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油画发展史简述
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分析

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分析1、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作为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被引进中国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衍变之路,展现了中国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完成了从西方艺术向中国本土化艺术形式的顺利转型。
明朝万历年间油画被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开始了油画在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开拓之路,早期的宫廷艺术家为满足帝王的审美需要,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的绘画技法,是最早对西方艺术进行的创新改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开始派遣有关人员到海外进行学习,他们将西方的绘画创作理念带回国内,在国内开始进行油画艺术教育,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通过教育学习,在这一时期中国产生了一系列的油画创作者,中国油画艺术进入“百家争鸣”的活跃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文化发展政策,中的油画艺术开始展现出新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苏联写实主义的油画绘画风格严重影响到中国油画艺术的创作,油画创作者逐渐将作品的创作融入一体化的理念当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油画艺术迎来了新的创作高峰,各种形式的油画表现方法不断涌现,并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相融合,推动了油画艺术的较快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的社会现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意义。
2、艺术市场化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中国油画艺术的市场化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就是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水平的提高,而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画廊、艺术品拍卖、私人收藏、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陆续涌现,艺术追求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生活领域中的一部分,而这些现状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油画艺术的市场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为金钱而创作,一方面推动了中国油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中国的油画创作产生了很多问题。
艺术作品的市场化,使得艺术创作逐渐演变成艺术生产,艺术品演变为商品,削弱了油画艺术的鉴赏价值,提升了商品价值。
浅析写实风格油画在国内的发展

浅析写实风格油画在国内的发展谈写实风格油画的发展历程。
写实风格油画在国内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当时受到欧洲写实主义绘画的影响,一批中国的艺术家开始学习和模仿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技法,以传统绘画素材和题材为主。
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写实风格油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写实主义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国内写实风格油画艺术体系。
对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写实风格油画作品进行分析。
在国内,写实风格油画的代表性作品数不胜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包括黄胄的《春满门前屋》,齐白石的《虬龙图》,李可染的《春到清江图》等。
这些作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们通过表现生活、传递情感、体现人文关怀等途径,展现出了写实风格油画在国内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
要分析一下国内写实风格油画的艺术家。
在国内写实风格油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他们通过对写实风格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开拓创新,推动了写实风格油画的发展。
朱屺瞻以其精湛的写实技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成为国内写实风格油画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油画家徐悲鸿也以其多才多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写实风格油画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要分析一下国内写实风格油画的市场反应。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国内写实风格油画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和投资者开始关注国内写实风格油画,一些具有潜力和实力的艺术家的作品也开始受到市场瞩目。
