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酸的疏水改性及其性能表征

合集下载

海藻酸制备方法

海藻酸制备方法

海藻酸制备方法一、引言海藻酸是一种重要的天然高分子多糖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因此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海藻酸的制备方法,以及其中的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海藻酸的提取海藻酸主要从海藻中提取得到,而海藻的种类和采集地点对提取过程有一定影响。

一般而言,优质的海藻酸可以从野生海藻中提取得到,而不是人工培养的海藻。

提取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海藻的清洗:将采集到的海藻进行充分清洗,去除附着在海藻表面的杂质,如沙子、贝壳等。

2. 浸泡:将清洗干净的海藻浸泡在适量的水中,一般使用冷水浸泡,时间根据海藻的种类和状态而有所不同。

3. 煮沸:将浸泡后的海藻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煮沸,时间一般为1-2小时。

煮沸的目的是破坏海藻细胞壁,使海藻酸能够更好地释放出来。

4. 过滤:将煮沸后的海藻酸溶液进行过滤,去除其中的固体杂质,得到纯净的海藻酸溶液。

三、海藻酸的纯化海藻酸的纯化过程主要是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无关物质,以得到高纯度的海藻酸。

1. 酸碱中和:将海藻酸溶液加入适量的酸或碱中,并搅拌均匀,使溶液的pH值逐渐接近中性。

这一步骤有助于去除其中的杂质和不溶于水的物质。

2. 沉淀: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和温度,使其中的海藻酸形成沉淀。

然后通过离心等方法将沉淀分离出来。

3. 洗涤:将分离得到的海藻酸沉淀进行反复洗涤,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残留的酸碱等。

4. 干燥:将洗涤后的海藻酸沉淀进行干燥,得到干燥的海藻酸产品。

四、海藻酸的改性海藻酸的改性可以使其具有更好的性能和应用价值。

常见的海藻酸改性方法包括酯化、磺化、烷基化等。

1. 酯化:通过与醇类反应,将海藻酸与醇类形成酯键,得到酯化海藻酸。

酯化可以改变海藻酸的溶解性、稳定性等性质。

2. 磺化:通过与磺酸反应,将海藻酸中的羟基部分磺化,得到磺化海藻酸。

磺化可以增加海藻酸的水溶性和药物缓释性能。

3. 烷基化:通过与烷基化试剂反应,将海藻酸中的羟基部分烷基化,得到烷基化海藻酸。

辛胺改性海藻酸钠薄膜的制备及理化性能研究

辛胺改性海藻酸钠薄膜的制备及理化性能研究
主要仪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DHG–9240A), 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万能试验拉伸机 ( 3300 ), 美 国 INSTRON 公 司 ; X– 射 线 衍 射 仪 (DX–2700),辽宁丹东浩元仪器有限公司;扫描电 子显微镜(JSM–7500F),日本 JEOL 电子株式会社;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Nicolet 5700),美国热电公 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TU–1950),北京普析通 用仪器有限公司;核磁共振氢谱(Bruker avance Ⅲ HD, 500 MHz),瑞士;热重分析仪(TGA/DSC 1/1600 类 型数显量热仪),上海梅特勒–托利多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原理
辛胺改性海藻酸钠分子的反应原理见图 1。
1.2.2 步骤
1.2.2.1 辛胺改性海藻酸钠薄膜(OASA)的制备 在装有电动搅拌装置的三口瓶中加入 200 mL
pH=6.0 的磷酸盐缓冲溶液,分次加入 3 g 海藻酸钠粉 末,搅拌至溶解;加入 1.05 g EDC,搅拌 15 min,接 着加入 0.9 g NHS,继续搅拌 15 min,然后加入不同 含量的辛胺(见表 1),在室温下搅拌 24 h,将产物 倒入烧杯中,加入 300 mL 无水乙醇,搅拌得到凝胶 状沉淀,离心。将得到的沉淀物在室温下重新溶解、 醇沉、离心。将第 2 次离心后的产品烘干后,用无水 乙醇抽提 24 h,然后进行真空干燥至质量恒定,得到 产物。采用式(1)计算提纯后产物的接枝率。
收稿日期:2021–11–29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9MB020,ZR2020MB119);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2110435115) 作者简介:李一佳(2000—),女,青岛农业大学本科生,主攻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通信作者:杨曼丽(1978—),女,博士,青岛农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高分子材料。

