虫传播等。

3. 调查农田生态环境:了解农田中的植被、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分析对植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五、综合诊断1. 对比分析:将病样与已知病虫害的样本进行对比,找出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作出判断。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鉴定和诊断方法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鉴定和诊断方法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鉴定和诊断方法植物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害问题,这些病害对植物的健康生长和产量产生着严重的影响。

因此,及时鉴定和诊断植物病害的类型和原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植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的鉴定和诊断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保护植物健康。

一、外观识别法通过观察植物叶片、茎干、根系等器官的外观,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是否受到病害的影响。

不同的病害会导致植物器官出现不同的异常症状,比如叶片出现斑点、枯黄、畸形等。

通过比对已知的病害症状图片或参考相关植物病害手册,可以初步确定病害类型。

二、病原鉴定法在使用外观识别法初步判断病害类型之后,可以进一步进行病原鉴定以确定具体的病原菌或病原体。

病原鉴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细菌鉴定:通过采集病植物的病组织样品,将样品进行处理和培养,然后观察和比对细菌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和生化反应等,以确定病原菌的类型。

2. 真菌鉴定:对于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采集病植物的病组织样品,制备玻片标本,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比对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等特征,结合真菌分类学知识,确定病原菌的种属和亚属。

3. 病毒鉴定:病毒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通过提取病植物的核酸,使用特定引物进行PCR扩增,再进行凝胶电泳和测序分析,最终可以得到病原病毒的DNA序列,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病毒类型。

三、环境调查法环境因素也往往是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鉴定和诊断病害时,不仅需要对植物本身进行观察,还需要考虑生长环境。

进行环境调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土壤分析:采集植物生长土壤样品,进行土壤pH、养分含量、土壤有机质等方面的分析,查看是否存在土壤盐碱化、养分缺乏等问题。

2. 水质分析:如果植物生长在水域附近,可以采集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包括水质pH、溶氧量、重金属含量等参数,观察是否存在水污染导致的植物病害。

3. 空气检测:通过采集植物生长环境的空气样品,进行气溶胶分析、微生物检测等,判断空气中是否存在有害因素,例如细菌、真菌孢子等,这些因素可能是植物病害的来源。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

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病害的准确诊断和有效防治对于保护农作物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方法,以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植物病害的诊断1. 病害症状观察植物受感染后会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如叶片变黄、萎蔫、干枯等。

观察病害症状可以为病原菌的诊断提供线索。

例如,黄化病害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干枯病害可能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

2.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通过从患病植物上分离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可以确认病害的病原菌。

常用的方法包括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通过鉴定病原菌,可以确定病害的防治措施。

3. 病害病程观察观察病害的病程可以了解病害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对于某些潜伏期长的病害,及时观察是很重要的。

通过了解病害病程,可以选择合适的防治时机和方法。

二、植物病害的防治1. 农艺防治调整种植结构和栽培管理,选择抗病优良品种,合理施肥和水分管理,加强田间管护等农艺措施可以减轻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农艺防治是植物病害防治的基础。

2. 防治剂应用化学防治剂是目前常用的防治病害的手段之一。

通过喷洒适量的药剂,可以达到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目的。

但是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然的敌害生物来控制害虫和病害,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例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在农田中种植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等。

生物防治不仅有效,而且对环境友好。

4. 遗传防治遗传防治通过培育抗病品种来控制病害发生。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发抗病种质资源和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这是未来病害防治的重要方向之一。

结语植物病理学中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环节。

准确诊断病害和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农作物,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通过农艺防治、防治剂应用、生物防治和遗传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

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

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各种疾病的侵害,这些病害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凋谢甚至死亡。

为了及时有效地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植物病害诊断程序,通过对受感染植物的观察、病害特征的分析和相关实验的验证,可以准确地确定植物所患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观察病害症状进行植物病害诊断的第一步是观察植物的病害症状。

病害症状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外界因素侵害后所表现出的异常现象。

不同的病害会导致植物出现不同的症状,如叶片发黄、枯萎、变形、出现斑点或病斑等。

通过观察这些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所患的病害类型。

二、收集病害样本在观察病害症状的基础上,需要收集植物病害样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收集样本时应选择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植物部位,并避免受到污染。

收集的样本可以是叶片、茎、根等植物组织,也可以是病斑、病叶等病害部位。

三、病原分离和培养将收集到的植物病害样本进行病原分离和培养是进行病害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

病原分离是将植物病害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分离出来,通常可以通过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

在培养基上,病原微生物会生长并形成可见的菌落,从而可以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四、观察病原形态和特征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是进行病害诊断的关键步骤之一。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在形态和特征上会有所差异,通过观察菌落的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以及镜检、组织学等方法,可以进一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五、病原鉴定和确认通过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植物所患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类型。

