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背景下员工的面子观及其对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论中国人面子管理的利与弊

论中国人面子管理的利与弊

论中国人面子管理的利与弊第一篇:论中国人面子管理的利与弊中国人“面子管理”的利与弊中国人有一个外国人很难理解的管理问题,那就是“面子管理”的问题。

而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中外的文化差异造成的。

这里所讲的“面子”不是生理上的,它是非常抽象的,非常微妙奇异而令西方人难以理解。

然而就是这种很抽象的管理模式在中国从古自今就非常活跃的存在于管理中。

然而,由于“面子管理”的本身机制及运用者的不同管理理念,它不可避免的有利也有弊。

虽然它有利也有弊,但是,站的角度不同,利弊就会有所不一。

中国社会是一个讲“面子”的社会,“面子”是中国人典型的心理行为和文化现象。

通过观察中国社会和管理组织中形形色色“面子”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价值、个人目标之所在,以及人情、“面子”对组织发展和管理实践的意义,也可以得到具有文化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管理哲学。

中国人是一个对“面子”非常介意的民族,其他东西可以不要,面子不可以不要。

因此,无形中就形成了国人走不出去的怪圈:为了面子,为了人情世故,而不讲原则,甚至摒弃原则,从而为做好事情制造了重重障碍。

面子是一把双刃剑,管理者运用好了,便可为己所用,否则就会伤了自己。

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摒弃人治做法,就能规避“面子易顾做事难”的怪圈。

由此也可见,“面子”管理是一个有利也有弊的东西。

运用的好就会有利,而运用不当就会导致不利,以下我们就“面子”管理的利与弊谈一谈。

中国人的“面子”中蕴含了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其中,外部控制占主导地位。

就是说:第一,“面子”的规范作用是有外至内的,且主要约束到人的行为层面;第二,“面子”的规范作用比较广泛。

在中国大致而言,道德只能对有道德的人才起作用,法律是约束极少数的真小人,而“面子”则约束了绝大多数伪君子;第三,由于中国人格外重视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具有较重的社群取向和从众倾向,这就给“面子”赋予了团体意识(如家耻,国耻),并衍生出了“发展”与“整合”的功能;第四,“面子”的规范效果具有双重性。

员工工作不满与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关系研究

员工工作不满与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关系研究

建言行为的关系具有与工作满意相反的效应。也确 有学者对工作不满与建言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
所代替。早期的研究认为,在工作不满时 ,建言行 为 和沉 默行为才 会发生 ( H i r s c h m a n ,1 9 7 0 ) 。那
么 ,在中国企业 中,工作不满更容易引发建言行为 还是沉默行为,这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和拟解决的关
键 问题 。本文 在对相 关理论 梳 理的基 础上提 出研 究 假设 ,应 用结 构方 程分 析 ( S E M)的方 法对理 论假 设进 行实证 检验 ,最 终得 到研究 结论并 给 出相关研 究启示 。

也证实 了工作满 意和工作不满这种相 反关 系的存 在 。例如 ,Z h o u 和G e o r g e( 2 0 0 1 )研究得 出了工
2 0 1 3 年2 月
经 济 论 坛
Ec o n o mi c F o r u m
F e b .2 01 3
总第 5 1 1 期 第2 期
Ge n . 5l 】 No . 2
员 工 工 作 不 满与 建 言 和 沉 默 行 为 的 关 系 研 究
文/ 侯 鑫远
【 摘 要】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员工工作不满与建- a 2 - - 1 _ - 】 , 一 , r _ z - 瓶 - 1 ]  ̄ 为  ̄ 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2 01 0; L i a n g& F a r h, 2 0 0 8 ;T h o ma s& F e l d ma n,
才提出抗议性的建言。若暂且搁置争议 ,工作满意 对建言行为具有影响效应已经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 同。工作满意和工作不满实则为工作满意度的两个
极端 水平 ,具有 相反性 ,因此本文 认为 工作不 满与

