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的后记,江姐家人的故事催人泪下!
江姐一家祖孙三代的不同命运

江姐一家祖孙三代的不同命运江竹筠江竹筠和丈夫彭咏梧及儿子彭云第一代:献身中国江竹筠,1939年入党。
人们习惯称她江姐。
1947年,在“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学生运动高潮中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在丈夫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江姐还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
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
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姐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
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江姐的十指。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
1949年11月14日,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年仅29岁。
左一彭云后为夫人易小冶彭云感觉在美国的生活很充实第二代:定居美国1965年,江姐19岁的儿子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毕业后分到了沈阳一家工厂工作。
1973年,彭云与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易小冶结婚。
易小冶家在北京,外公是杨开慧的舅舅。
1975年彭云调到北京四机部一个研究所工作,全家得以团聚。
1977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以后,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
随后,他又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国,先后在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学习,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马里兰大学担任了一年访问教授。
1987年,彭云回国在中科院软件所做了一年多的研究工作。
后来,美国一家知名的出版社看中了彭云的博士论文,请他担任第一作者,与导师合作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写作出版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中溯因推理的专著,彭云因此又前往美国。
从此之后他一直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现在已经是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
他的妻子易小冶也先后在美国取得了社会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在一家研究所工作。
彭云在谈及母亲时坦言只完成了母亲的一半遗愿。
彭云夫妇和彭壮壮夫妇二世同堂在美国中国商务部易小准副部长在京会见了美国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彭壮壮博士第三代:杀回中国彭壮壮(Alex Peng):哈佛大学数学学士;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麦肯锡全球董事,大中华区电信及高科技行业的核心成员;江竹筠烈士的孙子。
红岩江姐发现丈夫牺牲 读后感

红岩江姐发现丈夫牺牲有感哎呀呀,说到红岩江姐发现丈夫牺牲这事儿啊,那可真是让人心里难受又敬佩呢!江姐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当她得知自己的丈夫牺牲了,那得多难过呀。
换做是咱普通人,可能都不知道该咋办了,得哭天抢地好一阵子吧。
可江姐不一样啊,她虽然心里肯定悲痛万分,但她可没被打倒。
她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有着对革命事业无比坚定的信念。
你想想啊,那时候的情况多艰难啊,到处都是危险,随时都可能掉脑袋。
可江姐一点儿也没退缩,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和悲痛都化作了力量,继续为了革命奋斗。
她心里肯定想着,不能让丈夫白白牺牲,一定要完成他们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江姐在那样的环境下,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组织和领导同志们进行斗争,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她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着大家前进的道路。
她的坚强和勇敢,让那些男同志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咱再想想自己,要是遇到点困难和挫折,可能就开始抱怨了,就想打退堂鼓了。
和江姐比起来,咱真的是太惭愧啦。
江姐面对的可是生死考验啊,人家都没怕,咱还有啥理由不努力呢。
江姐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信念是多么重要啊。
只要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她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努力奋斗,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江姐发现丈夫牺牲后,她没有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而是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前行。
这真的太了不起啦!她的这种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她,就会觉得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儿。
江姐是我们的榜样,她的事迹会永远流传下去。
我们要向她学习,学习她的坚强、勇敢、信念和奉献精神。
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都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奋斗。
哎呀呀,说了这么多,总之就是江姐真的太伟大啦!她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敬佩。
我们要永远记住她,记住她为我们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红岩江姐发现丈夫牺牲这事儿,会一直印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像江姐一样,做一个有信念、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人!。
红岩江姐作文300字

红岩江姐作文300字
又是一年清明,早晨刚下了一场小雨,街上难得的清静。
大概人们都去扫墓了吧,空中弥漫着的气息未免也太肃穆了。
我紧了紧身上的衣服,莫名的冷了。
不知是这寒风瑟瑟,还是为革命烈士的伤感。
是啊,他们也许有人缅怀,却无人祭拜;可能有人想去扫墓,然那墓,又在何处?
