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

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山装”旗袍与传统服饰并行。 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

④社会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巧学助记]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大趋势”:从封闭守旧逐渐文明开化。

“两个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和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

“四大内容”:衣、食、住、行。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

1.交通工具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成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

(3)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3.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③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4)互联网的兴起:

①兴起: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②发展:90年代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③特点:迅速传播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知识体系构建]

1.原因

(1)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社会生活的变化。

(2)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4)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2.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3)从动力看,社会生活的变化离不开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

(4)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

[例1](2012·浙江高考)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解析]题干引用的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证实《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所办,故排除B项;售卖西方商品并不能说明百姓衣食住行西化,故排

除D 项。

[答案] C

[例2] (2012·江苏高考)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因此答案为D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表明C 项错误。A 、B 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D [命题解读]

1.(2012·安徽名校调研)下面为1911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革命写真画》中的两张照片,图片透露出的正确信息是 ( )

A .清政府已经进行了服制改革

B .清军内已开始剪辫

C.冯国璋已接受民国政府改编

D.清军与革命军实力相差悬殊

解析:选A冯国璋虽然穿着新式军装,但当时并未剪辫,更未曾接受革命政府改编,故B、C两项错误;D项从图片中无法得出。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已经进行了服制改革,开始改用西式军装,故A项正确。

2.(2012·汕头一模)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解析:选B A项“中山装”出现在民国时期;C项“买办”出现在清末,“文革”期间不可能存在;D项“QQ”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C、D三项,答案为B。

3.(2012·金华十校调研)20世纪末,中国传统服饰连同中国的印花棉布与古典丝绸又在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中国风”的出现()

①反映出当代中国盛行的复古思潮②折射出中国人对传统的眷恋③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崇洋媚外的修正

④反映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选B采取排除法,①项的说法明显错误,较容易排除。“中国风”的出现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注重,体现出对崇洋媚外的修正,也反映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故答案为B。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通讯事业。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不平衡。

[例3](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