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自我观

合集下载

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

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

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自我观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体主义和独立自主的精神,而在中华文化中,注重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

以下将从自我认同、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

中西方在自我认同上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体主义,人们注重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

他们非常重视个人的独特性和个人的权力,追求个人成就和自我表达。

而在中华文化中,注重集体主义,人们将自己置于集体的中心,注重家庭和团体的利益。

中国人注重与他人的关系,更关注集体的幸福和稳定。

中国人将自己的身份和认同与亲戚、朋友、同事等群体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自我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强调个人的成功和成就感,渴望超越他人,并追求经济和事业上的成功。

西方社会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追求个人价值和享受个人权利。

而在中华文化中,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利益,追求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关注他人的需求和集体的利益,追求道德和家庭的和谐。

中国人更注重家庭的责任和传统的道德观念,尊重长辈和维护家族的声誉。

中西方文化中的自我观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主义和自主性,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人的成功和自我实现。

而中华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注重集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强调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荣誉。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观念。

中国人的“自我”及其特点

中国人的“自我”及其特点

中国人的“自我”及其特点作者:李艳来源:《教育界·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以往学者多站在集体主义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人的“自我”,然而中国文化并非纯集体主义。

中华民族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分析与研究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中蕴含的“自我”思想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人“自我”的特点,同时为东西方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探索中国人的“自我”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自我;特点一、问题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没停过对“自我”的探索。

“自我”作为人格结构的核心,其形成过程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以往的研究中,西方学者多用“集体主义”代表中国文化来研究中国人的“自我”,然而中国文化并非纯集体主义。

在中国社会中,面子、关系、人情、孝等是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这些独特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因此,用一般的集体主义文化并不能完全概括中国的文化特征(郭斯萍,林蓉,2012)。

面子、关系、人情这些日常用语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它们与儒家思想中的“礼”“仁”“义”可承接在一起(沈毅,2007)。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人的“自我”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不乏对“自我”的探索。

例如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其中便不乏唤醒每个人的“自我”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的意味所在。

上有如政治家屈原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下有《论语》中所言平凡民众的“匹夫不可夺志”,从中都可窥探出古代先人们对“自我”的认识。

因此,本文尝试梳理对中华民族影响颇深的儒、道、佛家思想,从中看中国人的“自我”特点,为中西方学者探讨中国人的“自我”提供借鉴。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我”的特点(一)“自我”的边界不清晰性“自我”是有边界的,人们通过边界来区分内部与外部世界。

然而在儒、道、佛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的“自我”具有边界不清晰性的特点。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
三重自我是指当代中国人在自我建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三重特点:主体性、社会性和
历史性。

主体性是指中国人对自我存在的主动性和主观性的体现。

中国人在面对社会现实和个
人发展时,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个人的目标和理想。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追求自由和个人尊严。

中国人在自我建构中注重个
人的选择和创造,并追求个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社会性是指中国人在自我建构中所关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

中国是一个重视集体
主义和社会互助的社会体系,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的期望和责任息息相关。

中国人在
自我建构过程中会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来塑造自己的个性和形成自
己的社会角色。

中国人重视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

历史性是指中国人在自我建构中所关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
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中国人的自我建构过程中,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国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文化的传承,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意识,塑造自己
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中国人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关注现
代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三重自我是当代中国人在自我建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特点,既包括了个体的主体性和
自主性,也体现了社会的影响和关系,同时还融入了历史和文化的传统。

中国人在面对社
会变革和个人成长时,能够在这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认知和建设,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
人格和社会角色。

中国人的自我

中国人的自我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学号:M14140姓名:顾帆学科专业:应用心理学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任课教师:陈四光老师考试时间:中西方自我摘要: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我是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百年来国内外自我研究存在精神分析取向、现象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种取向,以及“客体我”和“主体我"研究两大范畴。

古希腊哲学箴言“认识你自己”就是两千年以来人们对自我不懈探讨的见证.本文从中西方自我观出发,探究各自的思想根源,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来进一步的了解自我.关键字:自我文化差异关于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西方的自我是self,这个自我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下被提出来的,现在关于自我已经获得较多认可的说法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意向,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种成分。