一些重要的艺术展览和拍卖会也为国内写实风格油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帮助其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国内写实风格油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它通过对现实的描绘和表现,展现出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信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中国绘画艺术的国际化发展,国内写实风格油画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中国油画发展史

中国油画发展史 中国的油画最早出现在棺椁器具之中,据周礼、汉书等⽂献所记,⼆千多年前的中国已有⽤“油”绘画的历史。
通常的说法是1581年利玛窦携天主、圣母像到中国后,才开始了中国的油画,其中⼀幅“⽊美⼈”作品,虽历时五百年,仍依稀可见画风的古朴厚重。
康熙年间,传教⼠郎世宁、潘庭章、艾启蒙等以绘画供奉内廷,从⽽把西⽅的油画技法带⼊了皇宫;雍正,乾隆年间,宫廷的包⾐(满语即奴仆)受命于皇上,向传教⼠学习油画,但并未留下⼀些痕迹。
到了1840年鸦⽚战争爆发,中西⽂化⼤冲撞,民间的画坊、画馆兴起,画技亦得到了改善。
但此时由于画⼯的地位低微,⽂化素养也有限,使他们的作品未能进⼊⽂化的⾼层次,形成⼀个独⽴的新⽂化。
清末维新变法后,许多青年学⼦先后赴英﹑法、⽇本等国学习西洋油画,他们中有:李铁夫﹑冯钢百﹑李毅⼠﹑李叔同(弘⼀法师)﹑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颜⽂樑﹑潘⽟良﹑庞薰琹﹑常书鸿﹑吴⼤⽻﹑唐⼀⽲﹑陈抱⼀﹑关良﹑王悦之﹑卫天霖﹑许幸之﹑倪贻德﹑丁衍庸等。
这些⼈归国后带来了西⽅及⽇本先进的教学⽅法及理念,如1911年西洋归国的周湘创办了中国第⼀所美术学校;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图画学术院,并第⼀次起⽤⼈体模特写⽣;1919年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倡导开办了第⼀所国⽴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校长林风眠);1927年,中央⼤学开设艺术科(徐悲鸿任主任); 1928年杭州创办了第⼀所⼤学制的国⽴艺术院校(林风眠任院长)等。
这⼀时期的主要三个画派分别为:写实派(徐悲鸿);新画派(林风眠﹑刘海粟);现代派(庞薰琹)。
处于这⼀时期的中国正是战⽕纷飞的年代,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油画家颠沛流离。
国难当头,很多油画家⽤绘画作武器,反映战事,揭露*,如王式廓的《台⼉庄⼤⾎战》,唐⼀⽲的《胜利与和平》,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等。
⼀些画家因战事远赴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出了如《负⽔⼥》(吴作⼈). 《哈萨克牧⽺⼥》(董希⽂)等佳作。
浅析写实风格油画在国内的发展

浅析写实风格油画在国内的发展写实风格油画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准确的画面和细致的描绘来表现现实的艺术形式。
它是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和现代性。
在中国美术史上,写实风格油画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逐渐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写实风格油画的兴起和发展写实风格油画的兴起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绘画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的表现和反映。
一批中国学生开始赴欧洲留学,接触和学习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技法和理念,这为中国的写实风格油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2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写实风格油画的发展。
中国的写实风格油画正式定型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形式。
二、写实风格油画的艺术特点写实风格油画以真实生活为题材,追求真实、生动、细致的表现方式。
它注重对光影、色彩、形态的准确把握,追求画面的生动感和写实感。
写实风格油画在绘画技法上,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塑造和描绘,力求准确地再现物体的形态和结构。
写实风格油画在题材选择上,更注重对社会生活、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现实主题的表现,以此来反映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写实风格油画在艺术形式上,更注重对画面的结构和构图的合理安排,力求突出画面的层次和结构感。
三、写实风格油画在国内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写实风格油画也在不断壮大和发展。
目前,中国的写实风格油画在绘画技法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描绘技法上更加细腻和准确,而且在色彩运用和构图设计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中国的写实风格油画在题材选择上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映,既有对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描绘,也有对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的表现。
