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下科学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是许多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我们可以从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温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例如,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时,一组有土壤,另一组没有土壤,其他条件相同。

使用至少3粒种子进行实验,可以避免种子自身不能萌发的可能性,减少偶然性的发生,让实验更严谨。

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以保障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绿豆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土壤。

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时,一组放在冰箱内,另一组放在常温下,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的关系时,一组用黑纸包裹的杯子盖住,另一组用透明的杯子盖住,放在同一个地方,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绿豆苗的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时,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植物的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阳光下的绿豆苗茎更粗壮、矮小,呈紫色或绿色,叶片呈绿色,看上去更健康;黑暗处的绿豆苗茎细长,是白色或泛黄,叶片是黄色的,看上去处于病态。

绿豆苗的健康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肥料等。

生物的形态、生活性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香蕉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叶于宽大;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叶形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退化成了刺,基肥限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分,与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形态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植物,植物能够适应环境。

植物的茎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

4.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2.在研究蚯蚓适宜生活环境时,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的方法。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 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

4.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生存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5. 动物会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冬眠、迁徙等。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1. 船的发展经历了从独木舟到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内燃机船再到现代轮船和潜艇的历程。

2. 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让船更加稳定。

3. 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大小、结构以及所使用材料的性能有关。

4. 给小船装上动力时,要合理安装,减小阻力。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

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所需的空间、环境和资源。

2.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3. 减少垃圾的方法有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4. 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要节约用水。

第四单元热。

1. 热是一种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2.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4. 物体由于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体积变化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第五单元环境与我们。

1. 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2. 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概述一、宇宙与地球1. 太阳系的构成:介绍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

2.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和昼夜更替的影响。

3.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概念。

4.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 天气与气候:温度、湿度、风、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

二、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及其转换。

2. 物质的性质:密度、溶解性、酸碱性等基本概念。

3.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

4.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转换,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初步理解。

5.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和应用。

三、生命与生物多样性1. 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3.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种子的结构、发芽、光合作用等。

4. 动物的生命周期:昆虫的变态、哺乳动物的繁殖等。

5.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概念,物种的进化过程。

四、人体健康与环境1. 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认识。

2. 人体的消化系统: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的重要性。

3. 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过程,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4. 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循环,心脏的功能。

5. 环境保护:垃圾处理、水资源保护、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探讨。

五、科学探究方法1. 科学观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何记录和分析观察结果。

2. 实验设计:如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

3. 数据分析: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4. 结论提炼:如何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5. 安全与伦理:科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伦理问题。

六、科技与社会1. 科技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发明到现代科技的演变。

2. 科技与日常生活: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3. 科技与环境保护: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 科技与未来: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科学五年级下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下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下知识点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现象和原理的学科,对于五年级下的学生来说,他们将学习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以下是一些五年级下学期可能涵盖的科学知识点:一、物质的特性-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物质的属性,如密度、硬度、导电性等。

二、力与运动- 力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推力和拉力。

-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三、能量的转换- 能量的类型:动能、势能、热能、电能等。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四、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受到的威胁。

五、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死亡。

- 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六、动物的分类和适应性- 动物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动物的适应性: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七、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

-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

八、天气和气候- 天气现象:云、雨、雪、风等。

-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等。

九、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提问、假设、实验、数据分析和结论。

十、科学与社会- 科学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技术进步、医学发展等。

- 科学伦理:研究和实验中的道德问题。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五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知识点一、物体的运动。

1. 机械运动的概念。

-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汽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这就是机械运动。

2. 参照物。

- 定义: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这另外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

-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公式为v = 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1 m/s = 3.6 km/h。

4. 物体的运动方式。

- 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的运动。

如电梯的上下运动。

- 曲线运动:物体沿着曲线的运动。

如抛出的铅球在空中的运动。

二、热现象。

1. 温度与温度计。

-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 温度计:- 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分别用0和100表示。

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2. 热传递。

- 定义: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传递。

-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如用金属棒一端加热,另一端会变热。

-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热,如烧水时水的上下循环流动使整壶水变热。

- 辐射:热由物体沿直线向外射出,不需要依靠任何物质,如太阳的热传递到地球。

3. 物质的热胀冷缩。

- 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例如温度计里的液体受热膨胀,液柱上升;遇冷收缩,液柱下降。

但水在0 - 4℃之间有反常膨胀现象,即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是热缩冷胀的。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包括4个单元共12个章节,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如下:第一单元:动力与能量1.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原因;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机能是将物体移动或改变物体形状的动力。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力、间接作用力、弹力、摩擦力、重力。

3.动力的传递:力的传递通过物体的接触或力的传递介质实现。

4.动力的转化: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电能的转化(电能与动能、电能与热能)。

5.能量的守恒: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总能量守恒。

第二单元:物质的四态变化1.物质的四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物质的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可以通过降温或增加压力实现。