19世纪,James将自我的研究真正引入到心理学研究的视野,自我开始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中国人的自我费孝通曾用“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人的关系特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一圈的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当代社会中仍延续着这种因文化所传承的社会机制,这种差序格局仍旧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中.因此,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主要事情还是处理各种圈子,做到上通下达,维持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

图中:“-—-"表示一个实体,界限清晰;“… …”表示界限模糊,可以伸缩,“外人"可以进入;“→”表示外人可以进入“我”中,变成“自己人”.中国人“自己"和外界的界限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同时这个“自己"的圈子是伸缩的,可大可小的。

在中国这个“关系本位”的国家里,它必须表现得人与人的关系含糊,以求得生存。

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性

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性

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性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在面对来自外部的文化冲击时,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性,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历史文化传承意识的觉醒中国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文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然而,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很多曲折和波折,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甚至遭受了文化层面上的侵略和掠夺,这种痛苦和屈辱的回忆,让当代的中国人更加珍视和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他们开始以史为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自觉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这种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思考,正是中国文化自我意识的体现。

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继承中国文化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以传统思想和价值观为主干,具有深厚的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浓郁的人文气息,这些不仅是中国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是对外宣传时的一种强有力的文化软实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一些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面临思维惯性、群体压力、外来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冲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认为应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新的视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创新和互动性,这是中国文化自觉性的开展方向。

三、多元文化交流与审美潮流的转变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与自己文化有所不同、但又富有魅力的文化艺术形式,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视、音乐、游戏等文化产品,让中国人有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更宽广的视野,许多中国创作人和文化企业也开始着力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

同时,人们对审美潮流的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被单一的审美观念所束缚,而是追求个性、包容和多元化。

这种审美转变,也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中国文化自我意识的增强。

最新中国人的文化属性

最新中国人的文化属性

• 少子化、离婚率大幅飙升和城镇化高歌猛进将逐步瓦解以血缘关系、家族 关系为纽带的传统模式;
• 社会的多元、文化激荡和民主法治的推进将逐步扩充契约关系。
中国文化的优势
• 道法自然、统筹兼顾的认知方法;(欲望的自我克制) • 与时俱进,务实作为的变通精神; • 重视修身、引领天下的君子精神; • 有序竞争、促进和谐的群体文化。
• 君子文化掩饰真实个性,导致表里不一、内耗严重
文化转型之基础
• 随着经济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兴盛,个人意识、契约意识不断 增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家庭的经济功能消失,家庭结构简单化, 家族文化也承受着巨大变革;随着公民意识的增强,对政府服务能力的要 求不断提高,政治文化变革的需求与日俱增。
• 群体文化压抑个体动能,导致顺而不从。推卸责任、回避冲突,明哲保身 ,麻木。
• 不能说真话,“自欺”和“欺人” 同时进行,前者麻醉自己不去正视现实 ,以便苟且偷生;后者则是去欺骗他人,以便自己得到好处。
君子文化:精英文化的依归
• 君子文化强调自律、修身、担责,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 然而多数人在生存吃力的情况下先选择了优越的生存方式,而不是以身殉 道。
• 中国人重毅力轻兴趣,究其实质主要是注重外界对自我约束力量,而轻视 自我本身天然驱力;注意理性控制力而看不见感性冲动力;善于靠强制自 我来达成目的,而不善于靠挖掘自我潜力来开发自身;善于发现和利用外 部能量,而不善于发现和利用自身内部潜能。
• 情景决定论:变通, • 家族取向:维护群体利益 • 关系取向:同吃 • 权威取向:服从权威、敬畏感 • 他人取向:心理上期望赢得好感;行动上努力表现的融洽
• 对于待人接物的“人情 ”和“事理” ,中国人认为以情为主 、为先 ,不近人 情被视为近似于道德品质上不良的表现 。理是情之理,理以情为前提而非 西方人的纯粹理性。

中国人的自我观

中国人的自我观

中国人的自我观自我又叫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我自己”,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有关自我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换言之,自我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指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指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若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自我”观的深刻影响,必须从“我”字入手来研究,因为在汉语中,人们更常用“我”来表示“自我”。

