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空缺及翻译

合集下载

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及翻译方法

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及翻译方法

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及翻译方法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是指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词汇上的差异,即汉语中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或者英语中有的词汇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这种现象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不同,汉语和英语中有些词汇是汉语文化的特有词汇,而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二是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同,汉语中有些词汇可以用一个词表达,而英语中可能需要几个词才能表达出来。

针对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翻译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采用拆分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拆分成英语中的几个词,以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二是采用描述法,用几个英语词描述汉语中的一个词;三是采用拟人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比喻成英语中的一个词;四是采用拟物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比喻成英语中的一个词。

总之,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翻译方法,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秦玉君摘要:语言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而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能代表文化特征的基本要素.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词汇空缺的理论内涵八手,分析了汉莫翻译过程中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英汉语言在生活习惯,文化内涵,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对词汇空缺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在英汉翻译中解决词汇空缺的方法:包括音译,直译,意译,加注等.关键词:词汇空缺;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翻译的目的是在译人语中把译出语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在地域,环境,习俗,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条件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到语言上,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种语言中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即词汇空缺(Lexicalgap).二,词汇空缺定义词汇空缺现象也被称之为”词汇空白”,”词汇空位”或者”文化负载词”.词汇空缺自引入我国外语学术界以来,以往诸多学者皆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空缺现象加以阐释,定义.对于词汇空缺的定义,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谭载喜(1980)在英语学界最早提出了词汇空缺这一概念,即: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汇空缺以及词汇冲突的现象.周玉忠(1991)认为:一般来说,各个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但同时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就是词汇空缺现象.王秉钦(1993)认为”空白”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陈喜荣(1996)则认为词汇空缺即负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所造成的异族文化的空白.郭爱先(1998)将词汇空缺现象重新定义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以上各专家对词汇空缺这一现象的解释,定义都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词汇空缺现象的影响,其在本质上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解释,定义的角度略有不同.其中陈喜荣先生的定义最为宽泛,而郭爱先先生对词汇空缺的定义则更全面,也最为科学:不仅包括了完全空缺的词汇也包括了语义有所不同的词汇.三,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一)不同的风俗习惯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十二生肖即十二属相,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民俗现象.它是一种以动物名称纪年的特殊方式.所谓十二属相就是用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相对应搭配而成,每一种动物代表一年.在英语中没有十二生肖,只有十二星座.(二)不同的宗教信仰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有道教的”玉帝”,有佛教的“阎王”,”观音”,有神话中的”龙王”等,这些概念在英民族文化中并不存在.英语语言国家的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这个概念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三)不同的价值取向从价值取向来看,汉语文化是群体取向的,讲求集体主义,而英语文化是个体取向的,讲求个人主义.汉语中常用“鄙人,寒舍”等词,但单译为I,yourhouse等根本反映不出其内涵意义,因为英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谦词.(四)不同的文化内涵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同时也必然具有个性,即民族性.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古代皇帝的儿子被称为”龙子”.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 四,汉英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策略(一)直译法直译法就是指在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语音规范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如纸老虎( papertiger),枪杆子里面出政权(politicalpowergrowsoutofthebarrelofa gun),丢脸(1oseface)等.(二)音译法音译法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一种方法.翻译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概念的词,在本族语里找不到对应词来表示时, 均可采用音义法进行翻译.如汉语中的”叩头(kowtou),乌龙茶(oo1. ung)”;英语中的”~onsx(声纳),radar(雷达),”等.(三)意译法意译法是指不保留源语的形式和修辞,而只传递源语意思的翻译法.如:”狗改不了吃屎”可以翻译为”Afoxmaytumgray, butneverkind.”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西方人对狗有好感,认为它们是忠实可靠的朋友,而在汉民族人的心目中对狗含有厌恶鄙视的感情色彩,因此,在翻译”狗改不了吃屎”时不宜保留”狗”的形象,而将其替换为”狐狸”的形象.(四)加注法加注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根据内容加以补充,使之从形式上或内容上更符合心理接受和文化期待.如”鸳鸯火锅”仅仅译成”Y uanyanghotpot”,恐怕难以讲清其含义,也难以让西方人了解其原料和味道.所以,宜采用添加注释的方法进行处理:Yuanyang hotpot(withawork,partitionedintotwoparts,oneofwhichisfilledwithhot —spicysoupandtheotherofwhichisfilledwithnon—hot—spicybroth).五,结语必须指出的是,词汇,词义上的空缺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当客观地对待.翻译工作者不但要学习语言,而且要学习语言文化,然后以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处理翻译中出现的这一问题.(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浦东;200135) 参考文献:[1]Baker,M.(1992)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 [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Nid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In-nerMongoliaUniversityPress[3]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解放军外语,1998,21(5):42—45.[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外语与外语研究,2005(7)[6]谭载喜.翻译中的语义对比试析[c].见:杨自俭,李瑞华主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13l一137.[7]周玉忠.英汉对译的不可译现象[c].见: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27—428.作者简介:秦玉君(1989年9月),女,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I.117?。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是指一门语言中存在一些特定的概念或词汇无法用当前语言的词汇进行准确的表达或翻译。

