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设备质量检测手册

地震监测设备质量检测手册第一章地震监测设备概述 (3)1.1 设备分类 (3)1.1.1 地震计 (3)1.1.2 地震信号传输设备 (3)1.1.3 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 (3)1.1.4 辅助设备 (3)1.2 设备功能与作用 (4)1.2.1 地震计 (4)1.2.2 地震信号传输设备 (4)1.2.3 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 (4)1.2.4 辅助设备 (4)第二章地震监测设备技术要求 (4)2.1 技术参数标准 (4)2.1.1 设备类型及功能 (4)2.1.2 技术参数 (4)2.2 设备结构要求 (5)2.2.1 设备外观 (5)2.2.2 设备结构 (5)2.3 功能指标要求 (5)2.3.1 精确度 (5)2.3.2 稳定性 (6)2.3.3 抗干扰能力 (6)2.3.4 可靠性 (6)第三章设备质量检测通用方法 (6)3.1 检测方法概述 (6)3.2 检测设备选择 (6)3.3 检测步骤及要求 (6)3.3.1 设备功能检测 (6)3.3.2 设备功能检测 (7)3.3.3 设备稳定性检测 (7)3.3.4 设备环境适应性检测 (7)第四章地震监测设备环境适应性检测 (7)4.1 环境因素影响 (7)4.2 环境适应性检测方法 (8)4.3 检测结果评价 (8)第五章地震监测设备可靠性检测 (8)5.1 可靠性指标 (8)5.2 可靠性检测方法 (9)5.3 检测结果分析 (9)第六章地震监测设备功能检测 (10)6.1 功能检测项目 (10)6.1.1 地震波信号采集功能 (10)6.1.2 地震波信号传输功能 (10)6.1.3 地震波信号处理功能 (10)6.1.4 地震波信号存储功能 (10)6.1.5 设备自检与故障诊断功能 (10)6.1.6 设备远程控制功能 (10)6.1.7 设备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 (10)6.2 功能检测方法 (10)6.2.1 地震波信号采集功能检测 (10)6.2.2 地震波信号传输功能检测 (10)6.2.3 地震波信号处理功能检测 (10)6.2.4 地震波信号存储功能检测 (10)6.2.5 设备自检与故障诊断功能检测 (11)6.2.6 设备远程控制功能检测 (11)6.2.7 设备与其他系统的兼容性检测 (11)6.3 检测结果判定 (11)6.3.1 对于每个功能检测项目,根据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判定设备功能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主要参考地震系统测汞仪定型检测大纲

主要参考地震系统测汞仪定型检测大纲检测大纲一、检测原理地震系统测汞仪定型检测是指对所有使用汞密度探测器的地震系统进行定期校准,检测和校准的目的是确保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满足地震系统的精确测量要求。
测汞仪是使用汞空气位压变化检测地震波的传感器,它采用的是把由地震波引起的小变化转化为汞气位压变化,然后将变化后的压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被发送到地震计算机上。
汞仪所进行的检测大纲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1.压力检测:测汞仪使用汞空气位压变化检测地震波,所以在检测过程中必须进行压力的检测,以保证地震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仪器应能检测汞气体的静态压力和气体位移,并能够准确测定变化压力。
2.温度检测:在测汞仪定型检测过程中,检测仪器还必须能够准确检测汞气体的温度变化,以确保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仪器应能够测量汞气体的温度变化,以便检测压力变化的准确性。
3.汞密度检测:对汞气体位移的检测,最重要的就是汞密度的检测,它是地震系统的关键部件。
检测仪器应能够准确检测汞气体的密度,以确保地震系统的准确性。
二、检测过程地震系统测汞仪定型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校准汞位移计:首先,将汞位移计安装到地震系统中,并调试校准好参数,检查其精度。
2.测试汞的压力:此处用汞气位压测试仪检测汞位移计和汞仪的静态压力,保证系统能正确处理信号。
3.测试汞的温度:使用温度测试仪来检测汞的温度,以确保系统的精确性。
4.检测汞的密度:采用电子密度仪对汞气体进行检测,以保证地震系统的精确性。
三、检测结果在地震系统测汞仪定型检测过程中,应用汞位移计、汞气位压测试仪、温度测试仪、电子密度仪等仪器,对汞位移计、汞仪进行检测,具体测试结果如下:1.汞位移计:汞气位压为6.82uPa,温度为20℃,汞密度为1.382kg/m3;2.汞仪:汞气位压为7.17uPa,温度为20℃,汞密度为1.399kg/m3;4.电子密度仪:汞气位压为7.2uPa,温度为20℃,汞密度为1.402kg/m3。
地震预警系统的技术标准与规范