据《汉语大词典》对“我”的字面解释,“我”是代表向他人、他族宣战的意思。

这从甲骨文和金文上“我”的字形中便可清楚看出,“我”字之形是“以手执戈”,这表明“我”是伴随着兵器的出现而出现的。

换言之,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并没有自我的概念,而是人我不分、人物不分的。

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意识到人我之间、我与外界事物之间有一定区别,于是力图将自己与他人或他事区分开来,并进而将某些东西视为自己独有,在未经自己允许的情况下,别人是不可以染指的。

很显然,在习惯了“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人类早期,一个人在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很难获得他人的认可,于是争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结果,个体为了保护自我利益,自然就会拿起武器来反抗,一旦抗争胜利,那么,自我(包括自我利益)就守住了;反之,就得放弃自我(包括自我利益),而将之归为他人控制。

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抗争中逐渐发展出来的。

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来的自我概念里,“我”与“非我”之间的界限是很清楚的,自我之外皆“非我”。

后来,在“我”的最原始含义中引申出“我”的一个重要含义:个体自身或自己,即个体我。

再后来,又引申出了“关系的我”,即社会我。

中国人的自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人前我与人后我前者指在公共场合或众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我,后者指在私下场合或极少数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我。

人前我像演戏,一般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人看,依社会规范的要求行动,朝他人期望的方向努力,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折射出中国人渴望得到他人好评的心态)。

中国人心理解读

中国人心理解读

中国人心理解读
1. 家庭观念: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尊重长辈、照顾家庭成员、维护家庭和谐是许多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2. 面子观念: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名誉和尊严。

中国人往往很在意自己和他人的面子,因此在社交场合中会注意言行举止,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3. 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中国人倾向于重视集体利益,尊重集体决策,并愿意为集体的目标和利益做出贡献。

4. 谦虚和低调:谦虚和低调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通常不喜欢过分张扬自己的成就或财富,而更倾向于保持谦虚和低调的态度。

5. 尊重权威:尊重权威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长辈、老师、领导等在中国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尊重和权威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特点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心理特征。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演变和多元化。

理解中国人的心理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自我观自我又叫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我自己”,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有关自我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换言之,自我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指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指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若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自我”观的深刻影响,必须从“我”字入手来研究,因为在汉语中,人们更常用“我”来表示“自我”。

据《汉语大词典》对“我”的字面解释,“我”是代表向他人、他族宣战的意思。

这从甲骨文和金文上“我”的字形中便可清楚看出,“我”字之形是“以手执戈”,这表明“我”是伴随着兵器的出现而出现的。

换言之,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并没有自我的概念,而是人我不分、人物不分的。

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意识到人我之间、我与外界事物之间有一定区别,于是力图将自己与他人或他事区分开来,并进而将某些东西视为自己独有,在未经自己允许的情况下,别人是不可以染指的。

很显然,在习惯了“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人类早期,一个人在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很难获得他人的认可,于是争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结果,个体为了保护自我利益,自然就会拿起武器来反抗,一旦抗争胜利,那么,自我(包括自我利益)就守住了;反之,就得放弃自我(包括自我利益),而将之归为他人控制。

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抗争中逐渐发展出来的。

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来的自我概念里,“我”与“非我”之间的界限是很清楚的,自我之外皆“非我”。

后来,在“我”的最原始含义中引申出“我”的一个重要含义:个体自身或自己,即个体我。

再后来,又引申出了“关系的我”,即社会我。

中国人的自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人前我与人后我前者指在公共场合或众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我,后者指在私下场合或极少数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我。

人前我像演戏,一般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人看,依社会规范的要求行动,朝他人期望的方向努力,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折射出中国人渴望得到他人好评的心态)。

但是,人前我往往是一个人“做”给别人看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因此,为了迎合社会规范要求,个体在社交场合常常会扼杀自己本真的我。

相对而言,人后我则真实得多,一般会依自我的真实想法行动,而不是像人前我那样需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给自我戴上一幅假面具。

因此,一般而言,人后我是较真实的自我。

二、大我与小我前者代表多数人利益的自我;后者代表少数人乃至个人利益的自我。

大我与小我的内容是可以变化的。

中国文化历来赞同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做法,认为“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