下雨时,我突的想起江姐,她也太坚强了吧。
坚强得,让我的眼变得酸涩。
是否还有人记得,她的丈夫彭松涛同志,也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1947年初春的雨天,牺牲了。
雨,一直在下。
江姐看见在这个世界上她唯一的亲人,在她的面前变得冰冷。
就在她的面前挂着的是他的头颅,她却不能上前一步相认,不能呼喊一声。
明明爱人就在不远处,却无能为力。
这只是因为,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她,有着未完成的职责。
雨雾蒙蒙,她毅然地转身就走,泥泞的土地脏了她的鞋袜,她却恍若不知。
她没哭,就算雨水可遮去她的泪水,她也没哭。
她默默地向前走着,永世难忘的痛苦冲击着她的心,不断翻腾起跃。
即使如此,她也没有流泪,一点也没有。
只因那泪水,只在心中流淌。
红岩家书读后感

红岩家书读后感《红岩》这本书,我是怀着崇敬与感慨读完的。
而其中的“红岩家书”部分,更是让我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一封封家书,是革命者们在黑暗中闪烁的点点星光,是他们对亲人的深深眷恋,更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
其中,江竹筠烈士的家书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她在信中写道:“竹安弟:苦难的日子快完了,除了希望这日子快点到来而外,我这里什么都不能兑现。
安弟啊,的确太辛苦你了。
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地在学习……” 这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的恐惧与退缩,有的只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
我仿佛看到了江姐在那阴暗潮湿的牢房中,借着微弱的灯光,一笔一划地写下这些文字。
她的脸上或许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无比的坚毅。
她知道,自己身处险境,但心中的信仰让她无所畏惧。
江姐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还不忘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想想我们现在,有着舒适的学习环境,明亮的灯光,齐全的学习资料,却有时候还会抱怨学习的辛苦。
与江姐相比,我们真的是太惭愧了。
还有一封是许晓轩烈士在临刑前写给妻子姜绮华的家书,“华:七年了!从二十九年清明节,我们抱着馨儿在屋后面小山坐着,看到德华走失了路,哭着由警察伴了回家,——从那时到现在,七年怕都过了一两个月了吧。
七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你受苦的时间也很长了。
我实在对你不起,让你苦痛了这样久,而就是现在,我还是没有办法来安慰你,除掉说我还活着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还有就是我心里很不安。
如此而已。
不是想不出话说,而是无法说出实在可靠,可以兑现的话来安慰你啊。
” 这封信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一个丈夫对妻子深深的愧疚和牵挂。
我能想象到许晓轩烈士在写这封信时,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奈。
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却因为革命事业不能陪伴在她身边,甚至无法给她一个确定的未来。
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这些家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者们的伟大。
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他们也会思念亲人,也会对家人感到愧疚。
红岩大结局读后感

红岩大结局读后感
先说这江姐吧,那么坚强的一个人,最后壮烈牺牲,真的是让我既敬佩又心疼得不行。
她在监狱里遭受了那么多的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就像一颗怎么也捶不扁、砸不烂的硬钉子。
看到她英勇就义的时候,我都想冲进书里把那些坏蛋给揍一顿,可又只能干着急。
还有许云峰,这大哥那也是条好汉啊。
他的智慧和勇敢在最后一刻都闪闪发光。
他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搞事情,还能那么淡定从容,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可把敌人气得够呛。