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有哪些-中国人际交往研究意义

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有哪些-中国人际交往研究意义

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有哪些:中国人际交往研究意义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一、一些关于人际交往中面子的概念1."讲面子'在中国人们会在任何一个状况下顾及到面子的问题。

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在中国人很重视年龄的差距以及身份地位的不同上。

人们总是很在意自己在跟人沟通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有许多"面子'的人不仅享有别人的敬重,同时他们还拥有一些特权。

2.爱面子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

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众所周知的。

在中国的文化里,一个不重视的"脸面'的人是一个有缺陷的人,由于这人既没有道德感,也没有耻辱感。

同时代的人不情愿与他为伍,社会也会把他孤立。

因此"不要脸'是一句很严峻的骂人的话了。

3.给面子人们不仅可以"得到面子',同时还可以"给面子'。

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敬重、恭维奉承、欣赏、认可、好感,实现其愿望来"给别人面子';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比方说不在第三者面前提起别人的错误或是无能,或者是干脆不会在公共场合下做使某人感到难看之类的事情。

二、三个关于中国人际交往中文化的概念1.全都性文化《论语》中说:保持和谐是保障社会秩序的第一要素。

保持和谐是人际关系中的最高准则。

[2]因此,能够保持上下平衡的和谐型会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这也与孔子的思想有关,中庸、有度。

孔子认为:人们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独立体,他们生活在一个个不同的关系网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社会的中心,家庭。

2.地位文化中国社会曾经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建立在等级制度下的社会。

因此等级制度,或是等级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因此一个人的"面子'也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说明,"面子',是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努力来实现的。

在中文里可以这么说:某个人面子大,面子小,通常来说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他的"面子'也就越大;一个人享有的声望越高,他的"面子'也就越大;一个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的人,同样也会拥有很大的"面子'。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面子文化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面子文化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面子文化作者:邓秀霞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中国人的面子情结源远流长,甚至形成了独特的面子文化,既影响着人们的面子心理也调节着社会行为和关系。

剖析这一文化心理的特点、功能以及构成的心理机制及其他影响要素,将有助于客观辩证地对待面子文化现象,这也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文化考量。

关键词:面子;含义;成因;功能;启示中国有句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要面子”“争面子”“丢面子”等等都是中国人乐此不疲的生活用语。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丛林之中,面子这张皮,似乎比什么都重要。

一、何谓“面子”关于面子的含义,至今为止还没有出现所有人都认同的定义。

中西方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西方人眼里的面子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最早对“面子”进行了论述。

对于中国人范式的面子,明恩溥认为,这肯定不仅仅指头部的前面,它对于中国人来说内涵复杂,其中包含的意义,比我们所能描述或者可能领悟的含义还要多。

尽管他对中国的面子文化了解颇深,但仍未能对其下定义。

西方学者戈夫曼认为:“面子指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使他人认为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他是一种以被认可的社会属性加以描画的自我意象。

” 这一说法,不仅突出了人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表明了个人渴望得到认可的心理。

美国人类学家布朗和列文森对于“面子”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个社会成员想要在公众中为自己挣得的一种个人形象。

”此外,这两人将面子细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积极面子”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可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祝福以及自我形象能得到赞许;“消极面子”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

2.中国人眼里的面子最先给面子下定义的是我国人类学家胡先缙。

按照胡女士的理解,面子是中国社会注重声誉的象征,是个人依靠成功而赢得的好名声,同时也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所积累起来的声誉。