中国的写实风格油画在艺术形式上也有了新的变化和突破,不仅有了更多的实验和创新,还有了更多的跨界和融合,从而使中国的写实风格油画更具有多样性和活力。
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概况-精选文档

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概况一、中国早期油画风景油画这一起源于西方的画种,在中国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我们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寻如何发展具有民族精神的油画语言。
在20世纪初,中国年轻艺术家们到日本和欧美学习油画。
在“新美术”运动中。
绘画样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艺术局面,由于中国与西方在文化和价值取向有很大不同。
因此在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画家崇尚欧洲传统写实的风格,二是以刘海粟为代表的画家推崇欧洲现代绘画。
徐悲鸿早期很多风景题材的作品,如《天目山风景》、《嘉陵江瓷器口》等,可以发现他受欧洲早期传统油画影响很深。
徐悲鸿从西画构图中流露出的山水情节是深刻的,但改良中国画的决心又使他在油画风景方向没有走太远。
颜文樑是中国老一辈画家,他以东方艺术为本体,以西方艺术为媒介,坚持谋求中国艺术的复兴,通过中西艺术的调和,创作以时代为背景的艺术。
他的油画风景《威尼斯水巷》、《北海公园》体现了他在艺术上极力追求表现真实。
刘海粟先生坚信用中国画的传统来融合西方艺术思想,并将这样的思想贯穿于教学。
他的作品超越自然物象带有一种主观抽象的表现,从笔墨里表现出狂热的情感和心灵的颤动,他用水墨画的笔力和凡·高的色彩创造出自己富丽奔放的画风。
对他的油画有这样的评论:“有塞尚的永久实在性,而无塞尚的重郁;有凡·高的奔放泼辣,而无凡·高悲怆震颤之笔;有马蒂斯单纯之韵味,而无马蒂斯的温情感。
这些不同之处,表明了他虽为这些大家的作品倾倒,但不成为他们的影子,他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这是个性的表露。
他把各大家的精粹吸收了过来,通过他的全机脉,即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自我精神的融合而成为彼此独特的艺术了。
”《雪霁》、《上海豫园九曲桥》是这一时期的风景画代表作品;关紫兰是较早接受西方野兽派影响的女画家,她的《西湖风景》用笔豪放秀美;谭华牧的油画风景作品中不但有塞尚的痕迹,还有马蒂斯和夏加尔的影子,画面出现许多的弧线,可称为当时油画风景作品的佳作。
现代中国油画发展历程及其名家名品

现代中国油画发展历程及其名家名品50年代至文革前1949年以后,中国油画家面临全新的历史时期。
老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画家汇成团结的队伍,巨大的社会变革使油画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油画家面临新的课题: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为工农兵服务,深入群众生活等。
新、老油画家都有一个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艺术面貌,以适应新时代的任务。
通俗的写实手法,带有理想主义的新生活题材,成为油画创作的共同面貌。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罗工柳的《地道战》,是两个经历、修养不同的画家,为表现新的时代殊途同归而取得的成功,因此颇具代表性。
50年代的油画创作以表现革命历史、反映社会主义劳动和建设为主。
1949年前占据油画创作主要位置的风景、静物越来越少。
吴作人的《黄河三门峡》、《齐白石像》,胡一川的《开镣》、莫朴的《入党宣誓》、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等作品,与30~40年代的油画迥异,显示了油画家个人风格的重大转变。
50年代,国家选派留学生分批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美术。
同时,聘请苏联画家和罗马尼亚画家,分别在北京、杭州执教。
全山石、肖峰、李天祥、郭绍纲、张华清、林岗等人都曾在苏联留学。
王德威、秦征、高虹、何孔德、王流秋、于长拱、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等人曾在苏联画家任教的油画训练班进修。
学习苏联绘画对中国现代油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7~1958年前后,极“左”思潮使蓬勃发展的油画艺术受到严重挫折。
60年代初,文艺政策有所调整,油画创作得到恢复和发展。
油画教学方面,由罗工柳主持的油画研究班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三个工作室的开办,使油画教学充满生机,几年之内既出人才,又出作品,堪称建国以来前30年油画艺术的高峰。
《毛主席在井冈山》(罗工柳)、《东渡黄河》(艾中信)、西藏及长征路线写生组画(董希文)、《刘少奇与安源矿工》、《决战前夕》(高虹)、《出击之前》(何孔德)、《延安火炬》(蔡亮)、《狱中斗争》(林岗)、《宁死不屈》(全山石)、《英特那雄耐儿就一定要实现》(闻立鹏)、《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靳尚谊)、《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延河边上》(钟涵)、《三千里江山》(柳青)、《在激流中前进》(杜键)、《金色的季节》(朱乃正)、《罪恶的审判》(哈孜艾买提)……从这些人们熟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一种共有的特征,那就是高亢激越的英雄主义精神,汪洋恣肆的表现形式。
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全球文化的交流,中国油画艺术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油画的起源、中国油画的前身、油画的传入和中国油画的发展、现状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油画艺术的历史与现状。