海藻酸钠疏水改性研究进展

海藻酸钠疏水改性研究进展

o f a l g i n a t e i s r a i s e d .F o u r k i n d s o f h y d r o p h o b i c mo d i f i c a t i o n me t h o d s ,t h a t i s ,e s t e r i f i c a t i o n,a mi d a t i o n ,o p e n r i n g o x i — d a t i o n,a n d g r a f t c o p o l y me r i z a t i o n ,a r e s u mm a r i z e d .Th e p r o g r e s s o f t h e f o u r me t h o d s 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a n d t h e a d v a n — t a g e s a n d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a r e c o mp a r e d .F i n a l l y,i t i s p r o p o s e d t o b r o a d e n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h y d r o p h o b i c a l l y mo d i f i e d a l g i n a t e i n t o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 Ke y wo r d s s o d i u m a l g i n a t e ,h y d r o p h o b i c mo d i f i c a t i o n,mi c r o c a p s u l e

海藻酸钠的疏水改性及其对药物的缓释

海藻酸钠的疏水改性及其对药物的缓释

海藻酸钠的疏水改性及其对药物的缓释王宏丽;张利;左奕;邹琴;周松;李玉宝【摘要】为了提高对疏水性药物的负载量和缓释作用,将海藻酸钠与辛胺进行不同程度的疏水改性.对改性后的聚合物结构进行FTIR、1H NMR表征;并将聚合物分散于3%的CaCl2溶液中制备成凝胶微球,对小分子疏水性药物布洛芬进行了包埋释放实验.结果表明,辛胺侧链成功接枝于海藻酸钠的羧基上,接枝率与辛胺用量成正比,由其制备的凝胶微球对布洛芬包封率提高,且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作用.【期刊名称】《功能材料》【年(卷),期】2010(041)009【总页数】4页(P1568-1570,1574)【关键词】海藻酸钠;辛胺;疏水改性;缓释【作者】王宏丽;张利;左奕;邹琴;周松;李玉宝【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64;成都医学院,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83;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64;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64;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64;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64;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9布洛芬(2-(4-异丁基苯基)丙酸,ibuprofen),是临床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及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1,2],疗效确切,但生物半衰期短(1.8~2h),需频繁给药(3~4次/d)。

而长期口服该药可导致消化不良、恶心、腹痛等不良反应,故探讨制备其缓释制剂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又称褐藻酸钠,它是从褐藻类的海带或马尾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碳水化合物,分子式为(C6H7O6Na)n,由β-D-甘露糖醛酸(β-D-mannuronic acid,简称M单元)和α-L-古罗糖醛酸(α-L-guluronic acid,简称 G 单元)通过(1→4)糖苷键链接而成的一种线型嵌段共聚物[3-5]。

海藻酸钠糊料的改性及应用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海藻酸钠糊料的改性及应用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海藻酸钠糊料的改性及应用性能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海藻酸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常用于制备糊料、凝胶、粘合剂等应用。

然而,其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如流变性能差、稳定性差等,限制了其在一些领域的应用。

因此,对海藻酸钠进行改性,提升其应用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改性海藻酸钠,提升其应用性能,探究其在糊料领域的应用。

三、研究内容1. 对海藻酸钠进行化学改性,获取改性产物;2. 分析改性产物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等性能;3. 在糊料中应用改性海藻酸钠,探究其对糊料流变性能、粘度稳定性、干燥性等方面的影响;4. 优化改性海藻酸钠的制备工艺,提升其应用性能。

