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之我见

合集下载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几点体会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几点体会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几点体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低层、多层建筑结构相比较,结构专业在各专业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不同结构体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平面的布置、立面体形、楼层高度、机电管道的设置、施工技术的要求、施工工期长短和投资造价的高低等。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主要特点有:1、水平力是设计主要因素在低层和多层房屋结构中,往往是以重力为代表的竖向荷载控制着结构设计。

而在高层建筑中,尽管竖向荷载仍对结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但水平荷载却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为建筑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是与建筑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

另一方面,对一定高度建筑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着结构动力性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

2、侧移成为控制指标与较低楼房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楼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

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因而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3、抗震设计要求更高有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除要考虑正常使用时的竖向荷载、风荷载外,还必须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4、轴向变形不容忽视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数值很大,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从而会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之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垒的结果。

5、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相对于较低楼房而言,高楼结构更柔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

为了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之我见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之我见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之我见【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各个建筑单位都在寻找办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地下室的构建就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表现之一。

但是,在地下室建设中结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为了保证高层建筑地下室建筑质量,我们要严格把握好地下室结构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地下室建筑量也在增多,对于高层建筑来说,进行地下室设计存在着一定的有利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有利之处是指地下室能够提高高层建筑的承载力,不利之处主要是指如果地下室结构设计和施工不合理就会给主楼建筑质量带来不良影响。

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地下室工程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对设计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平面设计基本要求对于高层地下室的结构设计来说,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防火、排水、通风、使用、人防要求及各种管道、坑道配合问题。

”地下室平面设计有两个要求,第一是不设缝,对于这一要求,相关设计者可以利用浇带、混凝土弥合等方式来实现。

第二是管道相互连接,这一要求的实现方式为“分割地下室并用较窄的通道将其进行连接”。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合理考虑地下室的通风和采光井的位置,避免该内容对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二、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地下室结构设计的稳固性直接关系到了整个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因此,要做好地下室的抗震设计,地下室的抗震设计要求如下,第一,根据相关要求,地下室的墙体和柱体要同上部的结构相一致,这样能够保证结构的整体性,提高抗震能力。

第二,要求计算时应该要向下计算,直至“满足要求的地下室作为嵌固楼层”,但是,对于剪力墙部分的区层数计算时,应该从地面向上计算。

第三,对顶楼盖的要求,对于地下室的顶楼盖来说,其最好应该使用梁板结构,以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如果该楼盖没有梁的设计,则不需要具有该部位。

