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大跃进” 钢产量、粮食产量
1
2
“大跃进”钢产量 粮食产量
1957
1958
1959
“人民公社”
1958年8月29日要求 全国各地尽快地将 小社并大社,转为 人民公社。 1983年以后取消人 民公社制度,在人 民公社的基础上重 建乡体制,乡重新 被确立为农村基层 行政单位。
传说中的七月份
认清国情 准确把握 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 断的发展,中断了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 阶段的正确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新中国 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 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作出初步的 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得把握了我国 的基本国情。
强调中国的现在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
“文化大革命”
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由毛 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 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 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 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关于刘 少奇问题的“审查报告”,给刘 少奇加上“叛徒、内奸、工贼” 的罪名,宣布“把刘少奇永远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群众高举毛泽东画像 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 务”。一年后,刘少奇含冤病逝
邓小平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 ,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叶剑英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在幼年 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 代化,必然有一个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1981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982党的十二大 和1986十二届六中全会,这三次都没有把它 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性问题加 以把握,因而也没有从理论上作为制定党的 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加以展开和发挥。
邓爷爷的四个步骤(党十三大)
第一,邓小平提出到本世纪末,实 现“小康之家”。1981年提出,十年 翻一番,两个十年翻两番的设想。 第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 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 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第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 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份。 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提出:政 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分为: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分为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认为社会主义有“初级 形式的社会主义”和 “发达的社会主义”。
3、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 意 义 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 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 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坚定、 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坚定、自觉 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 前进。 前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 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 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 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 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决不能 掉以轻心。 掉以轻心。”
特点
第一、是低水平的。 第一、是低水平的。 第二、是不全面的小康。 第二、是不全面的小康。 第三、是发展很不平衡的。 第三、是发展很不平衡的。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们要在 21 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 世纪头二十年, 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 水平的小康社会 。 党的 十六大
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要求
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 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 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 差距的历史阶段; 差距的历史阶段; 通过改革和探索, 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 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 史阶段; 史阶段;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层涵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的性质 是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层涵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 平和程度 。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 度,这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两 面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
2.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2
生产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
3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 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正如邓小平所说:“什么叫现代化? 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 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
(二)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研究苏联《政治 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社 会 主 义 发 展 阶 段
比较发达阶段
不发达阶段
过渡时期
1962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 的教训以后,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 讲话》中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 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发展起来,要赶上 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 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 这些思 想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 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但是,六十年代党 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 而把对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 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从而中断 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
“你们大多可以看到共产主义。
跑马乡的故事 :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 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讲述了 1958 年 10 月中旬发生在 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党委书记在大会上 宣布; 11 月 7 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 11 月 8 日是 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 西。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我可以 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小孩子 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 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 条 还得请示上级。这件事足可 见当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后果。 (顾海良、秦宣;《新时期的旗帜》) 案例讨论: ( 1 )这一件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2 )我们从中应该汲取的教训是什么?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勃列日涅夫(1906-1982)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曲折 探索
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社会,毛泽东区分了社会主义的 “建立”和“建成”,认为我国的 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 然而,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希望以“一 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 跑步进入共 产主义,结果刮起了“浮夸风”、 “共产风”。
新局面》报告中指出:“ 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 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巩固和 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 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经过 艰辛探索,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实践 中不断深化、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的决议》)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 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揭示初级阶段的 根本特征,物质文明不发达。
1986年党的十二届 六中全会指出, “我国还处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这将是一个相当长 的历史时期;并揭 示了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在经济方面的 特征。

特殊名人 苏明娟也许是中国最特殊的名人,几乎每个人都 见过她的照片,但却鲜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为了 配合希望工程的宣传工作,已经上初中的她开始 频繁参加各种活动。有一天,老村长来到她家对 正在做饭的钟业臻说道:“你姑娘要去北京开会 了,赶紧给她准备准备,过两天就 苏明娟走。” 什么会苏明娟不知道,去了才知道是中国共青团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时的她14岁,整个人 民大会堂里的与会代表,属她最小。会后,她被 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回到家后,邻居来看她, 问:“你一个月拿多少工资啊?”在他们眼里, 她已经是中央来的大领导了。当然,工资是没有 的。苏明娟也明白,这只是国家给她的一个荣誉。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九大基本特征表述为三个层次:
“五个化”: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生活富裕
化、体制活力化;
精神文明两大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 缩小两个差距:逐步缩小地区经济文化差距,逐步
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 含义和主要特征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和发展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
的根据。” 认清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 所处的发展阶段,这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切 问题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问题的历史探索
马恩著作中没有现成的答案
一、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 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 要矛盾具有特定的历史内容。 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 “人民”包括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需 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 不断提高的,具有 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 括生产力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 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 管理方式落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

第一,改变生产力落后状况需要用相当长 的时间。 第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 第三,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 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助于我们 克服急躁情绪,实事求是地去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 会主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助于我们 树立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脚踏实地去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历史任务。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助于我们 树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毛中特在我们考研政治中占了约30分的比重,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初期复习时要注意着重把握。

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大重要内容,针对这一部分的复习同学们要重视起来。

整个这一章内容的学习理论性较强,复习时可结合史纲一起入手,不仅学习理论,还能填充史实,复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老师就针对初期准备考研政治的学生,详细讲述一下毛中特的相关考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列宁最早提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党的十七大强调“两个没有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引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从理论的起源、基本内涵、主要特点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理论的起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十月革命后,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抗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逐渐壮大起来。

在中国人民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旨在使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社会主义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非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消除非社会主义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三、主要特点1. 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要对国情进行准确的分析,不能简单照搬外国经验,而是要根据中国特点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

2. 突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要求把经济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来推动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3. 稳定和改革并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又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4. 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倡导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四、理论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任务,通过对当前社会矛盾的准确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考研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考研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考研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思想。

该理论为中国的现实社会条件和实践经验提供了指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级阶段的概念和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素质还不高,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特定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矛盾的特殊性: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发展阶段,与其他社会形态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明显的区别。

2. 发展阶段的特点:初级阶段对于社会主义社会而言是必经的发展过程,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3. 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初级阶段的目标是逐步改变落后状态,最终实现现代化,同时也需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最早由邓小平提出,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到初步确认。

随后,该理论逐渐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相结合,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创新。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与使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之上的。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中国尚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状况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与路径选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以及在实践中的坚持,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任务与挑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解决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矛盾问题,逐步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他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

后来,他又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

后来,他又明确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力得以比较充分的发展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从根本上建立了。

但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作出的严重错误的估计,产生了一种盲目乐观情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

之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和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分别对这一阶段的内容作了一定分析。

但总的说来,这三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或初级发展阶段时,都还没有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性问题加以把握,因而也还没有从理论上作为制定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加以展开和发挥。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这个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正式基于对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认识,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东西艰苦奋斗。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正是由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我们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使社会主义再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