员工建言和沉默之间的关系研究_诺莫网络视角

员工建言和沉默之间的关系研究_诺莫网络视角

为学派。对前者的研究启动较早,而近期对后者的关注逐 渐增多。[6,7] 积极行为和负面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更成
样本,基于诺莫网络 视角,本 研究 从情绪、认 知 和领导 为该领域学者近期关注的热点话题。元分析发现,O C B 因素的角度,探讨了建言与沉 默之间的关系。结果 发现, 和 CWB 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8] 然而,研究又发现,
与沉 默 并非对立 相 反 的观 点。
一种思路, 当构念较 新或 构念的属性尚不清晰时, 需从
关键词 建言行为;员工沉默;诺莫网络;情绪;认知; 外部寻找相应的构念 证据,这被称为诺莫网络技术,它
领导
பைடு நூலகம்可使尚不清晰的构念更加清楚。[10] 本研 究拟 从情 绪、 认
*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 项目(70 9 0 2 0 56)、 教育 部人 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0 9Y JCZ H 0 87)资助
工建言,心理安全 会 促 进建言且抑制沉默 ;在领导 特征 如何?这是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 领导成员关系与建言正 相关。 在作用效能 上, 建言
本 研 究的目的 在于, 借鉴诺 莫网络思 路,[10] 探索员
比沉 默 更会得到领导的赏识。 研究结果 综合支持了建言 工建言与沉默之间的关系。诺莫网络是 探索构思效度的
我们常会 看到这样的组织现象 :由于担心组织报复 或跟领导关 系疏 远而不敢讲真话,或因由情 绪不佳 及信 心不足而漠视 组织存在的问题等,其结果可能是 一 个好 的主意胎死腹中或一 个好的讯息没有得到分享,进而使 组织丧 失发 展机会。这 就描述了一类共同的现象,即建 言 [1-3] 与沉默。随着管理精细化发展的需求和经济内涵
组织行为
员工建言和沉默之间的关系研究:诺莫网络视角*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

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年级:班级:姓名:学号:关键字:脸面子脸面摘要 :“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所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其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

“面子”对我们认识中国人的确很重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感觉到,提起“面子”大家都懂,也很在乎它。

那么,中国人的脸面观究竟如何呢?一.引言:在中国社会,由于个人是家族链条上一个摆脱不掉的分子,因此个人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事业功名、做官掌权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族的期待并由此可以沾光的问题。

因此,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的教导:你要好好读书,为家人争光;你要好好做人,不要给家里人丢脸。

如果一个人做的事符合家族众人的期待,那么他不但自己感到非常荣耀,他的家人也会为他感到骄傲,并因此使其家人同他分享他的荣誉和资源,也会有众星捧月的感觉;反之,如果他做的事情或选择违背了家人对他的期待或以失败告终,他就感到羞耻、丢脸,不愿回到家人群体中,以免被家人羞辱或让其家人在当地感到无地自容。

这就是“有脸见人”和“无脸见人”的最初含义。

项羽兵败退到乌江边,临终前的一句:“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不知震撼了多少中国人的心。

可当他胜利时却也说过:“富贵不归故里,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与我们从小就受到此一类的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有一首非常流行的儿歌也表明了小孩从小就知道用功读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其父母读的。

歌词写道:“小呀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颜见爹娘。

”在中国社会,许多事情不是个人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家里人想不想他做和他做了为家里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的问题。

二.面子的内涵与表现面子是一个动态的、模糊的概念,不同的阶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点的人的面子有不同的内容。

最初面子就是脸面的意思,是指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即人的面孔;当中国人用它们来解释和调节社会心理和行为时,其含义就引申为一种既有形又无形的社会心理存在。

团队中员工沉默行为的原因与对策

团队中员工沉默行为的原因与对策

害怕被批评或处 罚:担心自己的 意见被视为负面 或不受欢迎
缺乏认同感:员 工认为自己的意 见不会被重视或 接受
缺乏支持:员工 感到自己的意见 没有得到足够的 支持或认可
员工个人因素
缺乏自信:担心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或被拒绝 害怕冲突:避免与同事或上级产生冲突 缺乏安全感:担心自己的工作或职业发展受到影响 缺乏沟通能力: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鉴。
总结与展望
07
分析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样本量较小, 可能无法代表 所有团队中员 工沉默行为的
普遍情况
仅从问卷调查 和访谈中获取 数据,可能存 在主观偏见或
遗漏
对对策的探讨 相对较少,未 来可以进一步 深入研究和实