高层建筑设计之我见

高层建筑设计之我见
21 年 01
第 1 期 5
S IN E&T C N L G N O M TO CE C E H O O YIF R A I N
0规划与设计。
科技信息
高层建筑设计之我见
刘小 音 ( 南交通 大 学建筑 学 院 四川 成 都 西 6 15 ) 1 7 6
【 摘 要 】 市的快速发展 导致 了现代 高层 建筑的兴起 , 城 向高空发展成 为当今城 市的特 点。我 国正处在城 市化 的历 史进程 中, 口众 多, 人 土
p p lt n a i td s a efrd vlpme ti i e,v ria e eo me ta d s y ca r a eb c mete lgc lc oc n rn ftd y’ o uai ndlmi p c o e eo o e n n ct s et ld v lp n i c n k srpesh v e o h o ia h iea d a te d o o a S Chn s rhtcu e nfc,te d sg n e eo me to ih- s ul ig h ud n to l e cnsd r dfo a n ie rn on iw u ie ea c ie tr.I a t h ein a d d v lp n h g r eb idn ss o l o ny b o i ee r m n e gn e igp ito 层 建筑 首 先从 美 国 兴起 。 战 以 后 出 现 了世 界 范 围 内 的 繁 二
高 层 建 筑 在 解 决 城 市 用 地 不 足 的 情 况 下 , 适 应 了 城 市 快 节 奏 的 也
荣 时 期 。在 今 天 , 以说 没有 什 么其 他 东西 比摩 天 大 楼 更 能 代 表 现 代 生 活 方 式 。 因为 在 高 效 率 的社 会 环 境 中 , 间 的 因 素必 然 强 烈 地 影 响 可 时 城 市 形 象 的 了 , 世 界 的 各 大 城 市 中 , 形 色 色 的 现 代 高 层 建 筑 大 都 城 市 的规 划 布 局 和 建 筑 的 建 设 方 式 。 现 代 城 市 生 活 与 工 作 追 求 高效 在 形 必 功 综 构成 了城市的主要 轮廓。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 八十年代初起 , 伴随 率 , 然 就 使 建 筑 由分 散 、 能 单 一 的建 设 方 式 向 大 型 、 合 和 现 代 化 着改 革 开 放 政 策 的 实 施 、 市 化 进 程 的加 速 发 展 , 国 各 大 城 市 出 现 发 展 。 综 合 性 的高 层 公 共 建 筑 , 利 了人 们 的工 作 、 物 、 闲 , 得 城 我 而 便 购 休 使 了 大 量 的 高 层 建 筑 。 高 层 建 筑 大 量 地 出 现 在 我 们 的城 市 当 中 , 很 大 多种 类 型 的建 筑 功 能可 以在 一 幢建 筑 中完 成 。 在 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景观与人们的生活。 高层 建 筑 在 我 国起 步 较 晚 , 我 们 可 以借 鉴 西 方 成 熟 的技 术 和成 但 O 正 如 世 界 上 的 任 何 事 物 都 具 有 两 面 性 一 样 , 层 建 筑 从 出 现 与 存 功 的 经 验 , 与 此 同 时 . 我 们 还 直 接 聘 请 国 外 公 司 设 计 , 如 S M 高 在 的 那 天 起 , 们 对 它 的评 价 就 褒 贬 不 一 。但 是 , 论 人 们 的认 识 如 (kd r, w ns& Mer 1在 中 国 承 接 了 5 人 不 S imoe O ig rl) i 0多 个 项 目 , 中 至 少 1 其 5 何 , 层 建 筑有 其 存 在 的 必 然 性 和 合 理 性 , 于解 决 城 市 用 地 紧 张 和 个 是摩 天 大楼 。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们 的 高 层 建 筑 设 计 与 建 造 已 高 对 ( 我 城 市 人 口急 剧 增 加 等 现 实 问 题 . 具有 其 他 建 筑类 型 所 不 能 替 代 的 作 在 一 定 程度 上 与 国 际 接 轨 。 用 。 像 上 个 世 纪 六 、 十 年 代 设 计 美 国芝 加 哥 著 名 摩 天大 楼 约 翰 ・ 正 七 汉 考 克 中 心 (onHacc e e ) 西 尔 斯 大 厦 (er w r 的 结 构 工 Jh n okC n r和 t S ast e) o 程师 的 F z rK h al an先生所言 ,我们 可以建造 1 0层的高楼 ,没有任 u “ 5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之我见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之我见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之我见高层建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

在确保高层建筑物具有足够可靠度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节约材料、降低造价,高层建筑正在不断的更新,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

高层建筑结构也正朝着结构支撑化,结构立体化,体型多样化,布置周边化,体型多样化,材料高强化,组合结构化,建筑轻量化,结构耗能减震化等方向发展。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高层建筑能有效的解决人口与土地日益加剧的矛盾,能有效的减轻住房压力,但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高层建筑随着高度的增加,结构所需承受的荷载和倾覆力矩也越来越大,对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结构设计特点结构设计的特点是需要考虑侧向位移,水平载荷的作用,使结构具有较好的延性和变形能力。

①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水平载荷作用下结构的侧向变形迅速增大,结构顶点侧移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这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求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足够的抗推强度,使结构在水平载荷下产生的侧移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因此侧向位移是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

②高层结构在承受侧向荷载的同时,主要承受着以风载荷为主的水平力的作用,水平载荷对结构产生的内力和位移随着建筑物的高度增加而迅速變法,因此水平载荷是设计的主要因素。

③高层建筑因为其重要性等级较高,必须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坏,大震能修”。

因此要求结构具有较好的延性,在强烈地震的作用下,结构构件在进入屈服阶段后能吸收地震作用下产生的能量,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使结构能维持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结构延性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设计指标。