四、研究意义海藻酸钠是一种常用的高分子化合物,其改性有望提高其应用性能,促进其在糊料领域的应用。

本研究将为海藻酸钠改性提供一种新思路,对于推动糊料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五、研究方法1. 采用化学方法对海藻酸钠进行改性;2. 通过FT-IR、NMR等仪器对改性产物进行表征;3. 使用旋转粘度计、动态流变仪等仪器测试改性海藻酸钠在糊料中的流变性能、粘度稳定性等性能;4. 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提升改性海藻酸钠的应用性能。

六、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内容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二章:海藻酸钠的化学性质及应用研究进展2.1 海藻酸钠的组成和结构2.2 海藻酸钠的性质2.3 海藻酸钠在糊料领域的应用2.4 海藻酸钠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海藻酸钠的化学改性3.1 化学改性方法3.2 海藻酸钠化学改性的研究进展第四章:改性海藻酸钠的性质表征4.1 FT-IR、NMR等表征方法原理介绍4.2 改性海藻酸钠的化学结构表征4.3 改性海藻酸钠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第五章:改性海藻酸钠在糊料中的应用研究5.1 海藻酸钠糊料的制备方法5.2 海藻酸钠糊料的性质表征5.3 改性海藻酸钠在糊料中的应用性能研究第六章:改性海藻酸钠的制备工艺优化6.1 制备工艺现状6.2 制备工艺的优化方法6.3 制备工艺优化后的改性海藻酸钠性能表征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

Ugi反应海藻酸衍生物协同疏水改性高岭土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Ugi反应海藻酸衍生物协同疏水改性高岭土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Ugi反应海藻酸衍生物协同疏水改性高岭土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制备陈秀琼;颜慧琼;李嘉诚;冯玉红;史载锋;王向辉;林强【摘要】通过Ugi反应疏水改性海藻酸钠(Alg),制备了两亲性的海藻酸衍生物(Ugi-Alg).以聚甲基氢硅氧烷(PMHS)作为疏水改性剂,利用于法球磨对高岭土(KL)微粒表面疏水改性.并利用FTIR、1 HNMR、接触角测量仪、激光粒度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改性产物进行表征.用改性后的高岭土(MKL)协同Ugi-Alg制备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并探究了水相pH对Pickering乳液形貌和液滴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Alg通过Ugi反应成功地疏水改性;PMHS在球磨的机械作用下吸附在KL微粒表面,使MKL成为具有高疏水性能的活性微粒;Ugi-Alg在超声作用下协同吸附在MKL微粒表面,改变了MKL微粒表面的润湿性,可提高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随着水相pH的升高,MKL/Ugi-Alg稳定的Pickering乳液液滴粒径逐渐减小,当pH=10.32时,其液滴粒径达到7.4 μm.【期刊名称】《日用化学工业》【年(卷),期】2015(045)004【总页数】7页(P185-190,205)【关键词】Pickering乳液;Ugi反应;海藻酸衍生物;改性高岭土【作者】陈秀琼;颜慧琼;李嘉诚;冯玉红;史载锋;王向辉;林强【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1100;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1100;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1100;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1100;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8.2+3Pickering乳液是用表面活性微粒作乳化剂,由2种互不相溶的液相组成的热力学不稳定分散体系[1]。