未能充分考虑 到不同行业、 不同企业规模 和不同文化背 景对员工沉默
行为的影响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想法。
建立信任关系
领导者应尊重员工的意见, 鼓励员工发表自己的看法
领导者应积极与员工沟通, 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想法
领导者应建立公正、公平的 激励机制,让员工感到自己
的贡献被认可
领导者应关注员工的工作和 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

实施方案与步骤
06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明确目标:明确团队中员工沉默 行为的原因与对策的目标和意义。
给予员工足够的支持和资源
激励员工提出建设性意见并给 予奖励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建立信任:鼓励员 工之间建立信任, 创造开放的工作氛 围
鼓励表达:鼓励员 工表达自己的意见 和想法,提供支持 和帮助
建立反馈机制:定 期收集员工反馈, 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提高员工满意度
培训和发展:提供 培训和发展机会, 帮助员工提升技能 和能力,增强自信 心和归属感

浅谈面子及中国的面子文化

浅谈面子及中国的面子文化

摘要:面子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的面子情结源远流长甚至形成了独特的面子文化,影响着人们的面子心理也调节着社会行为和关系。

面子文化的形成既与自然条件有关,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它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的特点,并对个人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面子;中国人;面子文化一、面子的内涵(一)国外面子概念的研究面子的内涵是多元化的,多维化的,多层次的。

许多西方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面子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

比如西方研究面子的代表学者戈夫曼提出面子指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使他人认为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它是一种以被认可的社会属性加以描画的自我意象。

戈夫曼提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强调了社会交换和自我、他人的认同。

美国人类学家布朗和列文森在沿用戈夫曼的面子概念的同时,提出了对修辞学界、语用学界和社会语言学界影响重大的面子理论,他们认为面子可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

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

负面面子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

其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代表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

sepener-oatey 则从面子和身份的关系分析建立了关系管理模型,认为“面子与身份都与个体本身的一些特征有关,只不过前者通常与一些受到社会积极评价的个体特征或特性相联系,而后者不仅包括社会积极评价的个体特征或特性,还包括那些受到负面评价或执行评价的那些个人特征或特性。

”4此外sepener-oatey在分析日常生活交际情景中涉及的面子时还第一次使用了“面子敏感因素”。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把面子定义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背景下员工的面子观及其对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影响作者:王啸天,陈文平,段锦云来源:《心理研究》 2019年第3期王啸天陈文平段锦云(苏州大学心理学系,苏州215123)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子”是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重点。

员工的建言和沉默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新兴课题,其对组织影响深远。

研究探讨了中国背景下组织中员工面子观的内涵和结构,及其与员工建言与沉默行为的关系。

本文分为两个子研究:研究一探索并验证了员工面子观的结构并构建了量表;研究二表明:(1)想要获得面子对员工的促进性建言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维护自己的面子对员工的沉默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基于组织的自尊在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沉默行为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当基于组织的自尊较高时,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沉默行为间的正向关系更显著。

关键词想要获得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护他人的面子;建言行为;沉默行为;基于组织的自尊1引言“面子”一词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色彩,是中国人情社会的重要潜规则之一,从思想到行为影响着个体的方方面面。

由于面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

胡先缙(2004)首先提出,面子是人从社会成就中获得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的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陈之昭(2006)将面子界定为:在自我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识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象。

而翟学伟(2011)认为面子是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即心理地位。

综合而言,面子体现的是个体受到他人或者社会认可的价值,是需要从外部获得的成就、品德、地位、声望等的总和,是根据社会标准或重要他人的评价形成的自我心象,是一种与自我价值相联系的心理地位。