④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对于由弯曲变形、轴向变形及剪切变形等因素引起的结构竖向变形也不容忽视,因为高层建筑结构层数多,高度大,轴力值很大,再加上沿高度积累的轴向变形显著,轴向变形会使高层建筑结构的内力分布与数值产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在设计计算多层建筑结构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弯曲变形,也要考虑轴向变形的影响。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几点见解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几点见解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几点见解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建筑是越建越高,至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就越发的复杂,建筑的结构体系、建筑的类型,建筑的风险计算都成为设计的要点。

本文从高层建筑的特点出发,对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框架结构;荷载;抗震设计1 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出现和不断发展。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给工程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结构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2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特点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10层或10层以上或者房屋高度超过28m的建筑为高层建筑物。

随着层数和高度的增加,水平作用对高层建筑结构安全的控制作用更加显著,包括地震作用和风荷载。

高层建筑的承载能力、抗侧刚度、抗震性能、材料用量和造价高低,与其所采用的结构体系密切相关。

不同的结构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层数、高度和功能。

2.1 框架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一般用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梁和柱通过节点构成承载结构,框架形成可灵活布置的建筑空间,具有较大的室内空间,使用较方便。

由于框架梁柱截面较小,抗震性能较差,刚度较低,建筑高度受到限制;剪切型变形,即层间侧移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减小;框架结构主要用于不考虑抗震设防、层数较少的高层建筑中。

在考虑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中,应用不多;高度一般控制在70m以下。

2.2 剪力墙结构体系利用建筑物墙体作为承受竖向荷载、抵抗水平荷载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体系。

剪力墙结构体系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墙体承受全部水平作用和竖向荷载。

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整体性好,刚度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向变形小,承载力要求也容易满足;剪力墙结构体系主要缺点:主要是剪力墙间距不能太大,平面布置不灵活,不能满足公共建筑的大空间使用要求。

此外,结构自重往往也较大。

当剪力墙的高宽比较大时,是一个受弯为主的悬臂墙,侧向变形是弯曲型,即层间侧移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增大。

2024年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2024年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2024年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经验总结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超高层住宅建筑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常见。

这些高层建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宜居的居住环境,还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和风景线。

然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参与了多个超高层住宅建筑项目的结构设计工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下面是我的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首先,超高层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

由于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和体量巨大,其结构必须能够承受来自地震、风力和其他外部荷载的作用。

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必须采用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来保证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或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等灵活的结构形式来满足这些要求。

其次,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要注重抗震性。

地震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在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地震荷载的大小、方向和频率,采用相应的抗震措施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抗震设计措施包括采用悬臂柱、增加结构节点的刚度、设置防震墙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减震器、阻尼器等辅助设备来进一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第三,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要考虑风力效应。

由于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较大,所受风力荷载也相应增大。

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风的方向、速度和荷载分布,对建筑进行风洞试验和风力计算,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增加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采用空气动力设计和阻尼器等手段来减小风力荷载对建筑的影响。

第四,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要注重节能与环保。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建筑节能已经成为重要的设计要求。

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可以采用合理的立面设计和绝热材料,减少能量的消耗和热量的传递。

此外,还可以选择高效的建筑设备和系统,如节能灯具、空调系统等,以减少能源的使用。

同时,还可以考虑采用可再生能源或绿色能源来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

第五,超高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要注重经济效益。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的体会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的体会

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的体会关键信息项:1、高层住宅结构类型的选择2、结构设计中的荷载考虑3、抗震设计要求4、基础设计要点5、结构材料的选择6、结构优化与经济性平衡7、施工可行性与便利性8、建筑功能与结构的协调9、结构耐久性设计1、高层住宅结构类型的选择11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具有平面布置灵活、空间大等优点,但侧向刚度较小,不适用于较高的建筑。

在高层住宅中,一般用于层数较低、地震烈度较小的地区。

12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侧向刚度大,抗震性能好,适用于较高的建筑。

但其空间布置相对不够灵活,会对建筑的使用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13 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既能提供较大的空间灵活性,又能保证足够的侧向刚度。

在高层住宅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2、结构设计中的荷载考虑21 恒载包括结构自重、建筑装修材料重量等,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准确计算。