因此,凡是追求大我而不惜牺牲小我的做法,都会受到中国文化的赞许;相反,凡是只知道追求小我而不顾大我的做法,都会受到中国文化的谴责。

三、公我与私我前者代表公家或公共利益的我,后者代表私人或小集团利益的我。

公我与私我也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当私我仅代表个人利益时,代表其家庭利益的我就称为公我;当私我代表家庭利益时,公我至少代表家族利益的我;当私我代表家族利益时,公我就代表社会乃至国家利益。

虽然人人都有私欲,但在中国文化中,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观念的深入人心,所以,只有道家的“贵己”与“纵欲”思想中给予人的私欲以“合法”地位,其他各派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反对人的私欲,并将之视作万恶之源。

相应地,在处理“公”与“私”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的主流态度是“尚公抑私”,只是在不同的流派中所倡导的具体做法不同而已。

儒家“尚公抑私”的具体做法是,以完善自我道德的路径进而通过自律来灭欲。

孔子讲的“克己复礼”中的“克己”其本意是要人“灭私”。

道家“尚公抑私”的具体做法是要人回归自然,与道同体,自然物我为一,自然无己也无私。

法家“尚公抑私”的具体做法是以法为公,以法灭私。

受传统“公”“私”观念的深刻影响,中国人在处理公我与私我的关系时,必然也是力倡牺牲私我成全公我的做法。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是先有“公”字,后有“私”字。

用心理学的观点看,“公”(公心)在先,“私”(私心)在后,这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正如“我”的观念并非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即可产生的,而是等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了“我”的观念。

在中国,依“我”的字形看,一定要等到“武器”的出现,我们的祖先才逐渐出现“我”的概念。

在此之前,连“我”的概念都没有产生,何来“私”的概念。

只有当人有了“我”的概念之后,才会将外界的客观世界分为“我的”与“非我的”,才会产生“私”的观念。

犹如个体在婴幼儿阶段(两岁之前)由于没有产生“我”的概念,不能将“我的”与“非我的”区分开来,自然也就无所谓“私”的概念。

四、表我与里我前者指个体表现出来的自我,有真伪之分;后者指个体藏在内心的我。

因为里我潜藏于心,所以若不以一定的言行流露出来,别人便无法知晓,故而里我全是真的。

中国人的表我与里我常常是不一致的。

其典型表现是外圆内方、外儒内道、外儒内法等等之类的双重人格。

并且这种双重人格往往是可以随时随势而转变的,犹如变色龙一般。

不过,在中国,许多人看来,一个人具有双重人格不见得是坏事,反而是会做人或智者的表现。

假若由于种种原因,一个人在同一时期产生双重人格,虽会令他(她)心理上感觉不舒服,但在一般情况下,大都能通过心性修养来加以自我调节而不至于产生心理疾病。

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是得意之时行儒家或法家之术,失意之时行道家之术。

这非但不会让人产生分裂型人格,反而会成为其维护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五、真我与伪我前者指真实反映个体本来面目的自我;后者指未真实反映个体本来面目的自我。

绝大多数人在向外人展现出来的自我里,往往是真伪掺杂的。

【瘦马效应】两匹马驼同样的东西,一匹马很健壮,驼起来很轻松,另一匹很瘦弱,驼起来很费力。

瘦马希望壮马帮忙驼一些,被拒绝,后来累死了。

然后主人把瘦马的东西也让壮马来驼,最后,壮马也累死了!管理启示:所谓团队精神,就是不要只顾自己前行,必要时也要拉同事一把!【男要尊重女要爱】50%的婚姻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是忽视了双方的天然需求——男人天生需要被尊重,女人天生需要被爱。

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夫妻双方就容易陷入相互抱怨、猜忌、指责、争吵的“疯狂怪圈”;而一旦明白并满足对方的天然需求,就能开始读懂对方的编码信息,进入夫爱妇敬的“活力圈”。

【婚姻美满因素】维护一段好的婚姻要从自身开始的,把自己爱好、关心好,先自供自给自己90%的快乐。

然后才能建立好和伴侣和谐的沟通方式,以及在冲突时有建设性的处理模式。

因此最好找一些特定的环境和专业的婚恋教练,来学习这方面的技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驾驶员,而走在婚姻的高速道路上。