最后英勇献身的时候,我感觉他整个人都升华了,像一座永远矗立在我心中的英雄丰碑。
那些坏蛋们呢,就像一群小丑,蹦跶来蹦跶去的。
他们以为自己能把革命者们怎么样,可到最后啊,还不是被历史的车轮给碾得粉碎。
他们那些残忍的手段在革命者们的坚定信仰面前,就跟小孩儿过家家的小把戏似的,幼稚得很。
从这大结局里啊,我深深感觉到信仰这东西可太强大了。
这些革命者们就是靠着对新中国的信仰,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才能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下来。
而我呢,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有时候还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想打退堂鼓,真的是太不应该了。
我就想啊,要是我能有他们十分之一的坚定就好了。
2024年《红岩》读后感例文(3篇)

2024年《红岩》读后感例文今天第一次读了《红岩》这本书,作为二年级的我怀着敬畏的心情去阅读,打开封面便看见了:“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这一句话,虽然不是很理解,但仍感到很激动。
解放前国家陷入危难中,当我看到江姐回乡下为游击队送药时,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城墙门上,木笼子里一颗颗人头映入江姐的眼中,她丈夫的名字在纸上第一行,我知道江姐此时内心是伤感的!因为亲情是人生中最伟大的,我与爸爸妈妈之间更是如此。
书中如此描述: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
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
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但坚强的江姐立即想到自己有重要的任务,便忍住泪水,一步一步向前。
我十分佩服她的勇气。
我感受到江姐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她在渣滓洞集中营被敌人连续多日拷打,宁死不屈的精神让战友有了无穷、动力。
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手指,我们敬爱的江姐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剧烈的疼痛。
她,一个女共产党员,在敌人面前宣布: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读完这本书,我为坚强的他们而感到自豪,我一定会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2024年《红岩》读后感例文(2)当历史的脚步渐行渐远的时候,岁月的涛声似乎很难再激起回忆中不曾起伏的涟漪。
那些不只是激情飞舞和庄严神圣的画面,像是时空隧道里的灰尘,虽平凡却不失凝重,虽朴素却不乏张扬,在理想与现实,追求与阻碍的碰撞中阐述了不朽生命的伟大意义。
所以,当我捧起《红岩》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种收获。
怀着沉重与敬畏的心情来阅读这部著作的,不想去过多的纠缠于纷乱复杂的故事情节或者性格各异的角色,因为知道任何文章,不管是鸿篇巨制,或是简短小诗,其文字及其所构成的故事整体只是表达情感的手段,而对于我们读者而言,最值得研究就是抓住故事其所体现的本质,即一个时代或是一类事物所表达的客观规律与情感世界。
对于《红岩》,我抓住的是两个字“永恒”。
应该是有感慨的!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按照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一个人对于一个时代而言,是微不足道的,这大抵是客观文明的普遍共识,可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永恒,因为有一种精神——叫做气节,而那些坚持气节高于利益,坚持自己的抉择并且为之不懈努力的人会永垂不朽,这类人,我习惯地称之为英雄。
红岩读后感400字江姐

红岩读后感篇1:一天,我在爸爸的书架上看到《红岩》这本书,出于好奇,我抽出来看了看,当我看第一篇故事后,就被故事中感人的情节吸引了,于是我一口气将这本书看完了。
在这本书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江姐受尽酷刑,但依然坚贞不屈的故事。
江姐性格温文尔雅,待人和蔼可亲。
在丈夫惨烈的牺牲以后,她还是坚强地抬起头来,从理智克制了感情的波涛,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埋心底,一心一意的为革命事业奋斗。