22 活载如居住人员荷载、家具荷载等,按照相关规范取值。

23 风荷载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基本风压、建筑高度、体型系数等因素确定。

24 地震作用根据地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结构自振周期等计算地震力。

3、抗震设计要求31 抗震设防目标确保在小震作用下结构处于弹性状态,中震作用下部分构件进入屈服但结构整体不倒,大震作用下结构不发生倒塌。

32 抗震等级确定根据结构类型、高度、设防烈度等确定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同抗震等级对应不同的构造要求。

33 抗震构造措施包括梁柱节点的加强、剪力墙的分布筋配置、楼梯的抗震设计等。

4、基础设计要点41 地质勘察详细了解场地的地质条件,为基础选型提供依据。

42 基础类型选择常见的有桩基础、筏板基础、独立基础等,应根据地质条件、上部结构荷载等综合确定。

43 基础沉降计算控制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避免对上部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5、结构材料的选择51 钢材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选择合适的钢材型号和强度等级。

52 混凝土考虑强度等级、耐久性要求等,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心得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心得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心得在建筑领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的工作。

作为一名从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多年的工程师,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心得,在此与大家分享。

高层建筑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有限的需求。

然而,与低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方面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和挑战。

首先,高层建筑需要承受更大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如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其次,由于高度的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变形控制变得至关重要。

此外,高层建筑的施工难度大,对材料和施工技术的要求也更高。

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

常见的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每种结构体系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建筑的功能、高度、抗震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框架结构适用于多层建筑和小高层建筑,具有布置灵活、空间利用率高的优点;剪力墙结构则适用于高层住宅,能够提供较好的抗侧力性能;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适用于综合性的高层建筑;筒体结构则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具有很强的抗风抗震能力。

在确定结构体系后,需要对结构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

这包括计算结构的内力、位移、周期等参数,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计算分析通常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但工程师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仔细的判断和校核,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合理地确定计算模型和参数,如梁柱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荷载取值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如混凝土的开裂、钢筋的屈服等,以更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受力情况。

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

基础是结构的根基,它需要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巨大荷载,并将其均匀地传递到地基中。

常见的基础形式包括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桩基础等。

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建筑物的荷载、施工条件等因素。

在软弱地基上,通常需要采用桩基础或筏板基础,以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减少不均匀沉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之我见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些常见的问题,指出了错误的原因与后果,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高层建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结构工程师不仅需要重视结构
计算的准确性,密切与各专业协调,而且要和建筑师在设计中创造
性地相互配合,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为每一个崭新的工程奠定基础,把结构设计推向主流。

建筑结构是满足建筑空间环境及功能的力学体系,而结构设计理论又是一门交叉的学科, 优化设计决策将推动结构工程师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时应用实用优化设计
技术,推动结构优化设计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1 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只注意了横向框架的设计而忽视了纵向框架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水平地震作用应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各方面的地震和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来承担。

说是说,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有同等的重要性。

一些结构设计者对以于非抗震设计,而纵向地按普通的连续梁进行设计,梁柱的节点和框架中的纵筋、箍筋的配置无法不答合框架的构造要求。

由于没有考虑地震的纵向作用,在实际设计中经常出现梁的支座负筋。

跨中纵筋及箍筋的配筋置均不足的现象。

2 悬挑粱的梁高选用过小
设计者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充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手挠度的验算。

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梁截面受压区产生非线性徐变。

梁挠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大。

挑梁的变形引起粱板出现裂缝,裂缝宽度随着挑梁变形的回大而加宽,影响了房屋的正常使用。

据笔者观察,这种挑梁的变形发展到后期,梁支座截面上部受拉区常常出现较宽的竖向裂缝。

受支座附近上部受拉区常常出现较宽的竖向裂缝。

受支座附近剪弯作用的影响,竖向裂缝向下延伸发展为斜裂缝,此时梁已接近破坏,当为托墙挑梁时,粱过大的挠度引起梁上境况体在粱支座附近出现裂缝。

裂缝在梁支座处沿斜向延伸,缝愈靠上愈宽。

挑梁的截面过小对结构的抗震也很不利。

悬挑结构对竖向地震的作用最为敏感。

梁高小时,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较大,梁的延性减小。

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失去承载力。

3 连续粱按单梁进行设计
这种情况多发在阳台边梁的设计中。

山于边梁上的荷重一般较小,没有引起设计得的重视。

左图受力分析方便,没计得把实际应为连续梁的梁按单简支梁进行设计,致使梁在支座处上部负筋配置量过少。

这样必然引起梁在支座附近上部受拉区出现竖向裂缝,进而引起梁上部拦板出现竖向裂缝。

如果该边梁长度较长时,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重。

因为该梁一般直接暴露在室外,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

当环境温度变化时,梁的伸缩受到梁端柱或挑梁的约束,在梁内产生收缩应力,该收缩应力作用于原已产生的梁上裂缝处,引
起梁的支座附近沿整个梁截面四周裂缝贯通,梁承载力降低,直接影响了使用安全。