这是在跨文化沟通或者翻译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翻译人员采取的方法有很多种,解决的方式也因情况而异。

一般来说,如何翻译词汇空缺的问题,要考虑到源语和目标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和特点,进而进行有所取舍的翻译。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避免使用字典或在线翻译工具的固定翻译,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充分考虑语境和文化差异。

首先,要充分理解原文中词汇所指的概念、语境和文化背景。

比如,在英语中有“awkward”这个词,它的意思是困窘、尴尬,但如果直译成中文,不能充分表达原意,因为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其次,在面对词汇空缺时,可以借助“描述式翻译”来增强表达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比如,对于英文中的“happiness”这个词,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单一词语可以完全对应,但可以使用“幸福、欢乐、快乐”等不同形式的词语来描述这个概念,从而在翻译中增强表达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第三,为了充分表达原文中的概念、情感和文化内涵,有时需要进行语用翻译,换言之,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言的叙述方式和表达习惯,以增强表达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例如,当某一种文化中存在某些特殊的概念或习俗时,需要将这些习俗或概念进行适当的解释或注释,以便理解和接受。

最后,对于想法或概念无法在语言文化间直接翻译的情况,可以选择使用类比或借鉴的方法,通过对比或转化,寻找与目标语言或文化的对应或相似之处,从而实现符合文化习惯的表达。

总之,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需要考虑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以及上下文等方面因素,以灵活的态度进行翻译处理。

这样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准确传达以及沟通的顺畅。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一)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一)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一)摘要]文化差异造成的英汉语言的词汇空缺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

因此了解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更为有效地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本文通过对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在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英汉语言词汇空缺翻译策略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

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差异,并突出表现在词汇层上。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民族文化及各民族实践活动的特异性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会表现为“词汇空缺”。

因此,在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必须考虑各种语言的个性和词汇的空缺现象,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词汇空缺的涵义及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词汇空缺本质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空缺。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例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常吃的“馒头”、“腊八粥”等在西方国家就从未有过,于是英语没有对应的词汇;而“pizza”、“turkey”等中国从未有过,因此在汉语里没有与其对应的词汇。

再如,汉语中用“月下老人”象征媒人。

而在英语的众神谱中,却没有这样一位老人。

英语中主司爱情之神是美艳绝伦的维纳斯和调皮、喜欢恶作剧的丘比特。

这两个颇具异族情调的爱情之神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仍然是一个词汇空缺。

同样,反映汉语民族文化的事物或概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存在着空缺,如“风水”、“红包”、“有喜”、“中举”、“贱妾”、“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教学文案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教学文案

词汇空缺的涵义及产生词汇空 缺现象的原因
词汇空缺本质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空缺。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 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 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 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 缺”。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 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例如,在饮食方 面,中国人常吃的“馒头”、“腊八粥”等在西方国家就 从未有过,于是英语没有对应的词汇;而 “pizza”、 “turkey”等中国从未有过,因此在汉语里没有与其对应的 词汇。再如,汉语中用“月下老人”象征媒人。而在英语 的众神谱中,却没有这样一位老人。英语中主司爱情之神
惨遭失败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无意中)泄露秘 密
let sleeping dogs lie
不招惹麻烦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Great minds think a like. 英雄所见略同
三、词汇空缺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a green hand 生手
Dutch courage 酒后之勇
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East, (or)West, home’s best.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多此一举,徒劳无功,白费力气。
如: hand 手 Head 头 heart 心
习语翻译中的词汇偶合现象
black-hearted 黑心的;邪恶的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 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英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英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英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其翻译策略研究作者:陈钰莹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1期摘要:词汇空缺是英译中过程中存在巨大障碍。

本文从句法层面介绍了导致该现象得成因,并根据英剧《唐顿庄园》和《神探夏洛克》的字幕翻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英译中;词汇空缺;翻译策略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国际交流中的语言差异是不可避免地。