当她被捕时,面对凶残的敌人的严刑拷打,竹签子钉手的时候,还是那么沉着冷静,她说:“毒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用竹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比钢铁还要坚硬的!”最后,在江姐就义前,然后从容的走上刑场,她为新中国诞生而慷慨献身的誓言,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上:“如果需要为共产党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所有这一切,多么让人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红岩战士们用鲜红的血人红了我们的国旗,红岩精神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它让我们要常怀一种危机之情,提示我们要时刻牢记:有今天这样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把真情捧出来,化作长城上的一块砖,化作长城里的一朵浪花,化作昆仑山上的一朵白云,为先烈战士们能安是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篇2:这个寒假,我读了《红岩》这本书,它使我感动万分。
《红岩》这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的名著。
它描写了许多的革命英雄为了新中国的未来而奋斗的感人故事,比如成岗、许云峰、江雪琴、刘思扬、成瑶……这些英雄们为了新中国,视死如归,从不向敌人畏惧。
这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江雪琴——江姐了,她自己的丈夫牺牲之后,不是像其他女性一样,再也站不起来了,而是擦干了眼泪重新坚定的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完成的任务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就继续与敌人战斗。
而就在渣滓洞监狱的艰苦生活过程中,当敌人严刑拷打她并向逼问共产党的秘密时,她坚决不向敌人透露共产党的任何秘密,当心狠手辣的敌人用竹签子钉她的手指,问她说不说共产党的秘密时,她仍然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
【初三作文】《红岩》读后感

【初三作文】《红岩》读后感在读《红岩》这本书之前,早已听妈妈讲过有关江姐的故事,我也非常喜欢这位革命前辈。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被书的封面深深吸引住了。
明亮的红色背景下,一棵苍劲的松柏骄傲地站在坚硬的岩石上。
太令人兴奋了。
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
其中江雪琴江姐最让我敬佩。
当她亲眼看见丈夫彭松涛被悬首示众时,她没有像一般女性一样不堪一击,而是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的埋在心底,正印证了那四个闪闪发光的字——前仆后继。
当她由于甫志高的叛变而被捕入渣滓洞时,面对凶暴的野兽,面对残酷的重刑,她没有丝毫的屈服与畏惧。
当我看到特务长徐鹏飞一次又一次地把竹竿插进江姐指尖的残忍命令时,我也感到了痛苦。
就像一根竹竿钉在我的心上,但我听不到江姐姐的呻吟。
她用自己的话写道:“折磨太小了!竹竿是竹子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从江姐身上,我看到像金子一般亮,像金子一般坚的精神。
如果说我在江姐身上学习到的是坚强,那么我在许云峰身上,学到的便是镇定。
当他突然发现傅志高的叛变时,他看起来还是原来的样子,并告诉李景元立即通知其他党员。
他假装什么也没发生,慢慢地向傅志高走去。
我情不自禁地表示敬意。
要做徐云峰所做的事,我必须有多么强烈的心理!在被捕后与徐鹏飞的谈话中,他用自己的冷静震惊了看似傲慢但苗条的徐鹏飞。
对于敌人的残暴,他只是平静的说了一句“拷打得不到的东西,刑场上同样得不到”;对于敌人枪毙的威胁,他无所畏惧的迎上前去;对于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决不会动摇!看到他这样坚定的决心,我心里充满了对他和宁死不屈的战友们的尊敬,同样也充满了对束手无策的敌人的蔑视。
潮湿腐烂的渣滓洞、白色的住宅、几乎令人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吞下干燥、坚硬、发霉的米粒,把它们拖得遍体鳞伤,忍受着伤口的阵阵剧痛。
他们以普通人无法想象的毅力与反动派顽强战斗到底。
这本书让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英勇坚强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岩》的后记,江姐家人的故事催人泪下!