海藻酸钠的疏水改性及其对药物的缓释

海藻酸钠的疏水改性及其对药物的缓释

化合 物 , 子 式 为 ( O Na 由 8I 甘 露 糖 醛 酸 分 C H ) , 一 - ) (- ma n r ncai , 称 M 单元 ) a 古 罗糖醛 [D- n uo i c 简 3 d 和 一 酸 (— — uuo i ai , aL g lr nc c 简称 G 单 元 ) 过 ( — 4 糖 苷 d 通 1 ) 键链 接而 成 的一 种 线 型嵌 段 共 聚物 [ ] 3 。其立 体 结 构
它是 从褐 藻类 的海 带或 马尾 藻 中提取 的一 种多 糖碳 水
表明, 辛胺侧 链成 功接 枝 于海 藻酸钠 的羧 基 上 , 枝 率 接
与 辛胺 用量 成正 比, 由其 制 备 的凝 胶 微 球 对 布 洛 芬 包
封 率提 高 , 具有较 好 的 药物缓释 作 用 。 且
关键 词 : 海 藻酸钠 ; 胺 ; 水 改性 ; 辛 疏 缓释 中 图分类 号 : T 3 B9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19 3 (0 0 0 -5 80 1 0 - 7 1 2 1 ) 91 6 —3
海藻 酸钠 可 与多 价 阳离 子 形成 简单 的凝 胶 , 胶 成 条 件 温和 , 该凝 胶 在 生 物体 内 以酶 解 方式 生 成 甘 露 糖 醛酸 和葡 萄糖醛 酸 , 对机体 无 毒性 , 适合 作 为药 物包 埋 材料 。但是 , 藻 酸钠 亲 水 性 强 , 胶 孔 径 大 , 疏 水 海 凝 对 性 药物 负载 量低 , 释放 速度 较 快 且 易 发 生 突 释 ] 从 ,
而 限制 了其在药 物控 释方 面 的进一 步应 用 。本 文 通过
多肽 合成 中 的碳 化二 亚胺 法 使海 藻酸 钠 中的羧 基 和 辛胺 中 的氨基 在 常温 下 反 应 生 成 酰胺 键 , 改性 后 材 料 结构 以亲水 性 多糖 为 主链 、 水 基 团 为 侧链 以增 加 海 疏

海藻酸钠的特性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海藻酸钠的特性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2021-03-04作者简介:郭晓莹(1997-),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工作。

海藻酸钠的特性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郭晓莹(沈阳建筑大学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摘要:以海藻酸钠为研究对象,对海藻酸钠的特性展开论述,围绕海藻酸钠在水处理中的应用,阐释了海藻酸钠的各类属性对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等难降解水质的处理方法。

海藻酸钠具备溶解性、稳定性、传质性等优质特性。

其中,作为助凝剂这一特质,广泛应用于各类水的处理。

利用海藻酸钠的特性可将其应用在水中无机磷、重金属的处理以及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和难降解污染物质的降解。

文中介绍了海藻酸钠的基本特性以及在各类水处理中的应用,探讨了海藻酸钠与其他物质的联用效果和技术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海藻酸钠;水处理;载体;助凝剂中图分类号:TS25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0402(2021)05-0074-031海藻酸钠的理化性质海藻酸钠是褐藻类或马尾藻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线型聚合物,由 1,4-聚-β-D-甘露糖醛酸和 a-L-古罗糖醛酸组成,其分子式为C 5H 7O 4COONa,理论分子量为198.11,实际分子量为222.00,聚合度为80~750,呈粉末状态,白色或淡黄色,无味,几乎不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1-4]。

1.1 溶解性海藻酸钠溶解在水中以形成粘性胶体。

吸收水后,其体积可以增加其原始体积的10倍。

其水溶液的黏度主要受聚合度和浓度变化的影响。

由于海藻酸钠溶液带有负离子基团,因此相反的电荷会凝聚疏水性悬浊液[3-6]。

其水溶液的粘度主要随聚合度和浓度而变化。

由于海藻酸钠溶液含有阴离子基团,因此具有相反的电荷并对疏水性悬浮液具有附聚作用。

1.2 稳定性稳定性包含相容性、耐酸性、耐碱性、耐热性四大特性。

其中,相容性是指海藻酸钠与大多数非正电荷的添加剂分子相容。

海藻酸钠在干粉状态下比在溶液状态下更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藻酸的疏水改性及其性能表征作者:王秋霞王波
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7年第08期
摘要:海藻酸与辛酰氯反应合成疏水的海藻酸辛酯,对它进行1H-NMR、元素分析等表征。

分析海藻酸接枝后溶液表面张力的变化;研究不同取代度、pH值对海藻酸辛酯临界缔合浓度的影响;并以疏水改性的海藻酸作囊材,制备微胶囊。

结果表明:疏水改性后海藻酸溶液表面张力减小;随着取代度、体系pH值增加,海藻酸辛酯临界缔合浓度下降;通过乳化凝胶技术,制得平均粒径12.86μm的疏水海藻酸衍生物微胶囊。