其中,词汇空缺(lexical gap)尤为明显。

词汇空缺指两种语言之间对应词不同用法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语言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时产生许多的误解,因此翻译时亟需对这些空缺进行处理。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英剧《唐顿庄园》和《神探夏洛克》的字幕翻译,进一步探究处理英译中过程中的词汇空缺翻译策略,从而减少文化误解,促进文化交流。

一、词汇空缺的成因从环境到文化,从宗教信仰到世界观,导致词汇空缺的原因纷繁复杂、包罗万象。

本文将从句法的层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分为四个部分:及物性、构词、灵活的用法转换和对应词之间的语法意义不同。

首先,及物性。

英汉动词都具有及物性。

有些及物动词可以直接加一个宾语来构成短语,如“play basketball”、“have lunch”。

而英语中大多数词如“look”一样是不及物动词。

在翻译时,英语中某些动词的及物性会发生变化。

以动词“surprise”为例。

在英语中,它是可及物的,但在汉语中,该词却不及物,其通常展现为“使……惊讶”。

这样的用法在英中翻译中极为常见。

其次,构词。

词缀法使英语词汇变得更为多样。

例如,动词“embolden”来源于形容词“bold”,其通过添加前缀“em-”和后缀“-en”变成了动词。

中文的翻译版本是“使……变得勇敢”,而不是直接翻译为“勇敢”,后者作为动词在中文中不存在。

再者,灵活的用法转换。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功能词,都可以直接用作其他词性的词语。

词汇空缺与翻译

词汇空缺与翻译

词汇空缺与翻译[摘要] 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很难处理的一种文化障碍。

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一种语言里有的某些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找不到对应的词,这种现象称为词汇空缺。

本文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有效补偿手段:音译,直译、意译、词义概括化或具体化、造词[关键词] 词汇空缺原因翻译策略一、引言词汇空缺现象指由于文化的差异,各种语言按照各自独特的方式对世界进行不同的特化,形成不同的词汇系统,而不同的词汇系统必然使得不同的语言中词语和意义难以一一对应。

所以,一种语言有的词不一定在另一种语言中有对应的词。

这种现象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尤其在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汉语和英语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

词汇空缺现象给英汉互译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分析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处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2.1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王振亚将词汇空缺定义为“某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 ,在另一民族中并不存在”(王振亚,1996)。

众所周知,语言通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例如汉语中的“麻将”“哪里”“旗袍”在英语中就属词汇空缺。

英语中的“cheesecake”,“americandream”等词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对等地表述。

2.2风俗习惯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 , 包括的东西很多、很广 ,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面。

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平洪 ,张国扬,2000)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中国人往往选择吉日办事,在大多数地方,人们忌讳在单日办事。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一种现象,即某一种语言中缺乏表达特定概念或情感的词汇。

词汇空缺的存在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可能需要寻找替代词汇或使用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中的意思。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词汇空缺的原因词汇空缺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些特定的动物、植物、食物、传统习俗等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命名和概念,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可能会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

一些特定的情感、心理状态、道德观念等也有可能在不同语言中缺乏对应的词汇,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

词汇空缺的存在可能会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词汇空缺可能导致原文中的意思无法准确表达,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这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丢失或传达不到位。

词汇空缺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陷入困境,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

词汇空缺也可能会导致翻译的结果缺乏一定的文化特色,无法真实地反映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三、应对策略在面对词汇空缺的情况下,翻译者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尽量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影响。

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更为抽象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词汇空缺,以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意思。

翻译者还可以借助相似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进行补充或替代,以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的困难。

翻译者还可以通过对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来寻找更为贴切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

词汇空缺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现象,其存在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通过采取一些应对策略,翻译者可以尽量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影响,以实现翻译的准确和贴切。

希望本文的浅析能对读者有所启发,让大家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时更加注重词汇空缺的存在及其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空缺及翻译
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李红梅
摘要:当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时,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本文从生活经验、世界观、语言文化三方面分析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借以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词汇空缺世界观双关语
Lexical Gap and Translation
Abstract: There are sometimes no equivalent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hat’s what we call lexical gap. The thesis aims at improving translation by finding out the reas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ving experience, outlook on world 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 words: lexical gap outlook on world pun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但因为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大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不同的语言是可以相互移译的。

然而由于各民族在地域、环境、习俗、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和其语言在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找不到对等的词。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①。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概括为三大类②:
1.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里不存在,那么在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饺子”是中国的名吃。

