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中心的发言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唐春凤

备课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15用估算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要求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学习估算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口头验算建立数感为今后学习乘法、除法估算打好基础。在教学口算、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在以前的练习中也散落着一些估算的习题,只是口头的练习没有书面表达。估算是要求学生理解求和估算的方法,并会用算式表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课标,现对本课做以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例4,教学用估算解决问题,创设了到上海科技馆看巨幕电影的情境,提出“六个年级学生同时看电影能不能坐下”的实际问题。

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给出了应用往小估的策略得出中间数,并不断调整估算方法,最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先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几百几十数,相加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那么总人数也一定大于座位数,坐不下。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体会需要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在“回顾与反思”环节,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理解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需要对估算方法进行调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已经会求两位数、三位数的近似数,在本单元例3中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三、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增强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难点:根据现实情境,合理选择估算策略。

五、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教材练习三第5题

小结:估计时看实际情况,有时候是需要估到整百,有时候需要估到几百几十。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2)什么情况坐得下,什么情况坐不下?

2、分析与解答。

A、求准确数解答问题。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想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B、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

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你的估算合理吗?用正确的估算方法再算一算这道题

4、做一做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小结:和例题比较,例题是尽量把数据看小点,和还是大于441,所以座位不够。做一做是尽量把数据看大点做比较,结果和还是小于441,所以座位一定有多的。所以在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和策略才能正确的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3、完成“练习三”第13题。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三单元测量,可分为三大块9个例题,(一)毫米、分米的认识(例1)认识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例2)认识分米,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例3)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二)千米的认识(例4)认识千米,千米和米的关系,(例5)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例6)估计长度,培养长度观念;(三)吨的认识(例7)认识吨,吨和千克的关系,(例8)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例9)列表法解决问题。备课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21认识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例1,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初步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通过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估计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判断估计结果是否准确,引出精确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厚不到1厘米,课本的宽不能用整厘米数表示,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并给出表示毫米的符号“mm”,让学生了解。利用直尺上的毫米刻度直观告诉学生1毫米有多长,再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引出“1厘米=10毫米”,帮助学生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通过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并给出生活中长度是1毫米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通过让学生说一说需要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的物品,让学生体会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形成初步的估算能力,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

拿出数学书,那你们能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分别大约是多少厘米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书本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学生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