关键词:海藻酸;海藻酸辛酯;阿维菌素;微胶囊
海藻酸是从褐藻中提取得到的一种线性多糖,原料丰富易得、价格低廉,而且具有生物相容性、无毒性、可降解、易于形成水凝胶等特别的性质,广泛用于载药释药方面[1]。

疏水改性后的海藻酸具有两亲性,一方面提高对疏水药物的负载量[2-5],另一方面可以富集于油相与水相的界面,提高了海藻酸的利用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海藻酸钠、辛酰氯、甲醇、乙醇、氯化钙均为AR,阿拉丁试剂公司;阿维菌素为工业级,扬农化工;超纯水自制。

BSA124S-CW分析天平(赛多利斯公司),DF-101S集热式磁力加热搅拌器(金坛市医疗仪器厂),CS101-1AB电热鼓风干燥箱(CS101-1AB),元素分析仪(Elementar),DMX500核磁共振波谱仪(Bruker),CKX41型倒置显微镜(Olympus),F-7000荧光光谱仪(Hitachi),JK99C全自动张力仪(上海中晨数字技术设备有限公司)。

1.2 海藻酸辛酯的合成
将3g海藻酸钠与20mL辛酰氯置于100mL圆底烧瓶中,持续恒温搅拌30min。

将所得产物无水乙醇沉淀离心,洗涤两次,将沉淀物放入恒温鼓风干燥箱,于60oC干燥至恒重。

将所得到的固体产品溶解于超纯水中,透析三天除去小分子杂质,再次加入乙醇沉淀离心干燥即得海藻酸辛酯。

1.3 核磁分析
将海藻酸钠和海藻酸辛酯溶解于99%的重水形成大约10mg/mL的样品。

将5mg测试样品用0.5me氘代试剂完全溶解在180×5mm的核磁管中,将核磁管放入检测区后测聚合物的
1HNMR。

1.4 元素分析
元素分析仪分析海藻酸辛酯的C/O比求得其取代度。

得海藻酸辛酯接枝率的计算方程:
D=(3-4a)/3×100%(2)
其中,a是海藻酸辛酯的C/O比;nO1为海藻酸辛酯单体上O的个数,nO1 = 6;nC1为海藻酸辛酯单体上C的个数, nC1 = 14;nC2为海藻酸单体上C的个数, nC2 = 6;MO 是氧元素的相对分子量;MC 是碳元素的相对分子量;D 是改性产物海藻酸辛酯的取代度。

1.5 荧光检测
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检测海藻酸辛酯在溶液中的临界聚集浓度。

以芘作为荧光探针,将一定量的芘溶解于乙醇中得到一个0.04mg/mL的溶液。

取40μL该芘溶剂加入10mL离心管中,用氮气吹干乙醇。

在每个离心管中加入10mL不同浓度的海藻酸辛酯溶液。

将离心管超声40分钟后,置于30oC振荡水浴槽中静置平衡12小时。

不同浓度下芘的发射光谱用荧光分光光度计仪测得。

其中:探针的激发波长是335nm,激发电压700V,激发狭缝EX和发射狭缝EM 均为2.5nm,发射光谱收集范围335-500nm。

波长373nm和384nm处的荧光强度之比(I1/I3)与海藻酸辛酯浓度的对数作图得到临界聚集浓度。

1.6 表面张力检测
将海藻酸和海藻酸辛酯分别配置成10g/L的溶液30mL水溶液样品,采用铂金板法298K 下测定其表面张力γ,每个样品测三次。

1.7 制备微胶囊
取1.00g海藻酸辛酯溶解于200mL超纯水中待用。

将0.50g阿维菌素、1mL溶剂油、一定量的海藻酸辛酯溶液和超纯水置于50mL圆底烧瓶中,水浴55oC,5000r/min搅拌2min制得乳液。

然后逐滴滴入一定量CaCl2溶液(5mg/mL),恒温30r/min搅拌60min,即可得到2.50%的阿维菌素微胶囊悬浮液。

2 结果与讨论
2.1 海藻酸辛酯接枝率测定
调节海藻酸钠与辛酰氯加入量,制得了不同接枝率的海藻酸辛酯。

通过元素分析仪分析海藻酸辛酯的C/O比得到其接枝率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随着辛酰氯比例的增加,接枝率呈上升趋势。