【婚姻需要经营】1.结婚时都宣称彼此相爱;2. 两个好人也不定能够相处;3.许多不幸福的〔传统式〕夫妻仍维持婚姻关系;4. 可能只有一方感到幸福,猜到另一方满意度的准确度只有25% ;5.维系关系〔沟通与冲突处理〕的技巧及对婚姻的承诺为关键;6. 只有夫妻本身才是他们关系的专家,他人只能作教练。

夫妻好如站在同一条紧绷的绳索上,维持微妙的平衡的两个人。

倘若不想从绳索上掉下来,就必须配合对方移动身体,回应彼此的每个感受,当两人建立连结时,就等於找到了平衡,情感也就处於稳定的状态。

理论基础篇引言心象学之道常言道:“人生在世,要多做善事,留下好念象;不要做恶事,别留下坏念象”。

在这句极其普通的祖祖辈辈殷殷叮嘱中,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延续了几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也为世界文明与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道法自然,大道至简。

“好念象”与“坏念象”之中,便蕴含了极其朴素的致简大道——“念”,心念也;“象”,印象也。

印象乃心象之始也。

心象学就是以心念、心象与心能为研究对象,揭示世间万象、宇宙万象与人类心灵万象之间关系产生、发展与运行规律的科学;心象导师就是在心象学理论体系指导下运用心象觉察、呈现、修改、塑造、创新、置换为核心及辅之于其它技术手段以提升世人心灵能量为目标,以助人提高生命品质和幸福指数,达到离苦得乐为己任的专业心理工作者。

古人云:“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以前在中国山东有一个手艺高超的雕塑家,原来长得英俊潇洒。

他非常喜欢雕塑夜叉及各种妖魔鬼怪的塑像,并且雕塑得惟妙惟肖。

但是有一天照镜子时,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面貌越来越丑了。

“丑”并不是说肤色和五官改变了,而是指神情与神态,变得狡诈、凶恶、古怪了,以至于自己看到这个面相也觉得有些可恶可怕。

于是他遍访名医,均无办法治愈。

因为吃药也好,整容也好,人世间的医生谁也无法医治五官之间的“关系”——无法医治一个人愁眉苦脸,无法医疗“满脸横肉,凶神恶煞”。

后来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游历一座庙宇时,把自己的苦衷向庙中的长老说了。

长老说,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给你治,你必须为我先做一点工——雕塑几尊神态各异的观音像。

雕塑家听后接受了这个条件。

观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慈祥、善良、圣洁、宽仁、正义的化身,雕塑家在塑造的过程中不断的研究、琢磨观音的德行言表,不断模拟观音的心态和神情,达到了忘我的境地。

半年后,他的工作结束了,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相貌已经变得神清气朗,端正庄严。

他感谢长老治好了他的病。

“不”,长老说,“你的病是你自己治好的。

”此时,雕塑家已找到了原来“变丑”的病根——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这里,“相”通“象”,是经由想象外显而有形的“象”。

其实,不仅仅是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佛家认为人的福报因果也是和各自的内心紧密相联的。

人的善恶来自于内心而显于面相,面由心生、面由心改,善良纯朴之人其善在心,其华在表。

举例说,一个人要想拥有庄严美丽的外貌和美满的人生首先就需要修心养性,使自己变得道德高尚纯清。

一味的追求物质享受,会使人不知不觉中变得面浮欲望、目露贪婪。

如果一个人整天沉浸在抱怨,嫉妒,猜疑中,就算你的五官长得再精致,可给人的感觉也是丑陋的。

和你相处久了,朋友也会疏远你!如果你能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失意,悲伤,痛苦,乐观面对一切,心存感恩之心,善待身边的一切,你也将变得亲切可爱,美丽动人!古代很多的慧觉之人也都认识到了人生好比苦海沉沦,苦挣苦做几十年,撒手人寰时仍然如来时,两手空空,唯有通过修炼才能使人保有恒久的福德。

人常怀宽容慈悲,心境才能祥和宁静。

心中永存善念,才能保持住先天的纯真,归于来处,享受永远的光明。

这如同“吸引力法则”,你的内心想象什么,常常就会得到什么。

这也是潜意识心象的物积,也正好说明意识与潜意识中的心象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吸引力法则”的最高机密简单概括就是:1、你的语言影响你的心念;2、你的心念影响你的心象;3、你的心象影响你的心能;4、你的心能影响你的振动频率;5、你的振动频率最终决定你所吸引到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