但为了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进行病原鉴定和确认。

病原鉴定可以通过核酸测序、免疫学方法等进行,通过与已知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比对,可以确定植物所患病害的具体病原种类。

六、病害严重程度评估在完成病原鉴定和确认后,还需要对植物病害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病害的严重程度通常可以通过病害发生的面积、病害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估。

植物病害诊断的依据和程序

植物病害诊断的依据和程序

植物病害诊断的依据和程序1.引言1.1 概述概述植物病害诊断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旨在准确地确定植物受到的病害,以便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遭受到病原微生物、虫害或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导致生长异常、死亡甚至减产的现象。

植物病害不仅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环境造成威胁。

植物病害诊断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植物的症状、病原、环境因素等,确定病害的类型和原因。

这对于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准确的诊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病害防治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病害诊断的过程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通常包括观察植物的症状、收集样本、实验室分析、病原鉴定等步骤。

植物病害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到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原的传播途径、病害的发生环境等因素。

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些因素,才能正确地诊断植物病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病害诊断的依据和程序。

在概述部分,我们已经明确了植物病害诊断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植物病害诊断的依据和步骤,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过程。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让读者对后续内容有一个清晰的预期。

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用来引入植物病害诊断的主题,并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概述。

将介绍植物病害诊断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以及本文的目的。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对植物病害诊断的意义和本文的主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讨论植物病害诊断的依据和程序。

在植物病害诊断的重要性方面,将会详细介绍植物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及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防控病害和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而在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原则方面,将会介绍如何从病害症状、病原体鉴定、病害发生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植物病害的产生原因。

植物病害诊断应遵循的步骤

植物病害诊断应遵循的步骤

植物病害诊断应遵循的步骤植物生病啦,咱得给它诊断诊断,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呢。

一、观察症状。

先好好看看植物的样子。

叶子有没有发黄呀?是整片黄还是只有叶脉周围黄呢?要是叶子上有斑点,那斑点是啥样的,是圆形的还是不规则的,颜色是褐色的还是黑色的?还有茎干呢,有没有变软、长瘤子之类的。

根部也不能忘哦,挖出来瞅瞅,是烂根了,还是根上有虫子在捣乱。

这就像看人的脸色、身上有没有伤口一样,从这些外在的表现能得到好多线索呢。

二、了解植物生长环境。

知道植物生长的地方也很关键。

它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呀?要是在室外,周围有没有什么化工厂,是不是经常被污染的空气包围。

如果在室内,浇水是不是太多或者太少啦?光照够不够呢?温度合适不?就好比了解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一样,植物的生长环境对它有没有生病影响可大了。