基于个体对面子关注程度和角度的不同,人们主要表现出“争面子”和“护面子”两种倾向(Chou,1996;胡先缙,2004)。

“争面子”指个体心理上“想要面子”,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他人对自身形象的认可,获取面子;而“护面子”反映了个体“怕掉面子”,着重于自我维护,竭力避免丢失面子。

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倾向偏好,也会随之表现出不同的心理与行为(郭帅,银成钺,2015)。

上述两种面子倾向均从自身面子角度出发,而Goffman(1955)指出面子运作过程具有社会交换性,个人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为追求正面社会价值,不仅会重视“自我面子”,也同样会表现出对“他人面子”的关注。

由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个体面子观是指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对于面子这一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正向心理地位的重视程度,既有对获取自身面子的看重和对失去个人面子的担忧,还有对他人面子的关注。

学界对于面子的研究已开展多年,并在诸多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如消费者行为领域(Chan,Wan,&Sin,2009;Wang,Wei,&Zhang,2018)。

遗憾的是,面子在组织情境下的影响却鲜有探讨。

作为影响深远的文化价值观,显然面子也会在组织情境下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影响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陈炳,高猛,2010)。

与一般社会情境中的面子不同,组织情境中面子的得失对于工作人际关系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员工的绩效评价、晋升机会等(Lin&Ho,2010),更具有明显的资源得失性。

因此,员工可能会对组织中的面子更为敏感。

基于此,探讨组织中个体面子观的影响,对理解组织运作,改善组织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员工建言和沉默行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Morrison,2014)。

建言行为指以改善环境为目的,以变化为导向,富有建设性的人际间的交流行为(VanDyne&Lepine,1998),该行为能够促进组织效率和组织创新(e.g.,Detert,Burris,Harrison,&Martin,2013;Li,Liao,Tangirala,&Firth,2017)。

早期的研究将员工建言行为界定为单维结构,随后建言行为被划分为促进性与抑制性建言两维的结构(Liang,Farh,&Farh,2012)。

促进性建言指为了改进工作团队或组织整体功能而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抑制性建言行为是大胆指出工作中已经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过往建言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个体影响(Qin,Direnzo,Xu,&Duan,2014;Tangirala,Kamdar,Venkataramani,&Parke,2013)、领导因素(Chan,2013;Zhang,Huai,&Xie,2015),以及组织情境因素(Wei,Zhang,&Chen,2015)。

相对应的,沉默行为是指个人将自己对组织环境在行为、认知或情感上的评价予以保留(Pinder&Harlos,2001)。

当组织中沉默行为普遍化以后,会上升为一种集体现象,损害组织信息流通,妨碍组织运作(Morrison&Milliken,2000)。

过往研究指出,中国员工在组织中是否建言或沉默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陈文平,段锦云,田晓明,2013)。

响应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热潮,已有研究探讨了部分中国文化因素对建言与沉默行为的影响,如中庸思维、关系等(段锦云,凌斌,2011;王永跃,段锦云,2015)。

而面子作为同样重要的文化因素,却由于其内涵难界定,较少被探讨。

综上,本研究将立足于组织中人际互动的视角,探索组织中员工的面子观结构,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影响,以检验组织中面子观的效标效度。

此外,由于面子是来源他人评价而形成的与自我价值相关的心理地位,与个体自尊等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还将进一步聚焦组织情境,探讨基于组织的自尊在面子观和建言、沉默行为之间关系中的作用。

研究分为两个子研究:研究一探讨了中国背景下员工面子观结构并开发测量问卷;研究二基于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ofresourcestheory;Hobfoll,1989)探索了员工面子观对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影响,以及基于组织的自尊在上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2研究一:中国背景下员工面子观结构的探索与验证2.1预研究预研究主要通过对目标群体的半开放式问卷调查以及后续的访谈,收集组织中员工在工作情境中面子有无、得失的典型行为实例,归纳整理员工的面子事件,为探索员工面子观的结构以及开发相应研究问卷做准备。