然而海藻酸钠与辛酰氯的摩尔比超过1:2后,接枝率增加速率减缓。

2.2 海藻酸辛酯结构表征
原料海藻酸钠和产物海藻酸辛酯的1H-NMR分析结果,对比谱图,δ在3.5ppm至4.5ppm 间的峰归属为海藻酸钠G、M链上次甲基质子的化学位移。

在0.9ppm至1.6ppm間的峰归属为链上的甲基和亚甲基质子的化学位移,其中:δ0.9=CH3(辛酰胺支链C1),δ1.4=CH2(辛酰胺支链C2-6),δ1.6=CH2(辛酯支链C7);δ1.9=CH2(辛酯支链C8)。

这些质子信号的出现,表明辛酯侧链的存在。

2.3 表面张力的测定
分别测定了海藻酸钠和海藻酸辛酯在298K下的表面张力γ随其浓度对数lgC的变化曲线,如图1-1和1-2所示。

由图可见,海藻酸钠和海藻酸辛酯的表面张力都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最后趋于稳定,表明两者都具有一定表面活性。

计算得到海藻酸钠和海藻酸辛酯的临界
胶束浓度(CMC)分别为2.3648g/L和3.6392g/L。

对应的表面张力γ分别为52.63mN/m和30.28mN/m。

可知:改性后的产物海藻酸辛酯的临界胶束浓度增大,而表面张力减小。

2.4 荧光表征
海藻酸钠和不同接枝率(13.11%,19.12%)海藻酸辛酯浓度变化对I1/I3值的影响如图2所示。

由图可见,随着海藻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芘的I1/I3发射光谱近基本保持在1.9左右,仅微弱下降,表明海藻酸钠亲水性较强在水溶液中呈分散状态。

当海藻酸辛酯质量浓度小于0.1g/L时,I1/I3发射光谱微弱下降,海藻酸辛酯分散于溶液中;然而,随着海藻酸辛酯浓度继续增加,I1/I3值出现明显的下降,表明海藻酸辛酯在溶液中开始聚集,芘由极性较大的水溶液向低极性微区迁移。

另外,由图4得到:接枝率13.11%的海藻酸辛酯临界缔合浓度为
0.93g/L,接枝率19.12%海藻酸辛酯的临界缔合浓度为0.70g/L。

海藻酸辛酯具有亲水的头基(羧酸钠、羟基)和疏水的尾基(辛酯),表现出一定的表面活性。

聚合物质量浓度增加至临界缔合浓度(CAC),聚合物分子出现缔合现象。

随着聚合物质量浓度的继续增加,溶液中的胶束数量迅速增加。

另外,随着辛酯的接枝率增加,海藻酸辛酯在水溶液中的疏水缔合能力增强,具体表现为临界缔合浓度的下降及疏水域增溶作用加强。

在不同pH值下,接枝率19.12%的海藻酸辛酯质量浓度变化对I1/I3值的影响如图2所示。

结果表明:pH值越大,聚合物I1/I3值越大。

随着溶液pH值上升,海藻酸上的-COOH解离度增加,离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增强,分子链伸展,疏水缔合能力下降。

2.5 显微镜观察
微胶囊溶液使用光学显微镜×400倍如图3所示。

微胶囊分散性好,颗粒较均匀。

首先,具有表面活性的海藻酸辛酯和溶有阿维菌素的溶剂油在匀质机的作用下形成乳液。

然后,滴入氯化钙溶液,海藻酸与钙离子交联,形成2.5%阿维菌素的微胶囊溶液。

通过激光粒度仪测得为将囊的平均直径Dav=12.36um。

3 结论
海藻酸的骨架上引入辛酯链后,可以在水溶液中聚集,并且伴随着取代度的增加,临界聚集浓度下降,采用乳化凝聚法可制备出微胶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