比如说,要是浇水太多,那植物的根可能就会因为泡在水里太久而烂掉,然后叶子就会表现出无精打采的样子。

三、查看病史。

这植物以前有没有生过病呀?之前用过啥药没?就像人以前得过啥病,吃过啥药一样。

要是之前有过类似的病症,那这次可能就是旧病复发了。

或者之前用过某种药,会不会对植物产生了啥不好的影响,导致现在又出问题了呢。

四、实验室检测(如果有必要)要是前面这些还搞不清楚病因,那就得借助实验室啦。

就像人去医院做各种检查一样。

可以取点植物的组织,看看是不是有病菌或者病毒。

这就像给植物做个深度体检,虽然有点麻烦,但是能很准确地知道到底是啥在捣乱,让植物这么难受。

给植物诊断病害就是这么个事儿,一步一步来,就能找到病因,然后就可以对症下药,让植物重新变得健康有活力啦。

植物病害诊断和防治

植物病害诊断和防治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柯赫氏法则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 如发现一种新的病害或疑难病害时,就需要用柯赫氏法则来完成诊断与鉴定。 柯赫氏法则常用来诊断和鉴定侵染性病害,共4条操作步骤: 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 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 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的记录 (2) 相同。
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 大多有病征存在,且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 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以及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
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真菌病害的鉴定
对熟悉的病害可以通过镜检发病部位的子实体,查对参 考资料直接鉴定.
但为避免发病部位腐生真菌子实体的干扰,更可靠的方 法是进行分离培养,按柯赫氏法则进行鉴定,尤其是接 种后看是否发生同样病害是最基本的。
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MP(Intergated Pest Mangement):
对病原物、害虫、害鸟、害兽和杂草, 从经济的观 点, 生态平衡的角度来防治。 采取各种防治措施, 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化学药剂的使用和其他防治 方法要避免环境污染和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
四.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
来源于IMP(Intergated Pest Mangement); 从农业生态体系出发,根据病原物与环境之 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 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病害控制在 经济受害的水平以下, 以获得最佳经济、生 态和社会效益。
三.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 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四.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诱发和分离也得不到 病原物。 在田间无发病中心,不表现由点到面,由发病中心向 四周扩展的过程,一般成片,成条发生,较大面积均 匀发生。
2. 病株表现
除个别高温引起的日烧病和喷药、施肥不当产生药
害一般都是全株性的,如缺素、涝害等。
3. 环境条件调查
1)气象:冻害、灼烧、降雨、光照不适等 2)土壤:涝害、旱害、盐碱害、营养不良 3)肥料与毒物(农药)综合分析确定病因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
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1 . 发生特点观察 2. 病株表现 3. 环境条件调查 非侵染性病害(初步诊断)
4. 病原鉴定
化学诊断法
人工诱发法
排除病因法
指示植物鉴定法
1 . 发生特点观察
如果进行了上述四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
即为其病原物。
凭症推断
分离病原 ( Isolation pathogen )
回接试验(自身)
Inoculation Test
健株
病株
再分离 Re-isolation
The same pathogen as
病株
the inoculated one
•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 ),通 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 序。 •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 按柯赫氏法则的四步来完成诊断与鉴定。
柯赫氏法则具体内容
(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 化而得到纯培养物; (3)将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 出相同症状的病害;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 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 相同。
(二)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 1、垂直抗性:也称小种专化性抗性,是指植物的某个品
种能高度抵抗病原物一个或几个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或免 疫。但抗病性不稳定,不持久。会因田间小种变异而丧失抗 性,从而表现为高度感病。在遗传学上,垂直抗性是由单基 因控制的,表现为质量遗传。
• 2、水平抗性:是指植物的某个品种能抵抗病原物的许多
染的性能,是植物的一种属性。
• 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但也可以发生变
异。
(一)植物抗病性的表现类型
• 1、感病:植物易受病原物侵染而发病的特性称为感病。发
病较重的为感病,发病很重的为高度感病。
• 2、抗病:寄主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发病轻的称为中度抗病,
发病很轻的称为高度抗病。
• 3、免疫:寄主植物受病原物的侵入,表现为完全不发病,
4. 病原鉴定
1)化学诊断法:
分析病田土壤,测定其成分与正常值比较,从而 查明过多过少的成分,确定病原(对缺素症,盐碱 害的诊断较准确)
2)指示植物鉴定法: 适用缺素症的鉴定,即选择最容易缺乏该种元素, 症状表现最明显、最稳定的植物,种植在怀疑为缺乏该 元素的果树附近,观察其症状反应,从而确定病原。
• 对植物预先接种某种微生物或进行某些 化学、物理因子的处理后可以使植物产 生抗病性。如病毒近缘株系间的“交互 保护作用”,当寄主植物接种弱毒株系 后,再感染强毒株系,寄主对强毒株系 表现出抗性。
三、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
•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 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全部过程。 侵染过程是指从病原物同寄主植物接触开始, 到寄主呈现症状的整个过程。也叫侵染程序, 又叫病程。包括四个阶段,即接触期、侵入 期、潜育期、发病期。这几个过程是连续进 行的。