油画的起源油画的起源要追溯到荷兰黄金时期14世纪末期。
当时荷兰画家吉它芬使用“油酸媒介”制作了一幅素描,开启了油画时代。
油画是一种采用油酸调制颜料绘制的绘画技法,可以表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深邃的情感表达。
油画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绘画技法,成为了艺术史上一道重要的风景线。
中国油画的前身19世纪末,欧洲和日本的文化开始涌入中国,这一时期的文化交往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这一时期,中国绘画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许多中国画家也开始尝试学习西方的绘画技法。
这一时期,中国的油画主要是模仿西方的绘画作品,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
不过,这些作品被视为当时工艺类的产品,对中国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油画的传入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在中国开始有人开始研究和练习油画。
1903年,广东美术专科学校创办了油画科。
陆游琴是中国油画艺术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1918年创建了南苑画社,并与陈丹青、林风眠和张大千等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感的油画作品。
此外,中国国画的传统技法和文化元素也被纳入了中国油画中,这种绘画风格也被称为“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中国油画的发展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模仿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参考西方绘画,并进行模仿和学习。
模仿阶段主要是20世纪初到1959年,在这一阶段的作品大都采用写实主义手法,表现技巧熟练,但题材内容简单,创意较为单一。
第二阶段是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960年到1990年,艺术家们开始寻求自己的创作思路和风格。
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开始多样化,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油画作品呈现出民族风格和现代主义的特点,受到外界的关注和认可。
中国近代油画发展的历史演变

中国近代油画发展的历史演变油画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以油彩为媒介,在画布或其他纸张上进行创作的绘画。
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欧洲的画家们开始使用油彩代替传统的水彩和绘画蜡来画作品。
油画由于它的鲜艳、富有质感的颜色和多种技法等特点,迅速成为欧洲绘画的主流。
在19世纪初期,随着欧洲列强向亚洲地区扩张,油画开始慢慢传入中国,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油画被视为一种现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产物。
油画的传入,让中国的艺术家们有机会接触到外来的艺术思潮和技法,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表现形式。
中国现代油画的起步,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
当时,很多中国的留学生开始前往欧洲,在留学期间进行油画学习和艺术创作。
这些留学生中,周墨、李培芳、赵之谦和林风眠等几位艺术家,便是中国近代油画的先驱者。
他们很快便将欧洲的绘画理论和技法带回中国,开始以油画为主要创作手段,创作出了一批西方艺术风格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当时的中国画坛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奠定了中国现代油画的基础。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油画艺术经历了又一次飞跃。
当时,中国的一些知名艺术家开始创作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社会现实主义色彩的油画作品。
他们希望油画能够成为提升国家形象和改善社会面貌的媒介,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描绘,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关心。
在这个时期,陈之佛、吴作人、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就是代表性的油画家,他们的作品对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政治环境开始发生改变,并对油画的艺术打击,一些油画家曾被诟病为“西化派”和“反动派”。
这使得油画在中国的创作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并没有完全阻止中国青年画家学习和发展油画。
这种限制和批判只能是短暂的,油画在中国的艺术发展中仍然保持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油画开始走向繁荣,新生代的艺术家开始为油画带来新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使之更加多元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油画发展史简述
油画,对中国人来说是舶来品。
早在400年前,西方意大利天主教利玛窦等传教士到中国游走传教,把西方油画带入中国。