地震预警系统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地震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各国都在研究和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可以提前数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预警信号的技术系统,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
在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一、地震预警系统的技术标准1. 硬件设备标准:地震预警系统的硬件设备包括地震传感器、数据接收器、中心处理器等。
这些硬件设备需要符合一定的技术标准,例如对于地震传感器,需要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敏感度;对于数据接收器,需要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传感器传来的数据;对于中心处理器,需要能够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并发出预警信号。
这些硬件设备的技术标准是确保地震预警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
2. 软件系统标准:地震预警系统的软件系统包括数据处理算法、预警模型等。
这些软件系统需要满足一定的技术标准,例如数据处理算法需要能够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准确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预警模型需要能够提供可靠的地震预警信息,包括地震发生的位置、震级和预警时间等。
这些软件系统的技术标准是确保地震预警系统发出准确、及时的预警信号的关键。
3. 通信网络标准:地震预警系统需要通过通信网络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各个地区的相关部门和公众。
因此,通信网络也需要符合一定的技术标准,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快速地传递。
通信网络标准包括网络带宽、传输速度、数据传输稳定性等方面,保证地震预警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达到接收端。
二、地震预警系统的规范1. 部署规范:地震预警系统的部署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包括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数据接收器的布设方式等。
传感器的安装位置需要选择在地震活动频繁、地下构造比较活跃的地区,以获取更准确的地震数据;数据接收器的布设方式需要考虑到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信号传输的稳定性等因素。
部署规范是保证地震预警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定型技术要求
包括地震计(含短周期、宽频带、甚宽带、超宽带)、数据采集器、加速度计、地震烈度仪的技术指标要求。
其中A类是关键指标,B类是重要指标,C类是一般指标。
A类是设备定型必须满足的指标,B类和C类是设备采购时选用的指标。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短周期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短周期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短周期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甚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甚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甚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C类指标)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超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超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超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C类指标)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数据采集器)定型技术要求
(A类指标)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数据采集器)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数据采集器)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加速度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加速度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加速度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地震烈度仪)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地震烈度仪)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地震烈度仪)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压力式水位仪)技术要求(A类指标)

仪器网络标准接口类型
应能保存 3 个月以上观测数据及相
10
数据存储容量
无
关信息
仪器可存储数据的最低限度
信号线:高拉力、屏蔽保护专用信
中国数字地震前兆台网技术规 仪器传感器电缆类型及标准配
11
信号线
号线,探头电缆出厂配置长度:不
程 JSG显示
12
显示功能
与国标或行标一致性
说明
仪器在直流供电条件下,正常工作
1
直流功耗
整机功耗应小于 10 W
铭牌标志上应有产品名称、型号、 出厂编号、制造日期、制造厂名
面板显示清晰完整。接插件开关接
2
主机外观
触良好,机械连接部分紧密牢固,
无影响仪器正常工作的损伤
外表无裂纹、无涂敷层剥落损伤等
仪器正常工作允许的功耗上限 主机需满足的外观要求
地震行标 DB/T 32.1-2008
仪器面板的显示内容要求
仪器的工作参数的功能
13
远程控制
工作参数设定
仪器重启
仪器软件更新升级
无
数据日志查询、下载功能
通过网路实现仪器的工作参数 设定、仪器重启等控制功能以
及数据传输、下载等功能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压力式水位仪)技术要求 (C 类指标)
序号
项目
技术要求
1min
电击防护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 GB
6
电击防护
4706.1-2005 中规定的 I 类器具 地震行标 DB/T 32.1-2008
仪器可耐受的电击要求
的要求
7
泄漏电流
仪器交流变压器的次级对机壳漏 地震行标 DB/T 32.1-2008
仪器可接受的漏电范围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质子矢量磁力仪技术要求A类指标

文档编号:JSDC201904地震监测专业设备(质子矢量磁力仪)技术要求(A类指标)序号项目技术要求与国标或行标一致性说明1 观测分量F、H(或Z)、D 与DB/T 30.2-2008一致2 示值分辨力不大于0.1nT 与DB/T 30.2-2008一致3 最大允许误差±1.0nT(F)与DB/T 30.2-2008一致描述质子矢量磁力仪的绝对观测偏差。
4 噪声F≤0.5nT;H(Z)≤1.0nT;D≤0.1′仪器输出示值相对输入量值的随机波动。
(重复性改为噪声)5 最小测量范围20000nT~70000nT 与DB/T 30.2-2008一致描述测量的下限和上限。
6 温度系数≤0.05nT/℃与DB/T 30.2-2008一致在外磁场值不变的条件下,单位温度变化对应的仪器输出的变化量,温度变化范围为10℃~30℃7 采样率不小于1次每分钟与DB/T 30.2-2008一致地震监测专业设备(质子矢量磁力仪)技术要求(B类指标)序号项目技术要求与国标或行标一致性说明1数据存储不少于30天的全部观测数据和运行日志与DB/T 30.2-2008一致2授时功能GNSS或者网络授时与DB/T 30.2-2008一致3观测功能具有手动观测和自动观测功能与DB/T 30.2-2008一致4置入工作参数功能通过人工和网络,可以置入:a)所测分量调谐值;b)补偿电流和偏置电流;c)日期和时间;d)台站代码;与DB/T 30.2-2008一致5接口与网络通信协议接口:RJ45网口通信协议: 应符合《中国地震前兆台网技术规程》的要求《中国地震前兆台网技术规程》6供电AC 200V~240V和DC 9V~18V,并具有交/直流自动切换功能与DB/T 30.2-2008一致7工作环境温度:-10℃~ 40℃与DB/T 30.2-2008一致湿度:10%~90% 与DB/T 30.2-2008一致地震监测专业设备(质子矢量磁力仪)技术要求(C类指标)序号项目技术要求与国标或行标一致性说明1 补偿电流校正功能具有手工或自动对补偿电流校正功能(适用补偿测量法)与DB/T 30.2-2008一致2 守时精度无校时的情况下,分采样率的1天内误差不大于1s与DB/T 30.2-2008一致3 电击防护电击防护应符合国家标准GB4706.1-2005中规定的I类器具要求与DB/T 30.1-2008一致4 泄漏电流仪器交流变压器的次级对机壳漏电峰值小于3.5 mA与DB/T 30.1-2008一致5 电气强度仪器的交流电压输入端与机壳之间应能承受1750 V(有效值)电压1 分钟与DB/T 30.1-2008一致检验直流供电纹波队观测信号的5 电源纹波抗扰度GB/T 17626.17-2005等级4影响。
地震监测预警规范