3.物质的沸腾: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4.物质的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或增加表面积实现。

5.物质的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6.物质的溶解: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第三单元:暖和和生命1.温度和测温:温度是物体热量的度量,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

2.温度的传递: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温度与物体热胀冷缩:物体在加热时热胀,退热时冷缩。

4.生命体的特点:生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5.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1.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4.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 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实验: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1)准备两个玻璃皿。

(2)在其中一个玻璃皿里铺上土壤, 另一个不铺。

(3)在两个玻璃皿里各放3粒绿豆。

(4)定期给两个玻璃皿里浇同样多的水。

4.在实验中, 设置两组进行对比, 是为了通过对比实验效果来分析改变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5.在实验中, 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一粒种子可能会因自身原因不能发芽, 影响实验结果。

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 两组种子都发芽了, 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1)常温组有两粒种子未发芽, 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验中的偶然现象。

(2)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 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温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3.绿豆种子发芽和光照的关系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 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比较种子发芽实验说明:(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2)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第3课 绿豆苗的生长1.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1)改变的条件:光照。

(2)不变的条件:水、温度、土壤、空气等。

(3)实验记录(4)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 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 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 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植物能适应环境, 降水量大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蕉), 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小(如松树), 有的甚至会退化成刺(如仙人掌)。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适宜的温度。

3.动物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食物、水、空气、栖息地等。

4.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例如,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就是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

5.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二、光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白色物体反射能力最强,黑色物体吸收光的能力最强。

4.光可以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可见光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5.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主要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2.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3.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4.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影响。

四、运动和力1.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

4.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五、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体积、材料等因素有关。

2.改变物体的重量、体积或材料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六、热1.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2.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塑料、木头等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差。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引起的。

七、时间的测量1.人类发明了多种计时工具,如日晷、水钟、摆钟等。

2.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速度越慢;摆长越短,摆的速度越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五下科学知识点整理——505、506班2012-06-08 15:24:49| 分类:五(下)科学|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爱山小学教育集团科学组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石块)、(铁片)在水中是沉的,(木块)、(泡沫塑料)在水中是浮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重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变。

2.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体积大小相同时,(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时,(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把橡皮泥挖空做成(船)形或做成各种(空心)的形状。

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排开的水量是指排开水的(体积),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排开的水量很大,所以受到的浮力很大)。

5.用手将一块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

静止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

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时,此时浮力=(重力+拉力);泡沫全部浸入水中时,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开的水量最大,受的浮力最大,所以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6.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沉入水底的重物,浮力(小于)重力。

7.不同的液体对于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

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

如铜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比水银(轻),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而比清水(重)。

8.我们采用(增大船排开的水量)的方法来增加小船的装载量,用(分隔船舱)的方法来保持船的平稳。

9.比较同体积液体重量的仪器叫(比重计)。

二、实验设计1.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器材:弹簧秤、钩码、水、水槽方法:用弹簧秤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再把钩码浸没在水中测出重力;重复几次,比较数据。

发现:物体在空气中测得的重力比在水中测得的重力要大,说明在水中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因此,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2.设计实验,测马铃薯的体积大小。

器材:烧杯、马铃薯、滴管方法:在烧杯中取200毫升清水,把马铃薯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水位,上升的水量就是马铃薯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这个体积等于马铃薯的体积。

三、简答1.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答:在重量相同情况下,大轮船排开的水量比铁块大得多,它受到的浮力也大很多,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就能浮在水面上了。

2.外观一样的两杯液体,一杯是浓盐水,一杯是清水,你能用哪些方法把它们开了?答:A、各取50毫升比重量,重的是浓盐水,轻的是清水。

B、放一个马铃薯(或鸡蛋),马铃薯浮的是浓盐水,沉的是清水。

C、用比重计测量,比重大的是浓盐水,比重小的是清水。

D、分别往里面加盐,溶解盐少的是浓盐水,溶解盐多的是清水。

E、加热两杯液体,有白色物质出现的就是浓盐水。

3.相同体积的铁块、石块、木块放入水中,它们受到水的浮力大小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答:铁块受到的浮力等于石块受到的浮力,大于木块受到的浮力。

因为铁块和石块都沉没在水中,排开是水量最大且相等,所以浮力也最大且相等,木块能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小于铁块和石块,所以受到的浮力也小。

第二单元热一、填空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吃热的食物)、(做运动)、(烤火)等方法来增加热量。

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少热量流失),起(保温)的作用。

2.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会(浮);装有冷水的塑料袋在热水盆中,开始会(沉),一段时间后会(浮),因为相同重量的水,热水的体积(大)。

在加满冷水的试管上面裹一块气球皮,加热后气球皮会(鼓起来),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冷水受热后体积膨胀)。