到了清朝时期,一些具有绘画才能的传教士来华传教,并且有些在宫廷供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艾启蒙,法国人王致诚等。
雍正乾隆年间,宫廷的包衣(奴仆)曾受皇上的命令,向传教士学习油画,也有一些留存的作品,现存满族画家五德的纸本油彩山水画,就是这个时期的油画作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使得中西文化交往频繁,西学东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特定情景。
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了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较为明显。
19世纪末期,欧洲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建立孤儿院图画馆,给收养的孤儿传授西方绘画技术。
孤儿长大离院把油画技法带到社会。
鸦片战争之后,曾经引起中国文人独尊和自豪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文化之外的被动挨打压力,导致中国人逐渐对其失去了信心,曾经被强大的中国文化所改造和同化的西方文化却逐渐成为中国文人寻求救国图强的思想依据。
紧接着,一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主的革新思潮逐渐抬头。
油画以西学东渐的形式在中国大地上发展开来。
一、现代主义
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风格油画阵营出现。
其中以林风眠为代表。
1927年这批在杭州的艺术家们创办了“艺术运动社”,并编辑
出版了《阿波罗》半月刊杂志。
在“阿波罗”杂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完全不同于传统画论的语言和概念。
“阿波罗”成为他们艺术主张和宣言的一种精神象征,体现了他们对于现代主义全新的艺术观。
艺术运动社的成员希望建立一种与时代思潮发生密切关系的艺术,力求创造中国本土意义的时代艺术。
林风眠与徐悲鸿的艺术追求不同,他一生生活在浪漫的印象主义气氛之中,执著地追求自己的艺术境界,很少受到政治影响,被人们誉为“最真实的艺术家”。
他对中国现代艺术在艺术形式上开拓了新的田地,把中国传统绘画意境和部分技法与后印象主义的某些方法融合,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意义在于起到一个重要环节作用——把中国的传统与西方20世纪初的一些现代艺术风格(后期印象主义、德国表现主义、野兽派)相互结合,实现了真正的中西融合。
20世纪20至30年代在上海出现了一股现代艺术潮流,其中以“决澜社”为代表,决澜社在1932年至1934年,几乎涵盖由于画派对峙和战乱而沉寂的上海画坛。
决澜社的宣言充满了壮志激昂,为当时沉寂的上海画坛增添了一份涌动的活力。
二、格局变动
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使中国国土沦丧,民族危机降临。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画坛无法逃避内忧外患时局的影响。
从1932年开始,上海画坛就开始受到战争的创伤:“1932年一二·八战争把
上海艺大校舍破坏,还有晞阳美术院的陈抱一画室毁坏;同年,白鹅绘画研究所毁于日军炮火。
”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只剩下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和发生租界小块地区没有被日军占领。
上海地区的油画家迫于战乱危机,纷纷内迁和北上,无形之中西画中心“上海”解体,“上海时代”宣告结束。
上海地区尚未沦陷的租界里形成了“孤岛”文化,人才的流失使得中国美术界事业格局重新组合。
战争是最可怕的利器,也是事物进化推动的力量。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画坛产生了一种潜在的文化现象,艺术家们怀着对民族危亡、对祖国的热爱,拿起画笔投入抗战中,因此出现“战事画”。
它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画家油画写生方法的实际运用,也赋予了唤起中国民族正气的主题,当时受到了大众的青睐。
无论是客观间接的民族救亡意识,还是来自主观积极的美术思潮,都把以现实主义转化为抗战宣传的工具。
这种转变是当时历史的必然,是潜移默化的。
画家们纷纷抛弃以前的艺术观念,投身于反映现实的写实主义绘画当中,“战事画”就是最好的印证,使写实主义在中国得以抬头。
在没有被日军占领的上海租界里产生了“孤岛”文化。
留守在上海的油画家聚集在一起,坚守他们有限的艺术空间于“孤岛”的这一片天地中。
他们在顽强地坚持和维护西画运动在上海仅存的艺术气息。
1939年,以陈抱一、钱鼎、周碧初等五人组成的“五人联合油画展”。
其在展出中既展览作品又出售作品,是中国近代美术
史上一个新的事物,这次展出表明了以上教育和社团等文化现象在逆境中,异化转向为商业化的现象,呈现出“孤岛”在当时有着独特的格局。
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现实的环境限制了事物的发展,抗日战争的爆发,大批留日学生回国并改行中国书画。
处于民族危亡和心灵深处民族文化一往情深的捍卫和自尊,变化成对外来文化的心理障碍。
西画材料变得昂贵稀有,造成一批西画家门改行绘制国画,他们的画种转向培植了一批“中西兼能”的画家。
这种兼能使一些西洋画家创作中出现“水墨画派头”的现象。
他们在国画种大量运用油画技法或者在油画中融入国画精髓,大力推进西洋画在中国的本土画进程。
总之,回首中国现代油画的历史,能够对关于中国油画发展作思考。
以1906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设置和李叔同等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为标志,中国洋画运动开始了其漫漫的历史征程。
20世纪中期,发生了引进和创造的重大文化演变,以写实主义抬头和现代化主义转型为主要特征,成为中国现代油画发展的重大事件。
中国现代油画相关的文化演变,也为20世纪下半期的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和前行提供了文化参考和历史经验。
我们应该把油画“融入中华民族血液”、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作为研究和探索油画的路线。