《红岩》的后记,催人泪下,值得一读。
初知江姐家人许曙明1995年的一个傍晚,一位在四川大学工作的朋友陪着我在川大校园转悠。
初夏的成都,已经很热了,只有黄昏时才有些许凉意,郁郁葱葱的校园里不少人在遛跶。
"看见前面走过来的那个人了吗?”朋友突然神秘兮兮地说。
“他是谁?”"你先看清楚,等会我再告诉你他是谁。
”一个不胖不瘦,不高不低的中年人迈着不快不慢的步伐迎面走来。
“彭书记好!”朋友朝那人打着招呼。
“你好!”那人微笑着回应。
然后,又迈着不快不慢的步伐走过去了。
就在这微微一笑之间,你能感受到他是个和蔼可亲的人。
等那人走远了,朋友说:“你知道他是谁不?”“我怎么知道他是谁?”“他叫彭炳忠,是我们学校的党委副书记!”“哦!”"你知道他是谁的儿子吗?”“谁的儿子?”“彭咏梧。
”“彭咏梧?”“你知道彭咏梧?”“当然知道。
重庆地下党的负责人,川东游击队的政委,江姐的丈夫。
”“他就是彭咏梧的儿子。
”“他是彭云?彭云不是在美国吗”我停住脚步,朝后张望。
“他不是彭云。
他叫彭炳忠,是彭咏梧和第一个妻子的儿子。
”“什么?彭咏梧和第一个妻子的儿子?彭咏梧还有一个妻子?”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一下子怔住了。
“对!我也是这几年才知道的。
他是彭咏梧和第一个妻子谭正伦生的儿子。
”“那……彭咏
梧和江姐结婚时,谭正伦还活着吗”“活着,谭正伦一直活到了1976年。
彭咏梧、江竹筠,谭正伦之间,还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故事呢……”天哪!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江姐竟然是彭咏梧的第二个妻子,他们的爱情故事不是撼天动地,撕心裂肺,感动过一代又一代人吗?我想起了那个坚贞不屈,以血肉之躯战胜皮鞭、竹签、铁镣的昂首天外的形象,想起了那个身穿红毛衣、蓝旗袍、系着白围巾的年轻、漂亮的模样……我怎么都不能把她和第二个妻子联系起来,这个说法刺激得我心里隐隐作痛。
朋友告诉了我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彭咏梧在认识江姐之前就结过婚,她的第一任妻子叫谭正伦。
他们有一个儿子,就是彭炳忠。
后来,彭咏梧离开老家云阳去万县、重庆工作,曾写信叫谭正伦带着彭炳忠来相聚。
由于彭炳忠正出麻疹,加上彭咏梧读书时欠下的一大笔债务要偿还,谭正伦只好留在了老家,因为地下工作的需要,彭咏梧不能和家里通信,夫妻失去了联系。
后来,为了掩身份,彭咏梧和江竹筠假扮夫妻,后经组织批准正式结婚,又有了儿子彭云。
在重庆地下党的斗争及其艰难、残酷的时刻,江姐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写信给谭正伦,提出把彭云托付给谭正伦谭正伦收到江姐的信后心情可想而知,丈夫离家六年,杳无音讯,现在突然又有一个女人来信说她和自己的丈夫结了婚并且有了一个儿子,还要把这个儿子交给她抚养、保护,这让谭正伦怎么面对。
可是,不管谭
正伦最初多么难过,痛苦,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去重庆。
因为她知道,江竹筠、彭咏梧干的是大事,为普天下的穷苦人谋求翻身解放的大事。
他们为了这件大事连命都不要了,自己还能考虑个人的恩恩怨怨吗?为了保护彭云,谭正伦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艰辛,在重庆处于黎明前黑暗的最严酷的日子里,她带着彭云、彭炳忠东躲西藏,历尽磨难。
一次次躲过了军统的魔爪,使特务抓住彭云逼江姐就范的阴谋未能得逞。
彭咏梧、江竹筠牺牲后,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彭云。
最艰难的时候,彭云也没有断过牛奶。
无可奈何时,她还将自己的亲骨肉彭炳忠送过人。
解放后,国家规定两个孩子都可以得到抚恤金,但谭正伦只领彭云一个人的。
她本来可以到机关工作,但因为彭云刚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她主动去保育院当了保育员,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彭云。
最终,她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并且都成了栋梁之才。
彭炳忠是我们国家的无线电专家;彭云是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计算机系主任,终身教授。
江姐和谭正伦终生都没有见过面,但他们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令人震撼。