3.用一个烧瓶装满冷水,塞上插有空心玻璃管的橡皮塞,加热烧瓶,水变热时玻璃管里的水位会(升高);再冷却烧瓶,水变冷时水位会(降低),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但水在(4)℃以下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

其它的大部分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4.用一个瓶口装有气球的烧瓶来研究空气的变化,将烧瓶放水热水里时,气球会(鼓起来),再把烧瓶放入冷水里时,气球会(瘪下去),这比水的热胀冷缩的变化要(明显),说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变(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说明大多数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但(锑)、(铋)等正好与大多数金属相反,是热缩冷胀。

6.用酒精灯加热粘有火柴的铁丝的一端或涂有蜡的圆盘来研究,发现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向(四周)传递,热总是由(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

7.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8.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传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的物体传热性能(强),被我们称为(热的良导体),它吸热(快),散热也(快);而像(木头)、(泡沫塑料)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可以用它们作为(保温)材料。

9.每根钢轨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是为了(钢轨在夏天受热时有膨胀的空间,不会相互挤压而变形;在冬天不会因为受冷收缩而断裂)。

10.野外的电线,夏天看起来比较(松弛),冬天比较(紧绷),因为电线会(热胀冷缩)。

如果在夏天架电线,应该(稍微松弛一些)。

11.通过固体物体传热叫(热传导),通过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热叫(热对流),没有通过物体直接传热叫(热辐射),这三种方式统称为(热传递)。

二、实验设计1.证明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器材:带细管的圆底烧瓶、烧杯、冷水、热水方法:在圆底烧瓶里装满冷水,用带有细管的橡皮塞塞紧;分别把它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变化并记录。

现象:在热水中,细管中水柱上升,在冷水中,水柱下降。

解释: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器材:锥形烧瓶、气球、烧杯、热水、冷水方法:将气球套在锥形烧瓶口上;分别把它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

现象:在热水中,气球鼓起来了,在冷水中,气球瘪下去了。

解释:空气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器材:铜球、金属环、酒精灯、一杯冷水。

方法:用酒精灯加热铜球,看它能否通过金属环;把铜球浸入冷水中冷却后,看它能否通过金属环;观察并记录。

现象:铜球加热后,不能通过金属环;铜球冷却后,能通过金属环。

解释:铜球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热是怎样传递的?器材:铁丝、火柴、酒精灯、支架、蜡方法:将铁丝拉直固定在支架上;每隔一段距离粘上一根火柴;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现象:靠近热源的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解释:热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三、简答1.乒乓球瘪了但没漏气,你有什么办法让它鼓起来?理由是什么?答:把乒乓球放到热水中烫一下,因为乒乓球里面的空气会受热膨胀,让球鼓起来。

2.寒冷的冬天,我们触摸室外的钢铁和泡沫塑料,为什么会感觉钢铁要冷得多?答:因为钢铁是热的良导体,它迅速把手上的热量吸走并快速的散发开去,而泡沫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慢,所以感觉钢铁要冷的多。

3.夏天停电时,为什么可以用厚厚的棉被盖在冰柜上来减缓棒冰的融化速度?答: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它可以有效阻挡外面热量的进入,使里面保持低温。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一、填空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用(数心跳)、(数呼吸)、(有节奏拍打)等来估计1分钟,用(阳光下的影子)、(上下课的铃声)来估计几点钟,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准备地知道时间。

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40)几个字、看(10)行字,跑(300)米路等。

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2.我们古时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每小时的时长是变化的。

3.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

在滴漏实验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4.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我们通过重物的重量、拉开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越长,速度(越慢),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5.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齿轮、(垂体)。

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

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光影变化规律)制成的。

7.像(日晷)、(水钟)以及(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

8.人类最早的计时工具是(太阳钟),最早的计时单位是(天)。

二、实验设计:1.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与什么因素有关?A、研究问题: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与摆锤重量有关吗?材料:细绳、螺帽、支架、计时器方法:用细绳和螺帽做两个长短一样,重量不同的摆;分别把两个摆固定在支架上,测出他们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记录数据并比较。

发现: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与摆锤重量无关。

B、研究问题: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与摆绳长短有关吗?材料:细绳、螺帽、支架、计时器方法:用细绳和螺帽做两个重量相同,摆绳长短不同的摆;分别把两个摆固定在支架上,测出他们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记录数据并比较。

发现: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与摆绳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三、简答1.你对制作每分钟摆动30次的摆有什么建议?答:如果摆每分钟摆动超过30次,建议适当加长摆绳;如果摆每分钟摆动不到30次,建议适当减短摆绳,用此方法反复调试,直到每分钟摆动30次。

2.人类历来使用过哪些计时器?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日晷、圭表——光影变化规律水钟——滴水的等时性摆钟——单摆的等时性沙漏——细沙漏下来的等时性蜡烛钟——蜡烛燃烧的等时性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一、填空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