地震监测预警规范地震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行业建立了一系列地震监测预警规范,旨在规范地震监测预警工作的流程和标准。
本文将从地震监测设备的规范使用、数据处理和分析、预警发布等方面,探讨地震监测预警规范的内容。
一、地震监测设备的规范使用地震监测设备是地震监测工作的关键工具,在地震监测预警规范中有如下要求:1. 设备安装规范:地震监测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确保设备稳定可靠地运行。
2. 定期维护检修:地震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检修,确保设备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3. 数据传输保障:地震监测设备的数据传输过程中应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4. 设备校准和质量控制:地震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确保监测得到的数据准确可信。
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规范地震监测预警工作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准确判断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以下是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规范要求:1. 数据收集和存储:地震监测数据应进行及时、准确的收集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访问性。
2. 数据处理:地震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去噪和滤波处理,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3. 算法验证和优化:地震监测预警算法需要经过科学验证和不断优化,确保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数据共享和开放:地震监测数据应在符合规定安全保密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共享和开放,促进科学研究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预警发布的规范地震监测预警的准确、及时发布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以下是预警发布的规范要求:1. 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应准确、可靠,避免误报和虚假预警。
2. 预警信息的及时性:地震预警信息应在地震发生前足够的时间内发布,为人们做好防护和应急准备提供充足时间。
3. 预警信息的传递方式: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如短信、广播、互联网等,确保信息能够迅速传达到需要的人群。
地震对地震监测与预警的技术要求

地震对地震监测与预警的技术要求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和损失。
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风险,地震监测与预警成为了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监测与预警技术的要求日益提高,以更精准、及时地预测和预警地震事件,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地震监测与预警技术的要求。
一、监测技术的要求地震监测技术是地震监测与预警体系的基础,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快速响应:地震监测技术需要具备快速响应的特点,能够及时准确地探测到地震信号并作出应急响应。
监测系统应具备高灵敏度和高精度,能够在地震发生前或发生之初及时检测到地震信号。
2. 完备性:地震监测技术需要具备完备性,能够监测到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地震事件。
监测系统应能够覆盖广泛的地域范围,并能够监测到各种深度和地质条件下的地震活动。
3. 网络化:地震监测技术需要实现网络化监测,通过广泛的监测站点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地震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以便于地震学家、地震预警机构和决策者进行地震事件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工作。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地震监测技术需要具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能够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
监测系统应具备高效的算法和模型,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地震事件的规模、强度和发生位置,并做出相应的预警。
二、预警技术的要求地震预警技术是地震监测与预警体系的核心,其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精度预测:地震预警技术需要具备高精度预测的能力,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
预警系统应具备可靠的地震监测数据来源和先进的预测算法,能够在地震发生前足够的时间内提供可靠的预警信息。
2. 及时预警:地震预警技术需要具备及时预警的特点,能够在地震发生前足够的时间内提供预警信息,以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预警系统应具备快速响应能力,能够在地震发生之初迅速发出预警信号。
3. 区域覆盖:地震预警技术需要能够实现区域覆盖,覆盖范围应包括城市、乡村和海洋等地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定型技术要求
包括地震计(含短周期、宽频带、甚宽带、超宽带)、数据采集器、加速度计、地震烈度仪的技术指标要求。
其中A类是关键指标,B类是重要指标,C类是一般指标。
A类是设备定型必须满足的指标,B类和C类是设备采购时选用的指标。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短周期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短周期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短周期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甚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甚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甚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C类指标)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超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超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超宽频带地震计)定型技术要求
(C类指标)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数据采集器)定型技术要求
(A类指标)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数据采集器)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数据采集器)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加速度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加速度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加速度计)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地震烈度仪)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地震烈度仪)定型技术要求
地震监测专业设备(地震烈度仪)定型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