柯赫氏法则同样也适用于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
断。只是以某种怀疑因素来代替病原物的作用,
例如当判断是缺乏某种元素引起病害时,可以
补施某种元素来缓解或消除其症状.即可确认
是某元素的作用。
柯赫氏法则只是病害鉴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 节,通过柯赫氏法则只是确定了病原物,只有 通过对病原物的形态学观察和生理学及分子生 物学研究才能鉴定病原物和病害。
(2)细菌病害 • 症状鉴别:多数植物细菌病害症状特点表 现为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根肿、毛 根)等,病症病部有菌脓、菌膜、菌痂。 坏死病斑多受叶脉限制,为角斑或条斑, 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常 有黄色晕圈。萎蔫性病害,病株茎基部横 切面用手挤后可见菌脓,且维管组织变褐。 腐烂组织的常伴有臭味,无菌丝。
• 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
• 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
• 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
存在(病征),它们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特征。
(1)真菌病害 • 症状鉴别:真菌病害症状多为坏死、腐烂和萎蔫, 大多数在病部有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锈状物 等病症。对一些真菌性的维管束病害,茎干的维管 束变褐,保湿培养后从茎部切面长出菌丝。对于常 见病害,通过这一步就可确定病害种类。 • 镜检验证:对于不能确定的病害,通过刮、切、压、 挑等方法制片,观察孢子、子实体或营养体的形态、 类型、颜色及着生情况等。镜检时,病症不明显的, 进行保湿培养;保湿培养后仍没有病征的,可选用 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
是否可减轻或恢复病害的方法。
第四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 的发生与发展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1、定义:寄生性是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寄
主]而生存的能力。主要是从寄主活细胞和组织中 获得营养的能力。
2、分类:按病原物寄生性的强弱,病原物可分为活
体营养生物,半活体营养生物,死体营养生物。
三、植物病害诊断要点
许多植物病害的症状有很明显的特点,一个有经验或
观察仔细善于分析的植病工作者是不难区分的。
在多数情况下,正确的诊断还需要作详细和系统的检
查,而不仅仅是根据外表的症状。
• 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
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特征:
(二)非侵染性病害
• 病植物上无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 • 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 • 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
非侵染性病害诊断要点
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
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良或有系统性的一致症状, 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细菌病害
• 镜检验证:一般细菌病害简便而可靠的诊 断技术是镜检病组织中有无喷菌现象 (bacteria exudation,BE)。检查时,选 择典型、新鲜、早期的病组织用流水冲洗 干净,吸干水分,在病健处用剪刀剪下 0.5-1cm组织,放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 无菌水,用解剖针将组织撕破,加上盖玻 片,静置10min进行镜检,观察到病组织周 围有大量的细菌云雾逸出,可确定为细菌 病害。少数瘤肿病组织中菌体较少,观察 不到喷菌现象,可涂片观察。
• (1)活体营养生物:寄生能力最强,只能从寄主 的活细胞中吸取营养,大多不能人工培养。它们依 赖寄主的活细胞而生存,因而寄主细胞组织的死亡, 对它反而不利。如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锈菌、 白粉菌、霜霉菌。 • (2)半活体营养生物:这类病原物侵染寄主的活 细胞组织后,可以从中吸收营养,但当寄主组织死 亡后,还能继续发展形成孢子。如引起叶斑病的许 多真菌。 • (3)死体营养生物:这类病原物的寄生能力最弱。 侵入寄主组织前先将细胞杀死,然后侵入在其中腐 生。如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
第三节
植物病害诊断
一、诊断的程序
从症状入手,全面检查,仔细分析,下结 论要有余地。
田间观察 症状诊断 病原鉴定 确定病害
诊断的程序一般包括 :
(3)采样检查(镜检与剖检等); (1)症状的识别与描述; (2)调查询问病史与有关档案; (4)专项检测;
(5)逐步排除法得出适当结论。
二、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 观察时要注意线虫是否有口针,以和腐生线虫 区别;同时还要考虑线虫数量的的大小,因为 某些线虫必须有足够的群体数量才能引起明显 症状;另外有些线虫可引起二次侵染,要注意 区分,必要时进行试验验证。 • 种类鉴定:根据观察到的线虫形态特征(体形、 大小、口针、食道、肠、生殖器官、腺体、体 段比例等),结合寄主、致病性的特点,与相 关资料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然后确定其种 类。 • 寄生性植物引起的病害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肉 眼可以看到寄生物,如寄生藻、菟丝子、独脚 金等。
生理小种,抗病力不强,一般表现为中等抗病。但抗病性稳 定、持久。因它能抗多个小种,不会因某一生理小种变化而 丧失抗病性。在遗传学上,水平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表 现为数量遗传。
(三)植物的抗病机制
1、抗侵入:指寄主植物的抗病性表现在形态解剖或 生理机能上具有阻止病原物侵入的能力。
2、抗扩展:表现为植物受病原物侵入以后,由于它 内在的因素存在,能抑制病原物扩展开的能力。细 胞壁的厚度和硬度与抗扩展有关。有些植物在病原 物侵入后,可以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阻止进 一步扩展。如植物保卫素、甘薯酮、氯原酸、豌豆 素等。
无症状。与免疫有关的一个概念—过敏反应:指寄主在病原 物侵染点的细胞迅速死亡,阻止专性寄生物的扩展蔓延。
• 4、耐病:植物的耐病性是植物忍受病害的性能。在外观上,
植物表现感病,但植物体的恢复补偿能力比较高,病害对产 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小。
• 5、避病:寄主抓某种条件下避免发病或避免病害大发生的
习性,寄主本身是感病的。
(5)线虫病害 • 症状鉴别:线虫病的病状有矮化、黄化、萎 蔫、坏死、腐烂、畸形(根结、叶扭曲)等, 病症有的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 或籽粒(虫瘿)中可见到线虫。 • 镜检验证:对于病部产生肿瘤或虫瘿的线虫 病,可以作切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为了观 察更清楚,也可用碘液对切片进行染色,线 虫可染成深褐色,植物组织呈淡黄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