可以说,他们是同样伟大的女人。
最令人感动的是重庆解放后,谭正伦背着彭云到处打听江姐的下落,最终在歌乐山找到了江姐的遗体。
她放声大哭:“妹子,我把你的儿子带来了,你睁开眼看看吧……”“这是一个人天共仰的家庭。
江竹筠、彭咏梧、谭正伦都是了不起的人,为了国家,舍生忘死,不顾一切。
江竹筠、彭咏梧就
不用说了,慷慨赴难,誓死如归;谭正伦顾全大局,摒弃自己,大爱无疆,是天下少有的善良女人。
”朋友叹了一口气说,“就是彭炳忠,也绝非常人,从不以烈士子女自居,一生低调做人,在我们学校的威信非常高……彭书记从不张扬,上中学、大学时,同学们都不知道他是彭咏梧的儿子。
就是现在,知道的人也很少。
我因为特别关注这段历史,到处打听,查资料,才了解一些。
彭书记没有一点领导架子,生活非常俭朴。
他是无线电专家,获得过全国科技大会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你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我们学校流传着一个故事,七十年代,为了给一个教师的妻子联系工作,他三伏天骑着自行车往新都跑了好几趟……”现在,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彭炳忠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在川大校园里散步的身影一直铭刻在我的脑际……每每想起彭炳忠不胖不瘦的模样,我的心里就涌过一股暖流。
2010年底,全国多家电视台正在上演电视连续剧《江姐》,里面有谭正伦、彭炳忠的形象。
正当我聚精会神地观看时,接到了朋友的电话。
他说他们彭书记于10月10日突发脑梗塞去世了……我非常赞同朋友的说法,彭咏梧、江竹筠、谭正伦甚至彭炳忠都是了不起的人。
他们是胸怀人间真爱,浑身闪烁着理想光辉的人。
彭咏梧是高高华蓥山上巍峨挺拔,栉风沐雨的一株松柏;江竹筠是红岩上凌雪绽放,丹心向阳的一支红梅;谭正伦是深谷里暗自生长,香飘四处的一束幽兰;谭炳忠是原野上迎风摇曳,
翠染寸土的一颗绿草……一个人,只要有一颗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心,只要坚守着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他的一生就一定会生活的很幸福,生命的光芒就会在他的身上熠熠生辉。
想当初,彭咏梧正是怀揣着“让天下的穷苦人翻身解放的”的理想,才能在刀光剑影中奋不顾身;江竹筠正是怀揣着“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的理想,才能历经磨难傲视魔窟;谭正伦正是怀揣着“他们为了这件大事连命都不要了,我还能考虑个人的恩怨吗”的思想,才能放弃小我爱洒人间;谭炳忠正是怀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才能为了给一个教师的妻子联系工作,大热天骑自行车往新都跑好几趟……热爱祖国的人才热爱人民, 热爱大众的人才热爱生活,大爱的极致是牺牲。
因为彭咏梧、江竹筠、谭正伦都拥有至高无上的大爱情操,所以他们才拥有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
别的不说,单是江竹筠在危难时刻敢于把自己的亲骨肉托付给谭正伦的举动,就足以让人震惊了。
不管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彭咏梧、江竹筠、谭正伦们当年高举的旗帜鲜艳夺目,怀揣的信念光芒万丈。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是永远的主题和永恒的理想,那些为了大多数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而奋不顾身、赴汤蹈火的人,永远都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英雄。
这些英雄是顶天立地的,任何向往公平正义和自由解放的人都对他们充满了爱戴与敬仰。
我唯一惊奇的是,为什么这些英雄往往带有家族性。
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健、毛楚雄、杨开慧、毛岸英……彭咏梧、江竹筠、谭正伦……当我知道了江姐和彭咏梧的儿子彭云娶的妻子叫易小冶, 而易小冶的外公向明卿是杨开慧的舅舅, 杨开慧是易小冶的表姨,这样下来, 毛主席、杨开慧就成了彭咏梧、江竹筠的亲戚时,我会心地笑了……(转发)当我们在演唱《江姐》歌剧选段的时候,应当了解这些隐在先辈后面的故事。
[惊讶][惊讶][拳头][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