英语中虽然也有表示类似于“饺子”的词,如“dumpling”和“ravioli”,但却分别指“汤圆”和“有馅的小包子”,它们与饺子不尽相同。

用这两个词来译“饺子”,显然是不准确的,但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许多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亦是如此。

如“粽子”、“观音”、“旗袍”、“麻将”、“气功”和“乌纱帽”等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再如“idealism”一词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括任何褒贬之义;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

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带有贬义。

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ropaganda”和“宣传”,“peasant”和“农民”等等。

两者之间的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

因为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之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相联系。

不了解一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是很难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的。

2.人们世界观的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

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就大不一样。

在西方,狗是忠诚的伴侣动物;但在我国,人们通常有种厌恶的心理。

这种不同的态度在语言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汉语表示法有:狗腿子(lackey),狗崽子(son of bitch),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 desperate),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

英语表示法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等。

又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但在英语文化中“龙”是一种能喷烟吐火、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的象征。

如果把一个女人比做dragon, 意思是她凶狠、另人讨厌。

在汉语里则恰恰相反。

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有引申为珍异高贵,语言中也就相应地出现了“望子成龙”、“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表达。

由此可见,就这两个词而言,除本义相同以外,其余引申义、喻义基本属于语义彼此空缺的范畴。

3.由于语言、文化本身的原因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这可以归纳为四种情况:人、地方、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
汉语文化中“西施”是美女的代名词。

而成语“东施效颦”用来比喻胡乱模仿而效果适得其反。

东施为与美女西施相邻的丑女。

翻译时如把此成语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恐怕外国人就要迷惑了。

所以在某一文化中具有特定意义的名字因为不存在于另一中语言中,变形成了空缺。

又如“to carry coal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这个常见的英语表达中,Newcastle 是一个地方,是英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工业城市,以盛产煤著称,用在这个成语中就有了特殊的含义。

这个含义只适用于英语,如果不加任何注释地译成汉语,其喻义就空缺了。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本身就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

所以有时语言形式本身造成的空缺也会给翻译代来困难。

下面就从汉语对联、歇后语、双关语三方面分别阐述。

汉语对联: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歌形式的演变。

这种民族特色有时是无法译成他语的。

例如下面的这副“绝对”: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片,横七刀,竖八刀
对联利用汉字特点,把“冻”、“洒”、“切”、“分”几个字的字型拆开,取其义,堪称绝妙。

但要译成英语,恐怕就让人束手无策了。

歇后语:它是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后半截是解释说明,揭示前半截的喻义。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喻义的歇后语);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双关的歇后语)。

相对而言,第一种基本还可以译。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完整译法、只译比喻部分或只译说明部分。

而双关的歇后语基本是不可译的。

如译也必须附以具体的注释。

即便译了,译文也失去了原文的韵味。

双关语:双关语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修辞法,其寓意深远。

运用恰当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正因为“双关”,翻译时很难两全其美地译出。

我们将海明威的小说Farewell to Arms 通常译为《永别了,武器》。

实际上,“arms”这里也是双关语。

除武器外,还有怀抱之义,即主人公亨利的妻子卡萨林。

书名之所以这样译,恐怕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结果。

相信中国人都知道“红白喜事”一说。

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老人过世称为“白喜”。

对于没有接触过我国文化的欧美人来说,“红喜”不难理解,英语也把喜庆日称为“red-letter day”。

但把老人去世也当作喜事就会另他们费解了。

“白喜”是我国风俗习惯的个性。

“红白喜事”通常的英译是“weddings and funerals”,两者的搭配经常引起西方人的困惑。

另外,在中国,亲戚朋友见面总爱问“吃了吗?”渐渐地,这句话就演变成了一种问候,一种打招呼的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就不能直译:Have you had your meal? 而只能译成How do you do?或How are you?因为如果直译,西方人就会从本义去理解,误以为问者邀请吃饭,而非打招呼。

那么这个“吃”字在英语中就形成了空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空缺现象会给翻译带来困难,但空缺并不意味着不可译,属绝对不可译的只是少数。

而且人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尽管有时“解决”得不怎么理想。

参考书目:
1.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谭载喜.《翻译中的语义对比浅析》,见《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 杨建华. 《新理念英汉互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4. 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5. 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李红梅,女, 1977年生。

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大学讲师。

曾发表省级论文四篇:Childhood: The Imagery of Unity,Huckleberry Finn: A Disharmonious Unit,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浅谈英语否定结构的翻译》。

多次获得“先进教师”称号;曾获院“课堂教学优秀奖”。

邮寄地址: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平安街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李红梅收邮编:114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