4 地基与基础方面
4.1 高层房屋建筑无地质详勘报告,仅仅依据建设单位口头或笼统参照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设计资料就进行施工图设计。

地基与基础设计要做到合理,安全适用,设计人员必须依据地质勘察资料,统一考察多方面因素进行基础类型和上部结构方宁设计,仅凭地耐力这一数据是不完全面的,也是不安全的,更不能盲目地把耐力容许值取得小一些就认为成无一失了。

4.2 采用换土垫层进行软弱地基处理,不进行换土垫层设计,只凭经验处置。

有时设计者软弱地基的危害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地凭借经验采用砂垫层加强一下承载力,没有进行垫层宽度和厚度计算,既不安全,又不经济。

4.3 民用建筑中柱梁及基础的负荷未按规范乘以折减系数。

设计人员设计多层民用建筑时,在计算粱、柱和基础的负荷时未按现行设计规范用荷载乘折减系数计算其荷载值,因而荷载值准确。

5 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坑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圄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作法将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5.1 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这不但会降低构造柱对彻底的拉结和约束作和,而且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位置必然形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

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房屋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

5.2 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部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

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压被出现裂缝。

本文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

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

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下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

经验算满足。

方可在梁下布置构造柱。

6 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六度抗震设防区。

一些结构设计得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不图受力分析方便,他们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因一些结构设计手册中规定:当梁柱的线刚度比大于4时,计算简图中梁柱节点可简化为铰支)。

把粱简化为铰支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

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

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即忽略了柱对消化酶的约束弯矩,加之以柱截面的配筋都较小,结构一旦受力后,柱顶抗弯强度必然不足,从而柱子而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饺。

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饺工作。

这不但影响了房屋的
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

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结构一理遭遇地震作用时,将会倒塌,这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粱”的设计原则。

7 楼板设计常见问题
板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承重构件,是它将楼面,屋面的荷载传给其周围的墙或梁上,楼板的设计问题必将连带梁、墙、柱等构件安全。

若对整个设计考虑不周,很容易出现设计质量问题,有的还可能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

楼板设计中常见如下几个问题。

7.1 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因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单向板进行计算。

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

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仅按构造配筋,造成配筋严重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7.2 板承受线荷载时弯矩计算问题,在民用建筑中,常常在楼板上布置一些非承重隔墙故大楼板设计中常常将该部分的线荷载
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板的配筋计算。

但有些设计人员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板的总面积。

另外,板上隔墙顶部处理常采用立砖斜砌砌顶紧上部分的楼、屋面板,这样会给上部的板增加了一个中间支承点,使其变为连续板,支承点上部出现了负弯矩,而在板的设计中又没考虑该部分的影响,致使板顶出现裂缝。

7.3 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

双向板在两个方向均产生弯矩,由此双向板跨中正弯矩钢筋是纵横叠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应放在下面,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置于短跨钢筋的上面,计算时应用两
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

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d(d为短向钢筋的直径)。

有的设计得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而取两上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使结构构件存在的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明缝的现象。

8 结束语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在这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都有可能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或使设计结果存在不安全因素。

我们设计工作者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执行,才得以从根本上消除设计质量的隐患。

参考文献:
[1] 陈肇元.要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j].建筑结构,2009(06).
[2] 史建华.混合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探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8(05).
[3] 徐培福等.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徐良贤.高层住宅结构设计的技术性探究[j].中华民居;2011(10).
[5] 付国军.探讨高层建筑工程深基抗支护施工技术[j].现代物业;2012(01).
[6] 刘俊民.浅谈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体会[j].科技经济市场;
20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