根据前期的文献综述与分析,在面子的概念内涵基础上(胡先缙,2004;翟学伟,2011),编制了半开放式问卷。

问题包括:在工作环境中,怎么样让您觉得有面子;为了赢面子,您会做些什么事情;在工作环境中,怎么样让您觉得没有面子;为了避免失面子,您会做或者不会去做什么事情;在工作环境中,您认为怎样会使他人没面子;为了避免他人失面子,您会做或者不去做什么事情。

请被试尽可能多地列举。

随机选取组织员工为调查对象,共26人参与了研究。

其中男性18人,女性8人,年龄在23岁到43岁之间(平均年龄27.11岁),学历以本科为主,且主要为基层员工。

对问卷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想要测量的行为事件的范围、特征,选择符合定义的行为事件,并加工分类,对于不符合本次研究的行为事件资料采用存档处理,以备后续研究使用。

选择行为事件的标准是:(1)行为事件或情况必须符合本次研究对内容的界定;(2)对行为事件的描述应明确、详细,且具有条理性。

根据后续访谈,多数员工面子具有相互性,尤其对于面子的维护,更是相互的行为,符合研究预期。

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请教课题专家,合并意义重叠或者接近的条目,删除不符合标准的条目后,形成初始条目,见表1。

2.2员工面子观的结构研究2.2.1初始问卷编制首先通过课题组集体讨论,将半开放式问卷以及后续访谈得到的条目具体化,编制初始问卷。

随后,邀请6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生对编制好的初始问卷进行阅读、修改,并请他们按照编制标准提出修改意见。

在多次修改后,请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专家进行修改,并最终形成预测问卷,包含24个题项。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1=“从不”,5=“总是”)测评,评价方式为员工自评。

2.2.2被试与取样被试主要为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员工。

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47份,回收率为89.4%。

其中有效问卷407份,样本有效率为81.4%。

为了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将数据随机对半拆分为两部分,数据A(n=203)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数据B(n=204)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部分样本在性别、年龄﹑工龄等人口统计学信息上没有显著差异。

数据A(n=203)样本结构方面,男性109人(53.69%),女性94人(46.31%),平均年龄26.9岁,平均工作年限4年,学历以本科为主,职位以普通员工为主。

数据B(n=204)样本结构方面,男性115人(56.37%),女性89人(43.63%),平均年龄26.50岁,平均工作年限3.7年,学历以本科为主,职位以普通员工为主。

2.2.3面子观问卷修订使用数据A对编制的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包括总分的27%最高与最低分进行区分度分析,以及各项目与项目总分的相关。

分析结果表明,24个项目的区分度均达到显著,保留所有题项。

由于项目22﹑23与“维护他人的面子”的相关高于“维护自己的面子”,与编制意向不符合,予以删除,见表2。

自此余下22个项目。

2.2.4问卷信度检验首先验证本研究所开发的面子观问卷的信度,基于407名总样本的分析结果得出,本研究开发的面子观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是0.73。

维护他人的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及想要获得面子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0﹑0.75和0.71,作为新开发问卷,各分量表信度系数达到发展量表的标准要求,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吴明隆,2012)。

2.2.5探索性因素分析以A部分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2,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χ2值为1184.16(p<0.001),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做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发现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3.81%,根据同一题项在两个及以上都有较高负荷需删除,以及因子内题项不少于3个的原则(Fabrigar,Weganer,Maccallum,&Strahan,1999),将项目4、9、10、11、12、19、24删掉。

再次进行因素分析,萃取出3个因子,各项目因子负荷都大于0.60,累计方差贡献率达51.76%(见表3)。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三个维度的编制问卷呈现清晰的概念结构,符合研究变量的概念构想,因子解释度较好,所得结果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2.6验证性因素分析基于数据B对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得到的面子观结构进行模型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